倮代表什么生肖

品读老达保,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副刊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倮代表什么生肖1

文 | 何亮

在云南澜沧的大山深处,一个拉祜族的小村庄靠着“唱唱跳跳”就脱了贫,这在外界看来确实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在资深文化记者何亮的深入探访下,这个现代版的“文化脱贫”传奇故事,却变得脉络清晰触手可及——“脱贫攻坚”哪里有什么轻松快乐的捷径,在老达保以唱歌跳舞等文化产业走向富裕的道路上,同样是有曲折有坎坷有艰辛有泪水……今天,由《中国副刊》与中国文艺网联合策划的大型采风活动“重走采风路,共谱脱贫曲”推出第二篇:《品读老达保》。

1

我对老达保的钟情,是从她的歌声和与歌声有关的故事开始的。

曾看过一部反映拉祜族人民生活与爱情的电影《芦笙恋歌》,非常喜欢其主题歌《婚誓》,听过许多版本。一次偶然机会,在一位朋友的车里又听到这歌,竟是我从未听过的风格——不是一男一女对唱,而是男女多声部合唱;不像专业歌手的音准,却如山溪般清纯。我问朋友,哪来的这般天籁?朋友说这歌声来自云南拉祜族村寨老达保。从此,我记住了这个能唱出如此醉人歌声的边远村寨。

三年前,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在普洱召开年会,会后组织记者赴各区县采风,我很想去老达保所在的澜沧线,却被派往景谷线。那次采风途中又听普洱的朋友讲了一段轶事,是关于《婚誓》的曲作者雷振邦先生的。为了给电影《芦笙恋歌》配曲,雷先生来到滇西南采风,借宿于某拉祜村寨,后因去别处采访暂离该村几日,回来时发现自己房间里放了一块猪肉,已经腐败长毛。作曲家知道此间群众生活贫困,鲜能食肉,却为何放在这里一块肉竟致腐烂呢?经询问,方知拉祜习俗是每次宰杀牲畜,肉是在亲族间平均分配的,他虽是客居,但村民已把他当成亲人,也照例分给他一块。雷振邦先生大为感动。如此古风,何以为谢?于是一腔深情融在音乐创作中,于是就有了那首传唱不息的金曲。

这故事更让我对拉祜族的民风和文化大感兴趣,心驰神往。

可巧,今年仲秋,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组织“重走采风路,共谱脱贫曲”采访活动,邀我参加,行程中就有老达保。我猜,一定是善解人意的王琴珍秘书长,记住了上次当我听到错失老达保时流露出的遗憾神情吧?

俯瞰老达保

山寨一角

2

终于,我来到了隐匿于大山深处的老达保。

村支书彭娜儿一身艳丽的拉祜盛装,在村口热情相迎。她对老达保的解说,是从村口那面镌有《快乐拉祜》五线谱的雕塑开始的。老达保缘何是老达保,拉祜人为何是“快乐拉祜”,其实已融在这首歌里了。

彭娜儿说,我们村子到县城有42公里,现在全都是柏油路了。以前全是“水泥”路,一下雨全是积水和淤泥。因为太偏远,交通不便嘛,老达保以前很贫穷,房子破旧,村民吃不饱穿不暖。但我们这里又是一个拉祜民族文化的宝库,会唱拉祜史诗的,会跳芦笙舞的,都比别的乡村多。所以国家把我们村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的保护基地,国家级传承人就有两位;另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芦笙舞”的传承人也在我们村里。还有拉祜族的“摆舞”,我们也是跳得最好。这些年,国家扶持文化脱贫,专门修了这么好的公路,各级宣传部门为我们作了大量的宣传,我们也走出去参加各种“商演”,大受欢迎。老达保名气大了,就把游客吸引来了。我们通过唱唱跳跳,就全部脱贫了,你们看,这怎么不是快乐拉祜,怎么会不唱《快乐拉祜》呢。

进村的一溜上坡,是宽阔的石板路。干净,整洁,因石面糙涩,微雨中亦不湿滑。彭娜儿说,以前这也都是“水泥”路,她小时候没少在这上面摔跟头,常弄得一身泥水走进学校,惹同学笑。

左手的岔路边有个“青竹坊”,不远处还有个“艺织坊”。彭娜儿说,竹编和织锦是拉祜族传统工艺,“男的若不会竹编,他是讨不到老婆的。女人也一样,要是织不好布,那就找不到老公。过去,我们这里的竹器和织锦都是自产自用,没想过卖钱。现在搞起了文化旅游,游客来我们这里看演出,就想买点儿有特色的纪念品,这些传统手艺就有用了呀,我们把村民做出的这些小竹筐和织锦包包集中到一起代卖,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呢。”

说话间,走到了村里的文化广场。北侧的石壁中央是一个巨大的方形青石浮雕,刻有一男一女蕴于葫芦中的图形,这是拉祜族传说中祖先诞生的方式。方形浮雕两侧各有6块圆形浮雕,刻了十二生肖,每个动物形象下面附有按拉祜习俗该生肖男女应起的名字,男以“扎”字开头,女以“娜”字开头。比如生于羊年的男孩就叫扎约,女孩叫娜约;生于猴年的男孩叫扎莫,女孩叫娜莫,等等。

沿途这些介绍,算是“餐前小菜”。当我们走进村委会所在的那幢建筑,沿木质梯级上到二层宽大敞亮的会场,“文化大餐”才正式揭幕。演员们已列队等候。女性是一水儿的拉祜长裙,底色主黑,裙摆和开襟饰以织锦,宛若天上剪来的彩虹;男性则都是黑裤白褂,白褂外面有同样饰以彩锦的黑马甲,每人斜挎一只棕黄色吉他,真是帅呆了。

这些男女演员,年龄大的有五六十岁,年轻的十七八岁,都是上午还在干农活,由村里的演艺公司一声招呼,从田间赶回来的。刚才我在楼下就看见一个汉子,把沾满泥巴的胶鞋脱掉,换上新布鞋。

都市里的各类舞台,不可能见到这样的民族风。

最让我震撼的还是他们甫一张口,那种带了泥土气息宛若山林密语的天籁之声。

我又听到了在朋友车上听过的那首《婚誓》,正宗的原唱:左面一队女声一边吟唱一边向阿哥们投以深情的目光,右面一队男声则用浑厚的嗓音打出“咚嗒嗒咚嗒嗒”的节奏,眼里也是充满柔情;当男声唱起时,女声这一队则轻柔地扭动腰肢,那腰间和裙摆上的彩虹迎着男人们的一脸阳光。

“阿哥阿妹情义长”

我还听到了已红遍网络的《真心爱你》,这首歌原产地便是老达保。纯情的姑娘娜倮爱上了本村小伙扎思,扎思也爱娜倮,却因邻村另一位姑娘也向他发起爱情攻势,小伙子一时难作取舍,索性“逃”往澜沧县城打工。娜倮不知扎思已经离去,情思难抑,以歌传情,便写下这首缠绵的情歌,每到夜幕降临,姑娘便抱着吉他,在他家房前深情弹唱。一天、两天、三天……一连唱了十多天,扎思固然听不见,他的小伙伴们却都被震撼了,派人去县城找到扎思,告诉他寨子里这夜半歌声和娜倮姑娘的痴情。扎思闻知此事,一路流着眼泪赶回村里。如此感人的情歌,由这群拉祜男女用优美的和声深情唱出,我们一帮记者也都眼圈发红,我看到琴珍秘书长已是泪流满面。

有轻柔深情的歌,也有高亢刚猛的歌。一首《打猎歌》,把拉祜这个猎虎民族穿行山林执戈搏虎的雄风尽情演绎。铿锵激昂的旋律,刚劲奔放的舞蹈。那一个个激情如火的拉祜汉子,也在每个观众心头点燃了一把火,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一起晃动身躯,发出呐喊,狂热鼓掌。

压轴的歌,是一首告别的歌,也是几年前来此的许多记者都在文中述及的为之动情落泪的歌,《实在舍不得》——

我会唱的调子

像山林一样多

就是没有离别的歌

我想说的话

像茶叶满山坡

就是不把离别说

最怕就是要分开

要多难过有多难过

舍不得哟舍不得

我实在舍不得

……

最想的就是你再来

要多快乐有多快乐

舍不得哟舍不得

我实在舍不得

……

舍不得。实在舍不得。热情的拉祜村民舍不得我们,我也真心舍不得他们。

我征得郭运德会长同意,要离团几日,在老达保住下来,深读一下这本厚书。采风团还要经澜沧去西盟阿佤山,虽然我也很想去,但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了。

3

彭娜儿书记得知我要留下,非常高兴,“就住我家吧,体验一下我家新开的客栈。”

我说,好啊,正好跟你多聊一聊。

可是娜儿太忙了。刚接待完我们这拨记者,她又接到县里通知,明天有央视记者要过来拍片子。拍视频不同于文字记者采访,她得多做些相关准备。

“你先去跟李石开谈吧,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舞的传承人,他女儿李娜倮是我们村通过文化脱贫致富的代表人物——就是那首《真心爱你》的作者,可惜娜倮去丽江演出了。但是石开叔也很有故事的,去了你就知道了。”

她让读高中的儿子领我过去。夜晚的寨子,山路弯弯岔口不少,亏得有这位小向导。

李石开已接到支书电话,早早地在门外迎候了。“欢迎欢迎,欢迎记者同志……”他用双手紧握住我的手,黧黑的脸膛绽出一道道笑纹。下午我已在舞台上看过他的芦笙舞表演,领略过他的幽默诙谐。感觉应是一位很好的交谈对象。

果然就听到了许多故事。他讲起老达保村名的由来,拉祜先人是从遥远的青海辗转迁徙过来的,“达保”是一位祖先的名字,某日他背了个大包包去山中狩猎,打到一只大麂子,族人很兴奋,以为与他背的大包包有因果关系,就称他为“大包”。这位祖先在这片山上定居下来,人名就成了寨名。原来的达保村是在十几公里外的山上的,因为过于偏远,生产生活极不方便,1970年整体搬迁到这里,原先的村子就成了“老达保”,久之又被搬迁下来的人直接用做自己的村名了。

“搬下山来,日子也是比较苦噢!那时我才7岁,记得一些事。住茅草房,也没有电,白天在房子里找东西也得点着明子(火把)。吃的是红薯干、苞谷,经常吃不饱。你看我这个子,小时候饿的嘛,你再看我儿子,就比我高好多嘛。”他指了指刚从外面回来的二儿子,小伙子确实生得高大、白净。不过,最让李石开“吐槽”的事还不是当年的受穷挨饿,而是没能上学,没有文化。“没办法,得干地里的活啊,得放牛啊。所以我以前是不识得一个汉字,不会讲一句普通话。”

他举了第一次去北京参加演出的“惨痛”例子。在飞机上,乘务员推车过来,问他喝点儿什么,“橘汁”听不懂,“可乐”不知何物,“咖啡”俩字倒是懂了,点头。可是一杯咖啡喝下去,肚子忽然捣起鬼来。“急急忙忙去了厕所。方便完了,哪里能冲水,不知道!这里按一下,没有水。那里拧一下,没有水。后来碰到绿色的那个按钮,‘滋拉’一声响,我吓了一跳,以为飞机被我弄破了,害怕死了……”

“在电视台彩排,肚子又不给劲了,赶紧去找厕所。导演说,李石开,你去哪儿?我听得懂自己的名字,却不懂‘你去哪儿’,也不会回答,只能‘嗯’一下仍往外走,导演喊声更大了,我还是听不懂也不理睬,肚子不让等啊。好不容易找到厕所了,不识男女二字,不知该进哪边!只好捂着肚子忍着,好久才看到有个女的进到右面,我才赶紧进了另一边。”

“没上学,不识字,太难啦。比没饭吃饿肚子还要难受哩。”他摇头叹息,又拖着长腔重复一句,“太——难——啦!”

所以,他要让自己的孩子们都好好读书;所以,他的儿女个个成才,女儿娜倮更是成了能作词作曲、以传唱拉祜文化带动村民致富的榜样人物,还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当父亲的自然也不甘落后,自那次进京历“惨”后,他便发愤苦学,没几年就能用普通话跟人交流了,还能在演出时上台报幕,妙语连篇。

这对他作为芦笙舞的传承人,将这项珍贵遗产推介给拉祜族以外的音乐爱好者,大有裨益。现在,老达保的芦笙舞表演已蜚声全国,成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各地的演出邀约长年不断,为全村带来不菲的收入。他还告诉我,明天一早他就要赶往澜沧,和县城的几个同行一起去重庆表演。

拉祜芦笙舞

拉祜妇女摆舞

“我跟你说这么多,不是我李石开自己有多厉害。”临别时,他握住我的手说,“来我们这里扶贫的领导,还有你们这些记者,你们很厉害!有你们帮助宣传,外面的人就听到看到了嘛,就来我们这里旅游嘛。他们的钱包,有这么厚(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比划着),来到老达保,就把钱留下了嘛,哈哈。现在,我家三个孩子就开三个车!以前想都没想过。我还有摩托车,我是不会开汽车嘛。现在就进步得这么高了(左手举过头顶),哈哈。现在共产党政策这么好,每家自己盖房子的,补助4万块。去医院看病也报销一大半,这都是以前没敢想过的。”

4

彭娜儿家的客房温馨舒适,新床新被新彩电,彩电的遥控器还封在塑料袋里。看来我是这里的第一拨客人。没心思看电视,我想趁着睡前还有点儿时间,跟刚从外面忙回来的娜儿聊上几句。我很好奇作为村支书,她家为何这么晚才办起客栈?而李石开家,还有村口的两家,客栈早就办起来了。

“这没什么嘛,一方面是他们在村口附近,位置有利嘛,客人一过来就能看到;但主要一方面,还是因为我是支书,以前来老达保的客人比较有限,我不能跟村民争利嘛。”

“那,现在是不是客人多了,供不应求了?”

“是啊。上级对我们不断加大扶持,对外宣传力度很大,来的客人一年比一年多。过去是怕建多了没人住,现在各个地方的旅游部门总是问我:你们那里能不能住宿啊,我有个多少多少人的团队,能不能住得下啊?所以,我就必须带头了,还动员了几户有条件的,多建些家庭客栈。”

对彭娜儿的专门采访,是在翌日清晨。我知道她当天要接待央视采访,说不定得忙一整天,就在一大早把她“锁定”了。

想多听她讲些自己的故事。昨天她向我们介绍的,应属于对所有来访者解说的“标配”,媒体已多有报道,此刻,我想深挖一下她与这座村庄的“个人细节”。

昨晚,李石开对我大叹没有文化之难,而面前的彭娜儿却是上到初中毕业的,是老达保第一个读完初中的女孩子。于是,我们的话题就从她艰难的求学经历开始——

“我的妈妈特别重视教育。那时家里连饭也吃不饱,但我妈妈坚持让我们两兄妹去上学。每天她一早起来到山里面去挖野菜啊,采山果啊,到星期天,背到县城去卖,要起得更早嘛,天还黑着,手电筒也买不起嘛,就打着火把照路。下雨的时候呢,路特别特别的滑,泥这么深,要走十几里路才能搭上去澜沧的班车。到了县城都快中午了,那个时候赶集的人都散了,野果要是没卖出去,就只能换些吃的……”

说到这里,娜儿叹一口气,双泪长流。低下头去,揪起衣领擦擦脸上的泪。她说,那时读书要交不少学费的,就是为了给她和弟弟交学费,妈妈才吃这么多苦受这么多累。“卖不回钱来,就得向别人借,有的人就不肯借,怕我们还不起。也有人劝我妈妈就别让孩子上学了,要花不少钱,又没什么用……”

她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境况下读完了初中。能写字会算账,会讲普通话,使她成为寨子里第一个有文化的女孩,能和来村里开展工作的上级领导沟通,也能将族人的意见向上级反映。加上头脑清楚、工作认真,后来她的入党和当选为村支书,也就顺理成章了。

她对老达保坚持走文化脱贫之路的认知,也就比旁人更清醒、更坚决。

小演员

彭娜儿给我讲了她和老公的故事,笑着说她的婚姻是由母亲“拉郎配”——这或许能作为她重视村里教育和力倡文化脱贫的一个注脚。早在她刚读完初中回到村里时,母亲就郑重告诫她:娜儿,以后你要嫁人,一定不能嫁没有文化的人!母亲对与女儿同龄却多未上学的本村小伙没看上眼,倒看中了一个从文山州来打工的汉族青年杨明峨,高中毕业,有建筑手艺,人也朴实勤快。娜儿便跟小伙子见面。“我也是不辜负我妈的心愿,就嫁给了我老公。都没有谈恋爱!反正是我妈选的,也不错……”

但是娜儿的母亲选这个女婿,也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娜儿不能去男方的老家,而是要他留在老达保。娜儿上学读书不能只是为自己家,她要留在村里做个榜样,让族人都看到有文化到底有什么用。

“我老公通情达理。他就留在了这里。”

后来,老达保珍贵的拉祜文化遗产被人发现了,来这里做调查的专家学者多了,记者和市县领导也来得多了,几乎都是由彭娜儿又当翻译又做导游。再后来,村里得到了一些到普洱、昆明乃至进京的演出机会,娜儿唱歌跳舞虽不算出色,但“随团翻译”和管理协调的角色非她莫属。当然她也意识到自己在歌舞方面的短板,以她的文化基础和聪慧,稍加努力,很快就在舞台上也绽放光彩,能当领舞,能做主持。

妈妈说得对,念完初中的娜儿,确实给寨子里的男女青年树了个好榜样。

在娜儿和她会干建筑活的老公的努力下,家里以前欠下的贷款很快还清了,新房子也盖起来了,原来的贫困户一跃成为小康之家,他们的两个孩子也都在村上和镇里读书,成绩优秀。榜样的力量是那样大,加上这些年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大力扶持,老达保村再无不让孩子读书的现象,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百分之百,先后出了8个大学毕业生,在读的还有6人。

“唱唱跳跳”后继有人

榜样不仅在于靠着有文化自家脱贫,还有娜儿出众的人品。她总是那么热心助人,先人后己,一心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她去邻县参观,看到黑皮花生很受游客欢迎,回来后就动员大家种植。但是村民对不熟悉的事物总会本能地抵触,她就在自家地里种,半亩花生就卖了一千多块,然后再向大家力荐。这回种的人就多了。有亲戚私下跟她说:娜儿,你把发财秘诀告诉别人,大家都种上了,你的就不好卖啦。娜儿说,我就想让大家都早点儿富起来,再说现在网络发达,我们老达保又有名气,种多少花生也不愁卖呢!

她动员大家种西瓜。起初人们也是怕卖不掉,但是她手机通信录里有许多来过老达保的外地老板和热心公益的名人,微信朋友圈一招呼,比直播带货的网红不差。就连今年疫情这么严重,老达保的西瓜也是全部售出,种瓜的每一家都卖了好几万块。

说到村里的演艺收入,2013年刚成立演艺公司时不大懂运作,账也不会记。2015年以后才正规起来,每个月外出几次,村演几次,收入多少,都清清楚楚。2015年收入50多万,2016年77万,2017年就突破了100万,2018、2019都是120多万。

有意思的是,每次演出的收入分配,从演艺公司的董事长到普通村民都是一个标准,平均分配;仅参加一两个节目的配角和许多节目都出场的主角,收入相同。

“有些老人家,他跳芦笙舞跳不动了嘛,只能参加唱一唱,但我们也给他一份。我们都会有老的一天嘛。这是我们拉祜族的传统。”

我不禁想起雷振邦先生的经历,想起那块长毛的肉。

有这样的带头人,群众怎会不信服。

像李石开一样,因为要去忙接待任务而起身跟我告别的彭娜儿,也没忘记说到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对老达保的大力帮扶。“你看山坡上那条栈道,”她指着自家后山方向说,“今年初开建的,下个月就要完工了,这是上级拨款一千多万为我们修的,为了完成老达保文化旅游项目的配套。承揽这工程的老板人也很好,所有的小工都是雇我们村的人干,一个人一天150块,光这一项就让我们增加不少收入呢。人家也可以从外面招人嘛,可能干得更快,还能省些钱嘛,但老板说了,政府搞这工程是为了扶贫,我也不能光为了挣钱。”

村支书彭娜儿向记者介绍老达保

彭娜儿接受记者采访

5

娜儿去忙了。我自己在村子里随机走访了几户人家。

先到了张扎丕家,这家曾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以前致贫原因是“缺劳力”,只有年逾六旬的老两口。虽然2017年已脱贫,但仍处于重点监测期,防止因病或意外返贫。他家的精准扶贫联系人有三位:胡红,由中科院昆明分院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汤红坤和王明柱,都是澜沧县农科局干部。

张扎丕说,以前他家种水稻,亩产只有两三百斤。自从农业科技干部过来扶贫,改用了良种,还手把手地教他怎样插秧怎样施肥,亩产达到了一千三百斤。“以前是吃不饱嘛,现在,80斤的口袋,一亩地就收到17袋稻谷!家里都快放不下了嘛。”

胡红书记每个月都会来他家几回。“你看这面水泥墙”,张扎丕指着院子前面紧邻道路的一溜护坡,“就是胡书记带人帮我修的,干了好几天。”

他和老伴也参加演艺公司的演出。节目虽少,劳务费(也叫误工费)跟李石开和李娜倮一样。我俩说话时,他老伴在一旁专心织彩锦,这活儿是多劳多得,老伴每个月凭这一项能收入六七百元。

见到李玉岚时,她也正在织机前忙着织彩锦。这个曾在温州打工5年的姑娘,模样清秀,普通话讲得很标准。问她在温州的工作和收入,她说是做石斛加工和销售,一月能挣五六千块吧。问她为什么回来,她说一是父母身体不太好,二是在村里参加演出、做些织锦,也能挣到钱了,干吗还要背井离乡呢?

在普洱市当过保安回村的张扎思,从昆明打工回来的李扎丕,都不约而同地讲起当年为什么出去打工,后来又为什么回到老达保。跟李玉岚的感受一样——在村里演出和做些编织也能挣到钱,又能兼顾家中农活和照料父母,干吗还要背井离乡呢?

6

借着为央视记者演出的机会,我又看了一遍老达保的歌舞表演。仍是那些歌,仍是那些舞,仍是那些人。但是,与我在都市看过的“走穴”的艺人们不同,那些艺人因日复一日的演出难免会有些应付差事或强颜欢笑,而老达保的拉祜男女,真的是天性就喜欢“唱唱跳跳”。哪怕是当年吃不饱肚子时,下田干活他们也要唱歌,男声与女声,这边唱来那边和;回村的路上则会捧起芦笙边吹边舞,其乐融融。这会儿为远来的客人唱,为采访老达保的记者跳,意味着他们的歌声和舞蹈是那么受人喜爱,将触动更多爱美的心灵,这是多么开心快乐的事啊。

所以他们从不疲惫,所以他们激情四射,那黑里透红的脸庞洋溢的笑容,那清澈如水的眼神透出的欣悦,在大都市的歌星舞星那里是很难看到的。是的,自然流露的真情,有,就藏不住,没有,也装不出。

演出结束了,记者们和陪同的领导起身离开,《实在舍不得》的旋律又响起了。许多人又被惹得泪眼盈盈,纸巾不离手。人们一边走下楼梯,一边向簇拥在楼梯口的歌者频频挥手。

芦笙舞传承人李石开与记者交流

我依然是舍不得。可是,我该走了。

琴珍秘书长从西盟打来电话,要我到普洱与团队汇合,从思茅机场返京的机票已订好。她问我采访得怎样,“读懂老达保了吗?”

哪里敢说读懂。一两日的浅见,写出的文章,只能算作引玉之砖吧。

不过,当我回归团队,郭运德会长问起采访情况,特别关心像老达保这样的村寨在脱贫之后会不会再返贫时,我的回答还是信心满满的——不会,绝无可能。因为老达保走的是文化脱贫之路,是靠了全村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具备了自身造血功能,不仅不会返贫,还会越来越好!

合影留念

图 / 何亮 王琴珍

END

主编:周玉娴 | 编辑:肖肖

倮代表什么生肖2

摘要:由于历史原因,威宁地名主要受彝族文化影响。主要体现在受彝族的家支文化、生活习俗、民间故事传说、十二地支文化的影响。此外,当地的河流湖泊、地形、地势地貌等对地名也有一定的影响,许多地名都是彝语发音汉文标注。

关键词:威宁;地名;彝族文化

引言

历史上,威宁曾划属云南省、四川省管辖,威宁府领三州二县。威宁,取“威镇安宁”之意。据«威宁县志»记载:在夏朝、唐朝时有乌撒部,取彝族远祖乌撒为部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乌撒路,十五年改名为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改置乌撒军民宣抚司,二十四年改称乌撒乌蒙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乌撒卫。清康熙三年(1664年)吴三桂平水西、乌撒,四年撤销乌撒卫并置威宁府,雍正七年(1729年)降威宁府为州。1913年废威宁州置县,1954年改称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今名。威宁是水西彝族重要的行政中心,也是民族迁徙的大通道,有彝族向天坟文化、彝族撮泰吉文化、回族的开斋节文化、苗族的花山节文化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清朝进驻贵州后,贵州巡抚开泰奏请乾隆并获准的奏折中就有“因威宁界连四川,又与云南之东川、乌蒙、昭通等处接壤,实为黔省极边要地,令将原驻安顺之贵西道移驻威宁弹压,兼管大定、安顺、南笼、遵义等府”,可见威宁的战略位置之重要。张中奎在«贵州古代地名蕴含的儒家教化理念研究»一文中认为:“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过程中,中原强势文明向边疆弱势文明扩展,其中虽然有文化交流互动,但主体还是中原汉文化的渗透,‘文化边疆’贵州的古代地名含义演变规律也可印证这一观点。”然而经过笔者的研究,威宁县的地名命名特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但仍旧以彝族文化的影响为主。

一、彝族文化的影响

检阅地方文献,发现威宁地区虽然是彝族、回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但由于威宁上千年的历史中,居住的主体民族是彝族,彝族文化对威宁文化的影响久远,加之地缘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威宁县的地名主要受彝族文化的影响。地名标注虽然都是使用汉字,但多是从彝语音译过来的,地名所寄托的情感和内涵原生文化都是来源于彝族。主要体现在受彝族的家支文化、生活习俗、民间故事传说、十二地支文化等的影响。

1.彝族家支文化

威宁县的很多乡镇或小地名的得名,都与彝族的语言息息相关。许多彝族地名都是因为在很久以前有某个彝族家支居住过而得名。这是一种深厚的民族情感,是世世代代的纪念和传承。少数民族氏族或族群的团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源于同氏族血脉的传承,民族习俗、语言、文化能够得以长久保留,也正是因为这种浓烈的民族情感和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在哲觉镇,就是以哲觉这一彝族家支来命名的。迤那,古为彝族迤那家支住地;野窝坪,野窝为古代彝族家支名;倮格,彝族家支名;结嘎,彝族家支名;诺着,彝族家支名;龙姑,古称龙姑拖,为彝族家支名;女儿河,原名米儿河,米儿,彝族家支名;麻乍,意为麻乍土目家驻地。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虽然是汉字标注地名,却是彝语的寓意,如色居乐,意为李子沟;海枯,意为有水塘的地方;夸都,意为低洼陡狭的地方;鱼斗沟,“鱼斗”意为水井;耐白,“耐白村”意为山顶上的村子;蛇街子,原名色买嘎,意为生长杨桃(猕猴桃)的地方。

地名认谷,俗称“四火头”。彝语中“认”指狼,“谷”指嚎叫。因古代当地树林茂密,狼常大声嚎叫而得名。后有彝族阿底(姓李)家支迁居此地,建造四火头大房,遂改称四火头。地名晒普秋,汉语谐音译名灼圃,因彝族晒土甫目家居住于此而得名。地名本着,汉名大官寨,彝族土木本着家居住于此而得名。楼红,汉名马摆大山,因彝族麻保(谐音“马摆”)部普迁居该地而得名。地名柴摩卡,汉名新民,原为新民乡,因彝族柴摩家曾住此而得名。阿姐卡,现汉语称金钟或金水既现在的金钟镇,因彝族阿姐(王姓)家曾居住于此而得名。曷克,谐音为河块,因乌撒后裔曷克家曾住此地而得名,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48千米。吃底,汉名为梅花山,因吃底土目家曾在此住而得名。斗谷,彝族斗家曾住此而得名,即现在的斗古乡。煮补,汉名为红布沟,彝族煮补家支曾在此地居住开办铜矿,因矿业兴旺,产主发财,衣被均用彩色布料,换洗时,挂之满全,因而得名。姆始扣一啥,汉名为长海,“姆始”,彝族家支名,“扣”指边缘,“一”指水,“啥”,交叉,意为姆始家边河水交叉的地方。喉吐:汉名黑土河,“喉吐”,因彝族土目喉吐家住此而得名,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约95千米。马朱,汉名为麻乍,即现在的麻乍乡,马,指杜鹃花,朱,指冲子,意为有杜鹃花的冲子。启秋:汉名狗街,即为现在的雪山镇。迭摩:谐音德磨。因彝族堂迭摩家支住此得名。吉租宜:河流的名字,汉名为吉里河,由盐仓花渔洞涌出,有乌撒河之称,为乌江源头,即从炉山镇流过的河流。

2. 彝族生活习俗

从地名学的发展史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地名,只有那些对人类有方位意义,本身又具有可辨认的自然或人为形态特征的地方,才有可能被赋予名称。

威宁境内的彝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根据彝族语言发音汉文标注的地名往往有不同寻常的寓意。据汉文、彝文等史籍记载,贵州彝族有阿侯、索昭、洛嘎、朱尼等家支,他们将村寨建立在平缓的山坡或山间小盆地上。各个家支不仅有自己的地方,即地缘的联系,同时还有父子连名制,进一步用血缘关系将彝民紧紧地聚拢在共同的地域内。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在彝族的家支中也逐渐采用汉姓和汉名,但同时保留着彝名。这一特点在全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存在,民族内部保留着本民族的姓名,同时采用汉族的姓氏和名字。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彝族家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方,以畜牧为主兼营农业。为了预防天灾人祸,只要收成略有剩余就将余粮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就需要建立一些仓库,从而形成了彝族特有的“则溪制度”。这些与彝族生活习俗密切相关的文化事象,大大丰富了彝语地名命名的内涵。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往往会产生美好的期许。勤劳热情的彝族人民跟其他民族的劳动者一样,希望居住环境美丽宜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彝族地名“吉租”,谐音“吉兜”,“吉”指星星,常喻美丽、漂亮;“租”指冲子或坝子,“吉兜”意指美丽的坝子,即现在的结里村,当地汉语发音仍是“吉兜”,今属炉山镇管辖村。斗母匈梁子在威宁县城西北九十余里,此地名也是源于彝语音译,彝族语言中关于这一地名的寓意还未改变。这些彝语音译地名的长期沿用,体现了汉族文化对于彝族文化的影响,这也是威宁县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见证。

3. 彝族民间故事传说

威宁境内的一些地名因为彝族民间故事传说而得名。如彝族地名“洛姆独”,位于龙场镇境内,汉名“仙马脚”,传说彝族圣人支嘎阿鲁骑仙马路过,在石板上留下如同马蹄的三个蹄印而得名。彝族地名“母区打”,汉名叫“乏马坡”,相传该地有高岩,有人骑马路过而不下马,即将人马吸挂于半岩,直到饿死,因而凡骑马过此者都要下马步行。

彝族地名“待勾”,今属龙场镇境内,谐音名“得勾”,“待”指田地,“勾”指大雁,即大雁歇息之地。彝族英雄勾愁阿泰曾射中飞雁,落于夸都坝子。自此大雁既不来待勾歇息,更不飞过夸都。彝族俗语讲“夸都勾曼脚,荀愁阿泰宇”,意为夸都不过雁,怪荀悉阿泰。

甫戛彝寨,位于县城北龙街镇北面。传说甫戛地名是因为彝族智人那里设计烧死为非作歹的狂龙,狂龙死前低吟“甫戛、甫戛”而得名。另传俄索尼有一大藤,一只神号,具有撒豆成兵之特异功能,战必胜。明洪武年间,因其神号被官军扮演的商人调换,因而被打垮,败走金河(今四川凉山)。寨内还存俄索尼古城墙垣,长约1千米,最高处3米以上古迹可辨。奢基姑彝寨,汉译金床院子。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皇帝路过此地,彝族祖摩以金床接待其歇息而得名。

4.汉彝民族十二地支文化

远古人类相信原始的交感巫术,即某年出生的人如生肖是某种相应的动物,他(她)便能够获得吉祥和幸福,该年出生的人如能摹仿某种动物,便会顺利健康成长,于是这种动物便成了他(她)的生肖。生肖又套以动物,同时又用作计时的符号。十二生肖文化来源于中原汉文化,在传入彝族地区被加以改造,形成具有彝族特色的十二生肖文化。在彝族文化之中对于十二地支的解释是这样的:“从前的时候,天有十二层。清浊二气现,空空虚虚。后来又变了,出现十二地支,乃子丑寅卯,乃辰巳午末,乃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它代表了,天的十二角,管天地大事,凡有生命的,直到现在啊,各有其宇宙,各有其根源,说是这样的。宇宙的四方,子午卯酉管,乾坤的四隅,丑辰末戌管,寅申与己亥,天地的福根,其上生五行。”可见在彝族十二地支文化之中与汉族文化的相通之处,同时也有自己不一样的地方。在威宁地名之中很多就是直接以十二生肖文化来进行命名的,诸如兔街、龙街、龙场、狗街等等。

威宁部分地名来源于十二生肖文化,并以生肖命名集场。十二生肖又称十二属相,其名称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免、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戊狗、亥猪。在汉文化使用十二生肖对集场命名时,一般为了避讳“虎”,将至改为“猫”,而彝族则直呼“虎”,体现彝族人民的英勇善战。

古代彝族习惯按十二地支排列赶场时间,一个地方相对稳定的排在某个时间赶场,就以这一时间命名了。如彝族地名“发窝诺秋”,汉名“猴场”,“诺”指猴,“秋”指集市或场。古代彝族习惯按十二地支排列赶场时间,猴场逢“申”赶集,故称诺秋。彝族地名“阿秋”,“阿”指鸡,“秋”指集市场,因其在属鸡日子赶场,故名阿秋,属二塘镇。还有“晒秋”“踏洛秋”“荷秋”“启秋”等地名都分别指十二地支排列赶场地点的地名。火姆戛鲁秋,译为“火龙”,后有龙场之名。“火姆”,指竹子,“戛”指上方,“鲁”指龙,“秋”指场。意为竹林上方的龙场。究其缘由,曾有彝族阿底(汉姓罗)家支何磨戛(谐音“火姆戛”)住此,习惯以十二地支排集市时间,该场逢“辰”日赶集,因此得名。在彝族的天干地支文化之中,源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却在发展之中有了自己不一样的解释,同时融入到了民族的图腾信仰和宇宙观之中去,对于地名的影响正是彝族地支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

二、 威宁地名命名中地理因素的影响

威宁县乡镇村寨居多,地名命名除了受彝族文化的影响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地名是由地理位置而得名的,或因河湖而得名,或因地形而得名,或因地势地貌而得名。在历史上关于威宁的地理因素方面也有详细的记载:“威宁为古苗獠之地,位于黔省西鄙,跨南岭,左右乌江、盘江两大径流导源于此,万山重叠,实黔中一大高原。”“第就形势言之:前临可渡,扼滇洱之咽喉;后枕支卢,控巴蜀之门户;左环阿克箐,山径盘旋;右带牛澜江,水流迅速。且也龙潭凤岭,早擅游观,银海铜川,动关生计。双霞洞则祸贻白帽,明帝遁荒;喜雨亭则泽被苍生,清官望岁。堆名诸葛,不忘丞相之心;湖号松波,崇拜英雄之义。前清置为府,改为州,总镇巡道,咸为驻节,盖重之也。又况作戛跳月,渐改椎髻之风;刀耕火种,胥同文明之化。随时演进,责在后贤。”而在具体的地名受地理因素影响命名的地名中,虽然威宁县很多地名都是汉文标注,但很多都是彝语的发音,可以看出彝族文化无处不在的影响。

1. 因河湖影响得名

威宁县内众多河湖交错,其河流总长度达1031.1千米,其中干流长368.5千米。其河流可分为四大水系,这四大水系又由众多河流湖泊组成。所以,许多地处河湖地带的乡镇村寨都以河湖来命名。

草海镇由城西南部草海得名,彝语呼草海为“把底候兔”。草海是贵州高原的湖滨城镇,田筹遍布,日照长,气候凉爽。根据彝族«指路经»的记载,草海形成已经有两千多年了。«指路经»记载,死者的灵魂要经过草海,才能回到老祖宗们居住过的地方。而“草海”正式得名是在咸丰十年(1860年),由于涨大水,使南海和西海合二为一,从此称之草海。此外,二塘镇因二塘河贯穿其间而得名,岔河乡因地处岔河而得名,哈喇河乡由于西部属于哈喇河流域而得名,还有黑土河乡由于地处横江水系的黑土河一带而得名等。威宁自治县的许多乡镇名称都以河湖命名,这样的命名方式,寄寓着居住期间的人民对这些河湖哺育之恩的缅怀。

2. 因地形得名

威宁属于彝族聚居地,这就出现了很多以彝语命名的村寨。根据很多彝族地名,我们就能判断其所处的地形地貌。如夸都,彝语意为低洼陡狭的地方,而今天的威宁夸都就是根据其地形而得名的,位于低洼地带。博堵,谐音“抱都”,博意为“山”,堵意为“洞”,当地四周有山环绕,中间地带形似洞。又如“一哦底”,汉语称为梅花山,“一”指水,“哦”指有,“底”指坝子,就是有水的坝子。而海枯,则是指有水塘的地方。黑土河乡的白么村鞍山组则是根据地处山腰而命名的。火姆戛彝寨隶属于龙场镇,主要有彝姓阿举、地吐、补仇三姓。其原为云南居住,后迁入威宁火姆戛,因当地竹林茂密而得而得名。戛倮,汉名为“香炉山”,因附近有一小山形似香炉,进而得名,既是今炉山镇,但主要指向的确切地方则是炉山镇行政中心所在地炉山村。

3. 因地势地貌得名

地势地貌是威宁许多地方地名的来由。如«威宁彝族词典»中记载的地名“凯堵”,谐音“夸都”。一说“凯”为劈,“堵”为洞,意为该地有如斧劈之陡峭,洞一样凹陷低矮;一说“凯”为糠,“堵”为洞,意指雨水季节,四周的水像撒糠一样流向该地。威宁有“高不过最高峰,矮不过夸都”之说。这一彝族地名十分形象地将该地的陡峭低洼的地势描绘出来。另有一些彝族地名或取草坪宽广之意,或取近处小山形似香炉之意,又或取飞瀑巨响之意而为地方命名。如“谷租”“戛倮”“发那”等彝族地名皆属此类。

古时有“高为上,低为下”的命名说法,即是以方位命名的,如上寨、中寨、下寨、前山、后山等命名,应该说这是中国山地众多的西南省份地名的一大特点,威宁县自然也不例外。威宁各个乡镇都有以方位命名,其中以上寨、中寨、下寨命名的较多,如新发乡的中寨,羊街镇和牛棚镇的中寨,中水镇的上寨等。

结语

笔者梳理威宁地名文化发展的脉络,发现彝族文化对威宁的地名影响是最大的。威宁的地名展现了威宁彝族以家支为单位聚居的生产生活习俗,以十二地支计时从事经济活动的文化习惯。同时,将美好的愿望和神秘的民间故事传说寄寓于地名之中,自然地露出对祖先的崇敬、对动物的崇拜,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赞美等复杂的民族文化心理。某些地名还让人们联想到当地湖泊河流、地形地貌的独特特征。

对威宁地名特点的研究,不但有利于了解威宁的历史文化发展规律,促进我们对威宁这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而且有利于把握好威宁文化的发展脉络。从地名学区域研究的意义来看,我们将更清楚地认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名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独特性,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

END

文章作者:蔡威

文章来源:《安顺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

选稿:何铂羽

编辑:罗舒平

校对:刘言

审定:汪晨云

责任编辑:刘言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倮代表什么生肖3

在中国古典神话传说中,“龙凤”“鲲鹏”“麒麟”分别是天空、海洋、陆地的代表。“龙生九子”“百鸟朝凤”“鲲鹏展翅”“麒麟献瑞”......

诸多神兽通过故事在炎黄子孙的心底扎根,这是古代先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博物学的开端。

传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长子囚牛、次子睚眦、三子嘲风、四子蒲牢、五子狻猊、六子赑屃、七子狴犴、八子负屃、九子螭吻,它们常见于不同的器物之上。比如琴头有囚牛,钟梁有蒲牢,香炉见狻猊,而最常见于建筑的,则是屋脊瓦顶的嘲风。

又有不死鸟传说,能历烈火而重生。此鸟分雌雄,雄为凤,雌为凰,它是祥瑞的代表,是百鸟来朝的尊者。再有鲲鹏之变,《逍遥游》用“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首次将鲲鹏合为一体,或为海洋领主,又能翱翔天际。

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雄性称麒,雌性称麟,是为神兽麒麟。它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类带来子嗣。中国民间有“麒麟儿”之说,是对聪颖可爱孩子的美称。另外,麒麟还是百兽之长。

如此种种,都可以在这套《故宫里的博物学》典藏版中找到。全套书籍从海陆空三个维度去囊括抽象和具象的飞禽走兽,从神话传说到现实世界,看似介绍各种鱼鸟虫兽,却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和民族精神,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历史、地理、人文,不妨随着我们一同进入皇城帝王家,学习神话与现实交错的博物学知识吧。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先人很早就能从海洋中收取“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同时通过观察和认识海洋,积累了大量的海洋知识。古代的宫廷学者们,根据帝王的喜好,收集编撰海洋相关的古籍,留下巨大的知识财富。

《清宫海错图》原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古籍,是康熙年间钦定聂璜收集绘制集刊而成,全书内容广泛,许多图文生动,科学地记录了我国近海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鱼类形态、生态及利用价值等,也反映了我国悠久的鱼类学历史和精美的彩画水平。

“海错”二字出自《尚书》“厥贡盐絺,海物惟错”。“错”并非错误的意思,而是表示错综复杂、异常繁多。古人感到海洋生物繁多,就以“海错”作为海洋生物总称。

《故宫里的博物学》所收录的“海错”是在《清宫海错图》基础上,重新筛选辑录了7类40多种海洋动物,分为鳞、虫、介、传说、羽部和化生等部分,覆盖面广、趣味性强,曾为乾隆帝的“枕边书”。

我们可以在这册《海错图》中了解到渔具渔法以及鱼类习性,比如,古人捕捞“带鱼”的方式。他们会在竹竿上系一长绳,在绳上放上数百个钩子,并将绳子扔进岩缝。如果一条带鱼上钩,则会有一串带鱼跟着上钩。

令你想象不到的是,跟着上钩的带鱼,不是因为要救第一条被钩住的带鱼,而是为了撕咬第一条带鱼。最后,钓钩上来的带鱼几乎不是完整的。到了现代,进入工业化捕鱼的时代,人们就开始使用拖网或围网的方式捕捞带鱼。

我们还可以在这册《海错图》中读到“印鱼献玺”“海和尚”“鹿鱼化鹿”等故事,了解到海市蜃楼的科学原理等等,这里有仅有人文故事,还有各种神奇的海洋生物,不妨亲自带着孩子共同去探求一番。

陆地是生物的乐园

中国的神话传说中,“神龟负图出洛水”记载于《天原发微》,可视为生命从海洋走向陆地的典型象征。相传,远古时期,黄河边有龙马出现,背负“河图”;洛水河边有巨型神龟爬出,背负“洛书”;伏羲根据此图此书画成八卦,其中的数理排列达到完美平衡。

在《故宫里的博物学·兽谱》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诸多神兽的身影。全书精选40种兽类,以《山海经》《宋书》《太平御览》等各种史书、笔记、小说为解说素材,配以宫廷画师绘制的兽之原图,分三类呈现于世人面前,其中神兽22种,普通兽13种,异国兽5种。

不管是神兽也好,普通兽或异国兽也罢,不仅体现了清廷鼎盛时期对地大物博的自信,也暗含君权神授的思想,更客观再现了当时陆域世界物种的繁盛。

《山海经·海外经》记载:“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两千岁”。乘坐“乘黄”有延年益寿的神效,上古时期仅黄帝驾驭过乘黄。在《兽谱》中收录“乘黄”,体现了天朝大国的自信,也是对康雍乾盛世明君的纪念。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当中写到“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以及武松在景阳冈醉卧大青石上时,“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有人就会纳闷,老虎就是老虎,为什么称为“大虫”呢?这些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

原来古代汉语中“虫”同“蟲”,是一切动物的统称。人们将禽称为羽虫,兽称为毛虫,龟称为甲虫,鱼称为鳞虫,人称为倮虫。老虎是兽中之王,因此被称为大虫。至于“吊睛白额”主要是描写老虎眼睛上翘、额上有白色花纹,表示凶猛。

我们还可以从《兽谱》中看到九个头的“开明兽”,表情萌萌哒的“犰狳”,能够驱散虎害的“酋耳”,为人伸张正义的“獬豸”;还能看到代表“修身养性,洁身自好”的豹子,懂得及时随环境调整自己的“加默良”(即“避役”或变色龙)等等。

天空是生活的遐想

鸟类振翅能飞,翱翔于天际,它是浪漫的,也是符合人类对天空的遐想。《诗经·商颂·玄鸟》还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帝喾次妃简狄与别人外出洗澡时,看到一枚鸟蛋,吞食后怀孕生下契,契后来成为商朝人的始祖。鸟成为天赋予神权的媒介,更是古人美好道德思想的寄托。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官方组织编绘了《鸟谱》三百六十幅,这次《故宫里的博物学》也择优选取了40种、六大类鸟儿,展现给少年儿童。

在书中,你可以看到自带“五德”的禽鸟,鸡。《韩诗外传》提到,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鸡作为吉祥物,能辟邪,能为民除害虫,古人还将之定为十二生肖之一。

你可以听到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全诗将鹅唯妙唯肖地展示给世人,不仅描绘了鹅“叫声高亢清亮,泳姿优雅,步态从容,昂首挺胸”的形态,还令人想到古时文人洁身自好和清高的特性。

我们还可以从《鸟谱》中了解到代表祥瑞但原本不存在的神鸟“凤凰”,了解到代表喜庆的吉鸟“鸳鸯”“仙鹤”,了解到被古人视为不祥之鸟的“扶老”“鸮鸟”,还有一些现已灭绝的鸟类…这些都有待我们去探索。

通识有趣的博物学

回到博物学,这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问。人类历史99.9%的时间中,我们的祖先都是靠博物学和传统技艺过活,而并非近300年来才发展起来的科技。

我们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认识世界首先从识物开始,这个物不仅是身边的花鸟鱼虫,还包括星象、气候、地质、生态等等,这些都是博物学的范畴。

在校求学期间,印象最深的是《鱼类学》《海洋生物学》《渔具渔法》等这类课程,总是坐无虚席。参加工作之后,CCTV、BBC、NG、PBS等主流节目中,经常播出一些自然风光片、生物纪录片,也成功圈粉无数,甚至《我在故宫修文物》更是成为通识教育的经典佳片。

博物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出现很早,《尔雅》诸篇对花草、树木、昆虫、鱼类、鸟类、兽类都有作出解释,算是较早的自然知识文献。到了晚清时期,近代教育制度确立,“博物学”才正式进入普通学堂。然而,接触得到博物学知识的,往往都是某一专业领域的学者。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很少有机会看到博物画。如果不是科班出身的读者,当一幅幅大尺度的博物画呈现在眼前时,只能感受到震惊。但,这不是博物学的本意,因为博物学是属于人类的,是属于生物界的。

《故宫里的博物学》成册后,我们的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系统性地认识鸟兽虫鱼,这是一种进步。我们不仅可以学到古籍中的生物,存在或不存在的,还可以了解生物的背景知识,这是普通的科普书所缺少的。换另一句话来说,这套书更有“文化”味。

当博物学遇到了文化,我们无疑打开了博物学的现代视野。“生态文明”的理念、“文化自信”的要求被悄然融入书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后人,也许才是带给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是留给家庭传承最好的答案吧。

文/捷Jesse

新书《故宫里的博物学》已全面上架,点击“了解更多”即可购买!

<< 上一篇

甾代表什么生肖

下一篇 >>

弄代表什么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