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烈流芳代表什么生肖

王昭君死后,匈奴人做了什么?奇特的致哀方式,被莫高窟壁画证实,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人间史名人录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节烈流芳代表什么生肖1

古时候,历代帝王后宫中的美人林林种种、风情各异,却极少有人能如王昭君那般高傲勇毅、正直坚忍、富有民族节烈的耀眼光辉。

公元前33年,拥有落雁之容的王昭君奉君王之命以汉朝公主的身份赴匈奴和亲,当黄叶覆满长安的路巷之时,遍身红装的王昭君站在夕阳的红晖里再次回望故乡,在留下了不舍的一瞥后,便随着陌生的匈奴单于丈夫走入了苍茫辽阔的大漠之中。

之后的60多年里,王昭君在匈奴接连嫁给了3位单于,做了一辈子的匈奴阏氏,因其一辈子都致力于维护和平、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经验、教育匈奴人学习汉文化,所以王昭君深受匈奴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王昭君身殁之后,匈奴人不但将其高规格厚葬,还纷纷通过“剺面截耳”的方式以示悲痛和不舍之情。

由此可见,汉朝美女王昭君通过一生踏实且真诚的举动赢得了匈奴人的尊爱和敬服,并用女性柔弱的身躯在汉朝和匈奴之间架起了一座名垂青史的和平之桥。

身属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

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4年的汉朝女子王昭君与西施、杨玉环、貂蝉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

王昭君本名王嫱,是西汉南郡秭归人士,起初,出生在一户平民家庭的她因姿容秀美、气质出众,而在汉元帝当政时期被征选到了宫闱之中,成了一名普通的汉宫宫女。

王昭君样貌高挑出众,又弹得一手好琵琶,因此,当汉元帝欲从宫女中挑选出一批美人随侍封妃的时候,王昭君的心里一直都是自信满满、轻松自若的。

然而相传汉元帝因厌恶繁琐的选秀程序、不愿在择选佳丽方面浪费过多的时间,便让一众待选的宫女到宫廷画师毛延寿那里去留下画像,最后汉元帝将通过阅视群芳的画像来选择中意的女子。

很多待选的宫女为了“美化”自己的画像,纷纷向画师毛延寿赠金以贿。

但王昭君却偏偏是个直性子的美人,她对自己的容貌和身材颇有信心,且不屑于讨好、贿赂画师毛延寿,因此毛延寿在为王昭君画画时就故意将其画得偏丑一点。

结果好多姿色平平的宫女都成功地飞上了枝头、做了皇帝的妃嫔,而有才有貌的王昭君却尴尬地落选,只得继续留在汉宫里过着忙碌、寂寞的平淡生活。

几年后,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上书奏请,希望能够娶得一位汉朝公主为妻,以结秦晋之好。

汉元帝舍不得将亲生女儿送到荒蛮的匈奴,就探问哪个宫女肯深明大义、为国远嫁。

最终,勇毅的王昭君陈情自荐,愿以汉朝公主的身份嫁到匈奴去。

而当临别之时,汉元帝见到了貌美姿清的王昭君,虽心有悔意但却也为时已晚。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带着陪嫁和随从自长安出发,一路踏过沙漠荒原,进入了匈奴的国境之内。

出嫁和亲的路途满是风沙和寂寥,多少次望着苍穹之间的落日余晖,思念故土和亲人的王昭君只得将心爱的琵琶揽在胸前,将不舍和幽怨尽数化为哀婉凄情的曲调以慰藉苦闷的灵魂。

悦耳轻灵的琴声、绰约美丽的女子使得天上的大雁忘记了扇动翅膀,纷纷跌落在了沙丘平地之上,于是后世之人便将“落雁”二字用于比拟王昭君超凡脱俗的美,王昭君也因此而成为了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出塞远嫁的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最美的和亲公主

早在见到王昭君之前,匈奴单于呼韩邪就知道汉朝的女子普遍肤质细腻白柔、体貌温婉多姿,但当他真正见到了和亲公主王昭君之后,不禁被其端妍清丽的容貌和高贵从容的气质所折服。

得了美人的呼韩邪单于非常高兴,他用盛大热闹的婚礼仪式庄而重之地迎娶了王昭君,并将王昭君封为了“宁胡阏氏”。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呼韩邪单于非常宠爱聪慧美貌的王昭君,二人成婚的第二年,王昭君就为单于生下了1子,名为“伊督智牙师”。

伊督智牙师刚满周岁,呼韩邪单于就册封这个儿子为“右日逐王”并赏赐了很多牛羊和财宝。然而非常不幸的是,在王昭君嫁入匈奴的第三年,呼韩邪单于就因病故去了。

依照着匈奴国的王室风俗惯例,单于去世后他的儿子、也就是新一代单于应当全盘接纳父亲生前的所有妻妾和财富。

呼韩邪单于的下一任继承人是其嫡子复株累单于,也就是说,王昭君应当二婚嫁给她名义上的继子、匈奴新一任国王复株累单于。

入乡便要随俗,王昭君虽然感觉这种婚俗于理不合,但也别无他法。

最终,王昭君嫁给了与她年纪仿若的新单于,幸运的是复株累单于对王昭君也宠爱有加、宝贝异常,使王昭君渐渐地感受到了再度为人妻子的幸福。

几年后,王昭君又两度怀孕,给丈夫复株累单于生下了2个女儿。

温婉有致、高贵娴雅的王昭君除了相夫教子之外,最喜欢大力地弘扬和传播汉朝的文明和习俗、将大汉朝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皆一一施用在匈奴国的农业生产领域。

这样一位善良、聪慧的阏氏自然会受到匈奴子民的爱戴和敬重,也使得彼时的匈奴国上下都对汉朝产生了友好的情愫,还开创了汉匈之间一连60余年都未有战事的和平局面。

人美有德的“宁胡阏氏”去世后,匈奴人不惜以“剺面截耳”来表达深切的哀痛

公元前19年,以一己之身化干戈为玉帛的“宁胡阏氏”王昭君因病故去,客死在了匈奴。王昭君去世后,万民齐齐哀痛伤悲,难舍对这位汉朝王妃的怀念之情。

匈奴的单于为了表示对“宁胡阏氏”的敬意,不但为王昭君举办了一个隆重盛大的葬礼,还宰杀了10万头羔羊来祭奠这位值得敬爱和钦佩的异国阏氏。

伤心不已的匈奴子民不但自发地祭拜王昭君,有的人甚至还通过在脸上划一刀、身上刺几刀、以及割下一小块耳朵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悲痛之情,这种奇特的致哀方式被称为“剺面截耳”,是匈奴人独有的风俗习惯之一。

曾经有很多人不理解而且不相信匈奴人会有“剺面截耳”这样不可思议的自残习俗,直到后来,史学家们在敦煌莫高窟里发现了一幅奇特的壁画,方才证实了匈奴人“剺面截耳”的风俗绝非虚构。

从那幅莫高窟的壁画中可以看到,画中身着华服的人应当是匈奴的王公贵族,他们中的一些人手持小刀,有的人拉过耳根用刀刃来切割出伤口、有的人用刀尖戳向了自己的胸腹,人人都面露哀戚的神色。

可见,当年“宁胡阏氏”王昭君的故去着实令匈奴人异常悲痛难过,而爱重王昭君的匈奴人通过剺面截耳的方式来表达真切的哀伤之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后世之人回溯历史,皆高度赞叹王昭君如何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远嫁和亲,又如何出于民族大义而忠君爱国、最终客死异乡。

想来遣使王昭君远嫁实乃当年汉元帝情非得已的邦交“下策”,若非情势所逼,又有哪位娇柔貌美的中原女子愿意嫁给蛮夷之国的首领,并甘心一辈子都生活在那样落后粗鄙的地方呢!

王昭君用自己的坚韧和大义换来了匈奴和汉朝长达60余年的和平,尽管她嫁入匈奴后内心一直交织着思念、孤寂以及些许苦楚,但她却为匈奴带来了牛马遍野的富庶繁荣和汉匈边防安稳的岁月静好。

在女子普遍平庸无能的古代,仅仅这2项傲人的功绩就足以令王昭君这位美丽的传奇女子青史留名、万世流芳,大概也只有这样值得敬爱的女子死后才配得到匈奴子民“剺面截耳”的特殊对待吧!

节烈流芳代表什么生肖2

蓬莱以北是海,海面上波澜涌动、云雾翻腾,忽而远处上空浮现出高山,是真是幻如在画中游,原来是海市蜃楼。有人对着雾里高山放声高呼,呼喊声借着海风飘至远方,向聚而成形的仙山遁去,没有回声,没有踪迹,而心却借此飞将出去。寻着蓬莱山的幻影,如古时的帝王达士寻仙问药,追而不舍。云雾飘散,仙山隐没,心绪回收,而眼前却现赤红的丹崖山伸出海岸,镇住了不安的波浪,丹崖山之上是蓬莱仙阁,如虎似龙,千百年如一日。

初登蓬莱阁仿佛梦中一般,恍若身在前世,踏石阶而上,感受着沿路树木花草的芬芳。来到正门,正门之上悬挂着宋人苏东坡所题“人间蓬莱”之匾额,想来果是如此,蓬莱本是仙山遥不可及,所以古人在此建造了蓬莱仙阁,以此为盼,以此为愿,仙境不可达,而在人间尚可努力,故是人间仙境,是古今之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祈愿与信心。

走过弥陀寺,走过庭、殿、廊、墙,走过如在空明之中的丹崖古道,便是山顶的蓬莱阁。蓬莱阁是木质结构,重檐八角,朱赤明廊,饰以楹联石刻,内藏文人墨宝,一派古风仙韵,恍不觉时间之流逝,而登顶远眺,云消雾散后的长岛清晰可见,应不是海市蜃楼,而是渔家的处所,岛上虽无长生不老之药,确有怡然自得的生活,只是不知昔日八仙过海之时,是否也有此刻的景致。

待到日落西山,天海云间被染成赤红,以此为背景下的蓬莱阁和田横山显得蔚为壮观,不由让人想起齐王田横与其五百壮士不屈威武的气高节烈,抗倭将军戚继光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血与泪的历史不只是存在与书本之中,更永远存在于这方热土,这片汪洋,先人的英雄气节更是百世流芳,不断地激励着我们,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壮绩。

文 赵淑萍 赵仁 编辑 木子

节烈流芳代表什么生肖3

广州大小村子里都有不少牌坊,新建的水泥材质,老的砖石材质,都成为村中一景。这里不提那些位于村口、刻着村名的“地标性”牌坊,说说老的——明清时期建的古牌坊。

这些古牌坊是皇帝下旨表彰民间个人的,看牌坊正中那四个字就知道皇帝下旨表彰的原因——孝行流芳、节烈流芳、节孝流芳、贞寿之门、抚孤有成、忠孝廉节、孝廉方正……大致分类为贞节牌坊、功名牌坊、孝廉牌坊。

广州四牌楼旧影,其中乙卯七进士牌坊现存于中大南校区

看过《儒林外史》的都记得里面的一个徽州老秀才王玉辉。老腐儒听自己女儿说要自杀殉夫,马上说:“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 他女儿绝食了八天,终于饿死。王玉辉还仰天大笑:“死得好!死得好!”吴敬梓把故事地点选在了贞节牌坊众多的古徽州地区,以更好地表达他的讽刺之意。徽城新南路上仍有一座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的牌坊,刻有“徽州府属孝贞节烈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口”,说的是“立此牌坊以彰本县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节烈妇”。光绪年间,广州的“节烈”们虽然没有六万五千名之多,各村里的“节孝流芳”、“节烈流芳”、“贞寿之门“牌坊也是不少的。

番禺大岭村便有一座“贞寿之门”牌坊,落款“光绪癸巳仲秋”。横额上正中的“圣旨”二字分外显眼。这是村中一个叫潘普的人考取功名后奏请光绪帝为自己外祖母、母亲建的牌坊,感谢她们年轻守寡、辛苦抚养自己成人,并且活到了百岁。

大岭村“贞寿之门”牌坊

立牌坊表面看似个人荣誉,实际多牵扯到家族利益。以同样是在古徽州地区的棠樾鲍氏牌坊群为例,这个中国现存最大规模的牌坊群,可谓鲍氏家族精心策划数百年、经历明清两朝,由鲍家几十代人男男女女牺牲青春幸福、散尽家财才得以完成的“伟业”。

按照那时的道德标准,“完人”应该做到“忠”、“孝”、“节”、“义”四点。到嘉庆年间,鲍氏家族已有二“忠”、二“孝”字坊、二“节”,共六座牌坊了。为了凑足“义”字,当时的鲍家当家人鲍漱芳及其儿鲍均,不惜变卖家产,为灾民捐米捐粮、修桥筑路、办学兴教。这样大的代价终于换来了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一座“乐善好施”牌坊(即“义”字坊),鲍家人几百年的奋斗终告功成。

棠樾鲍氏牌坊群

在广州河南(海珠区)龙潭村,也有一座“乐善好施”牌坊,是光绪十七年(1891年)为表彰龙潭村的慈善家白纶生而建。白纶生的故事就没有徽州鲍家那么复杂了,也没有为了“凑数”而精心策划、几代奋斗。白纶生是村中贫农,15岁即到广州堂舅父开设的洋行打杂。艰苦奋斗了二十多年,才成为富商。白纶生发达后,致力于慈善事业,办善堂,赠医药,捐款赈灾,兴办书院,慈善名声传开。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白纶生为湖南水灾灾民捐了大笔善款,获光绪帝御赐“乐善好施”牌坊一座,立于村中。2000年,“乐善好施”牌坊与纶生白公祠同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在清末,广州河南还是河网密布,诸乡村都是岭南水乡。小洲、土华、小谷围岛(即现广州大学城)的南亭、北亭村等村村民,想去河北的,都要坐小艇到龙潭村,经过“乐善好施”牌坊。这座牌坊的指引作用很大,不仅是交通指引,也是民众精神上的指引。每天都有众多不了解村史的城中村租客穿梭于村中牌坊,懒得抬头看“镇村之宝”一眼,不知他们从何产生“村路送我归”的归属感?

龙潭村“乐善好施”牌坊

图片来自im拓海、番禺石楼发布、北京日报,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