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相看个人事业发展前景的好坏

在相学中能够被称之为福相、吉相的特征有很多,而且有很多都是那种可以直接体现出自身运势、能力特点的象征。例如在体相中就有着不少富贵特征,拥有这些特征的人在生活中、工作上的运势往往都很不错。一起来看看吧。

仓库饱满:

也就是相学中常说的财库。财库若是表现出丰满、突出的状态时就意味着其人不仅善于赚钱而且擅长存钱。而在相学中能够被称之为财库的体相特征有额头两边的太阳穴,以及下巴两边的地库。前者代表着命主所拥有的工作正财财运,而后者则能够体现出其人所具备的不动产是否出色。

很显然如果这两处财库都能够表现出不俗的特征,那么命主所拥有的财运和事业发展前景就会相当顺利。

五岳朝归:

所谓五岳朝归就是指面部五个重要的部位,也就是额头、鼻子、两侧颧骨以及下巴五个部位有着明显地突起。要知道无论是额头还是颧骨、鼻子都是面相中非常重要的部位,代表着命主所拥有的财运、富贵运势。

如果五个有着这种面相象征的部位都有着突起状况的话,便可以将这种面相称之为“五岳朝归”。有着这种面相的人在生活中擅长白手起家,无论做哪种工作都能够获得较好的收获。

掌中三奇:

这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体相。所谓三奇是指手相中的巽、离以及坤三个部位有着明显突出,掌丘突出本身就是手相中常见的吉兆,若是这三个部位突出的话说明命主有着相当出色的赚钱能力,不仅头脑聪明而且眼光独特,能够发现身边出现的各种机遇并牢牢抓在手中。

掌颜朱砂:

顾名思义就是指手掌中有着相当多的细小红点,外形就如同朱砂痣一般。这种手相的特点就在于聚财、守财能力较为出色。位于手掌中心的“朱砂”代表的就是财富,手中有朱砂就如同掌握了大把的财富。所以说这种手相是命主财运出色,赚钱能力相当稳定的象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其人财运不错,但仅限于经商,也就是依靠正财获得财富,而不是偏财。

『』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拓展阅读

豊「體」134

主體(主体),◆1.指君主的統治地位。○《漢書‧東方朔傳》:“﹝[接輿]、[箕子]﹞使遇明王聖主……圖畫安危,揆度得失,上以安主體,下以便萬民,則[五帝]三王之道可幾而見也。”◆2.事物的主要部分。○[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今日[廣西]會黨,則知己為主體,而西人為客體矣。”○[毛澤東]《青年運動的方向》:“革命的主體是什麼呢?就是[中國]的老百姓。”◆3.哲學名詞,和“客體”相對。指對客體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4.法學用語。民法中指享受權利和負擔義務的公民或法人;刑法中指因犯罪而應負刑事責任的人;國際法中指國家主權的行使者與義務的承擔者,即國家。

重體(重体),◆I舊指鉛字中的黑體。○《杜詩引得‧敘例》:“其首一數碼用重體字者為頁次。”◆II重離之體。指帝王或太子。○[晉][王讚]《侍皇太子宴始平王》詩:“亹亹聖胤,繼明重體。”參見“重離”。

知體(知体),◆識大體。○《新五代史‧雜傳‧李懌》:“﹝[張文寶]﹞乃命[懌]為之,[懌]笑曰:‘年少舉進士登科,蓋偶然爾……假令予復就禮部試,未必不落第,安能與英俊為准格?’聞者多其知體。”○[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夏鄭公]﹞道經[許昌],時[李邯鄲]為守,乃徙居他所,空使宅以待之,[夏公]以為知體。”○[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三》:“[海剛峰]第一不知體,既做巡撫,錢糧是其職業,豈有到任之後,不問丈田均糧,不清查糧里侵收,卻去管閒事?”

正體(正体),◆1.主體,本體。○《墨子‧大取》:“聖人惡疾病,不惡危難,正體不動,欲人之利也,非惡人之害也。”○[孫詒讓]間詁引[畢沅]曰:“言欲存其身以利人,非惡人之以危難害己。”○《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夫日者,眾陽之宗,天光之貴,王者之象,人君之位也。夫以陰而侵陽,虧其正體,是非下陵上,妻乘夫,賤踰貴之變與?”[南朝][梁][陶弘景]《答朝士訪仙佛兩法體相書》:“今且談其正體,凡質象所結,不過形神。形神合時,則是人是物;形神若離,則是靈是鬼。其非離非合,佛法所攝;亦離亦合,仙道所依。”◆2.舊指承宗的嫡長子。○《儀禮‧喪服》:“傳曰:何以三年也?正體於上,又乃將所傳重也。”○[胡培翬]正義:“[雷氏][次宗]云,父子一體也,而長嫡獨正,故曰體。”○《文選‧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正體毓德於少陽,王宰宣哲於元輔。”○[李善]注:“正體,太子也。”◆3.猶正統。○[隋][王通]《文中子‧問易》:“[晉][宋]之王,近於正體,於是乎未忘中國。”◆4.正統的體式。○[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至[石渠]論藝,[白虎]通講;聚述聖言通經,論家之正體也。”○[王闓運]《論文體》:“賦以[荀子]為正體。”○[清][袁枚]《隨園隨筆‧蕭穎士不知史例》:“[蕭穎士]論史以《春秋》為正體,以《史記》為偽體。”◆5.正楷字。○《法書要錄》卷三引[唐][李嗣真]《書後品》:“[右軍]正體,如陰陽四時,寒暑調暢,巖廊宏敞,簪裾肅穆。”◆6.規範的漢字字形。◆7.拼音文字的印刷體。

語體文(语体文),◆以通行的口語寫成的文章。又稱白話文。始於[唐]佛教徒的變文、語錄,[宋]儒語錄及[元][明]以來小說、戲曲也多用此種文體。○[夏丏尊][葉聖陶]《文心》九:“知道了文言文的毛病,對於寫作語體文好像未必會有什麼益處。其實不然。”○[許杰]《憶王以仁》:“但他卻在課餘之暇,埋頭用語體文創作新小說。”

語體(语体),◆即白話。與文言相對。○[蔡元培]《在國語傳習所的演說》:“文章的開始,必是語體,後來為要便於記誦,變作整齊的句讀,抑揚的音韻,這就是文言了。”○[夏丏尊][葉聖陶]《文心》九:“所以用文言寫固然有病,如果用語體寫,還是有同樣的病。”○[阿英]《<現代名家隨筆叢選>序記》:“[劉復]的《南歸雜話》,可以說是語體隨筆的最古老的作品。”

有體(有体),◆1.謂有一定的形體。○《易‧繫辭下》:“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孔穎達]疏:“若陰陽不合則剛柔之體無從而生。以陰陽相合,乃生萬物,或剛或柔,各有其體。”○[南朝][梁][江淹]《效阮公詩》之五:“同情淪異物,有體入無形。”◆2.猶得體。○[宋][蘇軾]《故龍圖閣學士滕公墓志銘》:“詔曰:‘寬嚴有體,邊人安焉。’公因作堂,以‘安邊’名之。”○《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六年》:“帝謂大臣曰:‘[梅摯]言事有體。’以為戶部副使。”

有機體(有机体),◆1.具有生命的個體的統稱,包括植物和動物。◆2.指事物構成的各個部分相互關連,像生命的個體一樣具有統一性的物體。○[朱光潛]《藝文雜談‧慢慢走,欣賞啊!》:“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其中全體與部分都息息相關,不能稍有移動或增減。”

陰體(阴体),◆男性生殖器。○《古今小說‧梁武帝累修歸極樂》:“[景]陰體弘壯,淫毒無度。”

一體(一体),◆1.謂關係密切或協調一致,猶如一個整體。○《儀禮‧喪服》:“父子,一體也;夫婦,一體也;昆弟,一體也。”○《管子‧七法》:“有一體之治,故能出號令,明憲法矣。”○《漢書‧禮樂志》:“二者並行,合為一體。”○[宋][陳亮]《廷對策》:“君臣固當相與如一體也,何至有肆讒之人以恐懼其心志,而徊徨其進退哉!”[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五章:“許多許多年輕熱情的眼睛都投射到[道靜]的臉上、身上,那麼親切,那麼熱烈,似乎在希望這個陌生的女孩子,能夠參加到他們的行列裏面來和他們成為一體。”◆2.一部分。○《孟子‧公孫丑上》:“昔者竊聞之:[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趙岐]注:“體者,四枝股肱也……一體者,得一枝也。”○《史記‧項羽本紀》:“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唐][韓愈]《答侯生問論語書》:“或去聖一間,或得其一體,皆踐形而未備者。”○[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四節:“吾[中國]號稱守師說者,既不過得其師之一體,而又不敢有所異同增損,更傳於其弟子,所遺者又不過一體之一體耳。”◆3.指整個身體。○《列子‧楊朱》:“積一毛以成肌膚,積肌膚以成一節。一毛固一體萬分中之一物,奈何輕之乎!”◆4.猶言一隻。◆5.一樣;一同;一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陳餘][張耳]一體有功於[趙]。”○[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笨麴并酒》:“酒色漂漂,與銀光一體。”○《三國演義》第三十回:“將[沮授]鎖禁軍中,待我破[曹]之後,與[田豐]一體治罪!”[毛澤東]《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至於各地方抗[日]力量,則宜一體愛護,不宜厚此薄彼;信任之,接濟之,扶掖之,獎勵之。”◆6.謂文學作品的一種體式或風格。○[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上:“其源出于[李陵]。發愀愴之詞,文秀而質羸。在[曹][劉]間,別構一體。”○[清][周亮工]《書影》卷二:“[李子田]曰:[杜]詩持正侃侃,自為一體,而陰啟[宋]人以理為詩之意。”◆7.指全體。如:一體周知、一體遵照。

性體(性体),◆1.本性,氣質。○《北史‧杜弼傳》:“詔又問曰:‘說者妄,皆言法性寬,佛性狹,如何?’[弼]曰:‘在寬成寬,在狹成狹,若論性體,非狹非寬。’”○《舊唐書‧太宗紀下》:“﹝[隋文帝]﹞雖非性體仁明,亦勵精之主也。”○《朱子語類》卷六八:“問:‘乾者天之性情。’曰:‘此只是論其性體之健。’”◆2.指形狀。○[宋][沈括]《夢溪筆談‧技藝》:“予伯兄善射,自能為弓。其弓有六善:一者性體少而勁,二者和而有力……六者一張便正。”◆3.性格,脾氣。○[叢深]《百年大計》:“你都二十六啦,當了孩子媽啦!還像當姑娘那喒那個性體呢!”

心體(心体),◆1.指親信、骨幹。○《書‧君牙》“今命爾予翼,作股肱心膂”[孔]傳:“今命汝為我輔翼股肱心體之臣。”◆2.指思想。○《後漢書‧延篤傳》:“仁以枝葉扶疏為大,孝以心體本根為先。”○[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先生嘗語學者曰:心體上着不得一念留滯,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塵沙。”○[清][李漁]《蜃中樓‧抗姻》:“原不怪形容蠢劣,幾曾嫌心體愚頑,又何妨性格乖張。”◆3.指精神與肉體。○[唐][白居易]《酬李少府曹長官舍見贈》詩:“低腰復歛手,心體不遑安。一路風塵下,方知為吏難。”

小體(小体),◆指耳目之類。○《孟子‧告子上》:“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朱熹]集注:“小體,耳目之類也。”

相體(相体),◆宰相的風度。○《金史‧完顏奴申傳》:“[金]自南渡之後,為宰執者往往無恢復之謀,臨事相習低言緩語,互相推讓,以為養相體。”

下體(下体),◆I1.指植物的根莖。○《詩‧邶風‧谷風》:“采葑采菲,無以下體。”○[毛]傳:“下體,根莖也。”○[孔穎達]疏:“言采葑菲之菜者,無以下體根莖之惡並棄其葉,以興為室家之法,無以其妻顏色之衰並棄其德。”後以“下體”喻婦人色衰。○[唐][李白]《秦女卷衣》詩:“願君采葑菲,無以下體妨。”◆2.喻不才。[明][金鉉]《上高硜齋先生書》:“惟望不遺下體,克督進修,少有墮渝,即嚴鞭策。”◆3.人體的下部。亦特指男女的陰部。也叫“下身”。《尚書大傳》卷二:“時則有下體生於上之痾。”○[明][馮夢龍]《智囊補‧捷智‧顧琮》:“[顧琮]為補闕,嘗有罪,繫詔獄,當伏法……忽夢見其母下體。時有善解者賀曰:‘子其免乎。太夫人下體,是足下生路也。重見生路,何吉如之。’”[郁達夫]《她是一個弱女子》二七:“那女工卻認出了雙目和嘴都還張着,下體青腫得特別厲害,胸前的一隻右奶已被割去了的[鄭秀岳]的尸身。”◆4.猶賤體。謙稱己身之卑賤。[清][洪昇]《長生殿‧定情》:“怕庸姿下體,不堪陪從椒房。”◆II屈節。○[漢][劉向]《九嘆‧惜賢》:“欲卑身而下體兮,心隱惻而不置。”

物體(物体),◆1.物的本體;器物的形體。○[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夫物體自有精麤,精麤謂之好惡。”◆2.由物質構成的、占有一定空間的個體。○[方紀]《三峽之秋》:“仿佛[三峽]本來就是個發光的物體。”

五雲體(五云体),◆亦稱“五朵雲”。◆指[唐][韋陟]用草書署名的字體。○[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下》:“﹝[韋陟]﹞每令侍婢主尺牘,往來復章,未常自札,受意而已。詞旨輕重,正合[陟]意。而書體遒利,皆有楷法,[陟]唯署名。嘗自謂所書‘陟’字,如五朵雲,當時人多倣效,謂之[郇公]五雲體。”○[宋][張淏]《雲谷雜記‧書後花押》:“[唐文皇]令群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遂以草名為花押,[韋陟]五朵雲是也。”○[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四:“[唐]人初未有押字,但草書其名以為私記,故號花書,[韋陟]五雲體是也。”亦省作“五雲”。○[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三引[梁山舟]詩:“我自無心結蛇蚓,錯傳[韋陟]五雲如。”

五體(五体),◆1.指《春秋》記述史事隱寓褒貶的五種手法。○[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推此五體,以尋經傳,觸類而長之。”參見“五例”。2.指漢字五種字體。篆書、八分書、真書、行書、草書。○[宋][任玠]《玉海序》:“[范度]《五體書》云:五體,曰篆、曰八分、曰真、曰行、曰草。”◆3.指漢字五種字體。真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宋高宗]《翰墨志》:“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隸、篆五體。”◆4.指四肢及頭。○《起世經》卷二:“復以五叉,磔其五體,極受苦毒。”○《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說得他悉心懺悔,五體皈依。”

無體(无体),◆1.謂行禮中沒有一定的動作儀式。○《禮記‧孔子閑居》:“[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孔穎達]疏:“非有升降揖讓之禮,故為無體之禮也。”◆2.沒有形體。道家形容道的玄妙抽象,佛教亦以表示教義的玄微。○《淮南子‧精神訓》:“其動無形,其靜無體。”○[高誘]注:“無形無體,道之容也。”○[漢][嚴遵]《道德指歸論‧道生》:“道之為物……指之無體,象之無容。”○[唐][張說]《陳州龍興寺碑》:“觀夫廣大無相者,虛空也,四輪依之而住;精微無體者,佛性也,萬法因之以生。”◆3.沒有一定的體式或格式。○《舊唐書‧音樂志三》:“六變有成,三登無體。”

無關大體(无关大体),◆對全局沒有關係或影響。○《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這正叫作事屬偶然,無關大體。”○[魯迅]《華蓋集續編‧不是信》:“只是弄弄筆墨是在所不免的……雖然偶有些‘耳食之言’,又大抵是無關大體的事。”亦作“無關大局”。○[毛澤東]《介紹一個合作社》:“至死不變,願意帶着花崗岩頭腦去見上帝的人,肯定是有的,那也無關大局。”○[謝覺哉]《民主與法制》:“強迫人作普遍的反省,是不適當的。他有不可告人的事,如無關大局,何必多管?”

文體(文体),◆1.文雅有節的體態。○[漢][賈誼]《新書‧道術》:“動有文體謂之禮,反禮為濫。”○[唐][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謁王使君叔》詩:“年華初冠帶,文體舊弓裘。”◆2.指身體。用為敬詞。○[宋][蘇軾]《與范夢得書》之五:“今日謁告,不克往見,辱教,伏承文體佳勝。”◆3.文章的風格或結構、體裁。○[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宋]徵士[陶潛]詩,其源出於[應璩],又協[左思]風力,文體省靜,殆無長語。”○[唐][劉知幾]《史通‧載文》:“爰洎中葉,文體大變。”○[金][王若虛]《論語辨惑四》:“[晦庵]載一[李氏]者之說,曰此章及六言、六蔽、五美、四惡之類,皆與前後文體大不相似。”○[清][龔自珍]《秦漢石刻文錄序》:“文體五百歲一變,書體五百歲一變。”◆4.字體。○《太平廣記》卷二三○引[唐][陳翰]《异聞集‧王度》:“文體似隸,點畫無缺。”◆5.文娛體育的簡稱。如:努力開展文體活動。

王體(王体),◆1.指朝廷的大政方針。○《漢書‧薛宣傳》:“其法律任廷尉有餘,經術文雅足以謀王體,斷國論。”○[宋][歐陽修]《除宋庠制》:“﹝[宋庠]﹞蔚為名臣,文足以為國華,學足以謀王體。”◆2.王的軀體。○[清][洪亮吉]《尸鄉置》詩:“不若[項王]故人[呂馬童],手裂王體居奇功。”

外體(外体),◆身體的外部。比喻輔佐之士。○[漢][王裒]《四子講德論》:“君者中心,臣者外體。外體作,然後知心之好惡;臣下動,然後知君之節趨。”○[三國][魏][嵇康]《管蔡論》:“雖內信如心,外體不立,稱兵叛亂,所惑者廣。”

通體(通体),◆1.合為一體。○《淮南子‧本經訓》:“通體于天地,同精于陰陽。”◆2.謂媾合。○[漢][司馬相如]《琴歌》之二:“交情通體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3.文章的整個體例。○[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仲尼]從而脩之,以成一經之通體。”○[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四:“少年之詩,往往有句無篇,能通體完密者最少。”◆4.全身;渾身。○[唐][韓偓]《寒食日沙縣雨中看薔薇》詩:“通體全無力,酡顏不自持。”○《綠野仙蹤》第十四回:“八人覺得通體鬆快,如釋[泰山]。”○[老舍]《正紅旗下》十一:“他們滿面紅光,滿身綢緞,還戴着繡花的荷包與褡褳,通體光彩照人。”◆5.整個物體。○[清][沈初]《西清筆記‧紀庶品》:“[痕都斯坦]玉盤碗,其薄如紙,而製甚佳,規矩凹凸,通體毫髮不差。”○[清][張德彝]《隨使法國記‧使事記》:“墻厚一丈,漸減至頂厚二尺,通體堅固,海中雖有狂風巨浪,不至有撼動之險。”◆6.全部。○[魯迅]《故事新編‧采薇》:“尤其可議的是他們的品格,通體都是矛盾。”○[老舍]《駱駝祥子》十三:“[老程]極快的穿上衣裳,鈕扣通體沒扣。”◆补证条目■全部。○宋欧阳修《渔家傲》词:“九日歡遊何處好,黄花萬蕊雕闌繞。通體清香無俗調。”

天體(天体),◆1.天的形體;宇宙。○《東觀漢記‧和熹鄧皇后傳》:“嘗夢捫天體,蕩蕩正青滑。”○《後漢書‧張衡傳》“著《靈憲》、《筭罔論》,言甚詳明”[李賢]注引《漢名臣奏》:“[蔡邕]曰:‘言天體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清][葉廷琯]《鷗陂漁話‧劉書樵晉游詩選》:“雜詩云:天體本大圓,乾健運於中。”○[巴金]《滅亡》第二十章:“在這樣大得無邊的天體中,只嵌着幾顆數得清楚的明星。”◆2.太陽、地球、月亮和其他恒星、行星、衛星以及彗星、流星等宇宙間所有星辰的統稱。◆补证条目■太阳、地球、月亮和其他恒星、行星、卫星以及彗星、流星等宇宙间所有星辰的统称。○清伟烈亚力编《六合丛谈》十一:“歌白尼著書曰《天體環繞》,成於嘉靖九年,皆自論所立法,以地球爲行星,繞太陽行,軌道在金、火二星之間。”

體子(体子),◆身體,體質。○[魯迅]《書信集‧致蕭軍蕭紅》:“我的體子並不算壞。”○[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你體子又單薄,哪經得住熬夜。”

體重(体重),◆身體的重量。○[洪深]《電影戲劇表演術》第三章:“基盤的寬狹,與體重的分配,錯綜地變化着,有種種不同的意義。”

體中,◆身体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王出語人曰:‘雙目閃閃,若巖下電,精神挺動,體中故小惡。’”`24`2.`25`心里;胸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卞望之云郗公:體中有三反:方於事上,好下佞己,一反;治身清貞,大脩計校,二反;自好讀書,憎人學問,三反。”

體知(体知),◆體察瞭解。○《後漢書‧律曆志上》:“音不可書以曉人,知之者欲教而無從,心達者體知而無師,故史官能辨清濁者遂絕。”○[元][柯丹丘]《荊釵記‧就祿》:“因奸相招贅不從,改調[潮陽],意欲陷害,後因朝廷體知處事能為,持心公正,陞任[吉安]知府。”○《水滸傳》第十三回:“體知[東溪村]山上有株大紅葉樹,別處皆無。你們眾人採幾片來縣裏呈納,方表你們曾巡到那裏。”

體正(体正),◆禮儀規矩。體,通“禮”。○《世說新語‧德行》“[郗公]值[永嘉]喪亂”[南朝][梁][劉孝標]注引《郗鑒別傳》:“少有體正,耽思經籍,以儒雅著名。”

體語(体语),◆指[魏][晉][南北朝]時的一種反切隱語。即以兩個字先正切,再倒切,成為另外兩個字。又稱反語。如[晉][孝武帝]作[清暑殿],有識者以為“清暑”的反語為“楚聲”,因為清暑切為楚,暑清切為聲。見《晉書‧孝武帝紀》。○《北齊書‧徐之才傳》:“尤好劇談體語,公私言聚,多相嘲戲。”○[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聲韻》:“[周顒]好為體語,因此切字皆有紐,紐有平上去入之異。”參見“反語”。

體意(体意),◆體裁和思想內容。○[晉][摯虞]《文章流別論》:“昔[班固]為《安豐戴侯頌》,[史岑]為《出師頌》、《和熹鄧后頌》,與《魯頌》體意相類。”

體性(体性),◆1.身體。○《國語‧楚語上》:“且夫制城邑,若體性焉,有首領股肱,至于手拇毛脈,大能掉小,故變而不勤。”○[唐][陸龜蒙]《甫里先生傳》:“或寒暑得中,體性無事,時乘小舟,設篷席,齎一束書,茶灶、筆床、釣具,櫂船郎而已。”◆2.稟性。○《商君書‧錯法》:“夫聖人之存體性,不可以易人。”○[宋][朱淑真]《青蓮花》詩:“淨土移根體性殊,笑他紅白費工夫。”○[崔璇]《一條褲子》:“你們不知道我這人的體性,我窮,窮的剛強,乾凈俐索。”◆3.謂體悟真性。○《莊子‧天地》:“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間者,汝將固驚邪?”[成玄英]疏:“悟真性而抱精淳,混囂塵而遊世俗者,固當江海蒼生,林藪萬物,鳥獸不駭,人豈驚哉!”

體心(体心),◆貼心。○[鄒志安]《工作隊長張解放》:“說句體心話,鬧得不好……這種事情我經得比你多啊!”

體相(体相),◆形體相貌。○《法苑珠林》卷二七:“體相雖假,用表真容。”○《景德傳燈錄‧迦毗摩羅》:“此是尊者現佛性體相以示我等。”○《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手法總論》:“故必素知其體相,識其部位,一旦臨證,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

體物(体物),◆1.生成萬物。○《禮記‧中庸》:“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鄭玄]注:“體,猶生也;可,猶所也。”○[孔穎達]疏:“言鬼神之道生養萬物無不周遍,而不有所遺;言萬物無不以鬼神之氣生也。”○[清][戴震]《原善》卷上:“‘形而上’者,陰陽鬼神胥是也,體物者也……五行之成形質者,則器也;其體物者,道也。”◆2.描述事物;摹狀事物。○[晉][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木篇》:“[庾信]謂[魏]使尉[瑾]曰:‘我在[鄴],遂大得蒲萄,奇有滋味。’[陳昭]曰:‘作何形狀?’[徐君彥]曰:‘有類軟棗。’[信]曰:‘君殊不體物,何得不言似生荔枝?’”[王國維]《人間詞話》八:“[美成]([周邦彥])深遠之致不及[歐][秦],唯言情體物,窮極工巧,故不失為第一流之作者。”

體天(体天),◆依據天命。○[唐][黃滔]《省試王者之道如龍首賦》:“王者以御彼萬國,居于九重,既體天而立制,遂如首以猶龍。”○[清][李漁]《蜃中樓‧乘龍》:“二位的姻緣乃前生註定,小仙不過體天行道,何恩之有!”

體識(体识),◆稟性和器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會稽][賀生],體識清遠,言行以禮。”○[唐][元稹]《贈工部尚書李公墓志銘》:“長於議論,用體識為文章,於朋友間好盡言。”

體上(体上),◆身上。指日常隨身的。○《魏書‧傅豎眼傳》:“[乾愛]云:‘汝豈可著體上衣服見[垣公]也?’時[垣護之]為刺史。○[靈越]奮聲言:‘[垣公]![垣公]!著此當見南方國主,豈[垣公]也。’”

體色(体色),◆形體顏色。指形貌。○《管子‧白心》:“口無虛習也,手無虛指也,物至而命之耳。發於名聲,凝於體色,此其可諭者也。”○[漢][王充]《論衡‧講瑞》:“鳳皇騏驎都與鳥獸同一類,體色詭耳,安得異種?”

體親(体亲),◆指骨肉至親。○《梁書‧邵陵攜王綸傳》:“蕭牆興變,體親成敵。”◆补义条目■在正式请媒人上门提婚前,私下里打听对方情况,看是否般配,谓之体亲。○明周朝俊《红梅记·询婢》:“〔末〕他女兒可曾嫁人麽?〔朝背云〕此人像是體親模樣兒。”

體氣(体气),◆1.指詩文的體制格調。○[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明][胡應麟]《詩藪‧古體上》:“擬《郊祀》,須得其體氣典奧處。”◆2.指稟性,氣質。○《三國志‧吳志‧王蕃傳》:“[蕃]體氣高亮,不能承顏順指。”○《世說新語‧品藻》“[元禮]居八俊之上”[劉孝標]注引[三國][吳][姚信]《士緯》:“[陳仲舉]體氣高烈,有王臣之節。”○《北史‧元子華傳》:“[子思]以手捋鬚,顧謂[子華]曰:‘君惡體氣。’”◆3.指氣血或氣息。○[三國][魏][嵇康]《養生論》:“愛憎不棲於性,憂喜不留於情,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二:“體氣甚急,狀若將死。”◆4.指體質。○《資治通鑒‧晉武帝泰始二年》:“帝曰:‘朕得奉瞻山陵,體氣自佳耳。’”[清][梁章鉅]《歸田瑣記‧松文清公》:“公身材僅中人,而體氣壯實。”○[洪深]《香稻米》第一幕:“[黃]妻:‘不過體氣是各人的不同。像新娘子這樣瘦弱,千萬做不得笨重生活的。’”

體面(体面),◆1.體態與臉。○[唐][張九齡]《上姚令公書》:“初則許之以死殉,體面俱柔;終乃背之而飽飛,聲名已遂。”◆2.容貌;面貌。○[元][馬致遠]《青杏子‧姻緣》曲:“體面妖嬈,精神抖擻。”○[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其《下山虎》云:‘大人家體面,委實多般,有眼何曾見。’”◆3.面子;名譽。○《儒林外史》第一回:“因老先生要買,房主人讓了幾十兩銀賣了,圖個名望體面。”○《玉嬌梨》第四回:“若說窺見他小姐醜陋,不成親事,他便沒體面,怪我輕薄了。”○[沙汀]《淘金記》三:“她們企圖敗壞他的興致,而且,使他的體面受到損害。”◆4.謂有聲望,有面子。○《老殘游記》第十三回:“體面一些的人,總無非說自己才氣怎麼大,天下人都不認識他。”○[葉聖陶]《潘先生在難中》:“[潘先生]本來是體面的大家知道的人物。”◆5.情面。○《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我若不扶持他,同官體面何存!”[清][李漁]《凰求鳳‧倒嫖》:“我家相公卻不得朋友的體面,只得留在花園,擔擱一晚。”◆6.體制;格局。○《朱子語類》卷九十:“古之所謂廟者,其體面甚大,皆是門、堂、寢、室,勝如所居之宮,非如今人但以室為之。”○[明][李東陽]《麓堂詩話》:“顧其所自為作,徒得[唐]人體面,而亦少超拔警策之處。”◆7.體統;規矩。○[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四摺:“你只看聚義兩個字,不要因這小忿,壞了大體面。”○[明][王錂]《春蕪記‧宴賞》:“夫人不要講這話,小廝們聽見,不像體面。”○《好逑傳》第五回:“縣尊聽見[鐵公子]嚷得不成體面,便也拍案大怒道:‘這是朝廷設立的公堂,你是甚麼人,敢如此放肆!’”◆8.好看;漂亮。○《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三:“司理曉得他是法術人,有心庇護他。免不得外觀體面,當堂鞠訊一番。”○[魯迅]《故事新編‧理水》:“這是送到上頭去的呵!要做得乾凈、細緻、體面呀!”[鄒韜奮]《萍蹤寄語》七四:“﹝她﹞生得很體面,身裁頎長,態度端莊而靈動。”◆9.光彩;光榮。○[清][孔尚任]《桃花扇‧餘韻》:“如今好了,也是我老漢同些村中父老,檢骨殯殮,起了一座大大的墳塋,好不體面。”○[清]林則徐《諭各國商人呈繳煙土稿》:“此後照常貿易,既不失為良夷,且正經買賣儘可獲利致富,豈不體面。”○[老舍]《龍鬚溝》第二幕第一場:“當初哇,我討厭他蹬車,因為蹬車不是正經行當,不體面。”

體力(体力),◆人體活動時所能付出的力量。○[晉][張華]《博物志》卷五:“初小困,十數日後,體力壯健,不復思食。”○[明][吳承恩]《賀楊封君七十障詞》:“神明益茂,體力逾康。”○[魏巍]《東方》第六部第十三章:“[郭祥]開刀以後,症狀很快消失,體力日漸康復。”

體理(体理),◆1.指文章的內容、義理。○[晉][皇甫謐]《<三都賦>序》:“賦也者,所以因物造端,敷弘體理,欲人不能加也。”○[唐][高彥休]《唐闕史‧楊敬之》:“始閱其人,眉宇清朗。次與之語,詞氣安詳。終閱其文,體理精奧。”◆2.猶體格。○[宋][范仲淹]《與朱氏書》:“得兒子書,知體理爽和。”

體解(体解),◆1.古代祭祀、宴饗時,將牲體切割為二十一部分。○《國語‧周語中》:“體解節折而共飲食之。”○《周禮‧夏官‧小子》“掌祭祀羞羊肆羊殽肉豆”[鄭玄]注引[漢][鄭司農]曰:“羊殽,體解節折也。”○[孫詒讓]正義:“今以《禮經》、《春秋》內外傳及[韋]、[杜]、[賈]諸說參互考之,脀解之法蓋有五,而實止四等。一曰全烝,全而薦之,則不解者也……四曰體解,節折謂之折俎,亦謂之殽烝。於七體中,復解前後左右肱股、脊、左右脅,各為三體,則解為二十一體也。凡牲之爓孰者,必體解。”◆2.分解人的肢體。古代酷刑之一。○《楚辭‧離騷》:“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王逸]注:“雖遭支解,亦不能變。”○《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恐,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之,體解[軻]以徇,而使[王翦]、[辛勝]攻[燕]。”◆3.猶解體。比喻人心離散。○《元史‧世祖紀六》:“臣等久積不平,心離體解。”○《續資治通鑒‧宋英宗治平二年》:“﹝[呂誨]言﹞今前席詳延,無非藩邸之舊,清途進用,皆出權幸之門。忠良之人,寧無體解。”◆4.理解;領悟。○《魏書‧樂志》:“時司樂上書,典章有闕,求集中祕群官議定其事,并訪吏民,有能體解古樂者,與之修廣器數,甄立名品,以諧八音。”○《華嚴經‧凈行品》:“自歸於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意。”

體節(体节),◆指帶骨的大塊的牛羊肉。語本《國語‧周語中》:“體解節折而共飲食之。”○[唐][柳宗元]《嶺南節度使饗軍堂記》:“千人以上,鉶鼎體節,燔炰胾炙,羽鱗貍互之物,沉泛醍盎之齊,均飫于卒士。”

體會(体会),◆體驗領會。○《朱子語類》卷五:“卻是[漢]儒解‘天命之謂性’,云‘木神仁,金神義’等語,卻有意思,非苟言者。學者要體會親切。”○[清][戴名世]《<中西經星同异考>序》:“蓋[定九]時時欲傳絕學於世,頗屬意於余;而余亦欲得[定九]親相指授,洞悉其源流,體會其精要,而後乃敢序[定九]之書。”○[秦牧]《<長河浪花集>序》:“從許多同志熾熱的眼光中,你都可以體會到這種無聲的語言。”

體化(体化),◆謂以自己的行動感化別人。○[漢][蔡邕]《文範先生陳仲弓銘》:“正身體化,足以陶冶世心。”亦謂自身被感化。○[廖仲愷]《<孫中山先生文集>序》:“讀先生之遺文者,能體化而力行焉,則此集之刻,為不虛矣。”

體行(体行),◆1.親自實行。○[漢][東方朔]《答客難》:“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迺設用於[文][武]。”○《後漢書‧班固傳下》:“體行德本,正性也。”○[李賢]注:“體行,猶躬行也。”◆2.行事,事跡。○《後漢書‧朱穆傳》:“及[穆]卒,[蔡邕]復與門人共述其體行,謚為[文忠先生]。”◆补证条目■行事;事迹。○《普曜经·论降神品》:“言先意至,仁和其性,體行質直而無諛諂。”

體國經野(体国经野),◆分劃國都,丈量田野。○《周禮‧天官‧序官》:“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鄭玄]注:“體猶分也,經謂為之里數。○[鄭司農]云:‘營國方九里,國中九經九緯,左祖右社,面朝後市,野則九夫為井,四井為邑之屬是也。’”後亦用以泛指創建國家、治理國家。○[北周][庾信]《賀新樂表》:“我[太祖文皇帝],體國經野,設官分職。”○[唐][楊炯]《公卿以下冕服議》:“其後數遷五德,君非一姓,體國經野,建邦設都。”○[清][鄒容]《革命軍》第三章:“往往於兵連禍結之時,舉國糜爛之日,建立弘猷,體國經野,以為人極。”

體國(体国),◆1.創建或治理國家。○[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體國垂制,上穆下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劉頌]殷勤於時務,[溫嶠]懇惻於費役,並體國之忠規矣。”○[清][王夫之]《家世節錄》:“嗚呼!先正體國用人,爭而不忮如此,天下何得不晏然!”參見“體國經野”。2.體念國家。○[宋][岳飛]《奏措置曹成事宜狀》:“奉聖旨令:……其[馬友]等並聽帥臣[岳飛]節制,各務體國,共力破賊。”○[明][李東陽]《邃庵太宰先生初度疊前韻奉壽》:“夙夜在公長體國,行藏自我亦由天。”○[清][梅曾亮]《臣事論》:“然有公忠體國之大臣,則亦不利乎此矣。”

體分(体分),◆1.秉賦和素質。○[三國][魏][劉劭]《人物志‧英雄》:“必聰能謀始,明能見機,膽能決之,然後可以為英,[張良]是也;氣力過人,勇能行之,智足斷事,乃可以為雄,[韓信]是也;體分不同,以多為目,故英雄異名。”◆2.職分;身分。○《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至於體分冥固,道契不墜……其揆一也。”○[李善]注:“言至於君臣之體分,既固於冥兆,上下之契,亦存而不墜。”○[宋][邵雍]《寄商守宋郎中》詩:“初返[洛]城無限事,閑人體分似相違。”

體法(体法),◆詩文書畫等的格局法式。○[唐][張懷瓘]《書斷‧蔡邕》:“工書,篆隸絕世,尤得八分之精微,體法百變,窮靈盡妙,獨步今古。”○[唐][賈耽]《賦虞書歌》:“眾書之中[虞]書巧,體法自然歸大道。”○《新唐書‧裴休傳》:“能文章,書楷遒媚有體法。”參見“體裁”。

體二(体二),◆謂效法[顏淵]、[冉有]。泛指效法聖賢。○《文選‧李康<運命論>》:“雖[仲尼]至聖,[顏冉]大賢,揖讓於規矩之內,誾誾於[洙][泗]之上,不能遏其端;[孟軻]、[孫卿],體二希聖,從容正道,不能維其末。”○[張銑]注:“[孟][孫]二子體法[顏冉],故云體二;志望[孔子]之道,故云希聖。”○[唐][楊炯]《<王勃集>序》:“仰貫一以知歸,希體二而致遠。”

體德(体德),◆指先天的德性。○《國語‧吳語》:“昔吾先王,體德聖明,達於上帝。”

體道(体道),◆躬行正道。○《韓非子‧解老》:“夫能有其國保其身者,必且體道。”○[陳奇猷]集釋:“體亦履也。”○[唐][韓愈]《除崔群戶部侍郎制》:“具官[崔群],體道履仁,外和內敏。”○[宋][李綱]《上淵聖皇帝實封言事奏狀》:“[道君皇帝]體道法古,應天順人,不貳不疑,傳付大器。”參見“履道”。

體當(体当),◆I猶體會。○[宋][司馬光]《乞進呈文字第三札子》:“臣自體當近日以來,病勢亦似更減,步履比向時稍輕。”○《朱子語類》卷九五:“詳此一段意,只是體當這箇實理。雖說出有許多般,其實一理也。”◆II謂治政得當。○《宋書‧徐湛之傳》:“令僕治務所寄,不共求體當,而互相推委,糾之是也。”

所體(所体),◆謂事物的本體。○《墨子‧大取》:“於所體之中而權輕重之謂權。”○[譚戒甫]釋:“後世論學,多言體、用或事、理。此所體者體也,理也。”

四體(四体),◆1.四肢。○《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晉][陶潛]《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詩:“四體誠已疲,庶無異患干。”○[清][趙翼]《偶書所見》詩:“乃厭四體勤,專想飽且燠。”◆2.指整個身體,身軀。○[唐][顧況]《謝王郎中贈琴鶴》詩:“因想[羡門]輩,眇然四體輕。”○《四游記‧靈耀分龍會為明輔》:“兒今此行,若再飲酒,有違父命,四體不得回鄉。”◆3.比喻君王的輔弼大臣。○《左傳‧襄公三十年》:“且司馬令尹之偏,而王之四體也。”○[杜預]注:“俱股肱也。”○《後漢書‧蔡邕傳》:“夫宰相大臣,君之四體。”◆4.指[晉][衛恒]所撰《四體書勢》。見《晉書‧衛恒傳》。○[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字法昉自《四體》。”原注:“[晉][衛恒]撰。”◆5.指古文、篆、隸、草四種書體。○[清][馬國翰]《<四體書勢>序》:“[恒]於四體,自作古、隸二勢,篆述[蔡邕],草述[崔瑗],合而諷誦,如出一手。”◆6.今亦通稱真、草、隸、篆四種書體。◆7.集句詩的別稱。○[宋][陳師道]《後山居士詩話》:“[王荊公]莫年喜為集句,[唐]人號為‘四體’。”

四六體(四六体),◆駢文的一體。詳“四六”。

水體,◆自然界中水的总体。也指某一范围内(如某条河、某个湖等)水的总体。○《人民日报》1988.1.11:“美丽的太湖上,正在进行一项开发水体资源的‘绿色革命’。”

書體(书体),◆1.字體。○《晉書‧衛恒傳》:“[杜氏]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清][金農]《過北碕精舍得宋高僧手寫<涅槃經>殘本即題其後》詩:“法王力大書體肥,肯落人間寒與饑。”○[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五篇:“六國之時,文字異形,[斯]乃立意,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畫一書體。”◆2.文體。○[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詳總書體,本在盡言。”○[清][蔣士銓]《一片石‧宴閣》:“前日邂逅[婁妃],偶論書體,見他詞翰精妙,遂為文字之交。”

事體(事体),◆1.事理;道理。○《東觀漢記‧胡廣傳》:“達練事體,明解朝章。”○[晉][葛洪]《抱樸子‧仁明》:“明見事體,不溺近情,遂為純臣。”○《二刻拍案驚奇》卷十:“[鐵裏蟲]道:‘叫你兒子出來,我教道他事體。’”◆2.體制;體統。○《北史‧張普惠傳》:“班勞所施,慮違事體。”○[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事》:“中貴悚懼曰:‘念某年離班行,不知州府事體。’”○《紅樓夢》第一一八回:“咱們這樣人家的姑娘出了家,不成個事體。”◆3.事情;情況。○[唐][白居易]《請罷兵第三狀》:“行營近日事體陛下一一具知。”○《宋史‧岳飛傳》:“其事體莫須有。”○《三國演義》第四五回:“[玄德]聚眾曰:‘[孔明]一去[東吳],杳無音信,不知事體如何?’”[丁玲]《韋護》第二章:“兩人常常要為這些事體鬧架。”◆4.指形體。○[孫中山]《駁<保皇報>》:“夫性質與事體異,發現於外謂之事體,稟賦於中謂之性質。”◆5.猶職業,工作。○[洪深]《貧民慘劇》第二幕:“[劉姑丈]:‘找些事體混混。’[王一聲]:‘姑丈,我自小沒讀書,也沒學過手藝,什麼也不會幹。’”[茅盾]《上海》:“你到[上海]來托朋友尋事體,剛剛你的朋友自己也沒事體,你的運氣也太壞!”

事大體重,◆事情重大,关系深远。○宋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卷四:“九貢之法,所以三代之時漕運之法未甚講論,正緣未是事大體重。”

識體(识体),◆識知體要;懂得道理。○《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若聽那個女孩子的那番仗義,這個女孩兒的這番識體,都叫人可感可疼。”

識大體(识大体),◆懂得事情的要領或有關大局的道理。○[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理既切至,辭亦通暢,可謂識大體矣。”○[清][昭槤]《嘯亭續錄‧善撲營》:“其後[文遠皋寧]任金吾時,以其賤卒不宜近上前,因奏罷之,人稱其識大體云。”○[聞一多]《演講錄‧八年的回憶與感想》:“這年頭愈是年輕的,愈能識大體,博學多能的中年人反而只會挑剔小節。”

時體(时体),◆當時流行的文體。○[宋][沈括]《夢溪筆談‧人事一》:“公主文,決意痛懲,凡為新文者一切棄黜,時體為之一變。”

十體(十体),◆1.指十種文體。○[唐][陸龜蒙]《再酬襲美先輩見和讀襄陽耆舊傳之作》詩:“吾祖仗才力,革車蒙虎皮,手持一白旄,直向文場麾……十體免負贅,百家咸起痿。”○[明][楊慎]《文賦列十體》:“分文之十體,各以四字盡之,可謂妙矣。”◆2.指書法的十體。○[唐][張懷瓘]所分為: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隸書、章草、行書、飛白、草書。見所著《書斷‧列傳》。3.指書法的十體。○[唐][唐元度]所分為: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飛白、薤葉、垂針、垂露、鳥書、連珠。見《宣和書譜‧唐元度》。◆4.指十種詩體。○[唐][元稹]於[元和]七年時,將自己所作詩分編為古諷、樂諷、古體、新題樂府、律詩五言七言兩體、律諷、悼亡、艷詩今古兩體,共成十體。見所作《敘詩寄樂天書》。◆5.指十種詩體。○[五代][齊己]分詩作為高古、清奇、遠近、雙分、背非、虛無、是非、清潔、覆妝、闔門十體。見所著《風騷旨格‧詩有十體》。

生體(生体),◆機體。○[魯迅]《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采用”》:“恰如吃用牛羊,棄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養及發達新的生體,決不因此就會‘類乎’牛羊的。”

神體(神体),◆精神與肉體。○《晉書‧隱逸傳‧楊軻》:“﹝[軻]﹞常臥土床,覆以布被……[鋪]([荀鋪])發[軻]被,露其形,大笑之。○[軻]神體穨然,無驚怒之狀。”○[北齊][邢卲]《冀州刺史封隆之碑》:“神體秀異,志識閒爽。”○[唐][長孫佐輔]《山居》詩:“星昏歸鳥過,火出樵童還。神體自和適,不是離人寰。”

身體力行(身体力行),◆《淮南子‧氾論訓》:“聖人以身體之。”○《禮記‧中庸》:“力行近乎仁。”後以“身體力行”謂親身體驗,努力實行。○[明][章懋]《答東陽徐子仁》:“合而觀之,皆可得其要矣。但不能身體力行,則雖有所見,亦無所用。”○《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門生父親平日卻是認定一片性情,一團忠恕,身體力行。”○[鄒韜奮]《患難餘生記》第三章:“這種‘服務精神’成為集體的產物或遺產,而身體力行於不自知。”

身體(身体),◆1.指人或動物的全身。○《戰國策‧楚策四》:“[襄王]聞之,顏色變作,身體戰慄。”○《漢書‧王商傳》:“為人多質而威重,長八尺餘,身體鴻大。”○《水滸傳》第四回:“俺好些時不曾拽拳使腳,覺得身體都困倦了。”○[方之]《在泉邊》:“告訴你一件好笑的事,檢查身體的時候,真緊張!”◆2.體格;體魄。○《管子‧任法》:“利身體,便形軀,養壽命,垂拱而天下治。”○《墨子‧公孟》:“有游於[子墨子]之門者,身體強良,思慮徇通。”○[唐][韓愈]《重雲李觀疾贈之》詩:“飲食為減少,身體豈寧康?”○《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回:“展開看時,不過說銀子已經收到,在外要小心保重身體的話。”○[方之]《在閣樓上》三:“好久不見了,老書記,你--,你身體還好吧?”◆3.謂親身履行。○《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而不辯,何也?”[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若自己不能身體實踐,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謗也。”

上體(上体),◆人的上身。

上官體(上官体),◆初[唐]詩人[上官儀],詩多應製而作,內容空虛,講求駢儷對仗,風靡一時,稱為“上官體”。○《舊唐書‧上官儀傳》:“本以詞彩自達,工於五言詩,好以綺錯婉媚為本。○[儀]既貴顯,故當時多有效其體者,時人謂為上官體。”

山谷體(山谷体),◆詩體之一。○[宋][黃庭堅]一派的詩體。後衍為[江西]詩派。○[宋][楊萬里]《誠齋詩話》:“‘兒呼不蘇驢失腳,猶恐醒來有新作’,此[山谷]詩體也。”○[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以人而論,則有……[東坡]體、[山谷]體。”參見“江西詩派”。

三體(三体),◆1.指《詩經》的風、雅、頌三體。○《詩‧豳風‧七月》“七月流火”[唐][孔穎達]疏:“諸詩未有一篇之內備有風、雅、頌,而此篇獨有三體者。”◆2.指[唐]詩的七絕、七律、五律三體。○[宋][周弼]有《三體唐詩》六卷,即選此三體。3.指[唐]人賦詩唱和的三體。○[清][金埴]《不下帶編》卷三:“今人概言和韻,而不知[唐]詩賡和有三體,一曰依韻,一曰次韻,一曰用韻。”原注:“依韻,用在一韻,不用其字。次韻,和元韻,效其次第。此創於[元]、[白],其集中曰次用本韻是也。又次韻亦曰步韻,曰踵韻。用韻,但用彼韻,不次先後。”◆4.漢字的三種字體。在真書流行前,稱古文、篆書、隸書為三體。○《後漢書‧儒林傳序》:“[靈帝]乃詔諸儒正定五經,刊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驗。”○《舊唐書‧隱逸傳‧司馬承禎》:“[承禎]頗善篆、隸書,[玄宗]令以三體寫《老子經》。”○《宋史‧文苑傳三‧句中正》:“﹝[句中正]﹞嘗以大小篆、八分三體書《孝經》摹石,[咸平]三年表上之。”◆5.漢字的三種字體。真書、行書、草書。○《新唐書‧柳公權傳》:“[宣宗]召至御座前,書紙三番,作真、行、草三體。”◆6.史學中稱編年、紀傳與紀事本末三种體裁。編年體始於《春秋》,紀傳體始於《史記》,後[宋][袁樞]創紀事本末體,史部分類乃相沿分為三體。

三十六體(三十六体),◆[唐][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皆排行第十六而詩文則以儷偶相誇,世稱“三十六體”。○《新唐書‧文藝傳下‧李商隱》:“[商隱]初為文瑰邁奇古,及在[令狐楚]府,[楚]本工章奏,因授其學,儷偶長短而繁縟過之。時[溫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誇、號三十六體。”○《通雅‧釋詁》:“三十六體,儷偶之體也。”

日體(日体),◆太陽的本體。○《宋書‧禮志一》:“合朔之時,或有日掩月,或有月掩日。月掩日,則蔽障日體,使光景有虧,故謂之日蝕。”○《元史‧天文志一》:“﹝[至元]﹞二十九年正月甲午朔,日有食之。有物漸侵入日中,不能既,日體如金環然。”

人體(人体),◆人的身體。○《後漢書‧方術傳‧華佗》:“[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南朝][梁][沈約]《難范縝<神滅論>》:“又云,人體是一,故神不得二。”

全體學(全体学),◆晚[清]時稱生理學為全體學。○[清][梁啟超]《變法通議‧論科舉》:“明醫一科,以能通全體學,識萬國藥方,知中西病名證治者為及格。”亦簡稱“全體”。○[清][譚嗣同]《仁學》:“格致即不精,而不可不知天文、地輿、全體、心靈四學,蓋群學群教之門徑在是矣。”

全體(全体),◆1.指整個身體。○《釋名‧釋飲食》:“貊炙,全體炙之,各自以刀割,出於胡貊之為也。”○[清][俞樾]《茶香室續鈔‧天上人》:“予亦曾見三人,一人全體,二半坐云。”○[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這也是生活》:“他從此就站不起來,送回家裏,躺着,不想飲食,不想動彈,不想言語,請了耶穌教堂的醫生來看,說是全體什麼病也沒有。”◆2.指事物的全部。○[宋][劉克莊]《郊行》詩:“山晴全體出,樹老半身枯。”○[明][宋濂]《日本瑞龍山重建轉法輪藏禪寺記》詩:“有悟片言間,全體即呈露。”○[夏丏尊][葉聖陶]《文心》一:“生字查明瞭,再全體通讀,仍有許多莫明其妙的地方。”◆3.指某一集體中的全部人員。○[丁玲]《韋護》第二章:“他知道,關於這一層,她始終很難邀得大部分,幾乎是全體人的諒解。”◆4.比喻完美的全面的。○[魯迅]《集外集拾遺‧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他是一個全體,永遠的革命者。”◆5.見“全體學”。

氣體(气体),◆1.精氣和身體。○《禮記‧內則》:“凡養老:五帝憲,三王有乞言。五帝憲,養氣體而不乞言。”○[孔穎達]疏:“奉養老人,就氣息身體,恐其勞動,故不乞言。”○[宋][司馬光]《隨乞宮觀表辭位札子》:“臣以病羸拜起……旬日以來,疾大勢雖退,飲食亦稍進,然氣體疲乏。”◆2.指人的氣質和形貌。○《西游記》第三九回:“妖魔變作我師,氣體相同,實難辨認。”◆3.古謂氣之實體。○[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日月星辰,若皆是氣,氣體輕浮,當與天合,往來環轉,不得錯違。”◆4.今特指沒有固定的形狀和體積、能自發充滿任何容器的物質。如:空氣、氧氣、沼氣等。◆5.文章的氣勢與風格。○[宋][陳善]《捫虱新話‧歐陽公不以古文始於尹師魯》:“予觀國初文章,氣體卑弱,猶有[五代]餘習。”○[清][惲敬]《<大雲山房文稿二集>敘錄》:“至若[黃初]、[甘露]之間,[子桓]、[子建]氣體高朗,[叔夜]、[嗣宗]情識精微。”○[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七五:“不能古雅不幽靈,氣體難躋作者庭。”

命體(命体),◆猶命運。○[南朝][梁][劉孝標]《辯命論》:“命體周流,變化非一,或先號後笑,或始吉終凶。”命體,一本作“體命”。

名體(名体),◆名位與身分;名義與體統。○《後漢書‧獨行傳序》:“以其名體雖殊,而操行俱絕,故總為《獨行篇》焉。”○[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玄伯]剛簡,大存名體。志在高構,增堂及陛。”○[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一:“汝先王及今王曏事朝廷甚謹,由汝輩群下妄加之名號,遂使得罪于朝廷……今若能悔過從善,出于款誠,名體俱正,當相為奏之,庶幾朝廷或開允耳。”○[宋][周煇]《清波別志》卷下:“親疏有倫,名體歸正。”

面體(面体),◆面部和四肢。泛指全身。○[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諸注候》:“一年之後,四支重,喜臥,喜噦酸,面體浮腫,往來不時。”◆补证条目■面部和四肢。泛指全身。○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五:“棺中有人,髮已班白,衣冠鮮明,面體如生人。”

六體(六体),◆1.六種字體。(1)指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漢書‧藝文志》:“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2)指大篆、小篆、八分、隸書、行書、草書。○[唐][張懷瓘]有《六體論》。2.指六書。○《周禮‧地官‧保氏》“五曰六書”[唐][賈公彥]疏:“書有六體,形聲實多。”參見“六書”。3.《尚書》的六種文體。○[漢][孔安國]《尚書序》:“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書》之體例有六:曰典,曰謨,曰訓,曰誥,曰誓,曰命,是稱六體。”◆4.《易》卦的六爻。○《左傳‧閔公元年》:“《震》為土,車從馬,足居之,兄長之,母覆之,眾從之,六體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殺,公侯之卦也。”○《漢書‧律曆志上》:“陰陽比類,交錯相成,九六之變登降於六體。”○[漢][焦贛]《易林‧遯之師》:“堅固相親,白篤無患,六體不易,執以安全。”◆5.人的頭、身和四肢。○《漢書‧翼奉傳》:“天變見於星氣日蝕,地變見於奇物震動。所以然者,陽用其精,陰用其形,猶人之有五臧六體,五臧象天,六體象地。故臧病則氣色發於面,體病則欠申動於貌。”○[南朝][宋][鮑照]《藥奩銘》:“二脂六體,振衰返華。”◆6.[晉][裴秀]作《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其製圖之標識體例有六:一、分率,計里畫方;二、准望,辨正方位;三、道里,道路相距之裡數;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後三者皆道路夷險曲折之別。○[秀]圖今不傳,《晉書‧裴秀傳》錄《圖序》全文。參閱[清][胡渭]《禹貢錐指‧禹貢圖後識》。

靈體(灵体),◆1.神靈的體態。○[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於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泝。”◆2.飄逸的形體。○[晉][傅咸]《羽扇賦》:“鳳凰于飛,翽翽其羽,況靈體以遐翔,匪六翮其焉舉。”◆3.具有神奇威力的物體。○[李大釗]《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三)》:“這時的宗教漸漸離開自然界和物質,神遂全為離於現實界的不可思議的靈體。”◆4.指人。人為萬物之靈,故稱。○[許地山]《空山靈雨‧光的死》:“因為他走的時候臉上常帶着很憂鬱的容貌,所以一切能思維、能造作的靈體也和他表同情。”

兩體(两体),◆猶兩形。○《宋書‧五行志五》:“[晉惠帝][光熙]元年,[會稽][謝真]生子,大頭有鬢,兩蹠反向上,有男女兩體。生便作丈夫聲,經日死。”○[明][沈德符]《野獲編‧鬼怪‧人痾》:“舊傳貍有兩體,其年久者能變幻惑人,遇男則牝,遇女則牡,今京師有此妖。”參見“兩形”。

禮體(礼体),◆禮節;規矩。○[唐][常袞]《授李涵尚書右丞制》:“雅有學行,通於禮體。”○《舊唐書‧穆宗紀》:“坐日所有君臣獻替,事關禮體,便隨日撰錄,號為《聖政紀》。”○《西游記》第十八回:“你是他門下一個女婿,全沒些兒禮體。”○《儒林外史》第二二回:“小价村野之人,不知禮體,老先生休要見笑。”

理體(理体),◆1.猶事理。○《後漢書‧儒林傳下‧李育》:“﹝[李育]﹞嘗讀《左氏傳》,雖樂文采,然謂不得聖人深意,以為前世[陳元]、[范升]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圖讖,不據理體,於是作《難左氏義》四十一事。”◆2.治政之體要。○《北齊書‧源彪傳》:“度支尚書[元脩伯],[魏][文成皇帝]之後,清素寡欲,明識理體。”○《舊唐書‧辛替否傳》:“若以造寺必為其理體,養人不足以經邦,則[殷][周]已往皆暗亂,[漢][魏]已降皆聖明。”○《資治通鑒‧唐中宗景龍二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理體,猶言治體也,避[高宗]諱,以‘治’為‘理’。”○[宋][王讜]《唐語林‧言語》:“[魏][徵]陳古今理體,言太平可致,[太宗]納其言。”○《元典章‧刑部二‧禁治游街等例》:“遊街拷掠,誠非理體;若不禁治,枉傷人命,關係非輕。”◆3.論說體裁。○[唐][李華]《<蕭穎士文集>序》:“[賈誼]文詞最正,近於理體。”

老體面(老体面),◆猶言老面子。○[清][孔尚任]《桃花扇‧移防》:“罷罷,還到[史閣部]轅門,央他的老體面,替俺解救罷!”

口體(口体),◆口和腹;口和身體。○《孟子‧離婁上》:“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宋][蘇軾]《諫買浙燈狀》:“百姓不可戶曉,皆謂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奪其口體必用之資。”○[元][汪元亨]《雁兒落過得勝令‧歸隱》曲:“性情甘澹雅,口體便粗糲。”○[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余﹞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客體(客体),◆1.指外界事物,是主體的認識對象和活動對象。○[梁啟超]《新民說‧論私德》:“對於私人之交涉,與對於公人之交涉,其客體雖異,其主體則同。”◆2.指次要的人或事物。○[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今日[廣西]會黨,則知己為主體,而西人為客體矣。”

軍體,◆军事体育。○黄国荣《兵谣》上卷十:“军体是纳入训练大纲的军事项目,有法定的训练考核时间。”○《光明日报》1984.8.30:“现代军体五项包括射击、障碍跑、游泳、投弹和越野跑。”

君體(君体),◆人主的體統。○[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上:“如人君要選官時,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調軍時,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豈惟失卻君體,六卿亦皆不得其職。”

舉體,◆浑身;全身。○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范啓與郗嘉賓書曰:‘子敬舉體無饒縱,掇皮無餘潤。’郗答曰:‘舉體無餘潤,何如舉體非真者?’”

九體(九体),◆1.謂祭牲分解的九個部分。◆2.指人體的九個組成部分。

禁體(禁体),◆亦稱“禁字體”。◆指禁體詩。○[宋]陳傅良《和張孟阜尋梅韻》:“我嘗欲擬禁字體,不道雪月冰瓊瑰。”○[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元豐類稿》:“[薛太拙]有《閒居新雪八韻》,禁體之祖也。”參見“禁體詩”。

解體(解体),◆1.謂物體的結構鬆散、分解。○[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總術》:“況文體多術,共相彌綸,一物攜貳,莫不解體。”○《新唐書‧張玄素傳》:“[竇建德]陷[景城],執將殺之,邑人千餘號泣請代,曰:‘此清吏,殺之是無天也。大王即定天下,無使善人解體。’”[郭沫若]《演奏會上》:“狂濤似的掌聲把這靈魂的合歡驚破了,啊!靈魂解體的悲哀喲!”◆2.比喻人心離散。○《左傳‧成公八年》:“信不可知,義無所立;四方諸侯,其誰不解體。”○《後漢書‧楊彪傳》:“今橫殺無辜,則海內觀聽,誰不解體。”○[宋][蘇軾]《擬進士對御試策》:“所用之人,皆如今日,乍合乍散,臨事解體,不可復知,則無乃誤社稷歟?”[清][魏源]《聖武記》卷七:“將相不和,士皆解體。”◆3.瓦解。○[茅盾]《動搖》五:“不多時前,她自設的對於[方羅蘭]的壁壘,此時完全解體了。”◆4.脫身。○[南朝][宋][顏延之]《陶徵士誄》序:“遂乃解體世紛,結志區外,定跡深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