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生肖代表彩图

「转载」绝妙十二生肖诗意图文,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连环画PP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最全生肖代表彩图1

绝妙十二生肖诗意图

图文:网络 编辑:無為居士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本文摘自:弥勒内院看门人的博客

最全生肖代表彩图2

第09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的内容,讲了太阳病的提纲,讲了太阳病的分类。太阳病的提纲原文是说:“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列了三个症状,其实这三个症状,脉浮对诊断表证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太阳经气不利的(表现),是诊断太阳病的定位性症状。恶寒呢,可以是表证的共同特征,也可以是里阳虚的表现。因此要想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这三个条件必须具备,也就是这三个要素的集合,也就是说这三个条件同时符合、同时具备的,我们才可以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这就是提纲证的意义。所以以后,凡是说太阳病,特别是指太阳风寒表证的话,它都应当具备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这样的临床特征。

由于人体的体质有不同,感邪的性质有差异,所以在临床上就出现了外邪伤人的表证阶段的不同类型。随后,《伤寒论》在第2条、第3条、第6条提到了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和风温的问题,这四个证候都是表证初起阶段的临床表现,其中中风和伤寒是典型的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的病变,可以说,它们都属于六经辨证的太阳病的范围。至于温病和风温,是温热邪气侵袭人体的病变,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把它仍然叫做太阳病。不过第6条的那个太阳病,仲景那个时候是这样说。后世医家认为是温热邪气伤人体表的阴液,它就不是风寒邪气伤人体表的阳气,(风寒)伤体表阳气的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太阳病,(温热)伤体表阴液的就不应该叫做太阳病了,而应该叫做手太阴温病。只不过仲景那个时代,对温热病伤人阴液的病变的辨证论治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或者说,《伤寒论》现存的本子里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所以那个时候呢,他仍然用太阳病这三个字来说明这一个外感温热邪气的初起的证候。中风、伤寒、温病、风温这四个证候都以发热为主要特征,都是因为外邪所造成的,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这是太阳中风;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的,这是太阳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的,这是太阳温病,我们今天就直接把它叫做温病就可以了;高热、汗出而热不退的,这叫做风温。这四类证候的特征,我们应当学会区别。

今天我们接着讲新课。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1页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这条的前半段是讲病发于阴、病发于阳的问题,这里的阴和阳,我们归纳一下注家的认识,“病发于阳”有一部分注家认为是三阳,病发于三阳,是阳证,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也就是说,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应当是阳证,应当是三阳病。确实是太阳病,发热恶寒同时出现;阳明病,是但热不寒,或者是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或者是蒸蒸发热,或者是日晡所发潮热,阳明病也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对于少阳病来说,或者是往来寒热,或者是头痛发热,或者是呕吐而发热,也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所以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是三阳的病。那么阴呢?就是指的三阴,指的阴证。以恶寒为主要特征而不发热的,一般来说是三阴的病,是阴证。这样解释,这样理解病发于阴,病发于阳,符合不符合临床实际情况呢?应当说,临床确实是这样。因为发热和恶寒,是外感病病程中最常见的两种证候,所以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以恶寒为主要特征的是阴证。你把握了,辨别出阴阳就把握了辩证的大方向。这个认识,可以说有指导临床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有的书里,就把这一条在编排归类的时候,放到了太阳病篇的最前面,把它作为第一条,就是说六经辩证,分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分证实际就是阴阳分证,因此把“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放为第一条,是辨阴阳的总纲。《金匮玉函经》也是把它放在第一条的,可是问题是这个认识和后面这句话结合起来的话,“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发于阳,是阳证,要七天才能好,如果是阴证的话,六天就可以好,这和临床的实际不相符合,因为阴证是真阳衰微的证候居多,常常是不去治疗的话,它很难自愈,怎么发于阴六天就可以好呢?所以如果和后面的话结合起来的话,那么人们就对刚才的认识产生了动摇,于是乎就出现了第二种认识:“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发于阴是发于少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太阳病确实是发热恶寒同见,发于阳就是发于太阳,符合临床实际,符合《伤寒论》对于太阳病的认识;“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少阴病,特别是少阴寒化证,在它的早期阶段,没有发热,只有畏寒踡卧,手足逆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还有但欲寐这样的真阳衰微的证候。所以说发热恶寒是太阳病,无热恶寒是少阴病,也符合临床实际,但是如果和后面的话结合起来,说“发于阳者,七日愈”,太阳病确实它的自然病程是七天,一会儿我们将会提到,而少阴病,特别是对于真阳衰微的这种少阴寒化证,它六天绝对不能自己好,如果不积极救治的话,肾阳越来越虚,最后可能会导致亡阳而死的这种不良后果。所以少阴病,它六天不能自己好,这种解释和后面的七日愈、六日愈的问题又不相符,于是又有人想出了第三种解释方法,说“发于阳”是发于太阳中风,因为风为阳邪,太阳中风证是风阳之邪伤卫阳,这就叫做发于阳,所以它起病之初,“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就见到了发热、恶风寒,这是风阳之邪伤卫阳,就叫做太阳中风证;“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阴是指的太阳伤寒,原文第3条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在它的起病之初,对于太阳伤寒来说,它就是无热恶寒,所以说发热恶寒是太阳中风的初起阶段,无热恶寒是太阳伤寒的初起阶段,和临床实际情况也相符合。如果我们结合后面的话,“发于阳者,七日愈”,太阳中风证七天可以好,它的自然病程一般来说是七天,“发于阴者,六日愈”,对于太阳伤寒来说,别看它寒邪闭表,无汗高热,这个病,它的病程要比那个自汗出的那个病的病程要短,它倒容易好,如果结合后面的这两句话,我觉得发于阳是发于太阳中风,发于阴是发于太阳伤寒,更符合整个原文的意思。因此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很可能就是专门辨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初起的一个条文,只不过这样解释,好像把这个条文的指导意义给降低了,因为有的人把它作为指导辨阴阳的、把它上升到辨阴证阳证的总纲,这个纲领就比较高一些,所以这三种观点都供大家参考。

下面我们就要谈一谈什么叫“阳数七”、什么叫“阴数六”,对于这个问题,历代医家的注释和说法都不太一致,我在这里引用了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是怎么说的呢?这段话实际上它的主要核心内容来自《易经·系辞》中的意思,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嘛,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而来的。孔颖达自己说,五行为什么把水放到了第一位呢?从五行这个词来说,它和五材的概念是不同的。五行和五材都是指的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在五材中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事物,所以《左转》就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这样的话。在五行中,“行”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在写这个“行”的时候是这样写的,说“人之步趋也”,就是人向前迈步走,这就是行的意思。行字的这个含义,直到现代汉语里还是这样,象我们通常所说的人行道、自行车,这个行,就是运动的意思,所以木、火、土、金、水在五行中,它的含义不是指的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而下的木头、哗哗的流水、熊熊的火焰、广大的土壤和坚固的金属,而是指的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特征、气的运动方式,所以汉代的《白虎通》说了这样的话,“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为什么用这个行呢?之所以用这个行字,而不用这个材字呢?“欲言”,是想说;木、火、土、金、水在这里代表的是天,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气的运动特征,所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里自己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大自然敷布了五行之气,才有了万事万物的生生不息;人体禀受了五种常规的气的运动方式,才化生了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经络系统,这是《伤寒论》中对五行的认识。在《黄帝内经》里,常常把五行又叫做五运,说“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它把五行又叫五运,五行和五运、阴阳并列起来,认为这是化生大自然万紫千红生命世界的本源。关于五行的问题,我们在后面还会提到。

这里孔颖达所说的“五行之体”就是五行落实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落实到在地上能够看得见形状的这就叫体,“五行之体”。看得见的“水最微为一”,它是最微细的,所以它是一,也就是说,大自然要化育生命的话,最先必须有水,至于它的生数是一,就是最先有了它。“火渐著为二”,熊熊的火焰,你能看得到它的形状,它代表着热能、它代表着热量,如果大自然只有这种水,而没有热能的话,是不能够化育生命的,所以火的生数就是二。“木形实为三”,到了树木,它就有了一定的形状了,就有了具体的形状了,所以它就是三。有了水,有了阳气,有了热能,就有了树木。“金体固为四”,金属比木器更加坚固,所以它是四。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广博的大地上所化生的,所以说“土质大为五”。这就是五行的生数。

在《易经·系辞》里,天代表阳,地代表阴,奇数是阳数,偶数是阴数,所以说“天一生水”,是说阳数一,是水的生数;地二生火,是说阴数二是火的生数,以此类推,三是木的生数,四是金的生数,五是土的生数,所以说“此其生数也”。这就是五行作为五体的话,它的生数分别是一、二、三、四、五,水、火、木、金、土的生数分别是一、二、三、四、五,但是有了生数之后,物质并不是稳定的,“如此则阳无匹阴无偶”,它没有阴阳的匹配,由气化成形是不稳定的,那怎么办呢?必须要有阴阳相配合,所以“地六成水”,也就是一加五,加上土的生数合起来就是六,六是阴数,“天一生水”是阳数,“地六成水”是阴数,这样阴阳相匹配,水就形成了固定的、看得到摸得着的、形而下的物质,以此类推,“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于是阴阳各有匹偶,而物得成焉”,由气就化成了具体的形状,“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而下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材料就算化成了,所以“故谓之成数”。

我引用这段话,是想得出这么两个结论,一个是七是火的成数,八是水的成数,六是成水的,七是成火的,《黄帝内经》有一句话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大家还记得这句话吧?“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所以水和火最能代表阴阳的特性,因此《伤寒论》就以水的成数六来代表阴数,火的成数七来代表阳数,这就是我们第七条所说的“阳数七,阴数六”的来源,为什么说“阳数七,(阴数六)”呀,因为七是火的成数,而火是代表阳的,六是水的成数,而水是代表阴的,这就象《黄帝内经》所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我们现在明白了什么是“阳数七,阴数六”,现在再来探讨一下中风病大体七天好,病发于阳,阳数足了,病就好了;(伤寒病)病发于阴,阴数六,阴数足了,够六天了,病就好了。这是古人对外感病自然病程为什么是六天、七天可以自愈的一个理论的认识。在事实上,是不是这样,我们接着再往下看。我们现在看13页的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这里所说的太阳病,或者是中风,或者是伤寒,它有头痛、身痛、发热、恶寒,这里是以头痛代表太阳表证的所有的症状,没有经过治疗,也没有发生合并证和并发证,到第七天的时候,太阳病自己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以行其经尽故也”。什么叫“行其经尽”,就是说这个病的自然病程结束了。有许多疾病,它属于自限性疾病,比如说病毒感染,它就属于自限性疾病,你不用去治疗,只要没有发生合并证和并发证,而机体的康复和抗邪能力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到了一定的时间,它可以自己好。比如说病毒性肝炎就是这样,特别是甲肝,你不用去治疗,你就是喝凉开水,只要护理好,没有发生严重的合并证和并发证,一定的时间它自己会好。病毒性感冒也是这样,所以在汉代,在自然界没有人类污染的情况下,许多(疾病)的病程有明显的自然节律,张仲景这一条就是记载的太阳病的七日节律。

这个七日节律存在不存在?美国有一个医生叫哈尔贝克,我算他的年龄现在大概有80岁左右,1982年他到中国来讲学,就在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留学生小院,听他讲课的也就是十几个人,当时我在场,哈尔贝克教授他讲他的一个什么样的一个实验呢?他从20多岁步入医学研究开始,就和他的一个朋友就在研究人体的生理节律,他对他的那个朋友说:“你能不能配合我作这个实验”,他朋友说:“我怎么配合你呢?”他就说:“你把你每天的尿、每次的尿都留下,我要化验尿中激素的含量有没有时间节律”,他朋友一听很高兴,说:“那你给我报酬吗?”他说:“当然给。”什么都不干,就是留尿,还给好多好多钱,他朋友很高兴,“但是有一个条件,为了使你的饮食物和生活作息不影响你激素的分泌,你必须按我规定的作息时间去工作、生活,必须按我规定的饮食物去吃,你不能随便吃东西”,他朋友一想这也没有什么问题,反正你哈尔贝克教授作为我的朋友,你不会让我饿死,不会让我困死吧?于是就答应了,没想到这个实验一做,他的这个朋友才发现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我们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想什么时候醒就什么时候醒,而他不行,必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他也不行,吃什么都得按照哈尔贝克教授给他规定的食谱。这个实验一做就做了三十年,他的尿冻了两大冰库,这个小伙子后悔也不行,他和哈尔贝克教授签了合同,报酬也很丰厚,他还有他自己的工作就是留尿,别人一听,“那我也来参加这个实验”,实际上这个小伙子是很辛苦的。一直到五十多岁的时候,哈尔贝克教授就从这两大冰库的尿样中检测出他的内分泌活动、尿中激素的含量,有特别明显的昼夜节律,就是24小时一个变化周期,同时也特别有明确的7日节律。当哈尔贝克教授五十多岁的时候,这个实验还在继续。哈尔贝克教授突然发现大体从什么时间起,他的朋友尿中激素含量(变化的)七日节律再也找不到了,他就把他的这个朋友找来,说“你能不能给我说说你最近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你的尿中激素含量的七日节律没有了?”这个朋友那时也五十岁左右,脸一下子就红了,“哎呀,教授,实在不好意思,我为了跟你做这个实验,我好多女朋友都离我远去了,所以我结婚很晚,现在我的妻子三十来岁,她总是说我的性机能不足,所以我没有征得你的同意,我就用了一片性激素,我并没有敢口服,我只是塞在肛门里让它慢慢释放。”哈尔贝克教授就问“你什么时候用的这片性激素?”,“教授,我不瞒你,这是个科学实验,这有我的日记,您自己看吧”,教授一看,正是他放上这一片性激素以后不久,七日节律就完全消失了。应当说,他的朋友在过去接近三十年他的尿中激素的含量有那么准确的昼夜节律和七日节律,是在完全按照哈尔贝克教授给他所规定的作息、所规定的饮食的前提下,才有的这种七日节律,就用了一片性激素,昼夜节律有,而七日节律就没有了。哈尔贝克教授就说:“哎呀,这几十年来非常辛苦了,我们的实验就到此结束吧。”

哈尔贝克教授就凭这一项实验创立了时间生理学,随后提出了时间病理学、时间药理学、时间治疗学、时间医学,哈尔贝克教授于是创办了《时间医学》杂志,号称为“世界时间医学之父”。实验结束了,他就到世界各地到处讲学,讲他的这一段实验,1982年就到了我们中国。他讲完之后我就站起来了,我就问他问题,我说“中国在二千五百年前有一本书叫《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描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六十年节律、三百六十年节律;大约在一千七百年前,中国有一本书叫《伤寒论》,《伤寒论》中有一条是说“太阳病头疼至七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明显提出了病的七日节律。”哈尔贝克教授听完了后非常吃惊,我说“请问教授,您除了七日节律和昼夜节律之外,您还发现了人体生理的其他节律吗?”他说“更长的节律我们没有发现”,我说“教授,您认为控制人体内分泌活动的七日节律的因素是什么?”他就非常兴奋地站起来说,说“这个问题正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而且我们也做了许多许多实验,我们试图在人体内找到生物钟所在地。我们在动物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动物松果体的分泌具有七日节律,可是我们把动物的松果体摘除掉之后,这个动物的其他内分泌腺活动仍然具有七日节律,所以我们认为松果体不是控制生物体七日节律的唯一因素。我们发现肾上腺皮质的分泌具有明显的七日节律,可是我们在做动物试验的时候,把动物的肾上腺皮质切掉,而动物的其他内分泌腺仍然具有七日节律的这种活动,因此我们认为肾上腺皮质也不是控制人体七日节律的因素。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只能非常遗憾地告诉你我不知道。”然后他就反问我,“既然中国医学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人体的那么多的生理的、病理的自然节律,那么你认为控制人体的这些节律的因素是什么?”我站起来说了四个字“天人相应”。

1982年,中美文化交流刚刚开始,特别是中医的交流刚刚开始,那个英文翻译从来没有听说过“天人相应”这句话,因为翻译完了之后,那个教授摇了摇脑袋,瞪了瞪眼,张了张嘴,耸了耸肩,他表示不理解。其实,什么意思呢?我们人是地球人,是地球上所化生的,我们的呼吸,我们的血压,我们的心率,我们的脉搏,我们的内分泌活动,我们的胃肠蠕动,它具有昼夜节律。控制昼夜节律的因素是什么?不就是我们地球母亲自转一周的结果吗?女性的卵巢活动,排卵、月经有月节律,那么月节律的根源是什么?那不就是月球绕地球一周所造成的吗?一个朔望月和一个恒星月,平均的天数是二十八天,有人说,月球对人的万有引力微乎其微,它的引力还不如我们眼前的这本书对我们的引力大,所以月球对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可是大家不要忘掉,一个月球对人的影响确实是微乎其微,可是我们人类是地球上所化育的生命,那么月球对地球上水的影响我们看得见,满月的时候,黑月的时候,江河湖海的涨潮退潮,那是显然而见的,而生命就是由水所化生的,任何一个生命体都留存了它整个进化过程中的全部信息。所以月球对人,一个单个的人它的影响确实是微乎其微,但是月球对整个生命形成过程中的影响,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去忽略不计,所以人的卵巢活动之所以有月节律,完全是和月球运动一周有关。那么大家说了为什么不都是满月的时候来月经或者是黑月的时候来月经呢?你一旦形成一个个体之后,你就有了自己的节律,也不一定都是二十八天,有的可以是二十五天,有的可以是三十多天,三十五天,那是由于一旦形成一个个体,那么它就不一定能够和大自然完全同步,他就有了个人的节律了。所以哈尔贝克教授在人体内找生物钟,其实我们中医学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这些人体的生理节律和病理节律就存在养育我们的大自然。我们脉象的春弦、夏洪、秋毛、冬实,这叫四季节律;四季节律的叠加就是年节律。之所以有四季节律和年节律,这不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运动的结果吗?我们在人体内找什么样的生物钟呀?那么现在我们要谈谈七日节律是怎么来的,七日节律是月节律的四分之一,黑月的时候和满月的时候江河湖海的涨潮退潮是不一样的,因此对生命形成过程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上弦月的时候就是初七,下弦月的时候就是二十三,对地球上水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对生命形成过程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这样就把一个月分成了黑月、满月、上弦月、下弦月,二十八天分成了四份,一份正好是七天,所以七日节律就是月节律的四分之一,正像四季节律是年节律的四分之一一样,七日节律就是这么来的。那么七日节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不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呀?可以的,我们看看那猫怀孕以后多少天生小猫?它的预产期六十三天,几个七天?九个七天。鸡蛋、受精卵,放在暖箱里或者放到抱窝的母鸡的肚子低下,不多不少,三个七天毛茸茸的小鸡就破壳而出,那就是自然的生命节律,以七为周期。老虎怀孕多少天,一百零五天,十五周,十五个七天;兔子怀孕多少天?二十八天,四周,不多一天不少一天。人体的一个受精卵(直径)不到一个毫米,肉眼能够看得到,我们在座的眼睛好,不到一个毫米肉眼能够看得到,那么人体的受精卵从受精的那天开始,进行细胞的有丝分裂,不多不少,四十周,二百八十天,一个活泼的婴儿顺利产出,在这四十个七天中,胚胎发育的过程,重演了人类出现以前几十万年的动物进化史,我们在座的学过组织胚胎学吧,你看,人类胚胎的早期,它和鱼的胚胎的早期能够分得开吗?不大容易分得开,它有腮,肺的呼吸还没出现,再以后,和那个爬行动物的胚胎有些类似,再以后才像一个脊椎动物,再以后尾巴脱落消失,才像一个人的胚胎,所以说,“腹中虽一日,世上已千年”,就是这四十个七天,人类胚胎在发育的过程中,重演了人类出现以前几十万年的动物进化史。有人说神仙好,天上虽一日,地上已千年,我说,腹中好,腹中虽一日,地上已万年。所以经过这样的长期的演化,七日节律、周节律是明显存在的,许多外感病有明显的七日节律,以后我们学传染病的时候,你看那个肠伤寒,一般病程就是三周四周,都是以周为节律的,所以北京在二十年代、三十年代肠伤寒流行,那个时候治疗肠伤寒没有像今天特效的抗生素----氯霉素,所以肠伤寒常常是导致肠穿孔、肠出血,可以常常导致死人的。一得肠伤寒人们都非常紧张,那个时候北京有个医生叫汪逢春汪先生,病人来了以后,他问问你发烧几天了,现在的情况怎么样,然后告诉他说,“你一天吃我一付药,到几月几号就会退烧,病就会好,你在饮食上,每天只能吃三顿粳米粥,或者是熬得稀烂的大米粥,吃点咸菜末,不许吃任何纤维素的东西,绝对不许吃肉。”要死人的这个病,家属带着病人找到汪先生,汪先生这样胸有成竹的告诉他几月几号退烧,大家就说这大夫可真神,那么这些病人也罢,病人家属也罢,就记着这个日子,盼着这一天的到来,许多病人就前后不差一两天,果然到了这一天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今天我们拿了汪先生当年的病例来看,说这个方子也能够治肠伤寒吗?平正轻灵,疏通气机,芳香化浊,拿西医的观点来看,怎么能够对抗那个伤寒杆菌呢?怎么能够治肠伤寒呢?实际上,汪先生只不过用这种办法防止了这个病的并发证和合并证的发生,然后保护正气,保护脾胃,只要不发生严重的并发证和合并证,它的自然病程不是三周就是四周。那么到三周结束的时候,到第四周结束的时候,自然病程一结束,他的病自然就好了。所以汪先生一时名声大振,在解放初就成了我们北京四大名医之一,这个大家知道,在座的没准还有汪先生的后人呢!所以生理的病理的七日节律是普遍存在的。我举这样的例子,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中医和西医在研究问题上的思路是不一样的,哈尔贝克教授他作为世界时间医学之父,他在人体内来找生物钟的所在位置,而我们中医学是把人放在养育人类养育大自然万紫千红生命世界的这个整个自然中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问题的,这就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这种思路。这种思路看起来很简单,昼夜节律、七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这不是很简单吗?大自然有这样的节律,人体就有这样的节律,植物就有这样的节律,细菌病毒、其他动物也有这样的节律,这不就是很简单吗?你在人体内找什么生物钟呀!这就是说两种医学不同的研究思路。当我给哈尔贝克教授说中国的医学在两千五百年前、在一千七八百年前就有了明确的人体的这种自然节律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想,我说你是世界时间医学之父,那我们的张仲景、我们的《黄帝内经》的作者是世界时间医学的什么呢?老祖宗。所以《伤寒论》中在这里说“头痛至七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这就是他在临床确确实实观察到的一个病毒性感染到了七天时就好了,“行其经尽”就是自然病程结束了。我们说一个病有它的自然病程,但是我们作为医生遇到这种病人的时候不要等待观望,应当及时的辨证、合理的治疗,这样可以截断病程,减少病人的痛苦。

有一次,我在学校讲课,讲到了外感病的自然病程是七天,过了几天呢,我上医务室办别的事,我听隔壁的一个大夫在和一个学生对话,他说“你感冒多长时间了?”“我感冒三四个星期了。”“这么长时间,你怎么不来看?”学生说:“我们《伤寒》老师说了一个感冒七天能自己好,我就等了七天没有好就变成嗓子痛了,我想再等七天吧,结果又等了七天,嗓子痛没有好,有转成咳嗽了,我想再等七天能不能好呢?实在忍受不了了,我就来看了。”医务室大夫说:“是哪个老师跟你们这么讲的?”结果他就把我给“出卖”了,说“是我们《伤寒》教研室的郝万山老师。”我正好在隔壁,和医务室主任在谈另外一件事情,我一听背后在说我的名字,我就过去了,一看,就是我正上课的那个班的同学,那个女同学一看见我,脸刷就红了,我说“你说的话我都听见了。”我讲完这段话之后,我下面还有一段话,我说医生的责任不是等待、观望,而是及时治疗,截断病程,减少病人的痛苦。我说我说这段话的时候你听见了吗?她说:“老师,我睡着了。”所以我常常怕学生听完前面忘了或者没有听见后面,因此呢,我在每次讲这个问题的时候都要强调外感病的自然病程,特别是病毒感染是七天,如果七天高烧不退,你看那婴幼儿常常是这样,七天高烧不退,那你就等第十三天,等他十四天,如果第十三天、十四天还是无名高热不退,那差不多到二十天、二十一天才能够退。所以不是有个医院就报道吗,他们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了无名高热,持续高热二十一天,这一报道,我们就明白,不是他们治好的,是人体的自然病程结束了。所以你要及时(合理的)用中医中药治疗,它就能够截断病程,减少病人痛苦。

接着张仲景在第八条说:“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若欲作再经”,我们讲义上是说如果太阳之邪不解,将传于阳明经,我觉得这个解释,它的含义有些局限。我们前面说七天叫“行期经尽”,则“欲作再经”可以理解成这个病将要进入第二个病程。七天是一个自然病程,结果七天没有好,就要进入第二个七天,这是可以理解成“欲作再经”的广泛含义。那么进入第二个七天病邪是在太阳呢还是传其他经了呢?病邪可以在太阳,没有传经,在太阳可以进入第二个七天,病邪也可以传阳明,传少阳,传太阴,传少阴,传厥阴,可以传任何其它一经,因此进入了第二个七天。但是,不管病邪在太阳也罢,还是病邪已经传其他经,其他任何一经也罢,我们都可以针足阳明,足阳明对于截断病程有普遍的意义,并不局限于邪入阳明经。为什么这样说呀?针足阳明,主要讲的是针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一个很好的强壮穴,它有很好的提高免疫机能的效果。我记得在十几年前,我们学校的生化教研室在给一批离退休的老干部体检,主要检查他们的免疫机能。在这一二百名老干部中,通过化验,通过体检,发现有二三十名老同志免疫机能低下,因为我们生化老师预先跟他们讲,免疫机能低下的话,容易得病,容易得肿瘤等等。这二三十名老同志一看自己的免疫机能低下都非常紧张,就来找做实验的老师,说你们既然给我们测出了我们免疫机能低下,你们就得帮我们治疗。你想作为一个教研室,它有什么经费来给他们吃那些价格很贵的提高免疫机能的药啊?他们想了半天,就每人发给他们两大把艾条,让他们去灸足三里,告诉他们每天灸两次,每次灸半个钟头,两根艾条一块烤。这帮老干部们可真执著,要是我们,熏一天,屋子里怪味的就坚持不住了,他们整整坚持了三个月,叁个月以后又来复查,免疫机能全部恢复正常。所以足三里穴是一个提高机体免疫机能的非常非常好的穴,我那次讲,前几次讲课我举到日本的一个长寿村,他们那个村十八岁以后在立春这一天都用瘢痕灸足三里,恐怕这也是他们那个村庄这个人的免疫机能比较好长寿的原因之一,所以足三里穴是提高免疫机能的一个非常非常好的穴位。既然免疫机能能够提高的话,所以(无论)哪一经的病,不管邪气传于哪一经,它都可以起到治疗和预防的作用,这就是我们讲的太阳病的自然病程。

到了第七天要好的时候,什么时间太阳病容易好呢?我们打开讲义的第13页,看第九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六经病都有“欲解时”,所谓欲解时,就是这一经的病,如果要在这一天好的话,那么什么时间容易好,这就叫做“欲解时”。

在这里我们顺便谈一下六经病的欲解时

少阳病的欲解时是从凌晨三点到上午九点,这段时间正是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的时候,少阳的阳气呢,在这个时候也是最旺的时候,所以少阳病的加重在这个时间也是比较重。你看少阳病的病人,清晨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开始生发,少阳的阳气呢,也开始壮盛,这个时候正邪斗争激烈,所以口苦、咽干、头晕也加重。如果少阳有邪气的话,你比方说,特别是一些少阳气虚的人,早晨阳气该升的时候升不起来,所以情绪低落,精神忧郁,也是在早晨加重,但是对于一个少阳病来说,什么时间容易好?比方说,七天以后,到了第七天的时候它该好了,那么在清晨自然界阳气生发、少阳的阳气也开始生发,少阳阳气旺盛,正邪斗争激烈,在这个时间,要该好的话,就为正气驱邪外出创造了有利的时机,所以少阳病的欲解时就在清晨,少阳病正邪斗争最激烈的时间也是在清晨。中午自然界阳气最旺盛是三阳,所以人体太阳的阳气也在中午最旺盛,对于太阳病来说,当第七天要自己好的时候,什么时间容易出现汗出、热退呢?就在中午这段时间里,在中午前后这段时间,太阳病容易出现汗出、热退;阳明病,大家都知道它的加重的时间是在下午,日晡所发潮热,从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这段时间阳明经的阳气最旺盛,如果这个病今天不该好,不到好的这个时间,那么今天到了下午会高热,这就是日晡所发潮热,会谵语,会腹满痛,会绕脐痛。如果这个阳明病,你用过泻下药,什么时间容易好呢?那就是在下午这段当阳明经气旺盛的时候,再配合上你的药物,最容易发生正气驱邪外出的这种机转,所以阳明经的欲解时是在下午;三阴病都是阴证,三阴病大都是阳气虚衰的证候,阴证也罢,血分证也罢,都是在夜里加重,夜里当阴尽阳生的时候,特别是子时以后,阴盛到了极点,特别是子时以后,阴盛到了极点,就意味着阴气要转衰,阳气虚到了极点,就意味着阳气要转复,所以三阴证,在夜间最重。同时在夜间伴随着阳气的开始生发,三阴病要该好的时候它是夜间好。比方说一个拉肚子的太阴病的病人夜里可能拉得很厉害,而到了这一天夜里了,他不拉了,那就意味着阳气恢复了,阴寒退却了,这个病就好了。六经病的欲解时,实际上和六经病加重的时间是一致的。道理就是说,在这个时间这个经的阳气旺盛,正邪斗争激烈,病要不好的时候,那么症状就加重,病要好的时候,当它这一经的阳气旺盛的时候,就为它驱邪外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个东西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用呢?我们想一想,少阳病我们就早晨多用一些药,你看我们治疗忧郁证的病人,有些抗忧郁药,我们就建议他早晨来用,太阳病中午好的话,我们就让他上午九、十点钟吃药,这就便于他中午汗出热退;而对阳明病来说,我们在中午稍稍过后给他用药,这就便于清热,便于泻下;对于三阴病来说,我们晚上、傍晚的时候用一些温里散寒的药,这就是时间治疗学。

但是,话又说回来,那么这种时间节律,人体的时间生理节律也罢,时间病理节律也罢,这是基于这个人和大自然的节律处于同步的状态,可是我们现代的人呢?常常和大自然不同步,常常有夜生活,什么跳舞,一宿两宿不困,喝酒三天四天不醉,打牌五宿六宿不累等等。你说这样的生活,他和大自然的节律不同步了,你还按照这个固有的节律去给他治疗,那就可能出现疗效并不理想的情况。所以有的同学搞子午流注,他观察了两三年之后,把观察报告拿来给我,他说“老师啊,我发现子午流注在临床上的疗效还不如辨证用体针疗效好,你能不能给我解释这是什么道理,是子午流注这个学说不好吗?”我说“不是这样的,子午流注这个学说是好的,它是按照大自然的时间节律来计算的,问题是这个人,他的时间节律和大自然的不同步,这样的话,你还按照固定的节律去开穴,这个人已经和大自然不同步了,当然它的疗效就差。”这里我们讲到了时间医学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谈完,休息一会以后,我们接着再谈。

1、黄帝内经经典段落及名句

2、中医病因病机病症名句集锦

3、中医经典名句整理

4、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70讲视频大全

5、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6、中医经典——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

7、中医经典——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

8、中医经典——辨经络病证方法

9、《伤寒论》图解大全

10、中医经典——汤液经法—十二神方

11、中医经典——十大名方彩图速记

12、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背诵部分节选

13、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1讲 书作者简介

14、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2讲 成书背景和流传

注意:中药处方需在执业医师下使用。

本头条发布的版权属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存在不当,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了解更多中医经典健康资讯,

敬请关注本人的头条号——老中医周攻谋(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与医生成朋友,多个健康顾问,健康一生。

最全生肖代表彩图3

霍宏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2020年11月24日,经过较长时间的精心筹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主办的“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览(以下简称“镜里千秋”展)开幕(图一)。该展览展出国博馆藏铜镜及其相关文物260余件(套),这是国博首次举办有关铜镜的专题展览,其学术意义非同凡响。

图一 国博“镜里千秋”展厅

国博馆藏铜镜数量共计9400余面。根据藏品来源的不同,将其分为考古发掘品(以下简称“发掘品”)、传世品。铜镜发掘品有120余面,仅占比例1.3%。虽然发掘品数量少,但是为科学发掘所得,具有明确的出土时间、地点,包含有更加丰富的历史信息,研究价值较大。本文重点推介的是展出的部分国博铜镜发掘品,以便让观众及时了解背景资料,增加对该展览重要展品的深入认识。

1.安阳殷墟妇好墓弦纹镜

1976年5至6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的岗地上,发掘出商王武丁配偶妇好的墓葬。由于墓上有一座商代夯土建筑基址,妇好墓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墓内出土大量青铜礼器、玉器等遗物。其中,发现四面铜镜,一面小型镜、两面中型镜出于第六层,另有一面大型镜出自椁室内。后调拨至国博大型镜、中型镜各一面,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今见“镜里千秋”展览上的是一面中型弦纹镜,背面饰以六周凸弦纹,其间填以细密的短竖线纹。绿锈覆盖镜背,散发着古朴、悠远的韵味。直径11.8、厚0.2厘米(图二)。安阳殷墟发掘至今,仅清理出六面铜镜。这次展出的妇好墓出土铜镜,弥足珍贵。

图二 安阳殷墟妇好墓弦纹镜

2.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三面铜镜

1956至1957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发掘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国贵族墓地,清理234座墓葬。出土三面铜镜,见于两座竖穴土圹墓内。一面为鸟兽镜,发现于墓地中部偏南的1612号墓。在此墓棺内,人骨架胸部有骨戈、串饰,右腿西侧葬有鸟兽镜。此镜钮上下,分别饰以侧立的鹿纹、飞翔的鸟纹。钮左右各有一侧立横置的虎纹。直径6.7、厚0.35厘米。这面镜子的特殊之处在于,镜背中央有两个平行的弓形钮,一般的铜镜仅有一个镜钮。

两面素面镜同出于1650号墓人骨架胸部。出土时,两镜叠压在一起。若是仔细观察,尚能看到镜上残留有织物的印痕。铸造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铜镜,发现数量极少,所以说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铜镜填补了我国铜镜史上的一段空白。三面铜镜均属一级藏品,在这次展览同时出现(图三),成为这一时段铜镜的一大亮点。

图三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三面铜镜

3.洛阳中州路西工段2719号战国墓羽状纹镜

1954至1955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发掘260座东周墓。其中,在2719号战国早期墓出土一面羽状纹镜,发现于内椁与棺之间,人头骨上方。这面镜子的主体纹饰为涡粒形的羽状纹,铺满镜背,在《洛阳中州路(西工段)》发掘报告中被称为“蟠螭纹”。其圆形钮座周围及边饰皆为贝纹,较为少见。直径10.8、厚0.15厘米(图四)。

图四 《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报告收录2719号战国墓出土羽状纹镜

2013年,当我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家珍院长共同主编《洛镜铜华:洛阳铜镜发现与研究》一书时,谁也不知道上述铜镜的下落,只能从《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报告上扫描了一页黑白图片。2020年8月30日下午,在为“镜里千秋”展览图录撰写一面战国铜镜图版说明时,我突然发现,正在放大端详的国博藏镜高清晰图片(图五),与《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报告中的羽状纹镜黑白图片,竟然源于同一面镜子实物,恰如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所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令人百感交集。这面出土于战国早期墓的羽状纹镜,不仅是洛阳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铜镜,而且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羽状纹镜。

图五 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战国墓羽状纹镜

4.云梦睡虎地9号秦代墓武士斗兽镜

1975年至1976年春,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了12座战国末年至秦代的小型土坑木椁墓。尤其是11号墓,出土秦代竹简1100多枚,保存比较完整,内容大多为秦的法律与文书。其北面为9号墓,墓室面积仅次于11号墓。据发掘资料整理者判断,9号墓墓主人生前的社会地位,应该与11号墓主人“喜”的地位相当,是秦代的低级官吏。

9号墓出土漆器、铜器及陶器等近70件,其中有一面武士斗兽镜。形制为圆形,方钮座。最为突出的视觉形象是两位武士分别与两只豹子相搏斗。笔者认为,如果从中国美术史上叙事画的角度来观察,这面镜子背面的两组图像刻画的是一位武士与一只豹子的搏斗过程。这位武士始终处于小心翼翼的防守态势,而豹子两种截然相反的肢体动作塑造的形象,则生动再现了从进攻到溃逃的搏斗过程。该镜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于,它不仅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人物镜,而且也是我国最早具有连续式构图叙事特点的铜镜。在“镜里千秋”展览上,武士斗兽镜与其他两面铜镜一起,被放置于一个独立展柜内(图六),观众可以欣赏到镜子的正、背两面,尽情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图六 云梦睡虎地墓9号秦代墓武士斗兽镜

5.长沙伍家岭211号墓鎏金中国大宁四神博局镜与铜华连弧镜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各地兴起建设高潮。湖南长沙近郊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发现大批古墓。1951-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遣工作队前往长沙配合工程进行考古工作,共计发掘古墓葬162座,墓葬年代包括战国、两汉、唐宋等,发掘地点分别位于长沙北郊伍家岭、东郊陈家大山、东南郊识字岭等地。1959年,诸多出土器物被调往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

在“镜里千秋”展览上,观众可以欣赏到六面来自长沙战国、西汉墓中的出土铜镜。包括陈家大山124号战国墓出土的四山镜,识字岭342号西汉前期墓出土的羽状纹镜与蟠螭纹镜,327号西汉后期墓出土昭明清白重圈镜,伍家岭211号西汉后期墓出土鎏金中国大宁四神博局镜、铜华连弧镜。另有一面蟠螭纹镜,出自长沙侯家塘战国墓。虽然鎏金中国大宁四神博局镜实物亦呈壁上观(图七),但是在展厅显著位置专门为这面铜镜的3D图片设置了电子触摸大屏,观众可以通过这个屏幕,对大宁镜的形制结构、纹饰布局、铭文分布有一个细致、深入的了解。

图七 长沙伍家岭211号西汉墓鎏金中国大宁四神博局镜

这面鎏金铜镜出土于211号墓墓室西北的棺椁范围内,被放置于一件直径约25厘米的漆镜奁内,漆奁已朽。棺椁内还随葬有金饼、石璧各一枚及大量五铢钱等,另有一面四乳四虺镜。在墓室西南部,出土一面铜华连弧镜。发掘报告整理者认为,就棺椁的范围和随葬品的配置看来,此墓应该是一座合葬墓。

鎏金中国大宁四神博局镜为圆形,圆钮,四叶纹钮座。座外是由T、L、V形纹构成经典的博局图式。一周弦纹圈将纹饰所在空间划分为内、外区,饰以四神、羽人、瑞兽等。外围一周铭文带,共计52字:“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羊(祥)。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裳)元吉,有纪刚(纲)。”直径18.7、厚0.25、缘部0.6厘米。

笔者将鎏金中国大宁四神博局镜的学术价值,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纹饰布局,一般博局镜内、外区里的纹饰中规中矩,随形就势,成为适合纹样,这面大宁镜不仅有此类纹饰,还有另外一类动物纹饰,头在内区,身体在外区,它们突破了内、外区的界限,可以说是在一种全新设计理念指导下形成的构图式样,艺术性更强。二是铭文内容,“中国大宁”的吉语铭文新颖别致,含义深远,与当代中国人产生了强烈共鸣。三是铸造工艺,镜背经过鎏金这一特殊加工工艺制作而成,使之成为特种工艺镜。基于上述三点,使得此镜成为该展览中独一无二的“明星展品”。再次回味一下2017年国博举办的“秦汉文明”展览上,将大宁镜作为压轴大戏,真是意味悠长,寓意深远。

6.鄂城五里墩墓地4037号墓佛像对凤镜

1975年7月9日,在湖北鄂城鄂钢五里墩墓地4037号三国孙吴墓中发掘出一面佛像对凤镜。考古报告整理者将鄂城附近的377座墓葬划分为四个墓区。第四墓区为洋澜湖周围墓区,可分为三处墓地,其中有五里墩墓地。该墓地先后发掘了24座六朝墓,包括孙吴墓11座,西晋墓7座,东晋墓5座,南朝墓1座。

出土于4037号墓的铜镜为扁圆形钮,圆钮座。座外四面各饰一桃形叶。其中,三叶内各铸一尊佛像。均有项光,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莲台两侧各有一条护法神龙。另有一叶内中央,据学者考证,为思惟菩萨侧面像,半跏趺坐于莲台上,一手抬起,与项光相接。其面前跪有一位供养人,身后立有一名胁侍。四叶外饰以四组对凤衔节纹。外围十六内向连弧纹,内置飞禽瑞兽。直径16.4、缘厚0.4厘米。

在“镜里千秋”展览上,这面佛像镜被单独安置于一个壁上圆形龛内展出(图八),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佛像镜的精致与典雅。镜体略有残损,却仍然能够感受到此镜独有的细腻与韵味。它曾经被考古学家王仲殊先生誉为佛像对凤镜中“难得的珍品”,笔者认为它是目前所见中国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佛像镜之一,其年代为三国孙吴时期,而非西晋。

图八 鄂城五里墩墓地4037号三国孙吴墓佛像对凤镜

7.西安隋大业四年李静训墓光正随人十二生肖镜

1957年,为了配合陕西西安市区建设,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陕西西安城西约一公里的潘家村附近,发掘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位于隋代都城大兴城(即唐长安城)休祥里万善尼寺遗址范围内。此墓埋在一座夯土台基下面,有墓道与墓室两部分,墓室为长方形竖井坑。将填土清理后,墓室中露出石椁和墓志。揭开椁盖和四壁后,发现一具雕刻精致的石棺、放置于石棺盖上和四周的随葬器物。棺内尸骨头南足北,各类随葬品众多。此墓未被盗掘扰乱,保存完好。随葬器物种类包括陶俑和陶制明器、陶器、瓷器、金银器、铜铁器、玉石器、玻璃器等共计230余件。其中,棺内中层北端有一件铜洗,盛有一面光正随人十二生肖镜,镜子下面垫有黄色细纹纸五层。

据墓志可知,虽然墓主人李静训是一个年仅九岁的女孩,却由于她是皇亲贵戚,所以墓中葬具精致,随葬品种类丰富。她的外祖母杨丽华是北周皇后,隋文帝杨坚的女儿,地位显赫。墓中石棺内中层出土铜镜为一般工艺镜,圆钮。镜背纹饰布局沿袭着两汉以来多圈带的构图模式,自内向外,分别为“光正随人,长命宜新”的八字铭文、缠枝卷草纹、十二生肖、锯齿纹四个圈带。直径16、缘厚0.7厘米。这面铜镜保存完整,略有变形,镜背泛出一层红斑绿锈,透着一种古朴与深邃的韵致。与此镜同时展出的,还有石棺内出土盛放镜子的铜洗,另有铜钵、铜鐎斗、绿玻璃小瓶及绿玻璃盖罐等(图九)。

图九 西安隋李静训墓出土铜镜及其他器物

8.洛阳涧西唐兴元元年陈曦夫妇合葬墓螺钿高士宴乐镜

1955年,在河南洛阳西郊涧河以西的16工区,清理古代墓葬90座。其中,以76号墓形制较大,器物保存基本完好。该墓位于邙山南麓的平原地带,坐北朝南,为土圹洞室墓,有阶梯斜坡墓道。墓室内放置两具木棺,已腐朽成灰。东侧的一具尸骨,据出土遗物判断为男性,另一具尸骨朽不可辨。随葬的陶瓷器大多放在后壁耳室中。西侧的女性墓主人棺中随葬有铁剪、月宫双鹊铜镜等。东侧的男性墓主人棺中有铜洗、背面镶嵌螺钿的铜镜等。在过洞中,出土两合石刻墓志。据墓志可知,此墓为唐代兴元元年(784年)陈䂀夫妇合葬墓。1959年,墓中出土螺钿高士宴乐镜被调拨至中国历史博物馆,后长期于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

在“镜里千秋”展览上,这面螺钿镜展出于特种工艺镜展柜内。在直径25厘米的镜背上,用螺钿镶嵌出一幅闲适优雅的高士图。画面中的主体形象是分列镜钮左右的两位高士,悠然对坐,左侧高士弹奏阮咸,右侧高士手执酒杯,身后立一侍女。镜钮上方配置花树、小鸟、小猫、鹦鹉,下方则有仙鹤、小鸟、水池(图十)。笔者认为,此镜是目前中国考古所见直径最大、画面唯美的唐代螺钿人物花鸟镜。曾经被选为封面图,印制于收录了212面古代铜镜精华的《中国青铜器全集·铜镜》一书的护封之上。

图十 洛阳涧西唐陈曦墓螺钿高士宴乐镜

附带说明一下,在“镜里千秋”展览上还展出一些东距洛阳约130公里的三门峡出土唐镜。1957-1958年,为了配合河南三门峡市区建设,黄河库区考古队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一些唐墓,部分器物保存在国博。展出的有三门峡市区唐墓出土铜镜,如宝相花镜、对凤花叶镜、仙骑山岳镜及螺钿盘龙镜复制品。

9.忻县城南豆罗村北宋政和四年田子茂墓缠枝牡丹镜

1957年8月,为了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在山西忻县城南三十里豆罗村南火车路东侧发掘一座古墓冢,冢前有石雕翁仲和虎、羊各一对。此墓分为墓道与墓室两部分。墓室为平面呈八角形的单室砖墓,清理出两个人头骨,葬具无存,推测这是一座合葬墓。

出土铜器24件,均为明器,除博山炉、铜镜为铸造外,余皆为锤打的铜器。另出北宋铜钱61枚,瓷器两件,铁鞭、玉带各一件。在墓室东壁附近出土一方墓志,据此可知,墓主人姓田名茂,后改名子茂,字仲坚。生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由武状元积职至武功大夫,河东路第六将,于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卒于驻扎地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市),享年55岁。

墓内出土两面铜镜。一面为圆形,主体纹饰为缠枝牡丹纹,镜钮右侧铸有“程”字阳铭(图十一)。此镜出土时放在一件镜盒内,盛放牡丹镜的铜镜盒,盒盖上有精细的线刻孔雀、牡丹,周围有云纹装饰,盒底上有线刻莲花,花心有一小圆孔。另一面为葵花形素面镜。2003年,在我主持发掘的洛阳王城花园考古工地出土一面北宋折枝牡丹镜,其题材内容与山西忻县宋墓出土铜镜相同,在表现形式上略有差异。宋人将牡丹纹铸于镜背,是这一时期人们喜爱牡丹的具体体现。

图十一 忻县城南豆罗村北宋田子茂墓缠枝牡丹镜

综上所述,国博展出的铜镜发掘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虽然展出铜镜发掘品数量仅有30面,质量却是堪称一流;第二,自商代至宋金时期铜镜,时代大体连贯,名品不断,与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相关;第三,不仅有一般工艺镜,还展出了六面特种工艺镜,如战国透雕蟠螭纹镜、西汉鎏金中国大宁四神博局镜、唐代螺钿高士宴乐镜、银平脱宝相花镜等,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段制镜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

(本文所引考古发掘资料,均源于相关的田野发掘简报、报告,因篇幅所限,仅列出七种有代表性的考古报告出版信息。所用彩图,为作者在国博南14展厅拍摄。)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1959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年。

《云梦睡虎地秦墓》编写组:《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文物出版社,1981年。

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鄂城六朝墓》,科学出版社,200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城郊隋唐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责任编辑: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