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船代表什么生肖

《山海经》里的“龙”或许真的存在,有六种可能性足以证明!,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清闲老道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飞船代表什么生肖1

(清闲老道·上古神话·第16期)

龙这种传说中的生物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典籍都有记载,古代的帝王们也常常以真龙自居,以示身份的尊贵。在古代典籍《山海经》里,更是出现了无数次龙族的身影。

我们不禁会问,龙是否真的存在过?为什么十二生肖里有龙?古人眼中的龙又是什么生物?上期咱们聊到历史上几次著名的“遇龙”事件,都是记录在民间的典籍之中,不过真实性无从考证。今天清闲老道和大伙儿闲聊一番,聊聊龙是否真的存在?至少有六种可能性!

第一种:龙吸水

古代的典籍里,经常有关于“龙吸水”的传说。书中的解释是天上的神龙口渴了,所以下界来喝水。而且一般出现这种现象,很快就会下雨,所以有经验的人会提前回家收衣服。。。这种龙吸水在现代也发生过数次。

比如深圳湾、洪泽湖、高邮、太湖等地都曾发生过,在2014年台湾省的屏东里港乡曾发生过50米高的“龙吸水”,并有相当多的目击者。对于这种现象,专家给出了一个专业名词--“水龙卷”,认为是偶尔发生在温暖水面上的龙卷风。

第二种:未知生物

大名鼎鼎的“营川坠龙事件”发生在1934年,当时不仅有大量的目击者,此事还图文并茂上了《盛京时报》。据说这条龙7月初出现在营口上游,人们还专门搭了凉棚给它纳凉,和尚们也赶来念经超度,据说此龙身长10多米,有四爪和鳞片,头上顶着两只鹿角。

这条龙后来消失,直到7月底再次出现,不过这次有点惨,从天上掉下来,后来人们发现它死在芦苇丛里,身体已经腐烂。当地警察将龙骨收集起来,放在码头附近,参观之人络绎不绝。后来因为战乱,这些龙骨下落不明。

2004年,一位当地老人向政府献出自己收藏了70多年的几块龙骨,通过分析研究,结果让专家大为震惊。此事被央视拍成纪录片《龙影遗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观,反正清闲老道我是看过了。

第三种:恐龙

在世界上不乏各种“水怪”的传闻,比如著名的尼斯湖水怪,出没在苏格兰的尼斯湖中。数百年来目击者众多,也有很多人打过它的主意,却从来没人能抓住它。据目击者说外形很像远古就灭绝的蛇颈龙。

在国内,长白山上的“天池水怪”也是大名鼎鼎,目击者描述水怪身形巨大,身长数米不说,脑袋比牛头还大。专家分析,可能是普通鱼类受火山口辐射而发生变异。在四川的九龙县境内有一处湖泊,因目击者洪显烈拍到水怪视频,而命名为猎塔湖。当地秘宗曾有典籍记载古代有仙人路过,往湖中扔下一件宝贝。

根据大量目击者和秘宗典籍里的图像,民间认为与早已灭绝的克柔龙非常相似。这里的水怪故事曾登上了美国《国家地理》,日本人听说后,带上先进的潜水设备,准备下水探个究竟,在准备下水那一刻,湖面突然出现了漩涡,日本人吓坏了,只得离开此地。

洪显烈拍到的视频被专家认为是附近地形产生的一种风,吹拂湖面的影像。老道认为恐龙虽然传说早已灭绝,因为各种特殊的地理环境,还是有可能留下幸存者的。

第四种:鳄鱼

《世说新语》里提到一个“周处杀蛟”的故事,这周处天生神力,又横行乡里,成为当地三害之首。后来被有心人挑拨,为了证明自己是最强的,先上南山杀虎,又跳下大河斩蛟。书中描述,这河里的蛟龙不但有四爪,身上还附有鳞片,却是与我国的保护动物--扬子鳄非常相似。

每年六七月是扬子鳄求偶的季节,雄性扬子鳄会通过叫声求偶,而六七月又是雨季,有可能被古人认为是“蛟龙”在呼风唤雨,而且在民间扬子鳄也有猪婆龙的的叫法。

第五种:蛇类、鱼类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一些外形奇特的生物因为符合古人对“龙”的描述,是否也有可能被认作是龙呢?比如汉昭帝刘弗陵曾在“淋池”夜钓,居然钓上来一条三尺长的白龙,此白龙无鳞无爪,浑身光滑。被刘弗陵吩咐御厨做成佳肴,然后与群臣共赏美食。

据说“龙肉”鲜甜可口,令人回味无穷,汉昭帝派人再去垂钓,“白龙”却再也没人能钓上来。根据描述,这白龙像极了鳗鱼,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白鳝”。而汉高祖刘邦自称赤帝之子,斩白龙起义。这条白龙估计也是一条大白蛇而已。

第六种:地外文明

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浩瀚无垠。这亿万颗星辰上怎知没有外星文明?从古至今,对于外星生命的描述比比皆是。比如《酉阳杂俎》提到俩书生在嵩山遇见月球来客,此人给俩书生进行了天文知识的科普,说“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说月亮是个球形,因为太阳光的照射,才会发光。

而《拾遗记》也说“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这螺旋舟分明就是现代的潜艇嘛。记得有本科幻小说《卫斯理》里有一章讲的是神龙传说,里面有一艘外星人的飞船外形蜿蜒曲折,在远古时期,穿梭星际来到地球。却被古人认为是神龙现世,纷纷膜拜,并写入典籍。虽然是科幻故事,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图片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关注清闲老道,咱们明天见。

飞船代表什么生肖2

乘坐飞机来到天府国际机场,闪耀在机场外的太阳神鸟图案驮日飞翔,引无数游客打卡留念,古蜀文明的文化特质成为来到成都的第一印象;

天府国际机场

乘车穿梭在城市中轴线,天府立交桥上太阳神鸟图案背负红日,闪耀的金色光芒能让人立刻沉浸于这座城市的包容中;

天府立交

漫步在世界大运公园,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场馆上方,万块彩釉玻璃拼装出约27000平方米的太阳神鸟图案,仿佛旋转向上般,即将让全世界看到来自成都的金色力量。

世界大运公园夜景

太阳神鸟金饰出土于金沙遗址。

2001年2月8日,一座沉睡了3000年的王国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金沙村一处施工现场横空出世。经勘探发掘,金沙遗址的分布范围约为5平方公里,存在大型祭祀活动区、建筑基址区、居址区、墓地等重要遗存,出土珍贵文物数万件。

考古现场

千载遗珍中,太阳神鸟金饰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星。

在这件厚度仅0.02厘米的薄薄金箔上,承载着3000年的厚重文明与成都人对于太阳永恒的热爱。

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中,向四周喷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阳,呈现出强烈的动感,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四只展翅的神鸟围绕着太阳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地飞翔,寓意深远。自此,太阳神鸟开启了它的翱翔之路。

金沙遗址发现20周年纪念LOGO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和成都城市形象标识,它不仅穿梭在祖国的上空,还被绣成蜀绣品,于2005年更是随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115小时32分后,回到了金沙遗址。

尘封千年的古蜀文明,随太阳神鸟遨游于世。古蜀与现代的对话,科技与未来的接轨,随着太阳神鸟的不停飞翔,古蜀人的飞天梦,在今天终实现。

唤醒|沉睡3000年的太阳神鸟

在微博上搜索成都热门打卡地,年轻男女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拍摄的照片,仿若大片般令人神往。冷艳的乌木林、趣玩的鹿园、神秘的遗迹馆、沉浸的文物展览区……这座博物馆的存在,早已超越文物社教的功能,令游客如寻宝般充满探索欲。

其中,和镇馆之宝太阳神鸟的相遇,成为每位游客必不可少的一环。

2001年2月8日,刚刚过完大年,在成都西郊五公里处,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落——金沙村,因为一次施工,意外挖出大量珍贵文物。

考古现场

时任成都市考古队、金沙遗址考古工作站站长(现任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得知消息后,连夜赶到现场,朱章义回忆那时的心情,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我们在去的路上和车上,并没有感觉这将会是一场重大的考古发现,当晚,大雾弥漫的时候,赶到了现场。看到那里的场景,我只能用三个字形容‘惊呆了’。”

那时,地面上被挖掘机挖出了两条深深的沟渠,沟渠的周边堆放着大量泥土,在土堆上,在地底下,都堆满了白花花的象牙残渣。

考古现场

朱章义激动地不停来回走动观察,他发现不仅仅有象牙堆积,地下、泥土中还有很多玉璋、玉钩和玉璧的残片,“我那时非常激动,因为当年参加过三星堆两个祭祀坑的发掘,一看就知道这和三星堆有关系。”朱章义说,他首先想到的是确保文物的安全,随后对挖掘机挖出的泥土,进行清理,“在这个清理的过程中,可以称为‘捡’文物,数量非常的多。”他表示,当时有一台越野车不停地从工地到库房,来回运送文物。最后通过两个多月的清理,从泥土中清理出的文物就有1400多件。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

“悬!”这是对太阳神鸟发掘过程最精确的形容。要知道,这件惊世的国宝级文物几乎差点就要失踪或是损坏。

“因为最初施工时,曾使用挖掘机挖土,有部分文物还因此受到破坏。太阳神鸟金饰品连同泥土被挖掘机挖出来后,堆放在沟边风吹日晒几十天,都没有被人发现。”朱章义回忆道,等到水泥管埋好之后,工人们把堆在沟边上的土又填了回去,而太阳神鸟在回填的过程当中也仍然没有被发现。同时,回填的泥土并不平整,需要人工进行压平,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太阳神鸟依旧没有被发现。“最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土堆回填需要隔几天夯实一次,每一层都是先人工踩,然后振动机振动压实。无法想象太阳神鸟在这种高压力下,还能毫发未损,怎能不让人拍案称奇!”

时隔多年,当时负责金沙遗址所有回库文物整理工作(现任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的王方回想起发现太阳神鸟的时刻,依然忍不住后怕,“幸好它没有被挖土机损坏。”在承受了施工现场的多次挖掘、回填再经夯打的过程后,直到考古人员正式展开发掘工作,神隐多日的太阳神鸟才露出金光一角,被工作人员拾起。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

考古学家们用竹片和油漆刷小心翼翼地剥落了泥块外层的松土,泥块包裹的金块终于全部清理出来,在阳光下显得尤其耀眼。只是它已被揉成一团,不能辨识器型。经过文物保护人员进一步的清理工作及药水浸泡后,随着镊子轻轻地展开金箔,它才终于露出了真面貌,闪耀世界。

现如今,已经对太阳神鸟金饰熟悉到如同自己孩子般的王方,仍旧感叹,“我从事文博工作近40年,从来没见过这么精美的文物!”

展翅|中华文化遗产标志

但凡以任何形式见过太阳神鸟,一定会被它独特的造型所吸引。整体为圆形的金饰,用镂空的表现形式分内外两层,中间呈旋转的太阳,四周等距分布着十二道光芒,外面则是四只神鸟。“十二”与“四”是中国文化经常使用的数字,诸如十二个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表达了古蜀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古蜀生活概念图

经测量,这枚金饰重20克,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仅0.02厘米,只有一张纸那么薄,相当于人的两三根头发丝。其含金量高达94.2%,是金沙遗址所有金器中含量最高的。

精美绝伦的太阳神鸟金箔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韵律,它不仅是古代先民深邃的哲学宗教思想、丰富想象力的体现,更是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是古蜀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

太阳神鸟

那么,3000多年前,在没有现代工具加持的背景下,古蜀人是怎样完成这件绝美金饰的呢?

经过对金饰残留痕迹的分析,专家们发现,它至少采用了热锻、锤揲、剪切、打磨、镂空等多种工艺。先用自然金热锻成圆形,然后经过反复的锤揲,使金箔的厚薄基本一致,再剪切去掉外表参差不齐的部分,使其成为一个较为标准的圆形。在圆形的金箔片表面画出整个图形,最后根据已画的纹样反复刻划切割形成镂空。

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说,由于当时的切割工具不太锋利,工人必须反复刻划,凑近了看,还可以看到金箔上太阳的光芒、鸟的四周都留下了大量多次刻划的痕迹与细小的褶皱。

考古现场

“金沙遗址是天府文化之根,天府文化的一些精神内核,可以在金沙遗址找到源头。”王方告诉红星新闻记者,金沙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有中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本土文化的元素,以那时的文化交流中可以看出,金沙人开放包容的思想与如今天府文化中“开放包容”遥相呼应。同时,造型独特的太阳神鸟与“创新创造”的天府文化一脉相承,“所以,我认为它作为成都城市形象标识很有说服力。”

不仅如此,2005年8月,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评选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不过,太阳神鸟在评选之初,曾一度被淘汰。后来,在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力荐下,太阳神鸟又被重新认定。

单霁翔回忆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评选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过程

“当时评审的时候有1600多个方案,最初挑选出来的方案里面没有太阳神鸟,但初期的推荐方案我们又觉得不太满意,不太适合制成标志,在后期宣传的画、印或者放在其他地方不太合适。我们又才从被淘汰掉的方案中重新筛选来看。”单霁翔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起初,大家比较看好形象为一条鱼的文化遗产标志,但来过四川40余次,对太阳神鸟形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厚重文化十分了解的单霁翔,极力推荐了太阳神鸟。

他形容出土于2001年的太阳神鸟,是新世纪的曙光第一次照耀中华大地时所露出的光芒,是21世纪我国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体现了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成果。同时,这也是来自三千年前先人的智慧,如此精美的图案,贵重的金属能够制作出来,是一个奇迹。此外,单霁翔还认为端庄、大气,同时又富有动感的太阳神鸟图案,有利于给人美感和记忆,“今天可能还没有看到第二个能取代它的。”

翱翔|距离地球350公里的外太空

太阳神鸟去过最远的地方,是距离地球约350公里的外太空。2005年,10月17日,搭乘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飞行115小时32分后,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蜀绣品回到了地球。宇航员从返回舱走出来时,手捧的就是蜀绣的太阳神鸟。

等待了三千年,这个美丽的图案终于圆梦“飞天”。

太阳神鸟蜀绣

如今,蜀绣的太阳神鸟珍藏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而负责主要绣制的便是成都蜀绣博物馆馆长杨德全,“我记得那是一个秋天,我们三个绣工花了半个多月时间,轮流加班才绣制完成。”在蜀绣博物馆内,红星新闻记者看到了它的复制品,一比一蜀绣的太阳神鸟在灯光照射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上去,都散发出丝线的熠熠光芒,仿若太阳本身在发出动感的光亮。

“在正式开始绣制前,我们试验了很多种针法,最终选择了车拧针。你仔细看,用这种方式绣出来的太阳神鸟图案,整个针线走向呈旋转状,且看不出针脚与断线,同时还能体现太阳本身的光泽。”随着杨德全的介绍,红星新闻记者也真切体会到这一特点,仅太阳12道光芒的呈现,就像是羽毛般顺滑且生动。

杨德全与复制的太阳神鸟蜀绣

再回望十多年来,太阳神鸟的文化内核与精神也早已烙印在杨德全内心,她的办公桌前就摆放了一副缩小版的太阳神鸟蜀绣,“古蜀文明太伟大了,这样的图案在今天看来依旧充满魅力。这一作品我送给过很多国内外的文化学者,他们直观感受到的不仅有蜀绣的精美,还有古蜀文明深厚的历史。”

来自3000年前的太阳神鸟,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核与如今航空航天事业的“飞天梦”不谋而合,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歇。朱章义说,“通过现代科技的运用,让古今的梦想变成现实,这是人类文明发展最伟大的地方。”他认为,如今的太阳神鸟早已自由飞翔,穿梭在成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停靠在祖国文化遗产的大地上,更前进在宇宙的无限可能里。

红星新闻记者|乔雪阳 曾琦

编辑|段雪莹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飞船代表什么生肖3

16日上午,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记者见面。本报记者 陈 斌摄

发射前夕,长征二号F火箭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箭船组合体垂直转运到发射塔架。孙 浩摄(人民视觉)

在即将出征太空之际,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专门为本报题词,寄语“探索浩瀚宇宙,探究科学与未来,我们拥有同一个航天梦。”并表达向广大读者的问候。

继“神五”航天员杨利伟在完成首飞任务后第一时间给本报题词“向全国人民问好”,“神六”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在返回地面第一时间通过本报“感谢全国人民的关心和厚爱”,“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在出征之际表示“坚决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神九”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在出征太空之际“感谢《人民日报》读者对祖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关心支持”,“神十”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向全国人民问好、“感谢对祖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关心支持”之后,这是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第六次为本报题词。

■航天员简介

景海鹏,男,汉族,籍贯山西运城,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2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训练任务,通过了各项考核,综合评定成绩优异。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2012年6月,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担任指令长,同年10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二级航天功勋奖章。2016年6月,入选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担任指令长。

陈冬,男,汉族,籍贯河南郑州,河南洛阳出生,党员,大学本科。1978年12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1999年4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上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飞行大队大队长,安全飞行15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训练任务,通过了各项考核,综合评定成绩优异。2016年6月,入选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

景海鹏——

三度飞天,只因热爱

继“神七”和“神九”之后,景海鹏将第三次进入太空,创造了中国航天员的纪录。

3次进入太空,将是一种什么感受?

景海鹏爽朗地笑了,“我都猜到今天的第一个问题肯定是这个,你怎么又上了?为什么上第一次还要上第二次,上第二次还要上第三次?”

为了虚名?当然不是。载人航天是高风险职业,选择了谁,那就意味着风险、挑战,还有奉献。

真正的答案很朴实。景海鹏说,是对航天员这个职业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从参加1996年首批航天员选拔开始,景海鹏就喜欢上了这个职业。1998年正式进入航天员大队至今,18年的光阴,日复一日的训练,就为了等待飞天的那一刻。其间又经过两次飞天任务的考验、磨砺,对景海鹏来说,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已深入骨髓。“我的职业就是航天员,这是我的本职工作,如果我干别的,那叫不务正业。”

从农家娃到英雄航天员,景海鹏说,自己能够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登上一个又一个台阶,这都是国家培养的结果。他认为最好的回报国家的方式,就是多执行任务。把所有科技人员的智慧,通过航天员的双手在太空实现,把有用的大量数据带回来,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类。

在搭档陈冬看来,无论是日常训练还是任务前的模拟训练,景海鹏都是异常严格的。“干航天员这个职业,来不得半点差不多行了。”这是景海鹏常说的话。平常训练遇到问题,只要不解决,景海鹏晚上做梦都会想这件事。每天不管训练到多晚,景海鹏都会和陈冬一起,拿出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一起梳理当天的程序、故障、实验操作等。

离发射任务还有十几天时,针对航天员的几十项考核全部结束,景海鹏和陈冬的成绩都很优异。但他们还是在考核完的当天下午,又找了一位专家,专门请教与B超有关的问题。“这次在太空中要进行在轨失重的心血管研究,全靠我们自己做B超成像。尽管我们在地面上已经进行了半年多的训练,但还是要把各种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都考虑到。”景海鹏如是说。

50岁的景海鹏,看起来依然年轻,充满活力。在这个中国人“知天命”的年龄里,他英姿勃发,为探索天空和宇宙拼尽全力。“我不认为自己老了,年轻人打篮球也未必打得过我!”他笑着说。

陈冬——

首次出征,天马行空

作为第二批航天员中执行首飞任务的人,陈冬一亮相,就成为媒体焦点。面对长枪短炮的“大阵仗”,这位年轻的航天员略带腼腆却不慌张,沉稳、从容地回答着记者的各种问题,与一旁幽默、爽朗的景海鹏配合默契。

对于新人,大家总是很好奇,为什么要选你?

陈冬腼腆一笑:“每次任务都有这个任务的特点,也会根据任务特点挑选出最适合的航天员。我觉得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应该是最适合执行这次任务的。”

也许是巧合,航天员中生肖属马的人不少。陈冬今年38岁,与景海鹏年龄正好相差一轮,两个人都属马。说起这匹骏马能够最终翱翔太空,还真带有一丝偶然与巧合。

高三那年,听说空军要招飞行员,陈冬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参加了体检,没想到最后真的被录取了。那时,陈冬就想着这辈子可能要与蓝天为伴了。

再后来,陈冬所在的部队开始了第二批航天员的选拔。遗憾的是,那时他正在执行演习任务,没办法赶回来参加体检。“当时觉得错过了,心里有些小失落。”陈冬说。

结果,等陈冬执行完任务回到驻地后,得知由于之前体检达标人数较少,还要进行一次补录,就这样,陈冬一步步走进了航天员大队。“我觉得我的梦想就是和蓝天、宇宙密不可分,没想到真的是越飞越高!”

陈冬现在的家就在单位旁边,但是为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训练上,他选择平常住宿舍,只有周末才回到家里。

说起家人,陈冬脸上的笑意更深,但歉意也更深。“我有一对双胞胎儿子,今年5岁了,正是调皮的时候,不太好带。”陈冬总想着以后有时间了,可以多陪陪他们。

陈冬说,“我给孩子讲过我的职业,但他们好像不太懂。可是他们喜欢看星星、看月亮,我也畅想过,说不定哪天我在太空看到祖国的时候,我的孩子也在下面看着我,这种感觉真的挺好。”

这次执行任务出发之前,陈冬特意跟两个孩子打了招呼,说爸爸会出趟远门,你们想爸爸了,就在夜晚抬头看看天空,找找比较亮的“星星”,说不定爸爸就在那里。

景海鹏、陈冬——

揭秘飞天生活模式

“细致工作 健康生活 享受失重”

10月16日上午,两名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并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在回答“你今年已经50岁了,又是一名将军,是什么力量支撑你第三次出征太空”的问题时,景海鹏说,航天员是我的职业,太空飞行是我的事业,更是我崇高的使命。虽然这项工作充满了挑战和风险,乃至危险,但我喜欢、热爱甚至享受我的工作。作为一名航天员,能够多次执行太空飞行任务,是我们的梦想和追求。非常荣幸,我能够第三次出征太空,在这里,我要真诚感谢我的祖国和人民,感谢万千航天科技工作者,感谢他们的付出和托举。我决心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当好一名航天员。

2010年成为第二批航天员,等待6年迎来自己第一次飞天,和预期相比快还是慢?陈冬回答说,这次任务来的不早也不晚、不快也不慢,时机刚刚好。这次能与景海鹏组成飞行乘组,我觉得很幸运,心里很踏实、非常有底!

在回答本报记者“第一次执行航天飞行任务,为此做了哪些准备”的问题时,陈冬说,自从加入航天员队伍以来,就一直在做各项准备,在思想、身体、心理、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等方面接受全面训练,为每次任务打牢基础。在这次任务中,我们重点提高了应急情况处置能力、医学急救互救能力、空间实验能力。我感到,只有把地面训练当做太空实战,才能在太空实战中自信从容。

此次任务中,香港中学生提出了3个在太空去操作的科学实验,分别是太空养蚕、双摆和聚合物薄膜实验。对此陈冬说,这些香港“小设计师”设计了适合在轨飞行开展的实验方案,充满了奇思妙想,将给我们这次太空之行增添许多趣味。我们在地面已进行了充分的训练,将在天宫二号组合体运行期间开展实验,相信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这里,我想对包括香港“小设计师”在内的热爱航天的青少年说,期待有一天,你们也能加入我们的行列,飞上太空亲自探索宇宙的奥妙。

按照计划,中国空间站将于2020年前后建成,对此有什么期待?景海鹏回答说,中国空间站是中国人的太空家园,是每一名航天员的梦想宿营地,我当然充满期待。据我所知,世界上有的航天员已经飞行7次,有的航天员已经累计飞行800多天,有的航天员一次任务飞行400多天,我还得向他们学习。对空间站来说,我还是一名新兵,期待着为空间站建设发展多作贡献。

“6+1”的太空生活模式,业余时间怎么过?陈冬说,第一次执行航天飞行任务,会珍惜在太空中的每一刻,一定会多看看窗外的美景、美丽的地球和祖国,还会尝试做一些地面做不到的事情,有空的话会看看家人和战友的照片、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写写日记。同时,这次任务安排的各类试验挺多,还要抽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前期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准备。总之,就是细致工作、健康生活、享受失重。

出征太空前,想对自己家人说些什么?陈冬说,这么多年,我的家人一直为我的事业默默付出,陪伴着我,支持着我,让我能够有机会实现梦想。军功章也有他们的一半,必须有他们的一半。

景海鹏回答说,陈冬说的也代表了我的心声,此时此刻,我想对航天员大队的战友们说,你们也是我的家人,18年来,咱们一起工作、一起训练、一起追求梦想。我还想对所有的航天人说,你们也是我的家人,你们默默奉献,用心血、智慧和汗水托举我们飞上了太空。请家人们放心,我和陈冬已经做好各方面准备,我们将带着家人共同的梦想去执行任务,向祖国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文字采写:本报记者余建斌、冯华

版式设计: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