栲代表哪个生肖

「语音版」群里也没说啥,文/何高峰,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终南文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栲代表哪个生肖1

1

  我不满二姐,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二姐一进院子,就小跑着上了那几级水泥台阶,被从门里出来的大哥撞了一个趔趄。我一惊,门边上一把小竹椅就在二姐手里了。连蹦带跳的,二姐提着椅子从水泥台阶下来,就拉二哥坐下。二哥说,让大姐坐。正说着,大哥提着几把小椅子,就到了我们跟前。

  我忽然明白,就是那一次,也是到大哥院子来。那情形和这次一样呢。

  那次是春天,院墙外面有一棵杨树,树干是灰白色的,还有一些褐色在那里别扭。细碎的、才长出来还不好意思吧,杨树的小叶片儿挤挤挨挨的,一只喜鹊却很大方地飞停在了那一根树枝上,像和那些鹅黄的小叶子交流什么。二姐说,树上喜鹊叫喳喳,喜鹊叫是有喜哩,是欢迎二哥回来。

  这次二姐又说了同样的话,但却是秋天。喜鹊叫的时候,一片杨树叶子本来是要在喜鹊身上停留的,喜鹊却抖动了一下,叶子掉在地上了,喜鹊还在叫着。

  我总记得喜鹊叫没有过啥喜,而是我坐在门口等大姐回来。大姐担水我每次都跟着去,要经过刘奶奶家的一长溜院墙,要经过善伯家房后面的几棵槐树。有一片地,还是在一排房后面,里面全是桃树。春季里,还没见叶子,就看见先是红花骨朵,慢慢便成了粉红色的花儿了。有时候,善伯就过来了,说,你不要命了,才多大个娃,就担满桶水了。大姐说,我路上能歇。歇能咋,善伯说,伤了力是一辈子的事,把你压得不长了,以后咋嫁人。然后,善伯就把两桶水担到了我家里。

  担水的路,两旁还有麦田,麦收了,就成了玉米地。我上小学时,也从这地边经过,大姐从玉米地里跑出来,说,你饿了吗?就快放工了。二哥也过来了。大姐让二哥回去烧水,先把电壶灌满。

  我看了一眼二姐,也看了一眼大哥,我想大哥一定要数落二姐了,可大哥那次没有,这次也没有,只是说,老五你咋了?谁把你馍掰得吃了。

  二姐说,都啥时候了,谁还怕没馍吃。

  大姐说,老五后来就不爱吃馍了,大学灶上总是吃馍,工作后还是。

  二姐说,结婚有人做饭了,早就爱吃啥吃啥了。

  我瞪了二姐一眼,说,我爱吃面,天天顿顿吃面都行,可老婆孩子天天顿顿不吃面都行。

  二哥说,你到底是文化人,说啥都能说出哲理来。

  二姐说,文化倒好,但还是没当官好,当了官啥事都能办。像二哥,大学里的校长,走哪都有人寻,刚才路上就不停点的电话,你没看,现在又来了。

  二哥掏出正传出音乐声的手机,恨恨地摁了一下,音乐就不响了。说,你会不会说话,这要让外人听见,会咋说。

  我想,这次大哥要训二姐了,可还是没有。

  2

  我是家里老小,但小时候没人叫过老五,就叫我的名字——旺。也不知从啥时候,就老五老五地叫开了。我想,之所以喊出老五,还是一种显示吧,也是我们内心里的一种骄傲,离开了父母亲,我们终于活得比人强。

  水井边上有一片芦苇,是我最喜欢的。上小学后,学校门前有一条小河,河对岸也是一片芦苇,但比井边上大多了,一眼望不到边。我们把芦苇叫芋子,到那地方去,是说到芋园里去。大队排演的样板戏《沙家浜》里,就有大片大片的芦苇,但那是布景,是在很大一块木板上画的。戏里就不叫芋园,叫芦苇荡。芦苇荡听着好听,主要是这个荡字。后来看电影《沙家浜》,那芦苇四面是水,全在水里长着、泡着,心想,所以才叫芦苇荡吧。但怎样才算是荡,怎样就够不上荡,还是想不明白。只是“芦花放稻谷香岸柳长行……”那些唱段,倒是现在都会哼唱。

  跟大姐到了水井边,我就去看芦苇了。一根一根的芦苇,在夏季里都绿着,是立着的绿,使劲往上长,往上绿,都牛哄哄的。我就钻进那一片绿里,去好奇芦苇怎么那么威风,还让大姐找不到,着急地喊着。冬季了,我都穿上大姐缝的棉袄了,芦苇还在那里被风吹得冷着,我就不想进去了。我说,你看芦苇,天再冷,风再吹,也不倒地,快倒了,却一块儿都立起来了。大姐说,你要学芦苇的坚强,以后上学了要好好学,你们都好好学,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我说,火焰山是啥?大姐说,火焰山就是一座山,全都是火,你厉害了,你就不怕,就能闯过去。

  后来大姐担水就不让我去了。那次刘奶奶给大姐说,你爸那病做不了重活,生产队给记的是七分工,和妇女一样。你妈走的时候,你才把小学上完,就不上了。可日子长着哪,要上工,要忙家里,老天爷太亏我娃了。我听不下去了,就去井边,趴在井沿上把一根芦苇往进插,看能不能浮起来。就因为这,大姐说,你再要跟我去,我就不理你了。就因为大姐说不理我了,我再也不跟着大姐去担水了。

  那一年,在大姐家喝酒。大姐夫说,你大姐说,你从小就乖,不调皮,不惹事,像个女娃一样。

  我外甥女说,女娃就乖吗?疯女子多了去了。

  我说,我妈走时我才一岁,没一点记忆。我大姐就是我妈,反正我大姐说啥我就听啥,不让干啥,就不干啥。说着又哭了。

  大姐夫说,你又来了,这都多少年了,眼泪该都哭干了。

  外甥女说,姐大当娘,我妈有你这个小弟,没白受苦。

  大姐夫说,还是个有出息的小弟呢,是咱家的文化人。

  3

  这次回来,是善伯去世了。我和二哥从省城里专门回来,而不是像往常,村里的人情,都是让大哥给我俩代表了。

  我们姊妹几个的排行是大姐、大哥、二姐、二哥和我,大姐和我是一个属相,大了我一轮十二岁。父亲走时,大姐说,你放心吧,我都十八了,我长大了。父亲最喜欢的人就是善伯,他们从小一块长大,善伯家里成分不好,很多人都不和善伯往来,父亲却不管。父亲走后,善伯是来我家最多的人,不是几个红薯馍,就是一袋核桃或者柿饼拿来了。

  屋门上横联是“沉痛悼念”,两边是“热泪洒湿堂前地”、“哭声喊破帏外天”。

  善伯的灵堂就在屋里。

  屋门两边的屋檐下悬挂着几串长长的、随风摇摆的、纸做的所谓钱串子。我一进门就看见了善伯,但只是镶在镜框里的相片里的善伯了,再也不见那一个出出进进、跑前跑后的善伯了。

  放镜框的桌子上摆满了专门用作献食的花馒头、肉食品、水果,还有众多的副食品。就是这一张桌,善伯生前天天要抹干净,要在上面吃饭,要把什么放上去又拿下去。死后,还是这一张桌,还要为他使用,大约也是最后再为他使用几天。献桌上的蜡烛和香炉里的香不停燃烧着,不管外面的世界,不管出来进去为一位老人去世的忙碌。

  从大姐开始,我们一个一个,先是跪下磕头、作揖,再把桌上的白酒倒进一个小酒盅里,再倒进一个大碗里。大哥还把几根香点燃,插进香炉里。后来,我还问过大哥——大哥和大姐一样,一辈子没离开过农村,乡里红白喜事的风俗没有不知道的——我说酒应该洒在地上,才是祭奠善伯,怎么倒进了碗里。大哥说,你把书念到肚里去了,堂前就那一小块地方,你倒我倒,湿啦啦一片,能行吗?

  善伯爱喝酒,他和父亲喝了好大一会儿了。满屋子的什么味,熏熏的,呛呛的,不像大姐做饭时锅底的烟火味,不像锅上冒出的、让人就想赶快吃饭的香味,也不像过年时鞭炮响了的很兴奋的味。大姐说是包谷酒的味,但没有包谷的味道。酒是倒在和天一样颜色的小搪瓷碗里。大姐放辣子和葱花就是这样的碗,辣子占一多半,一边是红,一边是绿。大姐老说小娃不能吃辣子,总是夹了葱花在我碗里搅开。我偏要用筷子戳点,只一点点,就在碗里红开了,也让舌头像被火烧了的疼,眼泪就流出来了。大姐还说饭里没油,葱花是用油炒了的,吃了就有油水了,就能长个子,就能长大像大人一样。

  大姐拉着我的手,说,赶紧睡觉去。父亲说,旺儿,给你善伯敬酒。善伯接过我双手捧着的碗,说,你尝一点。我不愿意,大姐说过,小孩不能喝酒,喝了脑子就坏了,就不能像哥哥姐姐一样念书了。大姐连说不敢不敢。父亲说,尝就尝点,从小就要做一个男子汉。我用舌头舔了一点,像吃了辣子一样,就哭了。善伯说,男子汉是啥,你大女子才是男子汉,娃还是上学的年纪,就给家里挣工分,就像她妈一样管你的这些孩子。于是,我刚把眼泪擦了,父亲和善伯却哭了,但没有声音,只是把眼泪流着,一直流到嘴角了,就把两个酒碗碰得像大姐洗锅碗时发出的声音,然后把头都往后抬,一点也没歇喝完了碗里的酒,还把碗放桌上时用了劲,发出哐的响声。

  祭奠了善伯,大姐哭得像是浑身没了骨头一样稀软着。大哥是坐在善伯院里的那棵梨树下抽泣,呼哧呼哧的。父亲走后的第二天,大哥就是在我们家的那棵梨树下抽泣的,也是呼哧呼哧的。大哥把我抱在怀里,呼哧得更厉害了,像我后来上学有次迟到了,跑到教室门前,气喘得都站不稳。大姐说,你是男子汉,父亲没了,你就是我们家的大男人,你就长不大吧,你就给小弟哭吧。但大姐这样说,其实她也哭哩,因为我见她眼睛红红的,一连几天都红红的,但没发现怎样去哭。

  4

  秋天的风,不知道是要把夏天散去,还是要把冬天唤来。落叶纷纷,纷纷后就掉到了地上,在地上也不得安宁,跑呀钻呀的,总让秋风追撵。

  乡里丧事要的是形式,不是内容。“家家门前过,明年到你家。”程序多是麻烦和折磨主家的,都说该改一改了,可轮到自己,谁也不愿意坏了规矩,让人笑话和不齿。而死者生前热了冷了哭了笑了是没有多少人操心的,死了,却全都关心来了,必须得来呢。

  哦,外家来了。是葬礼仪式中重要的一章,也是不时就要浓抹重彩的一幕。

  按死者家里的辈分,有大小外家抑或老外家、中外家和小外家。忽听大路上外家的鞭炮声炸响,穿白衣、戴白帽,手拄缠着白纸的柳木棍的孝子们,便在迎接外家的鞭炮声中,在负责这项工作的长者的号令下,迅速集合。于是,在乐队的乐声引领下,主家在前,一群白衣裳的人儿,列队来到公路边,齐刷刷跪下叩头。外家拿来的香蜡纸,及一会儿要给主家披红的红被面子或被罩子等,便放在主家拿来的小桌上,由两人抬着,跟在外家的后面,和孝子们一起走向灵堂。

  相同的程序,一样的过程,要反复好几次呢。这种时候,闲着的看客,便是难得地忙碌,集了、散了,散了、集了。外家送来的礼品,还要放在一个个木盘子里,一一端着,敬献给死者。

  我们的外家只一个老舅,还很多年都不来往,直到最近这几年才有了联系。表哥的儿子大专毕业几年了,是二哥帮忙才有了工作。二姐的孩子也是大专,多亏二哥,有了一个好单位。大哥的儿子、儿媳都在二哥的学校打工。

  大哥说,母亲去世时,老舅说我们家害了母亲,是父亲常年有病把母亲拖累死了。可母亲得了治不好的病,还去了省城,大姐还给医生下跪了,医生说,娃,你妈想吃啥就给买啥吧,没办法。

  我说,那老舅总要讲理吧,也不看我们可怜,还闹翻了。

  大哥说,那年我才10岁,也不懂啥。后来也不敢问父亲,不敢问大姐,就问善伯。善伯说,咱父亲是火爆脾气,人在难中,孩子又一大堆,日子咋过呀?老舅还那样,就得理不让人,说话难听。

  我忽然想起那一年发生的事,也是大哥给我说的。

  表哥的儿子在县城里结婚。大姐、大哥、二姐、二哥等我们家的人正好坐了一桌。新郎、新娘,也就是表哥的儿子、儿媳敬酒,顺序应该是从大到小,先是给大姐,却从二哥开始,还和二哥热情地套近乎,到其他人跟前急匆匆走完程序。大哥气得不停地喝酒,终于忍不住了,说,这酒是胡敬哩嘛,应该先给大姐敬。二姐说,孩子和咱都不熟悉呀,再说咱一家人,敬谁都是给咱们敬哩。

  大哥是火爆脾气,和父亲一样。大姐结婚时都34岁了,大哥、二姐都成家了,我和二哥也工作了。善伯家的大儿子喝多了,说大姐是个老姑娘,他还小大姐两个月,孩子都上初中了,他还想着大姐是嫁不出去了。大哥把酒泼到了人家的脸上,拿酒瓶子去砸时,被几个人拉开了。其实,善伯家的大儿子喜欢大姐。大姐越是为一个大家担当和勤劳,善伯家的大儿子越是爱慕和敬重。但大姐一口回绝,还说她要等我工作了再去想婚姻的事情。我结婚时,善伯家的大儿子喝兴奋了,给我说了这些事情。还说那回他本来是心疼大姐,喝了酒是说气话,却说成了那样。还说他早早就结婚了,他为什么不等着大姐呢。

  5

  像约定了似的,总记得每一位死者下葬的时间都是上午11点到下午1点。而这一切都是乡里的阴阳先生看定的。这一时间也是比较科学和合理的。因为乡里一天两顿饭,早饭九十点已经吃了,相关的准备已经做了,有充足的时间在上午11点钟起灵。午饭是大餐,是在下午3点左右,也是有时间保证的。

  善伯在儿女们哭天喊地的悲恸声里,被八抬大杠抬上了不归的路,要去房后面坡塬上的那一隅,和先辈、当然也和他的老伙伴——我的父亲,和几十年生养和陪伴的土地会合。

  于是,乐曲阵阵,长长的送葬队伍沿着长长的公路,再拐向长长的小道行进。到上坡路了,到硷塄前了,前面扯纤抑或拉纤的人们,紧紧地攥着那一条长长和粗壮结实的大绳,不停地换手、不停地跑动和喊叫着、脚手同时用力着。后面抬棺的,互相配合,不断呼应着,人人用劲,使出最大的力气,一步一步向前进。

  坟是早都建好的,一扇长长的木板,放在坟口,棺材就停放在木板上,在一群抬棺的人的努力下,便徐徐送进了坟墓里。接下来就是烧纸,花圈、纸糊的金山银山、汽车、电视、冰箱什么的,统统都化作了一股股青烟,交给了死者使用。留下封坟口的,所有来为死者送行的男人女人,便都原路返回。

  把人送到坟里,所有的大事唯余为午饭的准备和忙碌。大哥还在给帮忙,我们姊妹几个又回到了大哥家的院子。

  我们那个老屋早拆了,成了和城里一样的三层楼房,是大哥的房。盖房时,大哥说要和二哥、和我一起盖。我和二哥出了些钱,但都不要房子。

  太阳在没有风骚扰时,就让院子里暖洋洋了。二姐小时候就话多,现在每到一块,还是她话多。二姐说,过去是倒倒房,漏漏墙,一下雨就熬煎,用搪瓷盆、搪瓷碗接水,叮叮咚咚,像是檐水在响哩。

  二哥说,现在雨不知道都去哪儿了,小时候年年秋里连阴雨。我和二姐和老五给猪寻草,老五的草帽子是新的,是大姐夏里给编的,可过河时风吹走了,河里又涨水了,裤子湿了也没撵上。气得说啥也不换湿裤子,不吃饭。

  大姐说,老五说他是惩罚自己。

  二哥说,用现在的话说,老五是对自己狠,是自律。

  我想说,我自律,那大姐呢?但只瞅了一眼大姐,想笑却没笑出来。

  6

  大姐在夏天的夜里编草帽,还编小篮子。大姐擀的面条就放在小篮子里,下到锅里。小篮子还会扣在盆子上,不让里面的东西脏,也不让老鼠进去。

  地面硬邦邦的,一跑起来就觉得把心口震得通通响哩,但我还是没有追上二哥,就躺在了用芦苇荡里的芦苇编的席子上,学电影里人的样子,把自己躺成一个X号。我看星星有的是单个的,把它周围都照得亮亮的。有的是一片、一片的挨着,那光是黄色的,像是挤出来的光。

  我说,麦秆编的么,咋不叫麦帽?

  大姐笑得刚刚还扣在我头上让我试的帽筒,都掉在地上了。说,麦面蒸的馍咋不叫麦馍?叫白馍。

  我说,啥时能天天吃白馍就好了。

  大姐说,你好好念书,把书念成了,天天坐凉房底下吃白馍。

  大哥从门里出来了,说,大姐和咱吃的一样,可咱在学里坐着到晌吃饭,大姐在地里干活到晌吃饭。

  二姐说,大姐不是到晌就吃饭,是先做饭。大姐不做饭,咱们吃屁去。

  我听刘奶奶说过,大姐因为我们家可怜,才不上学了。我不躺了,爬到大姐背上。大姐放下了正在编的草帽,把我搂在怀里,还用善伯给的那把竹扇子给我扇着,扇着谝着,我就想瞌睡。第二天在上学的路上,我总是想不起来,我是怎么从院子里又到炕上的。二哥说,是大姐把我抱到炕上的。

  大姐给我们纳棉袄是在秋天的夜里。父亲在世时总是说,他的袄不用动,能少熬夜就少熬夜。但大姐不听。也不是年年都纳新袄,但年年都要拆要洗要晒,要重拾掇棉花还添点新棉花。那时候去城里,要天没明就起来,每次大姐把饭做好后叫大哥。但那次大哥太激动了,说他听鸡叫唤,也不知叫几遍了,就起来了。见大姐趴在桌上睡着了,大拇指和食指还捏着针呢,中指上戴着顶针,那一条连着针的黑线,像一条小蚯蚓爬在大姐的手上。大姐的手像门前山上的栲树皮。他怕惊动了大姐,把要给大姐身上盖的衣裳又放下了。就去给锅里倒水,要把饭做好给大姐惊喜。他轻轻地拉着风箱,大姐还是醒来了。走到半路上时,他看大姐脸色不对,一摸头,啊,是烫的。但大姐说她不咋,说翻过这道梁,就是平路了,好走。那天还没到城里,大姐就昏了。气得大哥回来把他的棉袄藏了,还是善伯出面,才又让大姐给缝。

  7

  老房没了,老梨树也没了,两棵都没了,再也不会坐在屋里看,睡在炕上看,把梨树看得开了花,结了果,咽到肚里。还有杏树、桃树和樱桃树,全没了,一点念想也没有了。

  因为要建院墙,老核桃树也没有了。老核桃是爷爷栽的,长得比房高多了。我们家的核桃很绵,轻轻敲下,核桃仁就出来了,不像善伯家的,也不像刘奶奶家的,是根核桃,核桃仁钻在壳里面不想出来。核桃絮子也就是核桃开的花,绿绿的,细长细长的,像我现在已叫不上名字了的绿虫子。晒干后是黑褐色,拌上玉米面在锅里蒸了,就是核桃絮子麦饭。核桃树的叶子和河堤上的杨树叶子、河对岸的柿树叶子,都是我们引火的柴,尤其下面条时,树枝什么的硬柴都退出来了,一把一把的树叶儿扔进灶膛里,是赶火,也是省柴。

  上初中时,我说“莫道枯黄无所用,贫家犹可代晨炊”。二哥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大姐哭了,那是我见大姐第一次流泪。大姐连说,我高兴呀,我高兴呀,你们一定会把书念成的,给我们家争光。

  放学了,背着玉米秆、背着茅草或野枣刺进村了,远远看见核桃树,我就看见家了,看见大姐了,要让大姐表扬我,说我学习好,说我勤快。

  告别了善伯,也告别了故乡的一场丧事。儿子开着车,我让慢点再慢点。儿子说,再慢,二叔、二姑就撵不上了。我说,不撵。

  车窗外面,上小学的学校、上初中的学校都成了一家一户的院子。芦苇荡也是移民搬迁的小区,房顶都是红颜色的整齐着。

  儿媳说,二叔的孙子在美国出生了,和大姑的孙子是同一天生的。

  儿子说,废话,谁不知道,昨天生的。

  儿媳说,二姑在群里说祝贺二叔,却没祝贺大姑。

  我说,车掉头,去你大姑家。

栲代表哪个生肖2

李永泉 西行

和顺县东临河北邢台,南下上党盆地。历史悠久,孕育了“牛郎织女”的传说。 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和顺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山西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示范保护地”。

天河山

位于和顺县与河北省交界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总面积30平方公里。这里奇峰林立,峡谷幽峻,植被丰茂,林木葱郁,这里群瀑飞雪,清泉鸣筝,水源丰沛,是著名的“太行山水”;这里松涛阵阵,牛羊成群,又称“云顶草原”。

早在新石器时代,天河山地区就有人类居住。春秋时期,孔夫子曾游学至此,“夫子岩”由此得名。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八路军主要根据地之一。129师医院,冀南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前身)等革命遗址,至今保存完好。特别是天河山一带广泛流传着牛郎织女的故事,并拥有大量的文化遗存。经多位专家考证,这里就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原生地。

2005年,天河山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中国爱情山”。2006年,天河山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七夕”文化研究基地,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七夕文化之乡”。

天河山峡谷漂流

天河山拥有北方最大的户外拓展培训基地和华北落差最大的峡谷漂流项目,因落差大,水流急,惊险刺激,被誉为“中国情侣第一漂”。

云龙山

和顺地图象一只美丽的蝴蝶,也象一头昂首的雄狮。县城正居于蝴蝶和雄狮的心脏部位,县城之西就是美丽的云龙山,主峰是海拨1548米的摩天垴,似龙头高昂,拖一脉秀水曲折蜿蜒,两条漳水云蒸霞蔚,酷似龙行云中,故名云龙山。北朝石窟就镶嵌在山的中腰。

兵宪牌坊

俗称石牌坊,位于和顺县城关镇中和街北端。兵宪牌坊,由88块灰青石砌成,四柱三楼,雕刻精致。石柱两侧,刻有荷花、牡丹纹样,石柱之间明间镂刻有麒麟圆环形图案联接。次间,则镌刻有佛家万字纹样联接。中间,横梁长3.3米,上面刻有“中宪大夫昌平兵备道山东按察副使药济众”19个字。再往上的横梁上,镌刻有“十八学士登瀛州”图,图上置有石匾,刻有“陵京锁钥”四个大字。明间两侧刻有“双凤朝阳”图,顶端为仿木出檐斗拱庑殿顶。次间下檐正脊,置雕花立柱承接上檐。石牌坊气势雄伟,结构精巧,颇为引人观瞻。

兵宪牌坊其实是隔不远的两座牌坊,一个是石牌坊,一个是木牌坊。两座牌坊一主一副,建于明末,是为当地一位名叫药济众的人修建的。药济众是和顺县北关村人,明朝举人,后在山东做官。明崇祯六年返乡时,正遇到明末农民起义军攻打和顺城,药济众率全城人奋力抵抗40多天,城破后,药济众跳井自杀。“兵宪牌坊”是药济众的学生为他修的,这位学生叫刘弘光,当时任“巡按山西监察御使”。石牌坊在南,木牌坊在北,相距10米,目前保存完好。

懿济圣母庙

位于和顺县平松乡合山村东,距县城15公里。圣母庙,创建于元代,寺庙占地面积为2600平方米。庙内,平面布局紧凑,殿台迭层高升。最北端,有木结构牌坊、四柱单檐,通高10米。庙前牌坊,横额成匾,正面书写“懿济圣母庙”五个大字。背面题写有“显泽候神祠”。顺着庙前牌坊往里走,便可看到圣母庙的戏台。这座戏台,坐北朝南,台下是通道,戏台两侧为钟鼓楼。钟鼓楼再往两边延伸,是灵官庙。在圣母庙右侧,有“显泽候神祠”,俗称大王庙。

走马槽

走马槽地处晋冀两省的分界岭上,一眼望去,奇峰绝壁,格外险峻;周围约15平方公里的山岭上,绿草如织,犹如置身于北国大草原之中;山上可以看到用石头筑起了一条条“古栈道”,栈道两边以石块砌起像城墙一样的“护墙”,加上“烽火台”、“望台”,弯弯曲曲,绵延起伏,看上去就像去了“八达岭”;更为奇特的是,在半山腰有一个千米的大溶洞,洞内石笋、石柱、石钟乳形态各异,并有石花、石菊、石珍珠等,玲珑剔透,大有南国景观之秀丽。

青岗寺

位于县城东四公里的义兴镇凤台村东的凤凰山脚下。背山面水,环境清幽,为和邑十景之一的“凤台异形”风景区,古今游揽胜地。因其历史久远,再加年久失修,殿宇破烂,碑刻散落,始建年代,无志可考。所幸建筑遗存尚好,经省古建研究所古建专家蔡泽俊实地考察,视大殿呈元代建造特点,当属元代所建,距今己有80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人间苍桑,自然风雨剥蚀,千疮百孔,遍体鳞伤,满目荒凉,塑像一空,但整体建筑保存完好。

香山寺

位于和顺县喂马乡大佛头村西一华里处的山坡上,始建于北宋熙宁三年,距进约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具有相当的文物价值。殿宇背靠山岗,东西有清水环绕,院内有两大古松参天,现存正殿五间,南殿三间,东、西配殿各四间,南殿两侧有钟楼二楼,东侧另配有禅院。

砍三刀

油布袋又名砍三刀,色呈金黄,绵甜利口,是山西人春节期间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年年关,家家制作,户户蒸食,代代相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炸制时,为使麻油渗入其中,要在上面砍三刀,故称“砍三刀”。又因其吃起来油香四溢,故又称“油布袋”。

莜面栲栳

莜面栲栳,微量元素含量高,可健脑醒目,还可降三高。和顺的莜面栲栳,工艺讲究,成形美观与口感劲道完美结合,是和顺县一道有名的家常美食。民间相传,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携家眷途经灵空山古刹盘谷寺,老方丈特制了这种莜面食品以款待。李渊问:"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称,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辞海》)。唐寅有诗云:"琵琶写语番成怨,栲栳量金买断春。"看来当时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笼屉作答了。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住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路过静乐县,看莜麦初收,便把莜面栲栳栳制法传给当地。再后来这种民间面食传遍了晋、陕、蒙、冀、鲁等地,成为北方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

糊嘟

糊嘟看似制作简单,其内容却丰富,锅里放清水,把洗尽切块的土豆、豆角等辅料一并搁进锅里煮,待到锅里的水煮开,菜半熟时就可以撒面了。撒面也有讲究,需要根据锅里水的多少撒面,多了少了做出来的糊嘟都不好。撒面时,沿着沸水面的外延转着圈撒,中间和边沿留出可以上蒸汽的空隙,面撒好了,就盖上锅盖改慢火慢慢蒸煮,等锅里的水耗到只剩可以与撒进去的面粉均匀调拌时就到了调糊嘟的工序。调糊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序,需要两个人共同操作,一人紧紧把稳锅沿,一人用擀面杖急速搅动锅内已经蒸煮成熟的面和菜。这时候最见功力,搅动的过程是面、菜、水三者紧密融合的过程,搅动的时间短了,频率不够,方法不对头都可能使做出来的糊嘟里夹有生面疙瘩。这样的糊嘟是不合格的。常见的糊嘟有玉米面糊嘟、莜面糊嘟。乡间还有用酸菜、豆叶菜、萝卜丝等作辅料调糊嘟的,因为糊嘟里放些蔬菜不仅在调糊嘟时更容易使面、菜、水三者结合,而且可以使糊嘟的口味更好。调糊嘟对火候的掌握也很重要,旺火煮开水,慢火蒸煮面。如果掌握不好,火旺了糊锅,火慢了到点吃不上饭不说,还可能做出夹生的糊嘟来。

寒湖月饼

以其皮薄馅多、香甜可口、营养丰富被列为晋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寒湖月饼”因产地在和顺县阳光占乡寒湖村而得名,寒湖月饼生产采用独特配方、手工制作、传统吊炉温火烘烤加工而成,具有配料精致、色泽诱人、香酥味美、口感纯正、不油腻不变味、保存时间长、适合大众消费的特点。

和顺肉牛

2001年,和顺县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国西门塔尔杂交牛,被农业部确定为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山区类群,"和顺肉牛"的地位和品牌正式被确立。

喂马大莜麦

主产于本县喂马乡。该莜麦独具特色,医疗保健价值极高,能够治疗贫血和毛发脱落,延缓人体衰老,保持旺盛的生理机能。

和顺牵绣

牵绣是在已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穿刺,通过运针将绣线组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一种技艺。和顺牵绣究竟源于那个朝代?由于牵绣作品不易保存,因此极难说清这个问题。和顺民间牵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这些来自民间的牵绣艺术品,都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

和顺民间牵绣从样式到整理成形一般需要糊裱、画图、裁剪、手工牵绣等4—5道工序;在牵绣针法的运用上主要用斜针、平针、散针绣、打子绣、套扣绣、盘金绣等多种针法,布局结构错落有致 ,构图章法严谨,穿插得体,用色丰富,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无愧于“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

和顺民间牵绣品虎跃龙蟠,龙飞凤舞,色彩鲜艳,美厚端庄,形象逼真,淳朴秀丽,刻画精妙,神情兼备,以前多为日常用品,主要有鞋垫、肚兜、帽子、耳套、枕头、荷包、针线包、粉线袋、钥匙套、坐垫、香包等,图案多以莲生贵子、二龙戏珠、十二生肖、福海无边、祥龙献瑞、丹凤朝阳、五子夺莲、孔雀开屏、喜鹊登梅、松鹤延年、凤凰牡丹等吉祥图案和虎、狗、狮、花草、昆虫等自然景物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昔日的日常用品已经成为现在的民间手工艺品。

和顺五谷画

最早从和顺境内开始流传到山西,然后流传到陕西一带。五谷画是利用纯天然且带有芳香气息的植物果实,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形式。这类贴画,古已有之。据传明清时期,源于陕西关中。它是劳动人民为祈盼五谷丰收,天下太平,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而制作的一种民间工艺品。也曾作为地方官上京为民请命奉上的特殊珍品,非常珍贵。五谷艺术深深扎根于我国民间,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创新,目前的五谷艺术已经成为我国甚至全世界艺术界的一枝奇葩。

五谷画不仅美观时尚,画面清晰逼真,浓淡相生,立体感强,构图奇特,生动传神,而且它采用纯天然的植物种子作原料,所以五谷画具有清新自然,健康环保的特点,也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亲切感。五谷画是我国劳动人民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可能是自古到今老百姓对农业最传统最真挚的祈盼。五谷泛指粮食作物,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各种豆类等等。自古以来,五谷素有凝聚天地精华之美称,在佛教和道教规仪中,视其为夺天地之精华的吉祥物;在我国民间五谷还被大家奉为吉祥物,是驱恶避邪之宝,中国传统更将“五谷”尊为中国食文化的灵魂。这些都使“五谷艺术“除形的质朴、神的虚灵、意的深邃、法的自然魅力之外,更赋予了深厚内涵的民族文化功用,给五谷画注入了更加神奇的魅力。五谷画朴素自然的再现了大自然的风采,令人叹为观止。同时它也唤醒了人们内心一种重返大自然的愿望和感受,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传说之"牛郎织女"的发源地

据专家考证,牛郎织女的发源地是以和顺县天池村为轴心、半径2公里至3公里处,这里历代传承着许多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古地名:牛郎洞、金牛洞、喜鹊山、南天门、天河池……海拔1200米的牛郎峪村,相传是牛郎居住的地方,南天池村是传说中仙女下凡的地方。南天池村一带还保持了许多与传说相关的习俗:每年七月初七,这个地区的村民们保留"看天"风俗,夜间在院中南边摆上桌子或案板,供放毛豆、玉茭和蒸馍。

如果喜欢,可以加入西行越野车部落,关注西行公众号(xixingjilu),跟有共同兴趣和价值观的西行伙伴一起交流,一起旅行!

秦巴美好江山,与您携手共创美好生活!

栲代表哪个生肖3

  1

  我不满二姐,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二姐一进院子,就小跑着上了那几级水泥台阶,被从门里出来的大哥撞了一个趔趄。我一惊,门边上一把小竹椅就在二姐手里了。连蹦带跳的,二姐提着椅子从水泥台阶下来,就拉二哥坐下。二哥说,让大姐坐。正说着,大哥提着几把小椅子,就到了我们跟前。

  我忽然明白,就是那一次,也是到大哥院子来。那情形和这次一样呢。

  那次是春天,院墙外面有一棵杨树,树干是灰白色的,还有一些褐色在那里别扭。细碎的、才长出来还不好意思吧,杨树的小叶片儿挤挤挨挨的,一只喜鹊却很大方地飞停在了那一根树枝上,像和那些鹅黄的小叶子交流什么。二姐说,树上喜鹊叫喳喳,喜鹊叫是有喜哩,是欢迎二哥回来。

  这次二姐又说了同样的话,但却是秋天。喜鹊叫的时候,一片杨树叶子本来是要在喜鹊身上停留的,喜鹊却抖动了一下,叶子掉在地上了,喜鹊还在叫着。

  我总记得喜鹊叫没有过啥喜,而是我坐在门口等大姐回来。大姐担水我每次都跟着去,要经过刘奶奶家的一长溜院墙,要经过善伯家房后面的几棵槐树。有一片地,还是在一排房后面,里面全是桃树。春季里,还没见叶子,就看见先是红花骨朵,慢慢便成了粉红色的花儿了。有时候,善伯就过来了,说,你不要命了,才多大个娃,就担满桶水了。大姐说,我路上能歇。歇能咋,善伯说,伤了力是一辈子的事,把你压得不长了,以后咋嫁人。然后,善伯就把两桶水担到了我家里。

  担水的路,两旁还有麦田,麦收了,就成了玉米地。我上小学时,也从这地边经过,大姐从玉米地里跑出来,说,你饿了吗?就快放工了。二哥也过来了。大姐让二哥回去烧水,先把电壶灌满。

  我看了一眼二姐,也看了一眼大哥,我想大哥一定要数落二姐了,可大哥那次没有,这次也没有,只是说,老五你咋了?谁把你馍掰得吃了。

  二姐说,都啥时候了,谁还怕没馍吃。

  大姐说,老五后来就不爱吃馍了,大学灶上总是吃馍,工作后还是。

  二姐说,结婚有人做饭了,早就爱吃啥吃啥了。

  我瞪了二姐一眼,说,我爱吃面,天天顿顿吃面都行,可老婆孩子天天顿顿不吃面都行。

  二哥说,你到底是文化人,说啥都能说出哲理来。

  二姐说,文化倒好,但还是没当官好,当了官啥事都能办。像二哥,大学里的校长,走哪都有人寻,刚才路上就不停点的电话,你没看,现在又来了。

  二哥掏出正传出音乐声的手机,恨恨地摁了一下,音乐就不响了。说,你会不会说话,这要让外人听见,会咋说。

  我想,这次大哥要训二姐了,可还是没有。

  2

  我是家里老小,但小时候没人叫过老五,就叫我的名字——旺。也不知从啥时候,就老五老五地叫开了。我想,之所以喊出老五,还是一种显示吧,也是我们内心里的一种骄傲,离开了父母亲,我们终于活得比人强。

  水井边上有一片芦苇,是我最喜欢的。上小学后,学校门前有一条小河,河对岸也是一片芦苇,但比井边上大多了,一眼望不到边。我们把芦苇叫芋子,到那地方去,是说到芋园里去。大队排演的样板戏《沙家浜》里,就有大片大片的芦苇,但那是布景,是在很大一块木板上画的。戏里就不叫芋园,叫芦苇荡。芦苇荡听着好听,主要是这个荡字。后来看电影《沙家浜》,那芦苇四面是水,全在水里长着、泡着,心想,所以才叫芦苇荡吧。但怎样才算是荡,怎样就够不上荡,还是想不明白。只是“芦花放稻谷香岸柳长行……”那些唱段,倒是现在都会哼唱。

  跟大姐到了水井边,我就去看芦苇了。一根一根的芦苇,在夏季里都绿着,是立着的绿,使劲往上长,往上绿,都牛哄哄的。我就钻进那一片绿里,去好奇芦苇怎么那么威风,还让大姐找不到,着急地喊着。冬季了,我都穿上大姐缝的棉袄了,芦苇还在那里被风吹得冷着,我就不想进去了。我说,你看芦苇,天再冷,风再吹,也不倒地,快倒了,却一块儿都立起来了。大姐说,你要学芦苇的坚强,以后上学了要好好学,你们都好好学,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我说,火焰山是啥?大姐说,火焰山就是一座山,全都是火,你厉害了,你就不怕,就能闯过去。

  后来大姐担水就不让我去了。那次刘奶奶给大姐说,你爸那病做不了重活,生产队给记的是七分工,和妇女一样。你妈走的时候,你才把小学上完,就不上了。可日子长着哪,要上工,要忙家里,老天爷太亏我娃了。我听不下去了,就去井边,趴在井沿上把一根芦苇往进插,看能不能浮起来。就因为这,大姐说,你再要跟我去,我就不理你了。就因为大姐说不理我了,我再也不跟着大姐去担水了。

  那一年,在大姐家喝酒。大姐夫说,你大姐说,你从小就乖,不调皮,不惹事,像个女娃一样。

  我外甥女说,女娃就乖吗?疯女子多了去了。

  我说,我妈走时我才一岁,没一点记忆。我大姐就是我妈,反正我大姐说啥我就听啥,不让干啥,就不干啥。说着又哭了。

  大姐夫说,你又来了,这都多少年了,眼泪该都哭干了。

  外甥女说,姐大当娘,我妈有你这个小弟,没白受苦。

  大姐夫说,还是个有出息的小弟呢,是咱家的文化人。

  3

  这次回来,是善伯去世了。我和二哥从省城里专门回来,而不是像往常,村里的人情,都是让大哥给我俩代表了。

  我们姊妹几个的排行是大姐、大哥、二姐、二哥和我,大姐和我是一个属相,大了我一轮十二岁。父亲走时,大姐说,你放心吧,我都十八了,我长大了。父亲最喜欢的人就是善伯,他们从小一块长大,善伯家里成分不好,很多人都不和善伯往来,父亲却不管。父亲走后,善伯是来我家最多的人,不是几个红薯馍,就是一袋核桃或者柿饼拿来了。

  屋门上横联是“沉痛悼念”,两边是“热泪洒湿堂前地”、“哭声喊破帏外天”。

  善伯的灵堂就在屋里。

  屋门两边的屋檐下悬挂着几串长长的、随风摇摆的、纸做的所谓钱串子。我一进门就看见了善伯,但只是镶在镜框里的相片里的善伯了,再也不见那一个出出进进、跑前跑后的善伯了。

  放镜框的桌子上摆满了专门用作献食的花馒头、肉食品、水果,还有众多的副食品。就是这一张桌,善伯生前天天要抹干净,要在上面吃饭,要把什么放上去又拿下去。死后,还是这一张桌,还要为他使用,大约也是最后再为他使用几天。献桌上的蜡烛和香炉里的香不停燃烧着,不管外面的世界,不管出来进去为一位老人去世的忙碌。

  从大姐开始,我们一个一个,先是跪下磕头、作揖,再把桌上的白酒倒进一个小酒盅里,再倒进一个大碗里。大哥还把几根香点燃,插进香炉里。后来,我还问过大哥——大哥和大姐一样,一辈子没离开过农村,乡里红白喜事的风俗没有不知道的——我说酒应该洒在地上,才是祭奠善伯,怎么倒进了碗里。大哥说,你把书念到肚里去了,堂前就那一小块地方,你倒我倒,湿啦啦一片,能行吗?

  善伯爱喝酒,他和父亲喝了好大一会儿了。满屋子的什么味,熏熏的,呛呛的,不像大姐做饭时锅底的烟火味,不像锅上冒出的、让人就想赶快吃饭的香味,也不像过年时鞭炮响了的很兴奋的味。大姐说是包谷酒的味,但没有包谷的味道。酒是倒在和天一样颜色的小搪瓷碗里。大姐放辣子和葱花就是这样的碗,辣子占一多半,一边是红,一边是绿。大姐老说小娃不能吃辣子,总是夹了葱花在我碗里搅开。我偏要用筷子戳点,只一点点,就在碗里红开了,也让舌头像被火烧了的疼,眼泪就流出来了。大姐还说饭里没油,葱花是用油炒了的,吃了就有油水了,就能长个子,就能长大像大人一样。

  大姐拉着我的手,说,赶紧睡觉去。父亲说,旺儿,给你善伯敬酒。善伯接过我双手捧着的碗,说,你尝一点。我不愿意,大姐说过,小孩不能喝酒,喝了脑子就坏了,就不能像哥哥姐姐一样念书了。大姐连说不敢不敢。父亲说,尝就尝点,从小就要做一个男子汉。我用舌头舔了一点,像吃了辣子一样,就哭了。善伯说,男子汉是啥,你大女子才是男子汉,娃还是上学的年纪,就给家里挣工分,就像她妈一样管你的这些孩子。于是,我刚把眼泪擦了,父亲和善伯却哭了,但没有声音,只是把眼泪流着,一直流到嘴角了,就把两个酒碗碰得像大姐洗锅碗时发出的声音,然后把头都往后抬,一点也没歇喝完了碗里的酒,还把碗放桌上时用了劲,发出哐的响声。

  祭奠了善伯,大姐哭得像是浑身没了骨头一样稀软着。大哥是坐在善伯院里的那棵梨树下抽泣,呼哧呼哧的。父亲走后的第二天,大哥就是在我们家的那棵梨树下抽泣的,也是呼哧呼哧的。大哥把我抱在怀里,呼哧得更厉害了,像我后来上学有次迟到了,跑到教室门前,气喘得都站不稳。大姐说,你是男子汉,父亲没了,你就是我们家的大男人,你就长不大吧,你就给小弟哭吧。但大姐这样说,其实她也哭哩,因为我见她眼睛红红的,一连几天都红红的,但没发现怎样去哭。

  4

  秋天的风,不知道是要把夏天散去,还是要把冬天唤来。落叶纷纷,纷纷后就掉到了地上,在地上也不得安宁,跑呀钻呀的,总让秋风追撵。

  乡里丧事要的是形式,不是内容。“家家门前过,明年到你家。”程序多是麻烦和折磨主家的,都说该改一改了,可轮到自己,谁也不愿意坏了规矩,让人笑话和不齿。而死者生前热了冷了哭了笑了是没有多少人操心的,死了,却全都关心来了,必须得来呢。

  哦,外家来了。是葬礼仪式中重要的一章,也是不时就要浓抹重彩的一幕。

  按死者家里的辈分,有大小外家抑或老外家、中外家和小外家。忽听大路上外家的鞭炮声炸响,穿白衣、戴白帽,手拄缠着白纸的柳木棍的孝子们,便在迎接外家的鞭炮声中,在负责这项工作的长者的号令下,迅速集合。于是,在乐队的乐声引领下,主家在前,一群白衣裳的人儿,列队来到公路边,齐刷刷跪下叩头。外家拿来的香蜡纸,及一会儿要给主家披红的红被面子或被罩子等,便放在主家拿来的小桌上,由两人抬着,跟在外家的后面,和孝子们一起走向灵堂。

  相同的程序,一样的过程,要反复好几次呢。这种时候,闲着的看客,便是难得地忙碌,集了、散了,散了、集了。外家送来的礼品,还要放在一个个木盘子里,一一端着,敬献给死者。

  我们的外家只一个老舅,还很多年都不来往,直到最近这几年才有了联系。表哥的儿子大专毕业几年了,是二哥帮忙才有了工作。二姐的孩子也是大专,多亏二哥,有了一个好单位。大哥的儿子、儿媳都在二哥的学校打工。

  大哥说,母亲去世时,老舅说我们家害了母亲,是父亲常年有病把母亲拖累死了。可母亲得了治不好的病,还去了省城,大姐还给医生下跪了,医生说,娃,你妈想吃啥就给买啥吧,没办法。

  我说,那老舅总要讲理吧,也不看我们可怜,还闹翻了。

  大哥说,那年我才10岁,也不懂啥。后来也不敢问父亲,不敢问大姐,就问善伯。善伯说,咱父亲是火爆脾气,人在难中,孩子又一大堆,日子咋过呀?老舅还那样,就得理不让人,说话难听。

  我忽然想起那一年发生的事,也是大哥给我说的。

  表哥的儿子在县城里结婚。大姐、大哥、二姐、二哥等我们家的人正好坐了一桌。新郎、新娘,也就是表哥的儿子、儿媳敬酒,顺序应该是从大到小,先是给大姐,却从二哥开始,还和二哥热情地套近乎,到其他人跟前急匆匆走完程序。大哥气得不停地喝酒,终于忍不住了,说,这酒是胡敬哩嘛,应该先给大姐敬。二姐说,孩子和咱都不熟悉呀,再说咱一家人,敬谁都是给咱们敬哩。

  大哥是火爆脾气,和父亲一样。大姐结婚时都34岁了,大哥、二姐都成家了,我和二哥也工作了。善伯家的大儿子喝多了,说大姐是个老姑娘,他还小大姐两个月,孩子都上初中了,他还想着大姐是嫁不出去了。大哥把酒泼到了人家的脸上,拿酒瓶子去砸时,被几个人拉开了。其实,善伯家的大儿子喜欢大姐。大姐越是为一个大家担当和勤劳,善伯家的大儿子越是爱慕和敬重。但大姐一口回绝,还说她要等我工作了再去想婚姻的事情。我结婚时,善伯家的大儿子喝兴奋了,给我说了这些事情。还说那回他本来是心疼大姐,喝了酒是说气话,却说成了那样。还说他早早就结婚了,他为什么不等着大姐呢。

  5

  像约定了似的,总记得每一位死者下葬的时间都是上午11点到下午1点。而这一切都是乡里的阴阳先生看定的。这一时间也是比较科学和合理的。因为乡里一天两顿饭,早饭九十点已经吃了,相关的准备已经做了,有充足的时间在上午11点钟起灵。午饭是大餐,是在下午3点左右,也是有时间保证的。

  善伯在儿女们哭天喊地的悲恸声里,被八抬大杠抬上了不归的路,要去房后面坡塬上的那一隅,和先辈、当然也和他的老伙伴——我的父亲,和几十年生养和陪伴的土地会合。

  于是,乐曲阵阵,长长的送葬队伍沿着长长的公路,再拐向长长的小道行进。到上坡路了,到硷塄前了,前面扯纤抑或拉纤的人们,紧紧地攥着那一条长长和粗壮结实的大绳,不停地换手、不停地跑动和喊叫着、脚手同时用力着。后面抬棺的,互相配合,不断呼应着,人人用劲,使出最大的力气,一步一步向前进。

  坟是早都建好的,一扇长长的木板,放在坟口,棺材就停放在木板上,在一群抬棺的人的努力下,便徐徐送进了坟墓里。接下来就是烧纸,花圈、纸糊的金山银山、汽车、电视、冰箱什么的,统统都化作了一股股青烟,交给了死者使用。留下封坟口的,所有来为死者送行的男人女人,便都原路返回。

  把人送到坟里,所有的大事唯余为午饭的准备和忙碌。大哥还在给帮忙,我们姊妹几个又回到了大哥家的院子。

  我们那个老屋早拆了,成了和城里一样的三层楼房,是大哥的房。盖房时,大哥说要和二哥、和我一起盖。我和二哥出了些钱,但都不要房子。

  太阳在没有风骚扰时,就让院子里暖洋洋了。二姐小时候就话多,现在每到一块,还是她话多。二姐说,过去是倒倒房,漏漏墙,一下雨就熬煎,用搪瓷盆、搪瓷碗接水,叮叮咚咚,像是檐水在响哩。

  二哥说,现在雨不知道都去哪儿了,小时候年年秋里连阴雨。我和二姐和老五给猪寻草,老五的草帽子是新的,是大姐夏里给编的,可过河时风吹走了,河里又涨水了,裤子湿了也没撵上。气得说啥也不换湿裤子,不吃饭。

  大姐说,老五说他是惩罚自己。

  二哥说,用现在的话说,老五是对自己狠,是自律。

  我想说,我自律,那大姐呢?但只瞅了一眼大姐,想笑却没笑出来。

  6

  大姐在夏天的夜里编草帽,还编小篮子。大姐擀的面条就放在小篮子里,下到锅里。小篮子还会扣在盆子上,不让里面的东西脏,也不让老鼠进去。

  地面硬邦邦的,一跑起来就觉得把心口震得通通响哩,但我还是没有追上二哥,就躺在了用芦苇荡里的芦苇编的席子上,学电影里人的样子,把自己躺成一个X号。我看星星有的是单个的,把它周围都照得亮亮的。有的是一片、一片的挨着,那光是黄色的,像是挤出来的光。

  我说,麦秆编的么,咋不叫麦帽?

  大姐笑得刚刚还扣在我头上让我试的帽筒,都掉在地上了。说,麦面蒸的馍咋不叫麦馍?叫白馍。

  我说,啥时能天天吃白馍就好了。

  大姐说,你好好念书,把书念成了,天天坐凉房底下吃白馍。

  大哥从门里出来了,说,大姐和咱吃的一样,可咱在学里坐着到晌吃饭,大姐在地里干活到晌吃饭。

  二姐说,大姐不是到晌就吃饭,是先做饭。大姐不做饭,咱们吃屁去。

  我听刘奶奶说过,大姐因为我们家可怜,才不上学了。我不躺了,爬到大姐背上。大姐放下了正在编的草帽,把我搂在怀里,还用善伯给的那把竹扇子给我扇着,扇着谝着,我就想瞌睡。第二天在上学的路上,我总是想不起来,我是怎么从院子里又到炕上的。二哥说,是大姐把我抱到炕上的。

  大姐给我们纳棉袄是在秋天的夜里。父亲在世时总是说,他的袄不用动,能少熬夜就少熬夜。但大姐不听。也不是年年都纳新袄,但年年都要拆要洗要晒,要重拾掇棉花还添点新棉花。那时候去城里,要天没明就起来,每次大姐把饭做好后叫大哥。但那次大哥太激动了,说他听鸡叫唤,也不知叫几遍了,就起来了。见大姐趴在桌上睡着了,大拇指和食指还捏着针呢,中指上戴着顶针,那一条连着针的黑线,像一条小蚯蚓爬在大姐的手上。大姐的手像门前山上的栲树皮。他怕惊动了大姐,把要给大姐身上盖的衣裳又放下了。就去给锅里倒水,要把饭做好给大姐惊喜。他轻轻地拉着风箱,大姐还是醒来了。走到半路上时,他看大姐脸色不对,一摸头,啊,是烫的。但大姐说她不咋,说翻过这道梁,就是平路了,好走。那天还没到城里,大姐就昏了。气得大哥回来把他的棉袄藏了,还是善伯出面,才又让大姐给缝。

  7

  老房没了,老梨树也没了,两棵都没了,再也不会坐在屋里看,睡在炕上看,把梨树看得开了花,结了果,咽到肚里。还有杏树、桃树和樱桃树,全没了,一点念想也没有了。

  因为要建院墙,老核桃树也没有了。老核桃是爷爷栽的,长得比房高多了。我们家的核桃很绵,轻轻敲下,核桃仁就出来了,不像善伯家的,也不像刘奶奶家的,是根核桃,核桃仁钻在壳里面不想出来。核桃絮子也就是核桃开的花,绿绿的,细长细长的,像我现在已叫不上名字了的绿虫子。晒干后是黑褐色,拌上玉米面在锅里蒸了,就是核桃絮子麦饭。核桃树的叶子和河堤上的杨树叶子、河对岸的柿树叶子,都是我们引火的柴,尤其下面条时,树枝什么的硬柴都退出来了,一把一把的树叶儿扔进灶膛里,是赶火,也是省柴。

  上初中时,我说“莫道枯黄无所用,贫家犹可代晨炊”。二哥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大姐哭了,那是我见大姐第一次流泪。大姐连说,我高兴呀,我高兴呀,你们一定会把书念成的,给我们家争光。

  放学了,背着玉米秆、背着茅草或野枣刺进村了,远远看见核桃树,我就看见家了,看见大姐了,要让大姐表扬我,说我学习好,说我勤快。

  告别了善伯,也告别了故乡的一场丧事。儿子开着车,我让慢点再慢点。儿子说,再慢,二叔、二姑就撵不上了。我说,不撵。

  车窗外面,上小学的学校、上初中的学校都成了一家一户的院子。芦苇荡也是移民搬迁的小区,房顶都是红颜色的整齐着。

  儿媳说,二叔的孙子在美国出生了,和大姑的孙子是同一天生的。

  儿子说,废话,谁不知道,昨天生的。

  儿媳说,二姑在群里说祝贺二叔,却没祝贺大姑。

  我说,车掉头,去你大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