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堂是哪里 印堂位置图解

我们常常听别人说起印堂发黑是中剧毒或者是将有大祸降临。那么,印堂的位置在哪里呢?下面达一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印堂的位置,有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

印堂是哪里?

“印堂位于面额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就是说在双眉之间,鼻梁以上。面相中印堂位于命宫,十二宫之一,是看面相中很重要的部位。

印堂当做健康的晴雨表

从印堂的宽窄程度、色泽、颜色,可以看出一个人运气的好坏,吉凶祸福。中医把印堂当做健康的晴雨表。

文章来自达一②算命网,转载请联系本站网管!

拓展阅读

灵蛇,飞天,惊鸿,望仙,螺髻......浅谈:古代后宫女性发髻

"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自古以来,我国女子就特别注重自己的梳妆打扮。

又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就足以见得女性在仪容妆饰的重要性,毕竟女子容貌修饰之事既是礼节所必须的,也是一种天性。

可是,爱美女性在妆容梳扮上面的投入,往往要具备两项最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拥有非常富裕的经济基础,二是要具有富余的时间。

关于这两个必备的因素,在古代只有后宫女性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封建历史时期,人们针对女性容颜样貌的述说中,雾鬓风鬟的秀发之美所占据的比例是尤为重要。

浅谈:古代后宫女性发髻

公元前139年(建元二年),汉武帝刘彻在第一眼看到平阳公主家的讴者卫子夫时,心魂就被这位歌女的一头秀发所深深吸引,从此欲罢不能。

东汉时期著名的一代贤后,汉明帝刘庄的皇后,明德马皇后在入宫之时就凭借着其浓密柔润的披肩长发而貌压后宫三千佳丽。

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后主陈叔宝的宠妃张丽华也因一头七尺长发而博得了国色妖艳的称号。

灵蛇髻,飞天髻,惊鸿髻,望仙髻,螺髻

众所周知,秀发的梳理可以说在女性的妆容打扮中,花费的时间与心力所占的比重是最多的。

所以,在封建政权统治年代,皇宫中的嫔妃与宫女及民间的豪门贵族家中的女性每日起床必做的一项功课就是梳妆打扮,往往需要耗费约一个时辰,即使当下的女性也至少花费一两个小时的时间。

因为,在古代历史时期,女子们喜欢将头发盘成一种高绾的发髻,即"峨髻"也称之为"高髻"以彰显其身份的高贵,而一些婢女或宫女则以双髻的发式为主。

"俗尚高髻,当是宫中所作也。"《文献通考.卷331》

凌云髻,望仙九鬟髻,参鸾髻

但是,高耸的峨髻发式在梳妆修饰上非常繁琐,若是没有人在一旁配合是难以完成的一项工作,因此,宫中的嫔妃们或豪门贵族家中的女性往往都有专门伺候梳头的宫女或婢女。

因此,古代皇宫中就形成了一套因身份尊卑、级别地位、时间场合不同而特定的一种发髻制度。

根据古籍记载:千古一帝秦始皇在一统华夏,初登皇帝宝座之时,就颁布诏令,后宫主位的发式为凌云髻、妃的发式为望仙九鬟髻、嫔的发式为参鸾髻,宫女的发式为黄罗髻。

"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中华古今注.卷中》

凌云髻

望仙髻

汉太祖刘邦在打败项羽,建国称帝后,敕令宫女的发式一律为奉圣髻;

"汉高祖,又令宫人,梳奉圣髻。"《中华古今注.卷中》

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敕令后宫的发式为十二鬟髻、堕马髻;

"武帝又令,梳十二鬟髻,又堕马髻。"《中华古今注.卷中》

堕马髻

东汉灵帝刘宏执政年代,又将后宫的发式变更为瑶台髻;

"灵帝又令,梳瑶台髻。"《中华古今注.卷中》

三国时期,篡汉称帝的魏文帝曹丕在建立魏朝后,下令后宫一概梳百花髻、芙蓉归云髻的发式;

"魏文帝令,宫人梳百花髻、芙蓉归云髻。"《中华古今注.卷中》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在创建梁朝统治政权后,规定后宫全部启用回心髻,归真髻的一种发式;

"梁天监中,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归真髻,作白妆,青黛眉,有郁髻。"《中华古今注.卷中》

回心髻

隋朝的第二届统治者,隋炀帝杨广在继位登基后,又把后宫的发式更改为朝云近香髻、归秦髻、奉仙髻节晕髻;

"隋有凌虚髻、祥云髻。隋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归秦髻、奉仙髻、节晕妆。"《中华古今注.卷中》

唐朝时期,后宫的发髻式样与名称繁多。

例如:唐武德年间流行的发式有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

半翻髻

唐开元年间,风靡双鬟、望仙髻、回鹘髻;杨贵妃喜欢愁来髻;

唐贞元时期,盛行归顺髻、闹埽妆髻等数十种之多。

愁来髻

可是,唐朝时期,宫中女性的发髻完全是凭借着其喜好而定,至于后宫女子限制于哪一种发式,并没有颁布明文规定,所以,在皇宫之外很多的名门望族家中的女性也纷纷效仿宫廷发式。

再有,我们则可以在灵蛇髻的传说中,参悟一下封建政权时期女性发髻样式繁多的原因。

灵蛇髻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之妻甄皇后发髻的样式每天都不一样,盛传是因为其每日都会梦到一条蛇,蛇则以盘绕的式样为她演示各种发髻的梳法,于是,人们将甄皇后每日一换的发式冠名为灵蛇髻。

"甄后入魏宫,宫廷有绿蛇,口中恒有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

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后效而为髻,巧夺天工。

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其一二。" 《夜航船.卷13.容貌》

灵蛇髻

还有,古代女性为了呈现一头乌黑靓丽的秀发,就需要将形状各异的发髻稳固住,因而就创造出了一种固定头发的"假紒"。

为了固定头发并显示头发茂盛,古人发明的这种"假紒"又称之为"假髻"。

"皇后首饰,则假髻,步摇,簪珥。"《文献通考.卷140》

这是一种用女子剪下来的头发做成的"假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假发。假发经过一定的加工,固定成样式各异的款式,搭配在盘发者的发式其中,因此缔造出饱满茂盛的锥髻。

"名曰假髻,或名假头。至於贫人,不能自办。"《太平御览.卷715》

假髻

"假髻"在古代时期又称之为"副",按照周礼记载来说,是周王后在行婚嫁之礼时梳发专用之物。

"假髻《周礼》曰:追师掌王后首服为副。"《太平御览卷.715》

同时,在古代时期,女性为了给头发定型,就采用绦线或丝绳对头发加以缠绕束缚。

比如说:若想保证飞天髻高耸而不垂陷,则用绦线将环形发髻盘绕起来。

飞天髻

但是,古代后宫这些种类浩繁的发髻,很多发髻的式样已难以遐想其原有的形状与构造,原因是搜集不到充分的典籍来验证。

因而,在当下,我们能够掌握其确切的形态与式样,只有久盛不衰的飞天髻、望仙髻等发式。

高髻云鬟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三环高髻"又名"飞天髻"其造型饱含特有的一种诗意,形态飘逸着逞妍斗色之感,它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沿袭至宋明王朝时期依然是日渐风靡。

"宫中妃嫔,皆为纤裳高髻,首翘鬓朵之装,态度如仙似美人。"《宋代宫闱史》

飞天髻

金身螺髻,玉毫绀目。所述的是源自于唐朝初期,兴盛于一代女皇武则天年代的单螺髻与双螺髻,据说是基于对释教的崇奉,风靡而起的一种发式,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发式就是这种螺髻。

螺髻

"铸等身释迦牟尼佛,螺髻兼遍身自然玉色,唯顶至面为紫金色。"《全唐文.卷311》

"诸宫监尊礼佛螺髻发,犹佛生存。"《全唐文.卷130》

"如来螺髻,菩萨宝首。"《朝野佥载.卷3》

螺髻

绾一个望仙髻,插一支白玉风头簪。所述的双环望仙髻的操作手法和飞天髻的装扮之势非常酷似,亦是将两股环形发髻盘绕与在女子的头发上,犹如神童驾临,但望仙髻的神态没有飞天髻那么超逸自然。

"明皇帝宫中双鐶望仙髻。"《香艳丛书.髻鬟品》

唐朝天元年间,后宫诸女们则十分酷爱这种望仙髻的发式,目的就是为了迎合唐玄宗李隆基的嗜好。

望仙髻

青丝绕指柔,华梳理云鬓。"惊鸿髻"初始于曹魏时期后宫之中,这股潮流之风一度传播到了隋唐王朝时期,其特点似青云直上,犹如鸟儿展翅高飞的形态发式。

而大众熟知甄嬛传中的主演孙俪在其曾经的电视剧角色中,就有"惊鸿髻"的发型。

惊鸿髻

澹澹催成入道妆,忽忽挽就抛家髻。这是唐朝时期后宫之中盛行的"抛家髻"其甚是乖巧可人,其发型的特点就是两髻蓬散而半遮面,发状亦如椎形态的花朵,而和"抛家髻"形似相近的则是一种"半翻髻"。

"唐末,京都妇人,梳髪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谓之"抛家髻"。"《文献通考.卷310》

"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香艳丛书.妆台记》

抛家髻

露台灯耀舞衣妍,梳将高髻学朝天。宋朝时期后宫之中流行一种"朝天髻",这是源自于五代十国期间的一种发型,属于是高髻发式的一种,称谓"朝天髻"。

"朝天髻"发式的特点,则是将高耸的发髻盘绕梳立于头顶的一种髻式,其发髻前部高后部低,发髻前面是圆形,后面则是椎状的两个不同的实髻。

朝天髻

五代终结,赵匡胤建国称帝后,这种"朝天式"发髻在北宋王朝时期甚为流行。

"李艳娘入宫,好梳高髻,宫人皆学之邀宠幸,也唤做朝天髻。"《宋代宫闱史》

朝天髻

历史的年轮到了明清朝时期,后宫女性的发髻式样并没有多少更始革新。

比如说,清朝末年,慈禧老佛爷就特别偏爱新颖的发髻,时而变更双髻盘梳的形状。

清朝后宫流行的发髻款式与唐朝时期则不同,唐宋时期盛行之风是从皇宫传播至民间,而清朝时期发髻的风靡之势则是自宫外传播至皇宫内。

文叙至此,果儿则认为有必要在聊一聊,古代时期后宫女性的一些配饰,如簪、步摇、钗、钿、花卉等头饰。

云鬟轻制小犀簪。"簪",在古时,则是为了稳固头发而使用的一个最基础物品,其有玉料制、骨料制、犀角制、象牙制、金银制等。

"簪者,若冠之笄,谓之簪,使冠连属於。"《仪礼注疏.卷36》

尤其是在封建历史时期,后宫帝后、三妃、九嫔们在参加皇族盛典时所佩戴的簪,尤其考究,亦是一种最高标准的。

苗族银簪

玉"簪

故宫馆藏,清代,金镶珠连环花簪

金镶玉葫芦簪

根据古籍记载:东汉时期,为显皇后的尊者地位,特别制定了后宫佩戴"簪"饰的规格、标准、质料、工艺与尺寸。有凤凰簪,玳瑁簪,黑犀簪,翡翠簪,通天簪,垂珠簪等。

"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凤凰簪,簪长一尺,配翡翠垂珠两条。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垂珠簪,簪下有白珠垂黄金。翡翠簪,以翡翠为毛羽。"《北堂书钞.衣冠部上》

明代,镶宝石凤凰金头银簪

清代,兔形玉发簪

玳瑁簪

玳瑁簪

翡翠簪

翡翠簪

垂珠簪

垂珠簪

说到这里,我们通过古装电视剧的画面,或多或少都知道这样一个历史冷知识。

那就是在古代,后宫嫔妃之中,无论品阶高低,若是冒犯龙威,或稍有闪失罪责缠身时,则必须要在帝王御驾前脱簪,摘掉耳环。

"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三辅黄图.卷6》

"卫姬望见桓公,脱簪珥,解环佩。"《列女传.卷2》

"皇后闻之,脱簪请罪。"《资治通鉴.卷22》

"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史记.外戚世家》

云鬓花颜金步摇。"步摇",见名睹物,这是一种采用金银质料作簪股,珠玉等名贵之物镶嵌而成的簪钗,主要插戴于女性的头鬓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走路的时候,随着身体的晃动产生一步一摇的摇摆状,故称之为"步摇"。

"步摇,俗谓之珠松是也,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支相缪。"《晋书.舆服》

步摇

步摇

步摇

步摇

在1956年,安徽合肥西郊地区,考古工作者就在南唐年代的一座古墓中挖掘"金镶玉步摇"与"四蝶银步摇"。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钗"其特点则是由两股尖状的簪子而形成,既可以当稳固秀发之用,则又可以起到润饰的作用。

古代后宫或豪门贵族之中女性所佩戴的"钗"都是采用金银,玉、玳瑁等珍奇异宝等物品制作而成,而民间普通人家的妇女则佩戴一种用荆枝做成的"钗"这种"钗"又称之为"荆钗"。

"荆钗压鬓,布衣饰体。"《谐铎.卷4》

"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无辞插荆钗,嫁作贫家妇。"《全唐诗.卷329》

唐代钗

《婉约词》中"钗鸾筝雁"就是指古代女子梳妆和弹筝。"钗鸾"既是"鸾钗"。

"钗"在封建历史年代的种类与款式繁多,风格类型既有凤式、燕形、雀状、鸾图与各种花卉造型。

南北朝时期,南齐政权东昏侯萧宝卷的贵妃"潘玉奴"就有一支玉质鸾钗,钗呈现九种色彩,上面镶刻有鸾凤九条。

"凤钗斜插笼云髻。"《水浒传》

"翡翠珠帘影凤钗。"《西游记》

"兰膏坠发红玉春,燕钗拖颈抛盘云。"《乐府诗集》

"鬓云松挽燕钗坠。"《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漆鬟髻,饰以金铜杂花,状如雀钗。"《旧唐书》

"头上金雀钗,腰珮翠琅玕。"《全唐诗.卷541》

"南齐潘淑妃,取九鸾钗。"《太平广记.卷237》

"美人妆罢更临鸾,鸾钗斜插堆云髻。"《全元曲.杜牧.酒扬州梦》

凤钗

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钿"在古代,是一种金属材料做成的女性发饰。

"钿"的图案皆以花为主,于是又称其为"金钿"或"花钿",这是一种花型的头饰,则和步摇如出一辙,其仅为发型装饰,不具备稳固秀发的功能。

"髻摇金钿落,惜恐樱唇薄。"《安陆集诗词》

"玄宗命,采蓝田玉,琢为磬。尚方造,流苏之属,皆以金钿,珠翠,珍怪之物,杂饰之。"《开元天宝遗事》

"饰以金钑花钿窠,装以真珠、琥珀、杂宝玉。"《宋史.卷3.舆服》

"花钿粉黛悉如旧,花钿首饰掉落地上。"《太平广记.卷52》

金钿

金钿

偏戴花冠白玉簪,翠钿金缕镇眉心。既然说到了花型的头饰,我们则再来了解一下隋唐王朝时期一种非常盛行的花冠。

隋唐年代的后宫礼冠亦是受到了这种趋势的影响,按照不同的规格在头冠上面插戴不同数量的花卉。

"九凤花冠镂金束,紫阳宫女带花冠。"《六十种曲紫钗记》

"遣夫人,以花冠一顶,凤钗一对,赍之。"《萤窗清玩.卷1》

明朝统治时期,宫女标准的工作冠服则是头戴乌纱帽,帽上配有规格各异的花饰,帽子的前额上面连缀有团珠。

"宫人冠服,制与宋同。紫色,团领,窄袖,遍刺折枝小葵花,以金圈之,珠络缝金带红裙。弓样鞋,上刺小金花。乌纱帽,饰以花,帽额缀团珠。结珠鬓梳。垂珠耳饰。"《明史.卷2.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