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留学生代表什么生肖

国防科大海外留学生同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华声在线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海外留学生代表什么生肖1

通讯员 王握文 陈明 湖南日报记者 周小雷

“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正是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10月18日以来,在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博士生队建立的海外学子微信群里,分布在五大洲8个国家的3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留言不断刷新。大家谈感想、话使命,表示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刻苦攻读,早日学成回国,投身到强军兴军伟大事业中。

“十九大开幕时,我们中国留学生通过网络直播收看大会盛况,听到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描绘的祖国发展蓝图,备受鼓舞,就连身边的外国同学也表现出很大兴趣,祖国的发展为世界瞩目。”正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博士生王吉说。

“我与当地爱国华人团体一同收看十九大开幕直播,他们对祖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赞不绝口,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在澳大利亚留学的博士生尹晓晴说。

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张雪婷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为我们年轻一代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掌握过硬本领,让青春在科技兴军中绽放绚丽光彩。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十九大报告中这句话,让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张洋豪情满怀。她说,中国梦、强军梦,就是你我的梦,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早日让梦想成真。在美国留学的博士生肖延东即将学成回国,他在微信中留言:“异邦采花,中华酿蜜,我的心早已回到了祖国,期待投入到科技创新的攻关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寄予厚望,让该院海外学子深受鼓舞,在荷兰留学的博士生何磊表示,国家和军队选派我们出国留学,就是希望我们学习掌握前沿科学技术,将来能够担当起强军兴军的时代重任,我们必须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努力使自己成为科技兴军的中坚力量。

据介绍,为了让身在异国他乡的留学人员同步学好党的十九大精神,该院博士生队通过海外学子微信群,及时上传学习资料,部署学习内容。海外学子们在微信群交流学习情况,形成了相互学习勉励、共同研讨交流的网络学习空间。

党的盛会连五洲,海外学子豪情壮。一次次交流、一段段留言、一篇篇思想汇报,反映出身在异国他乡的学子们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热情,更表达出他们红心向党、心系祖国、矢志强军的坚定信念。

海外留学生代表什么生肖2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海外学子拥有独特的“文化使者”优势。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并主动肩负起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责任。

今年端午节,刘津巧(右)在当地的龙舟赛活动中为外国小朋友介绍中国书法。

中国青年

应有独特的文化表达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提高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对于这一点,身在海外的学子感触颇深。

庄容天现在英国攻读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对于中国国力的提升和英国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不断增加,他深有体会。“去年,在牛津大学联盟内,牛津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有了属于自己的常务委员的席位。这意味着中国青年能在此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并拥有决策权。”庄容天说道。

数十年前,庄容天的父亲也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庄容天说:“父亲告诉我,他们那一辈人当年在英国留学时,英国人对于中国知之甚少。而到了我们这一代,身边的英国人开始或多或少地了解中国。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现任牛津学联主席在称呼中国学联主席时,会用中文称他为‘书记’,而不是用英文称其为‘阁下’,可见其对于中国社会有一定了解。”

除此之外,很多国家的企业也很认可中国留学生,愿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田会子硕士毕业于匈牙利赛德格大学,毕业后在当地一家跨国物流公司工作。她说:“‘一带一路’倡议使匈牙利企业受益,我们海外学子也增加了就业机会。我就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不断提高,中文在国外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刘津巧就读于以色列巴伊兰大学。不久前,她看到特拉维夫某个正在修建的铁路旁贴了中国国旗,还挂出了印有中文的横幅。“看到这一景象的时候,真的有一种身为中国人的强烈自豪感。我兴奋地指给身旁的以色列朋友看,告诉她这是跟中国有关的项目。”刘津巧说道。

跨文化交流

需要耐心和努力

在切实感受到“一带一路”带来的变化的同时,学子们也非常愿意带着文化自信参与到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中。

黄飘莹是欧盟伊拉斯谟斯项目旅游管理的在读硕士。与大多数海外留学生的经历不同,由于该项目的特殊性,她已在丹麦、斯洛文尼亚和西班牙等国家有过留学经历。她说:“在留学期间,我曾参与过欧中青年领袖论坛和‘一带一路’倡议青年领袖对话会,对青年如何有效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协调与欧盟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黄飘莹还表示,今年10月她将参加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希腊举办的国际旅游会议,探讨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丝路旅游如何促进中国和欧洲开展更深入的交流和合作。

刘津巧则是通过参与当地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活动,来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端午节时,我参加了龙舟赛活动。不过我并不会划龙舟,所以主要工作是在岸上为当地朋友讲解毛笔字、茶艺和中国结等内容。”刘津巧说道。

在留学期间,田会子参与最多的是当地孔子学院组织的活动。她表示,自己就读的赛德格大学内就有一所孔子学院。“我们中国留学生经常组织起来,一起到当地学校给小朋友讲中国文化。比如,用幻灯片展示中国的秀丽江山,教唱京剧、打太极拳。在国外生活的这几年,我感觉匈牙利民众很乐于了解中国文化。我也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田会子说。

今年5月,黄飘莹(中)作为经济委员会的主席参加了中欧青年领袖论坛,主持了围绕中国和16个中东欧国家的“模拟16+1”中欧领袖论坛。图为她在主持会场。

主动传播文化

带来由衷成就感

在中外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海外学子有着他人独特的优势,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并主动肩负起向世界传递文化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责任。覃真情在大学本科期间,曾作为交换生在泰国学习生活了一年。今年毕业后,她选择在泰国做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当地幼儿园教小朋友们学中文。“作为志愿者教师,当看到我的学生对中文越来越感兴趣,看到他们朝我跑来时用中文跟我打招呼时,我有一种由衷的成就感。”

覃真情还提及自己在中文的基础授课内容外还会扩充一些其他知识,为的是尽可能多地介绍中国文化。比如,在讲与动物有关的汉字时,她介绍中国的十二生肖;在小朋友吃饭前会播放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等。

“虽然我现在身处异乡,拓展教学内容需要克服不少困难,但我认为这些努力是值得的。我愿意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尽自己微薄的力量,让越来越多的泰国小朋友喜欢中文。”覃真情说。

海外学子还借助其他平台,通过自己的视角表达所见所感。田会子就参与到了一个与探索新丝路有关的活动中。作为其中一员,田会子与伙伴们推出了一个公众号,探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文化、美食和旅游等话题。田会子说:“在未来,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去,中国文化也会继续走向世界。”

黄飘莹在留学期间已经独自游历了20多个欧洲国家。她说:“我计划在留学期间走遍‘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并以自己的视角进行调研并撰写文章,发出当代中国青年的声音。”黄飘莹认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人才是重要的资源。海外学子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海外留学生代表什么生肖3

王书雅很喜欢参加各类趣味竞赛。一方面,她认为趣味比赛中参赛者没有太多追逐名次的压力;另一方面,她也觉得在其中可以感受到文化交融的魅力。

戚凌华在团队比赛中收获颇丰。她认为在不同思维的交汇中,大家可以取长补短更好地完成比赛。

留学海外,不只是生活和学习,参加各类比赛也是留学生拓展视野、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比赛,他们有的交到了新朋友,有的获得了新能力,还有的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趣味比赛感悟不少 获得体验交到朋友

在海外,学校或所在社区经常组织一些趣味性比赛。在这样的比赛中,参与者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赛者能够在其中得到一些特别的收获。

王书雅就读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谈到趣味比赛,她说:“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比赛是社区组织的创意寿司大赛。比赛中,我按照老师的示范,学着用紫菜把饭和火腿卷起来,但因为力度不够,切好的寿司用手轻轻一碰就散了。通过模仿其他参赛者的动作,再加上几次失败的尝试,我终于也做得有模有样了。看着自己亲手用紫菜、米饭和各种材料搭配创作出的各种寿司,我非常开心。”比赛只是一种形式,但它能让留学生获得新的技能。“虽然我并没有获得创意奖,但仍然觉得收获满满。”王书雅补充说,“在这次活动中,我还认识了很多朋友。因为一起参与这个比赛,有了共同经历,彼此延伸出了很多共同话题。直到现在谈起我没成型的几个寿司,大家还会会心一笑。”

也有人在比赛中主动传播中华文化。杨思昱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他曾参加过一次文化交流趣味大赛。抱着介绍中国文化的目的,他在比赛时向大家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杨思昱说:“比赛现场,一张张纸在我的手中经过剪裁和修饰,变成了十二生肖的样子,不少外国同学被惊得目瞪口呆。看着他们惊羡的目光,我感到十分自豪。比赛结束后,我还进行了现场教学,教授对剪纸艺术感兴趣的外国朋友简单的剪纸方法。借此机会,我也向他们介绍了一些其他的中国传统文化。”

演讲比赛不必畏惧 用心表达个人观点

在国外,很多留学生会因语言问题而对演讲比赛望而却步。他们担心因语言不够流利而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担心因为文化差异,听众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演讲内容。但一些留学时参加过演讲比赛的留学生却认为,只要用心表达个人观点,还是能收获很好的演讲效果的。

唐子婧曾在美国普渡大学修读金融专业。在一次关于文化交流的演讲比赛中,她以美式中餐的起源与发展作为自己的演讲主题。“演讲前我非常紧张,因为英语并非自己的母语,我很担心自己是否能顺利完成演讲。于是我在家做了充分的准备,演讲中用到的手势、辅助卡片、演示文稿等都经过了反复修改。演讲比赛的前一天晚上,我对着镜子练习了好几遍。绝大多数演讲比赛的参赛者与听众都是美国本地学生,因此我更担心会因演讲内容中的文化差异而难以被大家理解。”唐子婧说,“令我惊喜的是,我的开场笑话令大家捧腹大笑,一瞬间我压力骤减,顺利地完成了演讲。最后,老师让大家与最喜欢的演讲者握手,我是所有参赛者中被握手次数最多的,这使我很受鼓舞。通过这件事情我体会到,用心一定能够把事情做好,不要害怕去表达你的观点。听众大多很友善,给了我很多正面的反馈,也让我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运用演讲技巧。”

团队比赛相互合作 取长补短获得最优

相比个人比赛,团队比赛更是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过程。在团队比赛中,参赛者除了专注于比赛内容之外,也能学会与人相处,取长补短,求同存异。

戚凌华曾于荷兰海牙应用科技大学修读国际贸易与管理专业。留学期间,她参与了以亚洲商业为主题的团体案例分析比赛。戚凌华说:“团体比赛其实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相互学习的机会。中西方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可以碰撞出很多火花。按照我过去的思维,我倾向于着重分析主办方给出的案例材料,而西方同学的思维非常发散,他们不局限于案例,做了很多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与延伸,在关注全球化的同时也注意本地化。此外,他们也很注重与听众的互动。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比赛学会了发散思维以及积极与听众互动。”

很多外国学生从小就参加各种团队活动,有较强的分工意识,懂得如何在团队里寻找自己的位置。但身为独生子女的中国留学生往往缺乏这样的训练。李曾敬就读于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谈起与海外小伙伴一次参加的一次设计大赛,他说:“那次比赛中,每个人都在团队中发挥着自己的独特作用。有的人设计图纸,有的人为模特设计妆容,有的人操刀缝制。大家努力完成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在有余力时也积极帮助其他伙伴。我第一次感受到分工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在一个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