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冒险.代表什么生肖

高考明天见!江苏卷,最后一面,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何必冒险.代表什么生肖1

明天,高考!

2019年4月23日

江苏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发布

2021年开始

试卷命题从江苏自主命题

变成语数外使用全国卷

《黄金时间》:30秒读懂江苏新高考方案究竟变了哪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2020年7月7日-9日高考的考生

人生大考不但晚了30天

也将是最后一批使用江苏卷的考生

再见了

从得知改革的第一时间起

网友就沸腾了

毕竟一提江苏卷

就直接与“难”字挂上了等号

还记得你高考那年的作文题吗?

每年高考开始

江苏高考作文题

总能上一波热搜

光是看着这些题

我已经开始酝酿三段式作文结构了…

上下滑动查看往届江苏卷作文题↓

20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201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201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2016: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字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2015: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201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2013:一群探险者去山洞探险,进入后点燃蜡烛,发现有一群蝴蝶,于是退出去了。过了一段时间,探险者们再次进入,却发现蝴蝶飞到山洞深处了。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0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2011: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要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0: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一种崭新的理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篇作文,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09:“人们追逐时尚,不是因为它适合自己的气质,而只是因为大家都是如此。”请以“品味时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008: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7: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

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2006: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请以“人与路”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2005: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来谈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

请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4: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

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没有选择题的数学卷

告别江苏卷后

不用再做没有选择题的数学卷

(下图红框,看着就颤抖!)

小题狂做

差点变成“小题狂错”

有人无聊到做起了江苏高考数学卷

但是止步于第二题

堪比《清明上河图》的英语卷

听学弟学妹们说

近几年江苏英语卷

越出越长,越出越难

16页的卷子堪比《清明上河图》

英语试卷折4次的快乐

你们理解不了…

给你们随便截个阅读理解↓

再次庆幸自己毕业得早

承载着一代人回忆的江苏卷

即将和大家说再见

虽然被虐过千百遍

但回想起来竟还有淡淡的不舍

最后

江苏高考期间的天气请收好

明天就高考了

相信没有什么题能难倒江苏考生!

用一张图送上对所有考生的祝福

等你惊艳登场!

已经高考过的你

留言说说你印象里的江苏卷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何必冒险.代表什么生肖2

想象一下,如果英国的每座花园都是野生动植物友好型的,种着村舍花园里的香草、野花,以及自己种植的健康蔬菜,或许在角落里也有一座自制的供独居蜂筑巢的地方。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花园和城市中禁用杀虫剂呢?世界上有一些城市已经这样做了,而且并没有出现害虫泛滥成灾的情况。

再想象一下,如果用市政厅的土地来养育野生动植物:路旁草坪和环岛不需要五分钟就割一次,而是种上野生花卉;公园中的草坪可以长时间生长。我们应当说服本地有关部门不要在每个春季摆放一年生的花坛植物,而是在公园的狭长花坛中种植能吸引蜂类和蝴蝶的多年生植物。在大学和中学的校园中,我们还可以建一些长满花的干草草地。在工业区和科技园区中,不要再种植常绿的外来植物,而是种植能开花的本土灌木,这样就可以为蜂类提供食物,也能为鸟类提供浆果。

金巨熊蜂,图片来源:Pato Novoa/ Wikimedia Commons

为什么不能在郊区的街道旁种植苹果、梨和李树呢?这样,居民就能在街道旁采摘水果,孩子们也能在上学的路上品尝苹果的味道。我们可以在建筑的屋顶和墙体上种满绿植;可以保护野生动植物丰富的棕地,让它们对公众开放,而不是把它们都铺成柏油地面;可以绿化城市,让野生动植物生活其中,并创建英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而这些根本不需要额外花钱。我们的孩子也可以更加亲近自然,更加尊重自然,能够在高高的草地里用手捕捉蚱蜢,能够观察蜜蜂在荷包豆间飞舞,能够在本地的河渠中寻找蝾螈和边纹龙虱。

如果这一切是我们想要送给他们的礼物,那么现在就该采取行动了。我热切地希望我们的后代能有机会亲近自然,这样他们才能爱上自然。

我最恐惧的是我的孙辈们(如果我有的话)在一个灰色、枯竭的钢筋混凝土世界里长大,根本无法亲近自然,也无法知道和在意自己失去了什么,因为自然几乎已经消失殆尽。情况可以不必如此,因为我们能够做到绿化城市。

既然与日俱增的城市化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就应发挥想象力,让我们的城区变成自然保护区的延伸,在那里,人类与野生动植物可以和谐地并肩生活在一起。或许期待我们的城市变成“英国的雨林”有点异想天开,但是如果我们真的去尝试了,那我们的子孙一定会感激不尽。

《寻蜂记:一位昆虫学家的环球旅行》,[英]戴夫·古尔森(Dave Goulson) 著,王红斌、冉浩 译,译林出版社,2021年11月。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一段喜爱昆虫的时光

我们徒步走向距离小学500米处的森林。孩子们手挽着手,兴奋地一边走一边聊。我扛着一些捕虫网和收集盘在前面带队,他们的老师夏基女士跟在后面,竭尽全力地使孩子们保持队形。

这是2009年的一个下午,这一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学期快要结束时,我带着大儿子芬恩以及他在邓布兰牛顿小学的同班同学们去捉虫。邓布兰位于苏格兰中部,是奥希尔丘陵西缘的一座小镇,边上不远便是野外。到森林之后,我把捕虫网和其他装备分发下去,并教他们如何使用,这群七八岁的孩子早已急不可耐。在他们手中,所有的网子都显得巨大而笨拙,捕蝴蝶的网子足以把体形小一点儿的孩子都装进去。

这些像风筝一样的捕虫网看起来很好用,但是想要捕到会飞的昆虫,还有一个小窍门:轻轻转动捕虫网,让捕虫网的框压住网袋,封住网袋底部,防止昆虫再次飞走。我教他们把收集盘(一块用木框架撑起来的巨大矩形布)放到较低的树枝下,让他们用力摇晃树枝。虫子们落到白布上,跌跌撞撞地扭动身子,仓皇逃窜。一切立刻热闹了起来。我们需要用这个结实的白色网子(捕虫网)使劲击打高高的草,保持网口朝前。我发现,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弯着腰,撅着屁股,把它从身子一侧划着弧形挥舞到另一侧。这么做的时候,我看起来像是在走着碎步跳莫理斯单人舞。这段“舞蹈”结束之后,我扎紧网口,免得里面的昆虫跑掉。我把孩子们叫过来,检查大家的捕捉成果。

打开捕虫网总是很好玩的一种体验,有点像打开圣诞礼物的感觉,因为你根本不知道里面会有什么好东西。当许许多多小生物—蚂蚁、蜘蛛、胡蜂、甲虫、苍蝇和毛虫—从网中飞出来、蹦出来或扭动着爬出来时,孩子们一声接一声地叫喊着。我教他们如何用昆虫收集瓶把最小、最脆弱的虫子捉住,还给他们每人分几个瓶子装猎物,然后打发他们散开。孩子们朝着灌木丛跑过去,用力击打,横扫四周,或是用昆虫收集瓶猛吸,玩得眼睛放光,不亦乐乎。我们翻开腐烂的木头和长满苔藓的石头(之后又小心翼翼地还原),发现了许多潮虫、步甲和马陆。他们每捉到一种新东西,总会骄傲地跑过来让我看看。从硕大的红蛞蝓到脆弱的普通草蛉,他们捕到的东西丰富多样。忽然传来一声激动的尖叫,原来是有一个孩子捕到了一只巨大的欧洲熊蜂的蜂王。这只熊蜂大声嗡嗡地叫着,向我们表示抗议。芬恩难以抵挡充当万事通的诱惑,给他的同学介绍着一切。

尖叫熊蜂。(图片来源:Ivar Leidus/ Wikimedia Commons)

捕虫的场面异常混乱。不过,大约一小时之后,我们收获了各种形状与大小的虫子。我们将它们都装在罐子里,摆在一个收集盘上,又按科做了分类,以了解苍蝇和胡蜂、甲虫和蝽、蜈蚣和马陆之间的区别。我给孩子们讲起了它们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活:哪些虫子吃粪便,哪些吃叶子,哪些吃其他昆虫;寄生蜂会从里向外把毛虫活活吃掉;沫蝉大部分时间会躲藏在用自己的唾液做成的球里。

当我们释放这些虫子时,我鼓励孩子们去拿那些个头比较大,看起来强壮些的家伙。有一只漂亮的原同蝽,身上呈现出鲜绿色和铁锈色,背部棱角分明,末端带尖。它得意扬扬地走了几步,然后拍拍翅膀,突然一下从我们的手里飞走了。一只未完全发育的灌木斑螽呈现鲜艳的叶绿色,夹杂着黑色的小斑点。它似乎有些近视,要用超过身长三倍的巨大的触角探着路往前走。一只柔弱的红蟌好像不敢相信自己居然会被释放,它用突出的大眼睛小心翼翼地盯着我们,然后展开闪闪发光的翅膀,悄无声息地飞走了。

当我看到孩子们的笑脸,不禁想到那位伟大的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的话:“每个孩子都有一段喜爱昆虫的时光,而我始终没有从中走出来。”为什么孩子们天生热爱自然?为什么他们喜欢收集贝壳、羽毛、蝴蝶、压花、松果或是鸟蛋?为什么他们喜欢捉住各种各样的小生命,愿意观察和收集它们?这些问题想想都让人觉得有意思。

我猜想,在遥远的过去,当人类依靠捕猎和采集为生时,这种好奇心对人类意义非凡,因为如果想要生存,我们必须积累与自然界有关的知识,尤其是哪些动植物可以吃,哪些又会给我们带来危险。这种好奇心还能让我们获得一些来自大自然的微妙线索。解读鸟儿的行为可能会让人类发觉即将面临的危险,或许也能获知食物和水的位置。经常有人问我,当初对自然的着迷劲是从哪儿来的,仿佛我是个异类似的。但事实上,我认为我非常典型,正如爱德华·威尔逊所说,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一段喜爱昆虫的时光。

产生恐惧和攻击行为,源于他们对昆虫的无知

一个更大的问题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孩子失去了对昆虫的兴趣,并进而失去了对自然的兴趣?明明这些孩子八岁时还能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掌里爬过的潮虫,他们到底怎么了?不幸的是,到了十几岁时,到处乱飞的昆虫和它们发出的嗡嗡声会让大部分孩子产生恐惧和攻击行为,而这些都是源于他们对昆虫的无知。他们极有可能会猛击那只可怜的小生物,然后用脚踩踏一通。倘若只是害怕地挥着手,发着嘘声把它赶走,就算是最好的结果了。

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他们童年时的喜爱之情变成了现在的极端厌恶?这让我想起了邓布兰的那些孩子们,他们现在已经十几岁了。他们对昆虫感到陌生了吗?他们还记得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吗?还记得找到的那些让他们着迷的东西吗?父母对昆虫的恐惧会不会也影响了他们,让他们对窗帘杆上垂下的蜘蛛,或是家庭野餐中闯入的胡蜂产生过度反应?如今,我们家已经从苏格兰搬到了英国南部的萨塞克斯郡。但是,芬恩告诉我,他的新朋友大多也对野生动植物丝毫没有兴趣。他们感觉不到自然的世界与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更有可能对足球、游戏机或是在社交平台上发自拍照感兴趣。放学回家的路上,他们会不假思索地把饮料罐和薯片包装袋扔进树篱。在他们眼里,观鸟没什么好玩的,收集、拍摄、饲养蝴蝶或蛾子是傻瓜和怪胎之类的人才会有的爱好。

红尾熊蜂。(图片来源:Ivar Leidus/ Wikimedia Commons)

我大胆地猜测,这种变化的出现是因为在城市化的现代世界中,孩子们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太少了。成长中的孩子只有经常与大自然亲密地接触,才有可能珍爱自然。他们很难爱上在成长过程中不了解的东西。如果他们不曾在春末去过一片长满野花的草原,不曾嗅闻那里的花香,不曾倾听那里的鸟儿和昆虫歌唱,不曾欣赏蝴蝶从草地上飞掠而过的场景,那么当这一切遭到破坏时,他们根本就不会在意。如果他们从来没有机会去古老的野外森林中攀爬,从来没有用脚踢过那些带有霉味的叶子和翠绿色的山靛,从来没有闻过蘑菇腐烂和生长的味道,那么他们就很难理解把树砍倒后做成刨花板是多么暴殄天物。

纵使我有莎士比亚的天资,我也无法真正表达自然世界的美好和神奇。近几十年上映了一些极好的自然纪录片,让我们能欣赏到在本地没有机会看到的奇异生物。尽管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我认为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让孩子们走出家门,让他们趴在地上去翻找大自然的乐趣。在我看来,花十分钟观察灌木斑螽,要比花上十个小时在电视纪录片里观看遥远热带森林中的天堂鸟跳求偶舞更有价值。

当然,可惜的是,现在没有多少孩子能有我和威尔逊曾有过的机会来培养对自然的兴趣。从更大的环境来说,我想孩子们再也没有机会像我一样,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乡下的一个角落里去发现和接触自然了。如今,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城市,在英国,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2%。孩子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可以无拘无束地四处漫游了。

从七岁起,我就在村子附近的郊野玩耍。有时和朋友们一起失踪几个小时,父母根本不知道我们去哪里了。我们爬树,去湖里和河里摸鱼,在森林里野营。现在,即使是住在农村的孩子们也没有这样的自由了。因为他们的父母担心往来的车辆会造成威胁,这完全没错。还有一部分是担心他们的孩子会被无处不在的坏人绑架,这就有点杞人忧天了。我的想法听起来可能有点不负责任,我认为应该给孩子们多一些探索的机会,做点冒险的傻事,这能让他们学到很多东西。在我的童年时代,这种傻事我做得可不少,我不也活下来了吗?

我收集院子里的马陆、潮虫、甲虫,还有匆匆爬过的红色螨虫

我最早的记忆都是关于各种昆虫的,它们简直渗透到了我的灵魂深处。五岁时,我发现了一些朱砂蛾的毛虫,它们长着横纹,身上黑黄相间,正在那些生长在我小学操场裂缝中的欧洲千里光叶子上大吃特吃。我弄了一大堆这种虫子放到午餐盒里,把它们带回了家,还采摘千里光来喂养它们。当它们长成蛾子时,我异常兴奋。这些蛾子不太会飞,但是非常漂亮,熠熠发光,呈现洋红和黑色相间的颜色。(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种有毒的标志,是欧洲千里光用来保护自己的毒素在它们体内积累的结果。)

我收集院子里的马陆、潮虫、甲虫,还有在好天气里从房子前矮矮的水泥墙上匆匆爬过的红色螨虫。我把它们装在果酱罐里,一字排开放在卧室的窗台上。这些可怜的生物大多恐怕都死了,但我因此学到了很多东西。后来,父母给我买了本《牛津昆虫之书》,目的就是让我了解收集的那些宝贝们,我从中获益匪浅。到了晚上,我仔细钻研那些水彩插图,为我的地方探险制订计划。我想我可以找到更加有传奇色彩的生物—宽跗牙甲、帝王伟蜓和赭带鬼脸天蛾。

欧石南熊蜂。(图片来源:Ivar Leidus/ Wikimedia Commons)

七岁时,我们从伯明翰郊区一栋半独立式的小房子搬到了什罗普郡的一个小乡村—埃奇蒙德,这给我的生物捕猎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在学校交了一些趣味相投的朋友。午饭时,我们会在围绕学校的山楂树篱上搜寻漂亮的桑毛虫,它们像黑色的天鹅绒一般,装饰着由一簇簇红色、黑色和白色的刚毛形成的条纹,就像莫西干人的头饰一样。周末,我们会走遍我们村子周围的树篱、草原和萌生林,去搜寻其他种类的毛虫。

我的父母给了我另一份礼物—《毛虫观察手册》。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我们尽最大可能去了解找到的虫子,并找来恰当的叶子喂给它们。我发现它们挑食的习惯很有意思,大部分蛾和蝴蝶的毛虫只吃某一种或某两种叶子,宁愿饿死也不吃其他东西。也有几种不那么挑剔的毛虫,比如豹灯蛾的幼虫非常巨大,这种带有黑色和橙色的虫子毛茸茸的,除了草之外,它们几乎什么都吃。有一次,我们看到一只黑带二尾舟蛾的幼虫正在吃柳树叶子。这种绿色和黑色的虫子很奇特,它们受到惊吓的时候会翘起腹部末端,从分叉的尾部伸出一对来回摆动的红色触角,借以显示威胁。我等了将近一年,直到第二年年初才见到它们变成蛾子。它们长得很胖,毛乎乎的像小猫一样,还有黑色的斑点长在白色的身子和翅膀上。

我在只有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收集鸟蛋,而我父亲小的时候也做过类似的事。在我的记忆之中,几乎村子里的每个男孩都会收藏鸟蛋。(我不知道女孩子们在干什么—我没有姐妹,而且上的是男子中学,所以,直到十四岁时才知道还有女孩存在。)我们比赛看谁能找到不同寻常的鸟巢,对于彼此的收获还充满觊觎。当然,这次也离不开“观察手册”系列博物类书籍的帮助。我现在仍然保留着已经被翻成碎片的《鸟蛋观察手册》,它差不多有50年的历史了。

我记得我发现了一颗有浅棕色斑点的蓝色鸟蛋,它被遗弃在什罗普郡南部的朗麦得山的斜坡上。我自信那是环颈鸫的鸟蛋,属于一种我从未见过的、生活在高地的罕见鸟类。我的朋友们对此表示怀疑,我们还为此争论了好几天。以我的“后见之明”判断,这只是乌鸦的蛋而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到了许多关于鸟类的博物学知识。因为每种鸟儿大都在特定的地方、用特定的材料筑巢。有几次,我们找到了银喉长尾山雀的巢穴,它由蜘蛛网和软苔藓编织而成,是一种格外漂亮的球面结构。

我以此为起点,发展到收集蝴蝶,接着是蛾子,然后是甲虫,最后,我变成了识别它们的专家。喂养蛾子和蝴蝶的技能给我带来了一个好处,它能让我收集到完美、没有污损的成虫标本。但是,到了十二岁左右,我终于厌倦了杀死这些可爱的生物,喂养的最终目的是把它们放归自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养了几百只孔雀蛱蝶和荨麻蛱蝶。我从荨麻上寻找毛虫,把它们养在自己的笼子里,这样它们就能躲避寄蝇和小蜂。在野外,这些蝴蝶毛虫大多难逃这些寄生虫的魔爪。看到这些新羽化出来的蝴蝶第一次尝试飞行,看着它们的翅膀一点点变干,随后拍打翅膀,飞向高空,并最终从我们的院子里飞走,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如果没有了土壤和蜂类,钱还有什么用呢?

现在,人类活动造成物种灭绝的事件时有发生,气候变化也威胁着全球的大部分地区,使它们在不久的将来不再宜居。与此同时,地球表层土壤正在以每年一千亿吨的速度流失。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环境问题在政治议程中鲜有提及,即使是绿党也不例外。政客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经济上。但是,如果没有了土壤和蜂类,钱还有什么用呢?

如果我们想拯救这个世界,并最终拯救自己,那么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它的命运。首要的是,我们需要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探索自然,让他们蹚着泥水去捕青蛙,爬进树篱去捉毛虫。我们需要给他们机会表达对自然的好奇,让他们观察蝴蝶破茧而出,看着小蝌蚪长出四肢,体会在木头下发现蛇蜥的激动。如果我们给他们提供了这些机会,那他们将来就有可能热爱自然,珍视自然,并为自然的未来奋斗。

蓝铃花林地。(Edmund Shaw/ Geograph and Wikimedia Commons)

我非常幸运,能在小的时候拥有机会获得上述体验,这种经历促使我用毕生精力去探索博物学的奥秘。我有幸周游世界,观察鸟翼凤蝶在婆罗洲的雨林中穿梭,倾听吼猴在伯利兹的森林中宣示着自己的领地,还有许多印象深刻的经历,简直不胜枚举。

在离家近的地方,在法国和英国那些不算壮观,但也同样精彩的森林和草地中,我不知花了多少时间去寻找昆虫、鸟儿、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野花。在乡下长大实在是我的幸运。我的职业也是一件幸事,它让我有机会追寻世界上最有趣的蜂类,并有望更多了解它们,揭示它们生活中仍不为人知的细节,再寻找办法去保护它们,使其他人能有机会在未来见到它们。本书便记述了这些寻找蜂儿的旅程。

我们将以家为起点,从隐藏在英国的那些角落开始,在那儿,野生动植物仍然生机勃勃。此后,我们要走出国门,先到波兰的野山上,然后到新世界的安第斯山脉和落基山脉,那里正上演着熊蜂的悲剧。最后,我们将回到英国,见证大自然的恢复能力,这将令人鼓舞,充满希望。欢迎走进我的《寻蜂记》,与我一同踏上环球旅行。

本文选自《寻蜂记:一位昆虫学家的环球旅行》,小标题为编者所加。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该书。

原文作者丨[英]戴夫·古尔森

摘编丨安也

编辑丨罗东;张婷

导语部分校对丨陈荻雁

何必冒险.代表什么生肖3

今天我们的评审书目——《万物的签名》,来自美国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人生无非两件事:拥有爱,拥有热爱。《万物的签名》是时代周刊全球百大影响人物、《美食祈祷和恋爱》作者历时七年超越之作,细腻磅礴的女植物学家传奇。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

The Jury of Books

评审团

本期书目

《万物的签名》

作者:(美)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译者:何佩桦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7月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Elizabeth Gilbert)。千万级畅销书作家《美食,祈祷和恋爱》作者。《时代周刊》“影响世界100人”之一。曾在《GQ》《纽约时报》等知名杂志担任记者,两度获得美国国家杂志奖。2006年,自传《美食,祈祷,恋爱》出版,高踞《纽约时报》畅销榜200余周,后被改编成同名热门电影;2013年出版的小说《万物的签名》被《纽约客》《华盛顿邮报》等知名媒体评为年度图书;2019年出版女性题材小说《女孩之城》。

这是一套什么样的书?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印记,你打算如何书写自己的一生?

《万物的签名》是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第一本虚构类作品,与她过去的作品完全不一样。书名“万物的签名”源自一位16世纪的德国神秘主义者所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上帝在每种植物的形状和形态上都刻入了其用途信息的印记。书中的女主角阿尔玛·惠特克是一位声名显赫的植物探险家的女儿。含着金汤勺出生的阿尔玛成为父亲的助手。她抓着放大镜跑到外面,发现了整个苔藓的世界,意识到那是从来没有人研究过的植物种类。她开始研究苔藓,并藉此逐渐揭开物种进化的核心奥秘。天赋异禀的她,借由对植物的探索与认识,一步步解开推动生命发展的机制。

它为何吸引人?

《时代周刊》“影响世界100人”之一、《美食,祈祷和恋爱》作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历时七年的超越之作。Goodreads超10w+人评分3.85、美国亚马逊4.3星、豆瓣3500+人评分8.7,被不少读者奉为当代女性经典。2022年中文新版内文升级,对照原文逐一修订;经典延续,中文首版设计师再度操刀。

女性自我意识(容貌焦虑/正视欲望/自我正确评价)的碰撞。阿尔玛是一个男性主宰的科学世界里的闯入者,一个在母亲的激励下依靠自己的智慧取得成功的女人。然而,她在继承了父亲无畏的气魄和不可一世的智慧的同时,也继承了其貌不扬的平凡容貌。她内心孤独的骚乱、对激情与爱的渴望,囚困在平庸卑微的身体中燃烧。即使她年纪轻轻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植物学家,仍然在爱情面前输的很惨……

“久违了的阅读快感。一本大书。磅礴的历史泼墨上的个人生命的细密画。一个女人,一个资本奇迹之上、之外的故事。细腻、迷人,娓娓道来。女性的成长主题与20世纪文学特有的广博的知识谱系、以近乎探险或勘察的姿态,令涓涓细流溶刻下历史的印痕。于我,《万物的签名》是一份意外之喜。作者以某种女性的生命体认绕过了主流世界的陷阱与阻隔,成就了一份古老而常新的意义质询。没有廉价奇迹与救赎,只有一份生命的隽永与低回。”

——戴锦华

《万物的签名》(试读)

第二个晚上和头一晚毫无差别—第三个、第四个和第五个晚上也一样。接下来的每个晚上还是一样。安布罗斯和阿尔玛暗自脱去衣服,回到床上,面对彼此。他亲吻她的手,夸耀她的好,吹灭了灯。而后,安布罗斯像童话里的神仙一样,沉沉入睡,阿尔玛却默默躺在他身旁,忍受煎熬。

日子久了,唯一不同的是,阿尔玛终于可以一个晚上断断续续睡上几个小时,精疲力竭后她累得瘫倒下来。然而纠结缠绕的梦以及一阵阵不安、漫游、清醒的思考,惊扰了她的睡眠。

在白天,阿尔玛和安布罗斯一如从前,是一起学习和沉思的同伴。他似乎从未这么喜欢过她。她木然地做着自己的工作,也协助他工作。他一直想在她近旁——尽可能地靠近,他似乎没有察觉她的烦恼。她试着不显露出来,她一直希望有一线转机。又过了几个星期,十月来临,夜晚转凉,没有任何改变。

对于他们的婚姻形式,安布罗斯看起来安然自若,阿尔玛——有生以来第一次——担心自己就要疯了。她是这么想狠狠蹂躏他,他却只亲吻她左手中指关节下方一平方英寸的皮肤,就已经心满意足。她对婚姻本质的认识是否有误?这是不是一场骗局?身为惠特克氏,想到自己被当成傻子玩弄,她怒火中烧。可是当她望着安布罗斯那张最不像恶棍的脸,她的怒气再次化为愁苦的困惑。

到了十月初,费城享受着最后几天小阳春天气。早晨空气微凉、天空湛蓝,午后则温暖而慵懒。安布罗斯仿佛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受鼓舞,每天早晨就像从大炮中射出一样跳下床来。他居然让兰花房里一株罕见的香花指甲兰开了花。亨利多年前从喜马拉雅山麓引进了这株兰花,却从没有使它开过一个花苞。直到安布罗斯把兰花从地上的花盆中取出来,高挂在木梁上阳光灿烂的地方,放在用树皮和湿苔藓制成的篮子里。现在,这株植物突然绽开花颜。亨利高兴不已。安布罗斯也高兴不已,他从不同角度为兰花作画,这将成为白亩庄园植物选集的骄傲之作。

“不论什么东西,你只要爱它够深,它终会道出自己的秘密。”安布罗斯告诉阿尔玛。

要是有人问她,她或许会有不同的意见。她爱安布罗斯爱得无以复加,却没有任何秘密来自他身上。她发觉,他在香花指甲兰上取得的胜利,令她感到气恼忌妒。她羡慕那株兰花,羡慕他对兰花表露的关爱。她无法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工作上,而他却在自己的工作上日渐精进。她越来越不满他出现在马车房里。他为什么总是在打扰她?他的印刷机声音吵闹,有股热油墨的气味。阿尔玛再也无法忍受。她觉得自己仿佛正在腐朽。她的脾气开始变得暴躁。有一天,她走在白亩庄园的菜园间,碰到一个年轻工人正坐在铲子上懒洋洋地挑着大拇指上的一根刺。她以前见过这个人——这个挑着刺的小个儿。他坐在铲子上的时间远远多于拿起铲子干活的时间。

“你叫罗伯特,对吧?”她问道,面带微笑走了过去。

“我是罗伯特。”他确认道,有点儿无动于衷地抬头看她。

“你今天下午的工作是什么?”

“给这块老豌豆田翻土,夫人。”

“你打算哪天翻呢?”她探问,语调低沉危险。

“噢,我这儿有根刺,瞧……”

阿尔玛靠了过去,给他整个瘦小的身躯投下了阴影。她抓住他的领子,把他举了起来,一整条腿离开地面,而后像摇一袋饲料那样用力摇晃他,吼了起来:“回去工作,你这没有用的小东西,免得我用你那把铲子铲掉你的蛋蛋!”

她把他扔回地上。他重重摔下来。他像兔子一样,从她的影子底下爬了出来,狠命、胡乱、惊恐地挖起土来。阿尔玛转身离开,甩甩胳膊,松弛肌肉,即刻又开始思考她丈夫的事情。

安布罗斯有没有可能只是不懂?

真有人这样无知,对婚姻义务全然懵懂而走入婚姻关系,完全忽略夫妻之间的性机制吗?她想起多年前开始收藏马车房阁楼上那些淫书时读过的其中一本书。她至少有二十年没再想到过这本书。相较于其他书,此书颇为乏味,此时却出现在她的脑子里。该书的书名叫作“婚姻之果:绅士节欲指南——已婚夫妇手册”,作者是霍施特博士。

这位霍施特博士宣称,此书是在他辅导过一对谦卑的年轻基督徒夫妻之后写成的。这对夫妻缺乏任何性关系方面的常识—无论理论上或实践上—他们走进温柔乡时体会到奇妙的情绪和感觉,觉得自己被施了魔法,却只是互相感到困惑不解。最后,在结婚数周后,可怜的新郎询问一个朋友,这位朋友给他的信息令人震撼:新婚丈夫必须把他的性器官直接放入新娘的“喷水洞”内,双方才能发生夫妻关系。这个念头让这位可怜的小伙子又羞又怕,于是他跑去找霍施特博士,问他这种听上去荒诞无稽的举动是否可行、是否道德。霍施特博士对困惑的年轻人感到怜悯,于是写了性方法指南,好协助其他新婚男人。

阿尔玛多年前读到这本书时嗤之以鼻。身为年轻人,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功能却一无所知,在她看来似乎荒谬至极。这样的人肯定不存在吧?

然而现在,她猜不透了。

她需不需要引领他?

那个周六下午,安布罗斯早早回到他们的卧房,说要在晚餐前洗个澡。她跟他去房间。她坐在床上,听着门另一边的水流入大瓷澡盆。她听见他的哼唱声。他很高兴。她却苦恼疑惑得火冒三丈。他此时肯定在脱衣服。她听见他跨入澡盆时的微弱水溅声,而后是一声愉快的长吁。接着一片沉寂。

她站起身来,也把衣服脱去。她脱去所有衣物—衬裤和胸衣,甚至发夹。如果她有更多东西可脱,她也会继续这么做。她知道自己裸体的样子并不美,然而她只有这一切。她走过去,倚着盥洗室的门,耳朵贴在门上听着。她不必这么做。还有其他选择。她可以学会忍受现状。她可以耐心承受苦痛,屈从于这种离奇、不可思议的非婚姻的婚姻。她可以学会战胜安布罗斯给她带来的一切—她对他的热情,她对他的失望,她接近他时感受到的那种折磨与恍惚。如果她能学会战胜自己的欲望,那她也能留住她的丈夫—这样的他。

不,不,她没法学会。

她转动门把手,推开门,安安静静走进去。他转头看到她,他睁大眼睛,显出惊恐的样子。她一言不发,他也一言不发。她避开他的眼光,让自己观察他的全身,他那刚好浸在冰凉洗澡水底下的身体。他就在那儿,展现他那赤裸的魅力。他的皮肤像牛奶一样白—他的胸膛和双腿比手臂白许多—他的躯干只有少量毛发。他完美得不能再完美。

她是否担心过他或许根本没有生殖器?她是否想象过这或许是问题所在?噢,这不是问题。她让自己谨慎地观察他那漂亮的悬垂物—那苍白、波动的水中生物,漂浮在他两腿之间蓬乱潮湿的阴毛当中。安布罗斯一动也不动,他的阴茎也丝毫没有动静,它不喜欢让人盯着看。她立刻明白了这个反应。阿尔玛在树林中花过不少时间打量胆怯的动物,知道它们什么时候不想让人看到。而安布罗斯腿间的这东西,不想让人看到。可她仍然盯着它看,因为她无法移开视线。安布罗斯让她这么做—倒不是因为他对此表示许可,而是因为他吓瘫了。

最后,她抬头看着他的脸,渴望找到通往他内心的某种入口、某种通道。他似乎吓呆了。为什么会受到惊吓?

她瘫坐在澡盆边的地上。看上去她几乎就像跪在他面前哀求。不——她正是跪在他面前哀求。他的右手——他的手指又细又长—搁在澡盆边缘,抓住瓷边。她掰开这只手,一次掰开一根手指。他让她松开他的手。她抓住他的手,送到她的嘴边。她把他的三个手指放进她嘴里。她没法不这样做。她体内需要他的某些东西。她想咬住他,好让他的手指无法从她口中滑出。她不想吓到他,可她也不想放开他。她没有咬,而是开始吸吮。她完全集中于自身的渴望。她的嘴唇发出声音——一种湿润的粗俗声。

在此情境下,安布罗斯活了过来。他倒抽一口气,把他的手指从她嘴里猛然抽出。他很快坐起身来,发出响亮的泼溅声,两只手遮住自己的生殖器。他看起来就像即将死于恐惧。

“求求你……”她说道。

他们面面相觑,像一个女人和一名闺房闯入者—只不过阿尔玛是闯入者,他是惊恐的猎物。他盯着她,仿佛她是陌生人,拿刀抵住他的喉咙。仿佛她打算利用他,享受最邪恶的乐趣,而后砍下他的头,挖出他的肠子,用又尖又长的叉子吃了他的心。

阿尔玛让步了。她别无选择。她站起来,慢慢走出盥洗室,轻轻关上身后的门。她再次穿上衣服。她走下楼。她伤透了心,不明白自己怎么可能还活着。

她看见汉娜克在打扫饭厅角落。她声调紧绷地请女管家为派克先生把东厢的客房整理好,从现在起,他会睡在那里,直到另做安排。

“为什么?”汉娜克问道。

然而阿尔玛不能告诉她为什么。她几乎要投入汉娜克怀中大哭一场,却克制住了自己。

“一个老妇人的问题能有什么恶意?”汉娜克问道。

“请你亲自告诉派克先生这个新安排,”阿尔玛说道,转身就走,“我自己说不出口。”

如何参与“评审团”?

我们希望你:

| 是一位认真的阅读者,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文学、女性题材小说、自我意识等话题感兴趣。

| 期待将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与更多人交流,甚至引领一种主张。

| 时间观念强,能够遵循我们的约定。

你只需要:

| 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你为什么想读这一本书,或者分享自己对文学、女性题材小说、自我意识等话题的看法和观点。

| 等待我们的回复。我们会尽快选取3位评审员,然后确认地址与联系方式,尽快将书寄出。

| 在两周内(从收到书之日起)将书读完,发回1000字左右的评论或读后感,并给这本书打分(满分10分)。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一本免费寄送的书,换来这么多的要求,不值得呀。

但赠阅并不是“阅读评审团”的核心,我们所期待的,是让有意愿有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读者,有一个发表和交流的平台;是让那些原本灵光一闪、只有自己知道的思考,在鼓励和督促之下能够被文字所记录、被他人所阅读;是为了通过认真的讨论,让“热点”的潮水中多一些独立的、真诚的声音;甚至,是为了发现和培养新的书评作者,让我们以这种方式相遇,然后看到你从此不断成长。

你,来吗?记得在下方留言哦。

《万物的签名》:一个女人的史诗,在不凡的年代一窥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