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香包生肖代表什么

甘肃庆阳非遗香包蜕变记:千年民俗技艺接轨现代“潮生活”,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庆阳香包生肖代表什么1

今年56岁的刘兰芳,做庆阳香包已有48年。(资料图) 张煜琛 摄

中新网兰州8月31日电 (记者冯志军)除了端午节佩戴,香包还能玩出什么花样?在甘肃省庆阳市,“95后”小伙张煜琛和母亲刘兰芳,结合香包绣制技艺开发了胸针、耳环、生肖挂件,让当地流传千年的民俗技艺,走入当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8岁学针线,12岁进绣房,进了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这首庆阳民谣,是刘兰芳的成长的写照。今年56岁的她,8岁就跟着姥姥、妈妈学习绣香包,做枕头、鞋子、帽子等。

2006年,原本只是当地女孩必修的庆阳香包绣制技艺,因造型立体、色彩明丽、寓意吉祥,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刘兰芳(红衣者)把香包做成产业,为当地妇女提供就业机会。(资料图) 张煜琛 摄

而在成为庆阳香包绣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之前,刘兰芳下过岗,摆过水果摊,也开过小饭店,为生计奔忙的枯燥生活里,绣香包是唯一的亮色。

2002年,庆阳举办首届中国香包民俗文化节,刘兰芳缝制的香包大受欢迎。不久,她去上海参加民间文化博览会,香包同样销售一空。回来后,她立即注册公司,踏上香包创业之路。

为了拓展市场,刘兰芳扛着大皮箱,乘火车天南地北跑展会。而每到一个城市,她都会拜访民俗专家、找当地老人聊天,“每个人从出生到结婚需要有什么东西?”一路下来,她沉淀出一套有关色彩与造型的市场标准。

创业近20年,刘兰芳设计了300个香包系列,累计带动2万名庆阳妇女学习刺绣、就业增收。她曾受邀到美国耶鲁大学演讲,香包则被美国波士顿一家博物馆收藏。

不过,在互联网未兴起之前,刘兰芳一年得跑12个城市,深受奔波参展之苦。“有了互联网以后,第一个反应是,我要搭上这班车,不能被它淘汰了。”2010年,刘兰芳花大价钱注册了一个网站,可惜收效甚微。“庆阳香包”淘宝店铺开张之后,她花五年时间培养了一批懂运营的大学生,他们对产品和背后的文化如数家珍。

为进一步传承香包技艺和文化,刘兰芳的大女儿张煜瑶多年来专攻绣制,而小儿子张煜琛负责经营淘宝店。毕业于非遗管理与保护专业的张煜琛,在接手淘宝店后,积极参加官方组织的活动,如今店铺每月销售额有五六万元。

图为刘兰芳不断改良创新,做出年轻人喜欢的香包胸针、香包耳环。(资料图) 张煜琛 摄

小小店铺,如吸铁石般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香包爱好者:一位定居北京20多年的庆阳人,一口气买了2000元的香包;一位英国老华裔,下单香包、虎头鞋、虎头帽,要送给家族里新生的小宝宝……

“最好玩的是今年夏天,一位做旅游行业的淘宝买家,专门开辟了成都—庆阳路线,带游客来我们庆阳体验香包制作。”张煜琛笑着说。

传统庆阳香包个头大,造型古朴,对年轻人而言,不方便在日常中佩戴和使用。为此,张煜琛和刺绣师傅一起改良,将大个头的螃蟹香包,缩小比例、设计成胸针,一上架就售罄了。而结合近年汉服热,他们还开发了便携香囊、刺绣耳坠,成为汉服爱好者的“心头爱”……

图为刘兰芳(中)的女儿和儿子,都加入传承庆阳非遗香包。(资料图) 张煜琛 摄

“未来,我希望年轻人能像佩戴潮流饰品那样,佩戴我们的庆阳香包。”张煜琛相信,那一天不会来得太晚。(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庆阳香包生肖代表什么2

来源:掌中庆阳

“花月饼”里的温暖回忆

每年中秋,面对超市里琳琅满目、各种花样和口味的月饼,苏芳最想吃的却是母亲亲手蒸的“花月饼”。苏芳今年53岁,是西峰区后官寨镇人,从她记事起,每年中秋节那天,母亲都会早早起来为全家人做月饼。

母亲先把发好的面团分成四五个巴掌大的小块,逐个揉成团,用擀面杖擀开,在每层上面都抹上油,撒上椒叶、盐巴等调料,再把事先剥好的核桃、花生用刀拍碎撒上去,然后把几层面都摞在一块,月饼的结构已经好了,接下来就是“打扮”月饼了。

苏芳凑着热闹,学着样子,跟母亲一起用面捏小鸟、兔子、小鱼和牡丹花之类的形状,虽然捏得不尽如人意,但母亲还是会把苏芳捏的最先放到月饼上,做好这一切便将月饼放在蒸笼里开始蒸。

“小时候,我喜欢趴在锅台边,一边和母亲嬉闹,一边等待月饼出锅,有时候忍不住会把锅盖悄悄掀开一个缝,看月饼的变化,母亲发现就会用手里的抹布轻轻打我的手,笑着骂我是馋猫。”苏芳说,月饼蒸出来晚上祭拜过月神才能吃,这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习俗。

“看着母亲捏的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和各种各样的花,我有种说不出来的喜欢,总是缠着母亲教我。”从小心灵手巧的苏芳跟母亲学了很多捏面的花样,除了中秋,平时村上有个红白喜事,都会叫上她去捏花馍馍。

因为喜欢,苏芳还专门去外地学习更精细的制作方法,久而久之,她的制作技艺越来越娴熟。每年中秋来请她蒸花月饼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她自己创作的花月饼“福满人间”还入选了“大美民间——中国花馍艺术节”优秀作品展。

剪刀飞舞百态生

“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玉兔迎中秋”……为了迎接中秋佳节,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庆阳民间剪纸艺人也在剪纸作品上加入中秋节的元素,为节日增光添彩。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我看到了民间剪纸大师祁秀梅的作品,当时就深深喜欢上了剪纸。”今年50岁的马路是镇原县人,回忆起第一次看见剪纸的场景,她记忆依然清晰。那年中秋节,祁秀梅送给马路的母亲几张剪纸装点窗子。“我母亲拿回家并没有照做,而是将这些工艺品小心翼翼地夹在书里面保存着,那几张剪纸里有抓髻娃娃,还有鱼掰莲,个个栩栩如生,特别漂亮。”马路说。

剪纸早在我国汉、唐时期就有,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装饰艺术之一。从题材上看,既有展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也有反映现实生活、民俗风情的。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如今情感、物质条件和新的艺术手段,给剪纸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而它那种能用简明线条将繁杂事务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特性,又以另一种怡情悦性的形式吸引着现代人。

“全国各地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不同,剪纸的风格也多种多样,对于庆阳人而言,剪纸艺术的应用,是伴随着一生的。”马路说。

以前,小孩一出生,父母就要请村里慧心手巧的妇女,用纸剪一些“送子观音”“坐莲娃娃”等贴在墙上,表示添喜、富贵等。孩子长到十二岁,家里长辈会用红纸剪一幅“长命百岁”图挂在房间中央,既是对孩子的祝福,也是老人对晚辈的期望。成年结婚更是热闹,“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红双囍”“莲生贵子”……一张张寓意丰富的剪纸,把居室、院子装点得红红火火,欢乐祥和。

到了七八十岁,儿孙满堂的时候,祝寿的剪纸就占很重要的地位,最常见的有“福禄寿喜”,两边的蝙蝠代表幸福,梅花鹿卧在最下面表示厚重稳当,寿桃安排在画面最中心的位置,周边长满了叶子,以衬托寿桃强大的生命力,加上桃子上面一对喜鹊,组成一张完整的“福禄寿喜”图,以此来表达对老人福寿安康的衷心祝福。

“现在剪纸比过去的花样多,内容也要复杂些,加上制作工具的创新,剪纸作品也比之前要精致得多。”在马路的心里,自己是农村长大的,从小就跟着家里人一起干农活,这种情怀永远都在。

“我现在有剪纸这个技能,就想着把咱们庆阳的农耕文化、南梁精神和一些庆阳民俗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传承下去。”说话间,马路手里已经剪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奔月之态跃然眼前。

小小香包寓意美

中秋香囊也是节日的符号,庆阳香包刺绣起源于黄帝时期,初创于岐伯之手,在香包中放入中草药,既有强身辟邪的寓意,又是节日里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庆阳的女娃娃们几乎都会针线活,庆城县的石丽峰也不例外。“我妈妈是村里有名的巧媳妇,针线活那是一绝,尤其是冬天,农活忙完了,妈妈就坐在炕上,一边给我讲故事,一边做针线活,有时还会缝制绣着花的小香包给我玩。”石丽峰一边听妈妈讲故事,一边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有模有样地穿针引线刺绣香包。

“那时候我还小,刚开始学习绣花,很怕浪费布料,于是就拿着妈妈做鞋垫剩下的小布块玩,第一个作品是给家里的猫做的‘鞋’,我和妹妹拉着猫给猫穿‘鞋’,怕掉了还用绳子在上面绑了蝴蝶结。”想起小时候的这些趣事,石丽峰笑得前仰后合。

也正是因为这些趣事,对香包的喜爱便在石丽峰心里悄悄扎下了根。现在用来制作香包的布料比过去明亮很多,线的颜色种类几乎也更多了,所以制作出来的香包也越来越精细,花样越来越多,以前的刺绣都是平面图,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立体图,花鸟鱼兽更加逼真美观。

以前女子出阁时摆的嫁妆大多都是刺绣品,主要是向来客展示新娘和新娘母亲的针线手艺,现在的香包除了这一传统意义外,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

“每个节日我们都会推出和节日有关的香包,春节香包多以福娃和属相为主,端午节的香包多是五毒和蒜骨朵,而中秋节我们会在香包上绣上嫦娥、玉兔和一些寓意幸福团圆的花样和文字。”石丽峰说。

不论是传统月饼、剪纸还是香包,都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在民间艺人的手里,它们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人们的故事,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庆阳香包生肖代表什么3

​【一声惊叹开栏语】

浩如烟海的历史间,有先贤的脚印,亦有普通人的生活。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人们发现了天空与大地的规律,知晓了风的方向,归纳出日月星辰的走向,总结出指导植物种植的24节气,种植这个农耕文明的秉性,在历史传承中愈发鲜明。

时至今日,当国人探索的脚步已经踏入太空,社交媒体上“月球究竟能不能种植?”“火星的土壤怎么样?”依旧是大众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漫长的过往中,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追寻美,诞生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产生了传统艺术和实践。一代一代人们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互动,这些文化传统被不断地再创造,最终形成了满足人类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0月1日起,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非遗美文欣赏栏目“一声惊叹”,自混沌而来的这一声惊叹,划破了人类直立行走之前的漫漫长夜,于是,爱与工具、大地、技艺一同诞生。

那么,此刻,我们与非遗共在。

它从陇东大地的农耕文明里起飞,飞遍千里陇上,把吉祥传遍千家万户。它是一颗璀璨的月亮,从蒹葭苍苍的《诗经》中起飞,千年来照耀着皇天后土,把如意送给每个勤劳的家庭。

戴一只香包步入夏天

作者:草川人

一只香包,是朋友之间一句热烘烘的祝福,是寄托儿女茁壮成长的一席话。一只香包,也是一对热恋中的人在分别时最深的念想,仿若几行情诗。

此刻,一只香包,就是一只飞翔的鸽子,从陇东大地的农耕文明里起飞,飞遍千里陇上,把吉祥传遍千家万户。一只香包,就是一颗璀璨的月亮,从蒹葭苍苍的《诗经》中起飞,千年来照耀着黄天厚土,把如意送给每个勤劳的家庭。

每年进入初夏以后,端午节也就紧跟着来了,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大概是国人除了过春节和中秋节之外,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大江南北的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吃粽子,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乘着早晨的露珠,采摘艾草,用以驱赶蚊虫和毒蛇;同时,佩戴各种样式的香包,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万千祝福。

在千里陇原大地,我知道庆阳、平凉、天水、陇南和定西的许多村庄,在端午节的时候都有绣制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河西部分地区也有相似的传统,但其他地区是否曾经流行,不得而知。

记忆中,在我曾经生活的小村庄里,把“端午节”叫“端阳节”,每到节日临近,在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家中,常常会聚集很多女性,她们拿着五颜六色的丝线和布头,坐在农家小院的屋檐下,相互交流着如何绣香包,一坐就是一个下午,等各自回去时,一只精致的香包已经做的差不多了。

还有些人家,因为生了小孩,为寄托孩子一年四季的平安,驱邪避瘟,会去当地的庙宇中求得一串香包,为孩子佩戴在胸前,当然这仅仅是当地人的一种心里寄托而已。也有些人家,由于忙农活,挪腾不出时间来绣制香包,会在走乡串户的货郎手中购得一串,节日当天给儿女佩戴。

这些年,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生活节奏的变快,端阳节在我的老家已很少再能见到有给小孩子佩戴香包的,都被各种各样的现代玩具所代替。当然这只是我的家乡而已,但在陇东大地上的庆阳,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几乎在每一个县城的商场或商业一条街上,随处都能见到买卖香包的影子。

由于工作的缘故,我一年四季中经常会与全省各个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有所联系,这当然也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庆阳香包绣制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女士。在一次交流中,对她有了新的认识。在1989年家庭生活负担最重的时候,刘兰芳与丈夫双双下岗,经过各种创业的失败后,最终选择了自己熟悉的香包,再次踏上了创业之路。

从新世纪初开始,她背上庆阳香包闯市场,参加国内民博会、非遗展销会、文化博览会,足迹遍布国内上百个城市,去北京、杭州、上海等地拜访几十位民俗专家,通过学习请教和品牌营销,对庆阳香包进行创新设计和制作,讲好甘肃故事,逐渐的,庆阳香包销量大增,也有了品牌知名度。

她甚至有两年连续两次访问美国,向美国当地市民、学生展示庆阳香包绣制技艺。她动情的说:“庆阳香包富含东方哲学和智慧,每个香包都包含着我们女人内心的情感、双手的温度和对生活的感悟。千丝万缕绣制的荷包、香囊、十二生肖,传递的是友爱,是化干戈为玉帛,是一带一路的信使。在国外,我的演讲,赢得台下学生的热烈掌声”。

可见,一只小小的香包,不仅是端午节里的重要符号,更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发展中遗留下来的文化符号。

听传承人讲,香包的前身叫“荷囊”。荷者,负荷;囊者,袋也。所谓“荷囊”,就是用来装零星细物的小袋。由于工作需要,我特意查了有关香包的一些历史资料,据《北堂书钞》卷一三六《曹瞒传》中记载:“(曹)操性佻易,自佩小囊,以盛毛巾细物。”在《晋书·邓攸传》也记载:“邓攸梦行水边,见一女子,猛兽自后断其囊。”由此可见,汉魏时期,不管男女,身边都佩有囊,而且在囊上绣有兽头纹样,也称为“兽头囊”。

据《隋书·礼仪志六》中记载:“(北朝)囊,二品以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彩缕,七、八、九品彩缕,兽爪。官无印绶者,并不合佩囊及爪。”至隋代则专施于良娣以下命妇,以别嫔妃的兽头囊。根据考证,唐宋时期作为饰物随身带的“鱼袋”“龟袋”还多是一些盛物的口袋。荷包成为珍贵佩饰物应当始于唐代。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降诞》:“玄宗开元十七年,丞相张说遂奏以八月五日降诞日为千秋节,百寮有献承露囊者。”

到了清代,男子在腰间还挂有褡裢、扇套、香囊、小刀、眼镜盒等物品,既有装饰意义,又有实用价值。可见香包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有多重要。

而位于陇东的庆阳香包,被当地人称为“绌绌”。庆阳香包其起始时间尚不可考,据传说形成于公元前两千三百多年,几乎是香包的鼻祖,《黄帝内经》的作者歧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薰蒸法”。因歧伯生于庆阳,故此法在当地渐成习俗,流传了下来。草药被称为“香草”,因而药袋便称为“香包”或“绌绌”。

见过庆阳香包的人都会有一种这样的感觉,其结构简单质朴,但不失美观和大方;刺绣粗拙敦厚,能带给人一种原始美感。造型各种各样,千姿百态,既是庆阳妇女世世代代对原始、传统手工技能的传承,又是个人技能和智慧的体现。

同时,庆阳香包更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做一只什么样的香包象征什么,都是有一定讲究的。比如借老虎和狮子的勇猛威武,祛除邪恶之气,保护自身安全;借鱼儿钻莲喻男女爱情;借葫芦、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枣、花生、桂圆、莲子之名,取其谐音,寓“早(枣)生贵(桂)子”之义。

根据传承人的描述,庆阳香包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实则也是一件难事,且需要足够的耐心。先要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才能做成一只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

根据立体和平面的原则,立体刺绣类香包有单面挂、双面挂、立体挂件和佩件、摆件等近四百种样式,其制作过程分构图、刺绣、彩染、缝合、成果等环节,有过样子、打样子、扩背子、上样子、绣花、状物、成果、打扮等工艺步骤,制品讲究神似而不求形似。而平面刺绣类香包风格敦厚凝重,厚实中流露出隽永,其制作有破线绣、合线绣、掇绣及齐针、辫针、缉针、掺针、抢针、挽针、盘金、点金、圈金等方法。

香包不仅具有外表的美,还有其内在的香。根据不同的需要,香包里装填的香料亦不同,香型有催眠作用的幽香、令人心旷神怡的清香、沁人心脾的玫瑰香等。不同香型的香包可以做成枕头、汽车挂件,及各种式样的情人信物等。

在我家里的客厅中,至今还挂着一只精巧玲珑的香包,虽然已经过去了两三年时间,如果拿在手中,依然会有一股中草药的香味扑面而来。

这是一只来自庆阳的香包,在疫情肆掠的这几年里,这种填充着中草药的香包,通过庆阳的许多网店邮寄到了全国各地的许多人手中。前几日,一位江南的诗友还专门给我发来信息说:“在网上看到你们甘肃的香包特别美,还具有防疫效果,就专门购买了一只,拿到手后发现,不仅工艺精细,小巧玲珑,其草药的香味也令人心情愉悦。”

看来,庆阳的香包,如今已经插上了翅膀,像一只春天的鸽子一样,飞遍大江南北,把美丽传递到每一个热爱美和热爱民间传统文化的人手中。也祝愿庆阳香包借着高速度的邮路,高歌猛进,飞遍天涯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