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凤冠的代表什么生肖

朔州文化圈 | 晋北骡驮轿的婚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朔州市融媒体中心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头戴凤冠的代表什么生肖1

远处传来唢呐吹着的“将军令”,麻炮二踢脚不时“嘎-叭-”地冲上山村的天空,一乘骡驮轿随着唢呐声,停在了贴着火红对联的几孔窑洞前,婚毡已经舖好,旺火已经点燃,全村子的老老少少都站在用石头垒的小墙外面,拥挤着吵闹着看新媳妇的到来,这个热闹的婚礼场面,可以追溯到山西晋北山区上世纪的三十年代。

在那个年代能坐上骡驮轿出嫁,不压于现在的林肯轿车。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经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双方大人基本满意后,男方家长带一个羊前腿到女方家进行换帖,换帖就是双方家长交换孩子们的生辰八字,看大婚小婚合不合,民俗有:白马怕金牛,鼠羊不到头,蛇见猛虎如刀割,子鼠见羊万年愁,兔子见龙不长久等等,就是看两个孩子属相是否范冲,合适则婚成。换帖之后接着就是交财礼下日子,下日子就是双方家长分别找阴阳先生看利月,属相不同利月也是各不相同的,媒人到双方家里协调,要把娶亲日子统一,统一后男方托媒人带一个羊前腿到女方家下娶亲日子

聘礼已交婚期已定,那就剩下安排娶亲的事情了。随着娶日的临近,男方雇下了骡驮轿并且为娶亲的租下了凤冠和衣服,鼓匠也是要雇的。骡驮轿的价格分娶亲的路远近,十里八里要十五块银元,三、五十里要二十块银元,外加两榼子豌豆是牲口的料。

娶亲的日子说到就到,“开喜门”就是娶亲的前一天,太阳落山前,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鼓匠、骡驮轿都要到男方家里的。女方也要“开喜门”的,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在太阳落山前也是到了女方家。晚上新郎官,新娘子都要在自己家吃翻身饼和满碗肉的,翻身饼必须让女“全人人”去做,全人人就是父母公婆兄弟姐妹都健在的一个人。

男方早已经定好了娶亲的人选,一般都是安排妗子舅舅去娶亲的,民俗叫“双娶双送”。如果大妗子有事情,才轮到二妗子或者三妗子的。民俗有“姑不娶,姨不送,姐姐送了妹妹的命”的一说。娶亲时要带好离娘肉(羊前腿带肋骨),花鱼吉兔,装满一斤酒的大锡酒壶,子母葱要根子向上绑在大锡酒壶上,新被子,新娘子装新衣服等物品。

早来的两个赶骡驮轿的轿夫,东家是不敢怠慢的,早晨的饭菜要酒肉烟齐全,小气的话不是在娶亲路上延误时间,就是抽轿后面的座底板,让新媳妇坐空壳不得舒服,或者把骡子打的一惊一乍的,让坐轿的颠来倒去。对待好的东家前后两个轿夫,把骡子赶成一顺的步伐,走的又快轿又平稳,到了村子里给你在大街上逛一圈,一是显示东家的威风,二是谝谝新媳妇的漂亮,娶亲的队伍在村子里是不走重路的,寓意是不走回头路,娉了的女就是泼出去的水。

娶亲的妗子穿好衣服戴好凤冠,检查好所带物品后,女东家还要吩咐娶亲的到了女方家,下轿后要走在上手,就是走在接娶亲人的左手一旁,避免女方家人笑话不懂礼数。

这骡驮轿是前后两头高大壮实的儿骡子,中间一乘花轿,前后搭在骡背上,这轿有轿盖,木雕花窗,木档板上绘画着龙凤图案和山水花鸟画。轿门在前面,顺着能坐三个人,骡子也威风,头上戴着红绒球,脖子上锃亮的铃铛走起来“哗铃--哗铃”的响,老远地就能听到。

舅舅娶亲是骑毛驴或者骡子,鼓匠也是要随骡驮轿去女方家的,如果路远男方会给鼓匠准备好毛驴的。娶亲队伍走后,家里就开始用碳垒旺火、贴婚联,准备好婚毡,下轿板凳、胭脂盘等等。

到了女方家,鼓匠的唢呐声,放麻炮的响声,早已经惊动了看热闹的人们。迎亲的放好板凳,娶亲的头戴凤冠,然后慢慢地下了轿,在迎亲人的陪同下走进女方家,女方家已经在炕桌上摆上了水果、油果,茶水等等,这就是晋北人的乡俗叫“烧茶”。迎亲的其他人把男方带来的物品搬回家。花鱼吉兔要放在炕头上用箩子罩起来,把大锡酒壶里面的酒倒在自己的酒壶里,给空锡酒壶灌上水,然后把子母葱的根子向下绑在大锡酒壶上,表示我家女儿去男方家生根发芽,生儿育女,离娘肉的羊肋骨要给男方带回去三根,民俗有一句话:“麻绳断,草绳断,肉绳不能断。”意思是从今以后不能断了缘亲关系。

新媳妇在炕头上坐着棉被子打扮好,头要梳成高高的髽髻盘发,插上银簪子,佩戴上母亲陪嫁的银镯子、耳环、戒指等物品。新媳妇上身穿中式盘扣偏大襟红缎棉袄,下身穿中式绿缎棉裤,小脚上穿石榴蝴蝶绣花鞋,寓意多子多福。盖上红盖头,披上大红袍就可以上轿了。

新媳妇上轿要哭出声音的,也有不愿意哭的让长辈在胳膊上拧一把,拧疼了哭出一两声,引的看热闹的人群一阵大笑,上轿的哭被称之谓离娘泪。

送亲的也是安排妗子舅舅去,妗子的凤冠和衣服,舅舅骑的毛驴或者骡子由女方自己准备。第一个登板凳上轿的是新媳妇,她坐在后面,送亲的妗子头戴凤冠坐在中间,娶亲的头戴凤冠坐在前面。

唢呐奏起,麻炮鸣响,骡驮轿就可以启程了,娘家人依依不舍地送出老远、老远。

快到男方村子的时候,要早早响几个麻炮,一是提醒家里人发旺火,同时让家里人做好迎亲准备。

骡驮轿停在大门外,婚毡已经舖到了轿前,旺火已经点燃,全村子的男女老少围观在周围。迎亲的放好板凳,娶亲的第一个下轿,然后扶送亲的下轿,陪着送亲的进家,这一次要让送亲的走在上手。新媳妇还不能下轿,这个时候要连人带轿从骡背上抬下来,小姑会端半盆清水,婆婆或者妯娌端着胭脂盘,乡俗叫“点胭脂”,胭脂盘里面有一个花馍和两个站立的小面人,还有镊子、胭脂粉饼、红线和冰糖,上轿为新媳妇开脸。用新毛巾擦擦脸,用红线拔拔脸上的汗毛,打开母亲陪的梳头匣子照着镜子,自己用镊子修修眉,最后给白白净净的脸蛋擦上胭脂红,打扮好后吃一块冰糖,再次盖上红盖头,就可以出轿啦。

轿下的唢呐是一阵比一阵吹的卖劲,一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功力做做广告,二是催新媳妇出轿,这样他们可以早一点吃饭。人群中小媳妇们议论着自己的娶亲经历,这个说:我那小气婆婆没有雇骡驮轿娶我,唉--胳藏(北方地方言语:窝囊)了。那个说不如自己出娉的时候排场。大姑娘们目不转睛地看着花轿,互相打问着:新媳妇不下轿在里面捣鼓什么?哪个说:等你出嫁的时候不就知道了,嘻嘻哈哈马上打闹成一片。

新媳妇打扮停当,头顶红盖头慢慢从轿门钻了出来,人群开始向前簇拥着,都想看看新媳妇的模样。顽皮的娃娃们挤到了前面,从红盖头下面窥视新媳妇的长相,看到的马上囔着我看到了,没有看到的追着问好不好?人群中喧闹着。新媳妇出了轿,手提宝壶(里面是水的锡酒壶)在两个迎亲女子的搀扶下,踩着婚毡慢慢前行,倒婚毡的忙忙乱乱,把后面的再舖到前面,一直倒到家门口。公公站在用碳垒的旺火前,把早已经准备好的半碗胡油,浇在了旺火上,接一个家景兴旺的好兆头。

新媳妇进了家不脱鞋坐在炕头的新被子上,后炕有烟囱的地方,摆上一个小炕桌子,上面供奉着带回来的花鱼吉兔。

娶回来媳妇的第一天是不拜堂也不入洞房的,中午是鼓匠吹席,轿夫陪着送亲的和舅舅们大吃二喝。

晚上新媳妇睡觉的炕叫“挤满炕”,供奉花鱼吉兔的小炕桌子上,摆上了用小碗做的葫油灯,灯芯是用红头绳做的,一晚上灯是不能灭的,新媳妇不停地用檀香去挑灯芯。热炕上头上头下不分男女都是和衣而睡的亲戚,热炕挤的满满的,基本上新媳妇是一晚上睡不成觉的,这个乡俗叫“挤满炕”。

第二天上午是拜礼的日子。新媳妇梳洗打扮描眉画眼,头戴凤冠,披上红袍就可以举行拜礼的仪式了。

这个时候村里的人还是要来看热闹的,主要是看娘舅姨姨姑姑礼钱谁拿的多,拜洋和礼洋是分开交的,当时用的钱是银元,在山西晋北叫大洋。夫妻两人各交各的拜洋和礼洋,并且是喝礼人(司仪)喊到谁,谁到拜礼的桌子前交拜洋和礼洋,记录人登记后,喝礼人(司仪)喊谁交拜洋多少,礼洋多少,新郎官和新媳妇三鞠躬拜谢。

一般情况下舅舅们姨姨们姑姑们,都要商量交拜洋礼洋多少要统一,也有平时有意见不商量的情况,老大先交了拜洋礼洋,老二非要比老大多交压他一头,或者本来舅舅姑姑礼洋应该一样多,姑姑交的礼洋比舅舅多,交的银元少了的在大庭广众下丢了人,这就是交礼洋发生的“抽架人”,这样就埋下了打闹的祸根。吃饭的时候坐在一个桌子上,喝的酒多了话不投机吵打是避免不了的,踢翻桌子不欢而散的事情时有发生。

合礼吃饭后,一般是到了下午了,这个时候娘家已经派来了毛驴或者骡子,来接新郎官、新娘子、男女送亲的了,这就叫“回门”。一行人骑着披红的毛驴和骡子回娘家去了。

娉女热闹是在晚上进行的,女婿只有这一天可以在岳父家公公气气坐一回正面,连大辈子姥爷、舅舅都坐在女婿的两侧。今天的女婿可成了耍笑的对象,不是被小舅子在脸上摸上黑,就是让小姨子藏了鞋。吃饭也被耍笑,不是吃上辣椒馅饺子,就是遇到花椒馅饺子,不用问就知道是大姨子和妻嫂做的鬼,她们还笑着去问新女婿:“妹夫,姐和嫂子给你包的饺子好吃吧?”新女婿是第一次到岳父家,不敢把辣椒馅饺子从碗里夹出来,只能吃下去,你要是准备夹出来,她们就会欺骗说:“新女婿碗里的饺子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往外夹。”因为是第一次到岳父家,咧着嘴害羞的说:“好吃,好吃。”

晚上,新女婿一般和大舅哥、小舅子们在一条炕上睡觉。

第三天,男方家里一大早就派来了毛驴或者骡子,来接新郎官、新媳妇了,随行的还有女方家贺堂的女亲戚,贺堂的女亲戚一般是八到十人,毛驴或者骡子由女方准备。

中午,男方家还要大摆筵席招待宾客,热闹的高潮是晚上入洞房前的“倒宝壶”。这个时候里面是水的锡酒壶,已经装上了小米,壶口用红布罩上,然后用长长的红头绳栓好,让一个心灵手巧的女人,把长出来的红头绳,打上和新媳妇岁数一样的不容易解开的如意疙瘩。

这晚上吃饭小夫妻可是要巴结好姐夫的,因为姐夫是倒宝壶的执掌人。晚饭后姐夫会有意地藏起来的。小夫妻如果找不到姐夫,还的央求知道的人告诉,免不了给一点好处。找到了姐夫后“化妆”是避免不了的,耍笑的人们给他脸抹上锅底黑,用红颜色画上眉毛,大红嘴吧,穿上翻出来毛的皮袄,这样才“化妆”算结束了。

这时候“化妆”好的姐夫会问:“你请姐夫干啥去?”小夫妻就说:“哩哩壶,啦啦壶,我请姐夫倒宝壶。”“你们给姐夫拿的啥礼物?”“我们给姐夫拿的笤帚疙瘩子乱沾布。”当然姐夫不会随便去的,免不了给一点糖烟之类的东西。

总算是请到了姐夫这个倒宝壶的执掌人,小夫妻两人膝对着膝坐在炕上,两个人把衣襟对起来,耍笑的人们乘小夫妻不注意把两人的头碰在一起。新郎官和新媳妇原来根本不认识,倒宝壶是为了两人相互了解增加夫妻恩爱的一种方式。

宝壶在姐夫的手里,小夫妻说一个令子解一个疙瘩,不会说耍笑的人们会教的,有绕口令,看新媳妇口齿伶俐不;有荤段子专门逗新媳妇玩。刚开始小夫妻要说:“疙膝(qi)对疙膝(qi),两人不分离;底襟对底襟,越过越有劲。”绕口令有:红凤凰,粉凤凰,红粉凤凰红凤凰。扁担长,板凳短,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扁担要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荤段子有:我不爱你的钱,不爱你的柜,就爱你毛连睹插的水萝卜。还有小夫妻一递一句说的令子:男:北风刮的猛,女:打的窗子冷,男:咱们怎睡呀?女:只要搂的紧。

小夫妻说一个令子解一个疙瘩,一直解完后耍笑的人们簇拥着新媳妇拿着宝壶去找婆婆,新媳妇问:“妈,”婆婆得高声地答应:“哎--”“米瓮在那里啦?”“在这里了”,要是叫的声音或者答应的声音低,耍笑的人们还要让媳妇重新叫妈。然后小夫妻就可以入洞房了。

洞房是入了,听房可不能少,耍笑的人们是要听房的,圪蹴在洞房的窗户外面听里面的动静。小夫妻洞房花烛夜的对话,在村子里比风都传的快。如果没有听房的婆婆一般去听听,看看小夫妻和不和。如果不听房了要在窗户外面立一把扫帚的。

至今山西省晋北一带,山区的婚礼还保留着三天待客的风俗。

作者:高珍

摄影:支配勇

责编:赵静|编辑:戎子静

来源:1度

头戴凤冠的代表什么生肖2

给你个破轮胎你会做什么?先不要着急扔到垃圾堆,跟着他学学!

80后小伙白鸥用“旧轮胎”变废为宝,耗时百日,用500条旧轮胎做出12生肖兽首,孙悟空、哥斯拉应有尽有,跟他做朋友,想要啥就能给你变出啥。

白鸥刚开始只是做一些小物件,后来开始尝试不一样的大件,3米高的金刚、近4米高的盘龙、7米高的怪兽快要冲出房顶,家里院子摆着四五十个雕塑,壮观无比。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他又开始琢磨新的大作,打算做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雕塑。研究来研究去,他决定做一套生肖雕塑。

一不做二不休,他把自己封在家里三个月,找来500多条电动车自行车的废旧轮胎,每日在院子里拿着电焊和工具,没日没夜地雕刻。

而在100天之后,他也成功地做出了这12副作品。

每个生肖的尺寸在1米左右,虽然看着不大,但因为是用纯轮胎造成,其中最大的鸡首要重达200多斤。

而白鸥的厉害之处,不单单在于他能把形状塑造出来,而是仿佛给作品赋予了生命一样,拉近一看,就连鸡首的凤冠都栩栩如生,眼神也无比有神,仿佛下一秒就要打鸣了一样。

不仅媒体争相采访他,就连网友也坐不住了,纷纷建议他赶紧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不仅能做出12兽首,白鸥还用轮胎雕塑出了一群恶狼。狼群一共由是10只狼组成,每一只都形态各异,摆着不同的姿势和动作,逼真到让人觉得害怕。

而白鸥就直接把狼群摆放在了自家院子里。这要是半夜院子里进了小偷,还不得吓得嗷嗷直叫。

而让白鸥最得意的是,还得是他手底下雕刻出的那条龙。张着大嘴,胡须飘逸空中,这条盘踞在柱子上的盘旋龙,仿佛下一秒就要腾空而飞一样。

据白鸥介绍,这条龙身上的每一片鳞片,都是自己和妻子用闸刀一片片剪出来的,为了足够逼真,他又一点一点地手动沾上,是经过千辛万苦才做出来的。

而这条龙也是白鸥2两年前的一副作品,在当时就能卖到3万左右的价格。

每一幅作品开始之前,他都需要在脑海中想好结构,然后再一点点地塑造人物表面的肌肉,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难以想象的。

在2021年的时候,白鸥更是直接把齐天大圣的形象还原了出来。孙悟空的个头比人还要高出两倍,因此在雕刻的过程中,白鸥都需要踩着梯子完成。

而在雕刻好外形之后,他开始着手上色,

历时几十天的时间,最后一个栩栩如生的齐天大圣便屹立在大家眼前。

紧接着,白鸥的技术也越来越熟练,接下来的几幅大作更是让人叹为观止,直接火出了圈。

废旧轮胎做成金刚哥斯拉,这一幕不是出现在科幻片,而是来自这位小伙的手。

整天四处搜寻人家不要的废旧轮胎,然后在自己的院子里不停地搞创作。除了12生肖、齐天大圣,白鸥还打造出了一座“哥斯拉”巨型雕塑。

先用镀锌管打造出哥斯拉的骨架,然后再用轮胎一点点雕塑外形,

活灵活现的形象仿佛直接从大片里走出来的一样。

而这个哥斯拉更是要比人还大出几倍,人站在面前还感觉有点害怕。

而白鸥打造的金刚形象更是栩栩如生,张着大口生气的样子,感觉仿佛下一秒就要捶打胸口跑起来一样。拉近一看,金刚身上的每一缕毛发都被一一地还原出来,十分精致。

而最难的部分就是面部塑造,因为需要把金刚很凶的状态还原出来,所以在面部构造上,白鸽也是绞尽脑汁废了很多功夫。

想看恐龙了怎么办?不用去动物园看化石,直接去白鸥的院子就可以。这形态这架势,就差直接从院子里冲出去了,就连恐龙的指甲都完美雕刻出来。

而为了庆祝牛年做的那尊巨型猛牛,更是霸气到让人想买回家放着。

80后小伙白鸥来自山东淄博,大家都以为他一定是专业出身的,可殊不知曾经的他却是一位电焊工,从技校毕业之后,他就去工厂做电气焊了,而后来又开始创业做铁艺,全都与雕塑这行无关。

由于觉得做铁艺的过程十分污染环境,于是白鸥也开始思量着找一份能长远发展的工作。于是他便想到了“变废为宝”。

有次看到儿子在玩恐龙后,他突然来了灵感,用废轮胎可以做成恐龙吗?在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便火速地行动起来,对照着儿子的恐龙玩具,把轮胎条一点点绑上去,没想到真的用几个轮胎拼成了个小恐龙。

但一开始的作品只有形状,仔细一看却完全不精致,于是他便仔细研究,把人物动物的肌肉感也刻画出来,慢慢的作品才越来越像。

为了收集废旧轮胎,他经常需要奔波在附近的汽车、电动车店里,一个店收个二三十条,积少成多。而随着手艺越来越好,就连家里的椅子他都能用轮胎造一个新的。当其他小孩还在玩过家家的时候,他直接用轮胎给孩子做了一对“天使的翅膀”。

就连网友都心动了,纷纷建议他赶紧开个展览,自己也想去拍照。

而就连当地的幼儿园都看到了他的作品,纷纷联系他请他帮忙做一些轮胎小玩具。

而他又用彩色颜料把一个个破轮胎,秒变kitty猫、哆啦A梦、小企鹅和长颈鹿。

这样的小摆件别说小孩子爱不释手了,就连一大帮中年网友都纷纷表示想要一个。

很快,白鸥的作品也被更多人看到,甚至连很多媒体都纷纷前往淄博,对他进行采访,而对于作品是否出售,他也给出了答复。

你敢相信?眼前的这个哥斯拉是用轮胎做出来的吗?

80后电焊工自学雕塑,轮胎“变废为宝”惊动央视,而大家最关系的问题就是,他的作品到底是否对外出售。

从白鸥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经常有大吊车去他家运雕塑,因为不少网友在看了他的作品之后实在喜欢,于是干脆买了回去。

而像这样的一个作品,少说也要几万块钱,因为在背后付出的时间人工成本实在太高。

不仅需要很强的体力支撑,还要把所有步骤都精确到位,轮胎裁剪成条,再根据造型缠绕,有时候甚至缠得手上都起满了血泡。从事了五年时间,白鸥的手掌布满了硬茧。

去到白鸥的小院一看,到处都是废旧的轮胎和工具,而他也常年的在这个院子中雕刻自己的大作。

除了制作一些巨型作品,他还会给家乡助一把力,比如村里的那个宣传牌,

还有公园里里摆放着的仙鹤,

全都是出自白鸥的手下。

也许没有白鸥的话,这些废旧轮胎应该是躺在垃圾堆里的,可他却妙笔生花,造出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物件。

随着人气越来越高,白鸥的作品销量也越来越好,一年至少要用掉50吨废轮胎,就连很多大型游乐场也开始找他合作。

有时候忙不过来的时候,他就会在劳务市场雇些工人帮忙,一天给工人200块钱报酬,因此也可以带着老乡一起赚钱,带动了家乡的发展。而短短四五年的时间,白鸥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还用爱好养活了一家人,实在是非常励志。

对于用轮胎变废为宝的白鸥,你有什么看法呢?

头戴凤冠的代表什么生肖3

议婚,提亲,合八字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如果女方家长答允考虑结亲,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山西长治一带称之为“取四柱”,雁北一带称之为“换婚单”。具体做法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年、月、日、时“四柱”干支写在绢帛或麻纸上,然后请人卜算,看双方相互间命相有无克异。民间一般认为,男女生肖犯“对冲”的不宜婚配。所谓犯“对冲”,是指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巳、亥相冲,辰、戌相冲,卯、酉相冲,共“六冲”。各地历来都有“白马怕青牛,兔、龙泪交流,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之类的俗语。这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现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讲究了。这一程序相当了“六礼”中的“问名”。

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两家即择吉日传换庚帖,晋北一带叫“送契”,重新写明男女各方的生年、月、日、时等事项。至此,亲事算初步定下。按照忻州、长治等地的说法,是女方“有主了”;在晋中一带,则说女方“问出去了”。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前一部分内容。由于现在不再时兴合婚,“过帖”这道手续自然而然也就免了。

在具备订婚条件的情况下,男女两家还要“相亲”,又叫“相门户”、“看屋里”,即男女两家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定婚事成否。现在山西各地仍有这种习俗,不过“相亲”的主角已由双方家长变为男女双方当事人,“相亲”的意义已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一般由媒人或介绍人引见,两人对面而坐,互相窥视对方的形貌举止,正所谓“对像”是也。

定婚-纳 彩

经过议婚阶段,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定婚,即“许亲”、“定亲”了。男方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视家境贫富而定。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后一部分内容和“纳征”,雁北一带称之为“下茶”,晋南一带则称之为“过大礼”。

男女双方订婚,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所以又称为“吃面”。晋南襄汾等地,男家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表示希望不要再讨财礼了;女家设筵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表示财礼少了可不行。在翼城一带,“吃面”则仅限于女家,称为“吃许口面”。

定亲这一天,晋东南陵川等地,男家要送面粉给女家。女家用所送的面粉夹上小米煎成油饼,再送给男家。男方以之分送亲友、乡邻,称为“通知”。在晋南的闻喜,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除各色衣料、金银首饰、酒肉糖果外,还有90个花馍。女方的回礼,除衣装鞋帽,各种文具外,也有几十个花馍。男女双方把花馍切成薄片,分送亲友、乡邻,称为“散喜馍”。

晋南襄汾一带,男方送给女方的的东西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回奉”给男方的东西中,还要有十包掺有盐末的麦麸。这十包麸盐要分别撒在未来的公婆和妯娌头上,表示大家都有福(麸)、有缘(盐)分。晋中祁县等地,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四色礼”。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一类。其中裤带尤不可少,隐喻“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或者“我将为你侍奉巾栉,脱衣解带”。

山西的许多地区,在定婚时还讲究互换“龙凤帖”,即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贴。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求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内容为:“愧乏玉田,仰祈舍诺。XXX鞠躬”。女方给男方的“凤帖”广写有“允吉”字样,又叫“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德愧比凤,愿切乘龙。姻愚弟(兄)鞠躬”。“龙凤帖”一般以大红销金全柬制成,太原、大同等地要叠成九折,以表示婚姻天长地久(九)。祁县、平遥一带则为对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时“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在订婚之日,晋南一些地方,女方还要由亲戚陪同去一次男家。返回时,男家除送给姑娘一定数量的钱外,还要送一捆棉花,称为“沾亲棉”,又叫“粘亲花”,表示从此沾亲带故,情谊绵绵不断。

定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寿阳一带称为“会择”,大同等地则称为“择期”。早先一般要事先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列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迎娶的日子最后选定以后,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雁北一带称为“通书”,晋南等地则称为“送好日”、“下知帖”。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吕梁一些地方,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以前定婚行聘,为“小送”;现在临娶“纳币”,为“大送”。

山西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几天或头一天,也有的在迎娶当天早上,男方要打发人往女方送钗钏首饰、衣装、酒肉等礼物。这一仪式叫做“催妆”,意为催促女方做好出嫁准备。太谷等地把“催妆”称为“饷飧(sun孙);寿阳一带称为“送嫁妆”,同时把女方陪送的妆奁叫做“陪随”。在迎娶之前,大同一带,男方要送面粉和肉给女家,面粉叫做“离娘面”,肉叫做“离娘肉”。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妆奁送往男家,称为“送嫁妆”。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忻州、雁北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晋南襄汾一带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麸子,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这些习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缘。收到妆奁后,男方要回送女方一些礼物。太原一带,男方回送女方的是清酒、猪头和蒸卷,称为“上头盒”。

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晋南襄汾一带,在女儿出嫁前夕还有“踩花堂”的习俗。一般是由女方派两名能言善辩的妇女,打着喜字灯笼,提着小箱子,抱着个瓷娃娃,在夜里二、三更天到男方家中去。进了新房后,女婿取出箱子里的镜子照照脸,意为新郎、新娘见面;来人在瓷娃娃两腿之间洒点水,意为贵子洒尿。然后,男方再给来人些喜钱,并把她们恭恭敬敬地送走。

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迎亲的队伍,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手、开道锣、开道旗、“肃静”、“回避”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去的时候,新娘之轿例不空行,晋南一带要放花糕,青馍作为镇物;晋中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倌”。

山西各地的迎亲队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左权一带,是从年长亲友中找两个人,称为“冰人”;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称为“引婿”。雁北平鲁等地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大同一带娶亲、送亲则专要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的相陪。对陪伴新郎的人,太谷一带称为“伴客”;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则称为“送客”。“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

女儿在出嫁前,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一般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吕梁柳林一带,迎娶队伍到女家门口时,要把一只羊赶在前头进门,俗称“撞门”。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晋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一样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晋南襄汾一带讲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饼”。晋东南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晋中祁县一带,岳父此时要为女婿披红、簪花。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婚”、“昏”同音,晋南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新娘晚上出嫁的古老习俗,娘家筵请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发闺女出门。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女儿临行时,晋东南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二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

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晋中祁县一带依据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的说法。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雁北平鲁一带还有“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长轿。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据说他们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饱受颠簸之苦,所以喜钱是不能少给的。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晋中、晋南等地,新娘着装比较特殊,要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后来不穿蟒饱了,改套红棉袄;不戴凤冠了,改戴茶色眼镜,一律改穿时装。

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晋东南沁县一带,新娘花轿讲究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索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毡进门。婆婆随后用笤帚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这叫“扫轿土”,大约是和“不带娘家土”的习俗针锋相对,你怕带来娘家的土,影响娘家种庄稼;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些,以有利于自家的农事。

山西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轿后,要把谷草秆、麸皮、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赞辞。这一习俗叫“撒草”或“撒喜果”,起源甚为古老,相传早在汉代即已流行。早先叫做“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后来逐渐演化,从赶煞神转为求吉利,晋南一带尚保留古意,翼城叫做“打五鬼”,浮山则叫做“摔新人”。

新娘未出轿之前,雁北平鲁一带要由婆婆为她搽点粉,名为“添胭粉”。随后新郎手捧古书——《春秋》或《礼记》,和引亲先生到轿前迎接新娘。新娘头蒙红盖头、又叫“遮头红”,手捧内盛米、谷等物的“宝壶”,由引亲先生抛撒五谷开路,与新郎脚踩红毡,步入院中。晋南闻喜等地则由新郎手端搽油盘进轿,掀起新娘盖头,给额上点一点胭脂,名为“搽油”。然后由女方的“送姑”、即女送客和男方的“捏姑”、即女伴客,左右掖扶新娘下轿,脚踩红布或花布进院,名为“铺踩布”。翼城、曲沃一带负责“添胭粉”的是女方的伴娘,搽好脂粉后,新娘怀抱柳斗、桃技、历书、秤或辐条、铜镜、铜锁、箭等镇物,由“扶女嫂”左右技出。随即以红绫一条,让新郎、新娘各执一端,男先女后踩着红毡相随人院,名为“牵红”。有的地方由司仪迎轿唱喜歌,祝愿夫妻美满幸福。

新郎、新娘进门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唱导,行三跪九叩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女东男西,行夫妻对拜礼。雁北大同一带,拜堂时新郎拜,新娘却不拜,与常俗殊为不同。

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晋中、晋南等地,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

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忻州等地,洞房门头还要挂一个面塑兔子。沁县一带,洞房里摆着斗,斗内装有五谷,铜镜等镇物,用于照妖避邪;灯烛悬挂高墙,通宵不火,俗称“长命灯”。

雁北平鲁一带,入洞房之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虚射,名为“撵白虎”。晋中、晋南的一些地方,则把弓箭悬挂在墙上。民间认为,洞房易受邪魔侵扰,如果不禳解、镇压,就会出现异常事故,于新郎、新娘不利。晋中祁县等地,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红”,然后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忻州河曲一带,新郎挑去新娘的红盖头以后,还要用梳子象征地给新娘梳几下头发,俗称“上头”,表示这位女子从今以后成为他的媳妇了。

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行“合卺(jin谨)礼”。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搀兑,两人换杯饮完。山西各地风俗稍异,雁北平兽一带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称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闻喜等地则衍变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

新婚之夜,晋南一些地方还有“踩四角”的习俗。新郎拉着新娘在炕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踩时,还要有人在旁边念诵赞语:“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护着。娃多着,女少着,婆夫两个常好着……”。

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都有“闹新房”的习俗,洞房之夜,热闹非凡。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民间还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习惯,婚后三天,宾客、乡邻、亲友不分辈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汇聚新房参与逗闹新郎、新娘。人们认为,闹新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回门-

婚后第二天,山西各地,男家要设筵款待亲友和宾客,亲友和宾客向男家恭贺行礼,俗称“道喜”。晋东南陵川一带,女方父母也托亲友中的妇女到男家贺喜,叫做“上饭”。安泽一带,亲友、宾客至男家贺喜时,还要竞相索取新娘所带来的果饼,名为“讨干粮”。雁北平鲁等地,婚后第二天还要举行拜人仪式,由新郎、新娘依次向前来道喜的亲友和宾客行礼。

山西各地,在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一早,新娘要拜谒公婆和家族中的长辈,家族中的平辈和晚辈也要来见新娘,俗称“分人小’或“见大小”,其意义是确认新娘在男方家族中的地位。临猗一带,男家还要引导新娘拜见街坊邻里,各家老少一拥而出,围观新娘,称为“拜巷”。浮山等地则称为“串村子”。类似的仪式,岚县一带则在新婚当天拜堂之后举行,名为“吃过街饭”。一般是由男方本家或邻里请新娘到家里象征性地吃一点饭。各家要事先准备好座席和饭食,并在大街上迎候。新娘由“大戚”(即迎亲、送亲的亲友)各二人陪同,每至一家,“大戚”介绍过主家身份后,新娘就要上前拜礼,互相见礼毕,然后入座,象征性地吃一点饭,一般为“圪托”。饭毕,由主家送出,又由另一家接走,直到“大戚”认为满意为止。一般不一定是有请必至,大量的还要谢绝。当地非常重视这一习俗,一来是让新娘认一下本家、邻里,便于日后往来;二来显示婆家的人缘。请过街饭的越多,主家越高兴。事后,婆家都要给请过街饭的人家送谢帖,以表谢意。

婚后第三天,山西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暖女”的古老习俗。这一天,女方父母拿着点心、烧饼来看闺女,生怕女儿初到婆家拘谨,吃不饱饭饿着。翼城一带称为“看三日”,沁县等地则叫做“打听三天”。

“回门”,即新婚夫妇双双回女方家省亲的习俗,也流行于山西各地,只是时间不一,有在婚后第二天的,有在婚后第三天的,也有在婚后第六、七、九、十以至十二天的,因地而异。平鲁一带,婚后第二天,新婚夫妇即随送亲的回女家住一两天,称为“回亲”。襄汾一带也是婚后第二天回门,不过当天新婚夫妇还要一同再回到男家,称为“打来回”。广灵一带,婚后第三天女家派车马迎请新婚夫妇回门,新郎在女家除拜见女方父母外,还要拜见女方亲友,一直住够九天才回来,称为“合堂”。榆次一带,婚后第三天女婿要带上礼物同媳妇一块去女家,称为“谢婚”。在安泽等地,女家则在第三天,或第六天、第九天请新婚夫妇回门。吕梁山区的永和一带,女家有在婚后第七天接新婚夫妇回门的,名为“对七儿”;有在婚后第九天的,名为“对九儿”。闻喜、翼城等地,都是婚后第十天由娘家把女儿、女婿接回,连住十天再返回婆家。闻喜叫“出十”,翼城叫“唤十日”。浮山一带则是婚后十二天才回娘家,称为“出十二”。

民间把新娘从娘家嫁到婆家称为“进门”,所以才把新娘从婆家回娘家省亲称为“回门”。新婚夫妇一块回门,成双成对,又称为“双回门”。这一习俗从女婿方面来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等意义;从女儿方面来说,则表示了出嫁成家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不过,深受初离家门、乍别父母的新娘欢迎的这一习俗,对于新郎来说,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且不说在女方亲友面前,新女婿要备受“品头论足”,单单是新娘的妹妹们,他就招架不住。这些放肆的女孩,把烟灰、黑漆往姐夫脸上抹,让姐夫吃包有辣椒、花椒的饺子,无所不用其极。新女婿在被戏闹的过程中不能发怒,即使手足无措,备极尴尬,也还得满脸堆笑,听凭发落。

“会亲”,即新郎会见女方亲族的仪式,晋中等地在新婚夫妇回门时举行。晋南一些地方则是婚后第三天或第十天,在男方家中由新婚夫妇主持家宴,款待双方父母和双方亲友。通过这一会见,不仅两亲家加深了了解,联络了感情,就是双方亲友也初步结识,为今后的往来打下了基础。

“回门”在山西大多数地方即算婚姻礼仪中的最后一项内容。然而在太原、大同等地,还有“住对月”一种习俗,婚后满一个月,新媳妇要回娘家住够一个月才返回婆家。至此,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人生大礼才算落下了帷幕。

综观山西婚姻礼仪,不难发现它和全国各地的婚俗一样,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个是讲究红火热闹。迎娶之日,男女双方都要将门户装饰一新,院门、房门贴喜联,窗户上贴大红双喜字和“喜鹊登枝”、“鸳鸯戏水”等吉祥剪纸,大门口悬挂红布彩绸,张贴大红双喜。为了欢宴亲友、宾客,男方往往要在院子里搭起“喜棚”。新郎、新娘和主持婚礼的人要身披红绸,胸佩红花。新娘身穿红衣红裤,头罩红盖头,更是一身红。一应用品,大到车、轿,小到花烛、装饰、颜色均以红色为主。鼓乐喧天,鞭炮连声,亲友云集,邻里毕至,一派欢声笑语。参加婚礼的男女老幼三天内不分大小,“戏公公、婆婆”、“戏大伯子”、“闹洞房”、把喜庆气氛渲染得火爆热烈,无与伦比。再一个特点是祈求吉祥如意。首先希望新婚夫妇和谐美满。拜堂之后,新郎、新娘手挽绾有“同心结”的彩带共入洞房,象征一对新人自此以后结为一体,同心相爱,白头偕老。忻州等地,新娘在婆家吃的第一口饭要经新郎口含过,称为“合欢饭”,表示共同生活的美好开端。晋南一带,新郎的姑姑、姨姨、舅舅等至亲要蒸“盘珠”馈赠男家。这种面食状如龙盘,上插红、绿纸花,每个重约二、三斤,具有“珠联壁合”、“天作之合”的涵义。

其次是希望新婚夫妇多子多福。忻州等地讲究双方在馈送的食盒中放置枣子和石榴。枣子,即“早子”,早生贵于;石榴籽多,含有多子的意。浮山一带,则要在新房的枕头里、尿盆下放象征男孩、女孩的面蛇、面兔。平鲁等地,新婚之夜婆婆亲自把被褥铺在床上,藏入枣、栗子等干果,让新人摸取,以“早立子”的谐音,祝愿儿子、儿媳早生贵子。沁县一带,新郎、新娘在半夜要倒坐门槛喝放有枣、花生、麻籽的“儿女汤”,一边喝一边还要念诵道:“左手拌疙瘩,儿女一大滩……”。

第三是希望新婚夫妇婚后丰衣足食,平安无事。晋中、晋南等地,新娘下轿要跨越火盆;平鲁、忻州一带,则要在院子中燃一堆柴火,即“旺火”,让新郎、新娘进门后绕火而行。这都是表示驱除邪恶,并象征新婚夫妇婚后日子越过越红火。闹洞房的宗旨是“不闹不发,越闹越发”。撒喜果,撒七彩纸屑,“撵白虎”,洞房里放斗,斗里放五谷、铜镜以避妖镇邪,凡此种种,无不寄寓着人们美好的祝福。

随着时代的前进,山西各地的婚姻礼仪不仅由繁趋简,而且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迷信的、丑陋的陈规旧俗从婚礼中消失了,

彩礼与嫁妆

彩礼一般是指男女双方完婚之前,由男方付给女方作为婚姻关系成立条件的财物,女方接受彩礼之后,婚事乃定,中国古代的法律将由此形成的婚姻称作“聘娶婚”。由此娶得的妻子称为“聘娶之妇”。

在山西民间,彩礼又称作下财、过礼、行聘礼等。彩礼是中国传统婚礼中“纳征”的俗称。彩礼多少,因地而异,一般也视家境的贫富而定。民间在行聘礼之前,往往由媒人先开列彩帖,写上首饰、衣服、布匹、绸缎若干,与女家商议,双方往往因彩礼的多少而争执不下,常常需要媒人往返数次才可以定下来。行聘礼之前,男方写有利书、开呈礼物,一并放入红漆木盘等器皿之内,请专人手捧肩挑,挑行成队,鼓乐相随,送到女家后放在堂屋中央供女家亲友、邻里朋友观赏过目,以显示排场和富裕,女家收回后有回执奉还。

嫁妆是指新娘带给婆家的钱财和物品的总和,这是由女方娘家支付的,但嫁妆究竟是送给婚后的婆家还是专为婚后的女儿准备的却因情况的不同而异。一般而言是给新郎及新郎家庭的,也有或部分是专为女儿婚后准备的。嫁妆多少也视地区及家庭财力而异。我国旧时嫁妆大同小异。在山西民间,民俗讲究有合欢被、对枕及柜、箱、梳妆台等等,目前送洗衣机、冰箱等电器者为多。有些富裕人家甚至把生活用品统统备齐,称“半房嫁妆”,如果嫁妆包括全部生活和生产所需者,则称“全房嫁妆”。

从经济关系的角度而论,彩礼和嫁妆是亲家之间为了建立长久的婚姻关系而采取的交换关系中的一部分。这种交换不仅可以联络亲家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传统习俗看来,没有彩礼与嫁妆的婚姻是不能成立的,所以,彩礼与嫁妆是婚姻合法化的重要因素,高额的彩礼也可以保持婚姻的稳定,因为一旦离婚不仅彩礼将付之东流,而再娶时仍将付出新的彩礼,这就使离婚者变得较为慎重了。同时,彩礼通常也被看成是妇女价值所在的象征,或者是对新娘家庭抚育女儿的合理补偿。在人类社会早期,彩礼还是男方保证家庭对新娘所生子女的权利,它使双方的结合合法化,也使所生子女合法化。嫁妆的作用则明显地具有提高妻子的地位,并加强对她的保障。

彩礼也是买卖婚姻的伴生物,当婚姻还处在经济与生育为其主要基础的发展阶段时,就不能不具有买卖婚姻的色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从法律上禁止了包办、买卖婚姻,禁止借婚姻在夺取财务。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仍然无法摆脱以经济与生育为主要目的。因此,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社会分化的加剧,旧的风俗习惯迅速恢复,结婚索要彩礼,及厚嫁之风极为普遍地存在于各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