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美生肖代表什么

在法国感受中国“年味”,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吉美生肖代表什么1

新华社巴黎1月29日电 题:在法国感受中国“年味”

新华社记者 张曼

当地时间29日下午,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简称吉美博物馆)里,两只“狮子”伴着锣鼓声舞动起来,时而摇头摆尾,时而眨巴眼睛,现场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一场精彩的舞狮表演将博物馆持续两天的中国春节庆祝活动推向高潮。

“太好玩了,中国年就像是嘉年华!”6岁的法国男孩路易骑在爸爸脖子上投入地欣赏着舞狮表演。他的妈妈娜塔莎两年前偶然在吉美博物馆里遇上中国春节活动,觉得家庭团聚、喜气洋洋的节日理念很有意思,于是此后每年都带孩子前来感受。

为庆祝中国农历新年,吉美博物馆在中国农历大年初一和初二两天举办迎鸡年特别活动,组织电影放映、朗读会、剪纸表演、春节习俗讲座等活动,吸引不少法国民众参与。

在春节习俗的讲座上,埃弗利娜和克洛德一边认真听着“年货”、“灶君”、“庙会”的介绍,一边记着笔记。她们并不从事与中文或中国相关的工作。

“我们来这里只是纯粹出于文化好奇,觉得这些习俗非常有趣,”克洛德说。她告诉记者,自己大年初一受邀参加了中国朋友举行的春节聚会。

对于埃弗利娜来说,中国农历新年和西方圣诞节有相近之处,都是全家团圆。“但是我觉得中国春节的象征意义更强烈,很多习俗背后都有团圆、祈福的文化内涵,”她认为。

吉美博物馆文化处负责人塞西尔·贝克尔介绍,博物馆从4年前开始举办春节庆祝活动,初衷是增添节日氛围,吸引参观者,以传播中国及亚洲文化。活动反响热烈,现在每年都吸引大批参加者。

同吉美博物馆一样,法国政府机构、邮政总局、商业机构等也都愈发重视中国的春节文化。法国官方春节招待会活动逐年增加,中国生肖邮票连续十余年在法国发行,老佛爷百货将中国艺术家设计的鸡年象征“昴日星官”请进商场橱窗……中国“年味”早已飘出华人社区,春节正逐渐成为中国人与法国人共庆的节日。

春节文化在法国日益浓厚,与中国的发展和对外交流密不可分,与中国合作的热切希望促使法国政府更加关注中国民俗与文化。法国上法兰西大区今年首次举办春节招待会,邀请了1500名华侨华人、当地民众欢聚一堂,在节日氛围中拉近与中国的距离,希望加强对华全方位合作。

密集的人员流动和交流也催生了许多民间文化传播者,不少旅法华侨华人都会组织春节聚会,扮演春节文化的推动者。陈莉在法国生活了十余年,先生是法国人,她每年大年初一都会组织春节聚会,邀请中法朋友参加。“时间久了,每每快到春节时都有法国朋友主动打听,今年中国新年聚会是哪一天,”她说。

随着中国“年味”渐浓,“中国热”的说法时常见诸报端,不过法国著名汉学家白乐桑告诉记者,法国人对中国春节的兴趣虽与中国近年来的发展有关,但并非一时兴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讲中文、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法国朋友会主动问我中国新年是哪一天,有哪些活动,他们想去参加。”

白乐桑希望中国在日益国际化的同时保留并发展其民俗和文化特色,“特色和个性是最吸引人之处”。

吉美生肖代表什么2

9月10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对外公布:流失日本多年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被成功追索,重新回到祖国。央视新闻发起的#流失日本青铜组器重回祖国#微博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榜,网友在留言区列队欢迎国宝“回家”。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被整体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我国湖北随州地区春秋早期曾国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文物。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一组8件,包括1鼎、1簋(guǐ)、1甗(yǎn)、1霝(l�ng)、2盨(xǔ)、2壶,品类丰富,保存完整。

70年 14万余件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已有14万余件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家”,其中不乏伯远帖卷、中秋帖卷、圆明园兽首、青铜虎鎣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的回归体现了国家对流失文物回归的高度重视,汇聚着中华儿女拳拳爱国之心。

《伯远帖》《中秋帖》

【国宝档案】

王珣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千古名作。乾隆皇帝在自己住的养心殿专门隔出一间小屋收藏三帖。

上世纪20年代,光绪皇帝的妃子瑾妃私自将《伯远帖》《中秋帖》卖掉,宝物从此流落民间。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总理得知两帖有被卖给英国银行的风险,立即作出批示,决不能让国宝流失海外,并亲自筹划,挤出收购国宝的资金,两宝最终得以“回家”。

《伯远帖》和《中秋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帖》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

【国宝档案】

唐代画家韩滉唯一存世孤品。画作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五牛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1900年,《五牛图》被八国联军劫掠而去,从此消失,50年后才在香港现身,周总理指示不惜一切代价购回。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黄作梅最终用6万港元将国宝赎回。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铜虎鎣

【国宝档案】

青铜虎鎣(y�ng)是圆明园被抢的稀有西周青铜器,距今约3000年。

2018年3月,“虎鎣”即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传出后,国家文物局立即开展多方面工作,推动“虎鎣”追索返还祖国。4月底,境外买家表示愿将“虎鎣”捐赠给国家文物局。9月份,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团队赴英对“虎鎣”进行鉴定。2018年11月2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安全顺利地将“虎鎣”运回北京。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圆明园兽首

【国宝档案】

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并劫掠了圆明园欧式建筑海晏堂水法喷泉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圆明园兽首从此流失海外。

牛、虎、猴、猪、马五兽首分别在2000年、2003年和2007年由爱国人士出资抢救回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

而鼠首、兔首2013年4月26日由法国PPR集团董事长弗朗索瓦-亨利⋅皮诺捐赠送回中国。

2018年12月,疑似圆明园流失龙首现身法国拍卖行,华人买家2400万拍下。

蛇首、羊首、鸡首、狗首等4件兽首仍然下落不明。

秦公晋侯青铜器

【国宝档案】

2009年,美籍华人范季融、胡盈莹夫妇捐赠给国家9件青铜文物,这9件文物是上世纪90年代初甘肃秦公墓和山西晋侯墓遭到非法盗掘后流失海外的。

2015年6月11日,国家文物局划拨9件秦公晋侯青铜器入藏上海博物馆,其中有3件晋侯青铜器和6件秦公青铜器,包括晋伯卣、晋侯苏鼎、秦公鼎、秦公簋等。

王处直墓浮雕

【国宝档案】

王处直——五代十国初北平国国君。

1994年,王处直墓被盗,墓中数尊浮雕被盗走,包括在墓室门口的两件门神武士浮雕。

2000年,中国画家袁运生在美国一场中国文物拍卖会现场,发现一疑似王处直墓武士浮雕拍品,他立刻与中国文物部门取得联系。文物部门经过严密分析论证,确认该拍品正是王处直墓中的浮雕武士像,开始跨国追讨。

经过多方交涉,在大量证据面前,美国司法部门做出裁决,将文物没收,并无偿归还给中国,这是中国首次从境外无偿成功追回古墓被盗文物。

与此同时,纽约大收藏家安思远主动与中国文物部门联系并告知,其曾在香港古玩市场买过一件疑似王处直墓浮雕的文物,请求验证。文物部门验证,此为王处直墓甬道处两块被盗浮雕的另一块,后安思远将这件文物无偿捐献中国。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国宝回归路漫漫 我国尚有千万余件文物流失海外

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及地区。这1000多万件海外藏文物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包括书法、绘画、青铜器、陶瓷、雕塑、甲骨片、典籍等各类珍品,主要分布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仅在大英博物馆就馆藏中国文物2.3万多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和绝品。

——绘画,以美国收藏最多,英国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其中,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最引人注目。

——瓷器,以收藏亚洲艺术品著称的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

——地方志和古籍,美国最多。

——甲骨片,日本收藏最多。

——敦煌宝藏,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三成,七成流失国外。

14万“回归”文物

只是我国流失海外文物的冰山一角

我们期待更多流失文物

早日回归祖国怀抱

吉美生肖代表什么3

人民网-人民日报

1月26日,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中国农历新年家庭日活动。图为一名美国小朋友向中方人员了解中国面塑作品。 本报记者 郑 琪摄

随着中国春节走向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举行各种活动,成为展示中国春节文化的橱窗。“博物馆里过大年”正成为海外民众庆祝春节的新时尚。

西班牙巴特罗之家——

除夕点亮“中国红”

除夕之夜,喜庆的“中国红”覆盖了西班牙巴塞罗那地标性建筑、世界文化遗产巴特罗之家的主墙面,呈现出梦幻般的视觉效果。

巴特罗之家是巴塞罗那最负盛名的景点之一。为庆祝中国新年,巴特罗之家首次推出点亮“中国红”灯光秀等系列活动。除灯光秀外,1月20日至31日期间,巴特罗之家还举办了“文化艺术中国年:文人雅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通过书法、篆刻、丝绸、剪纸、皮影等世界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品,向各地游客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点亮‘中国红’等活动,向中国游客和华人华侨送上新春祝福。”巴特罗之家总经理盖瑞·高提尔表示,系列活动凸显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希望更多人了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中国春节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节日。在巴特罗之家举办庆祝春节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西中文化交流与对话,增进双方人民的相互了解提供了重要契机。”巴塞罗那市政府跨文化交流部委员卡里德·伽利表示。

墨西哥多元文化博物馆——

欢乐春节聚人心

腾飞的中国龙、飞驰的高速列车、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日前,第六届“我想象中的中国”儿童绘画比赛暨作品展在墨西哥国立世界多元文化博物馆(简称多元文化博物馆)举办。120幅出自墨西哥城儿童之手的绘画作品悬挂在展厅内,纯真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了多姿多彩的中国。

展厅内人头攒动,获奖小作者们自豪地与作品合影,热情地与家人朋友分享心目中的美好中国。12岁的阿贝尔·洛佩斯在作品中画了北京天安门,还写上了汉字“和平”与“爱”。他说:“我想告诉人们,中国是热爱和平的国家,中国人民也非常友爱。”

绘画展为墨西哥“欢乐春节”活动拉开了序幕。中国农历新年期间,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走进了多元文化博物馆。舞龙、舞狮、学写汉字等传统项目深受墨西哥观众的喜爱。内蒙古通辽市歌舞团带来的《四季欢歌》《万马奔腾》《敖包相会》等蒙古族歌舞,融合长调、呼麦和马头琴等独具风情的元素,与热情奔放的墨西哥文化交相呼应。

多元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卡拉·佩尼切说,多元文化博物馆常设中国展厅,对中国文化十分重视。博物馆连续多年与中方合作举办各类春节文化活动,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博物馆形象也得到提升。

法国吉美博物馆——

多彩活动庆新春

“粘上龙须,再画上眼睛……”大年三十,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简称吉美博物馆)里,一名工作人员正在给孩子们示范如何做龙头模型。描画、剪纸、折叠、粘贴,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一个个惟妙惟肖的红色龙头就做好了。

吉美博物馆为庆祝中国春节举办了系列文化活动。除了“龙头手工作坊”,还举办了中国电影展映、春节习俗讲座等。《兰心大剧院》《气球》《再见,南屏晚钟》《春潮》……从1月24日到2月4日,影迷们可以在吉美博物馆欣赏到一批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中国电影。博物馆还首次组织了一场中法电影导演、电影评论家的主题圆桌会。

吉美博物馆文化事务负责人塞西尔·贝克尔说,春节文化在法国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喜爱,已经慢慢变成中国人和法国人共同庆祝的节日。吉美博物馆自2013年以来,就开始举办庆祝中国春节系列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展示或体验活动吸引参观者,让大家在博物馆里感受到中国春节的浓厚氛围。

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

翘首以盼中国年

大年初一,位于英国伦敦格林尼治的国家海事博物馆(简称海事博物馆)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节家庭日”。

这是海事博物馆第十九次举行中国春节庆祝活动。博物馆不同区域,麻将、剪纸、折纸、船旗制作、春节故事会等妙趣横生的互动项目吸引了大量家庭参加。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组派的贵州艺术团带来了侗族大歌、《盛世花开》《多彩和鸣》等特色歌舞节目。演出结束后,观众涌上舞台,与演员们一起手拉手跳起了苗族传统舞蹈。

海事博物馆馆长派蒂·罗杰斯表示,“春节家庭日”活动是英中文化相互学习借鉴的见证。这一活动是博物馆最受欢迎的馆办活动之一,参观人数屡创新高。今年参加人数近万。

据介绍,近年来,英国许多博物馆都会在中国新年期间举办各种庆祝活动。

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互动体验欢乐多

1月26日,位于华盛顿市中心的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人头攒动,一年一度的中国农历新年家庭日活动在这里举行。

皮影、面塑、围棋、魔术、吹糖人、手指画、中国民族舞蹈……广东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组派的艺术团和当地艺术团体一起,为美国民众带来了一大批年味十足的互动体验活动。

一层大厅里,摆起了多张铺着大红色桌布的桌子,每张桌上各放着一套中国迷你围棋。许多素不相识的美国民众即兴“组局”,开心对弈。地下一层的皮影展台前聚集了不少观众。人物皮影、生肖皮影,出自云南腾冲皮影师傅手下的一件件皮影表演道具雕刻精美、形象逼真,令人着迷。

“这是什么角色”“能用手碰吗”“做一个要花多长时间”……面塑展台前,许多观众端详着关公、弥勒佛、寿星等一尊尊面塑作品,好奇地向面塑师傅讨教。小朋友们握着彩色黏土,在面塑师傅的指导下认真创作。不一会儿,孩子们纷纷捏出了生肖动物。

在博物馆地下三层,吹糖人展台前排起了长队。当地居民克里斯汀·麦凯手持糖人作品说,“来博物馆里体验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艺术,是了解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绝佳机会。”

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罗丽·戈尔德说:“我们的目标是创造跨文化交流的机遇,从全球视角共同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给人们更多了解中国春节文化的机会。”

(本报巴塞罗那、墨西哥城、巴黎、伦敦、华盛顿电记者姜波、刘旭霞、刘玲玲、强薇、郑琪)

《 人民日报 》( 2020年01月31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