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夫代表那个生肖

25岁“剩女”相亲:相过的都结婚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京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姨夫代表那个生肖1

腊月二十八,妹妹在老家宅院贴春联、门神。虽然二三十个相亲对象都结婚了,但妹妹依然觉得婚姻不能草率。受访者供图

今年春节,父母和外公外婆都不准备再催妹妹相亲了。

在河南林州的乡村,24岁还没订下婚事,已经被视作异类。而过了年就25周岁的妹妹,明显成了大家眼中的“剩女”。

妹妹没上过大学,长相不太出众,一米六的身高,皮肤较白,微胖,一笑起来眼睛就眯成一道缝。

从19岁开始,来家里为她说媒的人就没断过。相过二三十次后,她和我们都精疲力竭。

6年来,她一直拒绝接受自己的命运,但又无法摆脱,所以双方拉锯战升级为持久战——她相中的,家人看不上,家里相中的,她又看不对眼。

于是,二三十个相亲对象都结婚了,有的孩子都上了幼儿园,她就“剩”了下来。

“相亲要趁早”

马上就要过年了。

每到这时候,村里老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像年终总结一样掰着指头“盘点”:有多少家的孩子要结婚了,又有多少家的孩子还没找着对象。

妹妹自然属于后者。

与前几年七大姑八大姨纷纷出动、见面就问“找到对象没,啥时候结婚”不同,这几天家里相对冷清。她放了假,每天做做家务看看书,偶尔逗小侄子玩。

这样的情形在早前是不可能出现的,此前一到年关,妹妹要么是在相亲,要么就是在相亲的路上。

“相亲要趁早”,尤其是妹妹这种没有读大学的,高中一毕业,家里就开始操心她的婚事。

作为“中国建筑之乡”,《林州年鉴》记载,百万林州人中就有20万人从事建筑行业。具体到我的家族,外公、叔伯、姑父、姨父、舅舅,都以建筑为生,堂哥、表弟也是。

妹妹也一样,跟着父亲学了一段时间会计业务后,辗转于多个建筑公司。她的交际圈子并不大。因此相亲对象几乎都是建筑产业链相关工作人员。

每到年底,全国各地的“建筑候鸟”纷纷回乡。这是适龄青年相亲的最佳时间,为了不耽误工期,有人甚至在半个月内,就完成相亲结婚两步走。

由于历史上重男轻女观念导致的男多女少现实,当地人普遍认为,年轻女性可以在婚恋市场获得更好的“溢价”,也掌握更多的主动权。有的两家满意后,会按照老家习俗先举行婚礼,到法定结婚年龄再领证。

但妹妹的相亲路始终不太平坦。有的是“鸡飞狗跳”属相不合;有的要求到外地定居不再回来;有的会问她是否接受婚后两地分居;有的贴心得过分,每天重复问,在干什么,吃饭没有,吃的什么……

遇到最多的情况是,对方看一眼,简单聊几句,就问,“年底有结婚打算吗?不结咱就别浪费时间了”。

她也有过心仪的对象。

他叫王峰,比妹妹大四岁。

王峰体贴细心、相处愉快,又有共同话题,两人感情进展很快,不到一个月就见了男方家人。

“只想拥有一份简简单单的感情。”她在朋友圈里写道。并想着彼此再了解一下,如果合适,就谈婚论嫁。

但家里坚决不同意。

年轻人抵触被安排

不同意的原因,包括男方家境一般,没有稳定工作,家里甚至还搬出算命先生,说他们“八字不合”。

更重要的是,他们非常希望促成她和另一个相亲对象的婚事。

那个男孩叫李超,比妹妹大两岁,他爷爷和我外公是朋友,他父亲和我父亲是同学,更重要的是他在建筑公司懂技术,收入较高——知根知底、条件不错,家人都觉得,这是最好的选择。对方家人结亲的愿望也十分强烈。

但妹妹非常抵触家里安排,她觉得相亲是两个人的事,希望结婚是基于自己的意愿。她对李超并无好感,觉得对方个子不高,长相也不是喜欢的类型,两人观念也不一样。

家里并不这么想,他们考虑妹妹学历、长相、身材,认为早点结婚生子才是正事。“你俩怎么样了?女孩要早点出嫁,年龄大了就不好找了。”每次回老家,外婆就劝,这样条件的错过就没了,你找个穷家去吃苦受罪吗?

“战火”甚至会转移到母亲身上。“都是你惯的,她要是嫁不出去,你可后悔去吧!”外婆责备母亲“做不了闺女的主”——母亲结婚,就是听从家里安排,外公看中父亲有文化。

自己愿意的,家里不同意,家里愿意的,自己又不情愿。那段时间,妹妹一直在摇摆。她想过“要不然就这样嫁了算了”,但又不甘心就这样委屈自己。

频繁相亲 一天见两三个

那段时间,叔叔打来电话,说是一个建筑公司招人,去山西做工。妹妹问都没问,就去了山西。

走了没多久,王峰就发来消息,告诉她要结婚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李超也在电话里问她:你要愿意,咱们年底就结婚;你要不愿意,我今年肯定是要结婚的。

果然,到了年底,姥姥告诉妹妹,李超结婚了。

妹妹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对待婚姻能如此草率,好像是到了年龄急于应付差事,如同一个木偶被急于“抱孙子”的长辈们提拉着。

事实上,村子里,年轻人被逼婚生子情况非常普遍。除了在外地工作脱离老关系网生存的,那些找不到合适的或者不太想结婚的年轻人,都面临非常大的压力。

家人再次埋怨妹妹没抓住机会。妹妹也提过当时心情很复杂,李超很适合结婚,但两人真的没有感情。她还是坚持,结婚要找相处舒服的才行。

此后,在山西工作期间,她还谈了个对象。对方比她大7岁,很有想法也很体贴,但家里觉得年龄差太大,而且男方条件不好,还是外地人怕两地分居,完全不同意。

最终,妹妹放弃了这段感情。相了这么多次不行,她特别伤心,每天都很消沉。

她开始消极面对相亲。“嫁谁不是嫁”,她降低了预期,进入最为频繁的相亲阶段,有时一天能见两三个。

置于放大镜下的相亲家庭

这几年,妹妹陆陆续续通过媒人得知,相过亲的那些男孩,都结婚了。

在林州,结婚意味着“负担”,部分家庭甚至返贫。六万,八万,甚至一二十万的彩礼,还要在城里买房买车,这对于打工家庭而言,只能是负债累累。

年轻男孩们鲜有能力承担自己的结婚开销,绝大部分需要上面两代老人背负。一儿一女的家庭轻松,女儿的彩礼往往可以为儿子娶亲凑一笔不小的份子。有两个儿子的家庭就惨了,不但老大说亲更难,娶到儿媳后,负债累累的父母还得外出打工,为老二娶妻攒钱。

每个男方家庭都会被置于放大镜下来回检视:一家老小会不会赚钱?父母有没有遗传病和重症?男孩交际能力活络不活络?准婆婆多少岁,身体咋样,有没有力气在未来帮助照顾孙子?

女孩也轻松不到哪里去。无论我们多不愿意面对,在老家相亲市场,女性最被看中的价值,就是生育,再就是长相、身高和脾性。

像妹妹这样,过了25岁还没出嫁,在相亲市场上的筹码会越来越少——当大多数适龄青年步入婚姻,那些不具备自我独立能力的年轻人,只能贬值,最后灰头土脸。这反过来,又强化早婚早育的合理性。

到了去年,妹妹的处境开始不妙。很少有人再为她说媒,甚至有的与同行达成共识:她要求太高,某某家条件那么好都不嫁。

妹妹也意识到,感情不顺利,婚姻不自主,与家里过度干涉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自己经济和精神上,没有实现自立。她很羡慕我考上大学,然后自由恋爱,经济独立,不必经历她所经历的一切。

为有效遏制农村婚丧陋习和不良社会风气,林州市去年11月发布《红白事参考标准》,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彩礼总数控制在3万元以内(包括订婚、结婚)。提倡“不要房、不要车,自己家业自己创”的自强创业观,摒弃因婚借贷、婚后还账尤其是让老人背账还账等陋习。

可能是受有些相亲对象结婚不久即离婚的触动,家人也慢慢想开了,他们更愿意和妹妹一起等待合适的那个人。

外婆暂时搁置信奉了一辈子的“女人就要赶紧嫁出去,找个依靠”的想法。她曾经因为妹妹的婚事,急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现在不再催促她。

母亲发现,这个社会没有文化的人,跟有文化的人,活法大不一样。她全力支持妹妹学会计,并多次提及,很后悔当初妹妹厌学不想读书时,家里没有强迫她继续读下去。

妹妹也不那么着急了。去年,她考过初级会计后,在城里一家旅游文化公司稳定下来。虽然收入不算高,但她非常满意,认识了一群很谈得来的同事。

她们在工作之余,聚餐、逛街、看电影,有的相亲次数比她还多,年龄也不小了,但都不着急结婚。

妹妹说,新的一年要好好工作,当然,相亲还是要继续,如果遇到合适的,就出嫁。

(文中相亲对象均为化名)

■ 同题问答

新京报:用一个词来总结下2017年。

妹妹:挺好的,初级会计证考下来了,家里房子装修好了,工作也有了着落,而且这个工作是自己比较满意的。

新京报:过去一年家乡最大变化是什么?

妹妹:家乡修了三个天桥,而且有一个很大的商场,道路都加了护栏,明显看到了林州的发展。

新京报:新的一年有什么愿望和规划?

妹妹:愿望是好好工作,找到自己的感情归宿。

新京报:你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希望怎么改变?

妹妹:农村的大部分彩礼是6万、8万,有的会要一二十万,对家庭来说负担很重。希望现在的年轻人,最好还是以感情为基础,彩礼都是身外之物,只要好好奋斗,什么都会有的。

新京报记者 李骁晋

姨夫代表那个生肖2

作为5000年的中华民族,每一个生肖,都延伸出了无数的故事;今天,和孩子跟随小编,在狗年一起来学习,这些关于狗的传世典故吧!

-狗尾续貂-

西晋咸宁三年(公元277 年)八月,晋武帝司马炎封司马懿的第九子琅琊王司马伦为赵王,掌管临漳军事。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个儿子),与一个名叫张林的大臣密谋策划,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

由于是靠这种手段当上相国,司马伦整日忧心忡忡,害怕众人不服。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甚至连听差的奴役也给以爵位。像皇帝左右的侍中、散骑、常侍等一等高管,在当时的宫廷人事编制中一般只有4人,可司马伦当皇帝时竟达近百人。真是官职泛滥成灾!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

当时规定,凡宫内高级官员的官服,都是统一式样。如帽子上都插着貂尾做装饰。不同官职,插的位置也有区别。侍中插在左边,常侍插在右边。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腐朽的西晋王朝,只维持了五十二年就结束了。

后来,人们用“狗尾续貂”来比喻以坏续好,美丑不相称。多用来形象地揭示妄续他人文学作品,也有时用来表示自谦之意。

清代蒲松龄的《代王次公与颜山赵启》里也有这个典故:“庇舆盖中,仍添昼行之锦;从缙绅后,张惭尾续之貂。”

故事延伸

【注音】gǒu wěi xù diāo

【出处】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第十八卷:“乱离以来;官爵过滥;封王作铺;狗尾续貂。”

【解释】续:连接。晋代皇帝的侍从官员用作帽子的装饰。指封官太滥。亦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

【用法】作主语、谓语、定语

【近义词】佛头着粪、鱼目混珠

【反义词】锦上添花

【年代】古代

【例句】你这部小说已经写了大半,请我继续写下去,我怎敢~。

【点评】晋武帝的叔叔司马伦很有野心,但是却没有一点统治朝廷的才能。自己当上了皇帝以后,把亲戚同党甚至是奴仆,小卒都滥加封赏,朝廷上上下下全都是大官。原本大官帽子上的饰物都是由貂尾制成,貂尾不够用,只能用狗尾代替,是不是太不可思议了呢!

-鸡犬不宁-

唐朝中期,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沉重的苛捐杂税压迫得老百姓家破人亡。

当时,永州一带有一种奇异的蛇,全身有剧毒,人如果被它咬一口,就很难再活命。但如果能够捉到这种蛇,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就能治疗多种疾病。因此,被宫廷列入赋税,向永州地方征收。很多人也因捕蛇丧生。虽然如此,还是有人甘冒生命危险捕蛇,来缴纳赋税。

每当征税时候,凶横的地方官吏就走村串户,逼迫人们捕蛇。没有哪一家能逃脱赋税,没有人不受到骚扰。当时有老百姓这样形容官吏的凶横和骚扰——"虽鸡狗不得安宁焉。"意思是说,即使鸡狗也得不到安宁啊。

人们把“鸡狗不得安宁焉”简化成“鸡犬不宁”,形容骚扰得厉害和频繁,使人不得安宁。

故事延伸

【注音】jī quǎn bù níng

【出处】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解释】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近义词】六畜不安、鸡飞狗跳

【反义词】河清海晏、鸡犬不惊

【例句】越是在人心不定,鸡犬不宁的当口,我们越是要心里有谱。

【点评】苛政猛于虎。如果一个国家的管理者不能让人民的生活安定和谐,那么必然会招致灾祸,造成社会动荡。

-鸡犬升天-

西汉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淮南在今天的安徽省内。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有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没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得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的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故事延伸

【注音】jī quǎn shēng tiān

【出处】东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解释】后来用“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得势,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随之发迹。

【近义词】弹冠相庆

【反义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例句】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能当上局长,就是因为有个当县长的姨父。

-狗急跳墙 -

从前有一个很凶的猎人,养了一只猎狗,但是每次都只给猎狗少量的食物。

有一次,狗实在太饿,偷吃了一点猎物。 没想到被猎人发现了,猎人拿起猎刀要将其杀死。 不料,猎狗一时害怕,从园子的很高的围墙也是唯一的逃生之路跳出去了。 猎人惊讶极了道:“狗急还能跳墙!”

故事延伸

【注音】gǒu jí tiào qiáng

【出处】《敦煌变文集·燕子赋》:“人急烧香;狗急蓦墙。”

【解释】狗急了也能跳过墙去。比喻坏人在走投无路时豁出去,不顾一切地捣乱。

【用法】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垂死挣扎、穷鼠啮狸、困兽犹斗、孤注一掷、铤而走险

【例句】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严防阶级敌人~,做垂死地挣扎。

【点评】猎狗东躲西藏,慌不择路,被逼进高围墙。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中急中生智,突然纵身一跃,越过高墙,终于死里逃生。“狗急跳墙”这个词在词典里也许是作为贬义词而加以诠释的,词里含有讥笑狗。但是从某个方面来说,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中激发了自己的潜能,救了自己一命,也未尝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只不过我们不要做危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就好。

-狐朋狗友-

吃过午饭的狐狸很无聊,就独自一人出来散步。走着走着,他忽然闻到了诱人的鲜肉香味,他顺着肉香味望去,看到几头狮子正在撕吃着一头野牛。

看到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吓得狐狸连大气都不敢出,悄悄地偷趴在浓密的草丛中,胆战心惊地偷看着狮群,焦急地等待着狮群地离去。 吃渴了的狮群陆续离开找水喝去了,狐狸小心谨慎地站起身,探头探脑的用眼睛环视一圈,确信狮子都已离去,就大摇大摆的从草丛中钻出来。

他走到野牛尸体旁,准备带些肉渣回去当晚饭。这时他的好朋友狗,睡过之后也出来寻找食物。狐狸看到了,就大声叫唤道:“喂,狗大哥,快过来啊!这里有很多肉!“狗听到狐狸的喊叫,一溜小跑过去。 狗刚跑过来,狐狸就捡起其中最好最大的一块剩肉递给狗说:“今天我请客,你慢慢吃吧!”狗接过狐狸递过来的肉,感激地眼泪都流了下来说:“谢谢,我的好朋友。” 狐狸又从肉堆中捡了一块,对狗说:“我有事先走了,你慢慢在这吃吧!”

喝饱水的狮群中的老大回来看食物,看到狗正在大口大口地吃自己的猎物,很是生气。就走到狗的身旁,二话不说,抓起狗的尾巴,一下扔出几丈开外,狗从半空中落下来,摔折了一条腿。 狗趴在地上,疼的流下眼泪,心里骂道:“好啊,狐狸。我说今天你怎么对我那么大方,原来是拿别人的东西哦!”

故事延伸

【注音】hú péng gǒu yǒu

【出处】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他那里暗暗的藏,我须索紧紧的防,都是些狐朋狗党。”

【解释】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不务正业的朋友。

【近义词】猪朋狗友、狐群狗党

【反义词】良朋益友、患难之交、良师诤友

【例句】他终日与一批~混在一起,吃吃喝喝,不务正业。

【点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应该知道,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慷他人之慨的朋友是不可交往的。而且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生活中,我们还是要多交一些益友,彼此一起进步,去拥有更好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好朋友。

-跖狗吠尧-

战国时期,齐国大臣田单不计较骂他的貂勃,备酒宴向貂勃请教错在哪里? 貂勃回答说:“跖犬吠尧并不是尧不圣明而是各为其主。” 田单把他推荐给齐王,齐王派他出使楚国,引起齐王9个宠臣的不满而攻击田单,貂勃慷慨陈词救了相国田单。

故事延伸

【注音】zhí gǒu fèi yáo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解释】比喻各为其主。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比喻各为其主

【近义词】跖犬噬尧、各为其主

【年代】古代

【点评】做人要懂得感恩,故事里的貂勃是由田单推荐给齐王的,而田单也因为这件事差点被攻击。貂勃慷慨相助,我们得学习貂勃的这种品质哦!要记得帮助过自己的人,今后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

-获兔烹狗 -

春秋时,越王勾践靠着范蠡、文种两个人的全力协助,灭了吴国,雪了国耻,称霸于诸侯。

范蠡看出勾践这个人只可与人共患难,不能与人共安乐,就改名换姓逃到齐国去了。 范蠡到了齐国就写封信给患难之交的文种,劝他早日离开,否则会给越王杀死的。 他在信中打了个比喻:鸟全打完,再好的弹弓也没用,就得收藏起来;猎人捉兔子,兔子死了,帮猎人捉兔子的狗还有什么用呢?猎人就要把狗杀掉烹吃了。现在越王用不着我们了,就要对我们下手了。 文种不大相信范蠡的话,但不多时,勾践就逼文种自杀了。

故事延伸

【注音】huò tù pēng gǒu

【出处】清·梁启超《论中国之将强》:“南洋一带,苟微华人,必不有今日。今虽获兔烹狗,得鱼忘筌。”

【解释】比喻事成之后排斥以至杀害有功之臣。亦作“狡兔死,良狗烹”。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过河拆桥

【年代】古代

【点评】这个成语故事给我们启示,一个人有价值,他做的事情就有意义。所以我们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要努力让自己增值,这样才不会有故事中悲惨的结局。同时,我们要听得进别人善意的劝告。

-鸡鸣狗盗-

战国时代,齐国的宰相孟尝君慷慨好客,门下的食客多达三千多人。

孟尝君与食客谈话时,总让人在屏风后作记录,把食客的住处及有何困难等一一记下,随后便派人去看望其亲属并赠送礼物。

秦昭王对孟尝君最为敬慕,派特使迎接孟尝君入秦。孟尝君带着门客千余人来到秦都咸阳。

孟尝君献给秦昭王一件纯白狐狸皮袍子,秦昭王很高兴地把它藏在内库里。

秦昭王听了谗言,把孟尝君软禁起来,孟尝君请秦昭王的宠妃帮忙解救,妃子说:“这不难,但是我要一件白色狐皮袍。”

孟尝君为难了,仅有的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来第二件呢?有个门客说:“我有办法。”当天夜里,这个门客模仿狗叫声,从狗洞潜入秦王内库,看守以为是自己养的狗,未加怀疑。于是这个门客盗出了那件白色狐皮袍送给秦王的爱妃,孟尝君也得了自由,并急忙带领门客连夜逃离秦国。

他们逃呀逃呀!半夜来到边界的函谷关。这关口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许出入,忽然有个门客学起了公鸡叫。一声跟着一声,附近的公鸡全都叫了起来。守关的人开了城门,让孟尝君出了关。等到秦昭王派人追到函谷关时,孟尝君和他的门客已经走远了。

后来,人们把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不正当的小伎俩称作“鸡鸣狗盗”,也把使用这种小伎俩的人称作“鸡鸣狗盗之徒”。

故事延伸

【拼音】 jī míng gǒu dào

【解释】 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处】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造句】 报仇的这桩事,是桩光明磊落,见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须这等鸡鸣狗盗,遮遮掩掩。

【近义词】偷偷摸摸、旁门左道、鼠窃狗盗

【反义词】正人君子,光明磊落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本事

【点评】“鸡鸣狗盗”这个成语如今多用作贬义,比喻那些既无真才实学,也无堂皇风度,只不过略有低下本领的人,也指微不足道的本领或偷偷摸摸的行为。而这个最初的故事其实启示人们,紧急时刻一些平时看来只有微不足道本领的人,往往能发挥关键的作用,要善于用人之长,不要轻视小人物。

姨夫代表那个生肖3

毛主席与贺子珍一共生育了六个孩子。但是,在革命年代,生活条件非常艰难,贺子珍的孩子不是失散就是早夭,长大成人的仅有一个女儿李敏。

在贺子珍生育的六个孩子中,有两个是男孩,“小廖瓦”因病夭折于苏联,另外一个叫做“小毛毛”的孩子也早在红军转移的过程中失散了。

失子之痛对于每一个母亲都难以承受的,毛主席也对此十分遗憾。建国以后,毛主席和贺子珍都曾尝试找回自己的孩子,但种种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毛主席和贺子珍合影

就在大家已经快要绝望的时候,一个消息的传来却极大地振奋了人们的情绪,一个叫朱道来的男孩被人们发现,而他会是毛主席的儿子小毛毛吗?

小毛毛是毛主席对爱子的昵称,他的大名叫做毛岸红,这个名字是和他的几个大哥相承续的,他们都是“岸”字辈。

那还是在烽火不休的1932年,当年的十一月份,红军正处于国民党军队的步步紧逼之下,红军的形势不容乐观。

但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不仅要为红军的前途忧虑,同时还要面对工作上的压力,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很不好。

而就在这时候,一个喜讯却传到了毛主席的办公室:“贺大姐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原来,早已怀胎十月的贺子珍在这个时候生产了,这次是一个男孩。

贺子珍照片

这个男孩是毛主席的第四个儿子,此前的三个都是杨开慧所生,也就是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

只可惜,这三个孩子都不在毛主席的身边,他们的母亲杨开慧死后,三个孩子也都不幸流落在外。

这还没完,其实此前贺子珍就在福建生下过一个女孩,毛主席第一次喜得千金,他非常高兴地对贺子珍说:“她倒会挑日子,选了一个好地方出生,就叫她毛金花吧。”

可惜的是,由于当时的局势紧张,军队不可能带着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孩子行军,毛主席最后不得不把爱女托付给当地的老乡抚养,毛金花就此下落不明。

接连与自己的孩子离散,对谁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而现在贺子珍又生下了一个孩子,可想而知此时的毛主席有多么地开心。

当毛主席看到自己的儿子后,他十分宠溺地逗弄着他,并给他取名为毛岸红,小名就叫小毛毛。

毛主席对此还说:“这孩子以后肯定比我有出息,我才一个毛,他比我多一个。”由此可见,毛主席对于这个孩子还是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的。

影视剧中毛主席、贺子珍和小毛毛

此后的半个多月时间里,不管再忙,毛主席都要抽空来看望贺子珍母子。每次来到时候,毛主席都是先把孩子抱在怀里,一阵爱抚与亲吻。

一旁的贺子珍看着这父子俩亲昵地互动,心里也是满满地幸福感。至少在那段时间,小毛毛是幸运的,他在父母的爱护下一天天地长大,和一般人家的孩子没有两样。

等到快两岁的时候,小毛毛已经可以咿呀学语,也能小跑着去追自己的父亲,奶声奶气地喊他:“爸爸”,然后用自己的脸蛋去蹭毛主席的胡茬,那股孩童的天真与活泼更让毛主席在严峻的现实中感受到了难得的温馨感。

那时,每当毛主席在工作中感到困倦了,就会把在一旁玩耍的小毛毛抱到自己的腿上,然后给他讲故事。

讲完一个故事,毛主席的身心也大为舒缓,然后才对孩子说:“毛毛乖,你自己再玩会,爸爸要去工作了。”

每当这时,小毛毛都会很乖巧地对毛主席说:“爸爸,再见。”

就这样,带着父子亲情的满足感,毛主席再投入到工作中,精力也充沛了许多。

毛主席工作照

可以说,小毛毛的存在确实给革命年代的毛主席带去了很多的欢乐,但这样温馨的场面却在不久后被打破了。

1934年秋,国民党方面再次发起声势浩大的第五次围剿作战,红军遭遇失利,不得不放弃旧有的根据地,然后进行转移。

长征的艰险我们自然是清楚的,而当时毛主席也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深知如果拖家带口地踏上长征路,会给队伍带来多大地风险,也不利于孩子的生存。

但是,毛主席已经因此失去一个孩子了,难道还要再把自己心爱的儿子丢下吗?对此,毛主席也很不忍心,只是他没有别的办法。

思前想后,毛主席想到了自己的弟弟毛泽覃。毛泽覃也参加了红军,他的妻子贺怡就是贺子珍的妹妹,也就是说毛泽覃既是孩子的叔叔,也是他的姨夫。

毛泽覃

而此次长征,毛泽覃并不随队转移,而是要留在根据地继续抵抗。把孩子交给弟弟托管,毛主席还是放心的。

当贺子珍知道自己又要与儿子分别,做母亲的心里也是很难受,但她要为大局考虑,也就不得不狠下心来。

心想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自己的孩子,贺子珍就把自己的一件军装给拆了,然后又从邻居家借了一些棉花,自己趁着晚上的油灯一针一线地给小毛毛缝了一件小棉袄,这也是她能为孩子做的唯一的事情了。

贺子珍给小毛毛缝的小棉袄

临行前,贺子珍把小毛毛交给了妹妹贺怡,贺怡当然知道姐姐现在的心情,她对贺子珍承诺说:“我一定把孩子健健康康地交还到你手上!”

得到贺怡的承诺,贺子珍这才抹掉眼角的眼泪,跟着红军的队伍一起离开了。然而,贺怡送孩子的时候,毛主席不在身边,因为没能见到孩子最后一面,毛主席还和贺子珍发了火。

但在深夜的时候,毛主席一个人坐在书桌前,用毛笔在纸上写下了几个字,分别是“英”、“青”、“龙”、“红”,这是毛主席四个孩子的名字,后面还有他们各自的属相“狗”、“猪”、“兔”、“猴”。

都说母爱如灯,父爱如山,这一点在毛主席的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

在接过孩子后,毛泽覃和贺怡一直牢记着兄嫂的嘱托,细心地照料着孩子。每当小毛毛想爸爸妈妈的时候,贺怡都耐心地安慰他,给孩子摘他爱吃的杨梅。

贺怡

尽管离开了父母,小毛毛在此时也还是过得很温暖。

但好景不长,随着国民党军队步步紧逼,江西境内的根据地不断陷落,再加上蒋介石对红军必欲斩草除根的政策,留守下来的红军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

毛泽覃在此时觉得,再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太危险了,如果自己不幸遇难,那孩子的命运也就未可知了。

而且,红军内部不少人都知道小毛毛的身份,很难说小毛毛的下落不会被出卖。

毛泽覃一开始是带着孩子四处转移,但只要是在他身边,总归是不保险的。如果小毛毛落在国民党的手中,必然会成为他们要挟毛主席的重要筹码。

思前想后,毛泽覃又把孩子托付给了当地的一个农民,只不过事出紧急,毛泽覃甚至都没告诉贺怡孩子的藏身处。

而不久以后,毛泽覃在一次掩护友军部队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也就再没人知道小毛毛的具体藏身地了。

在这之后的漫长日子里,毛主席带着革命军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并最终建立新中国。

这一过程中,他的个人生活也有了很多的变化,他有新的儿女出生,但他也经历了和贺子珍婚姻的破裂。

革命事业的成功带给毛主席的是喜悦,但家庭的变故在他的心中总归是个遗憾。

尤其是从苏联回国的贺子珍,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后,她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找回自己失散的孩子。

晚年贺子珍

早在贺子珍回国之初,毛主席尽管未接见她本人,她的妹妹贺怡却在和毛主席的交谈中提起过这件事。

因为对孩子走丢这件事一直怀有愧疚,贺怡就对毛主席说:“我还会继续找下去。”

但毛主席却认为,事情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孩子是否还活着都不一定,人海茫茫,找到的概率太小了。

当初被送人的毛金花,贺子珍后来就去找过,找到才知道孩子已经生病夭折了。那个年代,活不到成年的小孩太多了,也难怪毛主席不敢抱期望。

毛主席还对贺怡说:“那时候条件恶劣,我们没有能力保证孩子的成长,才把孩子交给老乡收养。现在解放了,我们进了城,要把孩子从人家手里要回来,这样对得住人家养父母的养育之恩吗?”

从这里看来,毛主席的态度是不找为好,但贺怡却没有断绝这个念头。

建国前夕,贺怡先是回老家和自己多年未曾一见的孩子团圆,然后就着手寻找小毛毛。不久之后,贺仪还真得到了一个消息,说是在江西吉安有小毛毛的下落。

贺子珍和贺怡

得知消息的贺怡当年十一月和组织请了假,然后就带着自己的儿子贺麓成一起乘吉普车去了吉安,同行的还有曾碧漪以及古柏的儿子古一明。

谁曾料想,就在此次寻亲的过程中,因为走的是夜路,行进中又发现有土匪出没,司机慌乱之下把车开到了河里。这次车祸直接导致贺仪和古一明死亡,其他人都受了重伤。

得知消息,不仅贺子珍悲痛万分,毛主席也很难过,他在看望曾碧漪的过程中就说:“我早就跟贺怡讲过了嘛,要她不要去找毛毛了,可她就是听不进去。”

为了不再有这样的事发生,毛主席当时就吩咐:“从今以后,任何人都不要去找毛毛了,如果他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让他生活在人民群众中,生活在养父母身边吧。”

然而,毛主席尽管对这件事看得比较开,但孩子的母亲贺子珍却并不这样想。

或许是多次的失子之痛,尤其是小廖瓦的夭折带给她的打击太大了,贺子珍对自己失散的孩子中唯一可能还在世的小毛毛很是看重,这几乎成了一种执念。

为了找到自己的孩子,贺子珍给江西省长邵式平写了一封信,拜托他打听孩子的下落,而邵式平把这件事又交待给了省优抚处的干部王家珍。

王家珍

王家珍在接到这个任务后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去四处寻找,没想到还真让她找到了蛛丝马迹。

王家珍打听到,叶坪乡朱坊村有一个叫黄月英的农民,她家在1934年的时候收养过一个男孩,而且是红军的后代。

得知这个消息,王家珍很是兴奋,当即来到了朱坊村找到了黄月英。

通过与黄月英的交谈,王家珍得知,在1934年的9月份,有两个红军战士带着一个两岁多的孩子来到她家,其中一个对她说:“老乡,这是红军的孩子,现在大部队要走了,我们也要去打游击,没法照顾他,想请你帮忙抚养。”

当时的黄月英家,已经有四个孩子了,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负担不可谓不重,但得知是红军的孩子,黄月英最后还是答应了下来。

在领养了孩子后,黄月英和自己的丈夫朱盛苔给孩子起了个新的名字,叫做朱道来,意思就是从路上捡来的。

此后的时间里,朱道来就生活在朱坊村,黄月英夫妇对他很好,把他拉扯长大。

现在的朱坊村

在黄月英家,王家珍同时也见到了已经二十二岁的朱道来,她还给孩子拍了照片,然后就带着自己搜集来的材料和照片向组织做了汇报,而这些东西也很快被转给了贺子珍。

当贺子珍看到朱道来的照片时,她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动起来,她觉得这分明就是自己的孩子,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变了模样也认得。

那张照片也被送到了毛主席那里,毛主席在看过后虽然没有明确地表态,但他也说:“这孩子的眉眼,和年轻时候的泽覃很像”,这其实也表明了毛主席的态度。

对于那个时候的毛主席来说,他最看重的儿子毛岸英牺牲在了朝鲜,这让他久久不能走出丧子之痛的阴影,朱道来的出现,或许也是给了他一些安慰。

在这之后,贺子珍就给组织打了报告,请求把黄月英一家接到上海,她要当面确认。

最终,组织上同意了她的请求,黄月英一家也很快就被送到了上海。在见面的时候,贺子珍眼睛一直盯着朱道来,打量了他好久。

随后,贺子珍又查看了朱道来的耳朵,据她说她生的孩子都遗传了毛主席油耳朵的特点。

然后,贺子珍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动起来,她的眼里分明闪动着泪花,嘴里喃喃地说:“毛毛,毛毛......”可见,贺子珍几乎是确认了朱道来的身份。

朱道来生活了20多年的朱盛苔家

如果说贺子珍可能只是因为思子心切而情绪激动,而仅凭打量无法判断朱道来身份的话,黄月英带过来的一件东西却让所有人都兴奋起来,那是一件灰色小棉袄。

尽管衣服已经十分破旧,但贺子珍却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就是缝制过这样一件棉袄。

为了更进一步地确认,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还带着他们去了医院做了验血,得出他们血型相同的结果。

因为当时的国内没有DNA鉴定这一手段,仅凭验血并不能完全说明朱道来就是贺子珍的孩子,但这毕竟又为他们的母子关系多了一层佐证。

至此,几乎所有人都确信,朱道来就是贺子珍和毛主席的儿子小毛毛。

在得知这些事情后,毛主席也很高兴,当即就要安排朱道来进京,他要亲自见一见这个孩子。

刚一到北京,首先是周恩来和刘少奇接见了黄月英一家,毛主席的女儿李敏也来了,她一见面就喊朱道来为“哥哥”,可见她也很高兴自己要有个新的哥哥了。

李敏

可就在毛主席要接见朱道来的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霍步青烈士的遗孀朱月倩来了北京,说朱道来是自己的儿子,哭诉贺子珍要抢她的儿子。

霍步青烈士是在1933年牺牲的,当时他的妻子朱月倩还在孕期,丧夫的打击让她提前生下了孩子,为了纪念丈夫,她给孩子取名霍小青。

因为朱月倩缺少奶水,王稼祥同志就安排人给她找一个奶妈,而据说这个奶妈就是卫生部所在房东朱盛苔的妻子黄月英。

当时,黄月英的一个九天大的孩子夭折了,而朱月倩就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了她。

按照朱月倩的描述,自己最后一次见儿子是在1934年的七月,当时也是考虑到孩子的安全,她才叮嘱养父母要给孩子改个名字。

关于朱道来是不是霍步青的孩子这一点,如果拿霍步青烈士的遗像和朱道来做一个对比的话也会发现,二者在相貌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左图为朱道来,右图为霍步青烈士

更重要的是,在贺子珍之前,朱月倩就已经找到黄月英家,并要和朱道来相认,朱月倩自然不愿把儿子让给别人。

面对人们的质询,朱月倩坚持说朱道来就是自己的儿子,情绪激动之下,到处哭闹。在这样一种局面下,毛主席也就打消了接见朱道来的念头。

而随后,华东局办公厅的主任赵尚志也介入其中,他找到黄月英,问她:“孩子到底是谁的?”

而黄月英毫不犹豫地回答:“孩子是毛主席的。”赵尚志提到了朱月倩的事情,但黄月英还是没改口。

紧接着,赵尚志又问了朱道来,但他自然说不出什么。

看到这么一个棘手的局面,赵尚志又向邵式平求助,由江西省民政厅负责调查,但他们提交的证据都更倾向于朱道来是毛主席的孩子。

这时候,情况被汇报给了毛主席,毛主席思虑再三,最后说:“不管是谁的孩子,都是革命的后代,把他交给人民,交给组织吧。”

毛主席这样做其实也有更深的用意,那就是不愿意为此伤害两个母亲的感情。

而为了认亲,朱道来已经两个月没去学校了,孩子的学业还被耽搁了。既然无法下最后的决断,毛主席觉得还是让孩子回归正常的生活。

在朱道来的安置问题上,无论他到底是谁的孩子,都是革命者的后代,都应该得到国家和组织的照顾。

最后,还是周恩来建议,将孩子留在了北京,交给了帅孟奇同志抚养。帅孟奇同志家中养育了好几个革命烈士的遗孤,擅长处理这样的事情,交给她再好不过。

最终,朱道来与养母黄月英分别,组织上也对黄月英予以了感谢。而朱道来之后被安排进入北师大南二附中学习,与很多烈士遗属一起学习生活。

朱道来虽然是一个来自山村的孩子,文化功底比较薄弱,但他肯下功夫,很快就迎头赶上。

等到期末考核的时候,朱道来每门学科都能考到八十分以上,成绩已经是班里的上游水平。

最后,朱道来考上了清华大学,学的也是理工科专业,他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某国防单位工作,直到1971年因肝癌在南京去世。

毛主席一家为革命做出的牺牲是十分巨大的,仅就杨开慧的三个孩子,就有一个为革命直接牺牲、一个得病、一个失散。

而贺子珍的六个孩子也只留存下来一个,而其他五个大多亡殁,唯有一个毛岸红最有希望被找回,而朱道来的出现无疑给了毛主席和贺子珍很大的期望,但可惜这一愿望还是没能完全实现。

关于朱道来到底是谁的孩子,谁也没有一个确切地论断,因为双方都有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受制于当时的技术,人们无法从遗传的角度对此下一个结论。

但笔者觉得,毛主席的态度是正确的,不管这个孩子是谁的,他都是革命者的后代。而找回孩子不是最重要的,让孩子有一个安稳幸福的人生才是父母最期盼的。

因此,这场认亲风波的最后结局,也可以说是最好的结局了。唯一可惜的,只有作为父母的那份歉疚之情始终不能弥补了。

参考资料:

《贺子珍和她的儿女们》黄禹康——<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寻找毛泽东的儿子毛毛始末》刘晓农 —— <文史精华> ,2011(252):4-11

《寻找毛岸红始末》——<山东农机化>.2015.(06)

《寻找毛主席失散儿子毛岸红的问题》文锋——<乌有之乡>201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