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冢代表什么生肖

秭归凤凰山印象,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锐散文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青冢代表什么生肖1

图/文■蔡汉顺

自古以来,山之定名,大多以形而定,故有以形正山之说。同样,秭归的凤凰山,正以凤凰而名,无非是因山形似凤凰;或者投其象征祥瑞之意。我曾几次流连于潮州的凤凰山,那是我们潮汕地区名茶凤凰单枞的产地,至今念念难忘。而秭归的凤凰山,现居三峡库首又是“文化园”所在地,集三峡大坝的壮丽、平湖风光的秀美和屈子伟迹与巴风楚韵于一体,其独特的人文景观日渐显露出迷人的风采。

说到凤凰山在当地还有一美丽的传说。相传,秦军占领郢都和屈原怀石投江的消息传回屈原故里后,归乡的父老乡亲一个个痛不欲生。乐平里有一对孪生兄妹,哥哥叫屈龙,妹妹叫屈凤,兄妹俩对屈原十分景仰,当听说秦军已进入南津关,准备进一步入侵丹阳城的时候,怒火心中起,立即组织了500多人驾乘十只木船,顺江而下前去迎敌。当队伍行至茅坪时,与秦军狭路相逢,于是展开了激战,两军大战了三天三夜不分胜负,后因归乡队伍补给不够,只得退到茅坪后山茂密的丛林中休整,秦军则在江边安营扎寨,两军对峙中,屈姓兄妹利用熟悉地形和丛林的掩护经常偷袭秦军营地,秦军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秦军大为恼火,决定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围剿归乡队伍。于是,秦军点燃了归乡队伍藏身的丛林,屈姓兄妹只好带领队伍撤到一个小山包上(也就是现在的求雨堡),兄妹俩双双跪在地上,高呼“屈原大夫,您显显灵保佑保佑我们,下一场雨,让秦军火攻的计划落空吧!”话音刚落,顿时只见天昏地暗,雷鸣火闪,大雨倾盆,山林大火顷刻被大雨浇灭了。此后,秦军多次选择在风和日丽、阳光灿烂的时候点燃山林,但屈姓兄妹只要在求雨堡跪地求雨,立即便有大雨如期而至。归乡队伍感到有屈原暗地相助,更是信心百倍,军心大振,誓死要将秦军赶出归乡。

秦军火攻计划落空,更是恼羞成怒,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决定派两路人马,一路从左边沿陈家冲向求雨堡边砍树边进攻,一路从右边沿徐家冲向求雨堡边砍树边进攻,两路人马采取步步为营、一点点蚕食的办法向求雨堡发起了进攻,由于受到两面夹击,归乡队伍不得不撤到金岗城一带保存实力,求雨堡落到了秦军手中。屈姓兄妹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没来得及撤走,被困到了剪刀峪,秦军点燃了已无退路成了孤岛的丛林,乡亲们只能眼睁睁地望着大火焚烧着兄妹俩,多次想冲上求雨堡求雨,都被秦军杀退下来。大火一至烧了七天七夜,第七天清晨,被熊熊烈火焚烧的丛林突然放出一团五彩霞光,随即,天摇地动,火光闪闪,大雨如注,霞光中一只凤凰和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向西北方向飞去,乡亲们回过神来,面前的丛林突然变成了两座山峰,乡亲奔走相告:屈龙和屈凤变成龙和凤飞回乐平里去了。他们的身躯变成了两座山,一座叫夔龙山,一座叫凤凰山,两座山堵住了秦军前进的步伐。秦军也被眼前的景象震呆了,只好收兵撤回南津关了。凤凰山的传奇故事,至今,听秭归文友说县城还有一个解释不清的怪现象:凡是县城有什么大型活动,必定要下一场或大或小的雨,据说是屈原误解了,以为归乡人民又在求雨。

说这现象的古怪,的确真的有些古怪,让人不能不相信。我本次来秭归,早上在酒店出发往凤凰山,只见天空万里无云,风和日丽。而时隔不久我来到凤凰山,却骤然间乌云密布,细雨霏霏。我想“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莫非屈老夫子真的显灵了,又在降施甘雨,用这降雨的方法,来欢迎我这位粉丝参观他的故里。由于我真的领略到这怪现象的古怪,于是我对凤凰山这座名山,心中更多了一份神驰和景仰。美丽的凤凰山给我留下了很多可圈可点的人文景观,其中屈原祠和古民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屈原祠在秭归凤凰山上,是地标性建筑。我观看了山门、配房、大殿、屈原铜像、东西碑廊、屈原纪念馆及屈原墓等建筑。眼前呈汉字山字形的山门,我看到了诗人的伟大。古色古香的配房、大殿,我看到了诗人故里厚重的历史人文。“低头沉思,顶风徐步”屈原铜像,我看到他爱国爱民的满腔激情和孤忠自清的高洁精神。底蕴深邃的东西碑廊、屈原纪念馆,我读懂了屈原博大精深的诗词歌赋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屈原墓内的大红吊棺,我看到了屈原的无尚荣光。屈老夫子的确令我鼓荡生风,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尚灵魂!吾辈唯有仰读。先生岿然,弟子喟然:“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眼前的屈原祠,也见证了归州百姓千百年来对屈原的缅怀爱戴。而屈原伴随着青山灵魂不死,一如凤凰涅槃,最好的归宿非凤凰山莫属。当年,屈原在玉笥山下祭祖,哭颂《招魂曲》:楚山青青栖凤凰,楚水粼粼蛟龙骧。如今,箴言终于如愿,屈原魂归故里。不由我想起湖南的汨罗屈原祠,秭归是屈原生命的起点,汨罗则是屈原生命的终端。屈原一生漂泊的轨迹主要是奔波在洞庭湖畔,从湖北转到湖南,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尽管汨罗的屈原祠修建的非常精美壮观,可那里终究是他的驿馆,唯有秭归的凤凰山,才是能够“招魂”而归的“落凤坡”。

纵观世上的人,人人都有自已的名字,虽说名字是人的标点符号,但有的流芳百世,有的却遗臭万年,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名字流芳百世的人。梁启超称他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毛泽东称他是“中国一个伟大的诗人”,鲁迅先生称他“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郭沫若称他是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有异彩的一等明星”。上个世纪的1953年,屈原被评选为当年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屈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当然,更是秭归人民的自豪!

从屈原祠出来,沿着青石台阶,不仅穿越山岭,而且穿越历史——我们一下子从战国末年走进了明清时代。修建三峡大坝的同时,许多名胜古迹不得不另选他址“安居”,在将被淹没的古民居中,秭归古镇青滩的明清古民居是最有代表性的。梅子告诉我,青滩是长江上有名的险滩,古镇因滩而兴,老百姓靠滩吃饭,船老大靠滩发财,发了财的船老大便大兴土木,修建了这些豪华的民宅,建筑工艺相当精湛,极具峡江地域特色。三峡大坝蓄水前,为了保护好这一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便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十多座古民居整体迁移到了凤凰山上。位于著名长江地质景观链子崖下的古民居如今落户于凤凰山中,更像是一幅描绘古代山水楼台的水墨画卷,时隐时现,美轮美奂。每一处青砖黑瓦的民居都是一个风格迥然的景点,有的天井方方,有的庭院深深,有的石雕栩栩如生,有的飞檐活灵活现,说到飞檐,那檐头不像我们潮汕地区古民居四点金、下山虎、四马拖车和百鸟朝凰的布局,而是跳跃的大鱼,俯瞰鱼跃造型的飞檐,其背景正是滔滔大江,妙趣天成。别具江峡地域特色的还有讲究风水的“歪门邪道”,还有抵御江风的线砖洞窗,还有依据山势的重院叠楼。于是,我的眼睛和镜头简直不够用了,一步一景,步步回头,特别想探寻每一扇大门里,每一张老床上曾经发生的故事,进而读懂每一处浮雕,每一个台阶,每一道砖缝里深深镶嵌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梅子说:怎么样,搬到这来住吧。我摇了摇头说:太精致,不温暖。区别于青滩古民居的地方还有绿树掩映和布局错落——把更大的空间留给了山石林泉。夹道遮风的修竹和房前屋后的柑桔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再次想起屈原的高尚气节和瑰丽诗篇。另外一种没有树皮,开着艳媚的小花,看上去弱不禁风的“痒痒树”,让我想起为屈大夫不齿的懦夫小人,你挠一挠,它动一动。

山腰上还有一座从青滩搬迁过来的江渎庙,据说原来没有多少人注意它,解放后此庙曾做过多种用途,最后将一所小学安放其中,三峡工程兴建中,才引起人们重视,由国家拨款实施整体搬迁,后研究者发现,此庙是我国现存的四大渎庙之一,是唯一祀奉江神的渎庙。过去的江渎庙,主要用于供奉江神,祭奠屈原,祈福消灾。今天的江渎庙是观看三峡大坝的最佳位置。凭栏远望,江天茫茫,三峡大坝犹如巨龙横卧江上,高峡出平湖,再不见激流险滩和纤夫拉船,当然,也就不用祈求江神庇护了——江渎庙也便成了观景台。在这里,我久久坐在自己的生肖石墩上冥思苦想:一条大江的功过和一道大坝的利弊。

其实,纵观横览大江、大坝的最佳位置是凤凰山顶的栖凤亭,可惜时间不够用了,且把遗憾留作念想,只是在梅子那里得知关于栖凤亭的美妙传说。当年屈原被流放时,在这里看到一片生机勃勃的太平景象,于是多年抑郁忧闷的心情开始舒畅起来,眼前展现出一个非凡的境界:彩虹横空,凤凰展翅,琼楼生辉,迎面驶来一驾彩车,车上乐师正演奏着《九歌》,两旁的美女翩翩起舞迎接屈原上车,他刚登上车,车子立刻变成一只金凤凰腾空而去,真可谓:“鸾皇为余先导兮,吾令凤鸟飞腾。”秭归人民为了纪念屈原,于1997年大江截流时建此栖凤亭,等候屈大夫乘凤归来,目睹家乡巨变。落照中我们原路返回,最后来到凤凰山下的一片江滩,这里有从古归州搬迁过来的一座牌坊和两座石碑,那牌坊有郭沫若题写的“屈原故里”;那石碑是清朝的,上面分别写着:楚大夫屈原故里,汉昭君王嫱故里。站在这里,背靠巍巍青山,面对滔滔大江,我仿佛看到到独立山巅的屈原行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仿佛听到侧卧江边的太白放歌: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凤凰山——乐平为凤,香溪为凰,将秭归的珍宝和骄傲尽收其中,真可谓秭归之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夕阳西下,惜别西陵。站在即将收藏春阳的凤凰山下——江风习习,涛声依旧,不禁想起当年袖手岸边的陆放翁:“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如今,陆游身后又八百年,屈子魂依然呼吸在这江风和涛声之中。我再次认定屈大夫将与凤凰山共存永生。

凤凰山,一座迎接屈子魂归故里和收藏峡江文明的历史博物馆,名副其实,名扬四海。这一次来去匆匆,不能尽览,暮色中我一边回望一边对梅子说:还要再来,还会再来,再来拜谒屈原祠,再来登临栖凤亭。

暮色四合,凤凰山收拢翅膀,掩卷而眠。

作者简介:蔡汉顺,广东省揭阳市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揭阳市榕城区东兴综合文化站站长,有多篇文章发表,有散文随笔出版。

青冢代表什么生肖2

70年前,赶着勒勒车,从呼和浩特到包头都要走三天三夜。20世纪50年代,从呼和浩特前往北京的慢火车一路需要20多个小时。如今,呼和浩特至北京“复兴号”高铁列车最快2小时9分即可抵达!

京张铁路到京张高铁,这条承载历史记忆、穿梭百年的铁路,一头连接自强不息的奋进历史,一头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每一个平凡之人的朝起暮归,一幕幕在我们眼前铺展开来。

草原铁路

京张铁路修成时,总工程师詹天佑(车前右三)和同事的合影。

110年前中国首条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落成,110年后的今天京张高铁全线铺轨完成,时速从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高铁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中国铁路的飞跃。

1921年,京绥铁路修通至绥远(今呼和浩特),火车汽笛声拉开了内蒙古铁路百年沧桑的序幕,马背民族开启了新的“铁马征程”。

1923 年,包头通车,京绥铁路全线贯通,西北地区与京津内地连为一线,客货两旺,铁路运营收入稳步上涨,这一状态到1925 年达到顶峰。

新中国成立后,京包、包兰铁路接轨贯通,集二铁路开通运营,内蒙古铁路骨干网络初现雏形。

2014年3月27日,内蒙古首条高铁线呼张高铁开工建设,该线西起呼和浩特东站,东至张家口南站,是西北、华北、东北"三北"地区联系的重要通道。大幅拉近京晋蒙冀四省的时空距离,并形成公交化出行的“省际同城经济生活圈”。

2017年8月3日,呼和浩特东至乌兰察布段高铁线路开通运营,内蒙古自此正式迈进高铁时代。

历史文化名城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的首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7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存的大窑文化遗址,战国时期的云中郡、北魏时期的盛乐古城、辽代的丰州城都与其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后世又经历了匈奴、鲜卑、突厥、女真等10多个北方民族的更迭变迁。西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胡汉和亲”的典故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

1954年,呼和浩特在原归绥市的基础上更名,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195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成立,成为国内外游客到内蒙古旅游、领略内蒙古的历史与草原文化的重要"驿站"。

1986年,呼和浩特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关于草原地区文化的不朽诗歌。例如,“草色青青柳色青、玉壶倾酒满金钟”,而这些诗词早已使众多游客不用邀请便慕名前来。铁路网络的发展使人们有机会去游览更多的文化名城,越来越多的游客在选择目的地时,将是否开通高铁作为衡量该目的地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

2011年,呼和浩特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605.44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26.61亿元。2015年全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057.4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08.61亿元。旅游人数、旅游收入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区第一。

2018年全市共接待旅游人员4372.4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24.05亿元,出现十多年连增连涨的新局面,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2019年12月30日,张家口至呼和浩特高速铁路(以下简称张呼高铁)与京张高铁同步全线开通运营,标志着北京至呼和浩特高铁全线贯通。

呼和浩特目前拥有41个A级景区,无论是被称为“塞外西湖”的哈素海、中国十大峡谷之一的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旅游资源的神泉,千年传颂“昭君出塞”民族友好代表的昭君博物院等,都在日月变幻中见证着呼和浩特的沧海桑田……

呼和浩特市大召历史文化旅游区

呼和浩特市大召历史文化旅游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明朝万历七年(1579年),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后,定名为无量寺,蒙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

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博物院,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国家一级博物院。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呼和浩特神泉生态旅游景区

呼和浩特神泉生态旅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城东南方的黄河岸边。神泉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整个景区集园林、沙漠、黄河、和托县厚重的历史为一体,交通便捷。

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

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境内,总面积25.34平方千米。公园地质遗迹类型丰富,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美。滔滔黄河、幽幽峡谷、铮铮长城在这里汇聚,形成了特色明显、极具观赏性和科普性的地质公园。

奥威蒙元马文化生态旅游区

奥威蒙元马文化生态旅游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一家以马产业为主的旅游景区,园区目前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纯血马、温血马、半血马、蒙古马、汗血宝马、英国的设特兰矮马、新西兰走马等不同品种的马匹。曾承办“中国速度赛马经典赛—呼和浩特站”的园区,满足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马文化爱好者的不同需求!

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院

昭君博物院景区由王昭君墓及其一系列纪念建筑设施组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王昭君墓,蒙古语称为“特木尔乌儿虎”,意为“铁垒”,文献记载亦称“青冢”,是史记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代明妃王昭君的墓地。生动地展示了第一个草原游牧帝国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以及民族团结的友好使者王昭君的成长历史和出塞和亲的历史贡献。

内蒙古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

内蒙古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哈素海)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土左旗西部,是哈素海与大青山之间的广阔草场,历史上称为敕勒川,是北魏民歌《敕勒歌》所描绘的地方。景区内拥有“阴山、草原、湿地、湖泊、温泉、气候”等多种资源优势。

蒙牛工业旅游景区

蒙牛工业旅游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围绕冰淇淋、液态奶、奶粉、奶酪等几大品类的产品生产工厂及周边附属设施规划开发数十个参观景点,秉承着“商养学闲情奇”的部署理念,设计出多条观光线路,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为中外游客提供了完善的设施和优质的服务。

南山旅游景区

南山旅游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坐落于和林格尔县城南边,规划面积42平方公里。1999年启动实施以来,围绕“建成体现盛乐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发展思路,累计建成中华钱币坛、东山书法艺术园、十二生肖园、浸月湖和近百个散落在草木中的亭台楼阁,形成了“亭中有园、园中有亭”的独特景观。

伊利·乳都科技示范园

伊利集团·乳都科技示范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参观者在亲眼目睹伊利绿色、健康产品的生产全过程的同时,还可以切感受草原乳文化的深厚底蕴,品鉴民族乳业的爱国情怀。

大青山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

大青山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坐落于美丽的阴山支脉大青山的南麓,地处于小井沟生态风景区。这里四季分明,四季皆美:春有草场新绿,夏有翠色欲滴,秋有金色纷扬,冬有皑皑冰雪。这里天空格外湛蓝,云朵格外洁白,空气也分外清新。

呼和浩特市蒙亮民族风情园

呼和浩特市蒙亮民族风情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打造有3000多平米的研发中心、10000多平米的民族特色产品展览馆、20000多平米的民族特色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各类牛羊肉、奶制品、皮制品以及羊绒制品的生产车间近20000平米、其他配套设施3000多平米,整体建筑群将民族特色与现代化建筑技术融为一体。

乌兰夫纪念馆旅游区

乌兰夫纪念馆旅游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乌兰夫纪念馆是一座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巍峨建筑。整个建筑包括主馆、纪念广场和塑像平台、纪念亭、牌楼门等4个单项工程。设计人员创造性地将传统的民族建筑款式和先进的现代建筑艺术融为一体,使这组建筑庄严肃穆,宏伟壮观。

乌兰夫故居红色文化旅游区

乌兰夫故居红色文化旅游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是上世纪初一处典型的北方农村民居。2006年,乌兰夫纪念馆对其进行修葺后,重新对游客开放。

蒙草·草博园

蒙草·草博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蒙草乡土植物种质资源综合研究基地之一,专注于“乡土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驯化及实践运用。占地近1000亩,种植近200种乡土植物。为生态多样性保存、生态修复、种业科技等提供科研及技术保障。

老牛坡红色文化旅游区

老牛坡红色文化旅游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老牛坡党支部办公旧址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东南的老牛坡村。老牛坡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内外长城在此交汇,是晋西北通往绥中大青山的重要隘口。

内蒙古赛马场

内蒙古赛马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郊,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赛马场,占地面积为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329平方米。比赛场地内,分别设有障碍马术场、技巧表演场、标准环形速度赛马跑道等。可同时进行多项比赛活动。

除以上例举的部分景区外还有更多美丽风景待你探寻!

这里不仅有草原骏马也有城市风情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

勾勒出苍茫壮阔的草原风光

(共青团中央)

青冢代表什么生肖3

文/王抒意

明妃的琵琶声是否还在胡地泠泠,伴她青冢立黄昏?“不辱千秋使命,横跨宋元明清”的盛世大唐在无上荣光背后,改写了多少宗室女的命运?自诩天朝上国,坐拥康乾盛世,那些花般鲜妍的女子为何还是不能在紫禁城里无忧一生?鲁迅先生说得太好了:“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亲’。”

十步一回望,涕泣别故乡。

明知胡地苦,何为嫁女郎?

这是她和亲乌孙的第五个年头,长安城里的管弦时常回响在耳边,玉门关内的春风却再难拂过她的鬓前。她抱着皇帝为她做的以解思念的阮,于长夜深宵,弹了一遍又一遍,余生都未能回到故园。

在乌孙这片茫茫的土地上,除了随她迁徙至此的长安人还知道她的名字,其余人只知她是汉家公主,是乌孙王的右夫人。“刘细君!刘细君!”当她在心里默念起这三个字的时候,或许自己都会觉得陌生吧!

她本是罪臣之女,既担了公主的身份,就要担起公主的使命。

百无聊赖时,她会想起她的父亲——江都王刘建,她也会想,若父亲没有做出那等大逆不道之事,她的人生是否会有别的路可走?可惜,她望着胡月暗自叩问了无数次,总也得不出个答案。

江都王一脉同汉武帝一样,都是汉景帝刘启的子女,首任江都王刘非曾在十五岁时带兵助皇帝平七王之乱,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可英雄并不能决定自己的后代走上怎样的路。刘非逝世后,其子刘建继承王位。刘建不仅没能继承其父遗风,反而走上了密谋造反之路。事情败露后,刘建畏罪自杀,刘细君因为年纪尚小逃过了天子之怒,却从一个王孙贵女沦为罪臣之后。

张骞出使西域后,武帝欲联合乌孙国共抗匈奴,乌孙王猎骄靡自请娶汉朝公主,结两姓之好,武帝思量几番,允了。可乌孙太远了,荒凉、贫瘠,不通汉语,武帝不愿自己的女儿嫁到此苦寒之地,若要择一宗室女替嫁,刘细君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圣旨降下,定局已成,刘细君就这样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皇帝待刘细君还算不错,至少给了她一个公主的体面,让她到了乌孙后单独建造宫室居住,让她有财物可以赏赐乌孙王左右之人。可这些不过是抵御悲伤侵袭时的一张薄纸,被现实的风一吹,就不知偏向何方了。面对着年老的乌孙王,陌生的环境,听不懂的语言,刘细君只能仰望胡月将悲切一再咽下。悲伤到不能自己的她将情绪写进了这首《悲愁歌》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士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和亲公主的身份、两国交好的使命都压在一个女子瘦弱的肩膀上,何其痛也。如此想来,做人倒不如做一只鸟儿轻快,至少鸟儿一振翅,就可以飞到她再也到不了的故乡。

年老的猎骄靡将逝时,想让自己的孙子军须靡续娶刘细君,细君不愿,上书武帝,武帝为了继续联合乌孙抗击匈奴,命刘细君从乌孙国风俗,这也切断了刘细君重回故国的唯一可能。后来,她听从皇帝的旨意嫁给新一任乌孙王并为他生下一女。再后来,再也没有后来了。她死于汉武帝太初四年的某一个寻常的日子,那一天,玉门关内的风仍旧不知疲惫地吹着;长安城内的乐坊里仍有管弦之声不绝如缕;那些间接受她庇佑的百姓仍推杯换盏,嬉笑怒骂……敌国没有人知道,一个和亲公主在这一天永远闭上了眼睛。

死亡对于刘细君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至少她不用再弹着阮,一遍遍任思念倾泻。她是历史上第一位载入史册的和亲公主,她的悲剧已经结束了,但新的悲剧正在绵绵不断重复上演,一演就是几千年,接替她演这出悲剧的人是刘解忧。

刘细君逝后,大汉复嫁解忧公主于乌孙王,刘解忧的悲剧远比刘细君演的长久,她在乌孙生活了五十多年,经历了四朝三嫁,终于在暮年重回故国,实现了骸骨归汉地的心愿。

原来,守护百姓的可能不仅是一堵城墙,也可能是一个女人漫长的一生。

汉有匈奴虎视眈眈,那么唐呢?那个万国来朝的盛世天邦,为何还要以女子的柔弱之躯承担起国家兴亡的重任?

清朝宗室女,汉名无记载,吐蕃尊称甲木萨,世人应当更熟悉她的封号——文成公主,她的故事要从唐贞观八年说起。

那一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來唐求取一名公主,那时的唐太宗在此事上或许还有些傲骨,不愿以女子的一生来保全一个国家,于是,他拒绝了。对于这年适龄的宗室女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但命运一声不响,正在给新的人酝酿磨难。

唐太宗拒婚后,赞普松赞干布以唐太宗在玉门关出使之名出兵攻打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眼看着吐蕃大军直逼唐朝国土,皇帝的傲骨终究还是弯了下来。

这一切本与她无关,可后果却独由她来承担。

唐贞观十五年,她受封文成公主,自长安出发,踏上了前往吐蕃和亲的路。唐宫中拜别皇帝,含热泪离开故土,没有人想到,此时这个女子只有十六岁。

该怎么叙述她在吐蕃的日子呢?若说不好吧,可松赞干布确实很爱重她,以王后之位迎她,为她修筑了布达拉宫;因她不喜欢吐蕃赭面习俗,便下令禁止赭面;还脱掉吐蕃毡裘,改穿唐人娟綺,带领吐蕃人学习中原文化。可若说好,一朝别双亲、死生不复相见的日子又怎么能算好呢?

她是为国出嫁的女儿,必当为国献尽最后一丝绵力,阻止吐蕃进军大唐边境只是她使命的开端,在两国之间架起坚不可摧的桥梁是她余生必竟之事。她自中原而来,当传播中原文化,诗书礼仪自不必说,耕种、纺织、医术也是借由她的脚步在吐蕃落地生根。

就是这样的一位公主,命运却并未过多优待她,她嫁至吐蕃九年后,松赞干布去世,此后三十年,她孀居偏远的逻些(今西藏拉萨),以一己之力担起助两国交好的使命,公元680年,卒于一种叫天花的疾病。

文成公主的一生无疑是波澜壮阔的一生,入史册、受拥戴是她应得的嘉奖,可这一切都是她在无路可选之下另辟蹊径自己走出来的,若是可以选择,她该愿作长安城里簪花的贵女还是高原之上沐风的王后呢?

一切设想都是空想,时代从不给和亲公主选择。

文成公主入藏七十年后,又有一位唐朝公主沿着她曾经走过的路和亲吐蕃,据说这位公主本名李奴奴,不知传言真假。不论真假,离开长安城,踏上和亲路,金城公主这一封号才是她余生该铭记于心的名字。入藏时,她甚至比当年的文成公主还要年幼,生于公元698年,嫁于公元710年,她的人生才堪堪走过一个生肖的轮回,这样看来,她的命运、她的王朝、她的子民到底还是太残忍了些。

自汉而始,自清而终,和亲公主,代代有之。在兵戈与烽火面前,女子仿佛成了卫国的最后一道屏障,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历史的悲哀。他们修长城、练兵马、立军功、受封赏,写诗作词:“会挽雕弓如满月”“不破楼兰终不还”。酒醒之后,诗笔暂搁,仰天大笑出门去,谁怜稚女忆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