什么是姓名学?

  什么是姓名学? 姓名是一组符号,姓名学就是组成这一名字的符号暗含的意义和吉凶的学问。我们在取名要清楚姓名学的相关知识,那么免费取名向您详细介绍有关姓名学的相关知识,希望对您了解姓名学有所帮助。

  姓名学的概念

  「姓名学」是一种含有数理学、阴阳、五行学概念的命理学,以其音、形、意,按易学的象、数、理为依据,综合太极阴阳五行生克,并以预测者的感应,找出名字中对特定人和事物吉凶与变化趋势。又可理解为取名学,是由中国古老哲学《易经》所发展出来的学问。而且姓名学是一种很方便的命理工具,因为只需要利用「姓」与「名」,就能研究一个人的命运、个性、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简单来说,如果您今天遇到一位朋友,想知道他的个性如何,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透过这种简单的方式了解。

  民间通用的方法只是单纯的计算笔划。虽可说是最易学的一种命理,但其实真正取名学要复杂的多,易学难精,需要考虑笔划数,文字寓意,音调,笔划五行,和文字本身的五行,要面面俱到才能创造出好名字。

  另外,中国名学大多要与中国传统术数学配合,例如八字命理。最简单理解,是要在人的八字中找出五行生克所需,并在姓名中加以补充及配合等。

  姓名学指出,姓名决不仅仅是代表一个人称呼的简单符号,是符号,是人生中被动的工具标志;是工具,是交流中主动的传播载体;是载体,是能量中承载的价值体现。它还结合易经的宇宙全息规律,通过姓名的汉字中形、音、义、数、意组合等所产生的五行磁场的气场诱导力,以易学理论配合汉字的笔划数、五行、音律等特有的信 息,对人的起到一种暗示作用,从而影响人一生的性格、健康、事业、婚姻、财运、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姓名学可以达到趋吉避凶、趋利避害,至于能把人生理想 境界引推到目的上,实为生活中既节省能源又节约劳力、无污染、无副作用、投入少、回报大的优秀技术。是人类上下几千年来诸多学者、哲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 民族的瑰宝。姓名学已成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包括东方邻国在内)命名时所遵循的重要参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枝独秀,从古至今多少仁人智士、名流学者因正 名后而一举成名!

  姓名学流派众多,如五格剖象姓名学、河洛理数姓名学、紫微斗数姓名学、五行六神命名学、64数姓名学、八格姓名预测学、巧连神数、皇太极数、灵应派、八卦姓名学、八字姓名学、八维平衡命名法、太极八格五行流通法等各派系,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中国传统姓名学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预测、如何取名、如何扬名,了解姓名的避讳、谥号、赐名、取名、取字、取号、取乳号、取小名、改名、扬名的知识与方 法;西方现代姓名学的研究内容是姓名的社会潮流与地区分布,以及历史性介绍了姓氏的时代特征,姓氏溯源,帮助你寻根问祖。

  传统姓名学

  姓名学是一门博大精深,姓名学拥有两方面的涵义:一个是传统姓名学,另一个是现代姓名学。

  传统姓名学又可以称为中国姓名学,是以算命为诉求的一种行为。最早是服务于皇室,用于朝代名的制定,皇帝的帝号,年号,谥号的制定,皇太子的命名,是不传于民间的密宝。坊间误传由日本人根据中国古代易学发明,其实是在日本军国主义向 中国大肆侵略扩张时期,对中国文化的剽窃和掠夺。

  现代姓名学

  姓名学还有一种定义:姓名学是研究人名的分类、来源历史、型态改变、地理分布、文化意涵等的一门学科,为anthroponymy的中译,一般又翻译为 人名学,与地名学(toponymy)同属专名学(onomastics)的下属领域。早期姓名学以人名的来源和变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词源学(etymology)为基本工具,对语言学有所贡献,后来因为对地理分布、文化意涵的研究,也影响了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甚至与心理学、社会学、法学都有关连。   中国传统姓名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取名,西方现代姓名学的研究内容是姓名的分布以及历史。

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拓展阅读

中国起名学演变简史-原始时期的命名特征

姓名是中华文化的脉承之一,它是人们以血脉传承为根基的社会人文标识。中国拥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历史,在你给宝宝起名的过程中,不妨花几分钟的时候,了解一下历代的名字特征,看看我们的老祖宗能不能帮你给宝宝起个好名字。 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给孩子起名字的思路和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回望历史长河中的无数姓名,不少都烙下了时代的印记。姓名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审美风尚,闪耀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名字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历史上有很多名人,他们的名字由来,都有一些有意思的故事。这些故事也为他们的名字,带来了一些传奇的色彩。各个年代都有自己的名人来领导着这个时代的风潮,名人不仅仅因为出名,很多时候还是因为他们的事迹影响着一代代的人。

汉字有多义性、隐喻性、同音异义性的特点,从而使中国人的姓名含意变化万千。有的名字包含着出生时的地点、时间或自然现象,如“京、晨、冬、雪”等。有的名字人示希望具有某种美德,如“忠、义、礼、信”等。有的名字表示希望健康、长寿、幸福,如“健、寿、松、福”等。以《红楼梦》中人物的名字作为例证:开篇和收尾的贾雨村、甄士隐;贾府的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四位小姐的丫鬟抱琴、司棋、侍书、入画(“琴棋书画”)。小说中重要姓氏的来历、取法、隐喻,用心奇巧,取义精妙。清人张新之谈及《红楼梦》人物姓名字号时评价道:“是书名姓,无大无小,无巨无细,皆有寓言。甄士隐、贾雨村自揭出矣,其余令读者自得之。有正用,有反用;有庄言,有戏言;有照应全部,有隐括本回;有即此一事,而信手拈来。从无有随口杂凑者。可谓妙手灵心,指挥如意。”

所谓名,就是天地万物彼此之间的区别符号。人为万物之灵,自然就更需要个符号了。《说文解字》对名是这样解释的: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这个解说非常生动有趣。意思是说,名是个人称呼。之所以从“口”、从“夕”,是表示昏夜相遇看不见,要自报其名。

命名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从具体到抽象,从野到文和从自发到自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大约远古时代,先民取名是很简单的,也无所谓原则,无非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离不开日常所见周围事物。进入文明时代,人们逐渐总结出一些条理性的东西,使命名才有章可循。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最早命名原则的文献资料,大约就是《左传·桓公六年》鲁国大夫申繻〔xu需〕对鲁桓公问那一段话: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这就是说,依据婴儿出生时的情形取名纪实叫作“信”,依据婴儿的气质和对他将来的期望取名叫作“义”,依据婴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取名叫作“象”,借周围的事物为名叫作“假”,就婴儿同父亲的某种相同之点取名叫作“类”。

申繻还提出了命名的六不许,即: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因为周人讲避讳,人死之后就不准再说他的名字,所以命名时就先做此回避措施。申繻提出的这五种命名方式和六种禁忌,虽是就贵族阶层说的,但却也有贵贱同之的。如取名纪实,假物为名,寄托希望,直到近现代,民间都还沿用。至于禁忌,恐怕就贵贱有别了。平民百姓除了与自己的尊长以及小

人本无名,这说的原始时代。那原始时期的起名有什么特征?

最初的洪荒年代,人类和白云间的飞鸟,绿树中的走兽,清波里的游鱼一样,无名无姓,混沌未开。要单独存活,困难重重。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强化社会组织系统,每个人都成为社会一员。远古时代在中国的很多姓氏里,很大一部分姓氏都与姬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古老的姓氏也与远古时期的神话有着一定的联系。在上古时期,只有“姓”和“氏”,没有“名”这一概念。而且“姓”和“氏”是分开的。比如“姬”、“姜”、“妫”等等。三皇五帝中的皇帝就姓姬,炎帝就姓姜。在中国姓氏的起源之中,“姓”指向来源,“氏”指向去向或者职业。远古时期的部落族群,逐江河水流而居。居住在哪条河流,哪条河流就是他们的来源。“姓”便以此而生。早期的社会里姓氏可不是一般人随随便便就能有的。姓氏代表着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的高低贵贱。中国的姓氏起源于母系社会,那个时候女性的社会地位要远远超过男性。生出来的孩子,当然随母姓。于是这个部落姓“姜”,那个部落姓“姬”,另个部落姓“妫”,就全部出来了。但是孩子越生越多,而姓只有一个字,这众多的孩子该怎么区分呢?于是“氏”就应运而生了。前面已经说过“氏”一般是指向去向或者职业的。如黄帝姓姬,叫轩辕氏。“轩辕”就是车轱辘,意思就是皇帝的职业与车轱辘有关。后来黄帝当了部落首领,他的儿子和孙子有的继承了他的“姬”姓。

姒姓来源于大禹的国号为夏后,姓姒,其父名鲧,是黄帝之孙颛顼帝的儿子。当时帝舜治理天下,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于是舜派鲧治理洪水,历经9年而未成功。禹疏通九河,开凿济、漯、淮、泗等河流,历经10余年,足迹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息了水患,获得成功。由于他的丰功伟绩,舜把夏封给他,又把帝位传给他。他的母亲修己是有辛氏的女儿,当初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所以禹建夏国后,就以“姒”为姓。姬姓始于黄帝。据《史记》所载,黄帝本姓公孙,名叫轩辕,但因“长居姬水”,改为姬姓。黄帝是传说中中国古代更伟大的帝王,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百家大姓中有七十多个姓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姬姓。据说他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姓(有同姓的,故14人有12姓),姬姓居首。周的祖先后稷是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儿子,承继了姬姓。

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三皇五帝是我国在夏朝曾经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领袖,因为实力强壮而变成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秦始皇为表明其位置之崇高无比,曾选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谓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仍是史书的记载,都以为三皇所在的时代早于五帝的时代。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八说,五帝有六说。具体三皇是谁,五帝是谁,存在多种说法。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每一个姓氏,都有着独特的来源,背后都有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是一个家族传承乃至血缘的符号,所以中国人特别重视姓氏,正所谓“坐不改姓,行不改名”!“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入今”。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三皇指的是燧人氏(天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人皇)(出自《尚书大传》)。五帝指的是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本文所记述的出于“三皇五帝”及他们后裔的姓氏,属于伏羲系列的有16姓,炎帝系列76姓,黄帝系列38姓,少昊系列65姓,颛顼系列97姓,帝喾系列304姓,帝尧系列24姓,帝舜系列36姓,夏禹系列34姓,总计690姓。这690姓中,除去二源重姓75姓、三源重姓10姓(5×2),实有605姓。《百家姓》所载姓氏为438姓,其中源出“三皇五帝”、夏禹及他们后裔的姓氏为360姓,占82%;出于其他来源的姓为78姓,占18%。这表明,“三皇五帝”、夏禹与中华民族有着广泛的血缘关系。

原始社会,图腾可以说就是名字。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图腾作为崇拜对象,主要的不在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血缘关系。以咱们炎黄子孙为例,黄帝族群最初的名称是有熊族,炎帝族群最初为羊人族,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西羌族。

中国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三皇五帝”时代。近百年来大量的考古数据证明,中国的文明史早在公元前一万年至前九千年时就已经存在了,远不止所谓的上下五千年。盘古氏(距今约400万-300万年前。又称盘古,混沌氏。是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天皇氏(距今约300万-170万年前。又称天皇,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地皇氏(距今约170万-70万年前。又称地皇,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人皇氏(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又称人皇,九头氏,居方氏。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有巢氏(距今约20万-5万年前。又作大巢氏,尊号巢皇。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燧人氏(距今约5万年-公元前7724年。又称燧皇,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起源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古称羌戎)。

按史籍《梁书》的记载,古帝王世系为:赫胥→燧人→伏羲→女娲→大庭→栢皇→中央→栗陆→丽连→尊卢→混沌→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阴康→无怀→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髙辛→尧→舜→禹→汤→周文王。

按史籍《庄子》的记载,古帝王世系为:容成→大庭→栢皇→中央→栗陆→丽连→轩辕→赫胥→尊卢→祝融→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髙辛→尧→舜→禹→汤→周文王。

按史籍《六韬》的记载,古帝王世系为:栢皇→栗陆→黎连→轩辕→共工→尊卢→祝融→庸成→混沌→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阴康→无怀→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髙辛→尧→舜→禹→汤→周文王。

按史籍《遁甲开山图》的记载,古帝王世系为:伏羲→女娲→栢皇→中央→栗陆→骊连→赫胥→尊卢→祝融→混沌→昊英→有巢→葛天→阴康→朱襄→无怀→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髙辛→尧→舜→禹→汤→周文王。

按史籍《帝王世纪》的记载,古帝王世系为:伏羲→女娲→大庭→栢皇→中央→栗陆→骊连→赫胥→尊卢→浑混→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阴康→无怀→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髙辛→尧→舜→禹→汤→周文王。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作品《神农》

姓,源于母系社会,由于当时的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同一个姓是代表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的氏族符号,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如伏羲时期的风姓、依姓等。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上古八大姓,都从"女"旁,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女性始祖传下的氏族人群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己本出自嬴姓,少昊德衰,颛顼兴起,固己姓复为颛顼所统摄。

上古八大姓是指依即: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另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妊。

同时这些姓氏在经过漫长的世袭与演变过程中而变化,尤其是在周朝,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后,许多贵族为纪念封地而以地名为姓,就因此演变成了更多的姓氏,可以说,中国如今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上古八姓演化而来的

姬轩辕氏、青丘氏等上古部落皆为姬姓。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依殷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而后来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祖先夏禹、契、后稷等,都被当做是黄帝的后代。后稷为姬姓,他的后代周武王姬发建立了周朝,分封诸侯或方国,其中姬姓国53个,这些姬姓国以国为氏,形成了中国的大多数姓氏,中国人遂自称"黄帝子孙"。所以说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

姜姓,起源于炎帝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姜为姓,神农氏、共工氏、有邰氏、吕氏皆为姜姓。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到现在,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姒姓起源于大禹。相传鲧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儿,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黄帝母族有蟜氏、有崇氏(鲧之封国)、夏后氏(大禹之国)、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

嬴姓,起源于皋陶,皋陶生于曲阜,因而以嬴为姓。

姚、妫同源,都是起源于舜。《通志·氏族略》记载:"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妘姓,起源于祝融氏。《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话,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视融。”一说为黄帝裔。《山海经·海内经》称: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又《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实则炎、黄古本同族,故二说一也。祝融号赤帝,罗泌《路史·前纪》卷八:“祝诵氏,一曰祝和,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祝融神话,还见《山海经·海内经》:“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墨子·非攻下》:“(成汤伐夏),天命融(祝融)隆(降)火子夏城之间,西北之隅”;祝融等七神雪天远 来,助周灭殷事见于《尚书大传》及《太公金匮》;共工与祝融戊,不胜而怒触不周山事见《史记·补三皇本纪》。

祝融,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昆仑山的光明宫,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说祝融原叫重黎,在担任火正官时,黄帝赐他姓“祝融氏”。在日常用语中,“祝融”是火的代名词。

祝融八姓的由来?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氏产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籛,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云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郐人者,郑氏也;曹姓者,邾氏也;季连者,楚氏。后世演变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国语·郑语》书中所载了周幽王时期的周朝史官史伯,在周幽王末年,和郑桓公的一段对话:“且重、黎之后也,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祝融八姓分别是曹姓、彭姓、秃姓、董姓、妘姓、斟姓、己姓、芈姓,为祝融八姓。据典籍《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始祖为祝融。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正(掌管民事、火种),后人尊为火神。因其有大功于民,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诸多史书均称为“祝融八姓”。

《国语。卷第十六》又记载: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也。侯伯,诸侯之伯。

昆吾,祝融之孙、陆终第一子,名樊,为己姓,封于昆吾,昆吾卫是也。其后夏衰,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传曰:“楚之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

大彭,陆终第三子,曰籛,为彭姓,封于大彭,请之彭祖,彭城是也。豕韦,彭姓之别封于豕韦者也。殷衰,二国相继为商伯。五国皆昆吾之后别封者,莒其后。

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于孔甲前而灭矣。传曰:“孔甲不能食龙而未获豢龙氏,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

陆终第四子曰求言,为妘姓,封于郐。郐,今新郑也。邬、路、偪阳,其后别封也。

陆终第五子曰安,为曹姓,封于邹。皆,妘、曹也。

或,六姓之后。在王室,苏子、温子也。在夷狄,莒、偪阳也。

斟姓,曹姓之别。或云夏少康灭之,非也。传有斟灌、斟鄩,浇所灭,非少康,又皆夏同姓,非此也。

夔越,芈姓之别国,楚熊绎六世孙曰熊挚,有恶疾,楚人废之,立其弟熊延。挚自弃于夔,其子孙有功,王命为夔子。蛮芈,谓叔熊在濮从蛮俗。姜,齐姓。嬴,秦姓。芈,楚姓。

燧人氏,风姓,名允婼。华夏族。燧人氏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位列三皇之首,尊称“燧皇”。燧人氏是有巢氏与缁衣氏之子,妻子叫华胥氏,相传包羲的母亲华胥外出,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足迹丈量了这一足迹,遇燧人氏风雷王感应受孕,怀胎十二月后,伏羲降生。据说,上古五帝都是燧人氏的后裔。

伏羲降生之时,应该发生了一些与风有关的异像,于是燧人氏给伏羲取姓为“风”。《古三坟》记载: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伏羲随父风燧人姓风,义妹妻子女娲氏随夫姓风,其他或以所养动物为姓氏,或以所种植物为姓氏,或以居所为姓氏,或以官职为姓氏等,于是中华姓氏自此起源。

这里主要介绍与起名有关的两位名人:仓颉是汉字始姐;帝喾是出生时就给自己起名的“五帝”之一。

1、仓颉[cāng jié](文字始祖,造字圣人)

相传上古黄帝时,一位龙颜四目、生有睿德,享年110岁的智者“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鸟兽蹄坑之迹,依类象形,始创文字”。黄帝感佩,乃特赐仓姓,意谓君上一人,人下一君。他就是被人们尊为“文字始祖”——中国文字的创造者仓颉。说仓颉的伟大,其实是说汉字的伟大,汉字又伟大在哪里呢,伟大在他维系了中国的统一,很多人都在讨论为什么中国统一,而欧洲分裂,其实文字一定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汉字不同于罗马字母的表音,是表意文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各种方言发音大相径庭,如果我们也用表音文字来拼写大大小小的各种方言,那将会是什么后果呢?就连美国的汉学奠基之作《汉学总论》也提到,如果废止汉字,用字母表音文字,那中国就不复存在。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也是从诞生起一直使用到现在未曾中断、寿命最长的文字。它记录了五千年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之一。在我国,汉字产生以前,有所谓结绳记事的传说和记载。《易经·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guài,六十四卦之一)。”这基本反映了历史的真实。而在汉字的产生问题上,有广为流传的仓颉造字之说。这种传说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的文献里。《吕氏春秋·君守》说:“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荀子·解蔽》说:“故好书者众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到了秦汉时代,仓颉造字之说流传更广,影响更深。《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夜鬼哭。” 李斯统一文字时所编的儿童识字课本,第一句就是“仓颉作书”,所以他编的课本叫做《仓颉篇》。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则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又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到了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练字》篇产生了“文象立而结绳移,鸟迹明而书契作”的名句。仓颉是史官,因而最有可能对群众中产生的分散的文字加以“采集”和“整理”。从原始文字过渡到规范文字的过程中,起了独特作用的一位伟大人物。《荀子》、《河图玉版》、《策海》、《史记》、《路史》、《述异记》、《辞海》、《中国通史》、《白水县志》、《洛南县志》等文献史料对仓颉在洛南造字都均有详实记载,历史事实证明,仓颉是中国汉字的首创人。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 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仓颉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最终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仓颉把这种符号叫做"字"

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会显得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捷,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挺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上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陕西省洛南县),临于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见一只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么?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还有相传说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么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但鬼为什么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仓颉所造之28字是什么? 现存的《仓圣鸟迹书碑》,就雕刻着这仓颉最先创造了28个最基本的象形文字。有人把这28个字译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仓颉造字把人类从愚昧中引向光明,它标志着一个蒙昧时代的终结,揭开了人类文明史的序幕。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作为华夏文明的载体,汉字不仅千年不衰,而且愈来愈显示出其魅力,而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也正因为汉字才得以流传后世。

2、帝喾(kù)( 生而神灵,自言其名|)

帝喾,高辛氏,名俊(一作夋,夔),出生于高辛 (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据说是黄帝的曾孙,中华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是《山海经》里天帝帝俊的原型。和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一样,帝喾也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出生传说。当时的人们就相信帝喾是因为母亲踏上巨人足迹而生的。

司马迁说帝喾出生就给自己起了名字。可以说是天赋异禀。当帝喾长到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极富盛名。十五岁辅佐自己的伯父颛顼,年纪轻轻就被封在辛地。有一次九个强大的部落作乱,一起攻打颛顼。帝喾就给伯父出谋划策,说这九个部落没有从属关系,只要稍微挑拨,他们就会内乱,叛乱自然就平定了。

颛顼采用了帝喾的意见,分别派人在九个部落中挑拨他们的关系,果然他们自己先发生了矛盾。于是平定了叛乱,自此颛顼更加看好帝喾了。

帝喾在辛地的时候碰到黄河水患,大河中下游都被洪水肆虐。帝喾就号召辛地的百姓推起一座小山丘,把居民的房子都迁移上去避免水患。据说因为这件事,所以帝喾又被称为高辛。

颛顼驾崩的时候,帝喾30岁,接替了伯父的位置成为天下共主。帝喾在位70年。这段时间被许多历史学家称为上古时代的盛世。随着黄帝,颛顼的两代经营。华夏部落联盟的政治体系已经稳定了。在军事上,共工残留的势力并不能给帝喾造成多大的威胁。对外,帝喾击退了游牧民族犬戎。而由于犬戎的存在,华夏联盟的内部也十分团结。在经济上,帝喾观测天象,划分四时节令,农耕的生产在整个华夏部落联盟都更加系统高效了。并且对水患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治理。

帝喾的时代就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加快的时代。帝喾的统治开创了第一个盛世。帝喾作为五帝之一好像并没有留下太多的传奇故事。但是他作为《山海经》里的天帝——帝俊就非常有名了。这位先王值得我们挖掘的东西还有很多。

帝喾在上古时代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炎黄创下的基业,开启尧舜禹的圣名,与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文明的源头。(摘自杨易程《中国起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