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仙代表哪个生肖

龙与蛇:刚猛和阴柔的互补,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毒药君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许仙代表哪个生肖1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十二生肖当中的龙与蛇是互补的,龙、蛇之间的互补,体现的是中国人人生经验当中的“刚柔相济”。龙代表着刚猛,蛇代表着柔韧,刚柔相济是中国人的一种生存智慧,比如你在单位是一个领导,你既要体现自己威严的一面,同时也要体现对下级的关爱,也就是可亲和可敬的区别。

往大了讲,在中国社会当中,假如龙代表着权威、法律,那么蛇则代表着人情和道德。只有权威法律和人情道德结合到一块,这个社会才有足够的温度,足够的弹性。这也就是和谐社会真正的意义。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一种动物,而蛇总是给我们一种神秘的感觉,所以龙和蛇的故事显得非比寻常。

龙和蛇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有关联。比方说,你属什么的?属蛇的人会说我属小龙的。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传说当中,蛇要能活到五百年,就能变化成蛟龙。蛟龙是什么?在水里的龙。大家注意,蛟龙有个特点,没有角,秃顶。蛟龙再发育五百年,变成虬龙。什么叫虬龙?一个角。虬龙再活五百年,这才成为正式的龙。这时候虬龙长出两个角来。我们可以管它叫黄龙、青龙、苍龙,这是成年的龙。这个龙再修炼一千年变成应龙。什么是应龙?应龙长出翅膀来了,就我们说的神龙,最顶尖的龙。大禹治水的时候,应龙是大禹最好的帮手。大禹治水完了之后,天下初定,他要铸九个鼎,这九个鼎上有九州的地图。那时候的人怎么画的地图呢?据说就是大禹骑着应龙画下来的,应龙有翅膀能飞,飞到高空,大禹往下看,这块什么样,这块什么样。应龙是龙的最高的形式。

这是龙和蛇的关系。不仅是中国人这么认为,亚洲的很多国家也这么认为。比方说韩国有个片子叫《龙之战》,里边就说天地交界的地方有一群大蛇,这些蛇哪个能够修炼得道的话,给它一颗珠子,吞下去,它就成龙了。

那个片子反映的是龙蛇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说的蛇一天天长大变成龙。从这一点来讲,亚洲各个民族在有关龙的传说上,达成了高度的一致。

龙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代表着皇权,过去人们管皇帝就叫“真龙天子”。所以龙在传说当中,总跟集权联系到一块,我举个例子,有人说现在这北京城怎么来的?就跟龙有关。我们知道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应天就是南京,后来他把北京这块地方封给自己的四皇子燕王朱棣,这燕王朱棣据说就是北海上的五爪金龙,开始是个小黑龙,后来变成五爪金龙。这是怎么回事?说朱元璋有一天晚上做梦,梦中一条黑龙盘着这个宫殿里的柱子,醒来之后不知道什么意思,找自己的大臣,神机军师刘伯温商量。刘伯温说皇上,它预示着你的江山后继有人,接替你执掌江山的人就是这乌龙。说怎么能看出来是谁呢?刘伯温给出个主意,你晚上到后宫,把皇子都弄到你身边来玩,哪个不跟你玩,离你挺远,绕着柱子自己玩,那就是要接替你江山的。朱元璋说行,我试试吧。晚上把皇子叫到一块儿玩,发现四皇子朱棣离他远,就在柱子那边溜达,可一看这孩子,他心里有点犯恶心,为什么呢?相传这朱棣不是朱元璋的儿子,所以朱元璋心里就不痛快,而乌龙盘玉柱,绕着柱子走没错,朱棣长得还黑,乌龙就是黑龙嘛。朱元璋在燕王朱棣长大后,有意识地把他封到幽州北平府,就是现在北京这个地界。那会儿元大都刚撤走,这个地方是一片瓦砾废墟。朱棣到这儿来,刘伯温给他的军师姚广孝一张地图,朱棣让人照这个地图把北京城修起来了。修成什么样呢?三头八臂哪吒,何为三头八臂?就我们今天看到的北京城,这些城门一摆,就像哪吒踩着风火轮,拿着枪,后边有混天绫,三头八臂那个形状。北京城开始修的时候缺水,说本来不缺水,它怎么缺了呢?跟龙王有关,燕王朱棣把北京城修成三头八臂哪吒的形状了,这哪吒跟龙王有仇,东海龙王敖广的三太子让哪吒给扒皮抽筋了。

北京城这时候有两个龙王,一个龙公,一个龙母,这俩龙说这可不行,他修成哪吒形状了,我们不干。我们跟哪吒有仇,我们把北京城所有的水都带走,让它缺水。他俩弄俩大水篓,把北京城所有的水都灌里边,然后变成一个老头一个老太太,推着这辆水车,顺着西直门扬长而去。那边军师姚广孝能掐会算,算到水被推走了。这下坏了,为什么呢?燕王朱棣好洗澡,一天得洗20来遍,这要把水推走了,皇上不浑身发臭了?这怎么办?这时候下边有一个小将军高亮站出来了,说我有办法,我能把这水追回来。姚广孝一看挺高兴,说你追可是追,见到水篓你把这枪拿起来分身就刺,把水篓刺破水放出来,你赶紧往回跑,我们在西直门城楼这儿接应你,还有一样,背后多大动静你不能回头。就这样,高亮领旨下殿赶水去了,然后姚广孝跟燕王朱棣就站在西直门城楼等着。果然,小将军高亮拍马赶到,见一老头和一老太太推着辆水车,上面俩大水篓,拿出枪刺开水篓,水一流出来,抹马就往回跑。这龙王龙母不干了,哪儿来的小崽?坏我大事?

他们把这个水篓打开,龙兵出来给我追杀他。结果这小将军高亮快马跑到西直门城楼底下,然后甩镫离鞍,刚要跟皇上打招呼,背后水的声音就上来了。他好奇,这怎么这么大动静?扭身看看,一看坏了,一下被淹死了。把燕王朱棣心疼的,说我一定要好好祭奠你,我要在这儿给你建座庙,叫高亮庙,给你修座桥叫高亮桥。熟悉北京的人知道,现在西直门外有个桥叫高亮桥(现名为高梁桥),就是纪念高亮的。

那个时候我们都拜着龙王爷,希望求得雨来。因为龙王爷心里有气,因此人们天天给他磕头,有的时候一些恶龙还要吃童男童女,所以时间长了,人对龙心态很复杂,一方面求着它,一方面恨着它。你看传说里边,龙王一般都挺倒霉的。在《西游记》里边就能看出来,东海龙王敖广、北海龙王敖顺、南海龙王敖闰、西海龙王敖钦,这四个都是受气包,你看着在凡人面前兴风作浪,可是一到玉皇大帝那儿,卑躬屈膝的,一到孙悟空面前更没辙。孙悟空把东海龙宫给闹得一塌糊涂,连定海神针都给弄走了,龙王也没办法,这里面体现了人对龙的一种特殊感情,就是又敬又怕。

在中国,人们把龙捧上天了,但西方人对龙印象不好,西方的龙跟中国的龙不一样,西方的龙跟一个大蜥蜴似的,带翅膀还能喷火,西方人认为那是龙。但是蛇,东西方认知是差不多的,都是那种阴险、狡诈、毒辣、贪婪的形象。

我们有句成语叫“画蛇添足”,大家都知道蛇是没有脚的,可有个传说里讲蛇不是一开始就这样。最开始的时候蛇和青蛙是不错的朋友,这蛇有四条腿,青蛙没腿,就靠肚皮往前蹭,跟现在蛇走道一样。青蛙很努力地替农民抓害虫,抓着害虫后,它还喂给蛇吃,蛇有四条腿,好吃懒做。时间长了,大家恨这蛇,这蛇还来气,经常伤害人。后来玉皇大帝知道这事了,就下来管。怎么管呢?把蛇这四条腿砍下来给青蛙接上,又告诉蛇,你今后要是再敢伤人,那就要惩罚你,得让你蜕层皮。

青蛙有脚了,就更努力地抓害虫了。可是这蛇一见青蛙就来气,为什么?这腿是它的,给青蛙安上了。所以蛇虽然没有再害人的心思了,但见着青蛙就想吃,青蛙吓得躲远远的。这是蛇和青蛙的故事。

其实蛇就像我前面说的,还象征着一种柔韧,一种坚持,最典型的就是白娘子传奇,白素贞在峨眉山修行一千年,青蛇修形五百年,这姐妹俩下山了,到了杭州,在西湖上游湖借伞,和许仙缔结良缘。后来,白娘子水漫金山寺,被永镇雷峰塔。许仕林高中状元,三拜雷峰塔,之后把白娘子救出来。这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这里边白素贞虽是千年蛇妖,但是为人温婉贤惠,有爱心,不像我们想象当中的蛇那样凶恶,只不过是在五月初五饮雄黄酒之后现了原形,把许仙吓个半死。

白娘子要从妖怪角度来讲,那就算个好妖怪。其实这里面隐藏着对蛇的一种歧视,什么歧视呢?你看白娘子的功夫能耐,也是能撒豆成兵,基本上神仙会的她都会,这点就是不公平所在。比方说姜子牙当年三十多岁上昆仑山,到了山顶拜元始天尊为师,修炼四十年下山了,下山以后拿一条打神鞭,神仙这些本事就都会了。人修炼四十年就成神仙了,妖怪修炼一千年才有这道行。这就是说人和蛇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人是万物之灵,比蛇要高级得多。

所以这里边隐藏着对蛇的一种歧视,妖怪也有妖怪体系,动物如果想成精,得去一个地方修炼,或者报一个什么MBA班,上这个班以后,有修炼五百年的,有修炼一千年的。修炼到一定时候,校长和老师出来了,给你发文凭,你可以毕业了,上面写着已经修炼多少多少年,准予毕业,可以下山为非作歹去了。把文凭一发,下山该干嘛干嘛。所以一念之差,就有好妖精,有坏妖精。这个白娘子就是好妖精的一个典型,也是一个坚韧不拔的象征。为什么《新白娘子传奇》有首歌叫《千年等一回》呢?就是说蛇象征着柔韧。

摘自《老梁趣谈十二生肖》

作者:梁宏达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许仙代表哪个生肖2

拥抱新消费,老树如何发新芽?

——浙江老字号“焕新”记

位于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中华老字号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

消费者在排队购买知味观的卤味熟食和点心糕点等产品。(受访者供图)

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传承人朱炳仁大师和儿子朱军岷大师在研究铜壶。(受访者供图)

老字号,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当前推动消费复苏的重要支点。浙江有90多家中华老字号,数量位居全国第四。今年6月,浙江省18个部门出台意见,促进老字号传承创新发展,旨在为浙江稳经济、促消费提供有力支撑。

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部分行业发展遇到一定困难,老字号如何迎难而上?怎样“焕新”拥抱新国潮、发力新消费?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走访多家位于浙江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挖掘他们“老树发新芽”的故事。

抛开“我仅是个药厂

我只做药”的想法

沿着杭州历史古街河坊街由西向东漫步,“胡庆余堂国药号”7个黑体大字备受瞩目。这里便是有着“江南药王”美誉的中华老字号胡庆余堂国药号所在地。穿越148年的历史风云,百年老店依旧风采如故。

“今年,虽然遭遇困难,但我们基本上保持了一个月开一家店的节奏。”在杭州宋韵河坊街的办公室里,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号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蕴涵对记者说。

“困难既是冲击和挑战,也是我们扩张和转型的机遇。”在陈蕴涵看来,困难时期,也是优质门店资源借机扩张的时候,企业能以更低成本切入,为未来发展储备空间,积蓄力量。

陈蕴涵说,物流不畅时,店铺周边三五公里内,线上下单、本地配送业务依然是活跃的。“当前,更多人开始关注自身健康。”他判断,以社区为基础的生活型服务是未来新零售的发展趋势,也是企业拓展业务的方向。

如今的胡庆余堂国药号,不仅仅是一个看病抓药的地方,还是一个社区服务点和体验点:比如,顾客想吃燕窝,却不知该怎么做,或者没有时间做,店里就会有专人负责把燕窝炖好,每周分几次直接送到消费者家里。

“消费者在哪里,我们的店和服务就该在哪里。”陈蕴涵说,“一直以来,我们都对自己说,要抛弃‘我是个药厂,我只做药’的想法。”

这句话也成为这家百年老字号守正创新的生动写照。

秉承古法工艺基础上开拓创新,胡庆余堂瞄准年轻人生活节奏快、追求方便快捷产品的特点,研发出黑芝麻丸、薏仁小豆茶、常山胡柚膏等“药食同源”产品,还拓展了各类主打中草药方的化妆品,成为引领“新国潮”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研发中医药零食、做药膳、办博物馆、开社区服务店、搞种植基地……胡庆余堂的创新不局限在药厂。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也让百年老店圈了更多年轻粉丝。

如今,陈蕴涵正忙着筹备胡庆余堂国药号线下体验店开设的工作,这也是这家老字号打造多元消费场景的计划之一。未来有一天,当你走进胡庆余堂的体验店,或许是这样一幅场景——

在以许仙和白娘子所开保和堂为背景的体验店内,顾客漫步到养生主题馆时,会有相关的养生知识出现,可以买到各种丸、散、膏、丹、膳等养生产品,亦会有相应的文创产品售卖……

“年轻人的兴趣点

就是我们试水的方向”

花开六瓣,竞相“吐蕊”,淡粉色荷花花瓣栩栩如生;五颜六色,精致小巧,麻将大小的糕点上“定胜”二字清晰可见;青团不仅有细豆沙馅的,还有鲜花牛奶馅、芋泥芝士馅……

受疫情影响,部分餐饮店客流量大大减少,但位于杭州西湖边的知味观湖滨总店外卖窗前,大排长队的场景却经常可见,不少网红糕点销售火爆。

知味观,一家创立于1913年的杭州百年餐饮老店,是鲁迅日记里的家乡味,也是老杭州人心中的“第二厨房”。这家杭州人从小吃到大的百年餐饮店里,各色糕点如今依旧广受欢迎。

在传承中创新,知味观脚步从未间断,这也是这家百年老店将老滋味“玩”得风生水起的关键。

2022年初,杭州堂食因抗疫需要一度停摆。知味观积极调整应对:做不了堂食就做净菜、预制菜、外卖,点心、卤味、半成品菜肴都在上新范畴内。抓住“宅经济”风口,知味观的净菜销售迎来大爆发,单日最高产量1.3万余盒。

“老百姓的需求就在那里,‘东边不亮西边亮’,那一段时间外卖‘爆单’了,也给企业带来了利润支撑。”知味观品牌营销负责人甘涛说,疫情期间知味观预制菜生产线几乎每天都在加班加点赶制。

瞄准消费者需求创新,才能更好赢得市场。

有顾客喜欢吃条头糕,但苦恼于手工糕点不耐储存,于是知味观出品了长保质期的机械化生产的条头糕;有消费者提出,能不能让点心实现中西合璧,于是知味观将传统苏式糕点定胜糕和绿豆糕开发出法式玫瑰芝士、乳酪抹茶口味……

通过传统和大数据途径收集顾客意见和需求,知味观更知道顾客想要什么,新产品、新口味在灵感的碰撞中生成。

“年轻人的兴趣点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试水的方向,我们要努力让百年品牌更具青春活力。”甘涛说。

“非遗不是孤芳自赏,

要飞入寻常百姓家”

说起铜,你会想到什么?热气腾腾的铜火锅,冬天里的铜手炉,还是博物馆里布满铜绿的青铜器……

在杭州市河坊街的一座铜建筑里,你能看到用铜做的梵高画作《向日葵》,带有铜元素的中国传统山水画,还有与铜完美融合的青花铜瓶……

这便是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座铜雕大宅——江南铜屋。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屋顶、门窗、楼梯、立柱等各种装饰全部用铜打造,整座建筑耗费铜材150吨,陈列铜艺术精品2000多件。

在铜屋里,有雷峰塔铜雕模型,有《万泉归海》《清香自远》等在博鳌亚洲论坛展出的熔铜壁画,也有文房、配饰、家居、摆件等品类的铜文创产品。展厅的作品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近距离接触,同时有生活体验馆可以让消费者把艺术品带回家。

百年老字号“朱府铜艺”的传人、70多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一生致力于让铜艺“走出去”。但也一直坚守一个理念——让铜回家。

今年的5月22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朱炳仁·铜首次亮相西湖边的湖上直播间,一场与杭州上城文商旅集团合作的“千人千锤,一铜守艺”体验活动,让非遗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

一块铜片,一把锤子,一人有三次敲打机会。你一锤,我一锤,不多一会儿,一把印着深深浅浅敲打痕迹的铜壶就“出炉”了。不少参与者反映:“这样的非遗铜雕技艺体验非常好”。

“非遗艺术不是孤芳自赏,而要融入到每个人生活中去,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朱炳仁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手作方式,让更多人见证老手艺的时代新生,也让全民参与、保护、再造非遗。”

如何真正让铜“回家”?将非遗手艺与百姓需求和现代元素相结合,老手艺不断衍生出“新国潮”——

在古人作为日常器皿的铜壶中加入时尚设计,推出形如苹果、色彩艳丽的小苹果壶,寓意平安美好,一经推出就卖脱销;根据铜表面的抑菌性,生产出不锈铜抑菌筷,备受消费者喜爱;以铜为材料做成毛笔、签字笔、花瓶等,成为馈赠好友的热门礼品;将铜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做成铜雕生肖摆件,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当商场、机场、步行街客流量减少时,朱炳仁·铜全国近100家线下体验馆没有歇业,并且还在继续拓展开新店。

朱炳仁·铜选择逆流而上的原因很简单:“我们不想这个品牌只是活在线上,希望有更多人在体验中感受铜艺术的美好,让它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朱炳仁说。(记者 于佳欣 李平 林光耀)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许仙代表哪个生肖3

作者:潘惠英

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美好的月圆之夜,故称元宵,又称元夕、灯节、小正月、上元节。和另一个满月佳节中秋不同,元宵不重天上月,而重人间灯。正如清人梁元颖《元夕前门观灯》诗曰“今宵闲杀团团月,多少游人只看灯”,元宵的第一关键词是“灯”,观灯、猜灯谜,人们纵情狂欢,尽一夕之乐。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之看花灯局部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元宵佳节最具辨识度的习俗便是观灯。早在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提起过观灯成为一种制度。唐代开始,正月十五夜张灯,至宋臻于极盛。不少古籍记载宋代灯市计五天,由十五到十九,事先必搭一座高达数丈的“鳌山灯棚”,上面布置各种灯彩,燃灯数万盏。如《东京梦华录》说每逢灯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金人元好问《京都元夕》诗云:“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代马致远有写元宵的小令〔仙吕·青哥儿〕《十二月》:“春城春宵无价,照星桥火树银花。妙舞清歌最是他,翡翠坡前那人家,鳌山下。”据说当时大都丽正门外有棵大树被忽必烈封为“独树将军”,每年元宵挂满各色花灯,远看像一条冲天的火龙。

清代金廷标《元宵灯戏图》

明代,元宵放灯延长为十天,著名画家唐伯虎《元宵》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清代元宵花样更多,除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经学家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书画家姚元之则如是《咏元宵节》:“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和南宋大词人辛弃疾那阕著名的《青玉案·元夕》异曲同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可谓灯山灯海、人山人海,到处熙熙攘攘,热烈欢快。

元宵灯彩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沈从文在《灯节的灯》中写道:“宋人笔记同时还记下许多灯彩名目,‘琉璃灯’可说是新品种,不仅在富贵人家出现,商店中也起始用它来招引主顾,光如满月。‘万眼罗’则用红白纱罗拼凑而成……明清以来反映到画幅上如《金瓶梅》《宣和遗事》和《水浒传》插图中种种灯景,和其他工艺品——特别是保留到明清锦绣图案中,百十种极其精美好看旁缀珠玉流苏的多面球灯,基本上大都还是宋代传下来的式样……明代的‘金鱼注水灯’,和用千百蛋壳做成的巧作灯,用冰琢成的冰灯,式样作法虽已难详悉,至于明代有代表性实用新品种,‘明角灯’和‘料丝灯’,实物在故宫还有遗存的。”

南宋李嵩《观灯图》

《红楼梦》如是描摹元春省亲时的富丽堂皇:“只见院内各色花灯烂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上面有一匾灯,写着‘体仁沐德’四字……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第五十三回写贾府过年时“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各色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堆、或抠、或绢、或纸诸灯挂满”,煞是热闹喜庆。“两边大梁上,挂着一对联三聚五玻璃芙蓉彩穗灯。每一席前竖一柄漆干倒垂荷叶,叶上有烛信插着彩烛。这荷叶乃是錾珐琅的,活信可以扭转,如今皆将荷叶扭转向外,将灯影逼住全向外照,看戏分外真切”,如此高档精妙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灯具,自非寻常人家所能拥有。而宫廷灯彩更奢华,清宫画《雍正十二月令图》的第一幅《正月观灯》上有一盏天灯,是一根金色雕龙纹的木柱竖立在石座中,靠近顶端处横插一梁,塑为龙形,龙口衔一盏花灯,花灯有细线与安放在地面上起到固定作用的四个小铜人相连。还有一盏四面装饰花纹的花灯高挂在灯棚上,灯下有童子正在嬉戏,廊檐下还有各式宫灯,渲染出满纸喜乐。而明代散文家唐顺之兴致勃勃地写下《元夕咏冰灯》:“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元宵的灯,还是孩子们的玩具。汪曾祺曾说:“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故乡的元宵节》)周国平儿时元宵节的惊喜,则是父亲亲手制作的一只精致的走马灯,“在纸屏的各面绘上不同的水彩画,挂在屋子里。电灯一亮,纸屏旋转起来,令我惊喜不已。”(《我的心灵自传》)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元宵,是大众的嘉年华,青年男女往往还借这大好机缘演出一幕幕动人的爱情故事来。老舍曾言:“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北京的春节》),和男人一起踏月、看灯、看焰火,把街上挤得水泄不通。明末少女李翠微有一套散曲〔正宫·山渔灯犯〕《元宵艳曲》传世,其第一支曲子这样写道:“灯如昼,人如蚁,总为赏元宵,妆点出锦天绣地,抵多少闹嚷嚷笙歌喧沸,试问取今夕是何夕。这相逢忒煞奇,轻轻说与他,笑声要低。虽则是灯影堪遮掩,也要虑露容光惹是非。爱杀你,果倾城婉丽,害相思,经今日久,甫得效于飞。”这自然是一对有情人幽期蜜约的实录,女主人公勇敢而可爱。据清初王端淑所辑《明代妇人散曲集》记载,李翠微是陕西米脂人,乃闯王李自成之女。还有,清人董舜民的《元夜踏灯》生动形象地描画了一位闺阁女子在元宵夜和意中人幽期密约的甜蜜羞怯和不忍离别的淡淡感伤:“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元杂剧中有不少元宵爱情剧,其中《才子佳人误元宵》《陈翠娥贞节赏元宵》已佚,《王月英元夜留鞋记》尚存,宋元戏文亦有《王月英月夜留鞋》。《王月英元夜留鞋记》简称《留鞋记》,无名氏作,题目正名是:“郭秀才沉醉误佳期,王月英元夜留鞋记。”故事讲的是郭华赴汴京应试,偶遇胭脂店店主之女王月英,顿生爱慕之情,借买胭脂之名,常到店中与月英相会。而月英也钟情于郭华,叫丫环梅香传信郭华,约他元宵之夜在相国寺幽会。郭华酒后赴约,在等月英过程中睡了过去,月英来时推不醒他,只得把一只绣鞋、一块手绢留在郭的怀里,以表情愫。郭华醒来,追悔莫及,竟吞手绢自杀了。包公审理此案,以绣鞋为证传讯王月英。月英将罗帕从郭华口中拽出,郭华苏醒。包公断二人为夫妻。该剧第二折开头的〔正宫·端正好〕描画元宵之景:“车马践尘埃,罗绮笼烟霭,灯球儿月下高抬。”第二支〔滚绣球〕描绘元宵节俗:“灯轮呵红满街,沸春风管弦一派,趁游人拥出蓬莱,莫不是六鳌海上扶山下,莫不是双凤云中驾辇来,直恁的人马相挨。”闽南歌仔戏《陈三五娘》讲述五娘在观灯时为泉州才子陈三所救,一见钟情结良缘。还有,《乐昌分镜》以著名的“破镜重圆”故事为题材,剧本虽佚,本事尚在,宋元南北剧都有。讲的是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之妹乐昌公主才貌双全,嫁徐德言,夫妻恩爱。鉴于政局纷乱,徐德言将一面镜子一分为二,夫妻二人各执一半,相约如大难不死,公主就派人拿这半面镜子在元宵节叫卖。陈亡后,徐德言果然在元宵灯海中见一苍头拿着半面镜子高价叫卖,夫妻俩“破镜重圆”,留下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粤剧《帝女花》演的也是这个故事。还有,明代小说家瞿佑的《牡丹灯记》将乔生与符丽卿的凄美爱情故事演绎成宁波月湖版的“许仙与白娘子”,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竹枝词云:“初元夹岸丽人行,莫是袁家女饭僧。若到更深休恋恋,湖心怕过牡丹灯”,咏的也是这个故事。

灯,代表光明和希望,在闽台方言里,还与“丁”谐音代表添丁,故旧时元宵盼望生育的妇女会刻意在灯下游走。民间还有元宵走百病、摸门钉的习俗,妇女们结伴而行,以强身健体、驱病除灾,而摸门钉则有生子之意。《雍正十二月令图·正月观灯》里有一座人头济济的单拱桥,画的就是元宵“走百病”。明人张宿诗曰:“白绫衫照月光殊,走过桥来百病无。再过前门钉触手,一行直得一年娱”——驱病、添丁,是世世代代老百姓最朴素也最美好的愿望。

【紫府高祯来盛会,画堂歌乐列华筵】

常言道过大年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特有的喧喧腾腾喜气洋洋。肖复兴说,“元宵看灯,老北京人一般叫做‘逛灯市’,或者叫做‘闹花灯’,也有叫做‘踏灯节’的,民国竹枝词里就有‘银烛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灯人。’无论是一个‘逛’字,还是一个‘闹’字,或‘踏’字,都体现了那时灯节的张扬劲头儿。”(《元宵节的灯》)

明代《南都繁会景物图》局部,描绘了南京元宵灯会的盛景

除了现实情境中的看灯,元宵“看灯”也是戏曲舞台上最常见的桥段之一。其中黄梅戏《夫妻观灯》和越剧《追鱼》是大众最耳熟能详的,前者演王小六夫妻从一到十,双双报灯名,举手投足,满满是对日子和美的企盼和祝愿;后者唱书生张珍和鲤鱼精欢欢喜喜同赏元宵灯彩:“这厢是狮子滚绣球遍地锦,那厢是二龙戏珠满天星,双双蝴蝶迎风飞舞,对对鸳鸯比翼交腾……”还有茂腔《赵美蓉观灯》和沪剧《徐阿增出灯》都有大段关于元宵观灯的描绘,仿如专门铺叙介绍各种灯彩的“灯赋”或曰灯彩说明文,前者唱历朝历代的人物故事在一盏盏花灯上显现,还有各种动物灯、节气灯、庄稼灯、菜园灯等等,娓娓道来,后者更是细数令人目不暇接的灯名,如十二月花名灯、生肖灯,又如“有头有脚乌龟甲鱼灯、无头无脚蚌蛯蛤蜊灯、有脚无头螃蟹蟛蜞灯、有头无脚泥鳅鳗鲡灯”,唱词则既报了灯名又出了灯谜,非常有趣,也非常生活化。

京剧名家史依弘曾在元宵戏曲晚会上利用现代科技影像在历史的细节中改编复原《上元夫人》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曾专门为元宵节编演应节古装新戏《上元夫人》,1920年元宵首演于新明戏院,故事讲的是王母娘娘和上元夫人带着伎乐侍从自天而降,汉武帝设筵款待,上元夫人当筵歌舞。这出戏虽情节简单,但场面热闹,尤其是梅兰芳扮演的上元夫人,技巧精纯,歌舞新颖,服饰鲜艳,观众十分喜欢,仅三日票房收入就高达一万五千元大洋。可惜它已失传,仅遗留下剧本、舞谱和寥寥几张剧照。2021年,京剧名家史依弘在元宵戏曲晚会上利用现代科技影像在历史的细节中改编复原《上元夫人》,展现了“抱月”“风转”“俛视”等场景,她唱着“星月影动玉琅玕,祯祥吉庆贺新年。紫府高祯来盛会,画堂歌乐列华筵”,与动态化再现的梅兰芳先生上元夫人舞谱影像叠映交融,歌舞蹁跹,令人耳目一新。

观灯,也往往伴随着猜灯谜,好玩又益智,老少咸宜,贫富不拘。灯谜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先秦时期,制作灯谜需要智慧和巧思,大量运用比喻、借代、想象及拟人等手法,极具知识性和趣味性。清人钱琦在其《台湾竹枝词》里描绘了灯谜活动热闹非凡的场景:“烟花火树拂墙过,映带春节灯谜多。”清代李汝珍的长篇小说《镜花缘》多次写到猜谜和制谜活动,如第八十一、八十二两回生动详实地摹画了清代中叶百姓的猜谜活动。而《红楼梦》中共有灯谜二十七则,如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太监拿来元春所制灯谜给众人猜。“宝钗等听了,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甚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猜就猜着了”,寥寥数语便把宝钗识时务、懂世故、明事理的性格特征表现了出来。而“贾母见元春这般有兴,自己越发喜乐,便命速作一架小巧精致围屏灯来,设于当屋,命他姊妹各自暗暗的作了,写出来粘于屏上,然后预备下香茶细果以及各色玩物,为猜着之贺。”准备工作做得如此细致充分,全家团圆猜灯谜的欢快喜庆自不必说。

佳节必有美食,元宵节照例要吃元宵。老杭州素来有“上灯圆儿落灯糕”的说法,意思是正月十三上灯时吃汤圆,等到正月十八落灯时吃年糕。南宋政治家史浩《粉蝶儿·咏圆子》词曰:“玉屑轻盈,鲛绡霎时铺遍。看仙娥、骋些神变。咄嗟间,如撒下,真珠一串。火方燃,汤初滚,尽浮锅面……”,把做圆子的女人比作仙娥,把圆子比作真珠,写得惟妙惟肖。而在浙江台州的许多地方,人们正月十四闹完元宵之后,回家吃的不是元宵,而是糟羹。

在老北京人的节日记忆里,元宵节“烧火判儿”是一项观赏性极佳的节庆活动。“判儿”就是泥塑的判官,里头放置一个炉膛,装煤点火后,因灼烧而通体变红,且有火焰从七窍喷出,十分好看。四川有句俗话叫“正月十五大月亮,蒜苗扯得光桩桩”,说的是“偷青”,就是到别人家园子里“偷”葱、蒜、萝卜等,被偷的人家也不会生气,因为在当地方言里生菜与“生财”谐音,萝卜被称为“菜头”,和“彩头”谐音,而蒜则和“算”同音,都是好“好彩头”。而太原一带每逢元宵都要“闹火红”——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八音会、莲花落、二鬼摔跤、跑场秧歌,无不呈现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方特色。

(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