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门代表什么生肖

马蹄沟史话《六》,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鼻塌憨水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公门代表什么生肖1

七 多彩艺术

在这块土地上,悠久的历史,留下了灿烂的文化,独特的环境,营造了特有的艺术。马蹄沟的民间文化艺术,源于人民群众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是对中华民族祖先的记忆和历史延续的体现,再加上十里盐湾食盐生产的交易与流通,更使这儿的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极具地方代表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1、陕北民歌

语言质朴,曲调优美的陕北民歌,是人民群众抒情言志的口头文学创作,本境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旧时代,揽工人用歌声驱除疲劳,脚夫们用歌声赶走寂寞,小媳妇用歌声低吟解愁,大后生用歌声倾诉衷肠,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民歌来表达,山川沟梁都可以听到悠扬歌声。因此这小调注重叙事,一般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情节,还有细节描述,大多是篇幅较长的叙事体民歌。而信天游则注重抒情,一般篇幅比较短小,大都为两句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上句主比兴或写景状物,下句主点意抒发情感。歌词虚实结合,曲调悠扬高昂,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较浓,很大一部分都反映了下层劳动者的爱憎情怀,是歌手即兴创作的产物。本境至今有《十回照你九回空》、《画扇面》、《王祥卧冰》等古老民歌,《红军歌》、《当红军哥哥回来了》等革命历史民歌,以及《人民江山万年春》、《歌唱三面红旗》等新编民歌,以优美的曲调、感人的内容,在民间流传。下面是传统民歌《十里照你九回空》:

太阳临落半后晌,

因推上搂柴照哥哥。

照见亲人抱一抱柴,

照不见亲人哭回来。

竹篮打水两头空,

十回照你九无影。

三根麻柴搭软桥,

亲人不来霜杀了。

下面是革命历史民歌《红军歌》:

身背轻机关,

计划打西川。

打开西川城,

解放老百姓。

杀尽艾团全部兵,

同志们都欢迎。

身背脱节牛,

要打马蹄沟。

打开马蹄沟,

先杀联保主。

怕的保家就磕头,

看咱牛不牛。

1943年12月至1944年1月,延安“鲁艺工作团”一行42人来本境闹秧歌、采风,就搜集了大量的陕北民歌,创作了许多新的小调或信天游,仅诗人公木一人就有《盐工曲》、《人人都说种盐好》、《三皇峁》、《问天》、《种盐英雄郭富才》、《十瓢水》、《十里盐湾》等,还写出了长篇叙事诗《共产党引我见青天》,而盐工们当时自己编的:

十里盐湾哟,

实在是好地方呀,

咱产的小盐儿供应四方,

共产党救咱们翻身解放,

斗倒了盐地主把家来当。

十里盐湾哟,

实在是好地方呀,

咱要多产小盐儿支援前方;

将小盐送到了前线上,

子弟兵吃了浑身有力量。

十里盐湾哟,

实在是好地方呀,

盐工人一心跟着共产党;

打倒了蒋光头,全国都解放,

美满的生活幸福万年长。

十里盐湾哟,

实在是好地方呀,

毛主席领导咱翻身解放;

咱们拿起枪杆保卫家乡,

誓把那反动派彻底消灭光。

也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唱出了美好的愿望。1951年出版的《陕北民歌选》,就曾选用了本境流传的民歌。上世纪七十年代,庙沟的梁尚毓不仅自己填词、整理、改编民歌,而且多次赴省、地市各种文艺晚会去演唱陕北民歌,是子洲县众所周知的民歌演唱能手。1976年,由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音乐舞蹈研究组和陕西省文化局合编的《陕北民歌》一书,就选编了由梁尚毓整理演唱的《送公粮》、《咱村来了土改工作队》、《高硪歌》、《人民江山万年长》、《歌唱三面红旗》等六首民歌。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还对其作过专题采访,可以说,这不仅在马蹄沟、在子洲,就是在当时的榆林地区也实属是很少有的。

附:诗人公木(张松如)作的《问天》:

这一口口盐井是谁掏

这一片片盐滩是谁浇

这一口口盐井是咱伙计掏

这一片片盐滩是咱伙计浇

这一座座盐灶是谁烧

这一锅锅盐水是谁熬

这一座座盐灶是咱伙计烧

这一锅锅盐水是咱伙计熬

这一堆堆盐土是什么刮

这一垛垛虑泥是用什么挖

这一堆堆盐土是咱手爪刮

这一垛垛虑泥是咱肋骨挖

这一堆堆盐土是谁刮

这一剁剁虑泥是谁挖

这一堆堆盐土是咱伙计刮

这一垛垛虑泥是咱伙计挖

这一口口盐井是什么掏

这一片片盐滩是什么浇

这一口口盐井是咱青筋掏

这一片片盐滩是咱汗水浇

这一座座盐灶是什么烧

这一锅锅盐水是什么熬

这一座座盐灶是咱骨柴烧

这一锅锅盐水是咱骨髓熬

是伙计青筋掏

是伙计汗水挖

为什么掌柜的把鸟笼拿

为什么掌柜的闲溜达

咱伙计骨柴烧

咱伙计骨髓熬

为什么掌柜的把娃娃抱

为什么掌柜的乐逍遥

我问老天天不答

我问盐神他不说话

盐神本是泥疙瘩

老天爷和掌柜的原是一家

盐神本是个泥疙瘩

要你这盐神干什么

老天爷和掌柜的原是一家

我一脚把你也踢跨

2、秧歌曲

秧歌曲是闹秧歌时唱的曲调,唱词通常为四句,也有多句式甚至几十句的剁句子秧歌,一般都由伞头即兴编唱,最后一句众人和唱,也有事先编好的照着唱,内容或祈福贺喜,或逗趣娱乐,秧歌闹到哪里就唱到哪里,因此也就有“起场秧歌”、“过路秧歌”、“拜年秧歌”“九曲秧歌”等十几种之分,下面介绍的是其中三种:

起场秧歌:起场秧歌是秧歌队准备出场之时唱的秧歌,唱词一般以鼓励、夸奖、动员为主。如:

羊肚子手巾头上拢,

腰系彩绸如蛟龙。

彩扇翩翩两手分,

秧歌扭的真精神。

又如:

秧歌闹起花样新,

演员个个都精神。

伞头开场布阵容,

斧头镰刀把路引。

小伙姑娘紧相跟,

丑角穿插真逗人。

“房套房”“斗底门”,

又来“秦王乱点兵”。

“双蒜辫”“灯套灯”,

“十二镰刀”更引人。

搬水船,打灯扇,

赶上毛驴一溜风。

背张婆,舞龙灯,

狮子玩得好威风。

唱民歌,吼道情,

全体人员都上阵。

锣鼓打得节奏明,

唢呐配上怪好听。

秧歌一起万事顺,

天地同乐庆年丰。

过路秧歌:过路秧歌是秧歌队行进之中有人要拦挡观看或路遇另一队秧歌时,秧歌队停下来时唱的秧歌,一般表示慰问,感谢和赞扬对方。如:

秧歌正在路上行,

你挡我停就慰问。

又是糖来又是枣,

感谢你们情意深。

又如:

秧歌途中走得紧,

远处传来锣鼓声。

走到跟前看分明,

是和临村喜相逢。

拜年秧歌:拜年秧歌分沿门子秧歌和拜公门秧歌,前者是挨门逐户去拜年时,伞头触景生情唱的秧歌,主要以祝福夸奖,高歌吉祥为主。后者是秧歌队去政府、机关、学校或厂矿拜年时唱的秧歌,主要根据所在不同行业,结合实际内容的祝福或夸奖。

如: 进的门,喜气生,

这里住对老寿星。

德高望重子孝顺,

荣华富贵万年青。

又如:进的院,笑盈盈,

正窑住个好医生。

乐为乡邻医百病,

方圆百里好名声。

再如:打起锣,敲起鼓,

秧歌拜年到政府。

为人争当好干部,

秉公办事都拥护。

还如:学校门儿朝南开,

满院鲜花人人爱。

雨露洒来阳光照,

精心为国育英才。

走哪唱哪,触景生情,见啥唱啥,出口成章,这些都是伞头的基本功,因此伞头都极有天赋,也大多是好民歌唱手。庙沟的梁尚毓是子洲伞头中老一辈的代表人物,姜崖的赵利书,是新一代的后起之秀。2004年2月,在山西省柳林县举行的“晋陕两省十八县伞头民歌手大赛”中,赵利书就力压群雄,荣获伞头一等奖。

3、闹红火

春节,是广大农村地区一年中最为红火的时期。陕北的正月,几乎所有的百姓都卸下了生活重负,沉醉在艺术的狂欢之中。一时,秧歌扭弯了大河小河,锣鼓震得山摇地吼,耍狮子呀搬水船,舞巨龙呀跑竹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庄稼人闹红火,总要从正月初一玩到二月龙抬头。你看,人人换上了新衣,户户挂起了红灯,庄庄敲起了锣鼓,村村闹起了秧歌,质朴独特的风土人情,在整个正月的闹红火之中,尤其是在秧歌队的文场子、武场子、丑场子、二人场子、三人场子、四人场子、八人场子,以及耍狮子、搬水船等一个个小节目之中,表演得淋漓尽致,更为完美。本境张圪台的张公背张婆、闫家沟的二鬼摔跤、马蹄沟的大头娃娃、三皇峁的竹马跑驴、姜家崖的狮子、水浇湾的水船,都可以说是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是闹红火即秧歌表演中别具风趣永久保留的小节目。这其中又以跑驴众口称是。表演者扮成夫妻,女角骑驴,男角赶驴,一路上边走、边舞、边逗情,虽然没有一句台词,一切情节全靠动作表演,但演员一会儿跑,一会儿跳,一会儿卧倒站不起,一会儿撩蹶摇尾巴,手舞足蹈之间,将夫妻二人的心态变化,表演得形象生动,妙趣横生。使观众们看得前仰后倒,笑得合不拢嘴。每年正月初六从水浇湾村第一家起秧歌,到元宵节闹红火达到最高潮,村村锣鼓喧天,户户张灯结彩,秧歌走家串户,伞头高歌吉祥,人们三五成群,心随着锣鼓点跳,脚伴着唢呐声跑,从早到晚,从老到小,沉醉在一片欢乐之中。尤其是晚上转九曲时,得到邀请的附近村庄秧歌队均去捧场,一时间,你方唱罢我登场,伞头们“棋逢对手”,秧歌队“将遇良才”,纷纷拿出了看家本领,表演展示出最好水平。

1943年12月,延安“鲁艺工作团”将延安新秧歌传入本境之后,马蹄沟的闹红火开始了改革创新。首次举起了代表工农形象的斧头镰刀,使秧歌更贴近于生活,更贴近于群众,更受到百姓的欢迎。马蹄沟小学秧歌队就曾在这个时期荣获了绥德分区“模范秧歌队”称号。全国解放之后,本境的秧歌紧跟时代的步伐,古老的表演赋予了新的生命,使群众喜闻乐见的闹红火形式,处处散发出时代的气息,多次在全县秧歌汇演中取得好成绩。1984年,是农历甲子年,为迎接天干、地支花甲重始,本境各村无一不闹秧歌,是有记载以来秧歌最多的一年。1989年,水浇湾曹钦华等表演的二人场子“闹新春”,在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和世界旅游节上演出,获得表演一等奖,不仅把陕北秧歌中的场子秧歌展示给了各国友人,也为马蹄沟和子洲赢得了荣誉。

4、转九曲

转九曲俗称转灯,马蹄沟各村虽然时间不同,但形式几乎都是相同的。九曲,顾名思义是九座城池,名称分别是东、南、西、北、中、太阳、太阴、罗候、计都,谓八卦套九宫之意。相传,姜子牙领兵伐纣,遇纣王大将赵公明无人能敌,便请来野道人鹿牙将其斩首,赵的三个妹妹元宵、琼霄、碧霄为报此仇,摆下了九曲黄河阵,结果周营中无人能破。后来,姜子牙在封神中封赵公明为财神,封云霄、琼霄、碧霄为送子、催生、奶母娘娘,联执人间生育之事,因此也就有了“转灯得财”、“偷灯养小子”之说。今日的九曲灯滩,据说就是从九曲黄河阵演变而来。

本境的九曲灯滩有高灯和低灯之分,高灯一般用高梁杆结扎,灯笼都挂在扎起的支架上,低灯则用土堆、土塄来形成,灯笼就放在土堆之上。灯笼内的灯由萝卜或洋芋挖空制成,内用麻油或蓖麻油,置棉花捻子,外糊色纸,因此显得五光十色,十分好看。灯滩以横竖各19行排列布局,阵内设有三百六十一盏灯,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排列,进出两门,象征两仪,四方四正,意为四象,中央树立一老杆为中天,意为统领天地,城内的三百六十盏灯同一年四季的三百六十五天相应,造就了一座不可思议的迷宫,让人在游玩中迷连,行走中思考。

转九曲前,如果邀请了邻村秧歌,主队要在彩门前迎接,首先相互问候,其次互相赞扬,再次互相问答,而互相答问,又是彩门秧歌中最为精彩的部分。虽然各家伞头事前均作了充分准备,但内容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到天文地理、时事家政,无所不包的诸多即兴编唱的问题,还是使不少伞头感到为难。彩门问答后开始入阵转灯,所有人员均要在阵外环绕一周,再次来到阵门前请神祭风后方才入阵,先是唢呐队列,次为客方秧歌,待主方秧歌入后,群众队伍才能入阵。由于本境人认为转九曲可以驱邪祛病,消灾免难,因此每有九曲灯阵,四邻各村男女老幼也均争着前去,常常人流如潮,涌涌不断,热闹非凡,红火至极。马蹄沟村转九曲时,常常邀请水浇湾、姜家崖、庙沟等村的秧歌队前来助兴,上世纪五十年代,最多曾邀请三皇峁、王家沟、张圪台、四旗里、巡检司、三眼泉等两个公社的十三家秧歌集聚,待九曲转过全部上街表演完毕,已经是第二天早上。1976年正月,田家坪村转九曲时,也曾邀请李家渠、桑坪、吴家山、梁家沟、赵家坪、杜家河、火石沟、西沟等两个乡镇的八个村庄秧歌队前来助兴,场面壮观,热闹非凡,就小河沟而言,历史少见。

5、酒曲

酒曲,是喝酒助兴之歌,民间风趣之调。每当几个人围圆而座,或老朋友相聚,或初次交往,敬酒者手提上银壶,斟满后高高举起,一曲情深意切的酒歌,瞬间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使你不得不高高举起,敞怀痛饮。酒曲情意浓,相逢千杯少,因此这敬酒之曲也是一种因人因事不同,随时展示自身才能的一种演唱。如:

进的待客厅,

两眼观分明。

上席坐着老年人,

左右两旁尽亲朋。

老人亲朋一齐请,

小小酒曲寄深情。

唱得不好别多心,

就说我后生还年轻。

高高举起痛快饮,

万事如意满堂红。

6、顺口溜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也是人民群众或取笑逗乐,或根据特有人事编的一种念起来押韵顺口,听起来风趣有味的段子。据说,有人群居的地方就有顺口溜产生,历史已经非常悠久。本境至今流传的“打八棍”、“小九九”、“特产歌”等,究竟形成于什么时代,已经无人能够说清,其句子长短不一,通篇纯用口语,念起来押韵顺口的特点,十分使人喜欢,因此也就有一定的市场,代代相传。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本境曾开始流传一首由镇人张荣升编写,长达几十句的顺口溜段子,将镇上人物特色,产业分布,风味小吃,风物韵事等一一道来,很有地方特色,尔今仍在民间流传。下面录的一小段,也是在本境内百姓中广为流传的段子《反说话》:

出了南门朝北走,

路上碰上个人咬狗。

拿起狗,打石头,

打死了骆驼剥了牛。

牛肚子挖出猪香油,

炼完后捞出驴骨头。

驴骑布袋朝前走,

大风一刮井套口。

井子掉进桶里头,

溅起了一身干黄土。

7、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中,为使步调一致,出力统一,伴着劳动节奏即兴呼唱的一种小曲。旧时,由于没有机械化设备,人民群众为了夯实各种土质地基,就发明了用木夯石硪来发力加压的办法。木夯一般为四人一组,石硪一般为五人一组。作业时,四或五人一齐用力,将木夯或石硪高高举起后迅速抛下,使地面土层受压后夯实。由于是四五人一齐行动,如何才能不会出现用力不均,向一边倾斜以至误伤人员呢?实践中,人民群众便发明了用劳动号子来协调众人步伐,使打夯或拉硪者步调统一,用力一致,夯实均匀,因此这劳动号子也就一般为一句一段,一句一韵,一人领唱,众人齐和,想啥唱啥,开口就来,非常随便地形成了一种特有形式。如打硪时唱句:

太阳当头正中午,

依儿哟,噢好好。

不说累来不讲苦,

依儿哟,噢好好。

流汗出力修水库,

依儿哟,噢好好。

为的多收好五谷,

依儿哟,噢好好。

8、念喜

念喜是人民群众祈福祷富,歌功颂德的一种演唱形式,它似快板,又不同于快板,像顺口溜,又有别于顺口溜,可以说是民间艺人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发挥自身所长的一种表演,是一种似念非念、似唱非唱,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一种演唱。

据传,这种演唱形式最早起源于民间先生的念祭文,后来才逐渐发展到婚丧嫁娶,生日祝寿,百天满月,合龙上梁等多种场合,成为艺人或使人心花怒放,或使人悲伤黯淡,用艺术手段博得众人夸奖和主人奖赏的俗称。马蹄沟的柴保(张保东)就是子洲县有名的念喜艺人,红白喜事,无处不去,男女老幼,无人不晓,其独特风格已成一家。现录来他表演的其中一段《十夸》,以飨读者:

苏州女人扬州花,

五湖四海谁不夸。

今日来到贵宝地,

婆家娘家一齐夸。

一夸娘家是名家,

文臣武将冠中华。

二夸婆家是福家,

娶来天仙一朵花。

三夸娘家是德家,

快婿乘龙名气大。

四夸婆家是富家,

家里户外天下甲。

五夸娘家是世家,

门路宽广有办法。

六夸婆家是好家,

威望声誉震天下。

七夸娘家是善家,

子孙有福享荣华。

八夸婆家高门家,

尊老爱幼人发达。

九夸娘家这一家,

子子孙孙前途大。

十夸婆家是行家,

行行状元没麻答。

柴保今来把你夸,

百村千户头一家。

快接喜来快打发,

赏的越多越要发。

9、对联

对联,也称楹联,本境群众喜欢叫对子。它是张贴或悬挂在特定场所,或状景,或抒怀,或褒扬,或自勉,或咏史,或喻义,或愤世嫉俗,或歌功颂德的一种特有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因此按用途不同,可分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按形式不同,可分长联、短联、集句联、嵌字联等。

传说对联起源于“桃符”,最早的春联是公元964年蜀王孟昶撰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联,算起来也有一千多年了。本境对联也有悠久的历史,始于何时已经无考,建于明朝的薛家崖灵山寺,就有一建寺楹联:“山门无锁白云封,庙院有尘清风扫”,少说也有几百年了。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本境保留下来的古联并不多见,大多流传并保留至今的对联,均是近百年来,本境文人雅士撰写或外地名人赠留的。如沙帽湾吴氏大门上石刻楹联:

传家有道非耕田则读书,

处世无奇不以忠便主信。

民国初年吴永昌撰联:

田百亩书万卷可耕可读,

富四海贵天子由命由天。

三眼泉沟一村民旧大门联:

读古人书留意天经地纬,

为后世法无忘族德家功

1986年马蹄沟娘娘庙唱戏时梁尚毓作联:

送子少而优免得计生办常常头痛,

赐福多且广省去民政局时时心烦。

艾克奇书赠安颜联:

大雅春风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1991年春节,栾杰为井道湾水井撰回文联:

井道湾处湾道井,

长流水时水流长。

更多的则是代代相传且永久不变的: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勤为摇钱树

俭是聚宝盆

忠厚传家宝

史书继世长

以及窑内贴的“抬头见喜”,门外贴的“出门见喜”,粮囤上贴的“米面常有”,猪羊圈上贴的“六畜兴旺”等等,时时处处是美好愿望的表达,良好意愿的祝福。

10、剪纸

剪纸,理论和工艺上分剪纸和纸刻两种,郭沫若就曾在诗中写道:

“曾见北国之窗花,

其味天真而浑厚,

今见南方之刻纸,

玲珑剔透得未有,

一剪之趣夺神功,

美在民间永不朽。”

我们经常说的窗花,实际是剪纸中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是农村妇女随心所欲,创造的粗犷、奔放、流畅、大气的艺术作品。

剪纸传说起源于民间巧妇装扮鞋帽,点饰衣裙的花花草草。公元前已开始广泛流行,后来才逐渐以纸代绸,形成一套套完整的艺术。剪纸的类别粗分有神祗剪纸和装饰剪纸。神祗剪纸有祭神时用的纸花、纸马、纸羊等;有祭祖或白事中用的纸钱,魂幡等;有驱灾祛病用的门神、红牛绿马、拉手娃娃等。装饰剪纸则是为了营造一个红火、美满、吉祥的气氛,主要有窗花、炕壁花、家什贴花等。

多少年来,由于陕北一面开窗,光线集中的独特窑洞,为展示剪纸构图单纯、造型概括、线条洗炼、黑白分明和富有装饰性艺术魅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因此装饰剪纸,尤其是窗花,在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的努力下,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成为今日剪纸艺术的主流,传遍世界的精美手工艺品。

每到逢年过节,家家户户便大红窗花亮起来。能干的,一张纸用一把小剪随手转来,山川风光、人物素描、花鸟鱼虫、戏曲传说便线条流畅、神韵美观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一般的,则采用剜纸剪法,俗称“替样子”。就是先请人画出样子,剪后用煤油灯熏了,纸捻订了,再用小剪照样剪制。民间俗语“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就是说巧女子不用花样子就可以剪出好看的窗花。这些巧妇们剪出的窗花,其图形各异,但内线条均以月牙流水纹、锯齿行云纹居多,外线多以无边、圆形花边为主,简单而明快地勾勒出各种形象,常常能给人以强有力的震撼。大团花可以说是本境盛行,逢年过节,婚嫁喜事,常常在窗上满盖亮像,而大红喜字、十二生肖、恭喜发财等等,也较为流行,具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上世纪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本境都曾举办过农村妇女剪纸学习班,培养了不少剪纸能手,但未见记载有特别的花样和出色的能手。作为一门流传的手工艺技术,本境内的剪手不少,但大多年龄在中年以上,加之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思维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窗户换了,“发表”的“园地”少了,条件好了,买的比剪的多了。如何培养新的一代,使这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剪纸艺术,代有传人且继续发扬光大,可以说,已成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不能再忽视的事了。

11、刺绣

刺绣,据史料记载始于尧舜时代,当时虽然五彩花色十分简单,但图案纹饰的多少和变化来区别官职高下的衣冠制度,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直到清朝后才渐渐消失。汉代的绣品,图案多为波状云纹形,以翱翔的凤鸟、奔驰的神兽,以及带状花纹和几何图案为主,显得粗犷而豪放。唐代,刺绣风格细腻靓丽,雍容华贵,山水花鸟渐成主题,绣品构图活泼,设色明亮。宋代,书画融入了刺绣之中,这就形成了极具观赏的一面。到了明、清,刺绣达到了巅峰,一件上好的绣品,常常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比喻。本境的刺绣虽然一直未见记载有引起轰动的绣品,但作为妇女的传统工艺,也有着相当长的历史。

旧时,妇女们穿的绣花鞋,孩子们的虎头帽、虎头鞋、花围脖,以及人们使用的绣花枕头等等,均形式多样,绣工精细,很受人们的欢迎。近些年来,机绣逐渐取代了手工刺绣,花样更多了,色彩更艳丽了,可惜是动手的妇女越来越少了。但作为传统工艺,上好的绣品,依然离不开手工的绣制,刺绣依然是本境妇女们手工艺中的特长之一。一些能干的妇女将自己和他人手工绣的各种布包、围巾、鞋垫等物收集起来运到外地去销售,就是一个很好的兆头,刺绣,作为传统手工艺,必将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12、盐工俗语

俗语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或教训,表达愿望和期盼,简练而形象,并广泛流传于劳动人民口头上的定型语言。马蹄沟十里盐湾的生成发展之中,勤劳朴实的盐业工人在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摊土、洒水、耙地、起堆、上淋、熬盐等与农业截然不同的劳动之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与农谚不同的朗朗上口的通俗易懂的盐业俗语,字里行间反映着盐业工人的聪明才智,言语之间表达着盐业工人的心态发展,成了马蹄沟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奇葩。

“盐圪疤,天下黑头鬼的大。”外地人常戏称盐湾工人为盐圪疤,一说是因盐湾水咸,外地人来此喝第一口时,常因入口后感觉又咸又涩,一时难以下咽说把盐水倒入而叫;一说是盐滩地上的盐土快要成时,盐份在土层表面结了一层硬块如疤状而语;一说是盐工劳动强度大,满身的汗水常常使衣服上留有云层疤形汗迹而言。到底源于哪种,说者各有其理,但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大理河之川的十里盐湾,由于历史上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处于山高皇帝远的境界,盐工们头顶火红的太阳,光着健壮的脊梁,肩挑从古传下来的桶担,松散自由地,不紧不慢地干着自己的活计,再加上饮用水中含盐量较高,又常常受到煤烟的熏染,使得盐湾工人的皮肤黝黑,还使他们养成了生活涣散,生性豪爽、刚正磊落、最爱路见不平一声吼的直率而强悍性格,这倒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天下黑头鬼的大”以戏剧舞台上人见人爱的黑色花脸的忠诚之美誉,真实地反映了盐湾工人的外部色彩和内在心理,可谓形象生动,语言贴切。

“盐要收,旱到头;盐要瞎,雨常下。”短短十二个字,说明了盐工的企盼,表明了盐工要求同农民要求的天地之差。在十年九旱的黄土高原,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当农民朋友为久旱逢甘雨而欢呼跳跃时,盐工弟兄们却因好些天的辛苦片刻之间就全部付之东流而唉声叹气。因此,这也就有了盐工在大旱之年想雨又怕雨的矛盾心理,也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同农谚完全不同的盐工俗语。如农谚有:“乌云结了掌,半夜听雨响。”盐谚有:“乌云结了掌,刮堆起土忙。”农谚有:“东亮西暗,等不到吃饭。”盐谚有:“东亮西暗,顾不上做饭。”等。从天气变化到盐工应该干啥,语言干练,形象生动,可以说是多少年成功与失败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表达。

长期的周而复始的劳动,盐业工人们又在其生产与实践之中,总结和提炼了许多与生产劳动有关的俗语,如:“盐要收,扒地洒水须劲头”、“一天一担水,一年一石盐”、“一天一夜熬三锅,先紧后慢再加火”等等。前者说盐工将盐土撒入盐滩地里,打碎土块,平整盐地时要用铁耙依次耙过,然后把盐水均匀地洒在盐土上,根据阳光照射的强度,日复数次,几天后要再用铁耙对每日洒过水的盐土依次耙过,耙碎凝结的表面土层,翻出含盐量较少的下层盐土,反复几遍,待盐土含盐量均匀地达到一定要求时,方能刮土起堆,上淋熬盐,这些活计没有吃苦耐劳的劲头,出力流汗的干劲,是不行的。后者告诉人们:盐土成堆,经过淋锅下漏之后,淋下的盐水要倒入锅里去熬,熬时用上七个多小时的加热蒸发即可成盐,熬盐的方法是:先紧火使盐水开锅,然后压住火头让水份渐渐蒸发,快要成功时,还要再加些火候,让快要成的盐滚动几下,这样既节省煤炭,又可多熬出小盐,还能使小盐粒大晶莹且容易出锅。中者则是劳动与成果的经验之谈。正常年景里,一天洒上一担水,一年可收十斗盐,大约一百担水一石盐,因此,只要天气正常,洒得越多就收的越多,可以说是盐业工人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或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炼。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变迁,日新月异之中,盐工俗语也在增添新的血液,注入新的生命。如1911年的“哥老会,闹同盟,盐工个个是英雄”、1941年的“盐工们,要斗争,四六改成六四分”、1944年的“跟党走,干革命,分盐地,作主人”等,随着岁月的前进而前进,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盐工的心理,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近些年来,十里盐湾的盐业工人少了,种盐的盐滩地少了,坚持着小盐生产的盐工人们的劳动方法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盐单产量高了,劳动强度低了,大部分操作也实现半机械化了,部分数百年来盐工们生产或生活真实写照的俗语也渐渐不合时宜了,但盐工们从劳动中的经验或教训总结出的俗语并没有消失,而是向教科书一样,一直在盐业工人中代代相传,并不断产生新的,加入到原有的行列之中。如:“散土洒水变轻松,就数刮土累死人”、“取土轮轮转,洒水管管干,过去十分苦,今日三分半”、“苦干巧干,一年一万”等等,真实地反映了当前盐业生产的各种变化,描绘着盐业工人的心态发展,创造着公认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13、民谣

民谣,也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谣,这在本境也流传的非常丰富,可以说,每个历史阶段、每个时令节气,都有其相应的民谣,有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也有针对时弊的讽刺之作。如:“头九二九不算九,三九四九拉门叫狗,五九六九水在浮头,七九八九沿河见柳,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说的是冬至过后的天气变化。“驴哭哩,马叫哩,饲养员,偷料哩;你哼哩,我吟哩,挣的钱,伙分哩”,是对农业社生产劳动时大锅饭的真实写照。“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人心”、“男人没主意该受穷,女人没主意该嫁汉”、“一儿一女活神仙,多儿多女受熬煎”等等,不仅是人生的经验总结,还非常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14、游戏

游戏,是游艺、杂耍等娱乐活动的总称,在本境有智力游戏和活动游戏之分。智力游戏,主要有:积木、填字、猜谜、绕口令、象棋、跳棋、军棋、五子棋、扑克、猜拳、酒令、跳老虎、捉鳖、挖坑、下方、困羊蹄蹄、典羊粪珠珠、弹杏核等,活动游戏主要有:跳绳、踢毽子、九连环、折纸、捉迷藏、玩积木、跳皮筋、打瓦、跳圈、滚铁环等。智力游戏尤以下棋、跳棋、扑克广泛流行,老少皆宜,而活动游戏中的踢毽子、跳绳、跳皮筋等尤为少年儿童们所喜爱,路边院落随处可见,称得上相当普及。

15、晋剧

晋剧,也称山西邦子或中路邦子,是山西晋中地区的原生戏曲,在本境传入虽还只有百十来年,但深受本地人喜爱。每当农闲之时,戏曲爱好者便互相招呼,几个人席地围坐,吹起管子,拉起板胡,弹起三弦,敲起梆子,便可以乘兴来上一曲,过一过喜爱的戏瘾。那平和沉静的慢板,那轻巧活泼的快板,高低结合,声情并茂,时而凄婉悲凉,时而慷慨激昂,时而风云舒卷,时而风雷激荡,常常使得围观者心潮起伏留连忘返,常常使表演者热泪两行心花怒放。也许是本境离山西比关中近的缘故,本境群众对晋剧的喜欢程度要比秦腔深厚许多,因此,本境的大型戏剧演出,也就主要以晋剧为主。

民国二十八年(1939),吉利坪张忠彪同山西高应兰一起,组建了一个晋剧班子,虽然时间不长,但也成了子洲境内最早的晋剧团体。1940年,张忠彪喜得西庄曹惠恩资助之后,又重领戏班,一亮相就一鸣惊人,让四周乡亲刮目相看。由于他对演员表演上严格要求,工资上从不克扣,而且有困难就帮,把演员当亲人来对待,因此演员们都感到十分幸运。一时间,山西明亮子、田二子、二昌子、牛子、侯四、石师、二宝、三女、双喜等名角云集,成了远近闻名的晋剧演出团体,活动范围不仅遍及大小理河两岸,就连绥德、米脂等地也争相来请。他们演出的《长坂坡》、《忠义图》、《九江口》、《翠屏山》等,也就成了西川观众最喜欢的剧目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镇人张荣升多方集资,又组建了一个晋剧团,先由梁尚毓领班,后有薛应满继任,连续数年,誉满乡里。当时,人们刚刚从八个样板戏中解脱出来,马蹄沟晋剧团古装戏的演出,给群众送来了一股清新,给观众带来了一丝惊喜。演出场场爆满,日日不空,写戏者非得预约才行。

近几年来,各地的演出多了,观众却相对少了,大多戏场,除了文艺晚会可以说人头拥动,观众如流之外,其余场次的演出,只有中老年观众而很难见到青少年观看。

16、碗碗腔

碗碗腔,原是为木偶、皮影戏配唱的一种戏曲音乐,群众也就称之为小戏。其特点是唱腔花样少,曲调轻快、活泼,曲牌相对简单。主要伴奏乐器是板胡、二弦、三弦、小唢呐等,打击乐器有板鼓、马锣、小镲等,用特制的小铜碗和二连木梆掌握节奏,一般一人多角,一专多能,唱者会打,拉者能演,唱、拉、演、打样样都行。因此演出团队人员一般很少。本境由于木偶、皮影戏不太流行,据说从来没有过专业演出团体。偶尔有碗碗腔演出,不是他乡来者,就是业余团体用其唱腔罢了。传统剧目留存有《刘海砍樵》《西游记》等。

17、秧歌剧

秧歌剧是小场秧歌中上演的剧目,一般说来是剧情简单,角色较少,表演采用秧歌中扭的形式,演唱采用民歌小调或者其它剧种曲调,民乐伴奏,方言道白。由于其没有场地限制,观众围一圈就可演出,再加上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剧目内容,因此很受群众喜欢。传统剧目有《摘南瓜》、《蛮婆算命》等。

1943年冬,延安“鲁艺工作团”来马蹄沟时,将新秧歌剧传给了本境群众,并创作了秧歌剧《组织起来》、《减租》以及大型秧歌剧《周子山》,不仅使秧歌剧登上了舞台,也使秧歌剧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几十年来,《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上冬学》等一批优秀秧歌剧久演不衰,成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马蹄沟业余剧团就很有名气,盐、农、市民中的文艺骨干在张荣升、曹廷章等人的带领下,经常演出自编自导短小精干的小节目,不仅在本街,而且去他村,很受盐、农、市民朋友的欢迎,其中秧歌剧《查路条》、《做军鞋》、《越捞越深》等至今都使许多人记忆犹新。

七十年代初,“学习小靳庄,政治夜校亮堂堂”之时,许多村庄都成立了业余宣传队伍,水浇湾业余文艺宣传队就结合形势发展需要,自编自演小节目《老榆新芽》、《十唱玉米皮编织好》等,曾到小河沟的几个村子去演出。姜家崖村业余剧团还曾上演过由杨明编导的八场大型秧歌剧《黄河岗》,不仅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专业人士的一致认可,剧本曾被子洲县文化馆油印成册,对外交流。

18、道情

道情原是一种类同于陕北说书的演唱形式,一人多角,以坐唱为主,伴奏乐器主要有板胡、管子、三弦、梆子、小锣、小镲、小鼓等,后来在发展中才逐渐向戏曲学习,成为角色齐全唱念做打,文武皆备的舞台演出。

本境的道情属东路调,也叫新调。传说与清涧道情同宗,起于明朝后期,盛于清朝,现在流行的曲调,主要是1942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团来本境采风时,根据古老腔调改编而成。其主要唱曲有平调、十字调、太平调、将军令、得胜令等,特点是节奏欢快而奔放,延长音可根据演唱者自身条件随意短长,强弱音节交叉其中,旋律热情而自由又多拖腔。传统剧目主要有《高老庄》、《小姑贤》、《相子算卦》等,虽然本境没有专业演唱团体,大多为业余剧团演出,但影响远广,深受群众欢迎。全国解放后,石湖峪、张圪台、水浇湾的道情演出班子就很活跃,农闲之时和逢年过节总要在自己和别人村庄演出,农民群众十分喜欢。

19、陕北说书

本境的陕北说书,传说起源于上古,形成于唐宋,发展于明清,是很长时间盲人为了自立生存的一种表演形式。

本境陕北说书的基本功为“说”“唱”“弹”“打”。说:就是说书中的道白,是对书中人物,情节环境的描述或渲染。唱:就是说书人对所描述人、事物生动逼真的形象演唱。弹:就是说书人的基本功,是通过三弦或琵琶等演奏工具对说、唱过程的艺术衬托。打:就是说书人的表演节奏,是通过甩板、麻喳喳、惊堂木等对节奏的控制和高潮的营造。

千百年来,在艺人的不断摸索、探求、实践之中,逐渐形成了大致分为书帽、开场诗文、正文、结尾诗文的表演程式。他们说唱时一律用陕北方言,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型,道白虽然字数不等,但也大多句句押韵,通常说有“九腔十八调”。九腔是胡胡腔、哈哈腔、梆子腔、影子腔、咳咳腔、十三咳腔、迷子腔、二窝子腔、进佛腔等。十八调是下盘棋、妈妈糊涂、茉莉花、小放牛、铺地锦、叫五更、寡妇招亲、鸳鸯扣、哄姑娘、跑关东、打牙牌、纺金扇、放风筝、出山、游寺、思凡、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等。众多腔调在各种表演的烘托下,让人感到悦耳动听,因此在百姓中有着相对稳定的广泛市场。

近几十年来,说书的明眼人多了,书目有些变了,但这一古老的说唱形式几乎还未改变,照旧延续。你看那怀抱琵琶或三弦,脚绑甩板,手拿蚂蚱板,凳子上置一醒木,一个人自弹、自敲、自打、自唱的陕北说书艺人(民间俗称书匠),每逢还愿或庙会,自己便独占一角,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平民,远至前朝古代,近到日常生活,相公招女婿,奸臣害忠良,人间天仙配,世外桃花源,冷暖人情,炎凉世态,茫茫宇宙,天庭地府,一段段从那慧齿利牙中道出,有紧有慢,有歌有诵,或高或低,或褒或贬,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简朴,通俗易懂,环环紧扣,件件相联,吸引着多少男女听众,在民间祈福迎喜,还愿求财中,担当了主要角色。传统书目有《刘公案》、《粉状楼》等,解放后的新书目有《王贵与李香香》、《刘巧团圆》等,近年来,艺人们又根据现代人事编有《陕北好地方》、《夸夸咱子洲》等,同样也深受听众喜欢。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说书艺人组成各种形式的小分队进行活动,不仅在乐器中增添了二胡、笛子、四片瓦、鼓、锣、镲等,还出现了对口说、群口说等形式,并将相声中的学、说、逗、唱也应用在说书的表演之中,使这一古老的表演形式,激昂时气势磅礴,欢快时行云流水,悲恸时婉转凄切,哀怨时如泣如诉,更加情随人愿丰富多彩,更加富有戏剧性,焕发出了新的生命。三眼泉的郭凤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子洲有名的说书艺人,清水沟的栾世任是本境近年来初露头角的后起之秀。

1987年6月,在西安召开的陕北说书学术研讨会上,薛家崖人艾克奇《流传在陕北的稀有乐器——子洲琵琶》一文,详细地介绍了本境也使用的这种“通身无漆,项曲颈短,琴头平直,其背用独木雕成,状如鸦腹,面镶一片平而薄的板木,上设13个品位,3个音孔,置4根皮弦,形似蝎身,全身长约105厘米,有效发音弦长约80厘米,下部音箱最宽处约6厘米,最窄处约4.5厘米,最厚处约6厘米,轸盘长约19厘米,琴首佛牌长约13厘米,项曲约110度”的古老琵琶,并荣获大会论文三等奖。

20、唢呐乐队

唢呐吹奏乐队,本境民间俗称吹鼓手。最先均由两支唢呐,三件打击乐器组成,是城镇乡村每逢红白喜事、盛宴庆典,衬托气氛而不可缺少的组合。吹奏时,那激扬喜庆的《大摆队》,优美流畅的《大开门》,总能让人心潮起伏,激昂奔流;那凄凉恓惶的《苦伶仃》,黯淡悲凉的《西方赞》,如泣如诉,又总使人惆怅愁惨。因此,红事时唢呐音色明亮宏厚,粗犷悍实,热情奔放,舒展挺拔;白事时唢呐吹奏又长歌当哭,余音震颤,怅然若失,揪心裂肺,根据需要而营造着气氛。

近年来,随着文化的传播,音乐的交流,唢呐乐队也在不断改革,人员由原来的五名,增加到七名、九名、十一名或者更多。吹奏乐器,除唢呐外,又增加了海笛,并用笙、笛子、二胡、电子琴等来伴奏,有的乐队还使用了不少西洋乐器,以产生更好的音乐效果。打击乐器也由小鼓、小镲、铜锣,增加了大锣、小锣、京锣、大镲、大鼓、架子鼓等,使气氛更加热烈、声音更加远扬,吹技更加精练,变化更加多端。同时,唢呐吹奏在弘扬和光大传统曲牌的同时,新的曲调不断增多,群众喜欢的流行音乐成了吹奏的主要旋律。每当美妙的唢呐吹起之时,时常有青年男女伴着乐曲高歌一曲,以此来为主人贺喜助兴,使多少围观者留连忘返。曹峁村的姬存信,是老一代唢呐艺人中的杰出代表,艺号姬拔,不仅为人诚实,处世公道,唢呐吹奏出色,而且坚持数十年修桥补路,誉满乡里,无人不晓。而现在居住在马蹄沟的李三平、李东红等,则各具特色,自成一体,是近年来的后起之秀。

21、其他

马蹄沟人杰地灵,民间文化发达,艺术人才众多,由于资料的缺乏,早先的已无从详述。民国年间本境吴文清、栾本固的书法远近闻名,可惜遗墨不多。新中国建立之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李文斌、艾克奇、杨明的书法,曾多次获奖、出版展出;杨继高的绘画路人皆知,制作的幻灯片,曾参加过北戴河举办的全国汇演;杨继高、徐咏的石刻圆雕,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杨继高的水浒一百单八将在西安展出时曾引起轰动;曹钦华的民间舞蹈艺术,扭红了陕北大地的城镇山乡,出外汇演无不获奖;栾武生的人物、风光摄影艺术,多次夺得全国大奖。梁尚毓、艾克奇的音乐歌曲,栾世宏的诗歌、杂谈,不仅在省级报刊发表,而且被结集出版。袁保会的人物通讯、短消息经常见报,报告文学“大山情”还荣获《人民文学》报告文学征文优秀奖。

1990年12月至1991年元月在县城举行的子洲县“储蓄保险杯”文艺大赛上,总计四类比赛,其中舞蹈、小品表演一等奖得主分别是马蹄沟人氏曹东东、曹娟娟和薛文春。创作奖获得者只有三位,且梁尚毓、艾克奇、栾世宏三人全部都是马蹄沟人氏。可见马蹄沟的民间艺术人才在子洲的地位和影响。

公门代表什么生肖2

1.火土相生的掌型,大而丰润厚实根基好,有做事业的基础,主纹路深长清晰有力,能力强素质高利做事业,利才华发挥,可以半公门发展(事业单位和国企类),大的公司企业类也利发展。气色晦暗说明近运不利,这两年容易霉运多。眼下黑气浮不利情缘!

2左手川纹,川纹不利情缘,所以感情上有波折,真缘要么不来,要么来了最后都会变成烂桃花而离散!需要化解情劫才可以得真缘的。手掌坚实有力根基好,主纹路深长清晰有力能力强素质高利做事业,利公司企业类发展。天纹上挑心性高追求高利晋升,后期运势不错的。

3.手上有明显的暗青气,这说明近运不利,就包括财运!易破财和口舌是非犯小人,独立投资破财,合伙投资破财还犯小人!

星座 生肖 命理

公门代表什么生肖3

1.这类比较修长的手掌,基本都属于木火通明的手相,利两类行业发展,第一利半公门发展(事业单位和国企类),第二利半艺术类行业发展,如设计类,文体卫教类,传媒类等。后期事业不错,情线无伤,易得真缘!

2.手掌气色晦暗说明近运不利,包括财运,易破财损财。20171819这三年运势都不佳!

3.两手的情线都有问题,那肯定犯情伤,姻缘要么不来,要么来了最后都会变成烂桃花而离散!这属于命局里犯情劫克姻缘,是需要化解命局里的情劫,才可以得真缘的!

星座 生肖 命理

<< 上一篇

钟 代表什么生肖

下一篇 >>

鬶代表什么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