耨字代表什么生肖

在汉字中,龍是龙,鳄(鱼)是鳄,泾渭分明(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智慧汉字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耨字代表什么生肖1

刘东汶:在汉字中,龍是龙,鳄(鱼)是鳄,泾渭分明(下)

(二)辰(龙)部首组字系列

古汉字体现了汉族先民对于自己所处社会和自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体现出古代先民在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对自然界的看法。古代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而农业的国家对于水利以及农业用水的重视可以是摆在第一位的。靠天吃饭,这在古代生产力条件下是一种完全自然而又无可奈何的想法。在当时,强大的无可逾越的自然力使古代先民臣服于巨大自然力的面前。对自然力的依赖和敬畏使他们制造出龙这样的神奇动物。龙行云拨雨,龙主宰天气,龙成为农业的主宰和救世主,这是古代人们对于天气,对于雨、雪、冰、霜规律性的一种模糊的看法。我们不必严厉的去责问古代先民这些想法,但却可以从神灵龙的神话中,看到自然力对于农业的巨大影响。

关于龙,从古到今都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全国各地也有无数个的龙王庙来祭祀龙王,我们从下面一些文字中就可以比较深刻的领悟,龙与中国农业和自然的紧密联系了。

1龍(龙)字系列

龙字部首組成的字,初步统计大致有67个。如下是龙字部首組成字中的一小部分。例如,龍、寵、籠、聾、隴、攏、隴、籠、壟、瓏、瀧、朧、礱、櫳、蘢、矓、巃、靇、鑨、爖、驡、礲、徿等。以上均發long音。還有与龍部首组成的一些字。这里解释部分与龍部首组成的相关字。

1)龍(龙)字。在甲骨文,龍字是象形字;描写出有着修长身躯,头顶冠帽,有着强有力爪子的神奇动物。

“龍”字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足、有角,能腾云驾雾、行云播雨的神异动物。龙能屈能伸但他到天上行云拨雨的时候,他是一条神力巨大无比的巨龙,能够腾云驾雾,将雨水播撒到人间,播撒到田野山川润泽庄稼,让世界上的一切需要水的动植物得到滋润。

而龙与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作斗争时,除了会表现自己的强大外,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龍也会见机行事,委曲求全。有时,他将自己幻化成其他的动物或者植物,甚至把自己变化成一个小泥鳅,这也是龙的一个变换手法。龙在行云拨雨的时候,带着雷神、电母和风伯,卷起狂风,夹杂着闪电雷鸣,更加增添了龙的威严和本领。正是这些特点,奠定了龙及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从奴隶社会开始以来的许多统治者,都喜欢把自己打扮成真龙天子的模样,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普通的老百姓对于龙的功过也一清二楚:一方面龙会播撒甘霖,风调雨顺,使农业丰收,使人民的日子好过些;同时龙又会耍脾气或者猛下暴雨,导致洪水泛滥,百姓痛苦死亡;或者干旱无雨,赤地千里,百姓无衣无食,辗转逃亡,死于沟壑。因此,老百姓一方面在龙王跟前虔诚敬畏,经常祭祀龙王,另一方面也要发泄对龙王的不满,用耍龙灯等形式来戏弄龙王;但目的还是想讨好龙王,让龙王施恩泽于百姓。

由龙字组成的词组有:龙舟、龙灯、龙宫、龙驹、画龙点睛、龙蟠虎踞、恐龙、龙颜、龙体、龙袍等。

2)宠 (寵):宀+龙。为什么把龙放在家里叫做宠。大家知道宠有宠爱的意思。问题是这种宠爱有点没沿没边了,把龙宅在家里面,让龙住高大的房子,让龙锦衣玉食,让龙无事可做,让龙养尊处优,这样做表面上是在爱护龙,是在尊敬龙,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却是非常错误的。龙应当有自己的职责,有自己的事业和工作,有自己的活动空间;那就是龙应当根据上天玉帝的旨意和民间的需求,行云拨雨,撒甘霖于人世间。问题是总把龙宅在家里,那么龙还能继续工作吗?龙不工作了,还是名副其实的龙吗?龙应当经风雨见世面,在闪电雷鸣,风雨大作的情况下去行云拨雨;艰难困苦,恰恰是成就龙王基业的基本条件。而养尊处优、惧怕困难,龙只能是一事无成。俗话说,“马圈难养千里马,花盆难栽万年松”。与这里的宠(把龙养在家里)讲的都是同样的道理。

现在的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往往一个独生子女有四到六个老人来照顾他,大家都千方百计的宠着他,这对小孩不是益而是害。这种宠的做法是小孩从小养尊处优、无忧无虑,但是,没有经历任何的艰难困苦,使小孩难以在成长后应对各种复杂的艰难困苦的挑战,同时使一些独生子女的感情脆弱,稍遇困难和不顺就会怨天怨地,而不是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战胜困难,有个别的甚至在困难面前丢弃了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无所用心、无所作为,甚至自甘堕落。如果追根溯源,那么,这少数青年人从小得到大人们过分的宠爱,以及这些年青人没有经历艰难困苦的考验,乃是这少数年青人悲剧发生的基本原因。

用宠字组成的词组有:宠爱、宠若不惊、宠臣、宠妃、宠儿、宠惯、宠任、深得宠任、宠辱不惊、宠信、宠幸、宠遇、宠爱等。

3)籠:竹+龍。用竹篾編製的修长的、内空的圆柱形体,一般用来盛猪条,也有用于放置溪水等水域内捕捉鱼类的鱼篓,也称鱼笼。

4)聾:龍+耳。耳朵失聪,听不见,甚至如下雨时隆隆的雷声也难以听见。下雨时,龙王驱使指挥雷神、风伯、雨神行云播雨,因此,常常伴随有撼人心魄的雷霆震怒。雷声之大使人掩耳,失聪之人或者称为耳聋之人,对巨大的雷声也有感觉。

5)隴:阝+龍。阝,右边的阝,指的是山阜。阝+龍,指的是起伏隆起的山丘,成为陇。

6)攏:扌(手)+龍。龍本身身躯的自然状态是修长的、起伏状的,用手把龍的这种散放状态,归拢成圆形或者团形状,就是攏。引申后,把散开的、分散的东西收拢起来,也称为拢。比如,把队伍拢起来,把头发弄起来,等等。

7)壟:龍+土。土地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形状像龍的起伏。由若干土地连接而成,称为一垄地、几垄地。

8)瓏:玉+龍。玉石很美丽的意思。

9)瀧:氵(水)+龍。有龙在的水,称为瀧。水美丽貌。

10)朧:月+龍。在夜色笼罩下,即使天空有月亮,但这时天空中出现的龍依然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们看不清楚龍的形象。这种景象引申后就是朦胧的样子。

11)蘢字同籠字,二者的差别在于:蘢字表明是用草类植物编织的圆柱形物体;而籠字则是用竹类编织而成的圆柱形物体。

12)矓:目+龍。由于龍出现时乘云驾雾,有时还款风大作、电闪雷鸣,因此,人们看龍时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目光朦胧的样子。

13)巃:山+龍。像龍飞腾时起伏状的山麓。

14)靇:雨+龍。龙播下的雨——甘霖。

15)寵:宀+龍。宠爱。过分的爱,把龙的真性磨灭了,使龙难以发挥其行云播雨的作用。

16)鑨:金+龍。金属的龍,或者金龍的称谓。

17)爖:火+龍。能够发出火光的龍,俗称火龙。

18)驡:龍+马。马似龍,俗称龙马。有龙马精神的称谓。

19)礲:石+龍。用石头雕制的,用于磨谷类,可以破碎谷壳,把谷米加工出来的石磨,由上磨和底磨组合而成。现代化条件下,这种石制的石磨已经被金属磨代替了。

20)礱:龍+石。礱字同礲字的字义。

以上龙部首组成的字均發long音。

也有与龍部首相關的字,如寵字,发音chong等。

2 辰字部首组字系列

1)辰chen字。在甲骨文中,“辰”字是个象形字,像拖着长长尾巴,挺着有明显区隔成一段段鳞甲的胸脯的爬行动物的样子,或者就像“恐龙”的样子,也像中国古代描写的“龙”的样子。有的认为,“辰”字是蚌壳,如果把汉字里含有辰字部首的那些字的字义进行解释时,这种蚌壳说法就根本讲不通,因此,是一种误解,不予采纳。

中国古代把“辰”列为十二地支中的一个,“辰”被指为“龙”的代表。即所谓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亥猪十二生肖之说。古汉字中有些字就与辰(龙)字部首相联系在一起。这从下列含有辰部首的汉字字义中,就可以得到佐证。

由辰字组成的词组有:文辰、汉辰、辰符、辰母、辰典、辰句、辰里、行辰间辰、字斟句酌等。

2)宸:宀+辰。“宸”字,由宀+辰组成,表示在一所大房屋下,住着一条“龙”(“辰”就是“龙”)。汉语字典中解释说,“宸,旧指帝王住的地方。也是王位、帝王的代称”。历代的帝王又称为“真龙天子”。那当然宸就是作为“真龙天子”的帝王居住的皇宫了。古时候,“宸”也指的是北极星所在的地方。“宸”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由宸字组成的词组有:宸极、宸居、宸章、宸札(帝王的书札)、宸游、宸翰(帝王的书迹)、宸垣(京师)。

3)辱:辰+寸。寸部首有两个含义:其一是表示是手;其二是表示长度的单位,尺寸的寸字。

“辱”字,就是把一条行云播雨的巨龙(辰),变成手掌中的只有几寸长的“泥鳅”,这是对龙的巨大侮辱和贬低。

在中国古文化中,有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有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对应着十二种动物,子对鼠、丑对牛、寅对虎、卯对兔、辰对龙、巳对蛇、午对马、未对羊、申对猴、酉对鸡、戌对狗、亥对猪。在十二地支中,辰对应的是龙,为什么辰对的是龙,而又不显现龙的模样呢?因为龙可以幻化成许多的动物。这里的辰字从外表看有一个长长的尾巴还有脚,还有一节一节带着鳞甲的躯体,但看不出整条龙的形状;辰字能够看到的只是龙的一个局部,而不是龙的一个全局,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么一个局部而否定它就是龙。如同一滴海水,反映大海的面貌一样,龙的一部分躯体也同样表现出它是龙。因为龙在腾云驾雾,行云播雨的过程中,人们对于龙往往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只能看到龙的局部的身躯,特别是自古以来,中国古文化就认定辰是龙的另外一种表象。

在“辱”字中,辰被变成了一寸长的“小泥鳅”,对于躯体庞大无比的龙来说,这的确是侮辱。在古代传说里,行云播雨的龙是身材伟岸、躯体庞大。在《尔雅翼释鱼》中,是这样描写的:“龙,角似鹿,头似蛇,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蛰,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头上游物如博山,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

由辱字组成的词组有:侮辱、辱骂、耻辱、受辱、辱没、宠辱不惊、羞辱、折辱、辱承、辱赐、辱命、玷辱等。

4)褥:衤(衣)+辱。人们睡觉时垫在屁股下面的布(衣),称为“褥子”。试想如果是人被压在屁股低下,那不就是“侮辱”吗?

由褥字组成的词组有:褥草、褥子、褥位、坐褥、褥垫、褥席等。

5)缛(縟):糸+辱。人们睡觉时垫在屁股下面的棉或者丝织品,称为“缛子”。

由缛字组成的词组有:缛礼、繁文缛节等。

6)耨:耒+辱。农田中用木制的“耒”压着农田的地面,把杂草弄掉。“耨”,古代锄草的器具。“耨”字本义:锄草,耕作。深耕易锄草。

由耨字组成的词组有:深耕易耨等。

7)震:雨+辰。古汉字体现了汉族先民对于自己所处世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自然界,古汉字认为自然界有龙在主宰。在中国古代图腾中,“辰”为“龙”。龙是在海洋中生存并且是主宰海洋水域的天神,同时,它执行上天玉皇大帝给大地与人世间行云播雨的使命。古代人认为,天上下雨是龙在下雨,同时龙还让雷公、电母和风伯,发出电闪、雷鸣和狂风来帮助自己行云播雨。当龙在行云播雨时,由于电闪雷鸣,使得天空和大地都为之震动,甚至震撼着每个世人的心灵。特别是当雷电交加的时候,传说雷公专门打死坏人,更使得做过亏心事的人,更加恐惧和心神不宁。古代先民大致看清楚了下雨与海洋水域的自然联系:雨水流入江河湖海,成为海洋水域中水的来源;而后,江河湖海里的水又蒸发成为水蒸气,形成雨云,遇到冷空气,凝聚成雨水再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再流入江河湖海中或者渗入地下。古时人们认为这一切都是龙在起作用。

由震字组成的词组有:震霆、烨烨震电、震撼、震荡、震颤、震响、震动、声震遐迩、地震、震灾、震源、震中、震级、震情、防震、抗震、余震、震惊、震怒、震骇、震慑等。

8)振:扌(手)+辰。手去触摸辰(龙),龙是不能接受的,手就会受到龙的震动。这种情况类似于人用手去触摸电,电会把人的手打开那样;同时这也会使人的心灵产生震撼。

人类与许多的动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距离,保持这种距离是完全必要的,不要试图彻底减小这种距离,毕竟人和动物是异类;为什么会有“老虎屁股摸不得”的经验和传说,就是因为实际情况就是如此。老虎与人是相互不熟悉的,但是,人却要去摸老虎屁股,老虎不知道人这样做是何目的,何种居心,首先的反应是“人是否想害我”?因此,老虎大发虎威,不仅大声咆哮,而且,会跳起来将人咬伤甚至会咬死。“老虎屁股摸不得”,这就是千百年来,我们的先祖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科学结论。人类与神灵的龙之间更应当保持一定的距离,更不能试图去人为地消除这种距离。

由此,也引发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问题。在对于自然规律没有熟悉以前,人们就自以为对自然规律很熟悉了,就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报复和惩罚。

由振字组成的词组有:振臂、振臂一呼、振怖、振颤、振荡、振动、振奋、振幅、振救、振恐、振聋发聩、振慑、振刷、振作、振兴、振兴中华、振翼、振振有辞、振子、振作等。

9)晨:日+辰。中国古代神话中,认为太阳是由天神曦和驾御六条龙拉的车子,拉着升起和降落的。早晨,龙把太阳(日)从东方升起在世界上,太阳从而又能够光芒四射,照耀大地和万物了;到傍晚,龙又把太阳拉到西方落下去。太阳是万物生命的源泉。晨:日+辰。即“辰”把“日”举起来。这与古代传说不谋而合。

“晨”字本义:太阳升起时称为早晨。

由晨字组成的词组有:晨炊、晨光、晨昏、晨礼、晨曲、晨曦、晨星、寥若晨星、早晨、凌晨、曦晨、晨风、晨雾等。

10)賑(赈):貝(贝)+辰。为了救灾,朝廷或政府拿出钱去赈济灾民,这些钱的作用就像巨龙的身体一样能够瞬间庞大起来,能够拯救许多的灾民,这种行为叫“赈”。在灾民遭遇灾难的最关键的时刻,这些赈灾的钱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巨大的作用,拯救百姓于水火之间。“一瓢羹,一壶水,得之则生,不得则死”。在救灾的关键时刻,政府发出的救灾物品,虽然不是很充裕,但是却能够帮助人们走出灾害给生命带来的危险,能够继续生存下来。这就使救灾款项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賑”字本义:救济。

由赈组成的词组有:赈济、赈灾、赈捐、赈恤、以工代赈、放赈、赈款等。

11)農(农):曲+辰。“曲”是农田沟渠纵横,有水灌溉农田的样子。“辰”就是龙。

农业需要雨水,有水则农业生,无水则农业死。中国文化认为,行云播雨是龙的专职和义务。龙要行云播雨,因此,龙与农业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的农业区域,只是分布在年降雨量为500毫米的区域内,低于这500毫米雨水的地方就不适宜开展农业生产活动。靠天吃饭对中国农业来说,是一个长时期必须承认的客观事实。当然,现在人们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已经大为加强,但是,自然的威力依然还是超过人类的能力。人类应当去适应自然的规律,让自然为人类的利益服务。

“農”字本义:农业之本在乎雨水,换句话来说,水利是农业的根本。

由农字组成的词组有:农作物、农产品、农资、农民工、农舍、农业税、农贷、农妇、农夫、农田、“三农”(农业、农民、农村)、支农、务农、农产、农垦、农家、农忙、农奴、贫农、菜农、谷贱伤农等。

12)濃(浓):氵(水)+曲+辰。农田里的水,是辰即龍帶來的,而农田里的水一样是比较浑浊的,包含着很多肥料、植物残叶、秸秆等。农田里的水饱含着各种各样腐殖质东西,古代先民耕作在田间,自然看到农田中的水因此浓厚而不清澈,并且水还发出难闻的臭味。

由浓字组成的词组有:浓淡、浓度、浓厚、浓集、浓集铀、浓烈、浓眉、浓眉大眼、浓密、浓缩、浓香、浓艳、浓荫、浓郁、浓皂水、浓汁、浓重、浓妆、浓妆艳抹、浓妆淡抹、浓浊、浓茶、浓雾、浓墨、情深意浓等。

13)膿(脓):月+曲+辰。这里的月字指的是人的肌体,肌体与农田的水泡在一起, 由于农田中施肥后,有着各色各样的有害细菌,人的肌体某个局部,甚至整个肌体,就容易遭受到伤害。因此,肌体会发炎,脓肿,其形状难看,并且散发出臭气。

由脓字组成的词组有:脓包、脓包儿、脓疮、脓毒症、脓疱、脓胸、脓肿等。

14)儂(侬):亻(人)+曲+辰。本意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人、农民的意思。在不同地方和不同场合之下,“侬”字具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单复数皆有,需要区别看待。有时被引申为我、我等的意思。

如:侬阿(我),侬家(我),侬辈(我等)。在有的地方方言中,也有你的意思。古时吴越一带称他人为“侬”。有时,“侬”又被泛指为人、一般人。因此,需要区别对待其实际含义。

由侬字组成的词组有:侬阿(我)、侬家(我)、侬辈(我等)等。

15)穠(秾):禾+曲+辰。农田里的禾苗长的一般都是比较茂盛的。引申为花木茂盛。

由秾字组成的词组有:秾华(繁盛的花朵)、秾艳(美艳、艳的花朵)、夭桃秾李等。

耨字代表什么生肖2

《尉缭子》一书,历来争论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三个问题。

1. 今本《尉缭子》是杂家《尉缭》还是兵家《尉缭》?

2. 《尉缭子》成书于什么年代?

3. 《尉缭子》的作者是梁惠王时的尉缭还是秦始皇时的尉缭?现将这三个问题的分歧点和我们的看法分述如下,作为《尉缭子》的简介。

第一,今本《尉缭于》是杂家《尉缭》还是兵家《尉缭》?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杂家《尉缭》二十九篇,下注“六国时”三字;另有兵形势家《尉缭》三十一篇。都与今本《尉缭子》二十四篇不符。因此引起了今本《尉缭》究竟是杂家《尉缭》还是兵家《尉缭》的词题,迄今尚在争论中。

第二,《尉缭子》成书于什么年代?

关于《尉缭子》的成书年代,《汉书·艺文志》已注明“六国时”。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一批竹简中,发现若干《尉缭子》残简。经整理后,其内容与今本大体相符,银雀山汉墓已被断定为西汉武帝初年墓葬,其随葬竹简的书写时间当然还要早些。从其书写中不避讳汉初几个皇帝的名字如“邦”、“恒”、“启”、“彻”等来看,竹简书写时间应在汉以前。而竹简书写时间又必定在该书已经广为流传之后,那么,成书年代自然还应更早。所以《汉书·艺文志》注明“六国时”是可信的。

天官第一

本篇主要论述战争胜败的根本因素,在于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反对当时兵阴阳家所散布的“天官、时日、阴阳、向背”等迷信说法。明确指出“先神先鬼,先稽我智。谓之天官,人事而已”。`

1、梁惠王问尉缭子曰:“黄帝刑德,可以百胜,有之乎?”尉缭子对曰:“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谓天官、时日、阴阳、向背也。黄帝者,人事而已矣。何者?今有城:东西攻不能取,南北玫不能取,四方岂无顺时乘之者耶?然不能取者,城高池深,兵器备具,财谷多积,豪士一谋者也,若城下、池浅、守弱,则取之矣。由是观之,天官时日不若人事也。案天官曰:‘背水陈为绝地,向陂陈为废军’。武王伐封,背济水向山阪而陈,以二万二千五、百人,击纣之亿万而灭商,岂纣不得天官之陈哉!楚将公子心与齐人战,时有彗星出,柄在齐,柄所在’胜,不可击。公子心曰:‘彗星何知,以彗斗者,固倒而胜焉’。明日与齐战,大破之。黄帝曰:‘先神先鬼,先稽我智’。谓之天官,人事而已。”

【译文】

梁惠王问尉缭子说:“相传黄命关于刑德的学说,可以百战胜,有这回事吗?”尉缭子回答说:“[所谓刑德,]是说用武力征伐敌人,用仁德安定天下,不是指天官、时日、阴阳、向背等而说的。黄帝所说的,不过是强调人的作用罢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譬如现在有座城,从东西两方进攻,不能取胜;从南北两方进攻,也不能取胜,难道四方面都没有适应吉利时辰的方位吗?其所以攻不下来,是因防守者的城垣高,城壕深,武器装备完善,资财粮食充足,豪杰之士同心协力的原故。如果它的城垣低,战壕浅,守备弱,就能攻下来了。由此看来,相信天官时日,不如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按《天官》书上说:‘背水列阵是置军队子绝境,向坡列阵是把军队置于无用之地。’但武王伐纣的时候,却背着济水,向着山坡列阵,以二万二千百人,击败众多的纣军,灭亡了商朝,难道是纣王所布的阵势没有得到天官之利吗!楚将公子心与齐国作战,当时出现彗星,彗星的柄搦向齐国方面,有人认为柄所指的方向定会取得胜利,因而不能进攻。公子心说:‘彗星知道什么呢,用扫帚打人的,本来就应当倒转头来用柄去打才能取胜’。第二天与齐国交战,果然大破齐军。黄立说:‘首先问神问鬼,不如首先问问自己的才智如何’。与其说是天文星象的应验,不如说它是发挥了人的作用。

兵谈第二

本篇主要论述立国、建军;用兵的指导思想。首先谈根据土地肥瘠而立邑(古代称国为邑),要求“以城称地,以地称人,以人称粟”。也就是说立国要适合本国经济条件。其次谈建军要“寓兵于农”,把军事力量蕴藏于民众之中,以求国富兵强,“甲不出橐而威制天下”。最后谈用兵要“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根据战争的范围,准备要充分,决战要迅速,不宜旷日持久。要“兵之所及……如垣压之,如云覆之”,以磅礴的气势压倒敌人而歼灭之。

2、量土地肥墝而立邑。建城称地,以城称人,以人称粟。三相称,则内可以固守,外可以战胜。战胜于外,备主于内,胜备相应,犹合符节,无异故也。

【译文】

要衡量土地的肥瘠来确定建立城邑。城邑的兴建要和土地面积的大小相适应,城邑的大小要和人口的多少相适应,人口的多少要和粮食的供应相适应。三者互相适应,对内就可以进行固守,对外就可以战胜敌人。能够战胜敌人于国外,主要在于国内有充分的准备,胜利和准备的一致性,就象符节的相吻合一样,这是两者之间没有差异的原故。

3、治兵者,若秘于地,若邃于天,生于无,故开之,大不窕,小不恢。明乎禁·舍开塞,民流者亲之,地不任者任之。夫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治则国治。富治者,车不发轫,甲不出橐,而威制天下。故曰,兵胜于朝廷。不暴甲而胜者,主胜也;陈而胜者,将胜也。

【译文】

善于治兵的人[实行寓兵于农],就象大地那样深藏不露,就象天空那样深邃莫测,表面无形无影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作战时,大规模用兵不会感到兵力不足,小规模用兵也不会感到兵力过多。平时必须明确各种应兴应革的事项,对于流散的人民,应安托他们,对于没有利用的土地,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土地广大而又能充分利用,国家就富足;人民众多而又有良好的组织,国家就安定。富足而安定的国家,不必出动军队,凭借声威就可以使天下顺服。所以说,军事的胜利,取决于朝廷的政治措施。不使用武力就取得的胜利,是君主在政治上的胜利;经过战争而取得的胜利,是将帅在指挥上的胜利。

4、兵起,非可以忿也。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患在百里之内,不起一日之师;患在千里之内,不起一月之师;患在四海之内,不起一岁之师。

【译文】

进行战争,是不能意气用事的。预计有胜利的把握就采取行动;预计没有胜利的把握就坚决停止。祸乱发生在百里之内,不要只作一天的战斗准备;祸乱发生在千里之内,不要只作一月的战斗准备;祸乱发生在四海之内,不要只作一半的战斗准备。

5、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夫心狂,目盲,耳聋,以三悖率人者难矣。

【译文】

做将帅的人,必须上不受天时的限制,下不受地形的限制,中不受人为的限制。要气量宽宏,不可因刺激而发怒;要清正廉洁,不可被金钱所诱惑。如果任用态度轻狂,目光短浅,信息不灵的人来统帅军队,那就难于成功了。

6、兵之所及,羊肠亦胜,锯齿亦胜,缘山亦胜,入谷亦胜。方亦胜,园亦胜。重者,如山如林,如江如河;轻者,如炮如焰,如垣压之。如云复之。令之聚不得以散,散不得以聚,左不得以右,右不得以左。兵如植木,弩如羊角,人人无不腾陵张胆,绝乎疑虑,堂堂决而去。

【译文】

训练有素的军队,在羊肠小道也能取胜,在高岩峻岭也能取胜,攀登高山也能取胜,深入谷地也能取胜。方阵也能取胜,园阵也能取胜。行动稳重时,要象山林那样沉着镇静,象江河那样一往无前;行助急骤时,要象火烧那样急剧猛烈,象墙倒那样有压顶之势,象云层履盖那样无可逃避。使集中的敌人来不及分散,分散的敌人来不及集中,左边的敌人来不及救援右边,右边的敌人来不及救援左边。军队刀枪剑戟如林立,万努齐发如旋风,人人斗志昂扬,英勇果敢,一往无前地去决战决胜。

制谈第三

本篇主要论述国家的政治、军事制度对战争胜利的保证作用。明确指出“制必先定”。所谓“制”(制度)包括:编制(卒伍偏列)、纪律(禁舍开塞)、“修号令”、“明赏罚”、“举贤能”等,其目的是“使天下非农无所得食,非战无所得爵,使民扬臂争出农战而天下无敌矣”。此外,还强调了对待战争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能仰赖他人的援助。

7、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金鼓所指,则百人尽斗。陷行乱陈,则千人尽斗。复军杀将,则万人齐刃,天下莫能当其战矣。

【译文】

凡是统率军队,必须预先建立各种制度。各种制度建立了,士卒就不会混乱。士卒不混乱,纪律就严明了。这样,命令一经发出,成百的人都尽力战斗。冲锋陷阵时,成千的人都尽力战斗。歼灭敌军时,成万的人都协力作战,这样,天下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与它抗衡了。

8、古者,士有什伍,车有偏列。鼓鸣旗麾,先者,未尝非多力国士也,先死者,亦未尝非多力国也。损敌一人而损我百人,此资敌而伤我甚焉,世将不能禁。征役分军而逃归,或临战自北,则逃伤甚焉,世不能禁。杀人于百步之外者,弓矢也;杀人于五十步之内者,矛朗也。将已鼓而士卒相嚣,拗矢拆矛,抱朗,利后发,战,有此数者,内自败也,世将不能禁。士失什伍,车失偏列,奇兵损将而走,大众亦走,世将不能禁。夫将能禁此四者,则高山陵之,深水绝之,坚陈犯之。不能禁此四者,犹亡舟楫,绝江河,不可得也。

【译文】

古时,士兵有“什伍”的编制,战车有“偏列”的编制。当击鼓挥旗发起进攻时,首先登上敌人城堡的,往往只是那些乐于为日出力的勇士,首先战死的,也往往是那些为国出力的勇士。如果只杀伤一个故人而我军却损伤一百人,这就等于大大地加强了敌人而严重地损伤了自己,可是平庸的将领却不能避免。士兵应征入伍后,刚编入部队就逃亡回家,或者刚上战场就自行溃败,这就会出现大量的逃散伤亡,可是平庸的将领却不能制止。敌人在百步之外,就应当用弓箭杀伤他们;在五十步之内,就应当用矛、栽杀伤他们。但是将帅击鼓传令时,士兵们却互相吵闹,把箭、矛折断,把戈戟抛弃,面对敌人而畏缩不前,战斗中出现这些情况,就是自己先溃败了,可是平庸的将领却不能禁止。战斗时士兵脱离了队伍,战车脱离了“偏列”,机动部队抛弃他们的将领自行逃走,其他士兵也随之溃散,可是平庸的将领却不能制止。将帅如能制止这四种情况发生,那么高山可以攀登,深水可以跨越,坚固的阵地也可以摧破。如果不能防止这四种情况发生,[要想战胜敌人,]就好比没有船只而想渡过江河一样,是不可能达到目的。

9、民非乐死而恶生也。号令明,法制审,故能使之前。明赏于前,决罚于后,是以发能中利,动则有功。

【译文】

人们本来并不是好死厌生的。只是由于号令严明,法制周详,才能使他们奋勇向前。既有明确的奖赏鼓励于前,又有坚决的惩罚督促于后,所以出兵就能获胜,行动就能成功。

10、今百人一卒,千人一司马,万人一将,以少诛众,以弱诛强。试听臣言其术,足使三军之众。诛一人无失刑,父不敢舍子,子不敢舍父,况国人乎!

【译文】

如今百人设一卒长,千人设一司马,万人设一将军,这是以少数人管辖多数人,以少数将吏去治理整个部队的事务。如果能听从我的统御方法,就可以驾驭三军之众。如果做到一个违犯者也不放过,就是父亲也不敢放过儿子,儿子也不敢放过父亲,何况对于一般的人呢!

11、一贼仗剑击于市,万人无不避之者。臣谓非一人之独勇万人皆不肖也。何则?必死与必生固不体也。听臣之术,足使三宰之众为一死贼,莫当其前,莫随其后,而能独出独入焉。独出独入者,王霸之兵也。

【译文】

一个亡命之徒,持剑在持市上杀人,众人没有不躲避他的。我认为这并不是由于这个人特别勇敢而众人都无能。为什么呢?因为抱必死决心的人和贪生怕死的人,本来是不相向的。如果依照我的办法行事,可以使三军之众,就象一个持剑的亡命之徒那样,前进时敌人不敢抵抗,后退时敌人不敢追击,而能做到进退无阻。能够进退无阻的军队,那就是图王称霸的军队了。

12、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今天下诸国土,所率无不及二十万之众者,然不能济功名者,不明乎禁、舍、开、塞也。明其制,一人胜之,则十人亦以胜之也,十人胜之,则百千万人亦以胜之也。故曰,便吾器用,养吾武勇,发之如鸟击,如赴千仞之奚谷。

今国被患者,以重宝出聘,以爱子出质,以地界出割,得天下助卒,名为十万,其实不过数万尔。其兵来者,无不谓其将曰:“无为天下先战”。其实不可得而战也。

【译文】

有统率十万军队而天下无敌的,是谁呢?是齐桓公。有统率七万军队而天下无敌的,是谁呢?是吴起。有统率三万军队而天下无敌的,是谁呢?是孙武子。现在各国一些杰出的将领,所统率的军队都不下二十万,其所以不能功成名就,就在于没有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如果明确建立了这些制度,一个人取得胜利,就会带动十个人取得胜利,十个人取得胜利,就会带动百人、千人、万人取得胜利。所以说,改善我们的武器装备,培养我们的战斗作风,军队一旦出动,就象鸷鸟捕食那样凶猛,象倾泻到深谷的急流那样势不可当。

如今有的国家遇到外患的时候,总是以贵重的珍宝作为礼品,以爱子作为人质,以国土割让给别人,用这些条件去乞求别国派兵援助,而派来的援军往往名为十万,其实不过几万罢了。而且当其出发的时候,他们的国君总是告诉他的将领说:“不要在别人之前进入战斗”。他们是根本不可能为你奋力作战的。

13、量吾境内之民,无伍莫能正矣。经制十万之众,而王必能使之。衣吾衣,食吾食,战不胜,守不固者,非吾民之罪,内自致也。天下诸国助我战,犹良骥騄耳之驶,彼驽马鬐兴角逐,何能绍吾气哉。

【译文】

治理全国民众,没有什伍的制度,就没有谁能治理好他们。编成十万大军,就必须能用它们去取胜。如果这些军队,穿了国家的衣服,吃了国家的粮食,战不能胜,守不能固,这不是士兵的罪过,而是由于军内没有建立良好的制度或指挥不当的缘故。在这种情况下,纵然有别国军队帮助作战,而敌人好象一匹飞驰的骏马,援兵却象一匹迟顿的劣马,劣马去和骏马较量,这怎能有助于我军的气势呢。

14、吾用天下之用为用,吾制天下之制为制。修吾号令,明吾刑赏,使天下非农无所得食,非战无所得爵。使民扬臂争出农战,而天下无敌矣。故曰,发号出令,信行国内。

【译文】

利用天下的财富来充实我们的国力,参考天下的制度来修订我们的制度。整肃号令,严明赏罚,使天下都知道不耕种的人不能得食,无战功的人不能得爵。鼓励民众奋勇争先地投入生产和战斗,这样就可以天下无敌了。所以说,号令一经发出,就必须取信于民而风行全国。

15、民言有可以胜敌者,毋许其空言,必试其能战也。视人之地而有之,分人之民而畜之,必能内有其贤者也。不能内有其贤而欲有天下,必复军杀将。如此,虽战胜而国益弱,得地而国益贫,由国中之制弊矣。

【译文】

如果有人说他有战胜敌人的办法,可不能轻信他的空话,必须实践中考验他。要想兼并别国的土地,统治别国的人氏,必须国内贤才辅佐。如果在国内没有贤才辅佐,而想统一天下,必然招致兵败将亡的后果。即使侥幸获胜,国家也会因此而更加衰弱,即使攻占别国的土地,国家也会因此而更加贫困,这些都是由于国家制度有病,[不能选贤任能的缘故]。

战威第四

战威,即作战的威力,也就是战斗力。本篇主要论述构成战斗力的精神因素,也提到了增强战斗力的物质因素。作者认为增强作战威力,首先在于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特别强调士气,故详细地论述了提高士气的方法。其次也谈到正确使用一定的物质条件。

16、凡兵有以道胜,有以威胜,有以力胜。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审法制,明赏罚,便器用,使民有必战之心,此威胜也。破军杀将,乘闉发机,溃众夺地,成功乃返,此力胜也。王侯知此,所以三胜者毕矣。

【译文】

战争有用道胜的,有用威胜的,有用力胜的。讲求军事准备,判明敌人虚实,设法促使敌人士气沮丧而内部分化,虽然军队的组织形式完整但却不能用来作战,这就是以道胜。审定法制,严明赏罚,改善武器装备,使人人都有必战的决心,这就是以威胜。击破敌军,斩杀敌将,使用各种攻城器械强攻敌人城邑,粉碎敌人防御,占领敌国土地,功成之后,班师回国,这就是以力胜。战争决策者明白这些,就能完全掌握三种胜利方式的具体运用了。

17、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刑未加,兵未接,而所以夺敌者五:椩幻硎不郏皇苊郏慧垠之论,四曰深沟高垒之论,五曰举陈加刑之论。此五者,先料敌而后动,是以击虚夺之也。善用兵者,能夺人而不夺于人。夺者,心之机也。令者,一众心也。众不审则数变,数变则令虽出,众不信矣。故令之法,小过无更,小疑无申。故上无疑令则众不二听;动无疑事则众不二志。未有不信其心而能得其力者,未有不得其力而能致其死战者也。

【译文】

将冲所赖以作战的是军队,军队所赖以作战的是士气。士气旺盛就勇于战斗,士气沮丧就会溃败。在军队还未行动,双方还未接触时就能够压倒敌人的条件有五个方面,一是朝廷的决策英明,二是将冲的选拔得人,三是进入敌境的迅速突然,四是本国防务的坚强充实,五是列阵决战的指挥正确。这五个方面都要先分析敌情,而后行动,用以实击虚的办法去压倒敌人。善于用兵的人,能压倒敌人。而不为敌人所压倒。压倒敌人,在于将帅的机智。号令是用来统一军队行动的,对军队情况不了解,号令就会经常变更,经常变更的号令,纵然下达了,大家也都不会相信。因此,下达号令的原则是,有小的缺点不必变更,有点不明确也不须重申。所以,上级没有可疑的命令,大众也就不会无所适从;行动没有犹豫不定的事情,大众就不会三心二意。从来就没有不取得大众衷心信任,而能得到他们自愿效力的,也没有不取得大众自愿效力,而能使他们拚命作战的。

18、故国必有礼信亲爱之义,则可以饥易饱。国必有孝慈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古者率民,必先礼信而后爵禄,先廉耻而后刑罚,先亲爱而后律其身。

【译文】

一个国家必须有崇礼守信相亲相爱的风气,民众才能忍饥耐饿克服困难。国家必须有孝顺慈爱廉洁知耻的习俗,民众才能不惜牺牲去捍卫国家。古代君王治理民众,必须先以礼信感化他们,然后用爵禄鼓励他们;先以廉耻教育他们;然后用刑罚督促他们;先用仁爱抚慰他们,然后用法律约束他们。

19、故战者,必本乎率身以励众士,如心之使四肢也。志不励,则士不死节。士不死节,则众不战。励士之道,民之生不可不厚也。爵列之等,死丧之亲,民之所营,不可不显也。必也,因民所生而制之,因民所荣而显之,田禄之实,饮食之亲,乡里相劝,死生相救,兵役相从,此民之所励也。使什伍如亲戚,卒伯如朋友,止如者墙,动如风雨,车不结辙,士不旋踵,此本战之道也。

【译文】

将帅指挥作战,必须用自己的表率行为来激励部队,这样才能象头脑指挥四肢一样的灵活自如。战斗意志不加激励,士兵就不会为国家效死,士兵不为国家效死,部队就没有作战能力。激励士气的方法,就是使民众都过富裕的生活。官职的等级,死丧的抚恤,是民众所追求的,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必须根据民众的生活需要制定保障措施,根据民众的功绩给予表彰奖励,使他们在田地体禄方面得到实惠,起居饮食方面得到照顾,邻里互相鼓励,死生互相帮助,战时携手应征入伍,这就是激励民众的办法。使同什同伍的人,象亲戚那样互相关心,上下级关系象朋友那样亲密无间,军队驻止下来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的坚固,行动起来就象急风暴雨一样的迅猛,战车一往直前,士兵绝不后退,这就是战胜敌人的根本原则。

20、地所以养民也,城所以守地也,战所以守城也。故务耕者民不饥,务守者地不危,务战者城不围。三者,先王之本务,本务者兵最急。故先王专于兵有五焉:委积不多,则士不行;赏禄不厚,则民不劝;武士不选,则众不强;备用不便,则力不壮;刑赏不中,则众不畏。务此五者,静能守其所固,动能成其所欲。

【译文】

土地是用来养活民众的,城塞是用来保卫土地的,战斗是用来防守城塞的。所以,注重农业生产的,民众就不会受饥荒,注重边疆守备的,领土就不会被侵犯,注重机动作战的,城市就不会被围困。这且件事是古代君王立国的根本问题,而其中军事问题又最为紧要。所以古代君王特别注意军事方面的五个问题:粮食储备不充分,军队就难以行动;奖赏待遇不优厚,民众就得不到鼓励;武士不经严格挑选,部队就不会坚强;武器装备不充实,战斗力就不会强大;赏罚不公正,民众就不会畏服。能够注意到这五个方面的问题,防守时就能守必固,行动时就能战必胜。

21、夫以居攻出,则居欲重,陈欲坚。发欲毕,斗欲齐。

【译文】

要由防御转入进攻,防御就要稳定,阵地就要坚固,发起进攻要使用全部力量,战斗行动要协调一致。

22、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仓府。所谓上满下漏,患无所救。

【译文】

实行王道的国家,注意增加人民的收入;实行霸道的国家,注意增加武士的待遇;没落的国家,只图增加中上层贵族们的财富;濒于灭亡的国家,只图增加君王自己的库存财物。所以说,只满足上层而忽略下层,其祸患是无法挽救的。

23、故曰,举贤任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养劳,不祷词而得福。又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圣人所贵,人事而已。

【译文】

常言说,选用贤能,不须选择吉日良辰,也会顺利。法令明确,不必占卜吉凶,结果也会圆满。尊重功劳,不必祈祷也会得福。又说,天时有利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不如人心和睦。圣人所重视的,只在人的作为罢了。

24、夫勤劳之师,将不先己。暑不张盖,寒不重衣,险必下步,军井成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饭,军垒成而后舍,劳佚必以身同之。如此,师虽久而不者不弊。

【译文】

勤劳的军队,将帅与士卒同甘苦,不先顾自己。天热不张伞,寒冷不加衣,路险必然下马步行,部队的井挖好了自己才饮水,部队的饭煮熟了自已才进餐,部队的营垒筑成了自己才休息,将帅必须与士兵同劳佚,共甘苦。这样,部队虽然长期作战,也能保持旺盛的士气而不致衰竭疲弊。

攻权第五

攻,古代指攻城;权,即权谋。攻权,就是攻城的谋略。本篇主要论述攻城的原则。作者认为攻城的原则:首先是集中力量,决心坚定(力分者弱,心疑者背)。其次是军队必须有严格的纪律,将帅要恩威并用以立威信,使军队行动齐心协力(其心动以诚,则支节必力)。第三是必须确有把握,才能攻、战。“战不必胜,不可以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最后具体地谈到攻城的行动,应该是迅速集中兵力,出其不意,深入敌境,遮断交通,孤立其城邑,使敌措手不及(有城无守),乘虚而攻克之。

25、兵以静胜,国以专胜。力分者弱,心疑者背。夫力弱,故进退不豪,纵敌不禽。将吏士卒,动静一身,心既疑背,则计决而不动,动决而不禁。异口虚言,将无修容,卒无常试,发攻必衂,是谓疾陵之兵,无足与斗。将帅者心也,群下者支节也。其心动以诚,则支节必力,其心动以疑,则支节必背。夫将不心制,卒不节动,虽胜幸胜也,非攻权也。

【译文】

军队以沉着冷静致胜,国家以统一团结致胜。部署分散力量就会削弱,决心动摇,士气就会涣散。力量薄弱,就不敢大胆进退,即使有好的战机也可能放走敌人。将吏士卒,一动一静,都象人的身体一样,如果决心摇思想混扎,就是计划决定了,也不能立即行动,行动起来了,又不能加以控制。军队中众说纷纭,空话连篇,将帅没有严肃的态度,士兵没有正规的训练,这样发动进攻,必然要招致失败,这就是颓废无用的军队,这种军队是不能同敌人战斗的。将帅好比人的首脑,部属好比人的四肢,首脑的决心坚定,四肢的动作必然有力,首脑的决心犹豫,四肢的动作必然迟疑。如果将帅指挥军队,不能象首脑控制四肢那样灵活自如,士兵不能象四肢那样按首脑的指挥行动,这样的军队,即使取得胜利,也是侥幸的胜利,而不是正确指挥的结果。

26、夫民无两畏也。畏我侮敌,畏敌侮我。见侮者败,立威者胜。凡将能其道者,吏畏其将也;吏畏其将者,民畏其吏也;民畏其吏者,敌畏其民也。是故知胜败之道者,必先知畏侮之权。夫不爱说其心者,不我用也;不严畏其心者,不我举也。爱在下顺,威在上立,爱故不二,威故不犯。故善将者,爱与威而已。

【译文】

士卒是不会既畏惧敌人又畏惧自己将帅的。畏惧自己的将帅就会蔑视敌人,畏惧敌人就会蔑视自己的将冲。将帅被士卒蔑视,作战就会失败;将帅在士卒个有威信,作战就能胜利。凡将帅能掌握运用这个原则,军吏就会畏惧将帅;军吏畏惧将帅,士卒就会畏惧军吏;士卒畏。惧军吏,敌人就会畏惧我军士卒。因此,要知道胜败的道理,首先就要懂得畏惧与蔑视两者的相互关系。如果不能以爱托使士卒悦服、士卒就不会为我所用;如果不能以威信使士卒畏成,士卒就不会听我指挥。爱抚在于使下级驯服;威信在于上级自己树立。爱抚能使士卒不怀二心;威信能使下级不敢违令。所以善于带兵的人,就要善于掌握爱与威的运用。

27、战不必胜,不可以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不然,虽刑赏不足信也。信在期前,事在未兆。故众已聚不虚散,兵已出不徒归。求敌若求亡子,击敌若救溺入。

【译文】

作战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不可以轻言作战,攻城没有必取的把握,就不可以轻言攻城。否则,即使采取严刑重赏也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威信在于平素树立,事变要在事前预见。所以兵员一经集中,就不能随便解散,军队一经出动,就不能无功而返。寻求敌人要象寻找丢失的孩子那样志在必得,进攻敌人务象抢救落水的人那样奋不顾身地迅速行动。

28、分险者无战心,挑战者无全气,斗战者无胜兵。

【译文】

分兵守险的,不会有决战的意图;进行挑战的,不会使用全部兵力;鲁莽作战的,不会有把握地取得胜利。

29、凡侠义而战者,贵从我起,争私结怨,应不得巳。怨结虽起,待之贵后。故争必当待之,息必当备之。

【译文】

凡是正义的战争,最好由我首先发动,为争私结怨的战争,应是出于不得已。因结怨而引起的战争,最好后发制人。所以说,发动战争,必须看准时机,战争结束,还是应当戒备。

30、兵有胜于朝廷,有胜于原野,有胜于市井。斗则得,服则失,幸以不败,此不意彼惊惧而曲胜之也。曲胜言非全也。非全胜者无权名。故明主战攻日,合鼓合角,节以兵刃,不求胜而胜也。兵有去备撤威而胜者,以其有法故也,有器用之早定也,其应敌也周,其总率也极。故五人而伍,十人而什,百人而卒,千人而率,万人而将,已周已极,其朝死则朝代,暮死则暮代。权敌审将,而后举兵。

【译文】

战争有靠谍略取胜的,有靠野战取胜的,有靠强攻城市取胜的。总之,要敢于战斗才能胜利,屈服退让就会失败,即使侥幸不败,也是由于敌人意外地发生惊慌而偶然胜利的。偶然的胜利不能算是真正的胜利。不能获得真正胜利的将领,就不合有真正的权威。所以英明的主帅在作战的时候,必须以正确的指挥,统一的行动来与敌决战,这样,虽不强求胜利而胜利也会自然到来。军队也有假装没有准备或故意表示怯弱而取胜的,这是因为它有巧妙的制敌办法,有充分的战斗准备,有周密的应战计划,有坚定的临战指挥的原故。按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伍设有伍长,十人为什设有什长,百人为卒设有卒长,千人为率设有率长,万人为军设有将军,这样的编制已经是很周密很完善的了,战斗中指挥官早上战死,早上就有人接替,晚上战死,晚上就有人接替。战前要分析敌人的虚实,察明敌将的才能,然后才能起兵。

3l、故凡集兵,干里者旬日,百里者一日,必集敌境。卒聚将至,深入其地,错绝其道,栖其大城大邑,使之登城逼危。男女数重,各逼地形,而攻要塞。据一城邑,而数道绝,从而攻之,敌将帅不能信,吏卒不能和,刑有所不从者,则我败之矣。敌救未至,而一城已降。津梁未发,要塞未修,城险未设,渠答末张,则虽有城无守矣。远堡未入,戌客未归,则虽有人无人矣。六畜未聚,五谷未收,财用未敛,则虽有资无资矣。夫城邑空虚而资尽者,我因其虚而攻之。法曰,“独出独入,敌不接刃而致之”,此之谓也。

【译文】

大凡集中军队,远隔千里的,不能超过十天的时间,相距百里的,不能超过一天的时间,而且必须集中在敌人边境附近。兵员已经集中,将帅已经到达,就应立即深入敌人腹地,分别遮断它的交通,包围它的重要城市,迫使放人困守孤城而处于危险的境地。同时把占领地内的男女居民组织起来,重层配置,分头抢占险要地形,向敌人要害突击。在敌人困守孤城、各方联系又被切断的情况下,再全面发起进攻、就可使敌军将冲丧失威信,官兵互不协力,虽用严刑峻法也不能迫使下级服从命令。这样就可以乘势打败敌人、不待敌人援军到达,而守城敌军就已投降了。如果敌人交通设施没有战备,要塞没有修理,工事没有构筑,障碍没有设置,虽有城塞也是不能防守的。边境的堡垒没有部队占领,守边的部队没有调动就绪,虽有人也等于无人了。敌人应征集的牲畜没有集中,应征集的粮食没有征集。该征收的财物没有收齐,虽有资财也等于没有资财了。对这种城邑空虚而资财穷尽的敌人,我应乘虚进攻它。兵法上说,“我军行动自由如入无人之境,敌人不待交锋就已被打败”,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守权第六

守,古代指守城。守权,即是守城的谋略。本篇论述了守城的三个原则:一是守城要守城郊外围要地,所谓“进不郭圉,退不亭障,以御战,非善者也”。二是守城的方法:“守者,不失其险也”。“城一丈十人守之”,“出者不守,守者不出”(守备部队与突击部队分开)。要求城壕深,城墙厚,人力充实,粮草充足,弩矢坚强,矛戟相称。三是“有必救之兵者,则有必守之城,无必救之兵者,则无必守之城”,“救必开之,守必出之”,反对单纯防御。

32、凡守者,进不郭圉,退不亭障,以御战,非善者也。豪杰雄俊,坚甲利兵,劲弩强矢,尽在郭中,乃收窖廪,毁拆而入保,令客气十百倍而主之气不半焉,敌攻者伤之甚也。然而世将弗能知。

【译文】

凡是守城的军队,不在外城迎击敌人,不固守城郊险要据点,这样来进行防御战斗,不是好的办法。因为,把英雄豪杰,精锐部队,优良兵器,都集中在城内,并且收集城外的存粮,拆毁城外的房后,使民众统统退保城垣,这样就会使攻者气焰嚣张,而守者士气低落,一旦遭敌进攻,守军就会受到很大损伤。但是一般庸将却不懂得这个道理。

33、夫守者,不失险者也。守法,城一丈十人守之,工食不与焉。出者不守,守者不出。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千而当万。故为城郭者,非妄费于民聚土壤也,诚为守也。千丈之城则万人之守,池深而广,城坚而厚,士民备,新食给,弩坚矢强,矛戟称之。此守法也。

【译文】

防守的军队绝不能放弃险要的地形,守城的方法,城墙每一丈,需要十人防守,勤杂人员还不计算在内。出击部队不担任守备,守备部队不担任出击。守城一人可当敌十人,十人可当敌百人,百人可当敌千人,千人可当敌万人。所以建筑城郭,并不是耗费民力去堆土玩,实际是为了加强防御。通常千丈之城需要万人防守,同时要求城壕深而宽,城墙坚而厚,人力充足,柴粮丰富;弓矢坚强,矛戟也同样锋利。这就是守城的方法。

34、攻者不下十余万之众,其有必救之军者,则有必守之城;无必救之军者,则无必守之城。若彼城坚而救诚,则愚夫蠢妇无不蔽城尽资血城者。期年之城,守余于攻者,救余于守者。若彼城坚而救不诚,则愚夫蠢妇无不守陴而泣下,此人之常情也,遂发其窖廪救抚,则亦不能止矣。必鼓其豪杰雄俊,坚甲利兵、劲弩强矢并于前,么麽毁瘠者并于后。

【译文】

敌人使用十万以上的兵力进攻城市时,守城的军队如果有可靠的援军,城市就一定能守得住,如果没有可靠的援军,城市就不一定能守住。如果防者城垣坚固,又有可靠的援军,那么,民众就没有不竭尽全力守城的。要想坚守一年的城市,必须守军足以抵抗进攻的敌人,援军足以支援防守的军队。如果城垣坚固但没有可靠的提军,那么,民众就没有不守着城垛而悲伤的,这是人之常情,即使散发财物和粮食来安抚他们,也不能消除这种悲观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勉励豪杰英雄率领精锐部队,使用优良武器,奋力战斗于前,使老幼残弱者并力支援于后,[才有希望坚持下去打开局面]。

35、十万之军顿于城下,救必开之,守必出之,据要塞。但救其后,无绝其粮道,中外相应,此救而示之不诚,则倒敌而待之者也。后其壮,前其老,彼敌无前,守不得而止矣。此夺权之谓也。

【译文】

敌人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援军必须能打开重围,守军也必须能乘机出去,抢占要点。援军也可以只在守军的后方打开一条通路,使军的粮道不被切断,并与守军互相策应,这是为了表示救援不积极用以迷惑敌人,等待有利战机。[敌人为了对付援军],只好把精部队撤到后方控制起来,而把战斗力差的部队配置在攻城前线,这样敌人攻城,就不可能有进展,而守军也可以出去了。这就是守城的权变。

十二陵第七

陵,磨砺,可理解为修养、磨练。本篇论述将帅的修养,从正反两面提出十二种经验和十二种教训,作为将帅在实践中的自励和警惕。

36、威在于不变,惠在于因时,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攻在于意表,守在于外饰,无过在于度数,无困在于豫备,慎在于畏小,智在于冶大,除害在于敢断,得众在于下人,悔在于任疑,孽在于屠戮,偏在于多私,不祥在于恶闻已过,不度在于竭民财,不明在于受间,不实在于轻发,固陋在于离贤,祸在于好利,害在于亲小人,亡在于无所守,危在于无号令。

【译文】

立威在于坚定不移,施惠在于恰合时宜,机变在于适应情况,作战在于激励士气,进攻在于出敌不意,防守在于隐蔽部署,不犯错误在于考虑周密,不遭危困在于予有准备,慎重在于能警惕小事,明智在于能统筹全局,消除祸患在于勇敢果断,能得人心在于礼贤下士,后悔在于决心犹豫,罪恶在于滥行杀戮,偏袒在于私心过重,指挥失误在于自以为是,用度不足在于耗尽民财,是非不明在于受人离间,汉有实效在于轻举妄动,固执浅薄在于疏远贤人,祸患在于贪财好利,受害在于接近坏人,灭亡在于没有战备,危险在于号令不明。

武议第八

本篇主要论述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作者认为:“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不得已而用之。”其次指出国家经济与军事的关系,所谓“万乘农战,千乘救守,百乘事养……夫出不足战,入不足守者,治之以市(商业)。市者,所以给战守也。”夫市也者,百货之官也……夫提天下之节制,而无百货之官,无谓其能战也。”说明军事对经济的依赖性,没有善于管理经济的人才,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取得战争胜利的。最后谈到将领在战争中的作用,它认为将帅在战争中身系国家安危,必须“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受命之日忘其家,治军宿野忘其亲,援枹而鼓忘其身。”必须举贤任能,明法审令,“一人之兵,如狼如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

37、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兄,利人之贷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血刃而天下亲焉。

【译文】

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无过的国家,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民。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战争的目的是平定暴乱,制止不久行为。对于被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官吏不离开他们的机关,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能不必经过流血战斗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

38、万乘农战,千乘救守,百乘事养。农战不外索权,救守不外索助,事养不外索资。夫出不足战,入不足守者,治之以市。市者,所以给战守也。万乘无千乘之助,必有百乘之市。

【译文】

万乘之国实行农战结合[以足食足兵],千乘之国要能自救自守,百乘之国要能自给自足。农战结合,足食足兵的国家,战守之权操之在己而不仰仗他人;能自救自守的国家,就可不向外国乞求援助;能自给自足的国家,就可不向别邦乞求资财。[在国防经济上,]如果进不足以战胜敌人,退不足以进行固守的,就应该用发展集市贸易的办法来解决。发展集市贸易,是增加税收、供给军费的好办法。万乘之国虽然不象千乘之国那样求助于人,但必须象百乘之国那样,发展贸易,增加收入。

39、凡诛者,所以明武也。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杀一人而万人喜者,杀之。杀之贵大,赏之贵小。当杀而虽贵重,必杀之,是刑上究也;赏及牛童马圉者,是赏下流也。夫能刑上究,赏下流,此将之武也,故人主重将。

【译文】

杀戮,是用来整肃军威的。杀一人能使全军震动的,就杀掉他。杀一人能使万人高兴的,就杀掉他。需要杀人时,应该以地位高的人作典型,实行奖赏时应该以地位低的人做榜样。应该杀的虽然官高势大,也一定要杀,这就是“刑上究”的原则;奖赏及于下属的牛童马倌,这就是“赏下流”的原则。能够做到“刑上究”,“赏下流”,这是将帅威武严肃的表现。所以君主应该尊重将帅的职权。

40、夫将提鼓挥枹,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是兴亡安危,在于枹端,奈何无重将也。

【译文】

将帅击鼓指挥军队,使其在危难情况下与敌决战,当两军短兵相接的时候,如果指挥得当,就会建立功名,如果指挥不当,就会身死亡。由此看来,国家的存亡安危,在于将帅的指挥是否得当,这怎能不使人重视将帅的作用呢?

41、夫提鼓挥枹,接兵角刃,君以武事成功者,臣以为非难也。古人曰:“无蒙冲而攻,无渠答而守,是为无善之军”。视无见,听无闻,由国无市也。夫市也者,百货之官也。市贱卖贵,以限士人。人食栗一斗,马食菽三斗,人有饥色,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