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代表什么生肖

“薪火中华”系列文艺汇演登录内蒙古通辽市,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杨花代表什么生肖1

原标题:“薪火中华”系列文艺汇演登录内蒙古通辽市

这个夏天异常炎热,在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的东梁夜市,也异常热闹。烧烤摊烟火升腾,游乐场笑语喧闹,马路上休闲踱步的人群摩肩接踵……

今年夜市上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就是夜市南边的“薪火中华”系列文艺活动的舞台。舞台两侧写着“薪火中华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四面旗帜迎风招展。

二十余场活动,观众近万人……一个月以来,每当夜幕降临,一场场别致的演出准时拉开帷幕。

有心人会发现,这场活动和以往的活动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发现每一场演出都有一个唯美的名字和一个唯美的背景《魅力·国粹》《绚彩·唐诗》《绮美·宋词》《诗忆·家国》《风采·梨园》《味道·曲艺》《翰墨·留香》《舞美·中华》……有的发现节目的编排特别的精致有序,有别于“市民大联欢”的随意,也不是“节目拼盘”,主持人也不是“报幕式”,而是像讲故事那样围绕着主题徐徐展开,似乎不是主持人在配合节目,而是节目在配合主持人的讲述而进行。也有人发现每一场演出不仅仅是唱歌跳舞,而还有一个十分钟左右的“微讲座”,让活动显得知性十足,甚至很多青年人就是为听讲座而来。当然,所有的人都发现了最大的一个特点——所有的活动都紧紧围绕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宏大的主题。

活动以国粹京剧为主题开场,传统京剧《钓金龟》选段上妆出演有板有眼、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军民鱼水情》勾起了无数人的回忆;京歌《英雄梦想》大气恢宏,穿插的以《京剧的魅力与价值》为主题的“微讲座”让观众更多的了解了京剧,有奖问答环节,让观众在互动中拉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距离。

今年68岁的王振久老人是一名资深戏迷和票友,他表示,自己从17岁开始学习京剧,挚爱京剧有50多年了,以前都是在几个人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的唱,今天有这么大一个舞台,酣畅淋漓地唱上一回,感到无比惬意,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感受京剧的魅力。许多观众也表示,真不知道库伦旗还有京剧唱的这么好的人。

唐诗和宋词,是中华文化中两颗璀璨的明珠。我们习惯性的认为诗词总是存在于书卷中或者课堂上,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山川河岳、花草田园和生活点滴,皆可入诗。特别是宋词,虽起于宫廷,但盛于市井。烧烤摊边吟诗诵词,从另一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本色回归。但是编排成一台节目实际是很不容易的。库伦旗承办过全市的诗词大会,又正在创办诗词之乡,有浓厚的诗词氛围,诗词的热爱者和研究者还是很多的,通辽市首届中华诗词大会冠军一等奖得主、六家子学校付丽红老师和通辽市首届中华诗词大会冠军、库伦旗首届中华诗词大会最佳选手、六家子学校郑海玲老师分别带来了《唐诗的价值》和《宋词的魅力》的“微讲座”;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伴随着悠扬的古筝,被库伦镇小学的同学演绎得唯美深情;慷慨悲切的《满江红》与歌曲《精忠报国》一起表演显出一种别有的激昂。《人面桃花》《月满西楼》《但愿人长久》,这些改编的诗词歌曲让演出凭添了精彩。旗乌兰牧骑的演员,这次没有唱民族歌曲,而是唱了一曲近期流行的国风歌曲《杨花落尽子规啼》,引来一片叫好。杨靖泽老师主动请缨组织学校的师生专门就爱国诗词编演了《诗忆·家国》专场,孩子们竟然还自己编排了一个有关屈原的短剧。夏夜初上的华灯下,有诵有讲有唱有演,共同演绎了古典诗词的绚烂绮美……

在《味道·曲艺》专场,百年党史和抗击疫情的宏大主题通过二人转、三句半等民间艺术诙谐地表现出来。让人惊叹的是现场观众还听到了原汁原味的东北大鼓,久违的唱词伴着叮叮咚咚的弦声和鼓声,让很多中老年人回忆起了当年全村人围坐着大炕上听书的日子。来自库伦旗水泉乡的徐刚和范金是东北大鼓的非遗传承人,都已经七十岁出头。“现在像我们俩这样能说整部书的已经很少了,听书的人也少了,我们现在就是想怎样把这门艺术传下去,像在这种舞台上多演一演,就能多传播传播”。

想“以文化人”,是因为文化能润心,文化能凝心。国家认同首先是文化认同,文化的认同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热爱的文化,而热爱要先从了解开始。每场活动都有的十分钟左右的“微讲座”,成了这场活动和以往演出最大的不同。讲座虽然都不长,但是阐释了主题,呼应着节目,主要目的是让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了解和引发兴趣。库伦旗文联主席胡志坚在活动现场接连做了《京剧的魅力与价值》《戏曲与曲艺的区别》《中国书法概说》三个“微讲座”。胡志坚表示,虽然很辛苦,但是有了一次对所热爱文化一次酣畅淋漓的表达,何尝不是一种快意。库伦旗党校的娜荷雅老师在《同心·筑梦》专场中从库伦旗马市讲起,用史实描述了库伦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察日玛老师在《舞美·中华》专场为大家详细讲解了中华大家庭中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蒙古舞、新疆舞、朝鲜族舞……每一个都有现场的动作示范,让现场的观众直观地领略了一次中华大家庭中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舞蹈之美。而且最后将各民族舞蹈元素融合,自编了舞蹈《同心共筑中国梦》。

库伦旗是安代舞的发祥地,压轴的演出是《火红·安代》。草根艺术团向观众展示了原生态的安代舞,和经过改造融入现代元素的“激情安代”。双白乙拉团长又为大家详细讲解了安代舞的起源和特色。今天,安代舞已经远远不止于过去所称为的“蒙古族第一舞”,而是以它在顿踏之间独特的动作美感和神秘的起源文化,成为了中国舞蹈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杭盖口才学校创作了一个蒙古舞《十二生肖》,这种用少数民族文化的形式展现中华文化的内涵,不正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在细节上的表现吗?

发动群众,是永恒的工作法宝。随着演出的接续进行,各种民间的艺术团体和文艺爱好者纷纷浮出水面,主动联系报名登台。形成了“群众演给群众看”的局面。老中青齐上阵,吹拉弹唱异彩纷呈,伴随着观众的掌声和夜市上升腾的烟火,形成了一场场各族群众团结共乐的中华文化大联欢。

许多烧烤摊儿的老板也经常打听“今天还演不演节目”,他们说,有演出的时候夜市上的人明显多了,他们的生意也相对好了。很多市民都七点左右准时向演出现场聚拢等待七点半开演。有的早早到来,以便能够抢到前面的小凳子。很多家长是领着孩子来的,当作了暑假的学习实践活动。据库伦旗委统战部职工廉美丽介绍,每天来的最早的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太太,由女儿推着来到现场,场场不落,而且见到工作人员还急切地问今天演什么节目。这个每天起早贪黑忙活排练,相当于“执行导演”的年轻姑娘说,“一想到群众的关注和认可,就觉得再多的辛苦都值了”。

既要“管好肚子”,又要“管好脑子”,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个大课题,也是一个需要精密细致研究的课题。文化不能高高在上,要沾染泥土红尘,传承与弘扬工作更不能搞形式主义,要追着各族群众的身影和脚步,哪里是群众生产生活集中的地方,群众在哪里集聚,就把活动办在哪里,让各族群众在体验中了解中华文化、在参与中爱上中华文化。下一步库伦旗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把“薪火中华”系列活动继续推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下乡村,走进人间烟火、走进各族群众,并通过各类民间文化团体和学生社团有组织地开展各类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群众近距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润物无声中增进“五个认同”,并以此为突破,持续推动“石榴籽·凝心·铸魂·携手·圆梦·强基”五项行动。

在这个夏天的夜晚,中华文化遇上了人间烟火,碰撞出了璀璨的火花。(马放原)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杨花代表什么生肖2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题:今夜,我们依依惜别,拥抱未来

——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侧记

新华社记者

立春之时,乘着一朵雪花,北京冬奥温暖启程;元宵过后,伴着绚烂的雪花花灯,冬奥迎来告别时刻。

今夜,2008年的星光五环与2022年的“大雪花”主火炬交相辉映,“天下一家”“ONE WORLD ONE FAMILY”满载美好祈愿,粲然绽放。

来自五大洲的运动员、工作人员、志愿者、媒体记者又一次欢聚“鸟巢”。从春节到元宵,大家共度难忘中国年,也让“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愈加熠熠生辉。

拼搏与超越、热爱和团结惊艳赛场;欢呼与掌声、遗憾和泪水震撼心灵。此刻,所有情感在此汇聚、交融、绽放。

今夜,是依依惜别的送行;今夜,是拥抱未来的起点。

(小标题)每一个运动员挥洒激情共同缔造冬奥盛会,今夜是属于他们的欢庆时刻

在全球亿万观众注视下,挪威运动员特·约豪格和俄罗斯奥委会运动员亚历山大·博利舒诺夫,先后登上越野滑雪女子30公里和男子50公里集体出发(自由技术)项目的最高领奖台。在充满祝贺和敬意的掌声中,获奖者们将奖牌举在胸前,用力挥舞花束,与世界一起分享这梦想成真的激动时刻。

他们问鼎的这个古老项目,承载着人类对于挑战极限最朴素的追求,是体能和意志力的双重考验。这样不畏艰难、勇于突破的场景,在过去十几天不断上演,世界各地的冬奥健儿创下一个又一个奥运奇迹。

“鸟巢”的“大冰面”上,十二生肖造型的巨大“冰鞋”载着孩子们飞舞滑行。巨大的中国结衬托下,伴着《欢乐颂》的旋律,各代表团运动员迈着欢快步伐入场。

参加了北京冬奥会的近3000名运动员中,许多人来自冰雪运动传统强国,他们在北京续写传奇;也有不少人来自冰雪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能够站上赛场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印度唯一的运动员穆罕默德·阿里夫·汗、墨西哥30年来首位参加冬奥会的花滑选手多诺万·卡里略……他们用热爱和坚持,有力诠释了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主场作战的中国体育代表团,以昂扬的面貌闪耀冬奥赛场。申冬奥成功时,冬奥会100多个小项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小项中国从未开展。而今,7个大项、15个分项“全项目参赛”的目标已然实现,曾经“冰强雪弱”的中国首次雪上项目奖牌数超过冰上项目,更以9金4银2铜共15枚奖牌,创下历史最佳成绩。

闭幕式现场屏幕上,运动员在赛场摘金夺银、奋勇拼搏的精彩瞬间一一闪过,把人们的思绪又拉回激情飞扬的赛场。而这些,只是冬奥赛场上一个又一个突破与圆梦故事的缩影。运动员们用一个个充满个性的“我”,共同绘就了北京冬奥会的逐梦画卷。

竞技场外,动人故事也在上演。选手们交换徽章、互相安慰、共同庆祝,这些或欢乐、或遗憾、或感动的奥运时刻,如点点繁星,照亮赛场内外。

而此刻,不管成功与失败,他们终于抛下所有压力,脸上笑容洋溢。运动员们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表达着快乐,拿起手机自拍、尽情欢呼挥手、对着镜头飞吻……现在是属于他们的欢庆时刻。

(小标题)每一个工作者辛苦付出保障精彩赛事,今夜是回馈他们的感恩时刻

21岁的清华大学本科生孙泽宇,手提一盏灯笼,站在他熟悉的舞台——“鸟巢”中央,被祝福和掌声簇拥。他和其他五位志愿者一起,作为一万八千多名冬奥志愿者的代表,在现场收到了满满谢意。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创了“向志愿者致敬”这一环节,从此成为奥运会闭幕式传统。而今这一幕再现“鸟巢”,跨越的是流转光阴,永恒的是严寒无法侵袭的温暖和口罩难以阻隔的微笑。

孙泽宇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标兵志愿者,他在开幕式上的一声“Welcome to China(欢迎来到中国)”,让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回忆起来忍不住热泪盈眶。18岁的莫德将“中国人的友爱与好客”记在心里。

同样站在台上的燕山大学本科生张鸿博,过去十几天在崇礼的寒风中,坚守赛道入口处的岗位,无数次重复证件检查流程。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她从未抱怨。“冬奥志愿者的工作很有魅力,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还能学到很多知识。”她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经历,认为有机会入选志愿者非常幸运。

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微笑成为世界难忘的记忆;2022年,这些“蓝色身影”依然是“双奥之城”最好的名片。体育竞赛、场馆管理、语言服务、新闻运行等41个业务领域,无处不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屏幕上,一帧帧笑脸,定格了冬奥会上一张张自信、从容的青春特写。

负责核酸检测的“大白”、身背医疗包并脚踩雪板的滑雪医生、指挥交通的工作人员、食堂餐厅的后勤保障人员……冰天雪地里,无数建设者、服务者、管理者默默奉献,让赛场上每一次拼搏呐喊都更加掷地有声。

环节最后,志愿者们一同点亮手中的灯笼。刹那间,观众席泛起朵朵红色爱心,整个场馆化为爱的海洋。

爱的交换,深情似水。

点亮自己,温暖世界。今夜,世界把爱回赠你们!

(小标题)每一根柳枝都寄满惜别之情,今夜是我们友谊地久天长的见证时刻

地屏冰面上,舞者们步伐轻盈,渐渐走出一幅“垂柳图”。杨柳青青,杨花漫漫,离愁别绪涌上心头。在熟悉的《送别》乐曲中,365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普通人,怀抱晶莹发光的柳枝向场地中央汇聚。

“折柳寄情”,古老诗歌吟唱的惜别场面,而今再度深情上演。中国人再次用特有的浪漫,传递对世界友人一年365天不变的思念。

终于,我们还是来到离别时刻,那些拼搏、团结、友谊的冬奥瞬间,将被深深铭记。

“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我们欢迎中国成为冰雪运动大国。”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高度评价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精神之所以如此闪耀,得益于中国人民为我们出色地搭建了安全的奥运舞台。”

中国用最大的诚挚和热情兑现了诺言,为世界呈现了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疫情挑战下,这场如期举办的全球体育盛会,为世界文化交流、心灵沟通搭建了珍贵桥梁。在这里,大家沉浸式感受命运相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循着场地边缘一道亮光,两位意大利小朋友推动手工制作的地球走向中央。下一届冬奥会举办地八分钟表演“双城璧合·聚力联辉”拉开序幕。四年后,活力四射的时尚之都米兰将携手山川环绕的科尔蒂纳丹佩佐,共襄冬奥盛会。山川与城市、自然与建筑相互映照,在共舞中寄寓着人类和自然间的彼此尊重、相互对话。

从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Together),到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再到意大利“八分钟”的“双城璧合·聚力联辉”(Duality,Together),三个“Together”不谋而合,无不表现出全人类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决心。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当孩子们再次唱响《我和你》,五环以与2008年同样的方式升起,与“大雪花”火炬交错落下。两届奥运在此交汇。从2008到2022,“双奥之城”为奥林匹克添上新的荣光。

“大雪花”缓缓落下,在孩子们稚嫩的《雪花》歌声中,开幕式惊艳四方的“微火”熄灭。

当烟花升起,照亮夜空。“鸟巢”里的人们尽情歌唱、欢呼、鼓掌,用最炽热的方式告别。或许明日我们就将远隔山川重洋,但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今夜,火炬熄灭,但奥林匹克之光点亮心灵;

今夜,依依惜别,但此刻分别只为再次相聚。

纵使前路漫漫,遍布未知挑战,奥林匹克让我们团结在一起,饱含勇气,迎难而上。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地球上的每一个“我”都将为更加美好的明天发光发热。

今宵挥别后,一起向未来!(记者黄垚、王子铭、姬烨、赵旭、汪涌)(完)

杨花代表什么生肖3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在大多数的地区是喝雄黄酒、吃粽子、挂艾叶、划龙舟,但是在我们东台地区还有端午吃“五红”的习俗,据说吃“五红”是为了驱邪避“五毒”,即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端午时节正是夏疫病流行的季节,而古时人们的住宅多低矮,房屋墙角内就容易滋生“五毒”。而“五毒”按照民间的说法是惧怕红色,因而就衍生出用吃“五红”来驱除“五毒”的食俗,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这其中也包含着祈福平安的寓意。“五红”一般的是指“咸鸭蛋”“杨花萝卜”“油爆虾”“炒苋菜”“红烧黄鱼”等五道菜肴,也有的时候根据市场供应灵活搭配,不过这五道菜肴都是端午节期间本地的特产或者时令菜,这些菜有的是自身就是红色的,有些是用酱油等调料烹制成红色,其自身的内涵都是一样的。

白玉流丹——咸鸭蛋

东台属于鱼米之乡,境内湖泊河流纵横交错,由于水系的众多使得这里养鸭业很是发达。东台的鸭子的品种以“麻鸭”为上品,这种鸭子行动敏捷,善于潜水觅食,生长快,成熟期短,合群性好,抗病力强,产蛋率高,是优良的蛋用型鸭种之一,有“禽中明珠”之称。所产的鸭蛋蛋壳呈青色,外观圆润光滑,用这种鸭蛋腌制出的咸蛋具有鲜、细、嫩、松、沙、油六大特点,早在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就有“腌蛋”的记载,东台好多人家都在清明前腌上一批,因为这时“清明蛋,好当饭”,清明前腌制的鸭蛋据说不会空头。鸭蛋腌到端午,淡咸适度,正好食用。咸鸭蛋的做法有两种:将个头大小均匀的新鲜鸭蛋洗净后,外面裹上加水加盐搅拌均匀的黄泥或稻草灰,然后码入小口大肚的坛内,封口1个月以后就可以食用了;或者直接用盐水浸泡,同样也是封口1个月,取出煮熟即可。前者煮熟后可见蛋黄自然浸出红油,蛋黄“细沙”;后者出油率较前者低得多,口感也没有前者细腻。咸鸭蛋既可以下酒又可以作为喝粥的最佳伴菜。中医认为,咸鸭蛋清肺火、降阴火的功效比未腌制的鸭蛋更胜一筹,煮食可治愈泻痢,端午节正值夏日,人们也经常容易因暑湿引起泻痢,这时吃咸鸭蛋是最妙不过的了。

吃咸鸭蛋一般不去壳,直接把鸭蛋的大头敲破,用筷子掏着吃,先吃蛋白,后吃蛋黄,用筷子一挑便有黄油冒出,蛋黄质地细沙,分为一层一层的,由浅至深,越往蛋心越红,中间无硬心,味道鲜美,越吃越有味。考究一点的人家是用刀把咸蛋切成桔瓣形,摆放于盘中上桌,质量上乘的咸鸭蛋红白分明,蛋白洁白凝练,咸味适中,蛋黄金红滋润,油多味美,有白玉流丹的美称。

消化助食——炝萝卜

杨花萝卜是一种小型的萝卜,小小的圆圆的形似樱桃,一般都是连着萝卜缨子一把一把地卖。人们总喜欢把它当水果吃,脆甜多汁。称为杨花萝卜,是因为这种萝卜在杨花飘时开始上市,到端午时节正是杨花萝卜的丰产期,这种萝卜有理气化痰,去积助消化的功效,民谚有:“萝卜上市,医生没事”的说法,端午节因为吃粽子比较多,为了防止糯米的不易消化,注重饮食搭配的东台人在餐桌上就总喜欢来上一盘杨花萝卜。杨花萝卜一般都是以冷盘的形式上桌,家庭制作比较简单,把萝卜去头尾,用刀背轻轻拍一下,注意不要拍碎,以保证萝卜的美观,然后用少许精盐腌制大概十五分钟左右,再挤去汁水,拌上白糖、香醋,滴上几滴芝麻油,一盘色泽嫣红,口味酸甜的糖醋萝卜就大功告成了,这盘萝卜总是端午家宴中最抢眼的凉菜,上桌后常常是被一扫而空。

“五红”新宠——小龙虾

说到龙虾,其实应该称为小龙虾,学名叫克氏原鳌虾,它进入“五红”的时间最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登上东台人的餐桌,过去端午节的“五红”里面没有龙虾,而是用河虾做的油爆虾,由于龙虾肉质紧实,口味鲜美,因而也就慢慢取代“油爆虾”,成为“五红”中的新宠。龙虾的氨基酸组成比肉类优质,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而体内又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的8种必需氨基酸,含有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营养成分。

小龙虾属于杂食动物,在饮食习性上,小龙虾在河底比较喜欢吃泥,并且喜欢吃已经死亡的小鱼或者其它水中生物。因而龙虾体内含有细菌、寄生虫及铅汞锰铬砷等重金属,这些有害物质基本都集聚在头部,所以加工或食用时一定要去掉头部。清除两鳃、细爪、虾线,然后再刷洗虾壳。将清洗干净的龙虾倒入油锅加入葱段、姜片、蒜头、洋葱块爆炒,放入料酒、精盐、酱油、辣椒、白糖等调味品,大火烧沸,转小火闷烧二十分钟左右即可出锅,烧好的龙虾香味扑鼻,颜色红艳,入口弹牙是一道老幼皆宜的端午美食。

海鲜美味——黄花鱼

东台地处黄海之滨,盛产海鲜。端午美食当然要有海产品了,而端午时节正是黄花鱼最肥美的时节,因而端午的餐桌上不能没有黄花鱼,黄花鱼颜色金黄,是“五红”当中唯一与红色挂不上钩的食材,但聪明的东台人用红烧的烹饪技法来制作黄花鱼,也就正当理顺地算作一红了。

黄花鱼是大小黄鱼的统称,也叫石首鱼,自明清以来黄花鱼就是供奉朝廷的贡品,清末名士周楚良就为它写下了“白花不似黄花好,鳃下分明莫误求”的诗词。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是黄花鱼的主要汛期,此时的黄花鱼身体肥美,鳞色金黄,发育达到顶点,是最时令的美食。过去每到这个季节,江苏各地从黄海来的黄鱼船都停满河港码头,家家户户都形成吃黄鱼的习俗。现在,大黄鱼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已经越来越稀少了,目前市场上供应的都以养殖的居多,野生的小黄鱼市场有供应,现在一般家庭的餐桌上都以小黄鱼居多,小黄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每斤大概有四五条,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脂肪、钙、磷、铁、钾、钠、镁、硒和维生素A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食用价值非常高,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小黄鱼还具有软化人体血管的作用。

红烧黄鱼一般制作时把鱼用少许盐和白酒腌制一两个小时,不仅可以去掉腥味,还可使鱼肉的口感更紧实。接着放入有菜籽油的锅中略煎,加入葱段、姜片、辣椒、蒜头、料酒、酱油,大火烧沸,再转小火炖十分钟左右,加少许白糖吊鲜,即可起锅,烧好的黄鱼肉呈蒜瓣形,洁白细嫩,口味咸中微甜,最能吊起人们的胃口。

清淡爽口——红苋菜

我们的祖先早就懂得荤素搭配的道理,在有了大鱼大肉之后再配上蔬菜,非常符合饮食健康的要求。在初夏时节,青菜早已过时,红色的苋菜正鲜嫩可口,所以也就被选为五红之一。农历五月民间又称为“毒月”,此时气温迅速升高,杂菌繁殖,毒瘴滋生,人极易生病。为了安度暑日,民间便在此时食用具有保健作用的苋菜,以此防病健身,祛毒辟秽,即所谓“扶正祛邪”。

苋菜盛产于夏季,民间的说法吃苋菜可净腹,东台土话叫“打荡肠子”。端午节吃苋菜不仅是因为可以净腹,而且苋菜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痢的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六苋,并利大小肠。”农历五月初五正是初夏时节,天气渐热,细菌滋生,蚊虫出没。而在古人看来,红苋菜不仅能够通润肠道,排出体内毒素,还能趋吉避凶,祈求康健。苋菜性味甘凉,端午节多在夏至后,是一年之中阳气至盛的时段,也是主气属湿的“长夏时节”,人体若被湿邪侵袭,易出现头晕身倦、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情况,而苋菜正是最好的选择。一般的家庭制作以蒜茸炒苋菜居多,二者同炒“优势互补”,是防治痢疾等夏季肠道疾病不可多得的菜肴。炒制苋菜,与其它的蔬菜炒法有所不同,不需要旺火热油,否则会有一股难闻的石灰味,将油烧制四成热,放入蒜茸煸香,倒入苋菜翻炒,加入精盐、味精,炒拌均匀,一盘色泽鲜艳,味道爽口的蒜茸苋菜就大功告成了。也可以将苋菜放入开水烧成苋菜汤,盛入碗中,红彤彤的苋菜汤很容易勾起人们在夏日中的食欲,用汤来泡饭,米饭粒粒红艳,是小朋友们的最爱了。

苋菜的营养价值很高,所含蛋白质比牛奶更能充分被人体吸收,所含胡萝卜素比茄果类高2倍以上。钙、磷、铁含量也很高,其铁的含量是菠菜的1倍,钙的含量则为3倍,属鲜蔬菜中之最。尤其是维生素C更为突出,含量之多在绿叶菜中独占鳌头。另外苋菜还含有人体所必须的10多种氨基酸,每天吃上100克苋菜,即可满足人体对钙、磷、铁和维生素的需求。民间有“五月苋,赛猪肝”的说法,从营养角度看,苋菜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之多确实可与猪肝媲美,民间一向视为补血佳蔬。

在东台端午“五红”并不是只限于这五种食材,这其实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各个家庭还会根据自家的喜好,灵活调换品种,如有的人家“五红”里有烧鸭,有的人家来上一盘红烧黄鳝,喜欢吃肉的弄上一碗梅干菜烧肉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些家庭还弄上“十二红”,菜品凑足到十二道之多,如果食材本身不是红色的就要用酱油、南乳、红曲等来上色。“十二”的说法也挺有寓意,象征着十二生肖、十二月份以及四时八节,“红”色象征吉祥兴旺,“十二红”的寓意也就是人人红运当道,借此辟邪除秽。其实无论是“五红”还是“十二红”,应该说都是应景尝鲜,祝福平安吉祥,它们都是反映了东台民间百姓的美好愿望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