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上代表什么生肖

既有动物也有鬼神,水浒英雄们外号为何五花八门?其实大有深意,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瓦尔登的船夫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梁山上代表什么生肖1

给人起外号,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件事情。除去那些刻意贬低挖苦人的恶意外号,其余外号的确有着其自身魅力,它们往往能够生动逼真的刻画出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或是外貌特点,有时候甚至让许多人忘记外号主人的真实姓名,外号成了他的代名词。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有一部作品将起外号这一日常行为几乎用到了极致,诞生出了许多千奇百怪的外号,让人大开眼界,甚至感叹起外号的这条路上,真的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没错,这部文学作品就是我们熟悉的《水浒传》。

水浒中共有一百零八位好汉,每个好汉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外号,这些外号不仅使小说更有特色,同时也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这也成为《水浒中》不同于其他小说的显著特点。下面船夫就带大家一起来分析《水浒中》中英雄好汉外号,以及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

一、模仿动物的外号

各种各样的动物,自古以来在人们的生活中就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或任劳任怨,或威猛异常,总之是各有特点。也正因为其重要性,人们便将这些动物逐渐融入到文化中来,十二生肖的诞生正是这点最好的证明。

除此之外,人们也常用动物来形容人的某些特点,如形容小孩健康会用虎头虎脑,青年人莽撞用初生牛犊不怕虎等等。而在梁山好汉中,用动物作为外号的就有三十六位之多。这些人的外号设计的动物就有二十多种,其中又以龙虎居多。如插翅虎、锦毛虎、矮脚虎、跳涧虎、花项虎、中箭虎、 笑面虎、青眼虎、病大虫(在古代老虎又称大虫)、母大虫。龙次之,有5人,分别是:入云龙、九纹龙、混江龙、独角龙、出林龙。

除此之外,还有三位用豹子做外号的好汉,分别是豹子头、锦豹子和金钱豹子。蛇2个:两头蛇,白花蛇。此外还有出现一次的动物外号,如麒麟、龟、彪、忽律(鳄鱼)、鼠、蚤、犬、雕、兽、白跳、蝎、犴、狻猊(狮子)、蛟、蜃、猿。

二、与鬼神相关的外号

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鬼神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不仅逢年过节常常会有人拜祭,遇到了事情,中国人也往往会先求神保佑,这一点即使在现代社会,依旧不难见到。除了求神保佑,有的人甚至干脆在自己的外号当中,加入鬼神色彩,进而为自己增加威势。

梁山好汉中就不乏此类,其中将自己比作鬼怪神道的就有十六位好汉,涉及的鬼神形象就包括十三种,这包括鬼、阎罗(阎王))、魔王、金刚、夜叉、神、闪婆、太岁、仙、判官、大圣、二郎、哪吒。这里面的地府人物往往代表着杀气,如赤发鬼、操刀鬼、鬼脸、活阎罗、混世魔王、母夜叉、催命判官等人,手里往往都有着好几条人命。

而像云里金刚、丧门神、险道神、活闪婆、立地太岁、铁笛仙这样的外号,则往往是为了增加神秘感。至于飞天大圣、短命二郎和八臂哪吒这样的外号,一般都十分好战,原因很简单大圣原型是斗战胜佛,另一个是二郎神和哪吒,不论哪一个都是所在团队中的好战分子。

三、借势型外号

除了先天鬼神,很多民间神话中的人物其实最开始都源自历史人物,比如我们熟悉的关二爷,便是三国时期的真实人物,随着后来历朝历代的皇帝加封,最后愣是成为“关公”和“关圣大帝”。

除此之外,历朝历代的名将也都是民间起外号的模仿对象,如梁山好汉中的(小李广)花容外号便是取自弯弓射虎的飞将军李广,(病关索)杨雄的外号则是源自传说中关羽的第三子关索,(病尉迟)孙立和(小尉迟)孙新兄弟二人的外号中的“尉迟”二字指的是唐朝开过功臣尉迟恭。类似的外号还有小温侯(吕布)、赛仁贵(薛仁贵)、小霸王(项羽)等等。

从这些水浒英雄们的外号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历史人物在当时便已经深入民间,在百姓心中有着重要地位。

四、人物特色类外号

除了动物、鬼神和历史人物,梁山好汉们的外号还有一部分是根据人物特色形成的,这样的人物不在少数。如宋江的两个外号:及时雨和呼保义,都是极尽溢美之词,前者是说宋江雪中送炭,后者则是说宋江仗义疏财。不要小看这两个外号,它们可是难得的免死金牌。

在揭阳岭和清风山宋江曾两次遇险,前者差点被包了人肉包子,后者更是差点剐了心肝做醒酒汤。而之所以能够化险为夷的关键,便是宋江远近闻名的外号名声。

当然,梁山上的类似的描述人物特色外号还有智多星、小旋风、神行太保、没遮拦、神机军师、镇三山、百胜将、天目将、圣水将军、神火将军、圣手书生、铁面孔目、摩云金翅、轰天雷、神算子、神医、玉臂匠、玉幡竿、小遮拦、摸着天、打虎将、铁臂膊、石将军、黑旋风等。

外号可以赋予英雄以威势力量,同样英雄也可以让普普通通的一个外号成为传说。

这类外号往往只是简单的描述人物的体貌、职业或兵器,而它们的拥有者则都是一时俊杰,如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简单质朴的外号,透出的却是力量与沧桑。再如行者武松、花和尚鲁智深,看似平凡,却内涵传奇。

小小的外号,却有着大大的学问,从一个个外号背后,我们仿佛看到了宋明时期,民间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参考资料:

《水浒传》

梁山上代表什么生肖2

虎,百兽之王,十二生肖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老虎既熟悉又陌生。转眼壬寅虎年将至,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那些典籍和诗文中的老虎吧!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作者:大诗兄

摄影:新华社记者李博、李光正、朱国亮

视频、图片主角均为苏州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华南虎日月星辰“四姐妹”和它们的“虎妈”。(新华社摄影部出品)

我们即将迎来农历虎年。

说起老虎,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应该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的身边有着太多的“虎元素”,十二生肖之一且不说,从古至今,各种成语、诗词、寓言、传说中的老虎数不胜数。

人类对老虎又是陌生的。老虎是独来独往的猛兽,即便是圈养,也不失山林之气。

如果不是饲养员、驯兽员,一个人的生命中,基本不会有跟老虎亲密接触的机会;如果有,那一定是相当刺激的体验,即便是武松。

我是“大猫”

讲老虎,我们先讲科普。

我们都知道,老虎是一种“大猫”。具体而言,虎是猫科豹属虎种动物。猫科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分布于世界各地,包含老虎、狮子、豹子、猎豹、猞猁和各类小型猫类等。

从物种的分类命名来看,老虎有点“委屈”,作为百兽之王,它的“科长”是软萌的小猫,它的“属长”也是在它面前甘拜下风的豹子。不过,天下猫科是一家,也许老虎自己并不在意吧。

虽然体型差异很大,但猫科动物有着很多相似的特征:犬齿锋利,可以高效地捕捉和咬死猎物;眼窝很大,视野宽广,视觉灵敏,瞳孔可伸缩;耳室很大,听觉灵敏;鼻头无毛湿润,嗅觉灵敏;舌头上有倒刺,可以轻松地将食物“骨肉分离”,也可以方便地清理全身皮毛;胡子(触须)刚硬,触觉灵敏,便于夜间行动;脚有肉垫,行走无声无息;爪子锋利,大多数可以伸缩;行动敏捷,跳跃有力,善于短距离伏击猎物……

总之,“灵敏”这个词用到猫科动物身上最恰当,它们堪称进化最完美的捕食者;而老虎,是当之无愧的“地表最强”捕食者。

具体到“虎”,《辞海》上是这么介绍的:头大而圆。体长1.4~2米余,尾长达1.1米。体呈淡黄色或褐色,有黑色横纹,尾部有黑色环纹。前额有似“王”字形斑纹。栖于森林山地。夜行性,能游泳,不善爬树。性凶猛。捕食野猪、鹿、獐、羚羊等,有时伤害人。分布于亚洲,北至俄罗斯西伯利亚,南抵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有东北虎、华南虎,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看到这一段,首先吸引我的是“头大而圆”四个字,这令人感到莫名喜感。虎头虎脑,的确既精神又可爱。

最近两年,中国最有名的老虎,当属“完达山1号”。2021年4月23日,黑龙江省密山市境内出现一只猛虎,它袭击行人和车辆的现场视频,隔着屏幕都令人窒息,好在没有出人命。老虎被麻醉捕获后,收获了一个名字——“完达山1号”。

此后,它又被放归山野,听说还时常在附近晃悠。事实上,出没中国东北地区的东北虎(又称阿穆尔虎、西伯利亚虎),经常游泳穿越中俄界河,来去如入无人之境。

跟古代相比,老虎的栖息地已经大大地缩减。在这样的情景下,人与野生动物如何和谐相处、互不伤害,值得每个人思考。

典籍里的老虎

在最古老的一批中华典籍里,已经有了老虎的身影。

——我们先看《山海经》。这是一部中国文明早期的地理、博物类“百科全书”,很多内容看似荒诞不经,其实都是现实的映射,留存了上古人类生活的很多痕迹。《山海经》中,“虎”字出现的频率极高。譬如《西山经》,其中就有多处描述: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其兽多虎豹犀兕”;“又西四百里,曰厎阳之山,其木多稷、枬、豫章,其兽多犀、兕、虎、犳、牛”;“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白狼白虎,其鸟多白雉白翟”;“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

《山海经》中记载很多“半兽人”或者“半仙”,他们也都是老虎的装束。

《西山经》中写道:“……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大荒西经》中则写道:“……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这两段光怪陆离的记述,其主角就是在中国神话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西王母”。早期的西王母形象,并不是珠光宝气、母仪天下的样子,而是居住在遥远蛮荒的西部昆仑山的山洞里,长着老虎的牙齿、豹子的尾巴,戴着五彩鸟毛的王冠。

《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其实是一个原始母系部落首领的形象。这些部族有着朴素的猛兽崇拜,他们崇拜的不是豺狼,也不是狗熊,而是猫科的虎豹。这个道理,我想是显而易见的,“颜值即正义”,如果让你选,应该也一样。

——我们再看《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也有很多跟老虎有关的记载。譬如,《大雅·韩奕》一诗,用非常铺陈的诗句描述了西周贵族韩侯的封地——梁山。据考证,此山在今河北省境内。诗中有这么一句:“孔乐韩土,川泽訏訏,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有猫有虎”。

这生动地描述了梁山的生物多样性:河里有鱼儿,山上有小鹿;至于猛兽,有狗熊、有马熊(罴),有山猫、有老虎。

作为“大雅”诗篇,《韩奕》全诗都比较诘屈聱牙,但“有猫有虎”这一句,放到今天依然是大白话。这是什么道理?古代很多动植物专有名词——譬如描绘鱼类的“鲂”“鱮”——没有流传到今天,或者成了生僻字,这说明人类的关注点已经发生了转移。

而“猫”“虎”等名词流传至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猫科动物们始终吸引着人类的目光。

——我们接着看《周易》。不要把《周易》神秘化,这是一部体现早期中国人朴素哲学思想的著作。《周易·革卦》中记载,“大人虎变,未占有孚”,以及“君子豹变,小人革面”。何谓“大人虎变”?

所谓“大人”,指掌控大局、具有决定作用的大人物。他们的举动如同老虎,迅速而有力;他们主导的变革如同老虎的斑纹,美丽而醒目。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中,老虎就等同于主宰者。

跟“大人虎变”不同,“君子”指辅助“大人”的有才之人,他们的变化如同豹子的成长,从初生时期的蓬松一团、灰头土脸,到长成后的毛色亮丽、敏捷迅猛,这就是“君子豹变”;“小人”主要指老百姓,他们要顺应社会的变化,洗心革面,这就是“小人革面”。

——接下来是《史记》。《史记·李将军列传》的主角、“飞将军”李广善射,其中有这么一个桥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威风凛凛的大老虎,在李广的故事里成了小可怜。射杀老虎固然厉害,而“误射”老虎、实为石头的那个故事更加精彩,以至于唐朝诗人卢纶以此为原型,创作了著名的《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龙从云,虎从风”,飞将军肯定知道这个道理,难怪他警惕性这么高,爆发力这么强。说实话,老虎如果听说了这个故事,也应该倒吸一口凉气,感到很是幸运。

寓言里的老虎

说完典籍中的老虎,我们再说说各种古代寓言里的老虎。

《战国策·楚策》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这就是“狐假虎威”故事的源头。而且,这是一个“故事套故事”的套路:楚王问群臣,北方诸国是不是很怕我们的将军昭奚恤呀?大臣江一用“狐假虎威”的故事来说明,他们不是怕昭奚恤,而是怕大王您啊!

这真是一个绝佳的“彩虹屁”,同时又不露声色地狠“踩”了政敌一脚。在这个故事里,老虎给人一种萌蠢的感觉,狐狸也是冰雪聪明的样子,百兽齐齐出动,有一种“疯狂动物城”的既视感。

我们再看一个故事:

黔之驴

唐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乐府诗中《猛虎行》

《乐府诗集》,是中国古代乐府诗歌的总集。诗集中有一个专题门类,就叫《猛虎行》。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窥见猛虎的不同侧面。

猛虎行

南北朝 谢惠连

猛虎潜深山,长啸自生风。

人谓客行乐,客行苦心伤。

谢惠连是南朝人,主要生活在刘宋时期。他出身于大族谢家,与著名诗人谢灵运是本家兼好友。

这首《猛虎行》虽然简短,却生动刻画了老虎的本性:“猛虎潜深山,长啸自生风。”虎是猛虎,人是什么人?“人谓客行乐,客行苦心伤”,人在旅途,艰辛劳累自不必说,生命安全也难以保证,各种猛虎毒蛇出没,就问你害怕不害怕?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我想,谢惠连写作《猛虎行》,也有着对命运的担忧吧?

我们再看唐诗里的《猛虎行》:

猛虎行

唐 储光羲

寒亦不忧雪,饥亦不食人。

人血岂不甘,所恶伤明神。

太室为我宅,孟门为我邻。

百兽为我膳,五龙为我宾。

蒙马一何威,浮江亦以仁。

彩章耀朝日,牙爪雄武臣。

高云逐气浮,厚地随声振。

君能贾馀勇,日夕长相亲。

在所有描绘老虎的诗歌中,这是最喜庆、最大气的一首,非常符合迎接虎年的氛围。作者储光羲是盛唐诗人,他大大表扬了一番老虎,简直把它写成了“仁义”的化身:

“寒亦不忧雪,饥亦不食人。人血岂不甘,所恶伤明神。”老虎身体强健,不但不怕冰雪,反倒喜欢在雪地里撒点儿野。

古人认为,老虎轻易不伤人、不吃人,因为它懂得人是万物灵长,不敢得罪上天神明。既然不吃人,那吃啥呢?“百兽为我膳,五龙为我宾”,原来,山中百兽是它的食谱,天上的五龙是它的好友。对于食物链和社会关系的把控,老虎心里很清楚。

老虎的作息、出行,也都透着大开大合、从容不迫的王者之气。“太室为我宅,孟门为我邻”,太室和孟门,都是非常有名的大山,也只有这样的大山,才配得上山大王的威仪。“彩章耀朝日,牙爪雄武臣”,金黄色的皮毛在朝阳下熠熠生辉,尖牙和利爪是它称雄的利器。

“蒙马一何威,浮江亦以仁。”这句诗里包含着一个典故。“蒙马”,又做“蒙蔑”,是飞扬跋扈的意思。老虎平时就是这个样子,谁也不放在眼里。然而,老虎采取什么态度,也要“看人下菜碟”。

东汉时期,刘昆担任弘农郡太守,宽厚爱民,传说,连境内的老虎都为之感悟,背负着小老虎渡江而去,这就是“浮江亦以仁”的由来。

据说,储光羲是想通过这首诗来劝诫当时的官员: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越有权势,越要仁义。这一点,连老虎都能做到,人类有什么理由做不到?

而在下一首《猛虎行》中,我们看到的了另一个形象的猛虎:

猛虎行

唐 张籍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这是一只大摇大摆、横行乡里的老虎。对于这样一只大老虎,各方的反应很有意思:“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看你把麋鹿们给吓得,一点声音都不敢出;“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五陵少年”多是豪门子弟,平时口气大、路子野,但碰到真正的大老虎,也只能缩头缩脑、虚晃一枪。

猛虎固然是猛虎,可怕自然是可怕,但老虎并不令人感到可恶可憎,依然有着活泼泼的一面:“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它们跟所有生灵一样,舐犊情深。

人类还发现,除了发情期间,雌雄老虎都是独来独往,活得独立而精彩。

事实上,在很多古代诗文中,老虎即便是作为“配角”出现,也总会给人惊鸿一瞥的感觉。我们可以读读李白的几首诗。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宫景象是这样的:“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你见过弹琴鼓瑟的大老虎么?太可爱、太仙气。而在《蜀道难》中,剑阁关的险要如此:“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又太可怕、太惊悚。

最后,再看《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猛虎伏尺草,虽藏难蔽身。有如张公子,肮脏在风尘”,李白把好友张十四比作猛虎,即便流落草莽,也无法掩饰自己的高大威猛。

其实,在即将到来的虎年里,我们也应当如此,不论顺境逆境,总要存着一股精气神,总要如同猛虎下山,做起事来如虎添翼、虎虎生威!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梁山上代表什么生肖3

位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的《三国演义》,出自作者罗贯中之手,他也因此留下鼎鼎大名,可也要知道,罗贯中却是另一部名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弟子。

“名师出高徒”。罗贯中既为施耐庵的弟子,也足以证明施耐庵老先生的功力十分了得。

其实,人们喜爱的《三国》、《水浒》,并没有把其为分为高低优劣,两书都是名著,只是所写的内容和文笔风格大不相同而已。

作为古代的著名小说作家,施耐庵老先生的身世极为传奇。他笔下的《水浒传》中的诸多故事,甚至都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施耐庵(约1296年—约1370年),原名施彦端,字肇瑞,号子安,传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

他的名字叫施彦端,为何后世只知他叫“施耐庵”呢?

据说。施耐庵隐居时,一边讲学一边写书。一天,他写到《水浒传》中拼命三郎石秀智杀淫贼和尚裴如海,裴如海假扮头陀敲木鱼这一段,突然想到东林庵珍藏的木鱼木槌,心中疑惑不解,便向辞官回乡的友人徐麒问:你这庵里的木鱼木槌,为何像宝贝一样珍藏?

徐麒说: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和尚,他念经拜佛用心极诚,一边念经一边敲木鱼。说着他用手指着木鱼的凹陷说:你看,他想让弟子懂得,读书,做学问就是要专心致志。

施耐庵听了,连连点头称道。心想,我写书也要有那种耐得住寂寞、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行。

事后,他提笔写了“耐庵”两个字,贴在门楣上,提醒自己要时时耐得住寂寞,排除一切困扰写出《水浒传》。外人不解其意,竟把他称为“耐庵先生”。时间长了,他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便顺势改名为施耐庵。

关于施耐庵的籍贯、科举、生卒年月等问题,一直众说纷纭,前茅后盾,留下重重迷雾。

比如,有一种说法称“施耐庵在元至顺二年(1331年)考中进士”。但根据元朝的官方史料,至顺二年登科的进士中,并没有施耐庵的大名。

有记载说“施耐庵属猴,在35岁时取得进士功名,而且活到了75岁”,这些并没有什么疑问。但如果他在元至顺二年考取进士,以这个时间点往前后推算,则施耐庵出生应当在1296年,卒于1370年。但根据出土的文物资料分析,施耐庵的儿子施让是1373年出生的。怎么可能在施耐庵死了3年之后,还会生出了儿子呢?”

那么,施耐庵的进士功名到底是怎么得到的?

有研究者认为,施耐庵的进士,并不是通过元朝的科举考试考取的,而是由元朝末年起义称王的张士诚所封。

有史料介绍:“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张士诚在高邮建立政权,国号大周,封了一批读书人进士功名,这其中应包括施耐庵。这样往前推算,可知施耐庵生于1320年,而这一年恰好就是猴年,与其生肖吻合。

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文武兼备的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多次军事活动。张士诚据苏建国称王以后,施又在他幕下参与政权策划,并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

但此后。施耐庵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大为失望,与几位友人相继离张而去。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

施耐庵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城县教谕刘善本为友,后寓居苏浙徐氏府中,初为其塾师。随后还旧白驹场,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提笔写作《水浒传》寄托余愿,又与徒弟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书。

后来,为避明朝征召,施耐庵潜居淮安,写完《水浒传》后没过几年因病而逝,享年75岁。

施耐庵殁后数十年,其孙子施文昱家道炽盛。明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水浒传》“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

在各种有关施耐庵籍贯的说法中,都提到了一个地名“白驹场”,认定施耐庵曾在这里长期生活过。

查阅史料可知,白驹场是古代两淮盐场之一,是张士诚的故乡。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白驹场一带,张士诚率领“十八条扁担”造反抗元。

据说,张士诚起兵后,景慕施耐庵的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为军中幕僚。施耐庵抱着“经世济民”的理想欣然前往,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

有学者认为,施耐庵创作的不朽名著《水浒传》,其题材与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有关,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多是元末起义军将领们的化身。

现今白驹镇境内,建有施耐庵纪念馆。此地旧名花家垛,传为施耐庵当年著书之所。此地清流环抱,荻港萧萧,沙鸟低翔,渔舟缓唱,芦苇茂密,有着浓郁的《水浒传》里的水泊山寨景象。

施耐庵所写的水浒故事,因其情节生动,人物栩栩如生,描绘的事件来龙去脉既形象又贴切自然,令后人读起来如饮甘泉,十分解渴。

人们在佩服施耐庵笔端功力的同时,也疑惑诸如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以及那些武打搏击和十八般兵器的使用等生活体验,都是作者从何得来的?

据多个史料介绍,施耐庵虽是中举文人却通晓武功。在著书时,他既有生活积累,又十分善于观察社会,注意从生活细微情节引申发挥。再加上他本身会武功、懂兵法、卜易、中医、相面,所以笔下的一招一式都不是随意杜撰。

据说,施耐庵《水浒传》中的许多地名,就取之于他隐居的苏杭祝塘镇附近。如“三打祝家庄”是全书中的经典章回,其实这祝家庄原型就是祝塘镇。

小说中的“武松景阳岗打虎”故事,精彩纷呈、名扬后世。据说,当时施耐庵是偶然到大宅里村后的后阳岗散步,见有条黄狗睡在松树下,一个名叫武阿二的庄丁把黄狗打醒惹怒,黄狗凶猛反扑,人狗相搏许久,直到狗被武阿二打趴下才罢休。

施耐庵灵感顿生,回到住处便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把后阳岗改作景阳岗,黄狗变成吊睛白额大虫(老虎),武阿二则成了武松。

但为了把打虎情节写得惊心动魄,施耐庵曾多次到深山中寻访打虎猎户,听他们讲述老虎的习性,讲人虎搏斗时,老虎的动作、吼叫,眼睛露出凶光等情形。还曾入山藏身大树上,亲自观察远处老虎下山追捕狍子野鹿的矫捷身影,都一一记在心里。

传说,他在动笔写武松打虎一节时,自己一会趴地上模仿老虎,一会站起来模仿武松,然后再下笔写,让人读时如临其境、生动逼真、心跳不止。

比较鲜为人知的是,施耐庵还是一位医术高明的良医。

一则轶闻说:施耐庵居住在江苏兴化城里时,附近有一病人叫顾斐,患病数月,面黄肌瘦,神情恍惚,整日口中不断念叨着“五月艳阳天···”。经多名郎中诊治,都认为病人脉搏微弱,舌苔焦红,系肝火太旺之故,均开了去火之方。然而顾斐服用后,病情非但不见减轻,反而日甚一日。

施耐庵决定出手相救,但如此怪病,也令他大惑不解。一日,他坐在顾斐的床前,仔细地观察病情和神态变化。当病人自言自语“五月艳阳天”时,他便立即对上了一句“三春芳草地”。

奇迹在瞬间出现了。病人这时精神开始兴奋,喜形于色,口中又吟出一句“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施耐庵又对了一句“冷水酒一滴,二滴,三滴”。这时,病人的病容荡然无存,掀开被子下床,郑重地给施耐庵施一礼后说道:“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即柴”。施耐庵稍一思索,即时对上了“白水泉中月日明,三日是晶。”至此,病人便彻底痊愈了。

原来,这个名叫顾斐患的病人患的是相思病。他爱慕的一位姑娘是位才女,但姑娘提出要求,必须对上三个对联后,才会答应与他成婚。

顾斐冥思苦想,越急越难以对上佳联,因而病倒卧床。多名郎中虽然能诊察出其是肝火上升,但为何引起肝火却未作思考,结果都无法从根本上医治此症。

而施耐庵通过细心观察,发现顾斐得的是心病,于是对症施治。他以渊博的文学知识和精湛的医术,及时拯救了这位久治不愈的相思病患者。

这也诠释了《水浒》书中的神医安道全,为何被施耐庵写得那么神乎其神,原来他本人就懂医术。

在苏州城外灵岩山上,住着一户外地逃荒来的农夫,以种植经营茶园糊口。一日,本地一个恶霸路过,强夺茶园,毒打农夫,还把农夫赶下了山。

施耐庵来苏州不久,得知此事,决心打抱不平。他带这个农夫到衙门告状。该恶霸慑于施耐庵的名气,极不情愿地将茶园还给了农夫。但也对施耐庵恨之入骨。

事后,这恶霸打听到施耐庵的住处后,花银子雇了4个会武术的恶棍,企图暗算施耐庵。

这天,4个恶棍围截了正独自上路的施耐庵。恶棍见他赤手空拳,便一哄而上。其中一个黑脸大汉,手举铁棍,恶狠狠朝施耐庵的头顶砸来。施耐庵侧身摆头,一个“顺风扯旗”,让过了击打,双手就势抓住了铁棍,同时飞起右脚,踢在黑大汉的小肚子上,那家伙嚎叫一声滚出一丈多远。

这时,其他3个恶棍一齐冲了上来,欲将施耐庵置于死地。施耐庵毫无惧色,将夺到手里的铁棍左拨右点,舞动生风,众恶棍根本招架不了。

最后,施耐庵一扬手,以铁棍阻拦了他们的退路。4个恶棍无一能够脱逃,只好跪地哭叫“施大人,棍下饶命”。施耐庵见他们俯首求饶,便也罢手,大声喝道“回去告诉你们的主人,不服气可以再来。”

恶棍回去向恶霸如实禀报,恶霸听后也心中惧怕,从此再也不敢在乡里寻衅。

有一年元宵节,施耐庵上街观花灯。忽然看见一个恶少在街尾侮辱一名女子。他怒火顿起,上前用右手将那恶少抓起,然后像摔死狗似的将他惯在地上。恶少吓得连连磕头求饶,施耐庵也就饶了他。

谁知第二天,那恶少纠集了七八个无赖前来报复。施耐庵决定让他们见识一下自己的武术功底。

他不慌不忙地找来一根绳子,让无赖们拴住他的双腿,然后叫他们用力拉。

无赖们以为有机可乘,一心要把他拉倒报仇。尽管他们一个个累得脸红气喘,施耐庵的双脚却像生了根般纹丝不动。

接着,施耐庵又取出铁棒,一记“乌龙摆尾”,发力将身旁的一棵碗口粗杨树“咔嚓”一声打断。无赖们见他功力如此厉害,才知道是遇上了武功高手。终于一个个叩头认输。

后来,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时,特意将上述情景都写进了书中,成为鲁智深在大相国寺降伏众泼皮,倒拔垂杨柳的精彩章回。

相传施耐庵在隐居教书书时,还经常让学生画画。他要求严格,每次只教画一幅人物画,直到学生画好后,再教另外一幅。他前后教学生画了108幅。

而这些画,张张面孔不一样,个个举止不同,神态各异。他刻画的这108个人物形象,据说就是《水浒传》里的一百单八将将。

施耐庵因为熟读兵法,还当过起义军军师,所以在《水浒传》中记叙歌颂宋江起义军的武装斗争时,还比较重视战争经验的总结。表明起义军战胜敌人,不仅凭勇敢搏杀,还常常依靠智慧。《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是一个较为突出的例证。

毛主席曾经赞扬“三打祝家庄”是合乎辩证法的最好的事例。梁山起义军在这次战役中能够重视调查研究,对敌分化瓦解,并采取打入内部里应外合的办法,终于取得了交战的胜利。

《水浒传》中有关战争大场面的描写,完全可与《三国志演义》相媲美。

清代刘銮的《五石瓠》记述: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张献忠“日使人说《三国》、《水浒》诸书,凡埋伏攻袭皆效之”。

施耐庵所描写的起义军的政治主张,虽然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却也能看出他们有着“八方共域,异姓一家”,不管什么出身“都一般儿兄弟称呼,不分贵贱”的理想。他们“杀富济贫”的行动,就是体现争取平等自由的愿望。

《水浒传》一书问世数百年来,有关施耐庵仇视女性形象这一说法也被议论不休。

大多《水浒传》读者对此也会深有体会。《水浒传》虽然被称作“写男人的书”,但其中并不乏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不仅水浒一百零八将中有三名女性,全书被点道的女性共有七十八名之多。

《水浒》书中的女性,大致被施耐庵分为几个类型。其一是极不守妇道的。代表人物有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娇秀、白秀英、狄太公女儿、卢俊义夫人贾氏等;其二是长舌妇之类的。代表人物有王干娘、李大娘、刘高老婆、阎婆等;其三是女汉子类的。如扈三娘、顾大嫂、琼英、孙二娘、段三娘等;第四是无辜受害的弱女子。如金翠莲、刘太公女儿、林冲夫人、王义之女、瓦罐寺妇人等等。

从施耐庵的生平背景来看,他生逢乱世,在元末动乱、以武力为主的年代,女性地位当然显得更加卑微,再加上中国封建社会女性地位原本比较低下,这一偏见,难免不会在他的反映社会现状的小说中显露出来。

施耐庵硬是要把他笔下一些女人推向断头台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突出梁山的英雄好汉的嫉恶如仇,同时也在情节上推动了水浒故事发展的需要。

按照施耐庵的逻辑,正是杀了阎婆惜这个风流少妇,宋江才能得以浪迹江湖,汇集天下好汉;武松杀了淫荡的潘金莲,才能名正言顺地刺配孟州,再展打虎英雄之威;杨雄、石秀、卢俊义和燕青杀了出轨的潘巧云和贾氏,才能抛家弃舍,投奔梁山。

可能在施耐庵看来,英雄与美女是势不两立的冤家对头。儿女情长,势必英雄气短。女人成了考验英雄好汉的试金石。

然而令施耐庵没有想到的是,他如此描写一些梁山英雄的残暴,反而大大削弱他们头上的英雄好汉光环。

毕竟施耐庵生活于六百多年前的元末明初,我们可以赏析他的文学巨著,却不能去改变他的思想主张和政治立场。只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多去感谢他为人类历史文化所作出的不朽贡献。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