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头代表什么生肖

今日鉴赏:陶瓷哨吹出的五音六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陶瓷艺美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鸟头代表什么生肖1

声音,一个看似很熟悉的词汇。从出生时的呱呱坠地,声音便是人类接触到的第一个事物。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可见,声音对于人类生活有多么重要。从先天母体,再到出生后,声音都是我们最早接触到的。快乐的童年离不开声音的陪伴,离不开那些可以发出声音的玩具,哨子就是最早的玩具之一。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细细感受一下古代陶瓷哨子的魅力。

▼陶埙:逐新趣异的功能用具

据考证,最早的由人类自制的能够发声的器具就是"埙",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有孔,亦称"陶埙"。古埙素有"人类乐器始祖"之称。最早的埙源于古人的狩猎活动。用绳子系上有孔的石球或泥球,投掷或捕杀野兽时发出流动的响声,后逐渐演变成可以口吹的哨子,通过发出响声来引诱野兽。

早期的埙是用泥土制成。目前所见的最早陶损,出现在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呈椭圆状,形似鸟卵,只有1个吹孔。张家口市蔚县出土的红陶埙则属于仰韶文化时期一一发展为2个孔:一个为吹孔,一个为音孔。到殷商时期,发展到3个孔:一个吹孔,两个音孔,可以吹出高低错落的音调。

早期陶埙

到汉代,埙发展为7个孔,音色更加优美,音域上也更具张力和表现力。因为汉代的埙有七孔,如果要吹出动听的声音,在当时演奏需要相对专业的人才可以完成,一般人无法完成。为了满足普通人喜爱乐音的需要,聪明的先民在埙的启发下,发明了一孔的哨子。从唐宋开始至民国、近代,瓷质口哨有着较长历史。

▼陶埙到瓷哨的进化

初期一孔的哨子使用杏核或者桃核在上面开一个小圆孔,将里面的仁挖掉,然后放在嘴边吹,声音尖利悠长。后来随着制瓷冶的发展,到了唐宋以后,人们便依桃核或者杏核的形状制成了瓷质的口哨。然后在一端打一小孔,可以用来拴绳子,挂在胸前,防止丢失。

再后来为了便于吹奏,古人又发明了两孔的哨子,一个孔用来送气,另一孔则用来发声,送气孔小而直,发声孔较大,而且里面有一定的气流回旋的空间。且送气孔和发声孔不在同一平面。开始的一种哨子送气孔是凹进去的,吹气时人的嘴唇部分被凹进去的部分包含起来,这样气流就不会外漏,此类哨子声音比较迂回低沉。

后来随着人们习惯的改变送气孔一端就制成了凸出的口含式,人们吹气时只要将送气孔一端噙在嘴里吹气,哨子就发声了,这种哨子气流充足,声音清脆。

宋代核桃形口哨

宋代杏核形口哨

▼漳河之滨的美妙梵音

宋元时期生活在漳河之滨的磁州窑匠人,创作时继承了新石器时期陶埙的风格。窑工们淘取冀南平原的黄土,汲取漳河的水调和为陶泥。泥料和好后,在石板上反复揉摔,去掉其中的杂质和气泡,拉成陶坯,晾至不沾手时,开孔定音。入窑烧造出炉后,由于陶埙音色发干,需在水中浸泡7日,方能奏出精准的音色。古朴质拙、厚重,具有古埙的原始特征。

磁州窑烧制的陶埙仍采用三孔埙的古老形制,这是因为民窑生产的陶埙主要是作为儿童的玩具或村民召唤家禽及牲畜的哨子,而不是作为演奏的乐器,所以制作更为随意灵活。这些陶埙售卖到乡间,成为儿童或牧羊人、放鸭人口中的哨子,吹奏时双手紧握着小巧的陶埙,将气息吹入圆形的小孔,奏出各种声响。兴致由来,也可以奏出简单而纯朴的民谣或号子,使古老的乐曲回荡在漳河之滨。

这些古埙的制作以捏塑为主,并辅以雕刻、剔刻、戳印或模制等手法制成。采用模印的陶埙多分前后两片,然后将两片捏合到一起,所以陶埙往往有很宽的边沿,有的还利用边缘做成耳朵等,便于吹奏时捏拿。小巧玲珑的古埙,每件约有3~6厘米左右大小,工艺精湛,形象生动,活泼逼真,充满童趣。

磁州窑陶埙的形象并不注重刻划上的逼真,而是以意象的手法,或画龙点睛之笔,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洋溢着生命的活力,而且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它除了写实的人首外,还有一些造型则是人与兽面的结合,似兽非兽,似人非人,与北方民间流行的傩戏表演中的面具极为相似,具有驱魔迎祥的寓意。鸟头的形象,则是新石器时代鸟崇拜现象的延续。而牛首、羊首则是农耕生活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象征,表达了老百姓的美好愿望。

▼瓷哨在宋代以后:玩出了新花样

宋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繁荣,各类器物的制作工艺和考究程度达到了鼎盛。瓷哨,这一孩童喜爱的玩具更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至此也发达的地方,或者说只要是有窑口的地方都大量烧造,先是手工的,慢慢有了陶模以后就开始用模具造。有十二生肖、人物、鞋子、鱼、狮子、猫、蟾蜍、佛像等造型,戴一个哨子,不仅是一个玩具也是一个避邪趋害之物。哨子,也就和传统文化连接在了一起。

宋代兔形哨子

宋代观音形瓷哨

宋代人物形瓷哨

宋代金鱼形瓷哨

宋代猫形瓷哨

到了民国、近现代,人们又觉得这种单纯的哨音不够悦耳,就发明了一种可以给里面注水的瓷哨,同样是两个孔,但是发声孔下端变得较大,里面能够容纳较多的水,从送气孔一吹,吹动发声孔下面的水,水的波动就会改变气流的方向,这种哨子发出的声音一般变化较多,相对动听悦耳。

受这个启发,人们又给哨子里面装了一个固体的小豆,用嘴一吹小豆在里面旋转,哨子的声音就更大了,而且随着人们送气的停顿变化,可以吹出模拟人声的哨音,制作哨子的材质也由以前的陶瓷变成了塑料或者金属,这种哨子被广泛引用于体育比赛或者军事训练当中,哨子也就由一个最初的玩具变成了制式的工具。

如今,哨子似乎再无存在的必要,也很少人会再去玩哨子了。基本已经是功利性的东西,为了为了迎合消费,商家给玩具都赋予了启蒙、益智等功能,拿着一个哨子没事吹着玩,人们一定会投来异样的眼光。人从出生后便不得随性而为,好多事也都有捷径可走。也许在将来的某日,陶瓷哨便寿终正寝了。如此珍贵的陶瓷哨,真值得收藏一个!

=============================

这是中国千年不断传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传的智慧,

更是书写在血液里的祖先密码。

您且留步来聆听这生活的脉搏,

关注我们,一同感受陶瓷艺美。

鸟头代表什么生肖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十三五”期间,我国备案博物馆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博物馆体系布局逐步优化的同时,社会功能有效发挥。从“到博物馆去”成为社会新风尚到文创产品引领“国潮”新时尚,从文博探索类节目大受欢迎到多姿多彩的展览提供丰富体验,如今,博物馆的展厅早已延伸进公众生活,延伸向更广阔的世界。今年国际博物馆日聚焦“博物馆的力量”这一主题,我们关注屏幕上的数字博物馆,能带回家的博物馆文创,到课堂、社区、乡村去的流动博物馆,看博物馆解锁了哪些新场景,释放了哪些新力量,由此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人们得以更便捷、更深入地触摸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编 者

陕西历史博物馆——

在云端,沉浸看展

前阵子,陕西西安市民李延本想与朋友相约去逛陕西历史博物馆,却碰上了疫情闭馆。“可以去官网看线上展呀。”朋友的一句提醒,让李延好奇地点开了博物馆的线上展厅。

动动手指,轻点鼠标,就可以在VR(虚拟现实)全景展厅里漫游。“驻足”在一件文物前,还可以点开高清图片,收听语音讲解。“线下展我去过3次,每次都因为时间紧张留有遗憾。这下好了,感兴趣的战国错金杜虎符、西魏独孤信印等文物都能反复观赏,坐在家里也能领略周秦汉唐的历史风华。”李延说。

“云端展厅”让观众体验到与线下展览截然不同的沉浸感。在“韩休墓壁画虚拟展”中,李延滑动手机屏幕,“置身”考古现场。《山水图》《乐舞图》《玄武图》等精美壁画出现在眼前,“微小的细节都能放大端详,比线下参观还清晰。”

陕西历史博物馆数据管理科副科长张杰奎介绍,因为展厅空间有限,韩休墓的壁画一直无缘与公众见面,“韩休墓在田野发掘阶段就进行了数字化保护,我们以采集的大量高精度数据为基础,依托虚拟现实技术、视频切片技术、H5技术做成了虚拟展,这也是陕西首次将考古现场信息完整地公之于众。”

“进入实验操作区域之前,要全身除尘消毒。修复这幅《玄武图》就是我们的任务。”在“妙手回春——韩休墓壁画玄武图修复虚拟展”中,李延在“云端”当了一回壁画修复师。清理草泥层、背部贴纱布、表面清理、拼接壁画残块、回贴、补色……一连串步骤下来,李延啧啧称奇:“原来我们看到的壁画要经过这么繁复而精密的修复工作,敬佩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的匠心。”

“《玄武图》的修复历时一年,倾注了壁画修复团队的大量心血。用数字展览的形式让观众离文物再近一些,了解更多文物保护背后的故事。”张杰奎说。

“数字博物馆建设在互联网时代让文物科普有了更多元、更新颖的‘打开方式’,不仅能够跨越时空让公众领略文物之美,更通过趣味性和互动性让文物‘活’起来。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大文物数据分享公开力度,加快数字化转化,让文物藏品从博物馆中‘走’出来,更鲜活地呈现在大众面前。”陕西历史博物馆信息资料部主任卢轩说。

(本报记者原韬雄)

三星堆博物馆——

做文创,脑洞大开

定期去三星堆博物馆寻找创作灵感,成了袁胜男近一年来的生活常态。作为四川弘源卓智科技有限公司的文创负责人,过去的8个月,她和她的团队都在为三星堆博物馆的一款文创产品而忙碌。

这是一套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鸟头为原型的快客杯茶具。“说到三星堆,人们总会想到青铜面具。”怎样才能做出既有辨识度,又区别于三星堆其他文创产品的新“爆款”?袁胜男和团队绞尽脑汁,最终选择了青铜鸟头。羽冠略浅,鸟喙内勾,昂首睥睨四方,这款文物造型独特,该如何“活化”成符合现代社会大众审美的实用器具?

第一版样品由青铜鸟头造型大茶杯、茶漏和小茶杯组成,瓷釉由文物原型的青铜色延展而来,杯身上的鱼形纹样灵感则来源于三星堆金杖。可一烧制出来就发现了问题:太重,不便于携带。于是,团队立即着手修改设计……袁胜男说,一款文创产品从设计到打样,再到微调后面世,通常只需要两三个月,可这套茶具历经8个多月仍在精心雕琢。如此精益求精就是为了让三星堆文创无论是在产品质量上,还是在文化内涵上,都能提档升级。

从生活用品到服装首饰,在文创这条路上,三星堆博物馆的“脑洞”越来越大。如今,他们还研发起数字文创。戴上MR(混合现实)眼镜观展,视野中既

能看到现实中的青铜神树展品,也能看到3000年前的古蜀人围着神树祈祷,还有三足金乌绕树飞翔……今年“五一”期间,三星堆博物馆推出了MR导览电影《古蜀幻地第一章——青铜神树》。“观众们一边看文物,一边看电影,沉浸式体验古蜀人生活。”三星堆MR导览系统负责人林咏说。

MR导览系统从立项到上线历时一年半,经过4000多次测试,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在林咏看来,数字文创是智慧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MR导览系统在文博领域的应用场景将会十分丰富。”

曾经小众的热爱,如今成为大众的期待。据介绍,截至2021年底,三星堆博物馆已与30多家大型企业进行授权合作,通过跨界联合深挖独特创意,构建文创产品体系。沉睡千年的文物不再单以古朴厚重的面目示人,古蜀文化以更年轻、时尚的形式走进公众的生活。

(本报记者宋豪新)

广东省流动博物馆——

好展览,你我共赏

“谪居惠州期间,苏东坡改进惠州菜,制作了梅菜扣肉、东坡西湖莲等名菜”“盐焗鸡是客家人逢年过节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品”……周末,广东省惠州博物馆举办的“跟着粤菜去旅行——粤菜文化展”现场,各色粤菜老菜谱和仿真菜、近百张散发着“香气”的照片,还有惠州美食的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食物,吸引了众多热爱美食、想要了解广东传统文化的人们驻足观展。

这场色香味俱全的展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和广州酒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之所以能够开到离广州100多公里远的惠州,离不开广东“流动博物馆+”的模式创新。广东省流动博物馆成立于2004年,免费向省内文博单位推出巡展,并实施文博服务进基层,已成为广东省文旅厅实施文化惠民、实现公共文化均等化的服务抓手。“我们致力于构建‘广东省文博综合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希望整合省内文博资源,提升各级文博单位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党委专职副书记吴武林表示。

目前,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在广东省内合作的文博旅游单位已达150多家,每年巡回展览超300场次,年惠及观众300多万人次。常规巡展之外,流动的展览还延伸到大街小巷、学校课堂、大山深处,激活基层的文博活力。今年年初,“虎虎生福——壬寅虎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送进了粤北韶关市始兴县罗坝镇燎原村;5月中旬,“丹青求索 器范自然——植物科学画展”“存真·传承——文物艺术品保护修复巡回展”等11场展览流动到各地,其中很大一部分在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去年11月,由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主办、惠州博物馆承办的“文物入校园”活动首站走进了惠州市水北小学,探索“无围墙”博物馆,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文物的魅力。

如今,广东省流动博物馆正尝试打破省域边界:与毗邻的香港、澳门等地文博单位合作交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流动博物馆”品牌;为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灵活多样的巡展和文博服务……让展览“动”起来,让文博“热”起来。

(贺林平、李刚、龚妍)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8日 08 版)

鸟头代表什么生肖3

鲁迅于中国之贡献,不再跪舔。

鲁迅之人品,亦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今天我们从鲁迅给人起的绰号里,管中窥豹,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一、给家里人起绰号。

给弟弟周健人起的绰号是“谗人”,就是进谗言的人,因为周健人把他偷买画册的事儿报告父亲了。鲁迅觉得弟弟是个告状,进谗言的小人。

刚开始周健人年龄小,不知道“谗人”是什么意思,后来知道了,不愿意。鲁迅又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十足犯贱”,再后来又起了个“眼下痣”。

二弟的外号相对好听一点儿。因为周作人平时沉默寡言,鲁迅觉得他比较高傲,就给他起个绰号“都路”,日语“鹤”的意思。

给他的学生,后来的媳妇许广平起的绰号有“乖姑”“小刺猬”“害马”等。其中“害马”的来历是这样的。当年许广平被学校开除时,校长杨荫榆批准发出的公告是:“即令出校,以免害群。”

鲁迅便用“害群之马”称呼许广平,简称“害马”。1926年3月6日,鲁迅日记:“夜为害马剪去鬃毛。”记的应该是两人之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1932年3月20日写给母亲的信里也有:“男及害马,全都安好,请勿念。”

鲁迅给儿子周海婴起的外号是“小白象”,为什么一定要说这个“小白象”是外号而不是乳名呢?因为鲁迅自己有一个外号就叫“白象”,是林语堂给他起的,他非常喜欢,所以就称儿子周海婴为“小白象”。给三弟周健人的儿子起绰号“小土步”。

二、给身边的人起外号。

给房客沈四太太起绰号“肚子痛”,因为鲁迅在冬天里去吃冰,被沈四太太劝阻,说是吃了会“肚子痛”,并告知了鲁迅母亲,被还在小孩子的鲁迅怀恨在心。

后来北漂,住在北京砖塔胡同,同院里住了两个同乡,两个10岁左右的小女孩——俞芬姐妹。因为年龄小,难免顽皮,鲁迅便直接用属相给她俩起外号——“野猪”“野牛”!不过两姐妹也不甘示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给鲁迅起了外号——“野蛇”。

在日本租房子,房东老太太有个弟弟,在消防队瞭望台上班,天天盯着哪儿着火。鲁迅直接给人家起了个绰号叫“放火的老头儿”。

《语丝》的撰稿人章廷谦,发型比较简单,是个学生头,在人群里比较显眼,鲁迅直接叫他“一撮毛”。

当年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老乡邵明之因为脑袋长得大,而且胡子多,鲁迅背地里喊他“熊”,有时候甚至当面喊“熊兄”。给带火腿到日本给他吃的朋友吴一斋起绰号“火腿”,因为吴一斋嘲说他把火腿做叉屁了。

三、给朋友或者同事起外号。

给同在日本留学的老乡,加师兄弟钱玄同起绰号“爬来爬去”,说钱玄同滔滔不绝讨论问题时,喜欢在榻榻米上爬来爬去。后来,书面上写“爬翁”。林琴南用“金心异”映射、污蔑钱玄同,鲁迅也在给钱玄同的信中喊“心异兄”。鲁迅和钱玄同曾都是章太炎的学生。

鲁迅混抖了,在教育部工作,有位同乡去拜访他,为显恭敬,自称“小辈”,鲁迅便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辈”,自此后便称他“小辈”呼他。

对于平时给他印书的合作对象,也没多少好感。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王云五以刊行四角号码字典出名,鲁迅便给他起绰号“四角号码公”。因不喜欢严复的翻译风格,给严复起外号“严不佞”。

史学家顾颉刚曾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涉嫌抄袭,这可惹火了鲁平头。直接用顾颉刚的红鼻子病给起了外号“鼻公”“红鼻”,直接揭短,还在历史小说《故事新编·理水》里,塑造了一个鼻子有病的“鸟头先生”。

1933年,施蛰存给青年推荐书目《庄子》和《文选》,被扬言要废除汉字的鲁迅骂。施蛰存与鲁迅打起了笔战,鲁迅给施蛰存起外号“洋场恶少”,人身攻击,后来因为这顶帽子扣得太大,施蛰存被打成右派,九死一生。平反之后施蛰存专门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很多人问他劫后余生的感受,施蛰存答:“不死就是胜利!”因此句名言,救了很多人命。

四、鲁迅自己的外号。

小时候鲁迅的外号是“胡羊尾巴”,绍兴方言是聪明、伶俐、讨人喜爱的意思。

1909年,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时,因反对学堂监督夏震武的“廉耻教育”而直接罢课。夏震武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拼命三郎”,不是夸他好汉,而是说他像梁山的土匪一样。鲁迅给夏震武起的绰号是“木瓜”,后来通过“木瓜之役”,把夏震武逼辞职走人了。

他的第二任妻子许广平给他起的外号是“鲁疯子”。不过他自己最喜欢的绰号却是以下两个。

一个是钱玄同给他起的“猫头鹰”。因为鲁迅不修边幅,头发一直很乱很脏,总是毛蓬蓬的,大家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他又不苟言笑,单是傲然肃穆地坐在那里,偶尔说两句,却又是那么的让人印象深刻。所以,钱玄同给他起外号叫“猫头鹰”。

鲁迅很喜欢自己“猫头鹰”这个外号,自己又把它引申:“中国是个喜好吉祥,欢迎喜鹊,忌讳恶兆,讨厌乌鸦、猫头鹰之类不详之物的国家,从来就有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所以,鲁迅为突出自己“众人皆醉他独醒”的形象,便以“猫头鹰”自居。还很自豪:“即使睡着,也要睁了眼看”。

另一个是林语堂给他起的“白象”。林语堂说鲁迅是“一头令人担忧的白象”。因为大象基本都是灰色的,白象非常少,所以就显得非常珍贵,非常特别。也正因为特别,所以令人担忧。

鲁迅也很喜欢这个绰号,在给许广平的信里,多次使用大象的名字,画大象的图画等。还给自己的儿子起外号“小白象”,爱子之情,跃然纸上。

跟“猫头鹰”一样,对“白象”这个绰号,鲁迅也做了升华,以表心志:“人应该学一只象。第一,皮要厚,流点血,刺激一下,也不要紧。第二,我们强韧地慢慢地走去,我很感谢他的话,因为我的神经末梢是太灵动得像一条金鱼了。”

综上,别人给鲁迅起绰号,基本都是按照鲁迅的性格,起的比较神似和经典,而且以褒义居多。但鲁迅给别人起绰号,基本都是随心所欲,毫无顾忌了,基本都是以贬义居多。你可以说这是他的真性情,而且他给别人起这些外号的时候,可能也就随口一说,并无恶意。

但,这正是他的这些真性情,也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鲁迅。写此文,并无褒贬鲁迅之意,大师永远是大师,只是想让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鲁迅,他就是这么一个尖酸刻薄真性情的一个人。没有他的尖酸刻薄,也就没有那些嬉笑怒骂的好文章了。

这样的鲁迅,中国要有。

这样的鲁迅,有一个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