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扰代表什么动物和生肖

十二生肖装饰玄机 头部朝向是关键,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浙江在线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纷扰代表什么动物和生肖1

编者按:悬挂一幅好画不但赏心悦目,对居家风水来说也有一定加分的作用。艺人郭彦甫工作忙碌之余,仍然不忘他最热爱的画画,因此家中也挂满自己的画作,风水专家詹惟中老师表示,如果希望利用各种挂画达到风水的功效,那么一定要注意各种画所代表的意义。

CASE1:十二生肖装饰挂画篇

虎虎生风、飞龙在天......各种动物的画像哪种才能为自己带来好运呢?其实摆放动物画作时要搭配十二生肖中,适合自己生肖的动物来放,主要可以根据以下两大原则:

一、“三合相生”的原则:

就是三个生肖的吉配,共有四组吉配,分别是:猪兔羊、虎马狗、蛇鸡牛、猴鼠龙。例如属猪的,家中可以摆放兔子或羊的图腾。

二、“六合相合”的原则:

六合不是六个生肖组成,而是六组“贵人”,分别是:鼠牛、虎猪、兔狗、龙鸡、蛇猴、马羊。

CASE2:十二生肖雕塑摆件篇

除了画作,摆饰当然也可以根据以上原则摆放。以居家风水来说,属羊的确适合放马画,符合六合相生的原则。不过,这些动物的画像或雕像,在放置时还要注意头的摆放方向。

1.头朝向家门内摆放的动物画作:

在放马或龙等动物的画或雕像时,需注意头部要往家中内部摆放,才能将好运招来家中。尤其是龙的画作,只适宜挂在客厅,因为龙是一种吉祥物,如果想让好运进到屋中,就要将龙头朝内,否则龙头向外,代表龙飞出家外,就白费摆了一幅好画了。

2.头朝向家门外摆放的画作:

摆放鸡的画作时,鸡嘴要向窗外或门外,象征向外啄米觅食的含意,可以带来财运,而且鸡的画作也有制煞的效果,所以很适合放在家中玄关或客厅处。但是如果鸡的画作向内摆的话,容易引起斗口煞,则家中成员比较会出现吵架斗嘴的情形,也要避免放在书桌坐位,或是沙发椅后方,代表容易受到口舌纷扰。

CASE3:十二生肖挂画风水一对一讲解

现代家庭都喜欢挂几幅装饰画,来改变家庭的格调,但也要讲究趋吉避凶,装饰画的品种是非常多的,下面说明几个要较为注意的装饰画的挂画宜忌。

一、九鱼图

一幅绘上了九条活鱼的图画。“九”取长长久久之意。“鱼”取其万事如意,有喻意年年有余。

九鱼又称“九如”,古书记载,诗经有云:“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出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此诗中共有九个“如”字,且都是吉利语,因如与鱼同音,所以画了九条鱼的图,就题名为九如,作为吉利装饰画。

鱼于五行属水,夏秋出生者均五行欠水,特别适合挂九鱼图。

二、三羊图

—幅绘了三只羊的图画,俗称“三洋启泰”或“三阳开泰”。三羊图的意思即招来吉利之谓,可以带来好运。但生肖属牛、狗、鼠,与羊不合,不宜挂三羊图。

三、骏马图

挂置骏马图,喻意飞黄腾达。

马于五行属火,春冬出生者均五行欠火,带有火气的骏马,可弥补不足。

但骏马装饰画不宜挂在南方,因马的卦象属天,挂在南方位(南方位的五行属火),那便是“火烧天门”了,犯火烧天门的,家里容易出现的不利事情。如头痛、头晕、容易咳嗽等,且子女不孝顺,常与父母发生争执。

若生肖属鼠和牛,与马不合,不宜挂骏马图。

四、凤凰图

凤凰雄曰凤,雌曰凰,凤凰同飞,是夫妻和谐的象征。凤凰作为一种瑞祥之鸟,它的吉意是比较丰富的。

凤凰有“鸡”的属性,夏天和秋天出生者较适宜。

若生肖属兔、狗,则不宜挂凤凰图。

五、青龙腾飞图

龙可代表招贵人,除去是非小人的代表。

挂“青龙腾飞”装饰画,龙头应该向内不可向外,向内属朝拜,向外属于外之兆,即心向外跑。龙之位置应放在客厅的左边,不要放在右边。

若生肖属狗、兔不宜挂青龙图。

六、猛虎兽图

客厅中挂虎图,易患血光之灾,尤其虎头向内者大凶。有人说猛虎下山有威猛,事实上,猛虎下山肚子饿了要伤人,有形即有灵,下山虎是会伤人的,若是上山虎较无事。

而真的要挂虎图,只能是秋天出生的人才较适宜。而生肖属猴和蛇,则不宜挂虎图。

纷扰代表什么动物和生肖2

在道家人生哲学的理想人格中,老子崇尚“婴儿”境界。在老子看来,婴儿保持着人类最宝贵的天真烂漫的童心,他们如生机勃勃的宇宙万物,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样子。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老子认为,婴儿心智未开未受世俗的污染,内则柔和淡泊,外则天真无邪,婴儿终日大哭嗓子却依然清亮,是因为婴儿啼哭时能让气自然的运行,外界影响不了甚至也伤害不了他。老子的“婴儿崇拜”意在告诉人们,当个体忘记了自我的存在,消除了一切功利目的,消除了一切欲望,就能达到全身养性的目的。

老子婴儿不为外物所伤的思想,直接启发了庄子。相较于老子的婴儿理想人格,庄子更加玄幻,提出了神人、至人、真人的理想人格。庄子认为神人有一种万物不伤的神奇能力。他说,神人“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事实上,这只是庄子的寓言而已,人不可能不为外物所限所伤,但这是庄子的理想人格,他的理想是成为不为外物所限所伤、自由自在地游于“无何有之乡”,与天地合一的神人、圣人和真人,而这种生活的境界就是“逍遥”。

儒家人生观的基本立场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遇到问题就去解决它,儒家人生的痛苦就在于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而道家人生观的基本立场则是,不采取任何行动介入和解决问题,这叫做“无为”;或者把问题看成是没有问题,干脆取消一切问题,这叫做庄子的“齐物”和“逍遥游”。道家的痛苦在于人生的问题太多,所以选择逃离而出世。

那么,人如何才能达到逍遥?庄子认为要经历三种境界。庄子不喜欢说大白话,他喜欢用寓言的形式让你猜。

第一个境界是“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而在梦中蝴蝶也在做梦,它梦见变成了庄周,庄子梦醒之后,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了。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寓言。庄周是“我”,而蝴蝶是“物”,庄子与蝴蝶在梦中合二为一,这就是“物化”。庄子其实告诉我们,人世间的一切看起来各有不同,但“以道观之”,所谓的生死荣辱、是非对错等,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与“物”是对立的,人生则有无数种是非,人生就会陷入痛苦的深渊不可自拔;假如用“道法自然”的角度看世界,我与物本无差别、我与物化为一体,那带来痛苦的问题就自然消失了。庄子是在用忘记物我的差别来消除人生的痛苦。

但人生活于世界,不单是面对物,更要与人打交道,而人之所以痛苦,来自于自我与别人的比较,这种比较,庄子叫做“有待”。事实上,有待来自于欲望。我们总是期待着某种东西,如功名利禄美食美色等。当你把期待变成执着时,期待就变成了人生枷锁。庄子说有人为名殉身,有人为利殉身,所以儒家圣人尧舜禹都活得特别累,这就是人生“有待”的苦果。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庄子又讲了一个故事。大鹏高飞九万里,但没有风就飞不起来;列子修炼成仙能在天上溜达半个月,但没有风他还得下来。他们飞得再高也无法实现逍遥。那么人世间的有待是什么呢?庄子说,有人追求荣华富贵,不能南面称王最好也要高官厚禄;有人喜欢红颜美女,最好三宫六院,实在不行也要享齐人之福,再不济也要珠围玉绕红袖添香;有人沉溺于是非毁誉;有人追求虚伪的道德,总之你追求的东西,都将变成束缚你的枷锁。所以,在庄子看来,不取消人与我之间的对立关系,就永远无法达到逍遥的境界。

那么问题来了,人是集体的动物,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做一个离群索居的人,如何才能消灭泯灭人我之间的关系呢?东晋的陶渊明可谓是庄子的心灵知己,他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答案,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原来泯灭人我就是处世而不入世,保持心如止水般的虚静淡泊,人就朝着逍遥境界更近一步了。

庄子认为,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吾”与“我”,即身与心的关系。庄子看来,物也好人也好,说到底是我与外界的关系,即使是消除了人与物、人与我之间的问题,还有身与心的关系。不解决内心的问题,谈不上会幸福,因为最大的幸福就是身体不疾病灵魂无纷扰。

庄子又讲了一个寓言。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颜成子游说,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精神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大不一样。子綦说,今天我已经忘掉了自己。

南郭子綦的“形容枯槁”“心如死灰”“吾丧我”的境界,正是庄子所要追求的。“吾”指精神上已经大彻大悟的心,“我”是世俗社会中的世俗之我。只要吾完全忘记、超越了世俗中的一切,忘记了自我的存在,才能走向逍遥之境。

庄子说要达到逍遥,有两条路要走。第一是形容枯槁,自我已经完全消除了肉体的欲望;第二是心如死灰,自我已经超脱了一切世俗,彻底忘记了自我的存在了,做到了“喜怒哀乐不入胸次”,生死穷达不为所动。如此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总的来说,达到庄子逍遥的境界的途径是“四忘”和“四无”,忘物忘他忘我忘心,无情无功无名无己,这就是人生的逍遥之道。

庄子启示我们,许多人生的困扰无法解决的时候,忘掉问题,才是人生解脱的最好办法。

虽然这很难。

纷扰代表什么动物和生肖3

作者:王一

“春雷响,万物长。”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给全球亿万观众送上了一份饱含中国文化意蕴的“春之曲”。

其实早在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从科学上肯定,也从文化的意义上肯定了二十四节气,认为这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在现代国际气象学界,二十四节气地位也非常高,被认定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那么,二十四节气背后,究竟蕴藏了怎么样的智慧?

用心去体会节气的天地气息

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者徐立京、徐冬冬看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不仅是一套关于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也是属于中国人的时间哲学,更是中国人独有的生命哲学、生命美学。

这是第一套用中国抽象绘画语言完整描画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系列艺术创作,以宣纸、毛笔为载体,用国际化绘画语言亲近中国文化与中国智慧,使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老树”发出了时代文化的“新枝”。

比如立春。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描述立春节气与初候“东风解冻”: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东风解冻。冻结于冬,遇春风而解散;不曰春而曰东者,《吕氏春秋》曰:东方属木,木,火母也。然气温,故解冻。意思是说,天地阴阳之气的继往开来由立春开始,春木之气,也就是消融冰冻、催生万物的阳气,由此开始主宰天地。

如果说北国立春的气息隐藏在冰雪融解的伊始之中,隐含在草木返青的等待之中,那么,立春时节的岭南已是无限春光:桃花红得娇艳,俏立在青山绿水之间;玉兰朵朵,盛放在蓝天丽日之下;气温回升之快令人猝不及防。

这些急剧发生的变化,其原因和本质,都在于天地之气发生了根本的转换。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

在画家徐冬冬笔下,冬的色彩具有了春的气韵,并赋予天地极其剧烈的动感,春木之气那破冰融雪、改天换地的气势,以一种特别的美感呈现出来,塑造出立春在二十四节气中独一无二的内在气质。

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解释立春二候“蛰虫始振”:蛰,藏也;振,动也。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意思是说,伏藏在地里的虫儿感受到了春之阳气的到来,开始活动起来了。

奇异的画面在这里展开:像古老瓷器的冰裂纹,又比那稀世的青瓷开片色彩更丰富、变化更多端;像戈壁深处的筋脉石,而其变幻的纹理、绚丽的颜色,又比那受亿万年风雨侵蚀的奇石更细腻、更灵异……

这样的艺术境界,观者或许不知其所起,画者却是有心而为之。

唐代王起写有一篇《蛰虫始振赋》,甚妙。他写道:“跂行喙息,负日月之融光;蠕动蠉飞,得天地之仁气。”小小蛰虫是敏感的,又是幸运的,你看,当初春的气息最早降临时,它们便灵敏地感知到了。

它们钻来钻去,从地下伸出头来快活地呼吸着被春阳丽日熏暖的空气,而春天是多么仁爱啊,她刚到世间就把自己的和暖投向了伏藏在地里的不起眼的蛰虫,春之阳气不正是天地之仁气吗?

天地之仁气,正是立春二候“蛰虫始振”时节天地之气的本质,是春之阳气的本质。

从“东风解冻”到“蛰虫始振”,再到“鱼陟负冰”,可以明显看到,春天的阳和之气在迅速地改变着宇宙天地。“鱼陟负冰”,融尽阴寒而育万物。初春之美,在于阳和之气化泽万物,万物皆是春意!

只有用心、用灵魂去体会初春的天地气息,才能真正感悟到立春作为“春之建始”、二十四节气之首的内涵。立春开启新的春天之旅、四季之旅,灵魂的舞动也引领我们开启新的生命之旅、问道之旅。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大思维、大科学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当代著名天气与气候学家、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看来,二十四节气背后蕴含着一种“大思维、大科学”。

在二十四节气里面,四个“立”是最关键的,因为它们代表了季节的更替,春夏秋冬的更替。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据传起源于山西临汾地区的一个县城,最早产生于夏朝,历经夏商周,在山西、陕西、河南、山东这一带逐渐发展。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基本上是中原农业文明的产物。

我们的祖先观察气候变化,第一是天时,就是我们所谓的“天文”。第二是物候。开花、结果、树木发芽、河水结冰等,看的是这些大自然的现象。第三是农业和天时物候的配合。

所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和农业密切相关,并不是对一个个现象简单地描述与记载。

这种大科学是和大自然完全融在一起的,包含了天文、地理、农业等知识,是将各种知识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观测结果,也是长期历史的总结。

这个诞生于农耕时代的文明成果,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它所包含的科学的基本要素仍然是正确的,节气和物候的描述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完全准确的。

其中,天文的要素变得很少,因为宇宙本身是以1万年、10万年、几十万年为尺度变化的。变的主要是物候。物候随着气候而变,譬如在冷期和暖期是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说气候异常不异常,就是根据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树立的这个坐标、这个标准来判定的。这个坐标和标准对世界的贡献非常大。现有的气候和这个标准偏离了,我们就认为气候变冷了或者变暖了。“七九河开”,那河就开了;“八九雁来”,那雁就来了,很准的。这就是气候在物候、天象上的反映。

这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际气象学界才会将二十四节气认定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天地之间矗立的那个中国人

几千年来,中华历法的发展、调整、完善,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个极大的贡献。

在著名作家王蒙看来,中华文化对宇宙世界的认识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系统出发,从整体出发,从包罗万象的宇宙世界中找出万事万物最本质的联系。

正因如此,谈中华历法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传统。家喻户晓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节气与季候的文学性的显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玉露中秋夜,金波碧落开”……这些诗句虽然不是直接写节气季候,但都出自中华历法的时序感与岁月感、天地感。更有趣的是杜甫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令人不能不想到阳历9月初的白露节气与大体在9月份的中秋节。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文化体系中有两大类作品很典型,一类是文人的诗词歌赋,绚丽多姿、美不胜收;另一类则是农谚,可以说是极其丰富多彩、活色生香的民间文学。

每个节令的农谚都很多,信手拈来,不胜枚举,“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

从这些农谚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天地人”中的那个“人”,那个勤劳的中国人,他看着天时,守护着田地,盘算着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时的耕种。

在从春到冬每个日子的辛勤劳作中,他给了生活以浓浓烟火气的诗意。在所有的农谚中,王蒙以为这两句最有代表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

这就是天地之间矗立的那个中国人,耕读传家、勤俭持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里最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一。

小食里的光阴温暖绵长

对于书画艺术家朱应来说,二十四节气又是另外一番模样。

一碗热粥,有安有暖。讨好脾胃的美食,从来都是温暖又幸福的。因为一碗热粥,或许,冬日于我们,也可以是成全的关系。

何止是冬日,一年四季,只要我们能顺应节气,就算是桌前不起眼的小食,日子也会变成一天的美事。跟着节气过日子,小食里的光阴温暖绵长。

立春,我们可以吃柴火蒸糕。立夏,吃香糯甜润的麦芽塌饼、有棱有角晶莹可爱的琥珀色粽子糖。夏至来时喝梅子酒。小暑是一段有西瓜相伴的日子,还有“三花三叶三豆三果”,三花是金银花菊花百合花,三叶是荷叶淡竹叶薄荷叶,三豆是绿豆赤小豆黑豆,三果是西瓜苦瓜冬瓜,三花三叶泡茶,三豆三果做菜做汤水,皆消暑。立秋后,吃七夕巧果,秋分登高赏菊吃月饼食百果。立冬吃芝麻糖,冬至吃汤圆……

这些年里,朱应致力于恢复传统节令小食,致力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她寻觅江南古镇传统小食的传承人,与他们一起循古法制传统小食,比如立春的名糕、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和松子糖等,然后再亲手设计小食包装,一遍遍地绘制有爱的字画,将现代生活美学完美地融入传统小食,以这样的方式传承传统的节令文化,传递那些被日渐遗忘的传统小食和仪式感。

她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坚持,在浮躁的城市里别造一种心灵的风景。跟着节气不紧不慢地过日子,我们能看到她生活中春的温煦,夏的热烈,秋的澄澈和冬的肃穆。在这本小书里,字画食衣,文创住行,美的信仰,都表达出她的性情、思绪和生活态度。中国人的仁、义、礼、智、信归于日常,在日常的表象里找到生活智慧的审美意境,天人合一,四时顺焉。

《小食里的光阴:二十四节气之美》是一部熔文学、工艺、手作、美食、书画于一炉的唯美之作,传递着中国式生活美学的精髓,为我们在拥挤忙碌中的疲惫心灵提供一分温柔的滋养。小食里的光阴,有大人们难忘的童年回忆,也是孩子们需要了解的故事。

四季的循环往复中给孩子以完整的滋养

而以二十四节气为经,以汉字解读为纬的《时节之美:朱爱朝给孩子讲二十四节气》,则更是让孩子安住于四季的循环往复当中,给他们以完整的滋养。

把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带给与农耕生活越来越远的孩子,意义何在?

工业文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也让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无比脆弱。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是我们的祖先与天地日月、与山、与水、与风云雨雪的对话,有助于引发孩子对周围物候、动植物变化的关注,让孩子重新思考自己与周遭世界的联系。

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习俗和老故事讲述,是对与大地紧密连接、人和天地和谐共处的农耕时代的回望,带孩子回到春阳和煦、惠风和畅的中国文化的广袤乡野。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是我们的外在标识。沉淀在生活深处的习俗,能让孩子对自我有更深的体认,更自信地融入多元的世界。

在古典诗文里,听一听雪花飘落的声响,看明月松间朗照,清泉石上流淌,在自在飞花、无边丝雨里,感受每一个朴素日子的优雅和美好。

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汉字析源,把世界的纷扰关在门外,安静地享受用手书写的缓慢时光。手书是书写者伸出温暖的手,牵孩子走入图画般美丽、故事般丰富的古老的汉字世界。看惯了整齐划一的印刷文字的孩子,从手书中,会感受生命的素朴与真实,看到汉字与万物的连接。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愿我们在二十四节气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中,拥有更饱满的喜悦,和美安然。(王一)

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