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是代表什么生肖

厉害了 我的“藏历火鸡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文化和自然遗产博览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青稞是代表什么生肖1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藏历年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十五天。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

藏历

《西藏天文气象历书(2017年)》

这本细长条形的历书封面以红、黄为主色调,内页为粉色,共有200多页。藏历新年是哪天,何时该春种秋收,一查便知。

历书由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编着,是藏族群众必不可少的新年物品。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藏历,通过薄薄的历书,走进千家万户,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春牛图》

彩色的《春牛图》中耕牛头、角、嘴、蹄、尾等部位的不同颜色、方向,蕴含着对天气、收成以及自然灾害等预测情况。

《春牛图》只是历书的其中一页。每本藏历,都分全年总说、分月概说、逐日细说三大部分,内容涵盖了天文现象解读、自然灾害预报、农耕牧作时机、不同时令采集藏药材的知识,以及人体脉象变化规律等,一般有数百种信息。

藏历与农历的区别

藏历是藏族同胞创造的一种历法,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世界上的历法主要有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历三种。藏历和农历都是属于阴阳历的范畴,但各自属于不同的、独立完整的历法体系。由于闰月和大小月的设置方法不同,藏历年和春节的日期有时为同一天,有时相差一天或一个月,而今年藏历新年在2月27日。

藏历是在西藏原始物候历的基础上,吸收了多种历法的精华,形成独特而科学的历算体系。公元1206年,西藏第一部历书《萨迦历书》问世。与农历一样,藏历也将60年作为一个轮回,但不叫“甲子”,而叫“绕迥”,现行藏历将公元1027年作为第一“绕迥”的开始之年,推演至今。

藏族先民借助科学严谨的天文历算知识,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节气的变化、气候冷暖、动植物生长变化等大自然现象,通过对宇宙中星体的运转,以及对季节变化的各种数据进行计算,分判一岁中的年月日时,满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自古以来,藏族天文历算专家运用沙盘来运算

藏历新年风俗

(一)准备年货

按照传统,藏历新年的准备工作基本上会在藏历十二月初开始,年货涵盖“衣、食、住、行”。在服饰方面,将准备新年的礼服与装饰品;在食物方面,将准备酥油、牦牛肉、糕点等,其中还包括很大一部分的供品;在居家方面,将买好“香布”(香布是藏式建筑门窗上装饰的彩色布料,通常用五彩绸布缝制而成),添置新家具等。在农牧区,还将给自家的马准备新装,添置五颜六色的装饰物。

(二)打扫卫生

藏历十二月十九日是传统的“清扫日”,家家户户都要把家里所有的家具全部清洗一遍,甚至每个抽屉里的灰尘也要擦得干干净净。不仅是为了打扫卫生,而且也有“欣欣向荣”的寓意。大扫除要严格按照历书中标注的吉日进行,按照传统说法,如果不按照历算中的说法进行清扫,有可能把家里的福气也一并扫除。

(三)“古突”之夜

藏族人民的“古突”类似除夕夜,但是会在藏历二十九日举行,“古突”中的“古”藏语意为“9”,寓意二十九日,“突”藏语意为面食。“古突”那天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一起品尝寓意十足的“古突”。

因为“古突”的面团中会藏九种不同寓意的代表物,褒贬各一半。全家人一边吃“古突”,一边讨论自己碗中“面团”内所藏的代表物,相互分析过去一年中的所作所为,评价谁善谁恶,非常热闹。吃“古突”面是一个饮食与娱乐并重的仪式,是藏族人民独具特色的民俗传统。

(四)驱鬼仪式

吃完“古突”面,每个人都要留一点丢到小陶碟中,然后捏糌粑留手印,并从头到脚触碰一遍,再将身上的衣服切一小片粘到糌粑上,丢到陶碟中,以示将身心中的病痛与不祥全部抛掉。

(五)过年贡品

藏历十二月三十日,家家要摆新年供品。

切玛:又称年供盒,左边盛固状物,青稞;右边盛粉状物,糌粑等。上面再插上“洛萨美朵”和酥油花,祈福五谷丰登、来年丰收。

德嘎:由不同类型的“卡赛”组成,源自苯教祭祀礼仪,当时兴活物祭祀,佛教传入后忌杀生,所以演变成如今用各种造型的卡赛来代替活物祭祀。

羊头:藏语称“罗郭”,与藏语的“一年开头”谐音,代表新年的到来。

青稞苗:是为了祈福新年的好收成。

酥油、冰糖、干果等:通过对神灵的供奉,祈求更多的恩赐。

(六)欢度新年

取圣水,是传统藏历新年初一早上最关键的一件事情,每个家庭都会在天没亮之前就到井里或河中取新年的第一桶水。所谓圣水就是“新年的第一滴水”,藏语称“曲谱”。谁家能盛到新年的第一瓢水,给佛堂敬“净水”,都会认为是这个家庭最幸运的一件事情。

初二开始,亲戚朋友开始互相拜年,持续三至五天。人们手捧切玛和青稞酒,互祝新年好。拜年时,要祝贺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藏历初三,人们都登上各家的屋顶,把崭新的经幡(塔觉)插在屋顶上,然后煨燃柏枝,向空中抛洒糌粑。飘动的经幡和袅袅上升的“桑烟”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祈愿。

初三开始在屋顶挂五彩经幡(塔觉),认为初三那天行功德具有百倍的功效。

由于受到汉历的影响,藏历也一直采用干支纪年法,不同之处是以五行代替十干,以十二生肖代替十二地支。譬如农历丁(天干)酉(地支)年,藏历叫火(五行)鸡(十二生肖)年。

2011年5月23日,藏历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你喜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讯或者想知道国内外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请关注非遗博览的微信公众号:feiyibolan

我们每天会在微信上推送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闻给大家阅读,让我们一起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青稞是代表什么生肖2

新疆卡拉库里湖,在柯尔克孜语中的意思为“黑湖”,位于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山脚下

这是一个在山巅上赛跑的民族,

这是一个在冰河中沐浴的民族,

这是一个用坚冰割断脐带的民族,

这是一个用强弓射虎猎豹的民族。

用婉转的歌声交换感情——

这是一个有着奇妙之口的民族;

用流淌的琴弦传递心声——

这是一个有着艺术天赋的民族;

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未来——

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

用激昂的诗句承传历史——

这是一个创造英雄史诗的民族。

这是一位诗人对柯尔克孜族先民黠戛斯人的热情讴歌。在祖国北方辽阔的大地上,风霜雨雪造就了这个勤劳、坚强而又智慧、勇敢的民族。他们同其他民族携手并肩,为叶尼塞河流域的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黠戛斯民族源流

黠戛斯的古译名是“坚昆”。《新唐书》载:“黠戛斯,古坚昆国也……或曰居勿,曰结骨。”

坚昆在汉代也被称为鬲昆,又有结骨、契骨等别称。这一称谓初见于《汉书?匈奴传》:西汉宣帝时期,匈奴五单于争国,郅支单于“自度不能定匈奴,乃益西近乌孙……勒兵逢乌孙,因北击乌揭,乌揭降,发其兵西破坚昆,北降丁零,并三国,数遣兵击匈奴,常胜之。坚昆去单于庭七千里,南去车师五千里,郅支留都之”。北朝时,坚昆又转译为纥骨氏、契骨,生活在阿辅水与剑水(即叶尼塞河上游)一带。

黠戛斯之称则始于唐代,源于回鹘。《新唐书?黠戛斯传》载:“乾元中,为回纥所破,自是不能通中国。后狄语讹为黠戛斯,盖回鹘谓之。”又据立于759年的突厥文《磨延啜碑》显示,有“黠戛斯汗在曲漫山”。黠戛斯之称来自突厥,唐人转译于回鹘。对于黠戛斯的含义,则是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是雄伟山川的意思,也有学者认为是山中游牧人的意思,等等。

根据唐人记载,黠戛斯“人皆长大,赤发、皙面、绿瞳,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李)陵苗裔也”,“若曰黄赤面云,又讹为戛戛斯”。由此可推测黠戛斯的族源有三种可能,一是欧罗巴人,二是杂丁零,三是李陵苗裔。长大、赤发、皙面、绿瞳是欧罗巴人的特征,黑发、面黄则是蒙古利亚人种,黠戛斯可能是由白、黄两系人种通婚融合形成。

坚昆的黄色人种被称为李陵苗裔或都尉苗裔。李陵是汉代名将李广之孙,于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兵败降匈奴。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单于将女儿嫁与其为妻,加封其为右贤王,主剑河所出的叶尼塞河流域。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到唐朝,这也是唐朝引黠戛斯可汗为同宗的主要依据。

不过,现在史学界一般认同杂丁零之说,认为黠戛斯是铁勒族系的突厥语部落之一。丁零在两汉时期与匈奴和坚昆相邻,同样也具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6世纪上半叶丁零与坚昆曾结成联盟。另外,文献和考古发现都表明,黠戛斯语言属突厥语。

黠戛斯族源中包含一部分汉人及丁零血统。在人口变迁的历史过程中,黠戛斯的语言发生了重大变异,原属印欧系的塞语被丁零人所操的西支阿尔泰语所取代,黠戛斯便成为了操突厥语的民族之一。

据《汉书》记载,坚昆(即黠戛斯)的生活地区在丁零(今俄罗斯贝尔加湖一带)以西,呼揭(今新疆阿尔泰斋桑泊一带)以北,乌孙(今新疆伊犁)以东。大致在叶尼塞河上游,萨彦岭以北的南西伯利亚地区。汉以后,黠戛斯人的活动区域逐渐向东迁移。

坚昆都督府

坚昆虽在汉代曾见于史籍,但此后却不为中原史家所闻,直到公元6世纪中叶才因突厥兴起而再现,但已经改译为契骨。《北史?突厥传》载:突厥木杆可汗(公元553—572年)“东灭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契骨”即指黠戛斯,可知当时的坚昆已经臣服于强盛的突厥,但“坚昆本强国也,地与突厥等,突厥以女妻其酋豪”,因而突厥也与坚昆和亲,对其实行怀柔与征服的双重政策。

坚昆并不甘于臣服突厥之下,遭受其压迫,史称“契骨之徒,切齿磨牙”,常和其他部族联合起来,对突厥进行反击。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突厥南下侵隋,黠戛斯乘虚攻击。史载,“利稽察大为高丽、靺鞨所破,沙毗设又为纥支可汗所杀”。这位“纥支可汗”即黠戛斯可汗。突厥衰落后,漠北薛延陀汗国兴起,黠戛斯转而臣服于薛延陀,同时与西突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公元7世纪中期,在唐朝的打击下,突厥和薛延陀相继衰亡。黠戛斯遣使入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坚昆遣使贡貂裘及貂皮”。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黠戛斯国君失钵屈阿栈亲自入朝,受到唐太宗的盛情相待,随后唐朝设坚昆都督府。《新唐书?黠戛斯传》:“……即遣使者献方物,其酋长俟利发(编者注:唐初,诸外国酋长多称“颉利发”或“俟利发”)失钵屈阿栈身自入朝,太宗劳享之……帝以其地为坚昆府,拜俟利发左屯卫大将军,即为都督,录燕然都护。”《新唐书?地理志》载:“(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二月以结骨部置坚昆都督府,隶燕然都护。”公元663年,坚昆都督府转隶属于瀚海都护府。公元669年,隶属安北大都护府。其与唐朝的关系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经济联系也开始密切。公元693年,安北大都护府由漠北迁至漠南塞上,坚昆都督府才终结其建置,前后存在45年。

昙花一现的大黠戛斯汗国

突厥汗国灭亡以后,回鹘汗国兴起。黠戛斯在与回鹘的争战中多次被击败,与唐朝的联系一度中断,“乾元中,为回纥所破,自是不能通中国”。但随着回纥势力的衰落,黠戛斯开始转败为胜。据《资治通鉴》载“:回鹘既衰,阿热始自称可汗。回鹘遣相国将兵击之,连兵二十年,数为黠戛斯所败。”唐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回鹘遇到了严重的天灾,内部动乱不断。黠戛斯趁机勾结回鹘内部的势力发动对回鹘的攻击“,回鹘别将句录莫贺引黠戛斯十万骑攻回鹘,大破之,杀匮馺及掘罗勿,焚其牙帐荡尽,回鹘诸部逃散”。黠戛斯灭回鹘汗国是联合五部一起行动。史载:“今又知坚昆等五族,深入凌虐,可汗被害,公主及新可汗播越他所。”五部联盟指的可能是黠戛斯、鞑靼、契丹、奚、室韦。到了公元842年,主宰漠北的新政治实体出现了,那就是——大黠戛斯汗国。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正式遣使册封黠戛斯首领阿热为宗英雄武明诚可汗,承认其主宰漠北,此时是黠戛斯势力最盛的时期,但时间并不长,仅维持十几年便如昙花一般凋谢了。

回鹘汗国灭亡后,庞勒特勤率领部分部众西迁至安西、北庭,势力有所复张,称安西回鹘,其首领后被唐册为怀建可汗。而原来一起联合攻击回鹘的五族联盟也开始破裂,黠戛斯的漠北霸主地位随之动摇。黠戛斯先后对五族中的奚和室韦发动攻击,原因是奚和室韦收留了回鹘的可汗及名王贵臣。此后,黠戛斯的势力日渐衰落,契丹兴起后,不得不臣服于契丹之下。

独特的习俗和民间信仰

服饰与娱乐。黠戛斯人服饰是富贵之人穿貂皮、戴帽子,君长阿热是冬天戴貂帽,夏天戴金扣帽,阿热以下的贵族们则戴白毡帽。《新唐书?黠戛斯传》载:“其君曰‘阿热’……服贵貂、豽,阿热冬帽貂,夏帽金扣,锐顶而卷末,诸下皆帽白毡,喜佩刀砺,贱者衣皮不帽。”妇女除衣皮衣外,也穿锦、绫,是从其他地方贩卖得来“。女衣毼、锦、罽、绫,盖安西、北庭、大食所贸售也。”黠戛斯人平时的娱乐生活非常丰富,“乐有笛、鼓、笙、觱篥、盘铃,戏有弄驼、师子、马伎、绳伎”。

社会经济。黠戛斯的社会经济以畜牧为主,农业为辅。畜养的动物主要是马、牛、羊。《新唐书?黠戛斯传》载:“畜,马至状大,以善斗者为头马,有橐它(骆驼)、牛、羊,牛为多,富室有二三千头者。”考古发现的黠戛斯遗存有大量的马、牛、羊骨,也说明这些富者生前拥有的牛羊之多。狩猎在黠戛斯人生活中占一定比重,“若猎兽,皆乘木马,升降山磴,追赴若飞”。狩猎的野兽有“野马、骨咄、黄羊、羱羝、鹿、黑尾,黑尾者似麎獐,尾大而黑”。

黠戛斯人耕作的农作物主要有禾、粟、大小麦、青稞等,常以三月耕种,八、九月收获。“稼有禾、粟、大小麦、青稞,步硙以为面糜。一般三月种,九月获,以饭,以酿酒,而无果蔬。”麦磨为面食用,穄煮为饭食用后,也用以酿酒。部众的饮食一般以肉食和马酪为主,君长阿热则食用饼饵。“诸部食肉及马酪,惟阿热设饼饵。”在黠戛斯人生活的地方出土的各种各样的铁制农具,也表明其广泛从事着农业耕作。

黠戛斯的锻冶技术胜过以冶铁闻名的突厥,以善冶陨石为钢,“有金、铁、锡,每雨,俗必得铁,号迦沙,为兵绝犀利,常以输突厥”。雨铁即陨石。颜师古《王会图》载:“其国有天雨铁,收之以为刀剑,异于铁。”

文字与动物纪年法。8世纪左右,黠戛斯开始使用突厥鲁尼字母拼写的文字,这些字大都刻在墓碑、岩壁、金属器和钱币上,其中以碑铭为多,目前发现的7到12世纪的黠戛斯碑文有七十多处,主要有《苏吉碑》(也称《黠戛斯之子碑》)《乌尤克?塔尔拉克碑》《乌尤克?土兰碑》。

动物纪年的方法最初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北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中,黠戛斯也同样实行动物纪年法。“谓岁首为茂师京,以三哀为一时,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岁首称为“茂师”,月称为“哀”,每三哀为一个季度(时),以十二生肖纪年。除了动物纪年法,黠戛斯也采用中原的历法,曾向唐朝请求历书。

从黠戛斯人到柯尔克孜族

有唐一代,黠戛斯始终与中央王朝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10世纪初期,契丹逐渐兴起,黠戛斯臣服于契丹。契丹建辽后在黠戛斯地设“辖戛斯国王府”,隶上京道,以黠戛斯首领为王府大王,同时派辽国官员监控。辽国兵制中有黠戛斯军,辽对其“有事则遣使征兵,或下诏专征,不从者讨之”。此时,大部分黠戛斯人仍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另有一部分人居住在天山伊塞克湖及与其相毗连的今新疆乌什、阿克苏和喀什噶尔地区,为西州回鹘政权所统辖。公元1125年女真建金后,称黠戛斯为“纥里迄斯”。蒙元时期,黠戛斯人在我国史籍上被称为“乞儿吉思”“乞儿吉斯”或“吉利吉斯”等,元朝在叶尼塞河设万户府对其进行管理。公元1270年,又设乞儿吉斯五部断事官。

明清时期是黠戛斯后裔的大动荡、大迁徙时期。明代仍称其为“乞儿吉斯”,隶属于瓦剌蒙古。16世纪到17世纪,随着喀尔喀蒙古和准噶尔蒙古的先后崛起,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乞儿吉斯人也随之成为他们的属部。

17世纪,沙俄扩张势力侵入叶尼塞河和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区,乞儿吉斯人虽奋起反抗,终因寡不敌众,于18世纪初大部分迁移至额尔齐斯河东南草原,后来又迁到伊塞克湖地区。再后来,因不堪厄鲁特准噶尔部的压迫,一部分人从伊塞克湖迁到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一部分人迁到中亚塔什干、费尔干纳盆地及其附近山区。在18世纪的迁徙中,乞儿吉斯人离开了自古以来一直生活的叶尼塞河,也促使了柯尔克孜族的最终形成。

清代称乞儿吉斯作“布鲁特”,意为“高山牧人”,是沿用准噶尔蒙古对黠戛斯后裔的称呼。在18世纪清朝统一新疆前后,布鲁特人积极配合清军的行动,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千百年来,黠戛斯人及其后裔在历史长河的细流中生存,在刀光剑影中拼搏,在平和宁静中生息,在和谐欢乐中发展,共同铸就了光辉灿烂的叶尼塞河文明。

作者 | 赵善庆

作者单位 |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19年第11期

青稞是代表什么生肖3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西藏的不同区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单在日喀则地区,由于地域辽阔,不同的地方也有着不同的婚俗,就那办婚宴的天数来说,就有5到15天的不等,细节上的变化就更多了。今天听听民俗专家平措扎西给我们讲讲日喀则乡村原汁原味的婚俗吧!

相亲 当事者不参与

以前,日喀则一带,特别是农村,孩子到了婚嫁的年龄,都是双方父母来商定,很多时候,新郎新娘是到了结婚的时候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子。

相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媒人很重要,一桩婚事是否成功,媒人起着很大的作用。媒人一般是男方的亲戚,也有男方拜托女方亲戚前去提亲说媒的,一般都是选在村里有些脸面的人物,这样成功率会高些。

媒人前去提亲,如果距离较近,他们会根据对男孩的了解和对男方家庭情况的了解作出判断,是同意还是拒绝。如果女方家人对男方不太了解,他们会侧面打听一下男孩的人品和家庭情况,满意后约定时间,男女双方家长会面。一般情况下是男方父母提着青稞酒,带着哈达和其他礼物到女方家去,然后双方家长在一起喝酒吃饭,如果女方同意,双方家长甚至会定下结婚的日期,如果女方不同意,他们也不会明说,只要拒绝接收男方父母送来的礼物,双方都会明白意思,不至于说出来双方难堪。就这样,青年男女的相亲过程在男女双方父母间悄悄进行,成了当事者无权参与的行动。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很多人走出家门打工,接触面广了,很多年轻人现在更喜欢自由恋爱,父母现在也不再强求。

标准 注重人品和能干持家

父母帮孩子择偶,标准很实用,就是能干,长相还是其次,如果谁家女孩能干,会有人争着上门提亲,而漂亮女孩如果不能干,并不是太受欢迎。女方父母选婿的标准是老实踏实能干,人品作为首选,要不赌不酗酒。

乡村还是固守的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青年男女的属相不能相克,否则不宜婚配,即使双方再中意也会放弃,据说也有通过一个仪式破解然后成婚的。

婚期一般选在新年前后。定亲了,男方家要给女方一定的钱财,叫作“奶费”,意思是说人家把女儿养大不容易,给一些辛苦费。

定亲后,婚期一般选在秋收之后,更多的是选在日喀则藏历新年前后,这时候,农闲了,青稞收完了,可以提前大量地酿制青稞酒,牛羊肥壮也可以宰杀了,更重要的一点是,牛羊肉可以存放。而结婚所需置办的东西也有充足的时间。

现在,把婚期定在藏历新年前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近年来,农村很多人都出门打工了,村庄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平日里无暇回家,临近过年,大家都回来了,杀牛宰羊、接亲迎送的活都是年轻人干,这样婚礼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否则,婚礼会很冷清,大家都会觉得不尽兴。

婚礼 亲友要欢庆好几天

结婚的日期到了,新郎家的人前去迎亲,以前接亲是骑马,后来是拖拉机,现在连小轿车都用上了,所以农村传统的婚俗也越来越现代了。

婚期到了,男方的亲友陆续前来贺喜,帮忙操持婚礼。迎来送往,敬酒献哈达,照顾客人吃好喝好。酒主要是青稞酒,现在,外出的年轻人更喜欢喝啤酒,而青稞酒依然是老人们的最爱--青稞酒他们喝不惯,也觉得喝起来没劲。

新郎新娘接受客人的祝福,结婚当天,一对新人要到村庄附近的寺庙拜佛祈福。新娘家的人也要参加婚礼,待一天还是待几天由娘家人自己决定。

婚礼一般要举行5到7天,10天15天的也有。俗话说“无酒不成欢”,喝了酒,歌也有了,舞也有了,一家结婚,整个村庄都成了欢乐的海洋。

随礼 物资和钱财都有

亲友前来贺喜,礼品是少不了的。如果在乡村的路上看到三五成群的人背着青稞酒、糌粑、青稞、布料、牛羊肉,主要是羊肉(羊肉代表着吉祥)朝着一个方向走,那一定是去喝喜酒的。

亲友们到了村口,会有主人家安排的人迎接,先敬上青稞酒,然后送上礼品,再安排就坐,亲友送来的青稞酒是婚礼上大家一起喝的。

亲友们带来的钱财礼物要登记造册的,这是以后亲友家的有喜事还礼的依据,随着生活的变化,送实物的不是太多了,很多人也像城里人一样送红包了。

新娘的嫁妆,除了自己平日里的饰品,娘家人还要特别制作一些。除了新娘装,娘家人还要为女儿定制一些藏装、藏靴、藏帽。

嫁妆里还会有牛羊,只是结婚时不会立即带到婆家去,先说定给女儿多少头牛,多少只羊,婚后选个适当的时候赶过来就行了。

婚后,新娘一般要在婆家住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回娘家,回娘家一般要住一个月左右。

编写西藏人文、民俗、文化等图文

分享优秀摄影师镜头下的西藏美景

阿吉梅朵微信:zangdishe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