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书代表什么生肖

福瑞迎祥话鼠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日报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遣书代表什么生肖1

原标题:福瑞迎祥话鼠诗

灯鼠图(局部) 费丹旭/绘

子鼠吉祥 朱寿友/作

瑞鼠安康 刘葆国/作

鼠,长相不敢奉承,却冠十二生肖之首。属相冠首,福瑞迎祥,眼看小老鼠称老大,谁也不敢道个不字。

每逢鼠岁,人心也善,说起鼠来,没了往年“喊打”的狠劲,反多了几分温馨。除夕之夜,亥猪子鼠两岁平分之时,大家围炉团坐,揖贺“吉鼠”(与“吉黍”音同),免不了说说老鼠的好话。旧时的江南民家,按旧俗,除夕要散食饲鼠。《蕉轩随录》就载有清代除夕备酒果置空室中饲鼠的习俗。又民间传说,除夕为鼠嫁吉日,各家儿女皆用馒头插上花草,放置墙角门后,谓之“送嫁”。曾有人咏鼠嫁诗曰:“迨吉宛同人有礼,于归谁谓汝无家?”吟诵也甚风雅。年夜散食饲鼠,人称“敬鼠”。其实,鼠于人,危害极多。人于鼠,敬是谈不上的,怕大年之夜饥鼠咬坏年货和衣物,春节开门祈瑞时令人不快倒是真的。

《神仙传》里记有鸡犬偷吃淮南王刘安的仙药得以升天的故事。笔者儿时初闻此事,以为“升天”是桩美事,后来听外婆说,“偷嘴终不落好,逢年过节挨刀的都是鸡犬”,方知人的厉害,只要犯了错,升天的,也要拉下来受罚,概莫能外。稍后,读汉王充《论衡》,看到一则类似的故事,说老鼠未曾偷吃,落在人间。想那老鼠,难得行为端正一回,就被载入书册,风光无比;逢年过节,“升天的”都去挨宰,老鼠反而因人畏其窃、惧其害,竟可以堂而皇之地饱餐供奉。人心也偏,可叹,可叹。

不过话说回来,人心毕竟仁善,明知贼眉贼眼的小家伙如此这般,每逢岁时交替,送旧迎新之时,图个吉利,也唱个虚诺。文人们写点诗文、联语,好歹给老鼠添点“典故”,大家传说一番,快乐一番,又何尝不可。记得有一副很顺惬的口语联是鼠年的吉联。联曰:“鸡叫寻槽银槽满,亥猪祥福;猫游出洞金洞宽,子鼠平安”。因为“祥福”与“降腹”谐音,饱食自然猪岁得福,又猫游、洞宽,小老鼠大摇大摆,平安无事,鼠年必然阖府大吉。此联语言不俗不雅,吟味一番,也很有意思。

鼠类,品种繁多。详熟的黑鼠、灰鼠、松鼠和仓鼠等自不必说,见过那硕大的袋鼠和灵巧的小白鼠,料也过目难忘。晋代诗人郭璞写过《五鼠赞》,诗中飞鼠、鼮鼠、鼯鼠、鼷鼠和鼫鼠,皆各有特技,各有利弊。

说老鼠好话的,故事都十分生动。例如《孔帖》中说唐玄宗时口蜜腹剑出了名的奸臣李林甫,某日取书,书囊忽然不动自开,跳出一只大鼠,化为苍犬,怒目张牙,仰视李林甫。李虽然以物击毙了此鼠,但是受了惊吓,月余而卒。大鼠,也是细物,居然视奸臣李林甫而毫无畏惧,并且报仇除奸,足以令民心一快。

又《许迈别传》中载晋代许迈发现有鼠撕咬其衣,乃作一符,召集群鼠毕至中庭,曰:“啮衣者留,不啮衣者去。”于是群鼠皆去,唯有一鼠独伏于中庭不动。鼠辈能讲诚实,当是文笔美化,但是闭目一想,那只敢于认错的老鼠也有几分可爱。如果像鼠一般的丑物都能因诚实而变得可爱起来,何况人呢?美德可以美“物”,善哉,善哉!

还有三段说鼠的故事也十分有趣。北宋《葆光录》中说陈太仁善,家贫好施,一日见白鼠缘树上下,挥之不去,遂掘地得白金五十锭,天道还报善良,当然是仁心向往。唐代《宣室志》说洛阳李氏三代不养猫,于鼠有恩。某日大宴,门外有数百只鼠作人立状,并以前足相鼓捣,亲友宾客闻声,倾堂而出,观此奇象,此际忽然屋倒墙塌(料是地震),幸无一人受伤。老鼠会受恩还报,纯属虚构。“未必畜猫无好报,也难黠鼠戒人危”,不过是人心向善的另类表述罢了。

又《闻奇录》中记进士李昭嘏不第时,主司(阅卷主管)昼寝,见一轴文卷忽在枕边,上题“昭嘏”之名,“令迁于架上”(让人放回架上),“复寝,暗视有一大鼠取其卷,衔其轴,复还枕前,再三如此”。来年春天,李昭嘏果然及第,主司问其家世,方知李家三世不养猫,应是“鼠报”。鼠辈能沐恩还报,当属文人撰构,不过劝人行善和知恩还报,总比让人过河拆桥、翻脸不认账要好。如此想来,这些老鼠也有几分可爱。

故事毕竟是故事,诗文及鼠,还是贬抑的多。仅以诗文中常见的“鼠窃狗盗”、“鼠目寸光”、“贼头鼠脑”等词语,就不难知文人于鼠的一般态度。

咏鼠的诗句中,有两类诗值得一读。

一类是写鼠害、鼠闹的,例如韦庄的“蚊吟频到耳,鼠斗兢缘台”、皮日休的“书阁鼠穿厨簏破”、李俊民的“欺人鼠辈欲出头,夜行如市争不休”、黄山谷的“夜来鼠辈欺猫死,窥壁翻盆损夜眠”等,皆老鼠入诗,来一番小打小闹,竟然能增添不少生气。这类诗中,有一些借鼠写权奸祸国殃民或者小人张狂得势的,因为骂的是“城狐社鼠”,往往深意远出诗外。《诗经·魏风·硕鼠》将盘剥百姓的君主比作肥头大耳的田鼠,称得上是“情貌略似”的。连《诗序》都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唐朝曹邺的《官仓鼠》与此诗类同:“官仓老鼠大如牛,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士兵)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每诵此类诗,必有百姓哀怨长号之声灌耳。当权者闻此,若无警觉,当腐败无疑。此类诗的名句颇多,例如李白的“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陈高的“近人跳鼠獭,当道舞豺狼”、元好问的“虎头食肉无不可,鼠目求官空自忙”以及陆游《灯下阅吏牍有感》的“正苦雁行须束缚,不言鼠辈合诛鉏(反语,言鼠辈该杀)”等,都语切时弊,字句担得斤两。

厌鼠诗当然以写鼠害、鼠闹为主。宋代梅尧臣苦于夜鼠翻天,曾作过一首《闻鼠》诗。诗曰:“灯青人已眠,饥鼠稍出穴。掀翻盘盂响,惊聒梦寐辍。唯愁几砚扑,又恐案书啮。痴儿效猫鸣,此计诚亦拙。”老鼠翻盘惊梦,的确可恶,让小儿学猫叫意欲吓退老鼠,偏偏鼠有黠智,逐之不去,更加可恼可恨。这些诗,无亲身经历者写它不出。读者偶有不快,翻书解闷,读到范成大的“翻缸鼠自忙”、李商隐的“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等颇见生活气息的小诗,想象一下小老鼠打闹逗趣的笨样儿,释然一笑,肯定会宽怀许多。

另一类是抒发文人逸兴的鼠趣诗。例如宋赵庚夫的“鼠舔墨中胶”和范成大的“旁若无人鼠饮砚”,写鼠的馋相;陆游的“避人飞鼠触经幢”和马戴的“鼠惊樵客缘苍壁”,写鼠的慌张逃跑样,诗中鼠皆鬼祟机灵,淘气可爱。又黄山谷的“独夜不眠听鼠啮,非关春茗搅枯肠”、苏东坡的“梦断酒醒山雨绝,笑看饥鼠上灯檠”等,眼看老鼠上灯台偷油,或者听老鼠啮咬食物器具的声音,在寂寞难耐的苦旅孤馆,苟能为诗人解除郁闷和烦扰,忽添乐趣,未尝不是慰藉。特别有戏剧性的是宋代韩驹的《猫头竹作枕》,写夜间以猫头竹作枕头,意在驱鼠,结果“更长月黑试拊卧,鼠目尚尔惊睢盱”,诗人伏枕偷窥老鼠的动静,反而夜难入寐;以“鼠目睢盱(张目仰视)”写老鼠看见形同猫头的竹枕后的慌张和盘算,诗人偷着一乐,好不得意。抓住细节,人鼠双写,意态生动,自然精彩。

清代有人拈“裤、鼠”二字作“分咏诗钟(即每字限作一句)”,得“藏彼孤儿存赵国,化为天子送隋家”二句,评家皆拍案叫绝。前句说“赵氏孤儿”藏于裤袴(通“胯”)得救事,后句说老鼠变成隋炀帝,为非作歹,断送了隋朝。老鼠“化为天子”,典出自《隋书》,说有人掘古墓,见一洞幽深,内有石室,柱上锁着一只巨鼠,被武士用大棒殴打其头;此时正好隋炀帝梦醒,说刚才有人击头,头痛难忍,月余方止。昏君是老鼠所变,并且为武士痛打,自然是百姓的想象,与“梦中的报仇是醒后的安慰”(巴尔扎克语)并无差异。

这类诗中最精采的,恐怕要算是黄山谷的“书案鼠篆尘,衔蔬满床头”和苏东坡的“田翁俚妇那肯顾,时有野鼠衔其髭”了。山谷笔下的老鼠不但大模大样地在大书法家面前留下了一串篆字般的足印,还胆大包天地抱着蔬菜在床头散步,张狂之极,也淘气之极。东坡那诗写的是野鼠闹寺。一些野鼠竟敢爬上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塑的维摩像并衔走其胡须,野鼠顽皮情态毕现,天柱寺香火冷落的惨状也随之而出。读后,都不由人不叫绝。

人心也怪,本来是厌恶的东西,有时喜欢起来,也十分动情,难怪《镜花缘》里徐敬业的儿子要慨叹“人心难测”了。

(作者系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

来源:光明日报

遣书代表什么生肖2

唐得回纥之助以平安史之乱,自古被称为“借兵回纥”。一直以来,这一约定俗成的说法鲜有学者加以反思,然而只需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这一公案背后实在有着太多疑点。安史之乱长达七年多时间,其间大小上百场战役唐军死伤无算,何以回纥的区区几千骑兵毫发未损?杜诗有言,“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为何肃宗要力排众议,执意引入回纥军事力量?诸如此类,至今并未得到很好的解答。我们已经对借兵回纥的政治背景做了较为系统的探讨,接下来将对这一事件本身进行逐步剖析,以期对上述诸种疑问给出一个初步的回答。

首先应该明确,唐平安史而“借兵回纥”是一个随着唐朝自身政治斗争和对外关系变化而逐渐清晰起来的观念,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一决策最初被提出时,以肃宗为代表的唐廷秉持着传统的四裔观念,在道义上将之视为天子对远夷的征发。尽管白桂思(Christopher I.Beckwith)、斯加夫(Jonathan Karam Skaff)等学者认为“天可汗”广泛存在于中古时期的东部欧亚诸国*,但这一称号及其对应的外交地位显然在更多情况下倾向于唐朝皇帝,唐太宗将这种天下观总结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蒲立本据此认为太宗是最为接近建立“胡汉帝国”的中国帝王*,蔡涵墨(Charles Hartman)也称唐朝为“多民族帝国”(multiracial empire)*。直至8世纪中叶,“天可汗”的观念仍然深刻存在于唐朝与周边民族的政治关系之中,因此即便是在实际政治层面,肃宗也是以“天可汗”自居,将借兵回纥视为唐朝皇帝对回纥可汗的军事求助,所谓“修好征兵”*,即修与国之旧好而征兵回纥。肃代时期的史臣将之视为回纥“请和亲,愿助国讨贼”*,是对这种心态的精准脚注。杜甫的长诗《北征》中详细记载了至德二载(757)秋朝廷最初借兵回纥时的情形,诗云:“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鹘。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诗中所叙为当年闰八月至九月间的诸种见闻,杜甫当时所任之左拾遗尽管官阶不高,但能够第一时间获知朝廷各种决策消息,因而这段诗中“此辈少为贵”一句就显得尤为关键,它反映出唐廷当时对于借兵回纥的普遍期许。或以为少陵“深以借回纥兵为非计”*,这种说法似嫌粗疏。结合杜诗一贯的用典特征,这里杜甫显然是直接套用了《礼记》关于“(礼)有以少为贵者”的成典。按照《礼记·礼器》的说法,礼“以少为贵”首先体现为“天子无介,祭天特牲”。所谓“介”,其实就是两国之君相见时的翻译官。郑玄注曰:“天子无介,无客礼也。”孔颖达疏曰:“‘天子无介’者,为宾用介,而天子以天下为家,既不为宾客,故无介也。‘祭天特牲’者,特,一也。天神尊,尊质,故止一特也。”*显然,无论是“天子无介”所体现出的绝对主位,还是“祭天特牲”所蕴含的天神之下万国之上,在杜甫看来,“以天下为家”的唐朝天子在借兵回纥之事中,应处于绝对的中心和优越地位,而外蕃之兵只是借以平叛、重振皇纲的辅助手段,不欲其多,重在意义而非真实作用。

至于“借兵”之说,古已有之,春秋末期即有赵国“借兵于楚伐魏”*之事,隋末李渊以及刘黑闼都曾为了增强实力而选择向突厥借兵,不过直至玄宗朝为止这些都还只是一些掌故旧闻而已,谈不上有什么鲜明指向。事实上“籍兵”一词在至德二载(757)收复两京后便已出现,当时肃宗在赦文中声言:

日者逆胡猖狂,敢行称乱,朕嗣守鸿业,钦承睿图,枕戈尝胆,抚剑泣血,罔不夙夜,若涉春冰。赖天地疾威,社稷凭怒,上皇丕烈,万国永怀,因时致讨,为人请命。由是义夫奋发,回纥籍兵。邦圻关辅之士,汧陇河湟之众,沙朔羌戎之骑,微卢蛮貊之人,万里云趋,四方雾合。既张我伐,咸乃一心。*

此处“籍兵”即“借兵”。*可以看到,尽管唐廷承认了“回纥籍兵”之事,却巧妙地将其置于“万国永怀,因时致讨”的政治语境下,以唐朝自身之“义夫”对外蕃代表之“回纥”,“义夫”包括“关辅之士”与“河湟之众”,外蕃则诸如“沙朔羌戎”与“微卢蛮貊”。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之归为掩饰性的政治修辞,因为肃宗最初的意愿就是“借兵于外夷以张军势”,除回纥之外,“又发拔汗那兵,且使转谕城郭诸国,许以厚赏,使从安西兵入援”*,甚至包括“云南子弟”*。然而肃、代二帝对于平叛一再强调的“万国”之力,其落脚点并不在于“万国”,而是旨在彰显唐朝对于诸蕃绝对的中心地位。杜诗中的“万国兵前草木风”,实此之谓。

随着唐后期回纥(鹘)的强盛,“借兵回纥”成为几个叛乱者的首选。前有仆固怀恩导引回纥、吐蕃掳掠中原,后有朱滔勾结回纥助朱泚反叛。尽管这种依存是双向的,回纥也会不时向唐朝请求援助,如武宗会昌年间就曾出现过“回鹘可汗、宰相相次上表,请国家借兵十万,助其收复故地”*之事,但“借兵”一词已悄然而明确地与北方蕃邦联系起来,具有了一种不甚光彩的意味,如朱滔就曾因其“借兵回纥”而被名将李抱真指斥为“反虏”*。这一指称在两宋被赋予了更为鲜明的时代意义,与和北方政权之间的贡纳关系联系起来,而富弼出使契丹时的一段对话集中体现出这种现实诉求。当时契丹国君坚持“南朝遗我之辞当曰‘献’,否则曰‘纳’”,而富弼则援引唐高祖李渊旧事,认为“自古唯唐高祖借兵于突厥,当时赠遗,或称献纳。其后颉利为太宗所擒,岂复有此礼哉”。*足见“借兵”在宋人看来,是典型的屈辱之称。

回纥的援兵对于安史之乱的平定,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一问题以往也并未被严肃探讨。我们认为,借兵回纥的意义,政治性远大于军事性。唐朝历次借兵回纥,可列表如下:

表5.1 安史之乱期间唐朝借兵回纥及和亲示意表*

西历

回纥

事件

皇帝

年号

年份

可汗

生肖

和亲

借兵

755

玄宗

天宝

十四载

756

至德

元载

九月,李承寀出使;可汗嫁女

十一月,葛勒可汗率军至呼延谷与郭子仪会师

757

二载

葛勒可汗

九月,李承寀正式纳妃

九月,太子叶护、帝德率军助唐复两京,年底返回

758

肃宗

乾元

元年

七月,宁国公主嫁回纥

八月,王子骨啜特勤、宰相帝德率军助唐围攻相州

759

二年

八月,宁国公主遣归

三月,相州溃败,回纥返回

760

上元

元年

761

二年

牟羽可汗

762

代宗

宝应

元年

九月,牟羽可汗率军助唐

据此来看,在安史之乱期间唐朝共四次借兵回纥,分别是至德元载(756)冬、至德二载(757)秋、乾元元年(758)秋、宝应元年(762)秋,时间集中于秋冬,杜甫所谓“高秋马肥健,挟矢向汉月”即指此。细审四次借兵,会发现前三次时间较近,且均是在和亲之后旋即得以借兵;第四次借兵则与前三次相距颇久,且无和亲之举。借兵回纥对于唐朝来说,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乾元二年(759)春的相州之溃回纥并无办法,而宝应元年(762)最终决战前,牟羽可汗更是直接否决了唐朝提出的前两种方案,避免了和燕朝地方实权派的正面接触。

在这中间,第四次借兵时的史实发覆,尤可反映出回纥汗室的战略意图,不妨稍予论及。从两任可汗对唐的态度来看,葛勒相对温和,而牟羽则颇为激进。当时药子昂向可汗依次提出三个方案,分别为“取土门路入,直取邢、洺、卫、怀”、“取怀州太行路,南据河阴之险”、“取陕州太阳津路,食太原仓粟而东”*,前两个方案均被牟羽否决,而第三个方案则得到认同。若取第一个方案,回纥需与燕政权的恒州节度使张忠志发生正面冲突;第二个方案则将直接面对薛嵩势力;唯有第三个方案最为保守,避开了燕朝主要地方实权派力量。《续日本纪》载有当年年初高丽大使王新福的建言:“李家太上皇、少帝并崩,广平王摄政,年谷不登,人民相食。史家朝仪[义],称圣武皇帝,性有仁恕,人物多附,兵锋甚强,无敢当者,邓州、襄阳已属史家,李家独有苏州,朝参之路,固未易通。”而日本中央政府的反应也是“敕太宰府”,称“唐国荒乱,两家争雄,平殄未期,使命难通”*,可见回纥牟羽可汗所谓已与史朝义有约,并非诈言。

本文节选自《从胡地到戎墟:安史之乱与河北胡化问题研究》(王炳文 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遣书代表什么生肖3

纵横华媒国际推出“华夏风范”平台,融通中外,展示中国城市文化。

《三字经》有云:“羊初生,知跪乳”。

羊伴随人类的时间之久远、与人关系之密切。

因其形体适中,攻击力差,对人几乎毫无威胁,

不似豺狼虎豹之凶猛令人毛骨悚然,于是便成为最理想的狩猎目标之一。

又因其食之者草,产出者奶、肉、毛、皮,加之其性格温顺,易于驯服,

故而成为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

古人以“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羊“榜”上有名,且位居前列。

这就足以说明其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传说故事

羊在十二生肖中居第八位,与十二地支配属“未”,

故一天十二时辰的“未时”——午后一点至三点又称“羊时”。

易卦以“兑为羊”。

在五行中,羊属火,所以为火畜。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羊是一位同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一样伟大的人物,

普罗米修斯因盗天火给人间而被送上台,羊则因盗五谷种籽给人间而舍身取义。

在远古洪荒时代,人间是没有五谷的,人类靠蔬菜和野草为生,

严重的营养不良,使人类面黄肌瘦。

羊来到人间后,发现人类面露菜色,

这才知道人类每天都在以吃野菜和杂草为生,连粮食是什么都不知道,

于是,羊当即告诉人类下次要给他们带粮食来并教他们怎么种植粮食。

当时,只有玉帝才有美味的粮食吃,而吝啬的玉帝并不愿意把粮食分享给人类,

当晚,羊便偷偷溜进御田里,摘下五谷含在嘴里,

连夜回到人间,把五谷交给人类并教会人类怎么种植。

人们播种了五谷籽,当年就收获了丰富的粮食,还用麻编制了暖和的衣裳,

人类为了感谢羊,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

仪式惊动了玉帝,这才知道羊偷窃了五谷籽,便下令将羊杀了,并让人类吃掉羊肉。

第二年,在羊行刑的地方,长出了青草和羊,羊从此传宗接代,留在了人间。

玉帝在选十二生肖的时候,人类极力推荐让羊当选,于是,十二生肖便有了羊的一席之地。

下午1——3时(即“未时”),据说羊在这时候,撒尿最勤,

撒的尿可治愈自身一种惊疯病,因此,未时属羊。

十二生肖中的羊

羊与华夏文明的关系十分密切,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是最主要的食物之一。

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表现在文字、饮食、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

相传,古人劳动或喜庆时会有头戴羊角载歌载舞之人,由此演化而成“美”字。

我们的祖先相信,羊将上苍的关怀、恩赐带来人间,视羊为吉祥如意的神兽。

羊不仅是牲畜,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甚至被称为“德畜”。

它们集群而居,有角但不像牛一样好斗。

就连被宰杀时亦十分安静,视死如归。

羊与英雄

据《汉书·苏武传》,汉中郎将苏武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

匈奴单于背汉妄为,扣留苏武并遣其牧羝羊(公羊)于北海之滨,并扬言“羝乳乃得归”。

苏武与羊群为伴,手执汉节,饿吞草籽,渴饮雪水,而不辱使命。

直至19年后单于回心转意,苏武才得返长安,受封典属国,留下千古佳话。

据《战国策·楚策四》载,楚怀王听信张仪花言巧语,入秦而被囚禁。

襄王即位,不思进取。

良臣庄辛进言而不纳,便避走于赵。

不久,郢都被秦所据。

襄王悔,寻见庄辛。

庄辛用“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来鼓励襄王应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用于此处,既通俗易懂,又言简意赅。

吉祥寓意

美德

羊天生丽质,象征纯洁珍贵。

在中国,美的本义和审美意识,都是从吃起源的。

“美”字所包含的最初的美意识,即味觉审美意识,是人类其它审美的先河。

对味觉审美的崇拜,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源泉。

“美”字起源另一说法是源于古人劳动或喜庆时,头戴羊角载歌载舞之人。

吉祥如意

“羊”在古代与“祥”相通,“祥”也可写作“吉羊”,表示吉祥之意,羊是“祥瑞”的象征。

古人年初在门上悬羊头,交往中送羊,以羊作聘礼,都是取其吉祥之意。

传说中羚羊晚上睡觉的时候,跟普通的牲口野兽不同,

它会寻找一棵树,看准了位置就奋力一跳,用它的角挂在树杈上,

这样可以保证整个身体是悬空的,别的野兽够不着它。

坚韧不屈

如果在早上,看见蓝天上飘着如羊般的白云,这是生命和幸福的征兆。

古代的罗马人也认为,当天第一眼见到的动物如果是羊,则象征着爱和幸福。

“基督自称为好的牧羊人”,因为羊具有温和与安祥的特征。

羊群在没有水草的荒野中,依然和顺地跟着人走。

忍耐力强、前进不止,这就是羊年出生之人的特征,外表上很温和,但生命力却十分旺盛。

《华夏风范》平台由纵横华媒国际发起打造,致力于向全人类阐释推介更多具有地方品牌特色物产、中国城市文化底蕴、中国人民精神特质、中国经济社会力量、中国智慧与自信的优秀文化,为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人类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