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兔代表什么生肖

从生肖兔的出生日期看,你是富贵多金还是命运多舛,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花卷游戏解说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二六兔代表什么生肖1

生肖兔是一个十分矛盾的生肖,一方面性情温和,一方面又十分狡诈,不过每一天出生的生肖兔都会有不同的命运,快来看看生肖兔到底是富贵多金还是命运多舛呢!

初一、初二出生的生肖兔:这两天出生的生肖兔聪明好动,为人正直,做事情十分认真负责,对待家人也是十分有耐心。

初三、初四出生的生肖兔:白手起家,不过婚姻方面都有困难,适合晚婚。

初五、初六出生的生肖兔:心地善良,身强力壮,做事情十分认真负责,将来会有大发展。

初七、初八出身的生肖兔:一生中厚,做事情比较负责,先难后甜,中老年会开运。

初九、初十出生的生肖兔:凡事多劳心,属于脑力劳动工作者,可以选择外出工作,能够得到很多的发财机会。

十一、十二出生的生肖兔:名利双收的机会多,他们的能力出众,足智多谋,性情中人。

十三、十四出生的生肖兔:智慧超群,谋虑高神,忍耐力强,在平时就算是遇到困难也能逢凶化吉。

十五、十六出生的生肖兔:一生争强好胜,有子女运势,可以说是中年富贵,贵人多的典型代表。

十七、十八出生的生肖兔:这两天出生的生肖兔可以说是中年遇贵人,品德高尚,人品好,能够得到周围人的尊重,晚年生活富足。

十九、二十出生的生肖兔:这两天出生的人命格一般,不会有很大的成就,不过一生还算平顺。

二一、二二出生的生肖兔:脾气好,人缘佳,天生聪慧,能够得到狠得多的财富。

二三、二四出生的生肖兔:早年多困难,属于中年有福之人,先苦后甜,幸福快乐。

二五、二六出生的生肖兔:一般比较好,吃穿不愁,比较操劳,属于自强自立之人,所以老来能够安稳度日,寿命长。

二七、二八出生的生肖兔:夫妻和睦,左右逢源,最后肯定能够功成名就,大吉大利。

二九、三十出生的生肖兔:这两天出生的人家旺人旺,财运非常旺盛,属于寿命长、福气深远之人,一生幸福快乐。

二六兔代表什么生肖2

过去的四天里,一部三十八年前拍摄的动画长片《天书奇谭》,再度引发观影热潮。坐在电影院里的人中,既有小孩,也有大人,这些大人不仅是陪孩子观看一部动画电影,也是重温自己的童年,或者用更具有怀旧色彩的说法,是为自己的童年补一张票钱。

珍奇的天书被锁在天庭石门之内,分明“天道无私,流传后世”,却被高束庋藏,不欲人知。于是看守天书的袁公趁玉帝赴瑶池仙会之际,偷取天书,刻于人间石壁,他本想为世人造福,却在人间惹下一场旷世风波,下至三教九流,上至高官皇帝,无一不成为这场天书风波中的角色——如果用这样一段话来概括动画《天书奇谭》的主要内容,或许会让人觉得有些奇怪:如果袁公没有盗取天书下凡,是否就不会惹起这样一番风波?如果没有天书,动画中的三大反派,那三只狐狸精就仅仅是三只普通狐狸,不会化为人形,学会法术,危害人间。与之相应,如果没有天书,对抗邪恶的正派人物蛋生,也无从使用天书中法术,为民造福,并最终降服妖魔,他甚至不会诞生于世——这个《天书奇谭》的故事也就无从开始了。

动画《天书奇谭》4K纪念版海报。

小孩子或许不会思考这些问题,他们喜欢的是色彩绚烂的画面、光怪陆离的角色、神奇万变的法术。但动画片的悖论恰恰就在于,它虽然定位的观众是小孩,但制作者是大人,无论是编写故事,还是绘制图像,都会掺入大人的思维——动画片只是装成孩子的大人拍给孩子看的影视作品,它是个儿童世界,但也是个成人世界。《天书奇谭》中也有着大量只有阅历已深的成人才能解读的符号。譬如袁公看守天书的秘书阁墙壁上的那个古怪的符文,实际上是道教《五岳真形图》中东岳泰山的神文。而动画中描绘的市井街巷,则与宋代风俗长卷《清明上河图》如出一辙——这是因为《天书奇谭》的故事原本《三遂平妖传》本就发生在北宋时代。

上图:《天书奇谭》中袁公身在秘书阁里,请注意背景的那个符号。下图:《五岳真形图》中东岳泰山的神文。

《天书奇谭》是给小孩观看的动画,但故事原本《三遂平妖传》却是成人的读物。动画的剧情和人物固然抽取了原作中最戏剧性和谐趣的一面并高度凝练提纯,但仔细观看的话,会发现它其中也蕴含了《三遂平妖传》中隐含的真实历史。尽管在这段真实的历史中,没有盗取天书下凡的袁公,没有偷学法术的三只狐妖,也没有可爱的蛋生。但这个真实历史版的《天书奇谭》,其精彩程度并不亚于动画片。动画片中的贪婪与欲望,正义与邪恶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这段真实历史中,贪欲、正邪以及生死,更像是云梦山中笼罩的迷雾,当你试图抓住它时,张开手心,却发现空空如也。但它分明飘荡在你的眼前,不需要妖术,也不需要仙法,它就已经似幻似真。而这一切的开篇,就是那部传说中的《天书》。

01

天书

国产动画《天书奇谭》剧照。

冬至,昼短夜长,犹如两者在经历了长达一年的交战后,终于在这个隆冬寒日分出胜负。光明的衰微与黑暗的恣肆,都在这一天达到极点,而后此消彼长。尽管这是天时的自然轮转,但在一个笃信天象人事攸关相系的时代,冬至所蕴含的阴伏阳升的天意必须郑重其事地加以对待。

1047年的冬至本应一如往常。在这天清晨,当朝的仁宗皇帝亲往圜丘祭祀天地鬼神,各地官员也循例在各州举行祭祀。距离京师开封三百公里外的贝州自然不能例外。这里靠近契丹边境,隆冬时节,从北方草原袭来的寒风格外刺骨,但在仪仗兵马的扈从下,地方官员还是强打精神,亦步亦趋地跟随在贝州最高地方长官知州张得一的身后,循次前往冬至祭祀之所,天庆观。在那里,他们要祭祀一位帝国最重要的神灵:“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这位神灵之所以倍受尊崇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代表上天向赵宋皇帝授予“天书”。

天书乃是赵玄朗的成神凭借。35年前,正是当朝仁宗皇帝之父真宗在位期间。1012年11月10日,同样是一个冬天,皇帝突然欣喜地召见亲近辅臣,自称在梦中见到一位神人,向他传达玉皇之命:“先令汝祖赵某授汝天书,令再见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皇帝绘声绘色地向臣下描述了自己所见所闻:那天深夜五鼓时分,皇帝在延恩殿设立的道场中等待这位赵氏先祖的圣驾降临。异香扑面而来,炽盛的黄光遮蔽了灯烛的光芒。只见手持仪仗的仙人护卫着一位天尊降临面前。但听得这位天尊说道:“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赵之始祖”。他告诉拜伏地上的赵氏后代皇帝,自己曾经降世为轩辕皇帝,五代后唐,再度降临人世,为赵氏之祖,总治下方,已有百年。所谓天书,正是这位赵氏始祖奉玉皇之命赐予后代敬奉天命的凭信。

南宋梁楷的《白描道君像》,被认为很可能描绘的并非元始天尊,而是赵宋始祖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

皇帝的梦话玄虚荒诞,但没有哪位大臣敢心存怀疑,毕竟这场荒诞的闹剧已经持续了五年之久,群臣已经司空见惯。五年前,同样是皇帝的一段梦话,揭开了天书闹剧的开篇。皇帝在朝堂上自称在梦中见到一位头戴星冠、身穿绛衣的神人,宣称要降下天书《大中祥符》三篇。1008年1月11日,果然有长二丈许的黄帛出现在左承天门南角的鸱吻上。封面写有“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的文字。即使从天书出现的方式和内容也不难推测出,所谓天书不过是赵宋君臣自导自演的一场戏剧,其目的就像天书封面的文字一样,是宣扬赵宋皇朝乃是上天的选择。

尽管这套靠装神弄鬼构建政权合法性的手段其作用令人质疑,就像一位谏官孙奭对真宗直言进谏的那样“将以欺上天,则上天不可欺;将以愚下民,则下民不可愚;将以惑后世,则后世必不信”。但对皇帝来说,天书虽伪,却可以抚慰自己受伤的颜面——四年前的澶渊之盟,虽然使宋辽之间化干戈为玉帛,但对皇帝来说,却迹近于耻辱的城下之盟,始终是他心头之痛。他难以接受自己作为堂堂中国天朝之君,竟要与契丹夷狄签订盟约,平起平坐。如今依靠天书之力,他可以得意洋洋地向契丹炫耀自己才是承天昊命的正牌天子,因此,在酌献天书的仪式上,他刻意邀请辽国使臣与文武百官一起观礼,其用意不言自明。

就像所有伪造的政权合法性证据一样,越是心虚忐忑,就越要大张旗鼓用更大的谎言来掩饰内心的不安。自此之后,天书又再三降临,降临的地点也越来越不讲究,降临在东岳泰山的天书,竟然“曳林木之上”,发现的人是个大字不识的木匠。但这足以成为自我感觉良好的皇帝封禅泰山、自表治国功绩的理由。

天书的降临带来了一股各地争献祥瑞的热潮,陕州上报称“黄河清”,潜台词毫无疑问是“圣人出”;河中府中条山发现了黄金护封的《灵宝真文》。随着那位自称授予天书的赵氏始祖在梦中现身,并被真宗皇帝尊奉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全国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祥瑞热潮。亳州竟然一次献上灵芝三万七千余枝。大喜过望的皇帝特意辟出一座宫殿展览这些灵芝祥瑞。天书下降的那天被钦定为“天庆节”,皇帝又下诏全国各路军府州县兴建天庆观,并于观中修建圣祖殿,供奉赵氏圣祖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

《天书奇谭》中玉帝与众位神仙赴瑶池盛会。

贝州的天庆观应该就是在此时兴建的。1047年冬至这天,率领地方官僚祭祀赵氏圣祖的张得一,在某种程度上,他的仕途也与35年前的天书闹剧相连。他的父亲张耆,是真宗皇帝的宠臣,他深受宠幸的原因,并非因为才干过人,而是在真宗储位争夺战中站队正确,因此平步青云。在皇帝自导自演的天书闹剧中,他也是主要演员之一。张得一作为他的儿子,也在他的庇荫下谋得高位,履职贝州知州。尽管张得一在祭祀赵氏圣祖时可能浑然不觉个中因果,但他的发迹之途确实来自他匍匐敬拜的这位伪造神灵授予的伪造天书。

天书对赵宋君臣是天赐祥瑞,对平民百姓却是无妄之灾。为了庆祝天书降临、祥瑞出世,国库开支挥金如土,泰山封禅耗费八百余万贯,西祀汾阴耗费八百二十余万贯。为了供奉天书和赵氏圣祖而修建的玉清昭应宫,仅三座雕像就用去金一万两,银五千两。整座玉清昭应宫共计二千六百二十座殿宇建筑,制度宏丽被认为“开辟以来未之有”,超越了秦之阿房宫、汉之建章宫,为了修建这些迎合帝王君权天授自负的庙宇宫殿,征发军役工匠高达四万余人,日以继夜劳作不休,为了赶工进度,在最开始时即使是三伏暑热也不许停作。玉清昭应宫靡费无数,各地修建的天庆观虽然规模不比京师,但同样挥金如土。“内帑则积代之蓄藏,百物尽生民之膏血”,直到真宗病死,这场狂热的天书闹剧才勉强落下帷幕,但“内之蓄藏,稍已空尽”。

天书祥瑞犹如上天故意通过皇帝之手,压在百姓头上的沉重负担。而百姓也有属于自己的天书版本。这个版本的天书所记载的并非帝道遐昌的祥瑞,而是末世将至的凶兆。1988年11月,考古勘察队在辽宁朝阳市清理辽代延昌寺北塔时,在塔顶十二层屋檐内发现了一座修建于1043年的建筑“天宫”,在天宫的门口立有一块石板,上面镌刻了如下一段文字:

“大契丹国重熙十二年四月八日(1043年5月19日)午时再葬。像法更有八年入末法,故置斯记。”

末法时代,不是一个具体的日期,而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唐代高僧法琳在《破邪论》中推算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日期乃是“周穆王五十二年任申岁二月十五日”,也就是公元前948年3月19日。之后“释迦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世界将于公元1052年进入末法时代。根据佛经所载,末法时代的到来将会伴随着一系列的灾难,在一部名为《佛说法灭尽经》的经书中,如此描述末法时代的悲惨景象:

“水旱不调,五谷不熟。疫气流行,死亡者众。人民勤苦,县官计克。不顺道理,皆思乐乱。恶人转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大水忽起,卒至无期,世人不信,故为有常。众生杂类,不问豪贱。没溺浮漂,鱼鳖食噉。”

饥荒、瘟疫、洪水、百姓辛劳耕作却依然难逃权贵官吏的横征暴敛。对生活在1047年的平民大众来说,这一切并非仅仅是佛经中末法将至的预言,而是他们正在遭遇的悲惨现实。

02

蛋生

国产动画《天书奇谭》剧照。

王则就是时代重压下的小人物之一。尽管《天书奇谭》中并未提及他,但在这段真实的历史中,被授予天书的人正是他。只是他并非从蛋中出生,而是像每个普通人一样,母亲怀孕十月,一朝分娩。他的出生并无任何神异之处,反倒充满悲剧色彩。他本来是涿州人,因为饥荒背井离乡,流落到贝州。在他被迫离家前,他的母亲特意在他的背上刺了一个“福”字,期待日后可以母子以此刺青印记相认团圆。但她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个“福”字刺青,将自己的儿子推上了一条意想不到的命运之路。

流亡贝州的王则为了活命,自卖为人牧羊。贝州虽是宋辽边境上的重要军镇,但其境况也并不比涿州更好。1043年,就在朝阳北塔的天宫被放置在屋檐里之时,贝州及河北等地遭遇洪水之灾,饥荒随之而至。王则很可能要再次沦为流民,但有宋一代的募兵制为他开辟了另一条命运的道路。宋初定下募兵之制,每逢荒年,便将走投无路的穷人流民招募入伍,以免其因饥饿铤而走险反叛朝廷,仁宗时代朝中流传着一句太祖皇帝祖训:“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即丰年不幸有变,则有叛兵而无叛民”言简意赅地说明了统治者防微杜渐的计虑。王则似乎也颇为适合行伍生涯。到1047年,他已在隶属的宣毅军中升任为小校。就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在河北一带流行的两部经书《五龙经》与《滴泪经》。

像许多流行一时的畅销书的命运一样,《五龙经》与《滴泪经》如今皆已只字不存。关于《五龙经》,我们唯一知道的是直到明代它似乎依然留存于世,《西游记》中唐僧从西天取回的真经中,便有“《五龙经》二十卷”。而《滴泪经》,则出现在另一部佛教典籍《佛祖统纪》中,但它并非佛经,而是被官方和正统佛教徒同时视为异端邪说的“妖教”摩尼教的经典。摩尼教这一从中亚传来的宗教,宣扬的光明与黑暗永恒争斗的二元教义,与佛教末法时代将至的信仰混同一体,摩尼教尊奉的救世主“明尊”也披上佛教外衣,装扮成佛经中终结末法时代复兴正法的弥勒佛。别具意味的是,手捧这两部天书经卷的“明尊”以及他的扈从光明使者,在信众的想象中,正是身穿一袭白袍。一如《天书奇谭》中盗取天书下凡的袁公形象。

国产动画《天书奇谭》剧照。

既预言末世将至,又预言救世主的降临,灾劫与拯救相伴同生,因此《五龙经》与《滴泪经》成为了王则和一众信徒的心目中天书。比起官方伪造的祥瑞天书,这两部天书中所记载的灾异更切合平民百姓的所见所感。

但这部平民天书中同样含有诈伪的色彩,自诩为书中救世主的王则,声称自己背后的“福”字并非人工刺青,而是天然隐起,这正是天命认可他作为末法时代救世主眼见为实的证据。

1047年,距离末法时代的到来本来还有五年的时间,但遭受水旱天灾与朝廷横暴双重折磨的百姓,宁愿用自己的力量去加速末日的提早到来。于是,在冬至这天,当张得一与属下的官员们在天庆观里焚香敬拜伪造天书的伪造神灵之时,忽然听到外面响起震耳欲聋的口号:

“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

揭竿而起的百姓与士兵高呼口号,在王则等人的率领下,冲进武库,劫走刀枪兵器。一场叛乱如开闸泄洪般迅速席卷贝州的大街小巷。

大多数官员仓猝趁乱出逃,只有极少数人选择抵抗。贝州通判董元亨是留下直面叛军的唯一官员,在天庆观得悉叛乱后,他迅速骑马返回衙署,坐在官厅中。十余名叛军擐甲露刃,破门而入,胁迫董元亨道:“大王遣我来索库钥。”董元亨拍案怒叱道:“大王谁也?妖贼乃敢弄兵乎?我有死尔!钥不可得也!”一名叛将郝用对他说:“库帑今日大王所有也,可不上钥乎?”董还是继续厉声大骂,拒绝交出州库钥匙。不耐烦的叛军放弃跟他讨价还价,径直将他杀死,然后抢走了钥匙。另一名提点刑狱的官员田京则抛弃家人,只携带官印缒城出逃。但他并未只顾自己逃命,而是奔赴南关骁捷营安抚士卒。此时,保州振武兵焚烧民居,准备接应贝州叛军。他又赶赴保州将为首叛兵捕获斩首,平定了这场潜伏的叛乱。当贝州城中的叛军派出崔象诈降,企图煽动城外军队参与叛乱时,田京当机立断将其斩首,“由是营兵二十六指挥在外者皆慴服不叛”。

与这两位忠正智勇的属下相比,张得一的表现更符合他恃宠为官的身份。他企图逃往骁捷营去搬救兵,却被叛乱民众焚烧营门,抓获起来,关押在州廨之西的一处房间里。当他接过叛军递给他的饭碗后,意识到对方并不打算要他吃饭的家伙,于是便主动拿出自己恭顺的本领以侍奉这些新主人。在他看来,这些叛军似乎还礼数周到,取走他的知州官印时,还对他说:“用讫却见还。”

于是,这位前一刻还拜伏在赵氏圣祖神像前的大宋宠臣,迅速转向王则面前作揖称臣,高呼“大王”。获准就坐时,他特意按照臣礼坐在东向,悉心为面前这位新君讲解僭号称王的仪式。

就在数百步之外的天庆观中,金碧焕烂的神像冷清地端坐台上,无论是城中狼奔豕突的叛兵,还是衙署里奴颜婢膝的逆臣,他都保持缄默,上天也似乎冷眼旁观,不屑为地上的乱象再多降下只言片语。

03

奇谭

国产动画《天书奇谭》剧照。

在《天书奇谭》的最末,正邪之间的斗法摧毁了皇帝的宫殿,断梁颓柱轰然坍塌,被压在废墟中的小皇帝号啕大哭。一个率兽食人的统治秩序终于崩毁了。尽管片中没有明确的点明,但平民百姓在经历了这样一场争斗剧变后,就算无法立刻迎来一个更加光明的世界,至少也应该暂得苏息。但真实历史中的王则起事,却并没有带来一个光明的结局。相反,他的追随者与信徒很快发现,企图在地上建立弥勒佛国的理想,正在贪欲的啃噬下,化作一场有史以来最荒诞的噩梦。

占据贝州的王则很快脱下了朴素的布衣,换上华丽的华冠锦袍。或许是张得一的建议,他将自己封为“东平郡王”,建国号曰“安阳”,改年号曰“德胜”。旗帜号令都以佛为称。他更仿照他试图推翻的赵宋皇朝,设立了宰相与枢密使。虽然他的安阳佛国领土只占有一城之地,却开始仿照天下规模选定京师,划分州县。只是他的所谓“中京”,只是自己住宅门口的一块匾额,而所谓的州县,则是城中的楼阁。每座楼都是一个州,他的部下被委任为这一楼的知州。

如果不是被重兵四面围城,王则的荒诞夸想就像是一部充满奇趣色彩的儿童动画,可惜的是,对困在城中的居民来说,这位手持天书的国王,并没有任何幽默感。由于城中兵员不足,王则下令全城百姓“年十二以上,七十以下”全部都要在脸上刺青“義軍破趙得勝”的字样——之所以在这里特意使用繁体字,以便读者可以想象这样笔画繁复的文字被一个个强制刺在脸上时,是何等的痛楚与扭曲。

王则试图通过将侮辱敌人的字样刺在百姓脸上,裹挟全城作为自己的战斗人质。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越来越多的城民无法忍受他的统治,找准机会缒城而下,投降宋军,尤其是守城之人,借机缒城出逃者更是数以百计。于是,王则又颁布了新的更严酷的法令,“令守者伍伍为保,一人缒,余皆斩”。企图让城中百姓通过互相监视告发来避免越来越多的缒墙者,但就在这道法令颁布的三天后,河北转运使向朝廷奏报,“贝州军民降者六百余人”。

国产动画《天书奇谭》剧照。

王则荒诞而严酷的统治,导致越来越多的百姓缒城逃亡,但令人惊讶的是,他竟然成功地击退了多次官兵的进攻。宋廷派出的河北安抚使明镐计划筑造与城墙一边高的距闉用以攻城,但王则守军却在墙头设置战棚回击,还给这些战棚起了个谐趣的名字“喜相逢”。当明镐的距闉与战棚相碰时,守军迅速放火将其烧毁。1048年1月23日,是关键性的一战。贝州城内的四名百姓向明镐大帐射去一封书信,表示愿为内应协助官军攻城。当天晚上,他们确实从城头放下绳索,有数百名官军借此攀上墙头,眼看就要顺利占领贝州。但人的贪欲再一次发挥作用。先登上城头的官兵为了抢功,竟然割断了绳索断绝身后官兵攀爬前路。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倒是断了同袍抢功的前路,却也断了自己撤退的后路。就在这群自以为拔得头功的官兵们得意扬扬焚毁楼橹之时,惊觉的王则守军成批赶来,这些只顾抢功的官兵们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后路已断,不仅功亏一篑,而且全军覆没。

贝州成了一口熬煮人性贪欲的巨釜,贪嗜权欲,贪取财货,贪求功劳,这釜贪欲的浓汤,终于在熬住了六十六天后彻底沸腾。堡垒最先溃败还是在内部,1048年2月17日,贝州城终于被文彦博与明镐率领的军队攻破。他们在城中内应的引导下,发掘了一条通往城中的地道。文彦博精选的两百名壮汉从地道潜入城内,里应外合,攻破了这座荒诞的欲望佛国。除了一头被绑上火药的公牛被当做对阵利器外,王则与他的信众笃信的弥勒佛和明尊使者,无一前来搭救自己的信徒。此时贝州城中的百姓苦于王则的酷政,准备迎接他们昔日反抗的赵宋官军,但等待他们的,却是刀剑和火焰。

官方史书只用了一句话描述当时的惨状:“余党保村舍,皆焚死”。但诗人梅尧臣在目睹了贝州之战的惨景后,写下了《甘陵乱》凄怆的辞句:

甘陵兵乱百物灰,火光属天声如雷,

雷声三日屋瓦摧,杀人不问婴与孩。

身处州廨之中的张得一再一次从乱中侥幸兔脱,他被派来的官兵救走。皇帝本想宽恕自己的宠臣一命,但张的好运还是到了头,他在贼营中的寡廉鲜耻成了御史言官争相弹奏的对象,最终皇帝不得不下旨将其斩首。但他的妻儿与家宅私产却躲过了查抄籍没的命运——因为它毕竟是先皇在位时赐给宠臣的礼物,用以奖赏他在储位之争和天书闹剧中坚定不移地忠于自己。至于王则,他的运气自从城破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自己的贪欲和暴政挥霍一空。当他被生擒活捉时,还穿着那身奢华的华冠锦袍,捕捉他的官兵得用身体护住他,才能保障他不会被愤怒的百姓撕成碎片。他被解送京师,1048年3月14日,他在围观百姓面前被一刀刀凌迟处死。考虑到他在贝州的所作所为,这个下场并不值得惋惜——就像动画片中被云梦山压死的邪恶妖狐,这当然是罪有应得。

但他是怎样从“蛋生”变成了“妖狐”的呢?天书上自然不会有答案。就像它无法解释为何袁公秉持“天道无私,流传后世”的天书信条,将其流传人间,却反而触犯天条,给人间也带来了正邪争斗的混乱一样。当他被再度锁着铁链捆上天庭时,没有任何一个凡人会知道,他将面临着怎样的罪名和结局。

当然,这只是个奇谭。

撰文|李夏恩

编辑|青青子

校对|陈荻雁

二六兔代表什么生肖3

对科技、技术等方面的钻研所得,有时可以反哺至日常的产品设计中,比如本篇文章里,作者便总结了他在产品科技领域的一些思考,包括了产品创新、商业模式等各个方面,一起来看看吧。

以下汇总自我在产品科技领域的思考笔记共计27篇(约3万余字),欢迎留言、交流及探讨!许多思考的灵感来自于保罗的《黑客与画家》、陆奇等科技界大佬、硅谷部分投资者等。

enjoy!

一、学会从前端技术中,挖掘新的商业模式

通过技术前端的能力(比如定位、相机等能力,属于前端能力),从中发掘新的商业模式。

不知道你第一反应是哪些方面的产品?这里可以列举几个:滴滴:基于定位能力的打车出行平台、各类地图平台(比如百度地图、腾讯地图、高德地图等);美图秀秀:基于相机+滤镜的图片编辑社区……

把这些厂商释放的新颖的核心前端能力和某些场景适配,就有可能产生出与众不同的产品体验、甚至是商业模式。

1. 从陀螺仪到“摇动撤销”

基于摇动的陀螺仪的前端能力:苹果机增加了“摇动已撤销”功能。场景是:当用户输入一段文字如果要撤销删除时,就可以通过手机摇动方式撤销,而不用费力点击删除按钮一个个删除文字。这提升了文字管理的效率。

这个前端能力+场景适配后,可以提升用户的文档使用体验。

2. 从“TrueDepth”到护眼模式

腾讯视频app在播放视频时提供了“护眼模式”功能。当用户的眼睛距离屏幕40厘米及以内时,系统检测到并弹出弹窗提示。这对于儿童看视频保护眼睛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该产品方案因此获得了德国红点奖和IF奖。

实际上,通过摄像头监测用户和屏幕的距离,这实际上是使用了苹果提供的TrueDepth的API深度传感器组件所进行的开发,该组件能捕获用户的脸部和手机之间的相对距离。这一前端能力+场景适配,帮助用户减少近视眼的发生概率。一个小小的优化,就让产品体验上了一个档次,也能解决了某个具体的社会普遍的问题。何乐而不为?

3. 从“GPS和基站定位”到快速叫车

通过手机的GPS和基站定位2个前端能力,用户使用手机基于精准定位呼叫打车需求,成为了一种新的出行的模式。

4. 从“感应相机”到3D成像(游戏、医疗等应用……)

索尼Xperia XZ1手机提供了3D扫描的能力,采用了Motion Eye技术。根据演示视频发现,通过3D还原了用户当时所在的环境,得到立体的视角感受。可以将立体成像应用于游戏、娱乐、医疗等场景中。除此之外,苹果iPhone X手机也应用了深度感应相机进行3D扫描成像。

随着前端能力越来越强大,用户所获得的体验越好、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随之建立。

要关注新的前端能力出现,基于去设计的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

需要持续对这些前端能力进行思考,包括:前端能力有哪些应用?有哪些优缺点?目前厂商的前端能力有哪些新增的?手机厂商在未来1~3年会增加哪些新能力?除了手机,其他物联网机器设备,如果增加感应器,又有哪些机会的诞生?现在,你发现了怎样的前端能力可以融入到产品设计、运营等工作中?

提供一个做个思想实验:如果你具备一项特权,给全球每一台手机安装一个前端组件(例如陀螺仪或其他你认为值得),你会基于这项能力做怎样的事情?

二、效率改良之道

从蒸汽机、煤气机和汽油柴油动力机的发展历史,我得到了一些启发:

1. 改良式创新:效率、成本和方向的平衡

在蒸汽机刚开始出现时,大众表现出了兴趣,拉开工业革命的序幕。但随着技术进步,蒸汽机在动力方面效率仍受到局限。仅仅通过技术小改良小创新,用户的满足感越来越低,他们逐渐对其他的新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旦有这样的产品、公司出现,用户就马上放弃之前的方案(这涉及到替代成本或者叫做迁移成本。如果迁移成本小于创新带来的满足感,就容易会产生转移)。

当时的蒸汽机进行了不断改良,有许多工程师对其进行过改良,但提升的效率有限,属于改良性质的创新。这将浪费研发成本。于是,工程师转换了方向,对煤气蒸汽机、燃油蒸汽机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了突破。这也告诉我们,发现技术产品创新的过程,并非是直线而是曲线的,初始的方案走不下去时,换个路径方向也许是一片新天地。

当渐进式创新越来带来的改变越来越少时,是入局的好时机。这一过程,替代型的技术应用将崭露头角。奥托制成的新的四冲程煤气机属于降本增效的改进。用更少的煤气,提供更多的动力。单纯靠这一核心指标的改进,10年里奥托和栏跟公司生产的煤气机达3万台。

2. 倒推式创新:定义核心指标+摆脱局限

反过来思考,如果我们要改进一项技术革新被市场认可、产生竞争力,应该怎么做呢?根据蒸汽机到煤气机的发展路径,做了简单的推演:

目标是为了改良产品,就应该去定义一组基于技术进步的核心指标。通过核心指标驱动,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将解决方案组合,得到的创新的技术产品方案。

例如基于以下2个指标:燃料效率、动力效率。在基于指标创新过程中,摆脱原产品(蒸汽机)的局限,做更广视角下的试验,对基本的动力原料、动力产生机制等方面进行质疑,最后得到的是革新式技术产品(煤气机)。类似例子前文也有过阐述,如小尺寸的硬盘。

这是倒推式的技术创新。

还原事实的逻辑:原来煤气机技术的燃料浪费情况严重。一旦燃气效率提高,动力更大,因此能适配更多的使用场景,匹配更多的技术应用(比如各类电机动力设备:起重机,印刷机、小电站等)。这款四冲煤气机成为了蒸汽机的有力补充,直接推动了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的发展。

3. 技术创新的驱动力之一:高性价比

简而言之,能让其广受欢迎的原因是:花钱少、好处多。这就是高性价比。让笨重、低效、麻烦的设备软件应用,变得更轻、更快、更薄、更易携带、尺寸更小、价格越低…高性价比激活了需求端,推动供给端发展,通过市场检验并驱动了创新的发展。这就是产生技术革新的核心逻辑之一。

这一过程,伴随着技术的改进、软硬件设备的发展、客群的变迁、事件的推动(前几篇文章有所分析论述)..从这个角度看,追求高性价比(类似的技术革新的产生)可能是一个时间点下的偶然而不是主观追求的必然。但合理性在于,在构建了有效的工具和策略后,我们能够更高效达成这一目标。

4. 思考

前几年市场上爆发的VR技术应用热潮(比如几年前的VR),如果要定义几组技术指标,能让其产生较大的推广和用户使用,这些指标会是哪些呢?

再如:根据百度研究院最新披露的一份2022年的最新趋势,讲到了利用AI在医学、科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如果要大规模应用,又需要制定哪些核心技术指标呢?利用AI来解决医学难题,又因为哪些技术指标改进得以实现呢?我想,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论题。希望后续能对此进一步探讨。

三、从复杂到通俗之路

换位思考,概念和同理心、代入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大体可理解为同一个意思。关于换位思考,保罗提出了几个关键的点:

能用通俗的话解释复杂的概念。软件功能本身能解释自己(即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不要妄图使用说明书让他们学会)。所设计的技术产品,要假定用户原本是一无所知的。这对应设计师的视角。设计师本人清楚自己所设计的逻辑,但他们假定以为用户也知道。这就导致软件的难用。

这才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换位思考说起来容易,但要保持这样习惯并不简单。比如:解释什么是数据库,如果直接基于官方定义解释,对于那些没有掌握任何技术知识的人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难以说得通。因此,要进入他们的视角解读,比如在了解了她们的各类特征(年龄、性别、喜好、学习水平等特征)后,根据他们理解认知水平进行表达。

优秀的产品:本身就说明了一切

让功能具备解释性。这是非常棒的一个思维模式。功能本身的设计能告诉用户怎么做,而不需要额外的解释。思维崇尚高效。

反过来思考:如果一款产品不具备解释性,我们拆解看看有哪些问题:由于产品本身不具备解释性,因此需要外在的解释:

进入产品时,提供了过多引导弹窗说明。针对管理后台,提供完善的、深度的使用说明书。不断权衡产品功能的层级关系,用户在短时间内难以找到所需功能,只能通过抛硬币的方式探索功能的位置。让产品可见不是所得。比如通过增加异步流程,让同一个功能分开满足。当用户使用产品时,不断的和客服、产品沟通、通过持续反问的方式,才能掌握产品的使用方式和使用逻辑。在不适合的场景下出现了某些非必要功能或非核心功能。比如是否能在滴滴呼叫专车过程中,提供一个显眼的电子发票报销入口呢?电子发票在该场景下是否具备可解释性?提供了错误或误导性质的逻辑或功能。让解释本身就出现了问题。……

通过梳理这些不具备解释性的产品,发现了很多问题。在实际产品定义和设计过程中,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搞清楚的。

功能具备可解释性,让用户可以不用看说明书就能明白使用方式。功能本身就提供了指导作用!好的产品、功能根本不需要解释,而是融入了用户本身的习惯天性之中。

简单的一个例子是:在手持手机横着播放优酷视频时,视频自动提示用户已进行了方向锁定。因此,锁定的功能就不需要再次“解释”,用户不需要点击“开锁/解锁”图标就能直接使用和理解。

再如:“缺乏”首页引导的产品,第一优先于满足了用户核心的需求,而不会通过各类弹窗、引导让用户白白失去了最初的需求被满足的欲望!功能具备解释性,本身就是效率升级的一部分。

之所以能达成如此,源头在于思维层面已然洞察了效率浪费的地方、洞察了人性的使用习惯、使用了同理心。功能本身具备解释性,并不局限于互联网产品,而是包括了各类软硬件产品、智能产品等。因为它的底层逻辑是具备同理心。

基于同理心设计的产品,能较大可能性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并满足。这是逃脱不掉的。把这一原则迁移到你所设计的产品和功能,如果它真的很优秀,它有哪些解释性呢?

四、决策模式:以问题难度为指引

从语法结构来看,可以对比“以问题为指引”,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被发现的问题来导出解决方案,通过问题的解决持续满足用户的需求。“以问题为指引”,核心词是“问题”。而“以问题的难度为指引”,核心词是“问题的难度”,即通过克服人和组织的天性,主动解决有难度的问题,来达成某些方面的目标。这里重在“难度的追寻”。

通过《黑客与画家》披露的思考,我大致理解了作者在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核心含义(作者保罗原是一家初创公司创始人,其公司后来被雅虎收购。这是以问题为难度的讲述背景)。

选择以问题的难度为导向的决策模式的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问题越难,门槛就越高,其他公司难以进入,更不用说竞争了。问题越难,需要耗费的资源越多,就容易拖累竞争对手,反过来讲,耗到最后自己就是赢家了。问题越难,解决方案可能越具备创新性、越有价值(比如麦当劳连锁店通过复制的流程遵循严格的规定,就像软件一样,将其零售店遍布全球)。问题越难,越少人探索,意味着问题解决方案越唯一、难以复制,具备不可替代性,拥有了商业上的护城河。

这需要稍微转化下思维模式。

对我们认为是困难的问题,对别人来说也是困难的。如果资源比拼不了,自然就无法进场或者进场了竞争力也很弱。一旦对问题背后的状态示弱了,有可能意味着我们在无意中选择对自己的天性有力的方面。

于是找到了各类借口来满足我们的决策。比如:“这个事情太难了,可以放到下一期”“匹配下当前的资源,看来还是做不了”“这个解决方案产生不了多少价值的吧”……

借口越丰满,对自己的安慰越强,也因此认为自己的决策正确的路径上。这就是思维的缺陷,也是留给非共识产生的缝隙。

比如:同样是共享单车,在市场红海状态下,如果初始投入资金只能够在小地方内玩玩,某共享单车企业跟动辄亿元以上级别的融资的企业相比,在市场抢占速度、广告传播、补贴发放等方面都逊色,最后的结局也就是惨败了。融资难度成为了这一“问题”的指引。以问题的难度为指导,需要资源配置、技术积累甚至是组织能力方面都需要足够强大。

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组织而言,天性对“避重就轻”有着自然的选择。但逆人性的选择往往可能意味着正确,是一条少有人探索的大道。

五、弧光灯科技发展史带给我的思考

弧光灯最初应用是海岸灯塔。简而言之,突破性技术在广为流行前,占据的仅仅是一个足够窄而细分的市场。一旦大众因某些原因对其产生足够兴趣,同时产品本身在不断迭代过程中,让成本极大降低、体验变得更好,通过融资等资本的方式进行快速推动,产品将获得大范围应用。

跟陆奇大佬所探讨的有些类似,即先做小鱼塘的大鱼,找到最后窄而细分的市场,进行占领。通过快速迭代优化,有可能成为大鱼、获得广泛的普及(vs 在大鱼塘里寻找机会的观点,这是两种不同的依赖条件)。这就是技术革新和市场相呼应。笔者学习了这一章节,对技术的发展获得进一步认识。主要结论包括以下6个方面,仅供参考~

结论1:革新性技术刚开始兴起时,很多人并不看好。最先使用的用户都是技术狂热者或者尝鲜用户。

结论2:早期革新技术由于尚未完善,优缺点过于极端化(即优点突出,缺点也很突出),容易导致第一印象的极大不信任,但这和事实无关。由于缺点过于突出明显,例如成本不是一般的高、某些方面的使用体验过差导致用户想直接放弃………总之,接触到的群体大概率一致认为没救了的感觉,此时该革新性产品被大众所直接忽略。

而有小部分尝鲜客群得以第一批使用,愿意为其缺点“付费”。如弧光灯初始的使用为海边灯塔(海边灯塔要求灯光足够亮,这正是弧光灯的突出的强项)。

弧光灯的主要缺点是:耗电多、体积大;与此同时,19世纪的技术条件情况下,电池充电供电比较麻烦。

但经过了几十年的技术发展,直流电被发明,让稳定电流供应成为现实。后面发现交流电能避免电弧中出现的电极蚀损不均的现象,替代了直流电,弧光灯到进一步改进。弧光灯最后被白炽灯取代,而白炽灯如今被更节能、使用寿命更长的LED、各类绿色灯源所替代,这是后话了。

结论3:即使革新性技术看起来很美好,能解决极大的问题。但要想一下子让用户端需求被激发,也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碳弧灯在1821年英国科学家戴维发明了电弧灯,到1870年由于直流电的发展,才进入实用阶段)。这一过程需要技术配套的发展,通过不断地打磨和迭代,技术满足了革新性技术的流行基础,为广泛使用做好准备。

结论4:革新性技术被忽然间大规模应用,可能基于某一事件的推动(比如2020年的疫情原因,导致了云端的会议直播得到了推动和发展。某些公司的市值得到极大提升比如zoom)。

结论5:技术其实是不断迭代而进步的。其次,进步和迭代的基础,很多都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创新。即,推动灯光技术进展的,是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如直流电和交流电及相关电流电器配件的发明),而不是从0到1进行。

结论6:这里我可以获得另外一个迭代的思路:即迭代的基调,不只是在产品端、需求端的迭代,而是从外围的技术进展、技术配置等方面进行。

举例:我们在产品设计开发完成后,会根据用户数据、用户反馈、市场反应、销量等方式获得一线使用群体的使用效果。但这样的思路其实会非常局限。比如如果某个指标下降了,就要对产品进行调整;通过反馈来发掘新的需求去满足用户。这个依赖前提是用户已经认可了产品、并需要逐步的磨合、优化。

如果是基于技术配置的方式,从技术层面来构建初始的需求满足的方案,得到的可能是不同的解决方案,所产生的价值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坚果TNT工作站,可以让用户通过语音进行各类人机交互操作(比如拷贝复制、表格录入等)。在嘈杂的地方识别语音的效率受到影响。如果结合技术配置+需求的方式思考:语音录入可以摆脱控制按键(包括鼠标)的操作、通过识别人和机器的交互过程(无论是语音、手势、还是身体语言)来达成目标。

这一过程主要是语音识别等技术。但如果找到相应的新技术(比如脑机接口),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脑机接口就是技术配置,解决用户深度交互的需求。

六、学会质疑规划,直到它成功了

在《创新者的窘迫》,有一段描述如下的内容:

探讨了一种制订战略和规划的不一样的方法..这种方法承认这样一项法则,即正确的市场和开发这一市场的正确战略是无法预知的。

这项法则被称为“基于发现的规划”,它建议管理者假定预测是错误的,而不是正确的,而且他们选择采取的战略也可能是错误的。基于这种假设来进行投资和管理将迫使管理者制订计划,学习他们需要了解的内容,而这正是成功应对破坏性技术的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

这脱离了我们常识的认知:在做好足够的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所做的计划、设计、策略,怎么可能一开始就是错的。那不是自己打脸自己吗?

不过反过来思考,就能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假定市场上有50%的企业的决策层从一开始就进行了充足的调研和市场机会分析,并采用了正确策略,最后能做成的企业数应该很多啊(纯假定)。

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以下数据可以说明:中国每年约有100万家企业倒闭,平均每分钟就有2家企业倒闭!8000多万中小企业,平均生命周期只有2.9年,存活5年以上的不到7%,10年以上的不到2%!换言之,中国超过98%的中小企业成立十年内都会走向死亡。——摘自世界农化网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断:许多企业制定的正确市场策略,最后能做成的基本上是聊聊无几。换言之,企业决策层认为是正确的市场分析、洞察,以及制定的策略,最后被证明是错误的。面对市场时,你认为是对的,但大概率是错误的。假如初始规划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怎么办呢?

无论之前规划,策划和调研多么正确,从一开始就去否定它,假定它是错误的(怎么可能把所有的努力归结为错误呢?人性层面是难以接受的,没有人天生愿意被否定),那就要提前针对投资、商业计划、组织、制度、开发产品的机制进行设计,面对假定是错误的策略进行反思。

我们要做的,就是反过来想,总数反过来想。从一开始假设都是否定的,如果都改造好了,最后通往的就是坦途大道了。

七、业界最佳并非最佳,适合的,才是最佳的

在《黑客与画家》,有一段描述如下的内容:

在大型组织内部,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描述这种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的做法,叫做“业界最佳实践”。这个词出现的原因其实就是为了让你的经理可以推卸责任,既然我选择的是“业界最佳实践”,如果不成功,项目失败了,那么你也无法指责我,因为做出选择的人不是我,而是整个“业界”。..正如伊拉恩·加内特所说,编程语言所谓的“业界最佳实践”,实际上不会让你变成最佳,只会让你变得很平常。

保罗(前篇文章有介绍)对业界最佳实践持另一番的态度,原本是基于实践归纳法得出的“经验”,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失灵。保罗的具体逻辑是:一般是传统的职业(比如会计等),追求平稳,才会使用最佳实践。因为会计不能出错,同时也要保持行业内较高水平。而技术的本质是高尖端的,要求满足真正的用户需求,平庸的产品不会受到市场欢迎。

保罗当时讲到这点,其实是基于技术语言选型,当时他们的高级经理打算要求技术成员选择java作为技术开发语言(当时java比较流行),被作者保罗否定。因为那个经理对技术逻辑一点也不懂,也没有深度分析到每种技术语言的优缺点、和初创公司的适配性如何等情况。

这个观点并不十分新颖,但却是容易掉落的陷阱。我们大致了解下“最佳实践”的定义:

Wikipedia的解释:A best practice is a method or technique that has been generally accepted as superior to any alternatives because it produces results that are superior to those achieved by other means or because it has become a standard way of doing things。

百度百科的解释: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是一个管理学概念,认为存在某种技术、方法、过程、活动或机制可以使生产或管理实践的结果达到最优,并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简单来说,最佳实践是一种公认的更优的方法或技巧。比如选用一门开发语言、使用某个组织机制、选择某个逻辑和思路。

注意,最佳实践代表了“最佳”,寓意本身是正确的,即在某些情况下使用了“最佳实践”确实能提升效率。但最怕的,就是用某些宏观的理念概念套用到单一个体或组织,而忽略了适配性、环境和最初的目的。笔者以观察到的1个实战为例说明:

某个开发团队leader认为Git是行业内最佳实践并强行推广,而忽略了团队内其他人大部分掌握的是svn,最后的结果是该Leader不再在团队群里对一帮只会svn的程序员提Git了。

这个案例中的“最佳实践”就是一个技术选型,导致的结果不如人意的原因在于:忽略了团队成员技术掌握情况这一现状而进行了盲目推动。最佳实践要考虑到适配性,无论怎样的“最佳”,核心都是要满足用户需求。而如果单纯采取所谓的最佳实践而忽略现状,就是逃避责任的借口。

简而言之,对于某些情况而言,最佳实践,看起来就是用棉被蒙住了眼睛在雪地里裸奔。除了技术,针对产品设计过程,选择“最佳实践”的方案是否正确呢?可能对,也可能不对,我认为还是要看具体情况。随着定位、环境、产品都不同,业界最佳实践就成了无法瞄准10环的步枪(它可能会瞄准5环、6环,但对手可能找对方向瞄准了10环)。业内最佳实践只是参考书,不是指南针!

以我本身的案例说明。在设计过某产品时,也跟开发工程师强调过“该逻辑或设计是行业/市场成熟产品的较好的实践”。而涉及到创新性质的产品设计时,最佳实践很有可能失灵,就要换一个思路了。

也因此,我们要拒绝仅通过寻求一些权威性产品、成熟方法等来定义我方的产品或技术的走向。代替业务最佳实践的方法、机制、流程、方案,一定是紧紧围绕用户底层需求、当前公司的现状进行。甚至所提出的方案有可能和“业界最佳实践”反其道而行。

业界最佳的,未必是最佳的。适合的,才是最佳的!

八、创新是例外的、特殊的

Benchmark风险投资公司合伙人 斯科特·贝尔斯认为:

“寻找模式”。作为一位创业者和投资人,我周围充斥着这样一些人,他们试图对公司的成功要素进行分类与概况……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忘记了创新(和投资于创新)恰恰是一项关于例外的工作。我强迫自己不要太看重过去的经验。

1. 寻找模式:归纳法则的胜利

作者认为,“寻找模式”采用的是归纳法则。得到的产品无法突破该模式。因此,仅基于“寻找模式”来划分产品类型、来定义新的产品设计,是一个很差的建议。

所谓的商业模式,我们可以理解为产品所有对内和对外涉及价值交互的结构。

比如我们经常听说的“内容+电商”模式、“工具+内容”模式、社交电商模式、增值服务模式、免费模式、会员模式、订阅模式等。

假如我们基于模式的框架来判别、认定某个创新产品的价值,就是用已有的、确定的定义未知的、不确定,用过去定义未来。如果未来是过去的延长线,柯达不会倒闭、BB机不会消失、贪吃蛇不会上云端..归纳法则即有有利的一面,也要小心因此而只看到白天鹅的风险。

补充:归纳法,和特殊性是相反的。特殊性持续来自于实践的发掘,又反过来对归纳的事物进行更新。归纳法的破绽在于事物的发展属性和静态之间的冲突。

2. 对创新的管理:学会摒弃历史的创新经验

创新是例外,本质是创新无法定义在已有概念范围之内。鼠标是一种创新,作为革命性的人机交互的设备,极大提升了操作电脑的效率。而“鼠标”之前,不会有“虎标”“兔标”存在。“鼠标”就是一个创新,它是例外的、与历史经验不符的,但代表了当时所在的未来的。

历史上第一个鼠标(1968年12月9日 美国斯坦福研究院的恩格雷贝特博士),并提出了图形用户界面思想。

3. 创新是例外的

其本质是创造当前不存在的产品或模式,而不是延续性质的产品(这里所说的改良或者创造其实看具体的前提。比如笔者曾经设计了一个教育产品学情分析功能,本质上属于改良性创新,因为学情分析并非是新事物。但笔者所设计的学情分析在有些方面确实跟其他产品的功能并不同,效率更高,如果基于同类相比,你认为是创新也是ok的)。

但经验总归老去(包括当时的创新的经验)。昨日的经验、看法、智慧总有过时的时候,一旦过时就要去摒弃,让路于更有效的创新经验产生。这就是“对创新经验进行的增删改查”,创新经验需要进行管理。

尤其是在技术革新速度更快的时刻,几年前的经验有可能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竞争(很明显的一个例子是编程语言的进化)。强迫自己不太看重过去的经验,但经验也放弃了,才能更容易生成新的经验。这是一种对创新经验的舍弃的技术。

可以问以下的问题:“有哪些曾经被认为是创新的经验,已经被舍弃或不适用现在了,而要求你去打破这样的经验?”比如:基于免费模式和会员订阅模式、模仿创新和基于底层原理的创新……不得不说,国外尤其是硅谷、一些美国的投资者对这方面的认知度、创新理念是很厉害的。对产品模式了如指掌,对创新观念也是如此。他们对创新、价值的认知有着足够的认知水平。这让我的思维得到了持续的改进。

创新,应该是例外的、是不断实践得出的特殊性(问:组合形式得到的新事物是否创新呢?答:组合也是特殊性的一种)。又反过来应用于普遍之中。

九、学会从前端技术中,挖掘新的商业模式

蒂姆·费里斯《巨人的工具-直觉投资》中提到的美国投资者凯文(曾投资推特等公司):

对于我来说,只有经过一个更偏重于运用情商的思考过程之后,我才会决定是否投资某家创业公司……接下来我才会做一些传统的严格评估……在评估一种新产品时,我会提取这种产品的部分新特征(而不是所有特征),并详尽地列出这种产品可能会如何影响其目标消费者的情绪。之后,我会考虑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产品特征可能会有怎样的发展。

简单来说,就是以用户的第一直觉或第一感受,来评估产品是否值得投资(我的理解是作者更偏向C端用户)。

正向的第一感受有很多,例如:让用户觉得舒适、感到效率提升、认为高效便捷、速度快、体验很好、舒适、很个性、性价比很高、出乎意料……比如,在地铁上我观察到某银行的广告。它允许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方式进行大额转账(注: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引导建议!)。这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想要马上了解的冲动(和现有的微信/支付宝等移动app转账方式的对比)。

据书本介绍凯文投资了许多项目获得了成功。因此他的以直觉的投资模式,也备受关注(实际上凯文在第一直觉的感受得出后,也要进行严谨的理性分析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判断一个产品是否能被用户接受、是否有投资的潜力,是否可行呢?

当然,也许你可以认为这是事后诸葛亮。不过,研究用户情绪对产品的情况,原本就属于用户反馈的一部分。产品经理或设计师可以基于可用性测试的方式,观察用户的第一反应或使用情况反馈。以上都是同样的道理。

这里分享几个案例。凯文在他的投资笔记中阐述了当时对推特的情绪反应:打140字比创建博客更快更简单;阐述了平台允许用户对陌生人进行关注,这能产生“双向友谊”;对虚拟现实所需的笨重繁琐的设备的厌弃、对当时的特斯拉开车时加速声音的科幻感的震撼..

这样的第一直觉感受,让凯文获得了许多产品方面的启发。

基于情绪反应得到对产品的认知,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就成为了“真知灼见”。其实,决定产品的未来或者潜力的因素很多,并非单纯的感受就能得出。不过显而易见,它能极大影响投资者是否去投资这个项目或产品。怎么才能了解用户对情绪的反应呢?我这边有几个点总结:

摆脱专业视角、以用户视角来看待问题。要第一时间捕获感受、情绪、表情和状态。包括五官反应。例如:感受(大脑第一时间冒出的想法):震撼、不错哦、很好、怎么做到的,有点料..反面感受:有什么用途呢?除了..没啥作用..眼睛:目不转睛,认真使用产品等反应。嘴巴:谈论、分析等反应。大脑:思考、认真投入等反应。观察尽可能多的样本、产品,了解自己对同类产品的情绪情况,进行对比。对比相关竞品观察自己的感受。对比同样环境下人们可能的感受或反应。……

对比陆奇采用的宏观技术思想体系评估产品和项目的方式(自上而下),这种来自于情绪反应评估产品,其实是自下而上。两者其实也能结合起来:从历史和技术逻辑分析+用户使用体验反馈相结合,提供了更立体的角度评估产品。这也是一个思维训练的方式。

十、专业模式的平民化

奇绩创坛曹勖文认为:

“举几个例子,比如创业领域中新出现的Devsume,简单说就是把工程师的工具平民化,当中包括Al一些前沿的应用。又或者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很简单地说,就是把你原来只能有科技工作者编程工程师能做的事情,可以让白领做这样的事情,所以可以给企业带来特别大的效率提升。”

把专业工程师(职业)使用的工具进行平民化,这是一个很棒的idea。专业的工具,代表了专业的技术。而平民化意味着工具效能的释放给大众,这就是让不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最后能获得同样的价值。

由于专业领域的工具需要专业技能驾驭,如何做到平民(小白)也能使用?经过大致的梳理,我从易用性和价值2个层面进行说明。

易用性:要降低专业工具的使用难度:从难度高、操作复杂变成傻瓜式操作、上手简单、可视化等,让产品本身就是说明书。例如,Photoshop vs 美图秀秀、影楼专业设计相册 vs 系统主动生成相册(华为手机的相册“时刻”)、制作视频 vs 拍抖音、写800字作文 vs 通过一句话开头机器自动生成作文。价值:输出效率和效果的改变:从花费很长时间输出到极短时间内输出内容、输出的内容能媲美专业水平,满足用户实际的需求。

实际上,影楼设计相册就是专业的人干的事情,现在一个手机就可以解决自定义相册的问题;拍摄专业的具有娱乐性质的视频(包括各类转场、特效使用、配音等)也是专业摄影师或剪辑师干的事情,现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将生产工具极度傻瓜式,让普通用户即可随心创建一个短视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专业的人,逐渐替代了专业的人的工具,干了专业的人的活。

为什么专业工具要平民化?我的理解是:专业生产工具最后都是要落地到需求端。由于各种原因,需求端本身是和生产端是分开的。随着信息时代生产者和消费者更容易结合,产销用更容易一体化。信息时代,我们既是产品和服务的目标受众,同时也是这类服务的创造者、设计者。我从消费端和生产端的需求进行说明:

消费端的需求:成长、娱乐、消遣、自我提升等方面。生产端的需求:欲望:互动、参与、成就、分享、共情、社交……利益:钱、荣誉、名气……人格:个性化、释放、自我表现……

在信息时代,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可以是同一个群体/个人。例如,许多人即是文章的创作者,也是文章的消费者。

对于我而言,通过在行可以获得咨询。如果有机会,我也会乐于提供咨询和分享(生产端)。这说明生产和消费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工具平民化,必然导致工具的傻瓜化、易用化、去专业化。与此同时,也会将工具的效能释放给普通用户,导致供给变多、更多人乐于消费,交易增加,新的市场形成。

专业模式的平民化,将会带动新一轮的创新和市场发展。

十一、理解竞品和差异化的关系

YC 联合创始人 保罗•格雷厄姆认为:

大公司每年平均成长大约10%。所以,如果你掌管一家大公司,只要每件事都做到大公司的平均水准,你就能得到大公司的平均结果,也就是每年成长大约10%..问题在于,小公司的平均结果就意味着关门倒闭。创业公司的生存率远低于50%。所以,如果你掌管创业公司,最好做一些独特的事情,否则就会有麻烦。

不知道硅谷创投大咖保罗的这句话是否对你有所影响。对我而言,还是提供了一个较新的角度看待问题。上述段落的中心思想是:参考和借鉴竞品,对初创公司而言是致命的。只有开发独特足够差异化的策略,才可能取得突破性的创举。为什么呢?

1. 初创公司对增速的要求

保罗的逻辑是:针对大公司而言,由于体量大、要求足够稳定的收益回报,每年都需要保存一定的速率增长,因此大公司参考成熟的竞品的方案能和市场同频,吸收对方的优秀设计并进行改良,这样看并没有什么问题。而对应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