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字代表十二生肖谁

光明文化周末版:生肖趣谈,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是字代表十二生肖谁1

作者:邸永君

在鼠年来临之际,不禁想起一副对联:“一日时辰子为首,十二生肖鼠占先。”的确,尽管在十二生肖中鼠个头最小,且品性不端,甚至为害甚烈,但先人却能让其独占鳌头。其中三昧,颇值得一书。

鼠咬天开 段建珺/作

鼠类是一庞大家族,按生物学分类,属哺乳纲啮齿目。而与人类关系密切者主要是家鼠、田鼠等小型鼠。尤其是家鼠,可分为大家鼠和小家鼠两类,是人类的伴生动物。尽管我们将其列入“四害”,深恶痛绝,几欲除之而后快,但穷追猛打、大开杀戒的结果,却事与愿违。鼠类不仅没有绝迹,反而越除越多,几致不可收拾,真乃无可奈何也。

冷静分析原因,首先是其适应环境能力超强。古往今来,凡有人迹之处,都有它们委琐的身影。谷场仓房,随农夫而“劳碌”分食;庭中屋内,伴主人而起居安卧。它们精力充沛,不舍昼夜,尤晨昏时段内最为活跃;它们繁殖力强,生生不息。一对老鼠夫妻一年之内,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可达上千后裔。它们生存技能全面,遇山翻越,遇水遨游,有屋则借住,无屋则打洞。它们虽视力稍差,但嗅觉触觉极为灵敏,记忆力强,警惕性高,行动敏捷,小心谨慎,善于合作,配合默契;它们胃口甚佳,消化力强,人吃的东西它们都能吃,人不能吃的东西它们也照吃不误。以上种种优势,使其终成人类难以应对的劲敌。且由于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使鼠类如虎添翼,过去曾难以跨越的地理隔离迎刃而解,为栖息地的无限扩张创造了条件。它们借铁路穿过沙漠,借轮船漂洋过海,甚至坐飞机周游世界,使其不断开辟新的活动区域。已有科学家预言,如果人类灭绝后,统治世界者非鼠类莫属。

当然,因鼠类进入人类视野甚早,所以其存在早已不限于其生物习性,而成为文化学领域的重要符号。进入十二生肖系列并排在榜首,本身便表明其与先人生活之密切。天下动物种类无数,古人何以偏偏选择十二种动物为属相?综观十二生肖,“六畜”皆与焉。六畜者,马牛羊鸡犬豕是也。其余六种亦乃与人类关系至为密切者,如虎、鼠、兔、蛇、猴等。唯龙乃传说中之神兽,虽不见于尘世,然无所不能,为万民所景仰膜拜。而十二生肖之选用与排列,似根据动物每日活动之时间而确定。我国至迟自汉代始,即采用十二地支记一日之12个时辰,而每个时辰相当于当今之两小时。夜晚11时至凌晨1时为子时,此时鼠类最为活跃,故而排在最前;凌晨1时至3时为丑时,牛类反刍正酣。3时至5时为寅时,猛虎正四处游荡觅食;5时至7时为卯时,朝阳尚未升起,月亮尚在天边,此时玉兔正忙捣药;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正是神云腾雾播雨之时;9时至11时为巳时,蛇类始活跃;11时至13时为午时,阳气正盛,为天马行空之际遇;13时至15时为未时,羊在食草;15时至17时为申时,此刻猴辈最为活跃;17时至19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始归巢;19时至21时为戌时,犬开始守夜。21时至23时为亥时,猪类正鼾睡。

另一说,先人在安排十二生肖顺序时,考虑到这十二种动物的足趾有单数(奇)和双数(偶)之别,便依其足趾之奇、偶,予以参差排列。其他十一种动物,不管四足还是二足,其足趾数前后或左右皆一致。比如,牛四趾(偶)、虎五趾(奇)、兔四趾(偶)、龙五趾(奇)、蛇无趾(同偶)、马一趾(奇)、羊四趾(偶)、猴五趾(奇)、鸡四趾(偶)、狗五趾(奇)、猪四趾(偶)。唯独鼠是前足四趾、后足五趾,奇偶同体,不好安排,只能将其列于首席。

还有一说。据满族民间传说,很早以前,老鼠无论是个头、力量,还是智慧,都比百兽高出很多,得到天神赏识,任命它为十二生肖之首。还用古人尊称“子”字相配,大家都恭敬地称它为“子鼠”。老鼠上任之初,还算敬业,带领其他十一个动物轮流值年,岁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可日子一长,老鼠便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经常训斥下属,浪荡逍遥。天神闻知,把它传到天上,狠狠地教训了一番。并把他身子缩小了一半。可是这个娇懒成性的家伙,从天上一下来,依然故我。十一生肖联名给天神告状,天神勃然大怒,又将老鼠传到天庭,下令开刀问斩,老鼠痛哭流涕地哀求,又给十一生肖依次叩头,求他们给说情,大家一看他真心改过,跪倒求情,好说歹说,才免其一死,打了几百大板,把他身子又缩小了一大半,和狗一般大小了。可下界后,它竟做起小偷,天神见其恶习难改,而偷又不犯死罪,便一狠心将老鼠缩小成现在这般模样,且不许他在地面上住,还派玉猫下界专管老鼠。这一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致使它看见任何动物都怕得要命。

老鼠的确是一身恶习,不容姑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撰寓言《永某氏之鼠》云,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宗元借此隐喻骄横无忌的作恶之徒必得恶报也。

因其劣迹斑斑,先人深恶之,所以成语典故中虽不乏鼠字,如獐头鼠目、鼠目寸光、抱头鼠窜、胆小如鼠、城狐社鼠等,但均为贬义,足见其在先人心目中形象之丑陋。

当然,先人也有轻松诙谐的细胞,有关老鼠的话题并非全都如此沉重。民间过春节时,年画必不可少,四川绵竹、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等四地的木版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有“四大年画”之称。而民间流传最广的年画题材竟是《老鼠娶亲》,画面展现了老鼠依人间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其画构图生动活泼,热闹非凡,曾给鲁迅先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1926年,鲁迅先生发表《狗·猫·鼠》一文云,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正如他说的那样,这幅寓教于乐的《老鼠娶亲》,不但唤起成年人的兴趣,对儿童的艺术感染更为强烈。此外,历史上也曾有过老鼠嫁女节。一般在正月二十五晚上,当晚家家户户都不点灯,全家人坐在堂屋炕头,一声不响,摸黑吃着用面做的“老鼠爪爪”等食品,不出声音是为了给老鼠嫁女提供方便,以免得罪老鼠,给来年带来隐患。在台湾民俗中,传说正月初三晚上是老鼠结婚日,民间剪纸中的“老鼠娶亲”就是这一传说的反映,所以深夜不点灯,在地上撒米、盐,人要早些上床,不打扰老鼠的喜事。有学者认为,老鼠嫁女日的行事与禁忌,实质上属于一种祀鼠活动,与图腾崇拜有关。汉族《十二属的传说》称,鼠有打开天地、化生万物的神通,此类传说反映出鼠在古人的动物神崇拜中的特殊地位。至于老鼠嫁女与鼠崇拜之间的关系,应是古人对鼠表示尊敬和友好的习俗之孑遗。

又逢鼠年,使我们更加关注有关老鼠的话题。人类在与老鼠的长期博弈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试图将老鼠斩尽杀绝的打算不仅不能实现,而且也不合理。就我国而言,现有鼠类达180余种,而有害的只有大、小家鼠和田鼠等10余种,且只有当其形成一定密度后才会造成危害。只需将其种群控制在一定密度之下,鼠害就不会出现。另一方面,鼠类是其天敌黄鼬、鹰隼及蛇类的主要食物,此辈以鼠为食,大大减少了鼠类对农作物和人类的危害,在防止鼠害暴发,防止疾病传播,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是人类的益友。如果灭尽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使上述动物出现生存危机。所以灭鼠就是想方设法消灭鼠类中的过剩部分,有效控制其生存密度,使其不影响人类和鼠类天敌的正常生活。如果不以科学方法和理念指导而盲目灭杀,在巨大的投入之后只能是劳而无功。尤其是靠药物灭鼠,毒饵施放,鼠类前仆后继,而天敌却因此而岌岌可危,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也。况且,它们也并非一无用处。众所周知的小白鼠,便是人类在医学实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实验动物。

在一个多样性并存的世界,世间万物应各得其所。以人之好恶取舍而欲灭绝某种生物,不但难以如愿,甚至适得其反。人与人需要和谐,人与其他动物之间也需要和谐。过犹不及,诚古人之大智慧也。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07日16版)

是字代表十二生肖谁2

编者按:随着乙未羊年的到来,有关羊的话题也越来越热,就连不少老外也对中国的“羊文化”兴趣盎然。但到底中国的羊年该是哪种“羊”?是毛茸茸的sheep(绵羊),雄风十足的ram(公羊),温顺精干的Goat(山羊)还是通上帝的Lamb(羔羊)呢?中国的羊文化源远流长,从汉字造字的“羊大为美”、“羊我为义”到“羔羊跪乳”的文化孕育,从古代帝王祭祀时青铜礼器上的羊雕塑到圆明园海晏堂前的十二生肖“羊兽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羊基因”几乎渗透到了方方面面。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对于“羊文化”到底知道多少?如果有点闲暇的话,不妨做做下面的试题哦……

1 羚羊属于动物界哺乳纲哪个科?

在“六畜”之中,羊与古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人们驯养的羊,分为绵羊和山羊两种。绵羊最早起源亚洲盘羊,大约在1万至1.2万年前就已被人类所驯化,品种估计至少有500种以上。山羊的起源大约是在10000年前,是由西南亚和东欧的野生山羊被人类驯化后形成的。全球已有150多个山羊品种,分为奶山羊、毛山羊、绒山羊、毛皮山羊、肉黑山羊和普通地方山羊等类别。此外,还有数量庞大的野羊家族,包括岩羊类、蛮羊类等,其中仅羚羊类就有86种,分属于11个族、32个属。如斑羚,藏羚,藏原羚,扭角羚,鹅喉羚,狷羚,跳羚……请问羚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哪个目哪个科?

A,偶蹄目驼科 B,偶蹄目羚科

C,偶蹄目鹿科 D,偶蹄目牛科

2 芈字和羊有什么关系?

芈(mǐ)字在《辞海》中的解释有两个:一是春秋时期楚国祖先的族姓;二是象声词,同“咩”。芈姓名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离骚》、《九歌》等名篇的屈原。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名平,字原,芈才是他的姓,而屈则是他的氏。此外,随着电视剧《芈月传》的开拍,芈月的原型芈八子近来也成了热门人物。芈八子是战国时期秦宣太后,曾统治秦国36年。显然,作为姓氏,芈字和羊毫无瓜葛。请问作为象声词,芈字和羊有什么关系?

A,芈为“咩”的异体字,写成芈而不写成咩显得有学问。

B,“芈”字从“羊”,原本是表示羊叫唤时咩咩的声音。

C,“芈”字从“羊”, 最早是“美”字的异体字。

D,“芈”字是“¥”货币符号的前身,源自上古时期羊的交易。

3 “瘦羊博士”是一种官职吗?

“博士”最早起源于战国时齐、鲁等国,是一种官职名。瘦羊博士是比喻能克己让人的一个成语,典出《后汉书·甄宇传》。故事说的是东汉建武年间,甄宇担任州从事,后被拜为博士。每年腊月,皇帝下诏赐博士一只羊,但由于羊的大小肥瘦不同,博士们为了分羊争吵不休。甄宇觉得很可耻,就自取一只最瘦的。甄宇遂有了瘦羊博士的称呼。请问“瘦羊博士”是一种官职吗?

A,是,因为甄宇对瘦肉羊的研究很有造诣,所以被拜为博士。

B,不是,因为甄宇选最瘦小的羊,争羊的博士们遂用“瘦羊博士”称呼他。

C,是,因为甄宇写了一本有关腊月如何分瘦羊的书。

D,是,因为甄宇虽然身材瘦小但博学多才。

4 “独角神羊”叫什么名字?

据说上古时期,主政的尧帝曾重用一位名叫皋陶的大臣掌握天下刑法。皋陶有一只神奇的独角羊,能准确地辨出谁有罪,并用其独角去顶撞有罪一方。皋陶每每碰到难断的案子,都会把“独角神羊”请来。汉王充《论衡·是应》记载:“一角之羊,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这只羊也因此被称为“任法兽”,古人还根据其形象发明了一种被称为“法冠”的羊角帽,法官审案时戴上以显示办案公正公平。如今,很多地方仍流行在法院大门前摆设一对独角羊雕塑。请问这种“独角神羊”又叫什么?

A,《山海经》中将其称为土(lóu),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其状如羊的怪兽。

B,《山海经》中将其称为葱聋,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其状如羊的赤鬣。

C,《山海经》中将其称为羬(xián)羊,是古代传说中一种似羊但长着马尾的神兽。

D,又叫“獬豸”,长相似羊,但头顶正中间只长着一只角。

5 春秋时期的百里奚为何被称为“五羖大夫”?

春秋时期的百里奚曾是虞国大夫,晋国灭掉虞国后,百里奚拒绝在晋国做官,被充作媵人(陪嫁的奴隶),后逃到楚国牧牛。秦穆公“闻奚贤”,想方设法将百里奚赎回,拜为上大夫。百里奚相秦期间励精图治,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后来,五羖大夫常被用来比喻出身低贱的才士。请问百里奚为何被称为五羖(gǔ)大夫?

A,因为百里奚像公羊一样刚正不阿,故称“五羖大夫”。

B,因为百里奚在秦国的俸禄为五张黑公羊皮,故称“五羖大夫”。

C,因为百里奚是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来的,故称“五羖大夫”。

D,羖是黑色的公羊,百里奚在虞国养了五只黑色公羊,故称“五羖大夫”。

6 天将雨而商羊舞中的“商羊”是指什么?

商羊舞是流传于山东省菏泽地区的一种汉族祭祀求雨的舞蹈。相传此舞成于商汤之前的母系社会,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天将大雨商羊鼓舞”典出《孔子家语·辨证》,意思是商羊飞舞定有大雨,比喻重大变故发生之前的预兆。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屈其一足起舞矣。”请问天将雨而商羊舞中的“商羊”是指什么?

A,殷商时期的一种神羊,能随着音乐跳舞。

B,传说中的一种能跳舞的羊。

C,传说中的一种鸟,名曰商羊。

D,一种会跳舞的孔雀,名曰商羊。

7 成语“黄羊任人”中的“黄羊”指的是谁?

成语“黄羊任人”典出《吕氏春秋》: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后来,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后人遂用这个成语比喻大公无私、任人唯贤。请问成语“黄羊认人”中的“黄羊”指的是谁?

A,春秋时期晋国的一种黄色公羊,能识人。

B,春秋时期祁国的一种黄色公羊,能识人。

C,传说中的一种神羊,黄色,能与人对话。

D,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祁奚。

8 成语“红羊劫年”中的“红羊”是指什么?

红羊劫年中的“红羊”即丁未年,劫指灾祸。古人迷信地认为丁未年即“红羊”。此成语典出唐代殷尧藩的《李节度平虏诗》:“太平从此销兵甲,记取红羊换劫年。”其实,红羊年与是否容易发生灾祸毫无关系。请问红羊劫年中的“红羊”是指什么?

A,丁属火未属羊,故称红羊。

B,丁未年中原地区曾出现过一只全身通红的羊。

C,丁未年西域地区曾出现过一只像汗血宝马一样的红色羊。

D,古代传说中的怪兽“年”丁未年被误传成了红羊。

9 四羊方尊和三羊铜罍是盛放什么的礼器?

古代“羊”通“祥”,被誉为国宝重器的商代青铜礼器四羊方尊和三羊铜罍(léi),均为以羊为主要装饰图案的器物,不论四羊还是三羊,都是寓意吉祥。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叫少牢。请问四羊方尊和三羊铜罍是盛放什么的礼器?

A,牛、羊、豕三牲。 B,只有羊和豕的少牢。

C,牲肚 D,盛酒的礼器

10 历史上属羊的名人都有谁?

羊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八,与十二地支配属“未”。历史上属羊的名人很多,如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曹操出生于公元155年,三国时期的曹魏权臣司马懿出生于公元179年,唐太宗李世民出生于公元599年,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出生于1019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出生于110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出生于1559年,清末大权独揽的慈禧太后出生于1835年,窃国大盗袁世凯出生于1859年……请问下面的选项中谁属羊?

A,秦始皇出生于公元前259年 B, 武则天出生于公元624年

C,苏东坡出生于1037年 D,光绪皇帝出生于1871年

11,“羍”字是指几岁的羊?

汉字中有不少从羊的字,表示羊不同的生长阶段。比如 “羔”字是指吃奶的小羊,“羜(zhù)”字是指五个月大的羊,“羒(fén)”字是指三岁的白公羊,“牂(zāng)”字是指三岁的白母羊,“羖(gǔ)”字是指三岁的黑公羊,“羭(yú)”字是指三岁的黑母羊,“羝(dǐ)”字是指没有被阉割的公羊,“羯(jié)”字是指被阉割过的公羊……请问“羍(dà)”字是指多大的羊?

A,10岁以上的黑色公羊 B,10岁以上的白色公羊

C,正好满一周岁的羊 D,刚刚出生的小羊

12,三只羊挤在一起组成的羴字念什么?

汉字中有很多有趣的造字方法,如三牛为犇(bēn),表示奔跑、急走;三鹿为麤(cū)表示鹿鸣时粗嘎的声音;三马为骉(biāo),表示众马奔腾的样子;三鱼为鱻(xiān),古同“鲜”;三龙为龘(dá),古同“龖”,表示龙腾飞的样子。《说文》解作“飞龙”。《广韵》说该字之义为“龙飞之状”……请问三只羊挤在一起组成的羴字为何意?念什么?

A,羴字念(diān),同颠,形容众羊小跑的样子。

B,羴字念(liù),形容众羊悠闲地溜达。

C,羴字念(shān),是“膻”的异体字,形容羊肉的气味。

D,羴字念(xiān),形容羊肉鲜美无比,比羊和鱼组成的鲜字还鲜美得多。

13,“羊续悬鱼”是哪个朝代廉官的故事?

成语“羊续悬鱼”形容为官清廉,拒受贿赂。典出《羊续传》:“续为南阳太守……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所悬者,以杜其意。”羊续任南阳太守时,一位府丞给羊续送来一条当地有名的特产白河鲤鱼。羊续推让再三,府丞执意要太守收下,羊续便将鱼挂在屋外的柱子上。后来,这位府丞又来送鱼,羊续遂让他看柱上悬挂的鱼干。府丞甚感羞愧,再也不敢行贿了。此后 “悬鱼太守”、“羊续悬枯(指死鱼)”、“挂府丞鱼”的故事被后人广为传诵。请问羊续是哪个朝代的廉官典范?

A,典出《后汉书·羊续传》,羊续为汉代廉官典范。

B,典出《隋史·羊续传》,羊续为隋文帝时期的廉官典范。

C,典出《新唐书·羊续传》,羊续为唐太宗时期的廉官典范。

D,典出《宋史·羊续传》,羊续为北宋廉官典范。

14,古代很多名画为什么都是画三只羊来表示三阳开泰?

“三阳”意为春天开始,表示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万物复苏。而“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也作“三阳交泰”,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易经》中《复》卦一阳生于下,《临》卦二阳生于下,《泰》卦则乾下坤上,阳爻有三。于是,“三阳开泰”成为岁首的吉语。古人认为,冬去春来乃阴气渐去阳气始生。农历十一月冬至那天白昼最短,往后白昼渐长,故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可是,为什么“三阳开泰”常被写成“三羊开泰”? 古代很多名画为什么都是画三只羊来表示三阳开泰?

A,画三个太阳不如画三只羊好看。

B,古人喜欢用“羊”字讨个吉利,“羊”其实是借“阳”的谐音。

C,古汉语中“羊”“祥”通假,“吉祥”大多都写成“吉羊”

D,画三只羊源自秦始皇泰山封禅时曾遇到三只神羊。

15,老北京话“放羊”是什么意思?

北京方言有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羊上树”。羊本不会上树,非说“羊上树”是用来比喻一些人故意刁难人,摆架子,装腔作势。有人求他办事,他就“拿糖”,若是把人家惹急了就会对他说:“你小子还别羊上树!”还比如“再放点盐就变燕模虎(蝙蝠)啦!”这句话其实是形容做的菜太咸了。再比如“驴脸刮搭”,如果某人老是一不高兴就拉长个脸,就会被人说“怎么老是驴脸刮搭的!”请问老北京话”放羊“是什么意思?

A,形容放任自流、毫无管制的自由状态。

B,形容追求像羊漫步河边吃草一样优哉游哉的境界。

C,玩一种叫抓(chuǎ)羊拐的游戏

D,玩一种叫跳山羊的游戏

16,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

1996年7月5日,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博士用一个成年羊的体细胞成功地克隆出一只小绵羊。世界上第一只无性繁殖成功的这只小羊与它的“母亲”一模一样。出生于英国爱丁堡市罗斯林研究所的克隆羊只活了6岁多,因被确诊患上进行性肺病后,于2003年2月14日被处以安乐死。请问第一只克隆羊的中文名叫什么?

A,玛丽莲 B,史丹利

C,基思·坎贝尔 D,多莉

17,成语“如熟羊胛”形容什么?

汉语中有很多和羊有关的成语,如羊肠九曲就是形容崎岖曲折的小路或河道像羊肠一样。“如熟羊胛(jiǎ)”典出《新唐书·回鹘传》。故事说的是唐代时,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有一个叫骨利干的部族,地处瀚海以北,离唐朝京都长安很远。那里日长夜短,草多为百合草,盛产良马,可以日行千里。请问成语“如熟羊胛”形容什么?

A, 傍晚开始煮羊的肩胛,煮熟已天亮了,形容羊胛很坚硬。

B, 形容做事情要有铁杵磨成针的精神。

C, 唐代时北方回鹘族喜欢吃羊的肩胛。

D, 形容岁月如梭、时间短促。

18,五羊城是哪个城市的别称?

五羊城的名称由来已久。传说周朝时我国南海边上有一个城市连年灾荒,一天,南海上空飘来五朵祥云,上有骑着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衔着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赐予百姓,并祝福此地永无饥荒。于是,百姓在仙人降临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观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从此,这个城市就有了穗城、五羊城、仙城、石羊城、仙羊城等很多别称。请问五羊城是哪个城市的别称?

A,广东省中山市 B,广东省佛山市

C,广东省广州市 D,广西省钦州市

19,古埃及太阳神的前身神羊的名字叫什么?

在古代文明发祥地流传的远古传说中,有很多与羊有关的神话故事,反映出人类远古时期对羊的感念与崇拜,古希腊众神之神宙斯即是羊的化身。传说宙斯出生时,一只母山羊为他提供神圣的乳汁,所以他有时会以长着羊角的面貌出现。印度神话中则有一只由金蛋变成的羊,它摇身成了创造之神大梵天王,然后又从大梵天王口中创造出诸神,诸神又创造出万物。在基督教的《圣经》中,羔羊更成了上帝耶稣的象征,而耶稣则是为犹太民族牺牲的替罪羊……请问作为古埃及太阳神前身的神羊叫什么名字?

A,卡俄斯 B, 乌瑞亚

C,波塞冬 D, 阿蒙

20,圆明园十二生肖“羊兽首”现在何处?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是清朝乾隆年间铸造,由宫廷西洋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精美绝伦的十二生肖像,原设在西洋楼海晏堂前的扇形水池喷水台南北两岸12座石台上。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自此流失海外。如今,7个兽首已回归中国,牛、虎、猴、猪、马5件青铜兽首收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鼠、兔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据传龙首目前在台湾,蛇首、鸡首、狗首至今仍下落不明。请问圆明园十二生肖中的“羊兽首”现在何处?

A,下落不明

B,保利艺术博物馆

C,南京博物馆

D,中国国家博物馆

参考答案

1B 2B 3B 4D 5C 6C 7D 8A

9D 10D 11D 12C 13A 14B

15A 16D 17D 18C 19D 20A

是字代表十二生肖谁3

作者:乔忠延(山西省作协委员)

春回大地,耕牛拉犁,划破油乌的沃土,撒进去的种子很快就会让天地间充满生机。牛,似乎不是耕种土地,而是打开地门,沟通天地间的气息,融进春天温热的活力。俯首甘为孺子牛。不用扬鞭自奋蹄。牛和世世代代生成的牛文化,早已成为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精神能源。

《杨柳青放风筝》李可染作

一牛可抵七人力

在十二生肖中,牛的地位有多高?不必去做过多的调查研究,按照名人效应的尺度一丈量,肯定名列前茅。自从鲁迅先生写下“俯首甘为孺子牛”,国人对牛和牛身上承载的品格,便崇敬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还不知道人间有个鲁迅,还不知道鲁迅写过赞美牛的诗句时,我对牛就有了很深的感情。乡邻们常说,一牛可抵七人力。确实如此,春耕、秋播,牛是农田里的主力军。我拿个小镢头跟在爸爸身后学着刨地松土,一个早晨只刨松了比桌面大不了多少的一小块,还累得气喘吁吁。太阳升高,饥肠辘辘,该吃饭了。正要回家,邻院的登云大哥赶着牛路过,可能是怜悯我汗滴禾下土,微笑着将牛赶进我家田里。扬鞭喊声“驾”,黄牛即拉着犁缓步前行,犁过处划破了瓷实的土地。看上去黄牛走得不快,走过去,转回来,几个来回就耕完了我家的半亩农田。那天回家的路上,我夸牛耕田真快,爸爸告诉我的就是“一牛可抵七人力”,还说,“抡起(见图1)头,想起老牛”。自此,黄牛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日渐高大。

图1

进城上初中后,我读到“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句子,眼睛马上闪烁出少见的亮光。城里的同学却一脸茫然,他们没有牛耕田的见识,就难以理解“俯首甘为孺子牛”,何以高尚。及至老师讲到鲁迅先生的另一句话,“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城里的同学立即双目放光,这回却轮到我一脸茫然。我没有喝过牛奶,也就不知道牛还有这般可贵的奉献。添加了牛奉献牛奶的作为,更是高大了牛的形象。

此后,随着学识的增加,关于牛的意象不断拓展。“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歌》,广袤的草原为牛提供了开阔的活动空间与丰赡的食物,多么安详自在的景象呀!“隔岸横州十里青,黄牛无数放春晴。船行非与牛相背,何事黄牛却倒行。”这是杨万里的诗作《过大皋渡》,黄牛不会倒行,而是船行河中水流太急,生活的趣味里悄然透着淡淡的哲理。“门外一溪清见底,老翁牵牛饮溪水。溪清喜不污牛腹,岂畏践霜寒堕趾。”这是陆游诗作《饮牛歌》,用老翁饮牛的洁净溪水,比衬自我的廉洁之志。往后看更见意趣,“牛能生犊我有孙,世世相从老故园”,借助牛繁衍生犊,渲染门庭兴旺,而且世代情系故园,真是不忘初心呀!“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是宋代雷震的诗作《村晚》,乡村的黄昏恬静怡和,静在草丛,静在池塘,静在倒映于水面的“山衔落日”,这未免有点沉寂吧?打破沉寂的是牛,是趋步前行的牛,还有牛背上飞出的短笛声,这声音毫无约束,信口吹响,自由飞扬。

牛耕田,马戍边

写下这个标题,我将一座古代的庙宇拉近前来。山门上醒目着三个大字:牛王庙。说牛王庙,其实并不确切。确切地说,是三王庙,里面供奉的是牛王、马王和药王。这座古庙在临汾市尧都区魏村,为何要建这样一座庙宇?村里上年纪的人会告诉你,这是古人对安居乐业的向往。更具体的解释是,牛耕田,马戍边,药治病。牛耕田才能五谷丰登,马戍边才能国泰民安,药治病才能健康长寿。三王庙寄托着古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望。祭祀三王的大庙,仅以牛王为名,足见在三王当中,牛王是王中之王。是呀,有牛耕种才能适时下种,不至于错过时令,导致减产;才能及时收获,不至于进度缓慢,让丰产的粮食遭受风雨侵袭,霉烂在地里。牛,是丰衣足食的第一生产力。有了健壮的耕牛,才可能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样戍边的将士与战马才有充足的粮草,才有足够的力量上阵杀敌,保家卫国。粮食丰收,即使伤风着凉,头疼脑热,需要诊疗吃药,也不至于手头拮据,无钱买药。丰收的粮食也是钱串,拉到集市一卖,就是金银。

成都牛王庙

魏村这座牛王庙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庙里有座戏台,为元代所建,每年农历四月初十都要祭祀牛王,表达对耕牛的礼敬。在元代戏剧家石君宝的剧本《鲁大夫秋胡戏妻》里,写着“门首吹打响,敢是赛牛王社的”,可见当时牛王社庙会非常普遍。毫无疑问,在很长的岁月里,牛就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拽拉着时代悠然前行。

这不是推断,是考古发现屡屡证明过的。据我所掌握的资料,考古发现可以观测到商代的牛,以及牛派生出的繁盛文化。商代出土的文物有牛身器物、牛首装饰品和牛面具。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多件器物,整体形象就是牛,而且不是一种姿态,有卧地的,有匍匐的,还有站立的。使用的材质也不单一,有青铜的,有玉质的,还有石头雕塑的。牛首装饰品出土于王陵区,多雕饰在青铜器尊、罍等器物上,很显然是王者身份高贵的象征。牛首眼睛突出,双角向后方伸展,雄健而英俊。牛面具的发现范围很广,殷墟,金沙,陕西城固、洋县和湖北随州叶家山等遗址,均有青铜质地的器物。

比殷墟更早的牛文物,是陈列在桐乡市博物馆的一件骨耜,这是乌镇文体站清理遗址淤泥时,发现的一块牛肩胛骨,长14.5厘米,宽6.8厘米,中间的孔洞说明古人曾经精心打制过。桐乡市石门罗家角遗址,曾经发掘出7000年前后人工栽培的籼稻和粳稻。这件牛骨耜与之时间相近,说明先祖由采摘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在向耜耕时期迈进。一叶知秋,一件牛骨耜激活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再往前追溯,脚步要迈向东北大地。2007年,考古专家在哈尔滨太平镇附近调查遗存的猛犸象、披毛犀化石,居然发现了一枚长约50厘米的牛类下颌骨化石。这一发现令国际驯养学术界刮目相看,过去一直以为驯化牛开始于距今10500年的中东地区,东亚地区要到2000年后才有驯化的实证。哈尔滨发现的这枚牛下颌骨化石,在距今10000年前后,它说明中国先祖很早就在驯化牛,与之结成了一个生存共同体。

中华文明进程中,先祖的足迹中夹杂着牛蹄印。

图系唐代韩滉作《五牛图》,故宫博物院藏。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

从考古成果眺望,在人猿揖别后不久,先祖群居的地方便出现了牛的身影。牛驯化确实不算迟,但是成为与人难舍难分的好帮手却有一个不短的过程。如果你对这个推论有点疑义,不妨翻开《诗经》读一读。打开《诗经》,《风》《雅》《颂》都能看见牛的身影。《国风》里有《君子于役》,《小雅》里有《无羊》《黍苗》《楚茨》,《大雅》里有《生民》《行苇》,《颂》里有《我将》《丝衣》。凝神敛气阅读,几乎都能听见在遥远的吟诵中杂糅着哞哞的牛叫声。

细细分辨,那时的牛少有在田畴高叫的,多是在路途草地长吟,牛还没有成为耕田的主要劳力。《君子于役》的牛和羊紧随一起,似乎都在山坡上吃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丈夫服役远行,妻子在家思念。日薄西山,黄昏将至,鸡已上窝,牛羊走下山坡,就是不见丈夫的身影。思念的人儿是何等焦渴!如果将《君子于役》里的养牛视为畜牧业还是猜测,那《无羊》里的牛却千真万确是在牧群中了:“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这是在说,谁说你没羊?三百只一大群。谁说你没牛?九十头大黄牛。细想,那么偌大的羊群不少见,牛群则不多见,多见的牛群不是耕田牛,而是肉牛和奶牛。从这些诗作只能感受到畜牧业兴旺发达,却无法找到农业耕种的佐证。《黍苗》看似接近了耕种,一读根本不是。“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前面几句只是借助禾苗的旺盛,歌颂西周召伯的功德,追随他的队伍前行。后面几句虽然出现了牛,不过是扶车牵牛壮观前行而已。

《楚茨》《我将》与《丝衣》都是咏颂祭祀场景,是像牛王庙那样,牛端坐在神龛上享受祭奠吗?当然不是,而是被作为牺牲供奉在祭坛上。古代最为隆重的祭祀要用太牢,即三牲。三牲,即整牛、整猪与整羊。《我将》写道“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祭祀奉献的是肥羊肥牛;《丝衣》写道“自堂徂基,自羊徂牛”,祭祀奉献的还是羊牛,这里是要查验祭祀礼品准备得如何;至于《楚茨》则是把牛羊宰杀洗净,蒸熟羹汤,敬祀上天,“或剥或亨,或肆或将”“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

牛从作为牺牲祭祀神灵,到被尊为牛王受人祭拜,还有很远的距离。这距离如何缩短,拉犁耕田就是牛翻身的起点。起点在何时?南宋史学家郑樵认为“始于西汉”。这说法已被考古证实,江苏省睢宁县双沟镇出土过一块汉代画像石,上面刻有农人扶犁驱牛耕田的图案,因而称作牛耕图。足以证明牛耕田这事,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不过,仔细一想这未必是起点,《国语·晋语》里已有“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的记载。如前所述,牺,是太牢牛、羊、猪;勤,指劳力,耕作。猪和羊不能耕地,很显然这里的牺就是牛,牛耕那时已有先例。

南宋学者王应麟秉持这种观点,而且想象得合情合理。他的根据是孔子的两个学生:一个是司马犁,字子牛;一个是冉耕,字伯牛。从他们的名和字中可以看出,“犁”与“牛”相关,“耕”与“牛”也相关。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不就说明春秋时期已经用牛耕田吗?春秋时期即使未能大面积牛耕,也有人率先牵着牛耕作农田了。

牛郎织女

走进牛王殿,端坐在神龛上的牛王完全人格化了,塑造的是人而不是牛。若是细看那双眼睛,就会发现匠人的精明:那是一双牛眼,而非人眼。几百年前做雕塑的工匠断然不知道会有个鲁迅,断然不知道鲁迅会有句名言,“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偏偏工匠早就实践着这名言。人化了的牛王用一双圆大而和善的眼睛垂顾着人间,向他作揖叩拜的人们自然会受到感染,将他吃苦耐劳、敦厚温和的品德传播开去。

传说故事里早就流传着牛的美德。据说,帝尧到了晚年自感精力不足,有意访贤禅让帝位。听说历山有位众生敬仰的贤人,即前去寻访。登上历山,田陌平展展的。帝尧看见有个后生赶着两头牛耕田,就朝他走去。近前一看非常奇怪,这后生只扬鞭,不打牛,鞭子下去落到了犁后头的簸箕上面。这又是为啥?待后生耕到田边,帝尧上前询问。后生笑呵呵地回答:牛为我卖力耕地,实在辛苦,我不忍心打它们。再者,我一鞭下去打不到两头牛身上,打黄牛,黄牛用劲;打黑牛,黑牛用劲。两头牛不同时用劲,力气不匀,地难耕平。

帝尧看看后生耕过的地,果然平整如镜。最重要的是,帝尧由此看出这后生,既有仁爱之心,又有智慧才能,确实是难得的贤人。这个后生名叫重华,后来帝尧将帝位禅让给他,他光大帝尧的伟业,后人尊他为舜。中国历代崇尚任人唯贤,贤人如何判断?舜的举止言谈,就展示了贤人应具备的品格:仁爱与智慧。这仁爱与智慧从何处展示出来?从牛身上。牛,不知不觉濡染着世人的精神世界。

比这个传说故事还要美妙的是神话,神话《牛郎织女》大化了牛的美德。神话里的牛郎与牛,是人和自然生灵融合一体的经典例证。牛既是人使役的牲畜,更是人的精神楷模、行为导师。牛郎居家的主要农活就是放牛。牛默默无闻地吃草,默默无闻地耕田,默默无闻地拉车,牛郎家的光景一天天见好。牛郎大了,该娶亲成家了,哥嫂却不愿负担娶亲的花费开销。那就分家,牛就是牛郎分得的全部家当。牛郎默默牵着牛离开家,搭个草棚住在山麓。牛郎继续精心喂养牛,牛继续卖力流汗。牛郎与牛相依为命,安居乐业。

前面的故事里,牛用行为感染牛郎。后面的故事更见灵性,牛用语言指导牛郎。第一次指导,将织女引荐给牛郎,一对新人喜结良缘,相亲相爱,生下一双可爱的儿女。小日子过得正红火,牛却走到了生命的终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非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人的最高境界,牛比之还高。死时,还要嘱咐牛郎剥下它的皮,危急时会有用处。这是牛第二次指导牛郎,而且,果然派上了用场。织女被王母娘娘派遣天兵带走,下地回来的牛郎挑起儿女就追。如何能追上天去?他想起老牛临终时的嘱咐,披起牛皮腾空而起。若不是王母娘娘划出一条天河,很快就要追上了。虽然,自此滔滔天河隔断了一对有情人,可是,夜晚仰首,众人都能够观赏到牛郎星和织女星。牛郎用牛的德行照亮着国人的精神星空。

卧铁牛

我所在的临汾城素有卧牛城的称谓。为何称作卧牛城?众口一词的说法是,城墙十分坚固,易守难攻。相传当年李自成北上,一路势如破竹,唯有这座卧牛城久攻不下。里面到底如何布防?李自成站在东北角的一个高堆上朝城里瞭望,不料一支暗箭突然飞来,射伤了他。李自成疼痛难忍,挂甲离去,不打了,至今城郊还留下个挂甲庄。这个传说真焉假焉无法认定。后来临汾扩展城市,竟然从城角出土了两尊铁牛,而且都是卧着的。牛角高扬,双眼圆睁,机警可爱,那为何不奋蹄向前,却伏地而卧?专家看过认为,这卧牛伏而不息,蓄势待发,却丝毫不事张扬,堪称中国传统思维外化的代表作。

那为什么要在临汾城角安放卧牛?原来临汾城面临汾河,夏秋时节,波涛汹涌的洪水咆哮而来,时刻威胁着城市安全。卧尊铁牛是渴望拱走洪水,确保安然无恙。《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牛被赋予新的功能:镇洪水,保平安。

无独有偶,山西永济县黄河蒲津渡口也坐卧着铁牛,而且这铁牛要比临汾城的铁牛威武得多。论个头,临汾的铁牛是微缩版的,只有兔子大小;蒲津渡口的铁牛,是放大版的,比普通铁牛还要大,犹如大象;论体重,临汾铁牛一人就能双手捧起,蒲津渡口铁牛重约一吨,十几个彪形大汉也未必抬得起;论数量,临汾铁牛也就四尊,蒲津渡口是八尊。与之协同上阵的还有铁人、铁柱和铁山。协同上阵干什么?拱水,不仅拱水,还要抻拉绳索,搭建浮桥。时在唐朝开元年间,迄今1300年。铁牛见证了当年冶炼、铸造、水利、桥梁史的状况,珍贵得不能再珍贵。

牛不仅守护一方平安,还在战场上建立功勋。战国时燕国发生内乱,齐国以平乱为名,打进燕国抢掠财物,埋下仇恨种子。后来继位的燕昭王励精图治,选派乐毅带兵进攻齐国,连续打下七十余城、眼看齐国就有灭亡的危机,指挥摆脱危机的是齐将田单,冲锋陷阵打败燕军的头等功臣则是黄牛。公元前279年,田单征集千余头牛,双角捆绑尖刀,尾巴缚苇浇油,点燃芦苇后,黄牛疯狂扑向敌阵。燕军哪能抵挡,败得屁滚尿流。从此,黄牛走进了军事史。

打春牛

牛不仅与历史紧密相连,而且与文化水乳交融。牛早已成为国人忍辱负重、默默奉献的精神化身。从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臧克家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无一不是国人的心灵投影。或许是长期与牛耳鬓厮磨的缘故,国人喜欢借牛说理。

曾经听到一个讲诚信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北周的孟信,主要情节却从牛身上生发。这牛还是头病牛,病倒在槽头无法耕田拉车。有一天孟信外出,侄儿把这头病牛给卖了,还卖了个好价钱。在别人看来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孟信回来却十分生气,训斥侄儿不该骗人,找到买主,说明情况,退还钱,牵回牛。你别以为孟信家境富裕,腰缠万贯,其实他贫寒度日,常有断炊之虑。故事传播开去,牛这一去一回让诚实守信光照人心。

比这个故事普及更广的,是出自《庄子·养生主》的“庖丁解牛”。庖丁是个厨师,他给文惠君宰牛,手脚并用,肩膝同动,刀进刀出,如优美的舞蹈,如动听的乐曲。文惠君看得连声称妙,问他为何有这等高的技巧。庖丁回答喜欢琢磨事情的规律,宰牛也是这样。初始时看到的是一头整牛,几年下来摸准了牛身的结构,不用眼睛也能看到骨头和肌肉之间的缝隙。刀进刀出,都在缝隙中,可谓得心应手。普通厨师一个月要更换一把刀,而他这把刀已经使用了十九年之久,刀刃依然锋利无比。庄子用这个故事教诲世人,熟能生巧。自然,熟能生巧,还需要勤于动脑,掌握事物规律。枯燥的道理一下讲得明白透彻。

《弘明集·理惑论》有个对牛弹琴的故事。战国时代,有叫公明仪的音乐家,能作曲,能演奏,七弦琴弹得悦耳动听,常常博得大家的喝彩。有一天他兴之所至,抱着琴来到野外弹奏。恰巧有一头牛在身边吃草,公明仪突发奇想要为牛弹拨一曲。他弹得兴致盎然,牛埋头吃草,不予理睬。他觉得这是最高雅的乐曲《清角》,牛理解不了,便改换一支最简单的曲调。可惜,牛还是埋头吃草,无动于衷。公明仪大失所望,悻悻而去。对牛弹琴,找错了对象,这是古人的见识。今人研究发现,对牛弹琴,牛亦快乐,产奶多,奶质高,还真没有枉费心机。不过,公明仪是音乐家,不是饲养员,也就得不到跨界收获的快乐。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都是借牛来说道理。许多与牛相关的词语经常挂在人们嘴上,除了前面说过的庖丁解牛、对牛弹琴,还有钻牛角尖、汗牛充栋、小试牛刀、九牛一毛等,真是文而化之,化入我们的思维和表达思维的通用语言。这是文化,是牛文化。

最落地走心的文化总是文而化之,成为人生礼仪、风俗习惯。纵目神州,与牛相关的民俗数不胜数。贵州的罗甸、安龙等地的布依族,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要为牛贺岁。贺岁日,牛不耕田,不拉车,休假一天,还要吃糯米饭。仡佬族每年农历十月初一都过牛王节,也称“牛神节”“祭牛王节”。届时所有的牛不劳动,还要吃好的。吃饱不说,还要用最好的糯米做糍粑,挂在两个牛角上。随后牵着牛来到溪流边、池塘边,让牛照见自己的模样,以此种方式为牛祝寿。

由多种民俗看出,牛文化早就渗透进各族人民的行为交往当中。往昔过年,城市乡村都要闹红火。红火规模可大可小,花样可多可少,唯有一样不能简略:打春牛。立春这日,乡亲们欢聚在一起,待太阳东升暖融融照亮大地,扮饰的句芒神手持长鞭,飞舞上场,扬鞭炸响,即把装扮一新的土塑春牛肚子打裂了。随即里面的核桃、红枣、花生、炒豆,迸溅出来。顿时,众生欢声雷动,飞快捡拾。老辈人说,吃了春牛肚子里食物,能消灾免难,能五谷丰登,还能兴旺家业。

打春牛,打出了一年的祈盼和希望。2021年,是新时代的第一个牛年,愿中华儿女齐心进取,甘为孺子牛,争当拓荒牛,愿做老黄牛,积极耕耘,奋发图强!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19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