豖代表什么动物生肖

猪年到了,寻找藏在博物馆里的新春吉祥物,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妇女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豖代表什么动物生肖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戚尔武

己亥猪年到了

最早出名的新春吉祥物

莫过于土酷硬核、蒸汽朋克风的这位——

绘图:陈琰泽 吴剑锋

它的原型,粉红“社会人”

成功霸占猪年C位

扮成“小猪佩奇”的演员在巡游队伍中表演。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出场自带BGM的“二师兄”

出道多年第一次品尝被冷落的滋味

新华社资料片(朱桂根摄)

这只新春吉祥物

和人类相爱相杀上万年

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猪艰不拆”?

让我们走进博物馆一探究竟

猪,十二生肖里排行最末

在人们的印象里,它“好吃懒做”

明白玉卧猪。图:首都博物馆

早在被人类驯养之前

史料记载中的猪

也曾是横行霸道的民间一害

是衡量一个人勇敢与否的标志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无民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豖希于桑林。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淮南子·本经训》

捉住这头猪

就是堪比后羿射日

能载入史册的大功绩

这当然不是说笑

人和猪的关系

大约要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红陶猪头,新石器时代中期。图:首都博物馆

出土于平谷区上宅遗址。上宅遗址属于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仿生陶猪的撩牙已经很小,吻部也变短,更多的表现出家猪的特点。

距今9000—7000年的前仰韶时期

家猪饲养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渐成趋势

距今10000年至7000年间

猪在肉食中的供应率

由10%剧增至70%

猪成为家畜

标志着人类终于掌控了稳定的肉食来源

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

罗运兵《中国古代猪类的驯化与饲养“与猪同行”》,《大众考古》。图:首都博物馆

野猪为了适应生存,抵御外敌,神经系统、心肺器官发达,头部和前躯大,又经常掘食植物根茎,吻部前凸,獠牙锋利,中躯体幅狭窄,后躯瘦削,鬓甲明显高于臀部;而培育家猪主要是食用,最有价值的是肉,家猪前驱缩小,背线平直,中驱宽圆,后躯显著丰满。

古人如何养猪呢?

大量新时期时代的遗址中

就有以圈养和放牧结合的方式养猪的痕迹

到了汉代

人们开始刻意限制猪的行动

摸索出养猪的诀窍

圈不厌小,圈小则肥疾。

——《齐民要术》

猪多,总设一大圈,细分小圈,每小圈止(只)容一猪,使不得闹转,则易长也。

——《农政全书》

经济收益好,加上政府提倡

汉代几乎家家养猪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以猪圈为主题的陶质明器

遍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珠江流域等

东汉灰陶带厕猪圈,北京市平谷区唐庄子村出土。图:首都博物馆

养猪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肉食来源,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肥源。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陶质猪圈和带厕猪圈模型明器。这种典型的带厕猪圈设计,注重实用,便于积肥。

汉灰陶带厕猪圈、陶猪、陶狗、陶鸡,北京市房山区顾册大队出土。图:首都博物馆

研究发现我国汉代农业区墓葬中出土陶猪、陶鸡、陶狗等模型器的数量,以1猪:2鸡:1狗出现的频率较高,推测这样的规模可能是当时家庭畜产的理想水平。墓葬中模型器的数量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模拟或放大,反映出汉代“理想家园的一般模式和小康标准”。

有意思的是

“家”

从字形上看

就是房子里养着一头猪

《古文字类编》高明编 。图:首都博物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增订修补本》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图:首都博物馆

“家”

是豢养牲畜的稳定居所

象征着人类从游牧迁徙

转为农耕定居

开始追求生活的安定和富足

有房有豕(猪)才有家

满满都是爱呀

汉陶子母猪。图:首都博物馆

母猪侧卧哺乳,三只仔猪吃食,场面温馨。

除了作为蛋白质和脂肪的来源

猪还能预测天气

在靠天吃饭的农耕年代

古人发现猪的某些习性同下雨有着直接关系

见豕负涂。

——周易·爻辞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诗经·小雅·渐渐之石》

猪的汗腺不发达

面对炎热天气

时常钻进水中或是泥沼

被称为“浴猪”

在古代某些祈雨仪式中

猪常被用作沟通天地的信物

还曾当过“雨神”

明“皇贵妃宝”青玉印 。图:首都博物馆

印青灰色玉质,蹲龙钮,朱文篆字刻:“皇贵妃宝”。龙钮简笔刻画,口鼻长圆前伸,双目前视,双耳后抿,头顶一绺鬃毛,形似猪首。龙身似蹲似伏,立于云水之间。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

“雨神”多以龙的形象出现

虽然龙的起源说法不一

但龙首吻部前突上翘

头颈部长鬣飞扬

显然吸收了猪的形象特征

传明代仇英绘《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之奎宿。图:首都博物馆

奎曰封豕,为沟渎。

——史记·天官书

除了掌管雨水

猪还是“奎星”

主宰大地上的沟渠灌溉

《西游记》里的二师兄

曾任职天蓬元帅

掌管的就是十万水军

精通水战之法

还化身大猪,推平了“稀柿同”

八百里的淤泥烂沟

也只有掌管沟渠的“奎星”才能对付

清光绪木板彩印《西游记》图轴。图:首都博物馆

奎主文章,仓颉效象。

——《初学记》引《孝经援神契》

奎为文章之府……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

——顾炎武《日知录》

别看干的都是脏活累活

猪还做过文人的守护神

奎星与魁星谐音互通

主管文章兴衰

相传从唐代起

新科状元到大雁塔提名时需用“朱笔”

“奎”与“魁”

“猪”与“朱”

“蹄”与“题”

中国人历来偏爱谐音的吉祥意味

每逢考生赶考

备上“红烧猪蹄”

保佑考生“魁星高照”

也是长久以来祭祀的最高规格

“夫礼之物,始诸饮食”

牛、羊、猪合祭

称为“太牢”

猪和羊合祭

称为“少牢”

春节即源自远古的“腊祭”

“岁终祭众神之名”

在新年之际

感谢上苍

敬怀先祖

东汉石握猪。图:大都会博物馆

汉玉握猪。图:首都博物馆

玉握猪,也称玉豕、玉豚,是汉代至南北朝墓葬中较多见的随葬品。握猪呈方形柱状,采用“汉八刀”的雕刻方法,身上刻有数条凹线纹,分别表示出猪褶皱的嘴、大大的耳朵、屈曲的四肢等。“握”在手中,不愿逝者空手而去,寄予逝者在另一个世界活得富足的祝愿。

谷物一年一熟

岁岁循环往复

充满智慧的先人

摸索日月、木星的运行

根据物侯周而复始的循环规律

最终确立了干支配合的六十甲子序数纪年

唐五行八卦十二生肖纹铜镜,北京市西城区郝井台宋太监墓出土 。图:首都博物馆

铜镜中心在象征“土”的半圆钮外,环以池水、树木、火焰、金炉纹饰,用以象征五行;中圈环绕八卦纹饰;往外对应十二生肖动物图案;最外圈对应十二地支。

十二生肖

与十二地支对应

用这些生动好记的形象

古人运用阴阳消长的朴素辩证法

把人与自然、社会的变化联系起来

因而每一位炎黄子孙

都有了一个小小的“守护神”

唐十二生肖陶俑。图:大都会博物馆

猪承载着人们截然相反的想象

一边饱受诟病

一边却象征着风调雨顺

富贵安康

这种悖论不止存在于民间

在佛教中

它代表三毒中的“痴”(愚昧)

却又是护法菩萨摩利支天的化身

是光明和智慧的象征

清乾隆款铜泥金摩利支佛母像 。图:首都博物馆

摩利支佛母像,多作八臂三面。其中一侧面作猪面,利牙外出,舌如闪电,为忿怒相。或坐于猪身上,或坐于七猪车上,猪是摩利支天光明和智慧的象征。后被道教吸收,演变为道教神明斗姆(“北斗众星之母”),与摩利支天相关的法术和神变就包括役龙降雨、止雨的能力。

曾有研究表明

猪的智商并不亚于黑猩猩

反倒是人类圈养猪的方式

促成了各种负面的刻板印象

也有科学家尝试攻克猪器官移植难题

为人类医学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无论如何

我们从猪的身上获益良多

可以说

从人类在狩猎时代与猪碰面的那一刻起

就不能不与它息息相关

本文部分图片由首都博物馆提供

文字部分根据首都博物馆《家和年丰——猪年生肖文化展》资料整合

欢迎转发点好看

转载请联系授权

大家都在看

春节,这对警察父子街头相遇不相识,真相让人泪目

中国台湾音乐人唱的《我和我的祖国》,更让人觉得“一刻也不能分割!”

第一批95后走进新时代:被催婚!网友:我还是个宝宝啊…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戚尔武)

编辑/肖婷

美编/李凌霄

女报全媒体平台一览

中国妇女报新闻客户端APP

中国妇女报微信公众号

中国妇女报官方微博

中国女网

中国妇女报头条号

中国妇联新闻微信公众号

手机扫一扫,

把女报全媒体平台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哦!

豖代表什么动物生肖2

考情分析

2019年《考试大纲》中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与“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并列于理解能力层级,体现了国家对传承古代文化、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视。综观近三年的情况可以发现,考查的主要是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含义比较固定且与理解文意有密切关系的一类古代文化名词。

了解高考考查内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相关的内容,主要有成为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和刑法、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天文、古代音乐等。

下面是2020年高考考查的文化知识题目,请尝试解答以下题目。

1.(2020·全国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殿试”是由皇帝主持的考试。殿试后,进士分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通常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2.(2020·全国Ⅱ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皇室宗族所居之处”说法错误,“禁中”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

3.(2020·全国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太守并不掌管军事、科举事务”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吏。

4.(2020·新高考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殿下”是中国古代对诸侯或皇太子等的尊称,不能用来称丞相。

高考考查的知识总

常考分类

高考内容

称谓

姓名

2020全国Ⅲ卷“周公”;2020新高考Ⅰ卷“东宫”;2020新高考Ⅱ卷“宦官”;2019全国Ⅱ卷“缪公”“汤武”;2019全国Ⅲ卷“殷纣”“武王”;

2018全国Ⅱ卷“豪右”;2019全国Ⅱ卷“变法”

科举

官职

2020全国Ⅰ卷“主司”“司农”“殿试”;2019年全国Ⅰ卷“就国”2020全国Ⅱ卷“保任”;2019全国Ⅲ卷“令尹”;2018全国Ⅱ卷“茂才”;2018全国Ⅲ卷“前尹”;

历史常识

2019全国Ⅲ卷“三晋”;2018全国Ⅱ卷“京师”

礼仪

制度

2020新高考Ⅱ卷“晏驾”;2019年全国Ⅰ卷“礼乐”;2018年全国Ⅰ卷“逊位”;2018全国Ⅱ卷“顿首”

文学

常识

2020全国Ⅱ卷“四六之制”;2019年全国Ⅰ卷“诸子百家”“诏令”;

2018年全国Ⅰ卷“《三坟》《五典》”

天文历法

2017全国Ⅲ卷“上元”

宫殿

建筑

2020新高考Ⅰ卷“辇下”;2020全国Ⅱ卷“禁中”;2018年全国Ⅰ卷“阙”“践阼”

刑罚

2020新高考Ⅰ卷“追比”2019全国Ⅱ卷“黥”;2018全国Ⅲ卷“株”

明确学习方法

(一)结合课文,分类积累

这类知识,散见于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文下一般有注释。对这类词语含义的把握,积累是最好的方法。

如《烛之武退秦师》课下注释:①“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②“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③“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如果把这些注释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并熟记,应能提高文化常识题的准确率。

1.官职、职掌、封号、爵号类

①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荆轲刺秦王》)

②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鸿门宴》)

③ 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孔雀东南飞》并序)

【答案】①“太子”,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②“司马”,古代武职官职名。③“太守”,古代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官。

2.科举、学校、音乐、歌赋类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

【答案】①“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②“庠序”,古代的学校名。殷商时代叫“序”,周代叫“庠”。③“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

3.称谓、礼仪、典章、制度类

①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门宴》)

②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③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并序)

【答案】①“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②“束发”,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③“初七”,专指农历的七月七日;“下九”,每月的农历十九为下九。古代以每月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下九为汉代妇女欢聚的日子。

4.天文、地理、历法、建筑类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兰亭集序》)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答案】①“永和”,年号纪年,东晋穆帝年号;“癸丑”,干支纪年,指永和九年。②“山东”,崤山以东地区,指东方诸国。③“既望”,指望日的次日,通常指农历的每月十六日。

(二)根据语境,合理推断

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从命题方式看,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因为考题放在文本中考查,而不是单独命制一个知识小题;加点的词语均与前后文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根据语境,分析推断。

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六合正相应”和《过秦论》中的“履至尊而制六合”中都有“六合”,前者可结合下文“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知道是表时间的名词;后者结合上文“吞二周而亡诸侯”可知是表示地域的名词,天地四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典型例题

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居母丧,哀毁加人,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刺史。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由是连外徙,不得入。久之,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州据都会,多名珍怪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赀取钜万,瑰单身襆被自将。武后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瑰以为:“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

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瑰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帝崩,遗诏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

(选自《新唐书·苏瑰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徙”“转”都和官职有关,“擢”是“提拔”的意思,“徙”和“转”表示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B.“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文中指“和尚”,和《游褒禅山记》中的“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浮图”意思相同。

D.“崩”指天子去世,古代不同等级的人去世称法不同,诸侯或后妃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

【答案】C【解析】A项,可根据平时积累的有关“擢”“徙”“转”的相关知识,判断A项正确;联系教材中有关古代对死的称呼可知,D项也是正确的。B项,由《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可以看出,此项对于“孝悌”的理解应该是正确的;C项,对“浮屠”的理解虽然联系了教材,但从语境来看,这里并非指“和尚”,而是“寺庙”的意思。

(三)结合生活,古今对照

学习古代文化常识,我们可以将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古今比照,以加深理解和记忆。如古代官职中的丞相相当于今之总理,唐之节度使、清之总督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八大军区司令员,巡抚相当于今之省长,太守、知府相当于今之市长。古御史台类似于今之中纪委;“六部”中各部尚书与如今之各部部长相当,侍郎与如今之副部长相当。

再如“陛下”一词,经常出现在古典题材的电视剧、戏剧、小说中,都是对皇帝的尊称;“中堂”也在影视《康熙大帝》中多次出现,是清代对宰相的称呼。

我们还可以以今证古,如古代表地理的方位词有“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保留至今的好多地名可以对此验证,如衡阳在衡山以南,故名衡阳;洛阳在洛水之北,故名洛阳。反之,华阴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江阴在长江之南,故名江阴;而咸阳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四)清楚易混易错点

文学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要分清,如“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文帝、武帝、哀帝、炀帝)、“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年号”(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的区别等等。

(五)注意常见的设误方式

①扩大范围。如解说“太子”,扩大范围说“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②跳脱背景。如解说“嗣位”,说成“最年长的儿子”继位,忽略嫡庶。

③张冠李戴。如将对“庙号”的解说弄成对“谥号”的解说。

④以今释古。如将“中国”的今义说成“中国”的古义。

文化常识题答题步骤

1.根据积累初步判断

根据平时积累的文化知识,对选项做出初步判断,排除某些错误选项。

2.练习判断排除疑难

①可联系选文内容,综合相关信息,推断疑难选项正误。

②可联系所学教材和历史知识,联想与疑难选项相关的文化常识,类比推断其正误。

3.依据要求确定答案

审清题干,抓住“不正确”这一要求,正确选出答案。

典型例题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高祖等。

B.“休沐”,休息沐浴,古人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后指政府官员每五天一次的例行休假。

C.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不同于庙号、谥号和尊号。

D.“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也可以用以指年龄。

【答案】A【解析】A项,“高祖”不是年号,是庙号。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答案】D【解析】D项,“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羊和豖,没有牛。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典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答案】C【解析】C项,“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此处指的是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内外亲属,而不是“外亲”。

附录1:教材知识梳理之文化知识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穀”等等。

3.太子:古代储君称谓。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至于金元小说中的“四太子兀术”,是误用,历史上没有此称谓。

4.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5.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6.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7.竖子:对人的蔑称,犹言小子。

8.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9.臣:最初指男性奴隶,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

10.执事:办事的官吏,也指对对方的敬称。

11.中庶子:战国时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教育的官,汉以后为太子属官。

12.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13.将军: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一军之帅称将军。到战国时代始为正式官名,而卿仍称将军。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14.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朝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15.自刎:自割其颈,即自杀。自刎是中国古代武将绝望时最常使用的自杀报国的手段。

16.宾客:春秋战国时多用称他国使者及贵族的门客、策士;东汉以后用以称依附世家豪族的人;官名,太子宾客的省称。

17.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

17.诏:帝王的命令或文告。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伏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

19.朝服:又称为“具服”,是古代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

20.九宾:宾同“傧”;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21.郡县: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22.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23.幸:宠爱,指封建君主对妻妾等的宠爱。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也叫幸。

24.寿: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

25.跽: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26.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也是出家人所行的常礼,一般在见面时用。

27.币: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

28.关中:函谷关以西地区,今陕西一带。

29.河南河北: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30.编年体: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经,按年、月、日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31.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32.国别体:国别体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

33.五音:古代汉族音律。五声音阶的意思就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羽音,依次为:宫、商、角、徵、羽。

34.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5.亚父:①尊敬仅次于对待父亲的人。②项羽尊谋士范增为“亚父”。

36.仲父:①古代称父亲的大弟。②齐桓公尊辅佐其创立霸业的管仲为“仲父”。

37.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褒拜,即报拜,再拜是也。

38.“风”“雅”“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9.“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类比,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我们常用的象征修辞方法。

40.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

41.筮:用蓍草的茎占卦。

42.体:卜筮的卦象。

43.总角:古代少男少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44.狁:猃狁。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45.绳墨: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

46.长跪: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

47.流觞: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48.朕: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49.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50.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1.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5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

53.东家:旧时称聘用、雇用自己的人或称租给自己土地的人,有时也泛指邻近人家。

54.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5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56.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57.府君:汉代称太守为“府君”。

58.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59.合葬:指夫妇两人死后合葬在一个坟墓里。

60.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在迷信说法中指阴间。

6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62.朔:农历每月初一。

63.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64.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65.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66.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合称)等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

67.修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68.庐冢:也作“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的坟墓旁搭建的守护的房舍。“庐”,房屋;“冢”,坟墓。

69.《说文解字》: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证字源的字书,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许慎。

70.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后代以“杜康”指代酒。

71.庠序: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72.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7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à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74.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后合称“孝廉”。历代因之。也指被推荐的士人。

75.黎民:即“众民”“百姓”之意。也称“蒸黎”“黎元”等。

76.黔首: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据说秦尚黑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布包头,故名。

77.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78.氓隶:被奴役的平民。

79.君子:特指有学问的人。

80.巫医:以祈祷鬼神为人治病的人。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81.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82.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83神明:①天地间神的总称。②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③人的精神。

84.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85.六艺:①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②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86.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87.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88.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89.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90.八荒: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

91.中原:中原最基本的意义是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这一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92.四海:泛指天下,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93.六合:①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②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

94.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95.合从: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通“纵”。

96.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96.胡人: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隋唐时也指中亚粟特人。汉以后泛指外国人。

97.蛮夷: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南以东的少数民族。古代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98.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99.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也是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100.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101.鞭笞:古刑罚,用鞭子抽打。

102.风骚:①原指《诗》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借指诗文、文采。②体态俊俏美好,如《红楼梦》第三回:“身量苗条,体格风骚。”③也指人风流放荡。

103.新正:农历新年正月。

104.阴司:指阴间。

105.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106.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10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108.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109.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110.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11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112.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113.郞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114.洗马: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115.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116.东宫:太子住所,也指太子。

117.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118.伏惟: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

119.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120.庙祝:庙堂中管香火的人。

121.治:旧时称地方政府所在地为“治”。

12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123.独夫:①独身男子。②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124.避讳: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一是家讳,或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

125.避讳的方法:

(1)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来代替。

(2)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某”,或作“□”。

(3)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少写一两笔。

(4)改音法,就是读书时遇到讳字,就改变声调或读别的字音。

126.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127.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128.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129.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猪、羊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130.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131.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

132.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133.祭文: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

13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135.大决:封建时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决,又叫秋决。

136.勾者:立即被施刑的人。勾,勾决,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画勾,批准立刻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会同九卿各官,详审全国判死罪者的名册,一一详议,分别归入“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情实者奏请勾决。

137.西市:清京城行刑的地方,今北京市宣武区菜市口街上。

138.上闻:上奏的文书。

139.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成为“舍利子”。

140.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附2:2020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①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②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③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等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按其生平事迹由官方所追加的称号叫谥号,非官方所加叫私谥。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就是他死后朋友所谥。官方所加,如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其斋名为聊斋),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其斋名为饮冰室),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龢。

【称郡望】如韩愈虽系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郡望昌黎”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中的“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简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故也以“司马”为称。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为“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中“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中“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兼称】将籍贯、姓名、字等同时举出。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谦称】①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所有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表示冒失、唐突的含义。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②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寡。③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④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⑤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二、古代官职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中的“颜太师”指颜真卿,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参见“太师”条。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追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后职能扩大,其官署为尚书省。隋代始设尚书省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已经不同。如《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相当于宰相的位置。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在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如《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安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如《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中的“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官至参知政事。如《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汉人只有清末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如《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章京”,满语“官员”的音译,即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俗称“小军机”。参见“军机大臣”条。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官名。西周为侍从属吏。春秋、战国置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代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改由大臣担任,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代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如《〈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设立的职官,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外国使节。如《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秦汉设置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元代以后废除。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中的“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可以是一般任官职者之称,也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如《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如《〈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任官职者等。

【士大夫】古代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的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如《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长史】秦代丞相的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如《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如《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后等级超过侍郎。魏晋时期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中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的宫廷侍卫,汉代以后,权责渐有变化。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尚书六部的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如《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中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参军逐渐成为品级不高的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地位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参见“令尹”条。后可用作地方官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如《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是掌管军政、军赋、马政的长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一州或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多设立,世称“藩镇”。后也用作荣衔。如《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凡遇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事毕即罢。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遂也称为“太守”。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参见“刺史”条。范晔曾任宣城太守。如《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的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参见“经略使”条。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巡视安抚地方的特遣官员。清代正式以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巡抚的别称。参见“巡抚”条。如《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队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缉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汉代以后的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聘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宋代废除。如《赤壁之战》:“品其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