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帝三王代表什么生肖

中国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到汉代才逐渐完善确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两帝三王代表什么生肖1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关注了解更多百科知识

中国的古史传说中,战国时期形成了几种“五帝”说;战国末始有“三皇”一词,到汉代才形成几种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说。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汉代所定的人间历史上的“三皇”有五说:①《尚书大传》为燧人、伏羲、神农。《礼·含文嘉》、《春秋命历序》亦同此说而以燧人居中。②《春秋运斗枢》为伏羲、女娲、神农。③《礼·号谥记》为伏羲、祝融、神农。《孝经钩命决》引《礼》同此,但以祝融居末。④《白虎通》说为伏羲、神农、共工。⑤西汉末的《世经》所排古史系统,在黄帝和颛顼之间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战国时说的“五帝”中多了一帝。于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黄帝升为三皇,与伏羲、神农并列。首先是《礼·稽命徵》持此说,张衡上汉顺帝书及其后的皇甫谧《帝王世纪》亦从之。接着是伪《尚书序》宣扬此说,由于它的经书地位,从此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历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其实上述诸说皆为西汉末以后纬书所编造的神话。

汉代仍传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汉末纬书《春秋命历序》、《始学篇》等以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道教经典中的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还具人形(一说他们分别有十二头、十一头、九头);“中三皇”则具人面蛇身或龙身,分别有十三头、十一头、九头(一说以中地皇为有巢氏、中人皇为燧人氏);“后三皇”中的“后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汉代画像石和帛画即多此形象。

“帝”原指天帝,人间的“五帝”一词在孟子时尚未出现,他书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词排在“三王”前,但无人名,只在其《议兵篇》中称尧、舜、禹、汤为“四帝”。《孙子兵法》有“此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称(但梅尧臣谓此“帝”字系“军”之讹)。《管子》及《庄子》所屡称“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实人名。《庄子·胠箧》列举了古帝十二名及全书中屡次提到其他古帝,《六韬》列举了古帝十五名,《逸周书》所列古帝多达二十六名。由于战国后期五行说逐渐建立,凡事都要凑五为成数,于是在上述许多古帝王中,遂有罗列“五帝”的必要,并出现了下列五种五帝说。

①《五帝德》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其说根据《国语·鲁语》对他们的赞誉而定。《帝系》为其编造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世系。《吕氏春秋》及《史记·五帝本纪》承用了此说。

②《战国策·赵策》与《易·系辞》提出的宓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人。《庄子》、《淮南子·淑真训》及《三统历》亦承此说。《通鉴外纪》反对三皇五帝说,但其所列最早的帝王仍是此五人。

③《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载的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亦同此说。王符《潜夫论》并将古代各帝王都分别纳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统之下。

④《世经》所编排的古史系统依《十二纪》与《月令》,在黄帝与颛顼之间有少昊,郑玄注《中侯敕省图》即加少昊于第一个五帝说,谓五帝有六人,俱合于五帝座星。然东汉以来《稽命徵》等之说,把黄帝升为三皇之一,皇甫谧《帝王世纪》从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为五帝。于是伪《尚书序》即据以将《世经》前面三名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接着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⑤《通鉴外纪》及《路史发挥》引梁武帝萧衍画像碑述,以黄帝、少昊、颛顼、喾、尧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说。但梁武只有《通史》六百余卷,据陈立《白虎通疏证》,以为画像碑述可能是《武梁祠堂画像碑述》之讹,则此说仍出自汉人。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燧人、疱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来源:新华号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两帝三王代表什么生肖2

【本篇引语】

本篇内容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政治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民的政治纲要,中国传统文化中闪耀千古的政治文明之精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承,远远超越了他们的时代,直到今天,依然光辉不减,比之于现代政治文明而毫不逊色,甚至于更加完美。文武之道,布在方策,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我们现代最迫切的是人才问题,而人才的根本是教育。教育的内容,则是人类经历了千古检验的智慧成就,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这种智慧成就的精髓。

本篇用三章的篇幅,把为政要点做了最为深刻系统全面的概括,堪称为政宝典。

全篇三章分为七个层面讲政治的根本,它们是:

第一章讲五个层面:

1.中国传统人文政治中帝王授受的心法血脉

2.制度典章建设

3.民心工程和人才战略

4.政府工作的基本事务

5.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讲工作方法和态度

第三章讲君子(领导者)的素养

弟子在孔子门下,完成学问修养,有所成就,就可以被受之以政,使于四方。《论语》这本教科书,系统介绍了孔门学问之后隆重安排了19篇的毕业论坛,而在此尧曰篇,作者仍然有他特别的匠心,所谓大有事在。

解决社会人心的现实问题,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个人心理和行为取向,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文化是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经天纬地、经世致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优势。

传统文化中所谓的传统,非是离开现代远去的东西,而是指传统的方法和历史的经验中积淀起来的对现实有用的东西,只不过就其来源而言,称之为传统罢了。

传统是现代的来源,因而也是现代的理由,脱离传统的现代是没有根基的,结果是堪忧的;同样,现代是对传统的发展,是在新时空下的现实展现,离开现实妄论传统,又是很危险的。

无论传统还是现代,都是为现实服务的,现实社会人心的基本问题,是传统与现代的共同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有生命力的传统,必然的具有他的现代性,而传统之所集文明之初以来人类文化与智慧之结晶,恰恰就是其生命力所在,是人类解决社会人心的现实问题、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个人心理和行为取向,所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这是本书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立意之所在,也是《论语》此尧曰篇的良苦用心。

这一篇内容,也可以说,就是孔子曾经提到过的“方策”之列的文武之道。学习完全部《论语》,系统掌握孔门学问之后,再来学习这一篇内容,我们才能很好地领略文武之道真实内涵。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论语》在这样的时机将之和盘拖出,千古以待来者。

【原文】

%%%尧曰①:“咨②!尔舜!天之历数③在④尔躬,允⑤执其中。四海困穷⑥,天禄永终⑦。”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⑧,敢⑨用玄牡⑩,敢昭告于皇皇⑾后帝⑿: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⒀在帝心,朕⒁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⒂,善人是富。“虽有周亲⒃,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⒄,审法度⒅,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⒆。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⒇。

【注释】

①尧曰:下面引号内的话是尧在禅让帝位的时候对舜所交待的心法。

②咨:即“啧”,“嗟”感叹词,表示提请注意。

③历数:推算历数。历,推步;数,历数。预知天体运行,就像人行走可以用步数来推算一样。章学诚《文史通义·易象中》,历象之历,作推步解,非历书之历。

④在:《说文》,存也。

⑤允:信、平。真诚,诚信,公平,恰当。

⑥穷:《说文》,极也。《小尔雅·广诂》,竟也。

⑦终:《说文》,求丝也,把丝缠紧。整个,自始至止的所有时间。《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⑧履:这是商汤的名字。历史上又称成汤,原是商族的领袖,灭了残暴的夏桀,建立商朝,是孔子推崇的古代圣贤之一。

⑨敢:谦词,冒昧的意思。

⑩玄牡:玄,黑色谓玄。牡,公牛。夏朝尚黑,商汤刚刚取代夏政,并不敢保证自己已经获得天命,所以这时祭天仍然沿用夏礼。

⑾皇皇:光明而伟大。

⑵后帝:这里指天帝。后,指君主。古代在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下,天子和诸侯都称后,有在有形之后把握无形运化执一御万的意思。后世迷失此义,称帝王的妻子为后。

⒀简:阅,计数,明白、清楚知道的意思。一说,选择。

⒁朕:古代通用的第一人称,我。从秦始皇起,专用作帝王自称。

⒂赉(lài):赏赐。下面几句讲的是周武王。

⒃周亲:至亲。周,至,最。⒄权量:权,秤锤,指计量重量的标准。量,斗斛之类的量器,指计量容积的标准。⒅法度:指尺、寸等计量长度的标准。一说,泛指一切礼乐制度。⒆民食丧祭:一说,民食、丧、祭,是三件事。一说,民、食、丧、祭,是四件事。⒇说:同悦。

【释义】

尧说:“舜!你听着!天道历数只会推算还远远不够,更主要的是要你来率天下躬行,忠实地执守于天道之中,只有这样,才可以子孙永远享得天禄;否则,终究会使四海困穷,失去天禄,人类就有生存危机。”

舜在禅位给禹时,也是这样嘱托。

(商汤)说:“小子我叫履,谨用黑色公牛作牺牲,冒昧昭告于光明而伟大的天帝大君:有罪不敢请求赦免。为天帝行使臣辅的职责,对上不敢隐瞒民情,对下不敢遮蔽天德,一切都有您来检阅、分辨、裁决。如果我自身一人有罪过,请天帝不要牵连责难万方的百姓;如果万方的百姓有罪,就请天帝把他们的罪过都算在我一个人身上。”

周朝因其至德,得到上天丰厚的赏赐,因而善人很多。(周武王)说:“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责任都在我一人身上。”

谨慎规范度量衡器制,社会经济就会均衡发展;审明法令制度,社会就会秩序井然,政令畅通;修正整理官位职守,使有事、有职、有司,这样天下四方的行政就运转畅通起来了。挽救灭亡的诸侯国家,帮助已经绝祀了的卿大夫家族接续香火,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

所重视的四件事:民意、民生、丧礼、祭祀。

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事功,公平公道就会使百姓衷心悦服。

【按语】

本章不到二百字,总结从尧开始到西周建国初期的圣王治国精神和理民经验,历史跨度一千两百余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文明的鼎盛时期,是孔子最为推崇的直道而行时代。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二帝三王时代。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华政治文明的基础,对后世两千余年的中国社会有着最为深远的影响,如果不能准确的理解中华民族的这一时期,后期社会发展的很多现象就根本没有办法正确理解,很多现象其实都是人文社会的本质问题的反应。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圣人之学,以公天下为旨,祖述尧舜,宪章汤武,以此为核心。夏商周三代衍制,帝序相承,旨为天下立心,故汤武革命,秉持天命,简在帝心。比类于天政,取象于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北辰,在人类社会治理架构中,设立天子这一职位,在于立天地之心,或者说以天地之心为心,统合人心使合于天心,惟精惟一,主持中道,使人类整体时刻与天地和谐交感,这是天子的基本职责,所谓象天之子,就是这样的内涵。

这样,天子一职,用现代的话,其职位要求就是,在思想上,把握人心合于天心,保证人类整体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这就是“天之历数”的范畴;在行为上,帅先垂范,做出表率,这就是为什么强调“在尔躬”,躬,是身体,也是躬行,亲身行动做出表率,这是两帝三王授受的心法,这也是古代圣王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本质核心。思想上谙合天心、持中守正,行为上率先垂范,这就实质上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政治哲学中对领袖的需要。守此核心,形式可以变通,不必墨守形式,尧舜禹递相禅位,尧考察舜,舜考察禹,都用了数十年的时间,反复的考察、组织评议与实践考验,最终才顺理成章的递承大位。禹就有所不同,禹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用心于领导波澜壮阔的制服水土的伟大实践,而在位时间只有九年,没有充分的时间选拔考验自己的接班人,虽然在形式上也选拔了益,然而,益毕竟没有经历千锤百炼,并不能够胜任于当时复杂的社会变革时代。所谓内举不避亲,禹的儿子启,由于从小追随于父亲身边,不避艰险,天资迥异,而被推举为领袖。

夏商周三代政治理念中,依然是公天下为主导,帝序相承,旨为天下立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帝序改变为以血缘为基础的承续,是一种方便之法,是为保持天心服务的,而不是相反。故桀纣纵私欲而偏离天心,使天下失道的时候,汤武可以革命,这同样是秉持天命,简在帝心。这就是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为一脉的核心内涵与大义之所在。

秦始皇帝嬴政,开启了私天下的先河,帝位却不能如其所愿的永保于其家,二世而衰,三世即没。及至汉武,奋始皇之余威,尽武力之能事,扬鞭宇内,最终感觉到有武力之所不能,所谓天下虽“马上得来,安能马上治之?”故而重拾儒术,名之为儒术,实质上是开始了簒改周公孔子公天下之旨、取其术为私天下服务的对孔门学问的篡夺与改造工程,这一工程直至清末而近于尾声,这种篡夺与改造其实质就是对孔学生命力的不断阉割,于是出现了两千年来不同面目的孔子,最终完全丧失了他的生命力,仅仅留下他的尸祝功能,只是一个牌子而已了。生命力来源于天道,孔门学问强大的沟通天道的能力,以及它教化人们遵行天道的功能,被私天下的狭隘层层剥除,留下来的却是隔断天理的罩子,沉重的压在了人们思想的上空,使人透不过气来,无怪乎其遭遇打倒孔家店的命运了。

帝王家族并不是私天下的受益者,反而是私欲驰骋的受害者。考察中国两千余年来“私天下”的历史,帝王家族都不同程度的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至于有“不幸生于帝王家”的啼血悲号。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人类文化发展能否满足科技进步的要求,人类自己是否能够驾驭自己的欲望使符合天道规律,决定着人类能否最终拥有未来。一元复始,今天,当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之后,精神家园建设的需求日渐突出出来,国学复兴正是在这种需求推动下出现的,文武之道余绪尚存,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理想终于在今天具备了最为广泛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需求,势比周初,其郁郁乎文哉!

【大义阐微】

中国上古帝王职掌天之历数,沟通天人之际,关乎万民福祉,故而必须诚敬居心,允执厥中。

本章实质上相当于《尚书》的大义,历代以来,对《尚书》概括,言最简而意最赅者,语言最简练,最能把握《尚书》要领的,没有超过这一段的。不到二百字,把问题讲得非常清楚。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政治的核心。理解了本章,就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民的政治纲要。

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本章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心法,是立国之本,现代话语体系中所谓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是其中的一部分,立国思想基础的深浅狭阔决定了国运盛衰兴败,长久和短暂;第二层次是政治架构,典章制度;第三层次是民心工程和人才战略;第四层次是政府事务;第五层次是办事的原则。从每一个层次的字数分布就可以看出重要的程度。第一层次的心法是纲,其它都是目,纲举目张。

第一层次,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这一层次重点说明二帝三王治世心要,强调的是他们用心所在的心法,是全章的重点,是其它层面的基础。

这一层次又可以分为四节。

第一节,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这是帝尧命舜的训辞。命是在禅让之际,称天而命的意思。

天道规律是古人最为尊重的第一规律。任何人类活动必须以天道为依据。

古人对天道的认识,基于天文和数理。地球上的万事万物,包括地球本身,都是经历百千万亿年的时间,围绕太阳一圈一圈的旋转形成的,没有谁可以离开太阳的作用。太阳底下任何有形的物体,总有面对太阳的一面,也总有背对太阳的一面,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的这种作用是天地间最基本的作用,地球上任何物体包括地球本身一刻也离不开这种作用,任何事物都是在这种基本作用下进行着自身的发生、发展、和死亡的过程,这种基本的作用,古人概括为阴阳。分布于不同方位的物体,或者同一物体的不同方位,在这样的作用下会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与所处的方位直接相关,古人概括五个不同方位的作用,归结为五行。阴阳五行合在一起,就是一套基本的理论模型。

无和有,是事物运化过程的两个方面,任何有形有相的物体都是由无形无相运化而来的,事物的形相是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紧密联系的,随着时空的变化,事物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变化是绝对的,变化是事物存在的方式,通天下一气尔,事物变化的根本是气的变化,气的变化有其数理规律,古人常讲三五以变,五是一个基本的气变周期,三个这样的五周期就会有一个大的节度和转折(在天文上表现为节气,二十四个节气构成一个周天,即一年),这是古人认识到的天地之间的基本规律,世间万物,小自于朝生暮死的微生物,大到宇宙之中的天体星系,包括作为生命体的人类自身,都在这样规律的作用之下,这些规律的总称,就是历数。

古人发现这样的天道规律之后,首先用它来使人类适应自然的运变规律,尧舜禹都亲自参与天文观测的管理和理论创新工作,到大禹治水,中华民族运用这一成果成功的治服了水患,平定了水土,为中华民族发展奠定了万世基业,至此,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可以不必像以前那样对自然界过于的依赖,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相对独立出来。中华民族的每一个进步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行进的步伐就是对这一成果的积累。这又未尝不是历数。

有人禄,有天禄。人禄,是在人类社会的社会分工中得到的爵位和薪俸,是社会的分配机制决定的,在古代社会中,人禄直观的表现,就是天子的封赏。天禄,是人类整体、人类的部分或个体顺应天道规律而从天道运化中获得的报酬或补偿。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识了天道的规律,需要身体力行的去遵行,这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每个人都要做的事情。当然,身居天子之位,不能独善其身,要带领整个社会行持中道,自然肩上的担子就会更重一些。

尧把所掌握的天道历数的推算方法完整地交付给舜,同时,也就把掌持和躬行天的历数的重任托付到了舜的身上,告诉他,单单推算预知天道,是远远不够的,更主要的是要躬行天道,带领天下履行天道历数的重担就担负到你一个人的肩上,身体力行的带领大家遵循天之历数,就可以使人类永远的安享天禄,享受天地运化带给人类的恩赐;相反,违背天之历数,可能会在短期内穷奢极欲,但是,终究会使四海困穷,人类面临生存危机,很可能也会像有些物种一样,在地球上消失,或者更严重,使整个地球一起消失。这里,四海困穷和天禄永终是人能不能执守中道的两种结果,尧告诫舜,一定要忠实地执守中道。

第二节,舜亦以命禹。

舜把天下托付给大禹的时候,也是这样交待的。

蔡九峰说:“精一执中,尧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立极,汤武相传之心法也。”

在《尚书》传序中,他说到:尧舜二帝,夏禹、商汤、周武三王,他们治理天下都以道为依据,二帝三王所遵循之道,又都是存在于合于天心的人心之中。二帝三王的政治经验,都是以此心为出发点。道心是人心的主导,而心法是政治法令的本原,制定和执行政策、法令又必须在心法的指导和贯穿下进行。只有尧舜禹传授给我们的心法,才算得上精粹纯一、中正不阿了。而商汤、周武遗传下来的心法,才能被称为立国求治的楷模。躬行天道,精一执中,建中立极,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递相传授的心法。

古人所说的德也好,仁也好,敬也好,诚也好,说法不同,道理却都是一样的,都是用来阐明心的微妙之处。古人重天道,在于以天道端正心的起点和依据;百姓是君子所用心体察关爱的对象,注重关注民声与民生疾苦。天道是起点,民是终点。此心,赖礼乐教化来展现;此心,凭制度典章得以落实。家齐国治天下平,都是此心推广取得的效果。此心之德,实在是隆盛壮美光明伟大呀!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都是谨守此心才成就了德业事功;夏桀、商纣王受丢失天下,其根本原因就是失掉了此心;商太甲、周成王,之所以先乱后治,都是受困以后重新回到此心处。此心在,则天下得以治,此心失,则天下因以乱。制度典章,礼乐文化,都是赖此心才得以发挥效用;没有此心,制度典章不过是游戏的玩具,礼崩乐坏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后世的老板,对文武所创造的天下大治的局面感兴趣的,一定会想知道他们到底是用的什么方法,而一旦对他们的方法有所领悟之后,就一定会想得到他们所奉守的此心!要想知道此心的精要,除了《尚书》,到哪里还能找到呢?

孟子说:“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帝王家训》记康熙平时言行追录的《庭训格言》说:尚书心法的这些内容,帝王之家当然的一定要讲要读,即使是仕宦人家,如果有志于担当起事君治民之重大责任的人,也一定要讲要读。人人心中都存有大贤希圣的心与志向,都以尧舜的心行相互勉励,作为行为做事的依据,做老板的则兢兢业业,自我勉励,一心用力于用全部身心来体验,付诸于政治举措之中,这样才不辜负天佑下民的弘旨,称得上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的职责要求呀!

求尧舜心法,只在《尚书》之中。而《尚书》的所有此心法的精华,都在这《论语》第二十篇的这一章之中了。

这里,我们一定要知道尧、舜、禹相授受心法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这是汤伐桀告天之辞。另据很多史料记载,比如《墨子·兼爱下》、《荀子》、《淮南子》、《吕氏春秋》、《说苑》、《尸子》等,都提到商汤灭夏桀之后,遭遇连续七年的大旱,汤曾经用自己的身体作为牺牲,在桑林向上天祷告祈雨。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汤向天帝祈告说,我是小子履,这里冒昧地恭敬献上黑色的公牛作为祭品,向光明伟大的天帝放胆直陈,表白我的心声。刘氏《论语正义》说:“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汤告天,故谦言小子。”父子天性,母子连心,父天母地是一个形象化的说法,表示王者必须遵行天道的精神,行大孝于天下。履,商汤的名字。玄是黑色,夏代祭祀用牲崇尚黑色,殷代尚白,汤在此时,殷礼尚未成熟,同时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还并没有得到天地的认可,所以仍然袭用天地所习惯的夏礼,用玄牡作为牺牲。说文:“皇,大也。”皇皇,有光明伟大的意思。尔雅释诂:“后,君也。”后帝,尊称天帝为君。

“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依据何晏注,这里帝臣是指夏桀。帝是天,桀是天子,天子事天,犹如事君,所以说桀是帝臣。简作阅字讲,简在帝心,就说是天帝心里把桀的罪过看得很清楚。

判定有罪所依据的标准,就是天道。汤讨伐因失道给天下造成混乱的夏桀,是代替天执行道义,对夏桀的罪过不敢擅自宽容赦免,夏桀的罪过为天下所共知,没有办法掩盖,更不能够蒙蔽圣明的天帝,这些,天帝内心里非常清楚。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尔雅释诂:“朕,我也。”郭璞注:“古者贵贱皆自称朕,至秦世始为天子尊称。”孔安国注:“无以万方,万方不与也。”

汤说,对于我自身的罪过,请天帝不要牵连责难万方的百姓;如果万方的百姓有罪,就请天帝把他们的罪过都算在我一个人身上。

这里,商汤十分明确的担当起天下的重任,直接承继的就是尧舜禹相承的“天之历数在尔躬”这个帝王相继的心法遗训。商汤的这段话,就是对“天之历数在尔躬”在当时条件下的具体化阐释。

这里“万方”的“方”,可以参看1.1章中“有朋自远方来”的“方”,两者有密切的联系。由于传统文化流失,秦汉以后,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真实内涵了,这样对这类问题的理解就被大打折扣。此“方”并不仅仅是方位的问题。试想。如果帝心没有被蒙蔽,怎么会随便找一个你商汤来抵无数人的罪过?你商汤以一人之身如何能够抵得上无数人的罪过,难道要欺天不识数吗?不必等待我们发出这样的疑问,孔子当时就要问:欺人乎?欺天乎?而绝对不会在这里把他作为典范了。

其实,这里的“方”,是指在商汤教化下被影响感召的人,用如名词;而“有朋自远方来”的“方”,是来的方式,被感召而来,用如动词。这样,商汤对天帝所说的话就非常的合乎情理和法理了:如果我商汤有罪,请上天不要因为我的罪过去惩罚受我感召教化的无数百姓,只要您惩治我这个罪源就可以了,百姓是无辜的;如果百姓有了过失,那也是我教化感召不得力,请您不要责难我影响力所及的这些百姓,治我教化不当之罪好了!听到商汤这样的话,历史上任何时代有职有位的君子,怎能不肃然恭敬?如果每一个有职有位的君子都能够有这样的权力意识,家、国、天下,包括我们现代的企业,会是怎样的局面呢?

商汤平灭了夏桀,结束了桀的无道之后,遭遇了连续七年之久的干旱灾害,四海陷入困穷之中,天禄似乎要中断了。

中国古代帝王的更迭直观的表现为权利的转移,但是更核心的东西是文化的承继和发展,首先要对前朝的文化完整的保留和继承下来,强调一个传承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改造创新,强调发展。当本朝不能实现对自我弊端的革新改造时,就会有革命出现,所谓的命,是指文化的命脉;革命就是为文化发展的需要,对权力进行调整变革。这种内涵在远古时期以形象化的方式赋予在天命上,后世的帝王为统治的需要,赋予了它以神秘的色彩。

马一浮先生说,旧训,天者,颠也;帝者,谛也。至高无上为天,审谛如实曰帝,皆是表理之名。一性无际曰天,法而纯真曰帝。本来具足是曰天成,一念无为是名帝出,皆性德之异称。天是性天,帝是人帝。性外无天,人外无帝。《淮南子》说:“所谓天者,纯粹朴素,质直皓白,未始有与杂糅者也。所谓人者,偶差智故,曲巧诈伪,所以俯仰于世人而与俗交者也。”

本章中“帝臣不弊”的弊,就是《淮南子》这段中所说的曲巧诈伪,也就是由于人私心浸染,不能够“允执其中”了。商汤这里通过举行大型的仪式率领大家检讨自心,去弊明心,回归性天,以性天之心相检阅,审查自己的罪业过失,审查万方的罪业过失,把这一切罪业过失全部由汤王一人担起,修德以敬,修己以敬,重新获得天人合一,允执厥中的境界,接承古代帝王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也使天禄流转不败。

到了尧舜禹的时代,人类文化积累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纵使具有高级的智慧,如果没有执政实践获得的经验,也不能够完全体会到躬行天之历数的心法,所以,尧舜禹之间选择禅位制,在权力转移的同时,能够实现很好的文化转移。这种制度首先选择优秀的人才加以培养锻炼,然后,将历代祖先通过实践探索总结的天人规律和心得要领得失经验作完整的转移。

在大禹面对这一问题的时候,由于大禹在帝位的时间很短,大概只有九年,而尧对舜、舜对禹,都是经历了几十年的检验与锻炼,而对大禹来说,没有留给他足够的时间做这种事情。

禹的儿子启,则有条件从小就浸染在大禹的熏陶之中,对大禹身体力行的天道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领悟。这样,在一时间不能够找到合适继承人的条件下,传位给儿子启,对于文化传承的完整性来说,也就成为了一种次优的选择。

在累积前人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启有条件建立了夏朝,文明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一时期以后,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天道思想和天文历法相对都已经成熟,天文活动设置专门的部门和官员管理运作,天子从繁杂辛苦的天文活动中解脱出来,天子只是对天道思想的研究起到领导决策作用,而由专职负责天道思想研究的部门和官员承担起对天子重要的参谋建议职能,两者互有分工协作,有相应的机制和职责安排,保证社会整体运行能够依循天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类社会从自然中相对独立出来,现实中的人们感觉到似乎可以不必要再依赖于祖先在艰苦时代下累积的文化经验,人性中后天欲望的因素被释放出来。到了夏桀的时代,古代帝王相授受的心法被抛开了,人的本心被欲望所蒙蔽,夏桀终于丧失了天道、民心。商汤顺应民心结束了夏桀的无道,由于采用的是革命的手段,历代帝王一脉相承的文化法统,并没有完整的承接下来,社会运转的机制、人与天之间的平衡和谐即所谓的“允执厥中”的心法,一时间没有完整的继承,而这些内容,在古代被称为天命。最后表现为七年的干旱,天禄一缕若绝。虽曰天灾,岂非人事哉?

好在去古不远,商汤发现问题,及时反省,努力搜寻整理被夏桀抛弃的传统文化命脉,所谓尧舜之道,未坠于地,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很快,传统文化精神得以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二帝三王时代,天的概念虽然以形象化的方法来表述,在外人看来,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色彩,然而,这时的天与后世皇帝为了统治的需要所塑造的权力之天是不同的。从这里尧所强调的“天之历数”就能够表明这一点,这时强调的天有其实际的理性内涵,主要是个体的人身之外,或是人类整体之外,对人有影响关联的人类的环境的总和,统称为天,就其大的地方,就是通过人类百千万年观测资料的累积得到的天体的运行规律、地球四季的变化规律、以及人在其中所受到的影响,包括身体内部的变化和人的感受,这些内容的继承需要有聪明的头脑、科学的精神和素养、以及实践的能力,从伏羲氏文明以来,代代相承,禅位制是最好的传承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前人的成果和经验教训得到完整的继承和发扬,而且,能够在每一代中获得优秀的人才来传承它。

直到人类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到了一定的程度,尤其是夏代以后,这些内容被分工给专业的职能部门专职人员,帝王才从这些具体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但是,这些机构和成员以及他们所研究的内容仍然是王权的重要部分,至少在春秋之前,都掌握在帝王手中,太史在其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职责。

第四节,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这是周武伐纣誓众之辞。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何氏集解,周,指周家。赉,作赐字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周家享受到天给与的非常丰厚的赏赐,在周初建国时代,有很多的善人出现于世。这里,善人就是指善理政事的能臣。“周有大赉”,此大赉就是天禄,“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深识此法,所以能够得到天之大赉,《尚书·泰誓篇》武王说“予有乱臣十人”,所谓“周有八士”等。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尚书·泰誓篇》中有相同的两句话。在古代宗族社会中,依血统建立的亲族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这种亲族关系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来源,周家子孙繁茂,但是,周家也认识到,仅仅依靠这样的力量维护统治,或者说,所建立起来的统治只为这些人服务,都是不足以维系其统治的。事实上是,往往“是亲非是亲,本性相亲”,只有在本性上相亲近建立起来的关系,才是真正可靠的关系,而人人都具备的本性天然的都亲近于仁德,这样,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国家,才是稳定向上的国家;依靠仁德的人治理国家,才可以真正的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短短的八个字,对周初建国来说,却是非常深刻的体验,管叔、蔡叔与周公一样,都是武王的弟弟,文王的儿子,可以称作周家的至亲,然而,正是他们,鼓动商纣的儿子武庚起兵造反。周的前朝,箕子和比干都是商纣的叔叔,微子是商纣的哥哥,他们也无论如何都是商纣的至亲,但是,由于他们都是仁人,不同意商纣祸乱国家,惨遭商纣迫害或死、或囚、或流亡,商纣时期是典型的君子在野,小人在朝。所以,无可否认,亲族关系是一种重要的关系,但是,仁人之间的感应道交则是比这种亲族关系更重要的另外一种关系,当然,两者之间必然会有交集。至于后世依靠扶植自己的亲信维护暂时的统治,表面看起来是一种办法,但是,其结果并不乐观,很多人、很多事也恰恰就是毁在了这样的亲信手中,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历史上会比在身边看得更清楚。仁人办政治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百姓,就是天下众民。这句话一贯的继承了尧舜禹汤圣王政治的心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王是明了天道的圣人,君王要持中守正的躬行天之历数,对天下百姓有依此进行教化的职责,百姓有过失,是君王有失教化的结果,君王要为此担当责任。圣王政制中,“王”者,“往”也,是前往归附的意思,天下百姓自愿而主动的来归往,君王手中的权力更多的是用来为“允执其中”行使权变,领导人民顺行天道永保天禄。

古注以为这段话是周武王所说,比如《左氏会笺》:“周有大赉,善人是富,云云,在予一人。此六句,必是一时之言。以周字起,以予一人结,其为武王曰可知,故省耳。”

以上讲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承的帝王授受的心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所在,这一心法并不是为帝王所独有,而是帝王以自身为楷模,由正己开始,率领天下归之于正,使天下人人都成为圣贤,天下尽尧舜,大道畅行于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就是孔子甘做千古木铎所要实现的终极理想。

有了这一精神为主导思想,才有制度典章、礼乐文为的建设。这就是所谓文化基础,立国精神,西方社会在一段时期将这些全盘托付给了宗教。

中国古代二帝三王的帝王文化走的是人文路线,而不是宗教的路线,正是这样的路线,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绵延数千上万年而不绝,制度典章是因时而化的,但是心法是一脉相承的。这种心法强调天心与人心相合,天心既是人心,观天心自我民心,天心与民心相统一。

宗教路线以神的意志为绝对的意志,在原本上忽略人的意志,我们并不无视其合理的成分,然而,它的结果,却往往导致还是由人来驾驭神,而且常常以神的名义去执行并没有合法地位的人的意志。马克思认识到了这一本质,他发现了人民的力量,而且,真正的力量是无私的纯净的人心的力量,无私的人民是这一力量的真正拥有者,马克思从对资本的彻底剖析入手,最终找到了这一力量存在于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劳动无产阶级身上。马克思是伟大的,他发现了宗教路线的病根所在,并开出了对治的药方。西方文艺复兴是摆脱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的一次人心的发现,但是,限于对人心与天心的认识程度,又形成新形式的“宗教”,那就是“科学宗教”和“资本宗教”。

马克思是西方世界的良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君子所见略同,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在多灾多难的旧中国迅速的开花结果的真正原因。二帝三王政治是孔子极力推荐的人类理想,两千余年来,封建统治者为个人或集团利益的需要,极尽涂鸦之能事,在这一人类理想上表达着个人的意志,终于使这一理想尘封于历代统治者个人意志的尘埃之下,国家积弱积贫,泱泱文明大国蒙尽屈辱,马克思主义能够帮助我们拂去这一人类理想上的腐土陈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必然会为人类数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大同世界铺就一条康庄大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考察近百年历史进程,我们惊奇地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而且,这恰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之所在,所谓中国特色,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大同理想下的大人境界,君子行道的担当与精神,也是一脉相承于自生民之初以来文明智慧结晶的中国传统文化带给现代文明最为丰富的礼物。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一经相遇,便结出果实,也必将为人类文明开辟崭新的方向。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所掌握的科技,已经足以毁灭和控制地球上的全部人类,也足以颠覆传统中人类心灵赖以依存的对自我生命个体的认知;人类组织与宣传策动能力足以支撑起庞大的经济财团、宗教团体和政治集团,势有在权利和利益驱使下横冲直撞的态势。如何能够实施有效的控制,使这些内容为人类美好的愿望服务,使天禄得以永远流传不灭,是人类文明当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与考验,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所必经之路。

那么,《论语》这一章句中所传达的上古一脉相承的帝王治世心法,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一心法曾帮助人类度过了三古之中人类文明发展最为痛苦的时期,也必将会不弃于人类的未来。

第二层次,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包氏注:“权,秤也。量,斗斛。”秤本作称,是称量物体重量的量具。斗与斛,都是称量体积的量具。

谨权量,与《尚书·舜典》所说的“同律度量衡”是一样的意思,度就是量度物体的长短。谨权量,宏观意义上是有关经济方面的政策措施,具体而言就是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对称物的量具作出统一的规定,其作用相当于现代经济管理中稳定汇率、货币政策、税收、经济生活中的法制规范,以及其他经济方面的政策,这一方面的要求是严谨慎重。

审法度,就是法令制度做到审慎、严明、规范,使政令能够四方上下畅行无阻,秩序井然不紊乱,属于制度保障。

修废官,属于组织架构方面,现代的话叫组织保障,邢疏解“修废官”的意思是,事必有官,官必有人,人必尽职。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概括了政策、制度、组织方面的事情,这是四方之政有效施行的必要保障。接下来,是使民心归附的措施。

第三层次,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刘氏《论语正义》说:“《尔雅·释诂》,灭,绝也。《公羊·僖公五年·传》,灭者,亡国之善辞也。许氏五经异义解此文云,国谓诸侯,世谓卿大夫。”挽救灭亡的诸侯国家,帮助已经绝祀了的卿大夫家族接续香火,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

存亡续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种尊重生命、尊重不同文化与之共存、和谐共处、共同提高的文化精神,是天地好生之德的体现,使天下人民能够共同沐浴在同一个太阳的阳光之下,人心自然向往归附。我国现今所奉行的多民族共存的民族政策,不能说不是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实践证明,它依然能够很好地解决现实问题。这完全不同于种族灭绝、文化灭绝、最终必然是自我灭绝的天地末性。

政策、法令制度、组织机构建设,都是在一定的精神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脱离了指导精神的政策制度和组织是没有灵魂的僵尸,不能幻想有一种独立于时代和历史之上永恒的制度,可以帮助人类一劳永逸的解决未来所面临的任何问题,即使这种制度是现时代所流行的三权分立的制度,它也不能脱离这样的规律。

所以,基本的文化精神的建设是一切制度典章的基础,人类自生民之初代代累积传递的治世心法,就是这种文化精神的核心,《论语》这一章的结构安排就很明显的反映了这个问题。政策、制度和组织是实现精神思想的工具,而且,这些工具的使用,一定要顾及兴灭继绝、举贤任能、使天下之民归心的这样的中心点,每一个生民的福祉,天下民心,是任何制度所要关怀的要点,这就是以人为本。

第四层次,所重:民、食、丧、祭。

这是所要做的事情。

“所重民食丧祭。”民、食、丧、祭,是国家政务所要关心的四件大事,或四个核心的内容。

孔安国注:“重民,国之本也。重食,民之命也。重丧,所以尽哀。重祭,所以致敬。”以民为本,民,是国家政治的根基和基础,民心是天心最便捷、最灵敏的反应;食,就是最基本的民生;丧,养生送死,是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最终养民之德,归于天性。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体系,圣王的教化,也就在这四项内容之中得以推行。

第五层次,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这是处理行政事务、做事情的四个原则:宽厚、诚信、勤敏、公平。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尚书·洪范》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孔传:“荡荡,言开辟。平平,言辩治。”孔颖达疏:“无偏私,无阿党,王家所行之道,荡荡然开辟矣。无阿党,无偏私,王者所立之道,平平然辩治矣。”

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事功,公平公道就会使百姓衷心悦服。

本天者,谓理之所从出,本心者,谓法之所由生。一真法界。

《孔子闲居》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圣人之教,即是天地之教,故曰:教不肃而成,其政不言而治。于此会得,乃知尽性至命唯在于当下之人。

明本重迹,由迹显本,政是其迹,心是其本,二帝三王,应迹不同,其心则一。

宽厚待人,则得众人归附。信实待人,则得人民信任。办事敏捷,则有事功。为政公平,则民心悦服。

孔安国注:“凡此二帝三王所以治也,故传以示后世。”

邢昺疏:“此章有二帝三王之事,录者采合以成章。检大禹谟、汤诰、与泰誓、武成,则此章其文略矣。”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被用来指整个自然界,决不是只指天体,而且,这个自然界,也不同于我们现代科学所理解的,那个没有意志、可以被认识的客体的客观世界。而是人身之外的所有环境的总称,甚至于更为彻底的,人的肉体之身也可以纳入天的范畴,这样,给人留下的就只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所有的物质世界都是天的范畴,因为物质世界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定要遵循客观的天道规律运行。这样,天人关系其实就是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这两个世界通过人的身体交汇起来,实现天人的合一。所以,人如果希望改造人身以外的客观世界,必然的就要从自己的身体开始,人只有真正的认识自己身体的功能,通过身体的功能来认识这个客观的物质世界,把自己的身体修炼成为规测天地他人的量尺,这就是圣人的絜矩之道,忠恕之道由此而生,修身齐家处世之法由此而成。修身而至身修,是圣门学问的要津。

人与天沟通的方式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天地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人以外的都是天,地也可以归入天的范围,所以笼统地说天人合一,而不必说天地人合一。天人合一其实质就是精神与物质世界的统一。

程子曰:人即天,天即人,言天人合者,犹剩一合字,方为究竟了义,自佛氏言之,总该万有既是一心,自儒者言之,通贯三才唯是一性。

两帝三王代表什么生肖3

在武侠剧之中给一些武林高手取名字,为了突他或者她的实力高强,通常喜欢给对方的名号加一个官职之类的字眼,比如某某侯某某王之类的,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武侠剧中名字带爵位的十大高手,一帝二后三王四侯,谁最强?

一帝

所谓的“一帝”并非是帝释天,帝释天这三个字乃是其他国家的称呼天神的字眼。我们所说的帝乃是指代“夜帝”。夜帝乃是古龙笔下《大旗英雄传》之中的绝顶高手,碧落赋之帝王,那个时代里中原武林人士功夫排名第一的武林至尊,就算是日后和风雨雷电武中四圣都逊色他。

不过夜帝也并非没有敌人,他的妻子修炼嫁衣神功可以胜过他,他的霸绝人间名震天下,傲视当代,无人可及。这是他毕生功力所聚,其力道之强猛,惊天动地;其声势之惊人,震慑山壁。传言楚留香的师父就是这位夜帝。

二后

“二后”乃是指日后和阴后,日后乃是和夜帝齐名的高手,日后喜欢管天下不平之事,却独独对大旗门的男子恨之入骨,因为她曾经被大旗门的男子始乱终弃。日后的武学在风云雷电武中四圣之上,整个《大旗英雄传》武林只有夜帝能和她分庭抗礼。

阴后祝玉研乃是《大唐双龙传》之中魔门阴葵派的第一高手,这位因为早年被邪王石之轩所欺骗,以至无法练成《天魔大法》第十八重境界,但就算是如此也足以震慑群雄,后来想和邪王同归于尽,玉石俱焚之下伤了石之轩。

三王

“三王”则比较特别了,相信不少人都知道三王,他们分别就是阿卑罗王、快活王还有逍遥王。阿卑罗王乃是《天剑奇侠》中的人物,实力强大异常,表面上是文剑书生萧廷,实际上是血月神教的教主,师从天鹰老人,一身武功通天彻地,加上得到天剑之后更是如此。

快活王乃是《武林外史》之中的第一高手,当然曾经的第一高手并非是他,不过这位设下大局坑杀了无数武林高手,最后被自己的妻子所杀,同归于尽于火窟之内,令人遗憾。

逍遥王乃是《少年张三丰》之中的大反派,易天行和张三丰两大高手联手才能打败他,易天行以名剑山庄八剑势破逍遥王的护身气墙,再以张君宝的太极拳法大败逍遥王的武功,逍遥王大败,不敢相信自己竟败于看似平平无奇的太极拳,一时血气翻涌,气成疯子。

四侯

四侯则分别是逍遥侯、铁胆神侯、紫衣侯以及诸葛神侯这四位,我们接下来分别聊一下这四位。

逍遥侯出自《萧十一郎》,乃是一代枭雄,所学的武功乃是十八层阴地大法,这门武学堪称是神技。他一手创立了玩偶山庄,囚禁武林高手,目的却只是为了玩弄这些高手,以此取乐。最后被萧十一郎打落悬崖,听到自己妹妹的声音,受刺激而死!

紫衣侯是《浣花洗剑录》之中的第一高手,他是海内外第一剑法名家,懂得天下一百九十三家秘门剑法,并将天下各门派剑术中之精萃熔于一炉,实已登峰造极,无可比拟。

诸葛神侯乃是《四大名捕》系列之中四大名捕的师父,足智多谋,多才多艺,这位神侯师从一代奇侠韦青青,实力登峰造极,深藏不漏!

铁胆神侯乃是《天下第一》之中的绝顶高手,修炼的天下两大奇功之一的吸功大法,吸收了将近两百多人的内力,功力已经登峰造极,就算是金刚不坏神功的成是非也被他从不坏金身的状态打出来,可见气武学之强大,这位的实力可以说是十个人之中最强大的,别的不说,就说功力就力压其余九大高手!

好了,以上就是武侠剧中名字带官爵的十大高手,一帝二后三王四侯,对此您还有什么角色可以补充的呢?欢迎大家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