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代表哪个生肖

辛丑年要来了,属相究竟从啥时候开始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新闻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称代表哪个生肖1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26日电(记者 上官云) 农历新年离大家越来越近,即将到来的农历辛丑年,承载了人们的美好期盼。

所谓“辛丑年”,其由来与中国古代传统的干支纪年法有关。此外,古人还设计了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互相搭配。辛丑为干支之一,“丑”对应的生肖为“牛”。

这也引发了人们新一波的讨论:干支纪年法是怎么回事?我们常说的“属相”应该从何时算起?生肖牛有啥传说?

“辛丑年”有何讲究?

日前,“农历辛丑年仅有354天”的话题登上热搜,很多网友纷纷表示好奇,为何天数变少了?

资料图:牛年玩偶走俏。 泱波 摄

究其原因,有专家指出,中国农历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来确定日期和月份,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一年的长度。

由于12个农历月的天数不够二十四节气的年长,13个月又超过了,故而采用适时增加闰月的办法来进行调节。而即将到来的农历辛丑年没有闰月,是一个平年,共354天。

至于“辛丑年”的叫法,与古代很早就在使用的干支纪年法有关。所谓“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序号,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例如,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把它们按照甲子、乙丑、丙寅等顺序组合搭配起来,也不会重复,辛丑年就是农历一甲子中的一个。

属相从啥时候开始算?

有趣的是,为了便于记忆,古人还专门设计了12种动物即十二生肖,来与“十二地支”互相搭配。辛丑为干支之一,“丑”对应的生肖为“牛”。

资料图:工作人员展示《辛丑年》特种邮票。 徐珊珊 摄

流传至今,十二生肖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早在先秦时期,典籍中就出现了相关记载。

比如,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出的秦代竹简中,《日书》里有关“盗者”的内容与十二生肖比较接近,如“子,鼠也,盗者锐口,稀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

东汉王充的《论衡》则有如下记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其中就提到了十二生肖和对应的十二地支属性。

所以,出生在庚子年,属相是“鼠”,出生在辛丑年,属相则是“牛”,以此类推。不过,对属相从何时算起,网友们似乎也有不同看法。

有观点认为,属相是从立春那天算的;但也有人反驳称,属相是按农历算的,从正月初一开始到除夕结束。而且生肖比二十四节气出现的要更早。

民俗专家王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属相应该从正月初一开始算。立春是节气,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计算的,与古代的阳历有关;属相是跟着农历走的,与月亮的运行规则有关,所以,除夕子夜之时,属相交接。

生肖牛的故事与传说

不管属相从何时开始算,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中国人确实对十二生肖情有独钟。关于生肖牛,也有不少有趣的故事。

资料图:江苏阜宁再现“打春牛”民俗。 谷华 摄

在网上流传的一个故事中,牛是玉帝殿前的差役,时常往返于天宫和人世之间。有一次,玉帝派它去人间撒草籽,免得地面寸草不生。

结果,它不留神记错了玉帝的嘱咐,到人间后走一步撒了三把草籽。结果第二年,野草丛生,农夫根本无法种庄稼。

玉帝特别生气,便罚它去人间帮农夫种地干活。老牛知过能改,帮助人们做了不少工作,勤劳又踏实,所以在排生肖时,它也被列入其中。

在十二生肖中,牛一直被认为是任劳任怨的代表,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古代有“鞭打春牛”的习俗,有促进春耕,祈盼丰年等寓意,后来也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称代表哪个生肖2

作者:邸永君

在鼠年来临之际,不禁想起一副对联:“一日时辰子为首,十二生肖鼠占先。”的确,尽管在十二生肖中鼠个头最小,且品性不端,甚至为害甚烈,但先人却能让其独占鳌头。其中三昧,颇值得一书。

鼠咬天开 段建珺/作

鼠类是一庞大家族,按生物学分类,属哺乳纲啮齿目。而与人类关系密切者主要是家鼠、田鼠等小型鼠。尤其是家鼠,可分为大家鼠和小家鼠两类,是人类的伴生动物。尽管我们将其列入“四害”,深恶痛绝,几欲除之而后快,但穷追猛打、大开杀戒的结果,却事与愿违。鼠类不仅没有绝迹,反而越除越多,几致不可收拾,真乃无可奈何也。

冷静分析原因,首先是其适应环境能力超强。古往今来,凡有人迹之处,都有它们委琐的身影。谷场仓房,随农夫而“劳碌”分食;庭中屋内,伴主人而起居安卧。它们精力充沛,不舍昼夜,尤晨昏时段内最为活跃;它们繁殖力强,生生不息。一对老鼠夫妻一年之内,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可达上千后裔。它们生存技能全面,遇山翻越,遇水遨游,有屋则借住,无屋则打洞。它们虽视力稍差,但嗅觉触觉极为灵敏,记忆力强,警惕性高,行动敏捷,小心谨慎,善于合作,配合默契;它们胃口甚佳,消化力强,人吃的东西它们都能吃,人不能吃的东西它们也照吃不误。以上种种优势,使其终成人类难以应对的劲敌。且由于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使鼠类如虎添翼,过去曾难以跨越的地理隔离迎刃而解,为栖息地的无限扩张创造了条件。它们借铁路穿过沙漠,借轮船漂洋过海,甚至坐飞机周游世界,使其不断开辟新的活动区域。已有科学家预言,如果人类灭绝后,统治世界者非鼠类莫属。

当然,因鼠类进入人类视野甚早,所以其存在早已不限于其生物习性,而成为文化学领域的重要符号。进入十二生肖系列并排在榜首,本身便表明其与先人生活之密切。天下动物种类无数,古人何以偏偏选择十二种动物为属相?综观十二生肖,“六畜”皆与焉。六畜者,马牛羊鸡犬豕是也。其余六种亦乃与人类关系至为密切者,如虎、鼠、兔、蛇、猴等。唯龙乃传说中之神兽,虽不见于尘世,然无所不能,为万民所景仰膜拜。而十二生肖之选用与排列,似根据动物每日活动之时间而确定。我国至迟自汉代始,即采用十二地支记一日之12个时辰,而每个时辰相当于当今之两小时。夜晚11时至凌晨1时为子时,此时鼠类最为活跃,故而排在最前;凌晨1时至3时为丑时,牛类反刍正酣。3时至5时为寅时,猛虎正四处游荡觅食;5时至7时为卯时,朝阳尚未升起,月亮尚在天边,此时玉兔正忙捣药;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正是神云腾雾播雨之时;9时至11时为巳时,蛇类始活跃;11时至13时为午时,阳气正盛,为天马行空之际遇;13时至15时为未时,羊在食草;15时至17时为申时,此刻猴辈最为活跃;17时至19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始归巢;19时至21时为戌时,犬开始守夜。21时至23时为亥时,猪类正鼾睡。

另一说,先人在安排十二生肖顺序时,考虑到这十二种动物的足趾有单数(奇)和双数(偶)之别,便依其足趾之奇、偶,予以参差排列。其他十一种动物,不管四足还是二足,其足趾数前后或左右皆一致。比如,牛四趾(偶)、虎五趾(奇)、兔四趾(偶)、龙五趾(奇)、蛇无趾(同偶)、马一趾(奇)、羊四趾(偶)、猴五趾(奇)、鸡四趾(偶)、狗五趾(奇)、猪四趾(偶)。唯独鼠是前足四趾、后足五趾,奇偶同体,不好安排,只能将其列于首席。

还有一说。据满族民间传说,很早以前,老鼠无论是个头、力量,还是智慧,都比百兽高出很多,得到天神赏识,任命它为十二生肖之首。还用古人尊称“子”字相配,大家都恭敬地称它为“子鼠”。老鼠上任之初,还算敬业,带领其他十一个动物轮流值年,岁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可日子一长,老鼠便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经常训斥下属,浪荡逍遥。天神闻知,把它传到天上,狠狠地教训了一番。并把他身子缩小了一半。可是这个娇懒成性的家伙,从天上一下来,依然故我。十一生肖联名给天神告状,天神勃然大怒,又将老鼠传到天庭,下令开刀问斩,老鼠痛哭流涕地哀求,又给十一生肖依次叩头,求他们给说情,大家一看他真心改过,跪倒求情,好说歹说,才免其一死,打了几百大板,把他身子又缩小了一大半,和狗一般大小了。可下界后,它竟做起小偷,天神见其恶习难改,而偷又不犯死罪,便一狠心将老鼠缩小成现在这般模样,且不许他在地面上住,还派玉猫下界专管老鼠。这一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致使它看见任何动物都怕得要命。

老鼠的确是一身恶习,不容姑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撰寓言《永某氏之鼠》云,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宗元借此隐喻骄横无忌的作恶之徒必得恶报也。

因其劣迹斑斑,先人深恶之,所以成语典故中虽不乏鼠字,如獐头鼠目、鼠目寸光、抱头鼠窜、胆小如鼠、城狐社鼠等,但均为贬义,足见其在先人心目中形象之丑陋。

当然,先人也有轻松诙谐的细胞,有关老鼠的话题并非全都如此沉重。民间过春节时,年画必不可少,四川绵竹、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等四地的木版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有“四大年画”之称。而民间流传最广的年画题材竟是《老鼠娶亲》,画面展现了老鼠依人间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其画构图生动活泼,热闹非凡,曾给鲁迅先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1926年,鲁迅先生发表《狗·猫·鼠》一文云,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正如他说的那样,这幅寓教于乐的《老鼠娶亲》,不但唤起成年人的兴趣,对儿童的艺术感染更为强烈。此外,历史上也曾有过老鼠嫁女节。一般在正月二十五晚上,当晚家家户户都不点灯,全家人坐在堂屋炕头,一声不响,摸黑吃着用面做的“老鼠爪爪”等食品,不出声音是为了给老鼠嫁女提供方便,以免得罪老鼠,给来年带来隐患。在台湾民俗中,传说正月初三晚上是老鼠结婚日,民间剪纸中的“老鼠娶亲”就是这一传说的反映,所以深夜不点灯,在地上撒米、盐,人要早些上床,不打扰老鼠的喜事。有学者认为,老鼠嫁女日的行事与禁忌,实质上属于一种祀鼠活动,与图腾崇拜有关。汉族《十二属的传说》称,鼠有打开天地、化生万物的神通,此类传说反映出鼠在古人的动物神崇拜中的特殊地位。至于老鼠嫁女与鼠崇拜之间的关系,应是古人对鼠表示尊敬和友好的习俗之孑遗。

又逢鼠年,使我们更加关注有关老鼠的话题。人类在与老鼠的长期博弈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试图将老鼠斩尽杀绝的打算不仅不能实现,而且也不合理。就我国而言,现有鼠类达180余种,而有害的只有大、小家鼠和田鼠等10余种,且只有当其形成一定密度后才会造成危害。只需将其种群控制在一定密度之下,鼠害就不会出现。另一方面,鼠类是其天敌黄鼬、鹰隼及蛇类的主要食物,此辈以鼠为食,大大减少了鼠类对农作物和人类的危害,在防止鼠害暴发,防止疾病传播,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是人类的益友。如果灭尽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使上述动物出现生存危机。所以灭鼠就是想方设法消灭鼠类中的过剩部分,有效控制其生存密度,使其不影响人类和鼠类天敌的正常生活。如果不以科学方法和理念指导而盲目灭杀,在巨大的投入之后只能是劳而无功。尤其是靠药物灭鼠,毒饵施放,鼠类前仆后继,而天敌却因此而岌岌可危,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也。况且,它们也并非一无用处。众所周知的小白鼠,便是人类在医学实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实验动物。

在一个多样性并存的世界,世间万物应各得其所。以人之好恶取舍而欲灭绝某种生物,不但难以如愿,甚至适得其反。人与人需要和谐,人与其他动物之间也需要和谐。过犹不及,诚古人之大智慧也。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07日16版)

称代表哪个生肖3

地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疑聚着人类发展史的信息,可以为研究它产生时各民族的生活特点、思维模式、自然环境及语言特点提供宝贵资料。可以说,地名是人类发展史积淀在语言中的“活化石”。

云南史称“滇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自庄蹻入滇,汉武帝降滇置郡到明初沐英随傅友德率军入滇屯田至今,凡二千三百多年,云南各民族共同开发这块蛮荒之地并创造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滇文化。云南十二兽地名就从一个侧面记录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痕迹。本文试国探讨十二兽地名的分布特点、它所体现出来的语言思维特点和民族文化融合的积淀的内涵。

一 十二兽地名的分布特点

据最近几年出版的云南省各市、县地名志和尚未出版地名志的市、县地名卡片统计,云南约有四十七个市、县共一百九十三个十二兽地名。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十二兽地名疏密相间地分布在西起保山、永平、洱源,东达广南、宣威、镇雄,南抵墨江、个旧、麻栗坡,北至金沙江南岸的永仁、彝良这片汉彝杂居地区,而傣、景颇、佤、傈僳、怒、独龙、藏等民族的聚居区基本没有十二兽地名。由此可见其分布特点是:分布面广、集中,其范围正是云南开发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的汉彝杂居地区。

二 语盲思维特点

以动物名为地名,古今中外皆有,但以十二兽为系统,依序纪日,指称集市集期的集市地名却是云南的土特产(黔西与云南相邻地区也有十二兽地名,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因而有其独具的语言文化特色:

1. 通名称谓的方言特色

地名有多种通名,集市地名也有通名,如“市、集、墟、场、街”等。但名从主人,各地的通名便因地而异带上不同的方言特色。云南大多数集市称为“街”或“街子”,靠近川、黔的地方也有称“场”的,因此,云南赶集叫“赶街”或“赶场”,此即为其方言特色。同时,云南的称“街”地名也是历史上集市贸易的写照。据《云南省情》说,云南生产落后,地域广阔,且高山峡谷相间,断陷盆地星布,河川湖泊纵横,交通极为不便,长期以来处于自给或半自给状态。直至解放前夕,除昆明、大理、保山、蒙自等少数坝区有一定商品交换基地外,多数地区集市贸易很不发达,在一些边远偏僻的民族地区,基本还是以物易物的原始形式。1949年,全省虽有2287个城乡集市,但绝大部分是所谓“露水街”、“草皮街”等无人聚居的旷野集市,集期日中为市,日昃而散,规模小,货物少。云南的绝大多数集市就是这种别具一格的“街”。

云南的称“场”地名比较复杂。滇东靠近黔、桂地区的称“场”地名,有的属十二系统兽,有的则不然。如镇雄有两个“牛场”,其一就得名于交易物,表示当地曾为牛马交易市场,并不表示集期。又如富宁之“牛场”就得名于当地曾为收牛地,也不表示集期。此外,云南各地还有许多“猪场”“羊场”,是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养猪场、养羊场时命名的,都不属十二兽系统表集市集期的集市地名。

2. 专名称谓的语义特征

云南十二兽地名是一个系统,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名为专名,包含如下内容:

a、十二种动物依序排列,标示集期,因此十二系统兽地名一律是纪日集市地名。

b、十二种动物正好与汉民族的十二属相相类似,兽名同,顺序也同,但用法不同。十二属相用来纪年,而十二兽地名却用以纪日。为此,本文不称“十二属相地名”,而称为“十二兽地名”。

c、十二兽又可表示集市周期,如鼠街是鼠日集市,之后空十一天,到第二个鼠日又集市。因此集市名本身就显出云南集市的时空特点:定点定时,十二日为一周期。后来,随着贸易的发展,有些集市的集期密度增加了。例如南涧、西畴、曲靖等地的鸡街,逢鸡、兔两日集市,由十二日集市一次增加为两次。曲靖的珠街(“猪街”的雅化)甚至十二日集市四次,逢猪、兔、蛇、猴四日集市。集期间距的缩小,大多以双数递增,以至隔天一集,甚至天天赶集,这样才不致于打乱集期间隔的均衡和原十二兽序列。这样,名实之间虽有了不副,却依然能显出云南集市贸易发展的轨迹。

3. 十二兽名及其书写形式的雅化

十二兽中有凶恶之兽,如虎、蛇;有害人之兽,如鼠,有供人驱使之牲畜,如猪、狗等。民间为了避凶避邪避俗,便变换名称或以谐音字代替这些兽名,使之雅化。例如,南涧、牟定、武定、禄丰、广南等县的虎街都改称“猫街”(姓虎也是说姓猫),建水县的虎街改称“永善街”;师宗、巍山两县的蛇街改称“长虫街”或“长街”,曲靖市、保山市的猪街改写为“珠街“,姚安县的猪街改写为“朱街”;保山市的狗街改写为“苟街”,建水县的狗街改写为“苟街”,昆明安宁的羊街坪改写为“杨街坪”。此外,还有一种得值注意的现象,即十二兽用于地名按理应该机会均等,但实际上并不均等。有的动物名用得很少,如蛇街只有三个,猴街只有五个,鼠街只有六个,兔街只有七个,而有的动物名却用得较多,如马街有三十七个,羊街有三十四个,鸡街有二十六个,龙街有二十二个,牛街有十七个。显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牲畜家禽名用得多,“龙”是中华民族最崇尚的吉祥物就更不必说了。总之,十二兽地名的雅化和有选择地使用,是忌讳心理所致,反映出人们弃恶扬善,希望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的心态。

4. 十二兽地名命名的思维方式特色

十二兽地名还表现出这个地区思维方式的两大特色:一是混沌性,二是循环性。

一个集市的集期与地点,必须与一个动物的形象联系起来,方能为当地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这就表现出鲜明的具象思维的特色。这种思维往往含有名实同一的因素。例如,“狗街”是属狗日集市的街子,但“属”非“归属”、“属于”之意,而含有一种模模糊糊、似有若无的“种属”之意,就是说,属狗的日子应有狗的某些灵性(而非其生物性),那么,狗街也应有狗的某些灵性。名与实在无形中便有了一定程度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在人与自然处于原始和谐状态,或者人与自己的家畜相依为命之时,可能标志着某种心理上的喜悦。但是,随着人与自然原始和谐状态的破坏,尤其是社会伦理意识对象化为某种自然物时,这种同一性就要受到重新审查。因此,当“狗”与“人”具有不同的伦理价值时,“狗街”给人的印象就不那么舒服了,狗街被雅化成“耇街”,表示长命百岁,或是“苟街”,与姓氏挂上了钩。这种雅化,实际上正是思维具有名实同一特点的遗痕。此外,这种具象思维还具有异实共名的特性。本来,十二兽名只是十二种动物之名,后来,这些兽名用到了另一种实体一一人的身上,形成十二生肖。这是人与动物的异实共名。以后,又由人与动物的异实共名扩大为生物(人及动物)和非生物一一时间共名,十二兽名被用来纪日,形成了生物与其生存条件之一的时间之间的异实共名。最后,这种共名现象更扩大到两种非生物之间,即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异实共名。这样,便形成一个以人为中心,而由人及与其生息密切相关的基本条件共同构成的异实共名体系。这种异实共名体系表现出一种古朴甚至可说有些原始的的宇宙观念,即人作为主体虽然与周围的客体有所区别,但这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致性以至同一性,仍然是主要的。因而,这种思维方式注重的,主要不是事物与事物之间质的区别,而是它们以人为中心的彼此间的联系。因此,主体与客体、客体与客体之间不存在明确的不可逾越的界限,而形成一种彼此相通、界限模糊的混沌状态。所谓混沌性就是指的这种思维方式特殊的具象性。

所谓循环性是指这种思维方式在认识事物之问的秩序时重视的是其并列、循环及有限性。十二兽作地名,体现的是一种左右相邻的并列,而非前后连续的顺序,不是排列为直线的数轴,而是排成一个圆周,“街”与“街”之间,在时间上只是相邻,只是并列,只是彼此挨着。因此,十二兽地名不能延伸,不能无穷排列,只能有限地循环,以十二日为一个周期。

这种思维的混沌性与循环性,虽然不能说表明这种思维方式是原始思维的方式,但它至少可以表明,这种思维方式带有某种程度的原始思维的痕迹。

三 十二兽地名一一汉彝文化融合的积淀

十二兽地名的起源,对研究云南各民族的融合史,也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从分布看,十二兽地名集中在云南开发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的汉彝民族杂居地区,因而十二兽地名与汉彝文化必然有密切的联系。它属于哪一个民族呢?

关于十二属,早在先秦典籍中已有零星记载。《诗经·小雅·吉日》说:“吉日庚午,既差我马。”《礼记·月令》说:“季冬之月出土牛(即丑牛)以送寒气。”丑牛、午马这些概念已经出现,而且兽名与地支已连在一起。东汉王充《论衡》的《物势》和《言毒》篇中举得更多:“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辰为龙,巳为蛇。”到了南陈沈炯作《十二属诗》,十二属便第一次在书面系统化了。大约在这前后,属相也与人的生年有了明确的联系。《北史·宇文护传》中说:“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

至于十二兽何以跟十二支相配,虽无令人信服的定论,但也有人作过猜测。《旸谷漫录》说:“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相属,前辈未有明其所以取义者。曩兄家璩公选云:‘子寅辰午申戌俱阳,故以相属之奇数为名,’鼠虎龙猴狗俱五指,马则单蹄也,丑卯巳未酉亥俱阴,故取相属之偶数为名,牛四爪,兔四爪。蛇两舌,羊四爪,鸡四爪,猪四爪,其说有理,必有所据。”这种猜测是否的确有理,姑且勿论,但它起码说明,汉民族对于十二兽之用于历律,确实是经过长期思考、应用以至成熟的。

汉族进入云南,即使从汉武帝时算起,也已两千多年。在这么长的时期中,汉族把自已的历法带入云南,后来又用作集市集期的标志,是完全可能的。至少,十二兽地名是汉语地名,而不是其他民族语地名。这些都说明十二兽地名与汉族的文化和心理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但是,要说十二兽地名的形成完全属于汉文化的范畴,却也有令人难于信服之处。首先,汉族在历史上虽然也有用动植物以至人来纪日的,但不属十二兽系统;其次,汉族的历数,是由序数词地支与天干配合起来使用的。这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记载,例如:“癸卯卜,今日雨。”后来,数术家们以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支,逐渐形成十二属相(生肖)系统。这十二属相属于千支历数范畴,但云南的十二兽似乎还没完全达到这个水平,而属于另一个天文历律体系。汉族的十二属相用于纪载历律,如果单用,一般只用于纪年,如现在我们还说的“兔年”、“龙年”等,很少用来纪日。最后,汉族虽有系统的十二属相体系,但是除与云南接壤的黔西地区外,其他汉族地区,尤其是中原地区,很难找到云南的这种十二兽地名。这些都说明十二兽地名不单独决定于汉族的十二属相观念。

前面说过,云南的十二兽地名大多出现在汉彝杂居地区,因而与彝文化也必然有密切联系,受到彝族历律观念的影响。

西南彝族地区,很多地方通行着一种十二兽历,以十二兽名循环纪日。这一点,江应梁先生在一九四O年写的《凉山彝族奴隶制度》一书中就已指出:“大小凉山中统一地实行着一种,非阳历也非阴历,是把一年划分为十个月,每个月固定为三十六日,用十二支来纪日。十二支的名称及排列次序均与汉地相同,但没有十干,所以只单纯地称呼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每轮转三周,便是一个月,每轮转三十周,便是一年,订三百六十日。三十周轮完后,另有五日不属于任何一周,称为过年日,夷人便在这五日中,由毕摩(巫师)任择二日(各部落的日期不必一定),杀猪、饮酒,亦如汉地之过新年。每隔两年,也把过年日多加一天,这恰合闰年之数。

据说,历法及十二支代表的日子,都是由毕摩来排定的。1982年,陈久金等先生合著的《彝族天文学史》更系统地总结了彝族传统的天文历律知识,并且指出,十二兽纪日与汉族的千支纪日属于两个体系。从以上材料看,彝族中确实有以十二兽纪日的传统。这种纪日手段与集市纪日手段的同一性,应该是很自然的,更何况这种纪日手段与彝族的宗教心理也有着极深的渊源。彝族的毕摩们经过一代代的积累,以十二兽为依据,建立了一整套命星、八字、凶、吉日的占卜体系。这就使彝族先民对十二兽怀着一种宗教热忱而敬之为神,建立土主庙而加以供奉。南涧虎街就有一个较大规模的土主庙,其中绘有十二兽壁画,完中供着一块彝文刻成的《母虎日谱》碑的碑的题名“母虎日谱”两边即刻着十二兽名。当地彝民每三年的首月首日都要在此举行一次大型祭祀活动,祭祀中还要以摹仿十二兽动作的舞蹈迎接十二兽神的降临。以十二兽纪日竟庄严隆重到要立碑而礼拜之,那么,以十二兽来纪经济生活以至文化生活中都算大事的集市,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但是,十二兽地名的形成也不能说完全决定于彝族十二兽历观念。因为从现有资料看,除云南的汉彝杂居地区外,其他彝族聚居地都没有或者说很难见到十二兽地名。甚至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向来就是彝族生活的中心,也没有十二兽地名。再就是彝族的十二兽历通行区与十二兽地名分布区,关系也不是那么紧密。据《彝族天文学史》载,川滇黔三省发现彝族十二兽历的县有十一个,点有七个。其中,四川凉山占八县五点,分别为总数的73%和71%;云南有二县一点,分别为总数的18%和14%;贵州一县一点,分别为总数的9%和15%。但十二兽地名却只在十二兽历发现很少的云南和黔西地区才有,十二兽历发现极多的四川却反而没有,可以说,十二兽地名反倒离十二兽历通行区越远还越多,几乎成反比例关系。这都说明十二兽地名的形成并不单纯决定于彝族的十二兽历。

那么,十二兽地名究竟怎样产生的呢?我们觉得,这是云南汉彝两族经济、文化以至心理的互相融合产生的。前面说过,十二兽历通行的凉山地区没有十二兽地名,原因大概在于这些地方直到解放前夕还没有产生集市贸易。这一点,是得到很多学者调查证实的。胡庆钧先生在他的调查报告中说:“凉山彝族没有本民族的专业商人,也没有在本民族内部建立市集。”龙建民先生在《市场起源的探索》一文中也说:“由于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保持了它的前社会一一英雄时代的社会基本组织形式及其传统,因而,掠夺和抢劫被公认为正常的、英雄的行为。任何一个氏族如果要进行定期、定点的集场交易,赶场者及其财物均成为敌对氏族掠夺的对象。因此,在这种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产生集场交易的。”这些调查材料反过来也说明,十二兽地名的产生,并不是决定于十二兽历的使用,而是决定于社会生活的一个重大变化一一集市贸易的产生。

从现有的史料初步来看,云南的十二兽地名最早见于明代。约成书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滇略》载:“市肆岭南谓之墟,齐赵谓之集,蜀谓之亥,滇谓之街子。以其日支名之,如辰日则曰龙街,戍日则曰狗街之类。至期,则四远之物毕至,日午则聚,日反而罢。”这是现今能见到的关于十二兽地名的最早记载之一。为什么在明代以前见不到这类记载呢?这里可以有两种推测:一种是明代以前云南还没有集市贸易,因而也没有集市地名;二是云南的集市贸易从明代开始用十二兽来作纪日地名。第一种推测显然不能成立。第二种推测却是可以成立的。云南在历史上虽然从汉武帝时代代就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了,但实际上,在明代以前,汉民族习俗文化在这块土地上还没有多大影响,陆续入滇的汉人反倒被当地民族同化,以至中原汉人称他们为“汉蛮”或“汉裳蛮”。在这里处于实际支配地位的仍然是当地各民族。直至明朝建立,沐英随傅友德率四十万大军入滇,以后留镇于此,大兴屯政,可说汉族势力才在云南炽盛起来,汉民族与彝语支各民族的融合也才形成全面铺开之势。

朱元璋平定云南后,就确定了戍兵屯田制,并谕户部:“边地欠荒,榛芥蔽翳用力实难,宜缓其岁输,数年后征之可也。”(《明会要》卷53)于是,“卫兵所在,有闲旷田,分军立屯堡,令且耕且守。”“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明书·戍马志》)不仅有军屯,不有民屯、商屯,这样大规模的屯田,大大促进了云南乡间集市贸易的发展,以定期、定点的聚会交换为特点的间断性集市便应运而生了。起初,集场设在方便四邻赶集的旷野,原都是无名地。为方便记忆,按期到那旷野无名地去赶集,人们希望采用纪日地名作为集期的标志。汉族的日期以天干地支为纪,彝族的日期则以十二兽为纪;十二兽与十二地支相配构成汉族的十二属相,为汉族所习用,十二兽历法以十二兽纪日,为彝族之传统,汉民族与彝语支民族大约在相互折衷、求同存异的过程中,终于确定了双方都能接受的纪日工具,用十二属相(兽)来纪日。于是,无名地定期集市便以十二属相(兽)命名,并由此确定了最初的集市以十二日为一个周期。说到这里,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十二兽集市地名的出现,正是汉彝两族经济、文化以至心理相互融合的结果。

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1989年第4期

作者:张宁

选稿:周辰

编辑:徐萍

校对:袁云

审定:洪珊

责任编辑:汪晨云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