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祖师代表什么生肖

闽南人的风俗泉州各地的风俗大集合 即将失传...........,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阿杰传承闽南文化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清水祖师代表什么生肖1

年兜

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备节:

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 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米果,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

馈岁: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 十·风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遗,谓之馈岁。”

女儿女婿日

这一天清早,女儿、女婿和外甥,穿着盛装,随带鸡、猪脚、面线、猪肚、糕粿和糖果饼干等,一起来到外公、外婆家。女婿带领一家人来给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其礼数之重与为老丈人祝寿差不多。 岳家设宴款待,岳父同众女婿以及自己的儿子一桌,岳母同众女儿、儿媳围成一桌,而众多表兄弟姐妹围成一至几桌,大团圆欢宴。

挑水盖井:

除夕日,家家 户户该洗的东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装满,并稍溢出,以示年年有余。后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压石头,把水井口盖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盖用水。现在使用自来水,此习俗已不存。

辟火符:

清末·陈德商《温陵 岁时记》:“辟火符:里胥于除日印辟火符,分贴各家门首,主人给制钱四文,借以度岁。符纸用青蓝色,长四寸许,广三寸,中画老人像,上作两蟠龙,旁两行四语:左曰‘姓宋名无忌,火光速入地’;右曰‘家有壬癸神,能供千斛水’。按:《道德经》曰:月中仙人宋无忌。《白泽图》云:火之精,曰宋无忌(见《史记·封禅书》索阮注)。又,‘家有壬癸神’贰语出佛书。然则所画者,殆元冥之神;所言者,乃呼水禁火也(详《尺五天随笔》)。”

置甘蔗:

清末·陈德商《温陵 岁时记》:“除夕:除夕人家以甘蔗置门侧,殆取渐入佳境之意。桐荫吟社黄谋熙(敬堂)先生云:佳境到头休嚼尽,大家珍重岁寒心。”

结婚风俗:

古人重婚礼,所以新郎必须亲自至女家礼迎新娘,这在古六礼中称“亲迎”。至清代前期,泉州的婚姻礼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至期,办好彩轿,遣媒送至女家。古籍对婚姻本义是这样解释的:昏时行礼,故谓之“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因此古时亲迎必在黄昏之后,乃至深夜,连一切迎送人员都得穿黑色礼服,这显然是远古时代夜间抢亲习俗的遗存。旧时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须头蒙乌巾,并要有一对轿前灯,这当是沿古礼黑夜亲迎之遗迹。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伤,且全国南北皆然。新娘“哭嫁”可能是思相离而悲,或是随俗。但民俗学者却认为,此乃原始社会掠夺婚姻的遗俗。

花轿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接下去就出现了一个精彩的镜头:新郎至轿前,下马威似的朝轿门轻踢一脚,轿内新娘马上应战,还踢轿门一脚,这是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向观众们宣称:日后男不惧内,女不示弱。在此观众会心欢笑之际,我们似乎也闻到了八千年前那场父权制代替母权制的激烈革命的火药味。容不得我们多遐想,男家一位平辈男青年或下辈男孩已走到花轿前,揖请新娘出轿,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手牵新娘出轿,送嫁娘忙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然后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是为辟邪,但安溪人却有独到的解释,称此举寓有明亡之后,其孤臣遗老尚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婚夫妇“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意。至于跨火炉,人们认为可以利用火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

新娘到夫家后,又有拜天地、挑乌巾、喝交杯酒、宴请宾客等节目,其中闹洞房为是日婚礼的压台戏。俗谓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内可以连续闹,有“七日内不分大小”之说。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呢举动,诙谐有趣。但不少地方也因太出格而演成陋俗。

在晋江、石狮侨乡,有一种叫做“公鸡娶妇”的婚俗,这是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华侨,因种种原因,近期无法回家乡按时完婚,经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同意,如期举行婚礼,新郎则以一只大公鸡代替。这只大公鸡在七日内是放在新婚洞房的床底下,七日后才移到室外鸡窝,需精心饲养,至其“寿终正寝”。“公鸡娶妇”显然有不近人情之嫌,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煎堆补天:

端午节之前,泉州一带常常阴雨绵绵,人们盼晴心切,仿效女蜗氏炼石补天的做法,于是有了“煎堆补天”的民俗。民谣“雨仔微微,舀油来煎堆”正是这种民俗的生动反映。堆,是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内煎之”(《泉州府志·风俗》),味道香美,很受人们喜爱。在泉州,除了名闻遐迩的“蚝堆”(又名“蚝煎”)外,还有“麦堆”、“猪油堆”等。

筅尘:

为了干干净净过春节,除夕之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年一度的“筅尘”(掸尘),即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活动。这种“筅尘”的习俗宋代已可见。据宋·吴自牧《梦粱录》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吵新人

吵新人,即闹洞房。泉州一带有“七日内无大小”之说,意即新婚以后的七天之内可以不拘礼节随时闹洞房。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昵举动,形式多样,诙谐风趣。但有时也会因无所禁忌、别出心裁而出格。

满月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作“满月”。主人要请理发匠为婴儿剃去胎发,俗称“剃满月头”,并以“龟粿粽”馈送亲友邻居,亲友邻居则回赠衣服、赢巾(襁褓)、项链、手镯、脚镯等。“龟粿粽”中必有一种叫“满月圆”的米粿,因形状像奶头,故俗称“猪母奶”。它象征母乳充足,婴儿健康。

度晬

婴儿周岁,俗称“度晬”。是日,主人要为婴儿“做度醉”,敬神祀祖,设宴请客,还要制作大量的“四脚龟”和米粽分送亲友,祈求婴儿早日学会走路,健康长寿。外婆家通常要送用红线绣着“  ”字的“度晬裘”(披风)、“度晬帽”和有虎头图案的虎耳帽、虎耳鞋以及银制的如意锁、长命锁、天官锁或手镯、脚镯等,祝福婴儿吉庆康健。

十六岁生日

男孩十六岁叫“成丁”,表示孩子已经长大了,因此十六岁的生日仪式特别隆重。家里要备办“三牲”、寿面最后一次答谢床母、檐口妈 和 夫人妈诸神的庇佑之恩,以糕、粿、粽、面线等物分送亲友邻居,并设宴招待。这时外祖母家要送成年衣帽鞋袜或布匹等表示祝贺。

过番

闽南地濒东南海滨,从唐代起,就有泉州人飘洋过海,移居南洋群岛。随着宋元泉州港的兴盛,远航东南亚各国经商的泉州华侨更是猛增。本地人习惯把前往南洋谋生称做“过番”,旅居南洋一带的华侨则被称为“番客”。

送顺风与褪草鞋

泉州人即将出国谋生或华侨回乡探亲后又将返回居留国之时,亲友纷纷前来赠送家乡土特产或中成药,为其送行,俗称“送顺风”,如设宴送行,则称办“送顺风桌”。华侨自海外归来,亲友闻讯赶来送鸡、鸡蛋、面线、美酒等物或设宴接风洗尘,俗称“褪草鞋”(因旧时出远门,常穿草鞋步行)。

弄龙刣狮

在泉州一带,弄龙(舞龙)、刣狮(舞狮)是春节、元宵或庆典盛会不可或缺的游艺节目。弄龙是舞蹈和拳术的结合,场面壮观,气势磅礴;刣狮则是武术与杂技的糅合,威武雄壮,险象环生,据说泉州少林寺中的武僧曾借此传授少林功夫.

高嫁妆婚俗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就是婚姻六大程序:

纳采:男方家长请媒婆向女方家长提亲。

问名: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再派媒婆去女方,问清女方当事人姓名、生肖、生辰八字等与“命”有关的具体情况,并到祖庙占卜以定凶吉。

纳吉:即订婚。仪式可简可繁,但交换订婚戒指是必不可少的“节目”,一般由男方当事人在其堂亲若干人和媒婆陪同下前往女方家中,双方当事人亲手为对方戴上。

纳征:也就是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以女方是否收下判定婚姻是否实际成立。

请期:纳征后不久,男方派媒婆或者直接与女方商定举办结婚仪式的日期,以前大多数要算命,选定黄道吉日。

亲迎:新郎到女方家中迎娶新娘。按规定,加上随从,必须单数去双数回。晚上一般要举行结婚仪式,宴请亲朋好友。

农历12月25不能讨债还钱

据说这天讨会害人家穷一年

普渡风俗

祭敬亡魂】 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外氏族成员及本氏族成员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会成为祟祸,危及人间,故崇拜鬼魂。到了奴隶社会,鬼魂迷信相当流行,在《左传》、《国语》等古代文献资料中,记载有鬼魂感恩报答和怀怨复仇的故事,鬼魂崇拜至今在民间仍有很大的影响。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普渡”。

普渡”是泉州沿海地区(包括金门)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宋代泉州于中元节举行斋醮活动时,已把佛教的词语“普渡”转化为地方民俗的名词,在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中,即有称为《普渡青词》的祝文。宋代以来,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的,其祈求的内容甚多:或祈死者无厄幽沉滞之悲;或求生者获五福康宁之祉;或蕲雨泽以抗旱;或冀赦过以除愆,等等。到清道光(1821--1850年)间, 普渡祭祀仪式有所变化。道光《金门志》卷15曰:“七月朔(初一日)起,各社延僧道设醮,作盂兰会,俗名普渡,以祭无主鬼。里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至新中国成立前,泉州沿海地区的普渡仍十分盛行,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正普”,从七月初一起,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在晋江,“初一起,青阳内头李,初二杏厝王……”逐日按序,至七月三十日。而泉州城内有38个铺,因此各铺轮流举行普渡的时间只好有所伸延,自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八尺初二日,如适逢闰月,又得复始重普。泉州规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狮的“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属猴),12年各轮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请,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渡”之俗谚。

葬 礼 习 俗

泉俗凡己50岁或做“公(爷爷)妈(奶奶)辈”者,在病危临终之际,均要“上厅边”,即让其卧于本家或祖厝厅堂边由四块床板临时搭成的简易床铺上,儿孙,媳妇都守候在旁送终。死者即将断气时,亲眷要边哭边为其更换寿衣,穿上鞋袜,动作要快,如迟至断气后,有“死者得不到”之嫌。死者寿终正寝后,当即用其被单复盖躯体与面部,亲眷围尸恸哭,治丧即告开始。

孝男出门,自池旁、埂边或大路口取回泥土一块,用瓦片取回,土上插香,置于尸体脚端处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为安”,并置米饭一碗,上插竹筷一双,称“脚尾饭”,或叫“辞生饭”。亲眷要不断地续香,焚烧冥纸(说是阴间使用的纸币),为死者前往阴间准备足够的“盘缠”。为让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尚须点白烛一支或油灯一盏,要注意不使熄灭,称“点脚尾烛”。如再加上早在死者生前为备“百年”之后启用所“竖”之“生寿”(俗称“起大厝”),以及寿终之后“做功德”时所焚烧的纸糊大厝(内有纸糊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有佣人、汽车等),可谓是对死者的衣、食、住、行诸方面都考虑到了,而且类似的做法,在整个丧葬仪礼过程中,还会不断地出现。

治丧之家要在大门上挂上一块白布,或于原贴红联处覆盖白纸,让周围的人们都知道,并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子女闻讯奔丧。其中向姻戚报丧,尤要慎重。我国古代多流行族外婚,同姓不婚,因此联婚就成为加强部落、氏族、家族、各姓氏之间关系的极其重要的感情纽带。故《礼记.昏义》在记述婚姻的功能时,首先强调的就是“合二姓之好”。但联婚的成果,常因一方的不幸去世而产生波折。在泉州,有的外家因怀疑女儿在夫家受虐待而死于非命(有的也确为事实),就纠集人马前往亲家“吃人命”的事时有所闻。因此民间在为女性长辈举办丧事时,十分注意姻亲关系,并形成了一些相应的习俗,这在新编的《安溪县志. 风俗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收殓前,孝男年长者要手提小桶,领全家孝眷到附近公用井乞水,回到家门口,取水一碗进屋洗尸,余水倾倒门外,然后为死者举行“辞生祭”,即可入殓。入殓时,凡生肖五行与死者相克者,均应回避,以免犯“冲煞”,收殓后,孝男孝女需将死者生前所用过的日常生活用品,送至郊外或村外焚化,俗称“送草”,或叫“送脚尾”。事毕,再由道士在室内外进行一些祓凶驱邪的仪式,俗称“收乌”(或于守灵结束进行)。

端午节食俗

吃豆粽,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赛龙舟

泉州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与其他地方差不多,惟独惠安崇武较为特殊。早年崇武在端午节也有赛龙舟,但与外地有所不同,主要是于台风季节即将到来之前在海上举行的祝神驱魔活动。据传后来因某一年失事,就不再在海上赛龙舟,而改在陆上游龙舟,YX时要唱《阿螺歌》,其歌词大意是请求神灵消灾灭祸,但近百年已没再举行。由此看来,崇武的赛龙舟、游龙舟和“采莲”习俗一样,都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王之神威,避恶消灾保平安。

车鼓阵

涂脚戏项目之一,是泉州民俗的一朵奇葩。

由妇女组成,统一着泉州市郊妇女服饰,阵容庞大,八名妇女分列两边开阵前导。队员各拿琵琶、三弦、铜铃、拍板等,沿街演唱闽南小调;随着音乐节拍,每四拍敲响一下铜铃,腰肢也随之轻轻扭动,体态婀娜

火鼎公火鼎婆

涂脚戏项目之一。 一人装成火鼎公,手执长旱烟管,嘴上挂着八字胡须;另一人扳成火鼎婆,脸上两颊涂着红色,手摇芭蕉扇。这对火鼎公婆抬着一个放在斗篮上的大铁鼎,铁鼎中燃着柴火,鼎的两侧贴上红联纸,写着“扫去千灾,迎来百福”等字。表演时火鼎公婆三进三退,诙谐风趣,增添欢乐气氛。

斗茶----安溪茶乡风俗。

每当新茶初制成,三五邻居好友,各自带上自制茶叶,相互冲泡品评,色、香、味、形,一比高低。

高档次、大规模的“斗茶”,即“茶王赛”。每年春秋两季新茶上市,乡镇聘请茶叶专家当评委,来自各村的几百个制茶能手,排起“斗茶阵”,搭起“茶擂台”。经过初赛、复赛、决赛,最后被评为“茶王”的茶农,披红挂彩,坐着八抬大轿,敲锣打鼓,鞭炮齐鸣,踩街YX,十分光彩。

手饰

一是戒指。大多是黄金制造,套在指间作饰物。有的戒面加嵌有珠宝的钻戒、珠戒、玉戒、宝石戒,有不加嵌的镂以花鸟龙凤图案的花戒、龙凤戒,也有镌刻有“福、寿、喜、发”等字样的吉字戒,还有简朴无华的藤爿指箍,以及其他质料制造的玳瑁戒、琥珀戒、白金戒等。戒指,旧时是男方赠于女方定聘的信物,是女子已婚的标志,为妇女专用的手饰。现代,泉州民间虽仍有以戒指作为订婚礼物,但已不为已婚妇女专用,成为男女普遍套戴的手饰。

二是手环。流行古老的腕饰。有纯金制造的扁圈、索圈,和玉石雕琢的玉圈,形状较粗大。

三是手镯。形状比手环略为细扁,但造型较为精美时尚,有绞丝式和链带两种。

四是手链。黄金链状腕饰,两端有小环和小钩相接。

孔明灯

亦称“苦累灯”。用蔑条和薄纸糊成无盖的煤油桶形状,用两支细竹做成十字架缚在开口的圆周上;再卷一束结实的粗纸浸透煤油,晒干再浸,反复浸晒几次,然后竖系在十字架中央即成。

升放时,由两个人扶着倒立的孔明灯,一个人在下面点燃浸煤油的粗纸卷,待滋生了煤油烟后即将火苗吹熄,及至灯有上升浮动的姿态时,扶着灯的两人就可以放手,这时孔明灯就会徐徐上升。上升的高度和飘飞的远近,决定于制作的材料和灯的大小,材料越轻制得越大,浸煤油的粗纸卷得越粗越结实浸晒的次数越多,则升得越高飞得越远。待粗纸卷燃尽,烟慢慢减少,灯便徐徐地降下来。如果风太大,粗纸卷被风吹起火苗来,或因粗纸卷缚歪,灯就会被烧掉,否则拾到完好的孔明灯,只要再缚上浸晒过煤油的粗纸卷,就可以重放。

制作时,还可以将鞭炮的导火索缚在十字架上,同时缚上已点燃的一支香,待灯飘远了,地面的人可以听到鞭炮声。

孔明灯侧面可以题诗和写制作人的姓名地址。

风狮爷

古代泉州还有雕刻石狮镇风、镇邪的道教风俗。

泉州道教的堪舆家认为“甲卯风为风水之大忌”,故刻“石头风狮”以镇风。现在泉州随处可见单只的昂头朝前的“风狮爷”。此俗现在金门县仍然很流行。

风狮往往置于村口大道旁,或置于自家大门口。而现在则发展为石狮镇邪,往往于大门口两旁各坚立石狮,昂首雄踞,既是作为镇邪之用,亦可作为艺术品点缀。

打城戏

打城戏 发端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2年),流行于泉州、晋江、南安、龙溪及厦门、金门等地。它是融合释、道二教这之法 事活动形式而形成的,为全国罕见的宗教戏剧。

打城戏又称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 ,原为僧、道法事后的余兴,以后逐渐由法事仪式而搬上舞台。最初,是道士在做功德超度亡灵时,桌上扎一个纸城,寓意亡灵囚于城中受苦,救苦道士要引渡亡灵出城,最后破城门而入,救出亡灵。其方式是一女子披上头巾代表亡灵,一男子(由道士妆扮)代表道士对着说唱。这种仪式也叫“打桌头城”。

后来,发展为“打地上城”。演员由原来的一男一女,发展至一、二十人,有布景、道具和剧目,在广场表演。

后又发展为舞台戏剧。打城戏生长于泉州本土,艺术上受到泉州民间艺术的哺育,其表演艺术、科步、身段、曲调,提线木偶对 它的影响尤深,又吸收梨园戏技艺和京剧的武技,形成一个别具一格的地方戏曲形式,是为泉州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且驰名于台湾和东南亚各地。道教法事中的法乐和打城戏中的道情调乐典及打击乐,是泉州民间文化的艺术珍品。其武打的高超技艺,又与传统的南少林拳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为南少林拳术在泉州的活文物 ,在闽南民间 戏曲中独树一帜,并与高甲戏相抗衡。它所演的《目连救母》、《西游记》和《 楚汉》、《三国》、《说岳》等神话和历史故事连台本戏,深为闽南一带群众欢迎 。

1952年度,泉州市政府文教科和文化馆,把打城戏旧戏班、艺人集中起来,组 成泉音技术剧团,并整理演出了《潞安州》、《剃宋鲔》等八个剧目。1957年该团 改 称泉州市小开元剧团。1958年至1959年,该团编演了现代剧《一阵雨》和神话剧 《龙宫借宝》,分别参加福建省第一届戏曲现代戏汇演和第三届戏曲会演,获得好 评。1960年,该团正式批准为国营泉州打城戏剧团,整理、改编、演出了古装戏《 少林寺》、《大闹天宫》、《火焰山》、《真假美猴王》、《吕四娘》、《郑成功 》和新编历史剧《李卓吾》、《李九我》等。 文革期间,剧团解散。1990年,由吴天乙独力组建打城戏剧团,命名为“泉州市打城戏剧团”。 1990年8月23日,首场演出《观音收罗汉》。此后又演出了《龙女试雷有生》、 《 速报审》等传统剧目。

对台戏

乡里节庆请戏,为让戏班之间互相竞争,特意安排两个或几个戏班同时在同一地点演出,称“对台戏”。有三种形式:

一、对棚: 两个戏棚相对,最常见。也有三个戏棚成三角相对,或五个戏棚环状相对的。

二、鸳鸯棚:也称“双演”。将戏棚(或舞台)分隔成左右两个表演区,由两个戏班或者一个戏班划分两组演员同时演出同一剧目,共同有一个鼓师司鼓,共同组成一个乐队伴奏,乐队居舞台中后区。两班戏阵容强弱、演员表演技能高低优劣,一目了然。

三、连环棚:搭一个一字长形戏棚,用竹杆隔成三区或五区,由三班或五班(忌讳四班)同时演出同一剧目,共同组成同意乐队伴奏,由一鼓师司鼓。

头饰

旧时,成年女子挽髻,戴有各种头饰。

一是笄,如骨笄、银笄或金笄。古时女子15岁成年时举行笄礼,俗称“上头”,盘发为髻,以笄 横贯固之。笄的首端或两端镂以花鸟装饰纹样,并配以小垂链。

二是簪。就质料而言,有骨簪、角簪、象牙簪、铜簪、银簪、金簪等。发簪是用来插髻使头发不 散乱的饰品,后来经过改进,缀上珠宝花饰,装饰作用更加突出。

三是钗。是一种由两股簪子合成,别在发髻上的首饰。有金钗、银钗,常配备成对,首端一缀凤,一缀凰,称为凤钗;还有钗首镶嵌珍珠的珠钗,镶嵌玉石的玉钗。

此外,发饰还有耳挖、发夹、发梳、扣花、扣链等。民国以来,去髻剪发,饰品一般只用发夹,夹上饰以金花。

簪花围

泉州城四郊,包括晋江、南安、惠安农村部分妇女,保留“簪花围”习俗。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含笑、玉兰或小朵鲜花),用麻丝线穿掇绕成环,围绕在发髻周边,多至三、四环,色彩相同。还簪插玉簪、银梳、金丝练和“佛仔线”,双鬓脚又簪挂大朵鲜花,把满头青丝装饰得明艳照人。据传是宋元时代阿拉伯人风俗延续下来的

母舅联

泉州自古以来,举凡结婚、乔迁新居之日,事主的舅舅总要给外甥送一副贺联,习称“母舅联”。“母舅联”一般长五六尺,宽一尺,在外甥新婚之日或乔迁新居之日的前一天,连同果品等四式贺礼送去,挂于厅堂正中,直到陈旧破损才取下。过去生活水平低,贺喜的“母舅联”大都是用红布替代联纸,再贴上剪好的金色字,算已尽意了。随着物质、文化提高,“母舅联”现大多用两个镜框镶挂,用白泡沫板刻字,立体感和装饰性俱强。也有一类是纯为玻璃工艺联,显得高档且有艺术欣赏价值。

石敢当

泉南一带,私家住宅朝巷口正中(即丁字街口),必须于朝巷(街)正中的墙面上刻上一个狮头——“石敢当”镇邪,或嵌有刻着“石敢当”字样的石碑,成为闽南民间建筑的一个特色,十分奇特。这种民俗在今日的泉州、莆田、福州和闽西还很流行。如今,有的则于巷口的墙下,筑一座祀土地公的小庙或刻“四洲佛”像替代,道教信众认为可以避邪。

民间亦有称“石敢当”为“石将军”者,把它当做勇敢和力量的象征。石敢当既是压煞禳灾的神物、镇物,也就具有威慑力和带有神秘的色彩。

据《闽中金石志》记载:宋·庆历五年(1045年)张纬知莆田,“再新县中堂,治地得石,铭文曰:‘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大历五年(770年)四月十日也。’”。可见“石敢当”民俗很早就盛行了。立“石敢当”的社会功能是避邪、镇鬼,为百姓和官吏造福,且为儒家的教化服务。

传说石敢当是古代的大力神,专司抓鬼镇邪。又传黄帝时代,蚩尤残暴,头角所向无敌,再坚硬的岩石也要破碎,黄帝屡遭其害。一次,蚩尤登泰山狂呼天下有谁敢当,女蜗投下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炼石,蚩尤大败而逃。

泉州神鬼崇拜风俗

【崇拜祖先】 虔诚者每月初一、十五两日也要焚香致敬。另外,还有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不定时进行,如家人出生、婚嫁、寿庆、致富、脱险、解厄等,都要拜谢祖先。甚至受欺蒙冤无助者,也会拈香哭诉于祖先灵前,以祈求庇护。而清明、冬至等年节的前后各十天,则是前往祖先坟墓祭祀的日子。

【崇奉俗神】泉州崇拜的地方性俗神甚多,除保生大帝、天后妈祖外,还有惠安的青山王(张悃)、永春的乐山王(即九日山的通远王,原为乐山隐士),安溪的清水祖师(陈普足)、晋江的对山夫人(苏六娘),等等。

【祭敬亡魂】 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普渡”。

---进主

问了下别人,在搬公妈厅的时候,整理族谱,

把漏写进族谱的人名字给加进去。

把一些比较老的人的名字弄成神主进到祠堂。。。

宝宝周岁抓揪“抓周儿”的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进行。讲究一些的富户都要在床(炕)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帐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儿”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多予简化,仅用一铜茶盘,内放私塾启蒙课本:《三字经》或《千字文》一本,毛笔一枝、算盘一个、烧饼油果一套。女孩加摆:铲子、剪子、尺子各一把。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

清水祖师代表什么生肖2

[闽南网]

春节的脚步近了,年味越来越浓了。猪年的春节和元宵期间,泉州准备了60多项文化旅游活动,多个景区也推出重磅优惠措施,让大家度过一个充实快乐的新年。

元宵灯会 千盏花灯亮刺桐

今年的元宵灯会将于2月17日至20日(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举行,设置有传统花灯展区、时尚花灯展区和海丝主题座灯展区等三大展区,届时逾千盏花灯将点亮“光明之城”。

传统花灯展区设在鲤城区新门街(东起芳草园,西至临漳门),时尚花灯展区设在丰泽区城东中骏世界城,海丝主题座灯展区设在泉州台商投资区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以座灯为主,突出主题元素,体现海丝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两节期间,泉州台商投资区海丝艺术公园樱花园将举办“海丝灯光展”,届时3000万个霓虹灯将组成6万平方米的灯海。

古城免费游 南音免费听

为更好地展示古城文化旅游魅力,让外来游客深入感受“亮点在古城”的内涵,提高海丝泉州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2月5日至20日(正月初一至十六),将举行由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海丝泉州“古城免费游”活动。

活动以“打卡经典·寻味古城”为主题,入住泉州酒店、鲤城大酒店、金星大酒店、华侨大厦的游客可免费参加。届时,游客们将乘“小白”前往天后宫广场,游览德济门、天后宫、李贽故居、清净寺、泉州府文庙、“网红”金鱼巷、1915艺术空间、小西埕和开元寺等景区(点)。

此外,2月5日至19日(正月初一至十五)每晚8:00-9:00,由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逛古城 听南音”活动将举行,届时市民游客可到泉州酒店新翼楼大堂免费听南音。

文创园区 各式活动精彩纷呈

春节和元宵期间,鲤城区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区将举办源和创意元宵灯展,还有特色南音专场演出活动;源和1916温陵书院将举办趣味猜灯谜活动。

2月17日至20日(正月十三至十六),鲤城区古城新门文旅街区将有灯光故事会、全民发“抖”、“古城回忆录”摄影展、非遗手艺人工坊、灯市齐乐、灯谜竞猜等非遗系列主题活动静待客来。

全市众多博物馆也将举办各种活动。2月10日前,第十一届国展获奖书法家走进石狮合作书法长卷特展,作品将在石狮市博物馆展出;2月28日前,百姓记忆——中华姓氏现代雕塑艺术特展、第三届点亮视界·地球童构画展也将在石狮市博物馆举行。

周边多县(市、区) 也将加入文化狂欢

2月17日至19日,樟脚元宵民俗文化节(游板凳龙灯)将在泉港区樟脚村上演;2月5日至9日,新春“百姓大舞台”戏剧展演将在泉港区永嘉天地举行。2月4日,第二十二届“圭峰之春”文艺晚会将在泉港区义烈庙戏台开演;2月5日至11日,泉港区各地将举行“庆新春”乡村民间音乐会。

2月13日(正月初九),南安市英都镇沿袭了700多年的“拔拔灯”将如约而至,佐证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内河驿渡运输的繁荣景象;南安洪濑将举行天香踩街,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2月19日(正月十五),丰州元宵灯会将如期举行。

2月10日(正月初六),安溪县清水岩将举办清水祖师佛诞法会;两天后,清水祖师迎春巡境活动将持续五天,届时数十万海内外游客将齐聚清水岩。2月5日(正月初一),安溪县虎邱镇洪恩岩将敲响新年钟声祈福。

2月4日至9日,惠安县崇武古城风景区将上演惠女风情表演,景区将特聘专业表演人员为游客带来《崇武魅力·惠女风情》;2月3日,惠安大岞村的新春联谊晚会上,惠女广场舞、少儿舞蹈、闽南歌曲、乐器独奏等将一一献演。同时,惠安县聚龙小镇将举办恐龙乐园展,净峰寺景区每天都有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免费教学。

农家乐 生态游产品任您挑

洛江区河市镇乡韵花湾(俞大猷公园旁),大型三角梅艺术花展将持续至3月30日。

2月5日(正月初一),安溪县高仁生态休闲农场将举办山歌歌友会;2月3日至8日,安溪县志闽旅游将推出特色年夜饭,还能放烟花、攻防箭。

2月16日,德化县桃仙溪景区将举办第五届桃花文化旅游节,“漫步花海嘉年华”徒步活动、花间旗袍秀、“醉美桃花林”摄影采风活动、“桃仙溪杯”五人制足球邀请赛、“浪漫桃花岛,牵手桃仙溪”篝火晚会、“桃醉”春色千人游活动、桃花岛骑行活动、竹排山歌对唱、南埕镇各村特色民俗演出活动等将轮番上演。

多景区推重磅优惠措施

2月1日至20日,洛江泉州乡韵花湾,生肖为猪的或当月过生日的游客可免门票入园;2月4日至10日,南安印山森林人家免门票,且景区内所有住宿、游乐项目8折优惠;2月4日至10日,五人同行游南安九日山,其中一人可免单;2月1日至24日,凡在朋友圈和抖音发布带有“惠女风情园”、听海、惠风、大岞金山等字样的视频或个人图片,皆可享受8.8折优惠;而整个假期,惠安崇武潮乐村古城水关都免门票。

2月5日和9日两天,免票可游安溪凤山风景旅游区;1月25日至2月15日,微信朋友圈集赞一定数量即可赠送安溪县高仁生态休闲农场门票;2月4日至19日,安溪国心绿谷景区门票免费;2月5日至11日,安溪尤俊农耕文化园,生肖属猪的游客可免费入园;2月3日至8日,安溪志闽旅游景区大门票享半价优惠。

永春牛姆林生态旅游区推出两种优惠活动。1月19日至2月19日,凭德化本地身份证游德化桃仙溪景区,门票买一赠一;2月1日至28日,惠安鼎模农场所有付费产品均9.5折;2月5日至19日,安溪洪恩岩摩托车可免费停车。(记者 张素萍 通讯员 叶俊伟 曾世彬 王娜艳)

延伸阅读:

2019春节期间 游客免费乘车游古城方法具体行程安排2019年春节元宵期间 泉州公益性文艺演出时间安排表

清水祖师代表什么生肖3

闽南人的特点,在福建并不显著,但在国内却是特立独行,特别是一开口便暴露了。然而这还不是闽南人的专利,真正的闽南人大隐隐于市,司空见惯的每一个习惯,都可能成为国人眼中闽南人的特点,不信的话,你接着看下去。

天下之大,闽南人以四海为家,一出门就只自称福建人,这确实是源自对福建说不清的爱意,以至于让人误会福建话就是闽南语,福建人就是闽南人。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圭海君博采众长,特意挑了几个闽南人无意中的标签,算是识别闽南人和其他福建人的差异。

以下,总有几项你是认可的:

一、对“虾米”情有独钟

前阵子,在抖音上风行着一首闽南语歌曲,那小歌词是这么唱着的“恭虾米,我亲像,天顶的仙女...”,无独有偶,闽南人对“虾米”也是有着偏执的爱,有事没事就要“公虾米”、“做虾米”,吃吃喝喝自然也要有虾米,比如猫仔粥、沙茶面、面线糊,虾米也是跑不掉的。所以说,闽南人对“虾米”是真爱。但有时候,虾米也会长大,长大之后就变成了“三小”,“做虾米”收到的是对方的微笑,“做三小”可能会是板砖,反正都是火辣辣的体验。

图/晋江红烧牛肉,能和虾米PK的大概只有晋江的牛肉吧

二、“爱拼才会赢”,会唱,但不爱唱

都说闽南人爱拼才会赢,这是实在话,或许因为如此,闽南语歌“爱拼才会赢”成了闽南人标志性的代号,也跟着风行大半个中国。很多人以为这首歌是闽南人的挚爱,每次点歌时,但凡有闽南人出现,一定会有三五好友帮忙点歌。作为闽南人实在好为难,只好硬着头皮唱咯,要是不巧,不会唱,恐怕连闽南人的身份都要被质疑。其实,闽南人,应该有大半人不爱唱“爱拼才会赢”的好吧,我们更喜欢“男人情女人心”还有翁立友的坚持,再不济,一只小雨伞也可以的。

图/龙海埭尾,闽南人最爱功夫茶

三、人间冷暖,都要来句“冷凉卡好”

闽南语圈,有个响当当的娱乐大佬,堪称天王,那便是台湾的猪哥亮,很长一段时间他因欠债太多跑了路,直到前几年,被狗仔发现,在大家的呼声中终于复出,而一复出,便带来一个经典的广告,那便是灿坤空调的“冷凉卡好”,是的空调质量好,要冷要凉刚刚好,闽南人也爱讲,“冷凉卡好”。似乎有的漳州人,对冷凉挺感冒的,于是他们换了个方式,用“柴刀”来体验温度,也算是一种别样的创造。

图/漳州中山公园,福建山美水美,绿化率几十年来蝉联中国第一

四、喜欢“问候”别人的家人,出口成“脏”

对应刚才的“冷凉卡好”,闽南人的出口成“脏”,想必也不算特点,因为在全国,应该都是一样的,只是,闽南人的口头禅就是这么几句,常常问候别人的家人,特别是家中女人,实在很不雅。特别是闽南不同地方,称法也不同,比如戈壁神木“塞林木”,草原畜牧“赶羚羊”,风吹山林“草枝摆”,手工艺品“破残杯”,以及空调的“冷凉卡好”。

呃,以上来自吴宗宪我猜我猜我猜猜节目的一首诗,大家不要对号入座为好。

图/闽南大厝,闽南人的目标:赚大钱,起大厝,娶水某

五、“淫祀”至极,各种各样的神灵无数

要说,全国各地哪个地方最迷(you)信(ai),哪个地方最开放,我想,闽南称第二,大概没几个敢列第一的。不用说三清大帝、菩萨、如来以及土地公公这些全国性的佛道主角,就单单淝水之战的谢安、蜀汉刘关张、西游的齐天大圣和通天大圣、医者孙思邈等等历史人物就足够我们研究一番了,更何况还有本土的保生大帝、妈祖、清水祖师、三平祖师、朱池李三姓王爷、开漳圣王等,真是五花八门、各种人物、动物以及静物都能被闽南人搬上供桌,如老虎、石头、野鬼、蛇等。

图/南普陀寺

六、听不懂的星期和时间表示法,完全不知所云

闽南人是最早接触西方国家的中国人,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先驱与代表,因此在西方的事物开始全国风行前,闽南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表示方法,比如星期,闽南人称之为“礼拜”,因为外国人周日要做礼拜,所以闽南人称周日为“礼拜”,周一到周六依次称为“拜一、拜二...拜六”。

而时间的表示法也同样诡异,如十点十分,称十点两个字,十五分为三个字,也就是说一个字对应五分钟。

图/泉州清净寺,泉州市井十洲人,最先开启中外交融的港口

七、普通话溜不起来的十二生肖读法

曾经,圭海君听一个河北人以普通话念十二生肖是这样的:“子鼠、丑牛、寅虎...”,我当时是大吃一惊的,好厉害,把子丑寅卯都一起念了,我表示很佩服,因为在我的闽南语中,子丑寅卯是很难记忆的,或许只是我不会。于是,我和他比念十二生肖的速度,结果呢,我大胜,他念一遍,我可以念两三遍。

闽南人的生肖念法,很简单,按数字加动物连着读,成了口令,一鼠、二牛、三虎....,以口音的话大概是“一处,李古,撒hot,西tall,五零...拾李猪母跟人走(表示不会闽南语拼音,就此简单略过)”,这种快速的念法是每一个闽南人从小就具备的技能。

图/洛阳桥,闽南人是与海最亲近的民系

八、吐槽一个,婚宴总是不准时

闽南人对于婚宴,其实是很注重的,每次郑重的下帖子,上面写的端端正正的“十二点”、“六点整”却都是骗人的,每次准时到,都要再等个一两小时,实在太不准时了。话说,圭海君每次都是推迟一小时到,但还是要等,本来以为只是自己居住一带的坏习惯,经历多了,原来是闽南人的特性。

究其原因,是这样的,闽南人婚宴,亲朋好友是要捧场的,而且有点必须出席的意味,婚宴一拖再拖,很多时候是在等人,等人齐了再开桌是对客人的尊重,但每个客人都不愿意等人,于是一个比一个晚到,最终死循环结成,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了。不过,也有一些地方是流水席,可能就会好一点,只是没那么热闹了吧。

以上,是闽南人的一些特点,你觉得闽南人奇葩吗?如果是,那么赶紧报名奇葩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