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代表生肖

游褒河 石门 栈道,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汉中主播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周幽王代表生肖1

石门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汉台区北13公里河东店镇的褒河谷口,以石门水库为依托,风景秀丽,古迹芸萃,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遗址就在这里。

巍峨挺拔、绵延数公里的水杉树整齐地排列在公路两旁,欢迎客人来访。确实是一道美丽壮观的风景线!

汽车可以沿褒谷山道,直接来到石门水库风景区门外的停车场。

水库风景区的大门入口,票价可不便宜。节假日旺季得120元/人,淡季可以打折。

通往石门水库的必经之路——石门隧道,仍显古朴沧桑。它使人想起建于东汉永平年间,采用“火烧水激”而成的石门隧洞,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车隧道,它的开凿实属不易。

书法名家郑子真的“石虎”运笔流畅,苍劲浑扑。

汉中流传久远的民间名谚,妇孺皆知。

石门水库坝高88米,顶长260米双曲拱坝,造型优美,宏伟壮观。

大坝下,山间褒河溪流潺潺,清泉涌溢,山瀑流水奔腾不息汇入汉江。现代化的大坝与仿古栈道相映成趣,吸引游人们流连忘返。大坝上高峡平湖,碧波荡漾,游船、快艇穿梭在17公里长的人工湖上,可尽情浏览湖光山色怡人美景。

新建的仿古栈道独具一格,飞架在陡壁悬崖上成为古褒斜道缩影。在褒河岸边,政府投资不少新修建的风景区。

景区大门和停车场。

沿河边新修建的大汉风格的仿古商铺,看起来空闲的不少,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

大型浮雕壁画“大禹治水”,还是很精美的。

绵延几公里的仿古一条街,汉文化的氛围十分的浓郁。汉白玉的大型浮雕名人画像。

大型“三国演义”典故彩色浮雕壁画在其他地方还是很少见。

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典故浮雕壁画,色彩鲜艳、惟妙惟肖、十分震撼。

景区的二道门,进去要买门票的。

人造景观——褒谷口瀑布,因为有水,在这里留影的人很多。

汉王刘邦和萧何、韩信文武二将的大型塑像。

汉中王刘邦的重孙——汉武帝刘彻和爱将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塑像。

魏王曹操唯一留世的手迹“衮雪”,系“汉魏石门十三品”之一,其真迹保存在汉中博物馆里。

收藏的曹操真迹拓片。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塑像。这张照片成了“四结义”?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汉中姑娘——褒姒。她让周幽王骊山之上烽火戏诸侯,只为求得美人一笑,一笑倾城,再笑倾国。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陕西道教协会会长,著名道教学者,著名书法家任法融大师题写的“山河观”运笔流畅、刚柔相济、疏密相间、浓淡相宜、浑扑大气。

新修建的山河道观依山而建,香客不断。

山河观下的隧道里大型彩色历史典故壁画,色彩鲜艳、人物丰富、栩栩如生、十分壮观。

清澈见底的褒河水上,有一座很长的索道吊桥,名为“情人桥”。小伙子们走在上边故意晃晃悠悠,惊险刺激,吓的姑娘直往小伙子的怀里钻。吸引的小孩子老远就顿足观望。

景区内有许多这样的历史典故雕塑,对教育孩子们有帮助。

还有十二生肖雕像,小童鞋们自动对号拍照留影。从景区内看河对面的316国道。

在这里,还有最令人叫绝的美食——不吃会后悔、鲜嫩无腥的“褒河鱼”。如果当年周幽王能把褒姒再带回她的家乡再吃上一次褒河鱼,或许美人就笑了,就不会有“烽火戏诸侯”这一出了。

被誉为陕南一绝的褒河鱼,见长于活鱼快做,鱼鲜肉嫩入味爽口,红油漫浸柔辣不腻,麻中透香回味悠长。水池中有草鱼,鲢鱼,黄辣丁,江团鱼等,还有多种口味可选择。

这家鱼庄建在了水库边上,真是绝佳吸引人的地方。游人们一边大饱口福,开怀享用美味“褒河鱼”;一边大饱眼福,尽情欣赏这湖山美景。不是我乱“吐槽”:这味觉、视觉、听觉和感觉真比坐在那“国宴厅”里都爽!不由得让人赞叹道:汉中真是个好地方!

【纵享汉中】汉中人必加的微信号,微信号:zxhz0916,为微友推送汉中文化,同城活动,吃喝玩乐,新闻资讯,商家优惠等,个人微信:zxhz916

周幽王代表生肖2

欢迎点击「科学网」↑关注我们!

丙申年前趣说申

乙未年(羊年)马上过去了,接着来的是丙申年(猴年)。子丑寅卯这一套没有生活意义的符号不容易吸引人,不知道哪一位想出来鼠牛虎兔等十二种动物作为生肖,这可算得是几千年前文化普及的圣人了。

申年就是猴年,猜谜语的规矩,往往说到猴,往往就是用申代替。关于这个申字,记得小时候猜过一个谜语,谜面是“直流电”,就是打这个申字。其实,申字的本义就是电。当然,古人并不知道如今使用的直流电、交流电,他们所谓的电是天上打雷的闪电。

请看申字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小篆

前面的甲骨文和金文,就是天上闪电的象形。最后面的小篆,则写得规矩了很多,以至于汉代人认为写在两旁的是两只手。

天上的闪电,那是天神的意志和力量,申就是天神。在这个意义上的申,以后被写为“神”。

天上的闪电,一直向下劈伸下来,申便是延伸。在这个意义上的申,以后被写成“伸”。

篆字的申,两边是两只手,中间是从头到脚,整整的一个“身体”。后来,这个申字被“身”假借了。而“身”的本义是怀孕,

一个人,挺着大肚子,里面还有东西,这就是一个妊娠的妇人。后来,身字虽然还有怀孕的意思(孕字就是后来造出来以代替“身”的),但主要作身体讲了,代替了在这个意义上的申。

天上的闪电,这个本来意思上的申字,一般总是与下雨相联系的,于是后来便被加上了一个雨字头。在隶书化、楷书化的时候, 把申字的“尾巴”卷了起来,后来有的还把“头”缩了进去,以使字显得漂亮一点,这样就写成了“電”。在历史的长河中,其读音也从sin,变成了dian。如今,人们又把電简化为电。正所谓否定之否定。不过,卷了尾巴也就卷了。

汉字的发展,就是这样从最初的简约,即一个字表示许多意思,到后来越来越“专门化”。当然,如今的简化字,又形成了一些新的“简并”。

小篆的申字,像两只手叉在身体的两边,那便是约束。横向的约束,纵向的延伸,又是约束、又是延伸,就是如今申字的主要用法的两个起源。如今绝大多数汉字的用法都是从小篆出发而衍生出来的。

对一个概念既要约束又要延伸展开,便是说明,所谓申述就是展开的说明。

说明可以是上级对下级的,也可以是下级对上级的。

像申令,便是上对下的。重申,是再一次地说明。三令五申,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命令、告诫和说明。申示,是说明、显示。申饬便是上级对下级的告诫,严厉一点的就是斥责,在这个意义上后人也写为申斥。

更多的,用于下级对上级的说明。如,申说(说明理由),申报(书面报告),申请(说明理由、请求事项),申辩(申述原因进行辩护),申诉(说明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申述,申冤(表白冤曲)。

也有一些就似乎没有上下关系,或者上下关系不明显,只是表示对外。如,申谢(表示感谢),申敬(表明敬意),申意(表明、表达意思,致意),申说(说明),申雪(表白或者洗雪冤屈),申救(替人表白冤屈、予以营救),

最近一些年,又出现了一个新词,对于一些人还很重要,那就是“申论”,这是我国公务员考试中的一个科目,与过去科举考试的“策论”有点相似,要对国家的某些问题发表看法,说明、分析其中的缘由,提出对策。

有一些用法,就是延伸、到达的意思,如申旦达夕(自夜至晨又自晨到夜,形容日夜不止),申延(延长)。长,往往就舒,申申然,就是舒适安逸的样子。

以申字作偏旁的字,也往往带有长、舒等意思。如绅,是古人束腰的大带,长而下垂;呻,发出轻而长的声音,与吟相近,吟较短而呻较长,呻、吟、呻吟,原义都是吟诵(诗歌),后来成为因痛苦发出的微弱声音,但仍然较长。

申还是周代的一个古国名称,姜姓。关于这个古国的记载,史料有一些缺失和混乱。周幽王的时候,周与王后的娘家申国进行战争,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立申后之子太子宜臼为天子,这就是周平王。后人为此编出来故事烽火戏诸侯。《古文观止》中的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春秋初年,这个申国为楚国所灭。

战国时期,楚王封黄歇为春申君,封地在淮北的十二个县(当然是当时的县,那是一片非常大的区域),其中也包括了原来申国的地方,故称春申。但是,那里是楚国与齐国战争的前沿,喜欢耍小聪明的春申君便献回了那广阔的淮北地块,换得废吴都也就是如今的苏州为其封地。这样,如今的江南苏州一带留下来许多春申君的传说,后人还把春申君奉为苏州的城隍老爷。上海长期是苏州的辖地,人们传说黄浦江即取名于黄歇浦,又名春申江。所以,上海的别称为申江,简称申。旧上海最有名的报纸即为《申报》,这也是当时全中国最有名的报纸。那时候人们常常把旧报纸用来作包装等其他用途,在吴方言中,把一切用作其他用途的旧报纸,不管是什么报,一律称为“申报纸”,可见《申报》的影响之大。

至于为什么要把地支的第九位称为申,我不知道。文献上好像也没有,连马马虎虎的牵牵强强能够说得过去的说明也没有。

这里有的只是一个事实:代表羊年的未,马上要过去了;代表着猴年的申,就要来到了。各位在乙未年工作、生活、学习得都很辛苦了,春节期间可以好好休息几天,我祝各位在节日期间,开心快乐,“申申如也”!

此文来自科学网冯大诚博客

周幽王代表生肖3

在很多人眼里古代历法和天文学一样,高深莫测。所以,看见古代历法就是一脸懵。尤其是我们在读历史古籍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天文历法,比如《新唐书·高祖本纪》:“武德九年,七月辛亥,太白昼见。甲寅,太白昼见。八月丙辰,突厥请和。丁巳,太白昼见。壬戌,吐谷浑请和。甲子,皇太子即皇帝位。”文中的“辛亥”是干支,如果不懂历法我相信你不知道干支代表是意思是什么,为了弄懂一起来学习一下。

古代教育

古代的年,一个“春秋”就是一年!

在古代每一次改朝换代就会出现“受天命,改正朔。”正,指的是一年之首。朔,指的是一月 之首。“正朔”代指历法。所以,古代的历法,也是不断的更改,经过数次才定型。

在古代“年”和“岁”是同义,因此在古代“岁”就是“年”的意思。古人常以庄家播种到收成这一个过程,称之为一年。所以《说文》当中就有:“年,熟谷也。”按稻子成熟的周期来算,就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在称之为“阳历”,还有一种以“朔望月”为单位,叫“阴历”。其实古代的历法,既不是阴历也不是单纯的阳历,而是阴阳合一。

在古代,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各30天,6个小月各29天,全年也就354天。按照现在的平年来说,少了11天,相隔3年就要少一个月,所以古代三年一闰月,使平均的年份等于一个太阳年(365)。其实,三年一润也不正确,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如果,5年闰两次,其实又多了,后来规定19年共闰7个月。总之,古代的计算年月方法,需要专业的天官去计算,一般人还真的难以弄懂。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平年是365天,闰年366 天,每4年一润就可以了。

在商朝和西周,一年分为春秋两个时节,就是种庄稼时所说的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以表示一年四季。所以,如果“春秋”出现在这两个朝代之前出现,就指的是一年四季。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蟪蛄(huìgū)不知春秋 。”文中的“蟪蛄”指的是“蝉”,“春秋”指的是一年,翻译过来就是,蝉的生命短促不知道一年有四季。

孔子编的《春秋》意思是指“春天”到“冬天”一年中发生的事情,并非只记录春天和秋天。因为春秋时期,用“春秋”两个时节表示一年,所以《左传》当中常以“春”开头纪年。比如《左传·隐公元年》开篇就记载:“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文中采用的是帝王纪年法,有年、季节、月,一般没有精确到某一日。

计时日晷

古代月和季节,很多雅称!

古代一年分为四季,这个不用说,都知道。不过在四季节里面又分为,12个月。古代的夏历将12月分为“孟春(1月)、仲春(2月)、季春(三月),孟夏(4月)、仲夏(5月)、季夏(6月),孟秋(7月)、仲秋(8月) 、季秋(9月),孟冬(10月)、仲冬(11月)、季冬(12月)。”其实里面的“孟、仲、季”和古代兄弟排行次序差不多,“孟”指老大,“仲”指老二,“季”指老三。

陆游的诗《箕卜》中有:“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 。诗中的“孟春”就是一月,按照古代习俗迎紫姑(厕神)。所以,在古文当中,如果出现仲春就是2月份,季春就是3月份。如果,你不懂古代的历法和称谓,估计一时难搞懂。

在古代“春季”的雅称有“发生或青阳”,“夏季”的雅称有“朱明或长嬴”,“秋季”的雅称有“金素或白商”,“冬季”的雅称有“玄英”。知道这些雅称对我们阅读古文,还是很有帮助。

24节气

古代季节中的24节气,掌握农事耕作必知!

古代在长期的耕种掌握了四季的变化,然后又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可以用来纪月。二十四节气是怎么算的呢?通俗的说,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又分为二个节气,一共二十四节气。这些节气都固定的,比如春季有三个月,正月(立春、雨水,各十五天);二月(惊蛰、春分各十五天);三月(清明、谷雨各十五天)。

精细一点的说法,立春就是春天的第一天,15天2时5刻过后,就是雨水意思是雨水很多。再过15天2时5刻,就是惊蛰(古称“启蛰”为避汉景帝刘启的讳,改名“惊蛰”)等等。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立夏(夏天来临)、立秋(秋天来临)、立冬(冬天来临)。

掌握了二十四节气,在农村种地就不用发愁了,春天该种什么,秋天种什么,农民伯伯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种地,所以不知道24节气,到底有什么作用。

古代的纪年方法,看古籍必备!

我国古代的纪年方式大概有三种,分为帝王纪年、岁星纪年和干支纪年。在古籍当中,一般采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

我国最早的帝王纪年,从“国人暴动”这一年开始的。时间是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因为昏庸无道被国人赶出了首都镐京,周公(周定公)与召公(召穆公)共同摄政,这一年称之为“共和元年”。

此后,就是共和2年、3年、4年到了共和14年,周厉王驾崩。如果,要换算称公元纪年,就用共和元年减去周厉王的在位年限(841-14=827),那么周厉王去世那一年就是公元前827年。周厉王去世这一年,他的儿子周宣王即位,即周宣王元年。而周宣王即位46年驾崩,(827-46=781)那么周宣王驾崩的年份是公元前781年,这一年周幽王即位,即周幽王元年。这种算话,我相信大家已经秒懂了。

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创立年号以后,在史书当中就开始用年号纪年。比如汉武帝始创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史书里面就开始采用建元元年、建元二年、建元三年依次。“建元”年号,使用了六年,改为“建光”,又开始采用新年号重新纪年。

60甲子

干支纪年起源于西汉,东汉开始通行!

“天干”分为10干(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地支”分为12支(1.子、2.丑、3.寅、4.卯、5.辰、6.巳、7.午、8.未、9.申、10.酉、11.戌、12.亥。)“天干”配“地支”组合为60个单位,称之为“六十个甲子”。

“六十甲子”又称“六十花甲子”,其最古老的用途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纪年为60年一个周期,纪月为5年一个周期,纪日为60天一个周期,纪时为5天一个周期。

60个甲子是如何组合的呢?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再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此外,“干支”的组合是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其实,搭配非常的简单,仔细看看就懂了。

比如,1984年是甲子年,那么1985年就是乙丑年,1986年就是丙寅年,然后以此类推直到60个甲子循环完毕,又开始从甲子开始纪年,所以“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如果说1984年是甲子年,60年后又是一个甲子,那么就是1984+60=2044。也就是说,2044年是甲子年,2045年是乙丑年。无论向前推算,还是向后推算,用干支都可以算出是哪一年。比如现在是2019年(己亥年),那么60年后(2079年)又是一个己亥年。

古代纪月以5年为一个周期,5年即60个月,纪日以60天一个周期。比如“武德九年,七月辛亥,太白昼见。甲寅,太白昼见。八月丙 辰,突厥请和。丁巳,太白昼见。壬戌,吐谷浑请和。甲子,皇太子即皇帝位。”

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公元626)七月二十五日,白天出现太白星。二十八日,白天出现太白星。八月初一,突厥求和。初二,白天出现太白星。初七,吐谷浑求和。初九,皇太子李世民登基。

干支纪月,用干支搭配地支,比较好换算。但是,纪日就不好换算成现在的日期。必须借助黄历,单凭口头计算,我看很少人能算得出。所以,这里就不说详细了。

古代时辰

古代的纪时

古代测定时间采用的是“日晷”,在皇宫当中,有专门的官员记录时间。古代计时的时候采用的“十二地支”又叫“十二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代表两小时,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卯时(5点至7点)、辰时(7点至9点)、已时(9点至11点)、午时(11点至13点)、未时(13点至15点)、申时 (15点至17点)、酉时 (17点至19点)、戌时(19点至21点)、亥时(21点至23点)。

此外,每个时辰代表两小时外,他们还有相对应的动物,称之为“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一日有十二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古代能掌握具体时辰的一般只有皇宫和贵族家庭,普通老百姓白天靠太阳,晚上鸡鸣来判断时间。所以,古代的老百姓往往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代二十四节气,其实都是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可见古人的智慧令人钦佩。

<< 上一篇

亂代表的生肖是

下一篇 >>

镜子代表么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