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药代表什么生肖

谁是长寿神?花钱里面有这些神仙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淘信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神药代表什么生肖1

长寿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久远。

中华民族的长寿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经典故事,嫦娥偷灵药、彭祖不老、秦始皇求仙、汉武帝炼丹、麻姑献寿……

中国祝寿的吉祥语也很多,内容丰富,含义深远。如南山之寿、寿比南山、福海寿山、万寿无疆、长命百岁、长命富贵、与天地同寿、福寿安宁、寿倒三松、延年益寿等等。

古时候,一般祝寿要上祝寿对联,对联总是这么写:“福如瑶母三千岁,寿比彭祖八百春。”这里所谓的瑶母就是西王母,彭祖就是八百岁的彭祖了。

寿星是传说中的南极仙翁,又称南极老人星,古代汉族神话中的的长寿之神。

麻姑又称寿仙娘娘,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属于道教人物,古时以麻姑喻高寿。

所以人们会向寿星、西王母、彭祖、麻姑等神仙祭祀祈福。

寿星

寿星,本为恒星名,为福、禄、寿三星之一,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长安附近杜县建寿星祠,后寿星演变成仙人名称。

《警世通言》有“福、禄、寿三星度世”的神话故事。画像中寿星为白须老翁,持杖,额部隆起。常衬托以鹿、鹤、仙桃等,象征长寿。

清“寿星”背“福寿康宁”大型花钱一枚,直径60mm

清“福寿双全”背“寿星图”花钱一枚,直径36.2mm

西王母

王母娘娘,另称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太灵九光龟台金母、瑶池金母、西王母、金母、王母、西姥等,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厉的长生女神。

中国几部古老的著作中都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商代的《归藏》对照西周的《周易》,可知王母拥有不死神药。《竹书纪年》中,西王母的形象是一位雍容的女帝王形象。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西王母由原来绝对的、全能的宇宙神,渐渐转换成了只代表世俗的神,她的神话力量被削弱。魏晋以后,到了道教那里,她仅仅成了统治女仙世界的一个首领。

东王公西王母五铢花钱

汉 摇钱树叶片一枝,宽:262mm,高:85mm,饰西王母居中,羽人、朱雀、钱币围绕四周,布局生动

宋 王母方型选仙钱牌

宋 王母选仙钱

彭祖

彭祖,先秦道家先驱之一,有“长年八百,绵寿永世”、“非寿终也,非死明矣”等传说。

先秦时期,彭祖在人们心中是一位仙人。到了西汉,刘向《列仙传》把彭祖列入仙界,并称为列仙。

“寿高彭祖”银花钱 直径25mm

麻姑

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

中国人一直对长寿有着热烈的期望,而把追求长生作为主要内容的道教也是如此。所以,在道教的神仙体系中长寿之神分为两种性别,男性神就是鼎鼎大名的彭祖,而女性神就是麻姑。麻姑目睹了大海三次变成陆地,因此人们就把她视为寿星。

相传一年的3月3日,天上最高女神王母娘娘举行生日宴会,邀请诸位女神参加,麻姑就带着自酿的灵芝酒献给王母娘娘,这个故事就被称为“麻姑献寿”流传于中国民间。

麻姑献寿 背十二生肖·宋

麻姑献寿 背十二生肖 头版花钱·宋

麻姑献寿 特大型 头版花钱·宋

作者:天眷堂 徐灵岩

神药代表什么生肖2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值此中秋佳节之际,首先祝关注以史为鉴的朋友以及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阖家幸福,身体健康,中秋快乐!

在中秋节这一天,月亮和玉兔是离不开的话题,那么月亮是什么时候、如何跟月亮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神话的固定搭配呢?本期我们就简单聊聊这个有意思的话题。

兔子别看个头不大,跑得不快,但是在古代却是一种很重要的吉祥动物,特别是纯白色的兔子——玉兔,和纯红色的兔子——赤兔,更是可以当做重大祥瑞献给朝廷!

《太平广记》卷九亦引《瑞应图》中说:“赤兔者瑞兽。王者德盛则至。”

纯白色的兔子被称为玉兔,民间有谚语说:“白兔一现天下安!”直接把兔子抬高到了麒麟等神兽一个档次。

《抱朴子》也是直接说兔子能活一千岁,活到五百岁的时候才会变成纯白,所以说白色之兔是大吉大利之兆。

《艺文类聚》卷九五引《抱朴子》之言,就有“兔寿千岁,满五百岁则色白。”

其实兔字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而兔子形状的配饰也经常在考古中被发现。比如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就发现了玉兔的陪葬饰品。

图注:妇好墓出土的玉兔

还有在1992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8号墓出土的酒器:西周兔尊,也证明了在西周时期,兔子已经成为制作尊贵的酒器的对象动物之一了。

这尊兔尊高22.2厘米,长31.8厘米,兔子做匍匐状,双目前视,两耳向后并拢,四腿蜷曲,腹部中空。兔身两侧饰三层依次凸起的圆形纹饰,由里向外依次是涡纹、四目相间的斜角雷纹和勾连雷纹。以兔作为尊的器形,在青铜器中尚属首见。

目前该兔尊馆藏于山西博物院。

兔子虽然是祥瑞,但把玉兔和月亮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发展。晋代张华在其著作《博物志》中说兔子是抬头望月而受孕,生小兔子的时候是口中吐出来,所以兔子才叫兔,兔就是吐的意思。

“兔望月而孕,口中吐子,故谓之兔。兔,吐也”——晋张华《博物志》

虽然我们如今可以吐槽古人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兔子繁殖的荒谬认知,但是这种说法逐渐坐实了兔子和月亮的关联。

汉代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十二生肖的概念,汉代思想家王充《论衡》说:“卯,兔也。”

“卯”字意思是草木发芽。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卯”时是指早晨的5时至7时。因此,“卯”不仅代表春天,还代表黎明,更预示着无限生机。

而兔子因为其强悍的繁殖能力,以及和月相相匹配的孕期(兔子交配后,大约一个月左右即生产),都有可能把兔子和月亮联系起来。

图注:宋代铜镜-嫦娥与玉兔捣药花纹

其实早在汉乐府诗集里面就已经描述了玉兔捣药的故事:

教敕凡吏受言,採取神药若木端,玉兔长跪擣(捣)药虾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药可得神仙。”——《乐府诗集·相如歌辞九·<董逃行>之四》

而晋代时期,当时的人们已经普遍的把月兔和月亮联系在了一起,并直接说:月亮中有啥呢?有一只玉兔在捣仙药!

“月中何有?白兔擣(捣)药。”——晋 傅玄 《拟<天问>》

从此之后,玉兔在月亮上面捣长生不老的仙药就成为了中国人人尽皆知的事情了,玉兔也因此被称之为“月中之精”,月亮也有了一个别称叫做“兔魄”。明代刘基刘伯温有一首《怨王孙》的词中就直接用兔魄指代月亮:“兔魄又满,天长雁短。”

到了唐宋,层出不穷的著名诗人都对着月亮纷纷写下了白兔、长生不老药、嫦娥等的华美诗篇。

比如大诗人李白就在诗中说“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把酒问月》”。

唐代蒋防有“皎如霜辉,温如玉粹。其容炳真,其性怀仁——《白兔赋》”。

到了宋代,梅尧臣在其诗中也说“可笑嫦娥不了事,却走白兔来人间——《白兔》”。

欧阳修也说:“天冥冥,雨蒙蒙,白兔捣药嫦娥宫。——《白兔》”

而民间对于月亮和玉兔的崇拜更是有增无减,北京著名的中秋节祭拜兔儿爷的习俗,就是传说月亮上的玉兔看不惯人间遭受瘟疫,特地下凡救灾解难。而且兔儿爷现在已经成了老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本期玉兔、月亮、中秋的故事就将到这里,再次祝中秋快乐!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要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神药代表什么生肖3

2014年8月5日在丽江黑龙潭举行署古仪式(《文化丽江》截图)

纳西象形文“龙”

戈阿干

由纳西族祭司东巴传承的原始祭祀仪规大小达三、四十种,其中的“署古”仪式,保存地域极广,并至今仍在不少纳西聚居地沿袭着。纳西语的“署”,学术界通常译成汉语的“龙”,“署古”则译为“祭龙神”。相传,署和人类系同父异母所生,但后来二者有了纷争。纳西人祭祀它,其用意在于安抚它,也企盼它降福惠于人间。旧时,几乎每个纳西寨落都有一个叫署古坍(龙神祭坛)的地方,选择在池塘岸隈或林木葱郁的溪水源头。有时,祭坛也布置在举行此仪的主人家的天井正中。祭坛需用白杨木、杉木和竹子布置九个署神的寨落(署化),开道署门(龙门),一旁竖一根用柏木砍成的署塔,里面竖上松树祭木,立一具象征神山的犁铧在一床白羊毛毡子上,这毡子有个专用词叫“苏盘署义古”,意为署神的白羊毛毡卧床,正堂挂上东巴诸神画幛,周围再插上众多东巴木牌画和彩色旗幡。署被视为素食类神灵,所以不供奉带血腥的牺牲,通常供置一些瓜果,置上净水碗、净水宝瓶和蛙、蛇面模,燃上油灯。祭典开始,首先举行臭古(除秽)仪式,让祭坛变得洁净无邪。头天晚上需关禁署门(关龙门),翌日鸡鸣时分把署神唤醒,然后吟诵一部部有关祭署神的纳西象形文经典。据东巴经典籍记载,古时不同仪式由不同身份的祭司分头主持。古时的署神祭司叫尤涅金古。在东巴文化发祥地北址(在云南省中甸县三坝纳西族自治乡),近代还有专门的署古东巴。那里通常于农历二月八日前后举行此仪,传统上一个寨子固定在某一住户家里设祭坛。这一家“祭署户”就是这个村子里居住历史最长的住户,人们称之为“雅阁”,意为众人之家。

按其祭祀规模,署古仪式分成署迪古和署季古即大祭龙神和小祭龙神两种。小祭花上一天时间即可,大祭需花上三天三夜。在大祭场上,东巴们所使用和吟诵的署古经书达七、八十种之多,它们是:署古仪式规程、署柯(木牌画)画谱、署古开坛经、迎诸神降临经、求诸神降威灵经、开署门经、迎署神降临经、迎丁巴什罗教祖经、神药出处来历经、为署神献药经、为署神建柏木宝塔经、焚天香经、筑署寨经、为署神献药插署神旗幡经、撒祭米粮经、燃灯经(咒语)、为署神解秽经、鸡鸣时分唤醒署神经、署神出处来历经、送署寨守门者经、送“孽署”经、向署神请罪经、迎署神左麻羽经、迎净水经、向署神祈雨求水经、替生鸡出处来历经、放生(放替生鸡)经、向署神祈年求寿经、镇“猛”妖经、创世经、查热丽恩(纳西族创世祖先)事迹经、查热丽恩和署美纳布(署王)争斗经、署美纳布故事经、鹏署争斗经、署与人类争斗经、杜莎熬吐和署王争斗经、迎二十五个大鹏神鸟经、迎莎大署王经、莎大羽兹经(咒语)、为莎大署汝焚天香经、送莎大羽兹经、向署神还债求寿经、送莎大面偶经、弹射面偶经、关禁署门经、为陆塞(守护神)解秽经、开署门送署神经等等。

在东巴经《署神出处来历经》中称:最初天地间并没有署,后来由含失巴美(黄金巨蛙)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海子里产下神卵,经由从十八层天上下凡来的丁巴什罗教主加以发咒催化,孵出各色各样的署族来(凡涉及物种起源的东巴神话,大都持此“卵生观念”)。他们自成一个庞大的神族,又分下述四个类别:署、涅署、莎大署和堆署。各自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五种色泽的署王,并有特定的祭司即东巴:

一、署类:东方署之王—玖布塔龙,白色(白海螺色);南方署之王—玖布爪布,绿色(绿松石色);西方署之王—玖布本玛,黑色(墨玉色);北方署之王—玖布多具,黄色(金色);天地中央署之王—增纳里赤(公)、署美纳布(母),杂花色;祭司—尤涅季公。

二、堆署类:东方堆署之王一素大玖俄,白色(白海螺色);南方堆署之王—依布合孟,绿色(绿松石色);西方堆署之王—麻佑麻布,黑色(墨玉色);北方堆署之王一罗巴玖俄,黄色(金色);天地中央堆署之王—陆爪玖布(公)、涅知阁瓦(母),杂花色;祭司—堆巴罗休。

三、莎大署类:东方莎大署之王—莎大左古,白色(白海螺色);南方莎大署之王—莎大哈青,绿色(绿松石色);西方莎大署之王—莎大劳巴,黑色(墨玉色);北方莎大署之王一莎大劳奥,黄色(金色);天地中央莎大署之王——诺布里托巴(公)、莎鲁涅麻诺(母),杂花色;祭司——莎土玖俄。

四、涅署类:东方涅署之王—赤涅托巴肯素,白色(白海螺色);南方涅署之王—普涅督肯塞兹,绿色(绿松石色);西方涅署之王—斯端索智,黑色(墨玉色);北方涅署之王—吉多索智,黄色(金色);天地中央涅署之王——罗依吉布(公):罗依吉姆(母),杂花色;祭司—土土阁瓦。

上述四类署神各有五方之王,但就大类而言,他们各自又盘踞一个大的方位。经书中称涅署出自东边,署出自南边,莎大署出自西边,堆署出自北边。出现在东巴经中的署相当多,号称有迪督迪格——成千上万。白署九十九对出自天,黑署七十七对出自地,五十五对出在高山,三十三对出在深谷,在高山密林,在江河海域,在田间地边,在村前寨后,以至在云里雾里风里,都有众多署神存在,人类生存的空间几乎都让署神盘踞着,连一个小小的马蹄印子里,也由署建起九个署村,在能用一顶帽子掩住的小块土地上,也由署盖成九个署寨。人类已无法生存下去,只好真诚地安抚他们、祭奠他们。

在署古仪式和其他仪式的典籍中,东巴们通常把署与龙同时并提。龙的读音与汉语无异,纳西象形文造型也沿用汉族龙形。但署的造型已有一整套与汉族龙有明显区别的表现形式,并描成画谱保存在典籍之中。与署有区分的龙在纳西母语里也有一个专用称谓叫俄含蒙汁,直意为绿松石飞天巨龙,近似汉语的青龙。据剖析诸多东巴典籍,这个与署有区别的龙系从汉民族中直接引进已属无疑,但署的文化渊源就复杂得多,本文将在后边进行阐述。在东巴经中另有“厘蒙”和“什日”两种也与汉族相类似的神灵。纳西族民间还有一个叫“什日松”(祭什日神)的小仪式,通常与祭奠民族守护神桑多同时举行。在纳西人的观念里,什日为一呈蛇形的“土住”神灵,有时与龙神连称叫“什日龙王”。厘蒙在典籍中不见有详细描述,仅有厘蒙的母神叫肯督蒙斯、十二双厘蒙出自白石山岩的只言片语,但在东巴的颂词中,这厘蒙已变成对龙神的统称,上述署的四个种类和龙都常常通称为厘蒙斯须(三种厘蒙神灵)。

祭署仪式的木牌(采自丽江市博物馆公众号)

在署古仪式中,制作柯标即木牌画被东巴视为一桩很重要的程序。在很多东巴仪式中都要画木牌画,但各有其不同的宗教含意和文化象征。用于署古仪式的木牌画叫署柯,为一种标志人类向署神赎罪和还债的特殊祭品。有别于汉族龙的署神的各种造型,在署柯中表现得十分完备,从中也能看出署与龙之间的有区别这一事实。为让后人有法可绳,旧时各地东巴都收藏有描绘署柯的董蒙即画谱。目前我手头有两本用于署古仪式的董蒙。第一本名“署柯画董蒙”,意为“署古仪式木牌画规程。”第二本名“署臭古董蒙”,意为“为署神除秽规程”。除秽为署古仪式中的一个先行程序,所以书后附有署柯画谱。第一本董蒙书里有十九幅图案,当画在十九块木牌上。画面上除了董神(阳神)、塞神(阴神)、署神、汉族龙和“毒鬼”、“仄鬼”(邪魔一类)外,还出现蛙、青蛇和一个叫肯卡尤玛的“虾龙”形象以及金翅大鹏、狮子、白熊、马、马鹿、大象、雉鸡和金花、银花、绿松石花、蓝宝石花等。在东巴的观念里,大地上的禽兽属于署神家族的生灵,所以也出现于署柯之中。第二本董蒙书里,画有十二种造型各异的署神形象,在每一形象旁标有该署神的所在方位,除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外,又加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隅。从这十二幅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纳西东巴所描绘的署神的造型特色和技艺,其基本形制为兽首(包括禽兽)、人身(神身)和蛇尾(呈不同卷屈态)。(见下图)。

东方署:山羊首人(神)身蛇尾

西方署:鹿首人(神)身蛇尾

南方署:犬首人(神)身蛇尾

北方署:人首人(神)身蛇尾

东南隅署:牛首人(神)身蛇尾

西北隅署:绵羊首(顶蛇头)人(神)身蛇尾

西南隅署:乌鸦首人(神)身蛇尾

东北隅署;鸡首人(神)身蛇尾

中央署:人首(顶山羊、犬、蛇头)人(神)身蛇尾

注:在东巴画谱中,有时把上述九尊署称为“署夺”,意为“孽署”

在东巴的观念里,署神和龙与江河湖海关系甚为密切。而其他的与水有联系的诸如蛙、蛇、鳄鱼等生物或爬行动物,在东巴经里也赋予了近似署、龙的灵性并有其特殊造型。除了前面已提到的俄含蒙汁(青龙)、肯卡尤玛(虾龙)外,还有龙纳夸督(直意为短角黑龙,与青龙相敌对)、含失巴美(黄金巨蛙)、巴含夸兹(生犄角之神蛙)、巴含拉知泽培兹(生有十只虎爪之蛙)、陆玖(飞蟒,呈蛇生翅之形)、日含夸兹(有犄角之蛇)、奔纳固共(九头蛇)等。(见下图)。

① 署 ②龙(俄含蒙汁)③茨西纳布(鳄鱼神)④什日(蛇)⑤蛇女⑥陆玫(飞蟒)⑦肯卡龙玛(虾龙)⑧巴含拉知兹(生虎抓之蛙)⑨日含夸兹(有犄角之蛇)⑩奔纳固共(九头蛇)⑪含失巴美(黄金巨蛙、神龟)⑫巴含夸兹(生犄角之神蛙)。

龙崇拜是一个全球性的人类文化遗存,中国人当今还自诩龙的传人。纳西东巴保存的有关龙文化的仪规和众多经典,则显得更为古老神奇、宏富博大。经多年研习探索,我察觉由东巴祭司用象形文保存传递的纳西龙文化里,既有中华龙文化的内容,同时也积淀着该文化在域外的诸多形貌内涵。为说明这一渊源联系,这里我暂且花上些笔墨,先把在中国和在世界各地有关龙神崇拜的事象列举一些出来。

龙崇拜在中国出现极早。在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多处反映商代人遇到旱灾时作土龙求雨的卜事记录(见《甲骨文与殷商史》一书中《说卜辞的焚巫与作土龙》一文,作者裘锡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胡厚宣主编)。1971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掘出一件墨绿色玉石雕刻成的猪首蛇身的龙。它出土在红山文化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文物,距今为5000年。此玉龙身长五十厘米,高二十六厘米,呈“C”字形。与殷商龙相比,显得更写实,也更原始,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境内唯一一条描绘成猪形象的龙,并曾称为“天下第一龙”。1987年,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濮阳西水坡,发掘了一处距今六千余年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其中有一座一型墓葬,在男性墓主身旁首次出土了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各一,其中龙长1.78米,为中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造型最大的龙图形,又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国家博物馆珍藏“天下第一龙”玉猪龙

在汉文献中,有诸多关于龙的记述。《说文》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古代神人多乘龙,如祝融“乘两龙”,句芒“乘两龙”,“帝喾春夏乘龙”,“颛顼乘龙而至四海”等等。传说龙还可驯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昔有扬叔安,有裔子曰董文,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故帝舜氏有畜龙。”又宋钱希白《南部新书》载:“龙之性麄猛而畏蜡,爱玉及空青,而嗜烧燕肉,故食燕肉人不可渡海。”亦属异闻。《广雅》称:“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在汉文献里,尚有龙与鱼、龟等水生物或爬行类动物(即古语鳞虫)的合体形象,如《山海经·北山经》中龙种龟身的“龙龟”,《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状如貍(鲤)、又称虾的“龙鱼”。另外还有龙生九子之说。明杨慎《升庵外集》卷九五载:“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物,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日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毗,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近年,有学者在探讨上古传说中龙的生物原型时称:“龙在古代确是存在的,它就是现在生物分类中称作 Crocodilus Porosus的一种巨型鳄——蛟鳄(见《龙:神话与真相》,何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龙文化也反映在各类汉文宗教经典中。佛教《华严经》有无量诸大龙王,如毗楼博叉龙王、娑竭罗龙王等,皆善于兴云布雨,令众生解除热恼。《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有龙女成佛的神话。道教也尊崇龙,称有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等。他们按元始天尊、太上老君旨意,领施雨、安坟之事。有专门的《太上洞渊请雨龙王经》,所称龙王名号繁多。

在世界各地,龙的神话也出现极早。

位于现在伊拉克的古代巴比伦,古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地方,公元前5000—4000年就有人居住。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成为南方的主要居民。在古老的苏美尔神话中,有三个有关龙——深水巨兽的故事。

其一,《深水巨兽库尔被杀》:天地分开,天神安托住了天穹,大气神顶住了大地,在那之后,天地间发生了许多罪恶。深水巨兽库尔绑架女神伊尔黑卡勒,把她囚禁在地下世界。智慧之神安启为女神报仇,乘船追赶库尔,把库尔击毙于深水之中。

其二,《尼努尔塔的英雄壮举》:战神尼努尔塔受大神沙鲁尔的挑唆,杀死了深水巨兽库尔。不料库尔一死,发生了意外灾祸。库尔原本是镇守深水的巨兽,他一死,深水无人看管,便毫无顾忌地向上涌动,其势凶猛不可阻挡,大地很快被淹没,接着干旱席卷大地。

其三,《战神印娜娜打败库尔》:女战神印娜娜无人能与之匹敌,唯独西北边冒出了一个敢于同她挑战的库尔。女战神决不允许他独霸一方,她打开“战争库”,取出愤怒和仇恨,搬出各式兵器,召来助手,对库尔发动了进攻。上述故事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便广为流传。所以,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希腊神话和圣经中有关龙的故事,很可能受这几个苏美尔故事的启发。

在古埃及神话中,有不少鹰形苍天神何露斯的故事。这一显赫的神祇,同一个叫塞特的恶神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争论战。塞特为古埃及的鳄鱼恶神。在《何露斯与塞特之争》的诸多神话中,有一则称“神的雕像和鳄鱼”的传说:在炎热的夏天,埃及王子(何露斯)和他的妻子叙利亚公主在尼罗河岸乘凉,他们俩刚在岸边坐下,一条巨大的鳄鱼张着大嘴游过来说:“你逃脱了两次厄运,伤害了我的伙伴,但你总逃不出我的手心,我将结束你的生命。”王子一时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好在聪明的叙利亚公主突然想起一位埃及老魔术师送给她的礼物,即一枚像缝草袋针一样长方形的雕像牌,相传为古埃及智慧神拥有的千万本魔术书中的一本,能使鳄鱼失掉力量。公主便从头发上拔出雕像牌,把它抛到尼罗河里,霎时间,凶暴无比的鳄鱼变温驯了。从那以后,古埃及人就把长方形的雕像牌称为太阳神的眼睛,把它贡奉在最神圣的地方,因为正是这神奇的雕像牌才征服了凶暴的鳄鱼——恶神塞特。在古埃及神话中,还有一个叫索贝克的鳄鱼神。在水源特别珍贵的城如奥姆伯斯和法尤姆等地就崇拜此神,人们还把鳄鱼养在池里,并给它们佩戴珠宝。

希腊神话中著名的光明之神阿波罗,为了给母亲拉托娜报仇,曾战败一个叫皮同的巨蟒。希腊神话中还有一个叫墨松萨的蛇女妖,也被宙斯的儿子佩尔修斯砍下头颅。但是她的身子滚进大海,头上流出的血滴到沙漠里,变成毒蛇把那儿的生物全吓跑,致使利比亚变成了不毛之地。宙斯的又一个儿子赫拉克勒斯,为一具有非凡神力的英雄,而他的伟大的功绩之一便是斩杀了一个叫勒尔纳的巨蟒,勒尔纳是一只九头蛇怪物。

古印度的天神与龙的关系颇为密切,有些神还与龙有血缘联系。有一则叫《因陀罗战胜巨龙》的神话中说:阿衣提的第一个儿子陀湿多为一建筑天神,但他的妻子却是阿修罗族的一个女妖。这女妖生了一个怪物儿子——三头巨龙毗娑鲁帕和一个女儿——天上牝马萨拉尼龙。三头巨龙毗娑鲁帕的一张面孔像太阳,一张像月亮,第三张如同火焰。三张嘴也各司其职:一张嘴吟唱吠陀颂歌,一张嘴喝酒,第三张嘴吞噬周围的一切。他具有非凡的智力,还担任天神的首席祭司。陀湿多还用苏摩酒和火制造了一个可怕的怪物——巨龙苾力特罗。这条巨大的龙蛇没有脚手,躺在山上盘旋了九十九圈。

在另一则叫《乾闼婆与那竭》的神话中写道:梵天之孙迦叶波的妻子苏罗萨生下了奇异的巨龙。迦叶波和另外一个妻子迦得鲁的孩子那竭,是一种主要居住在地下世界的巨型蛇类。他们用黄金与宝石建造了宫殿。英明的大蛇瓦苏基是那竭族之王,住在地下城市婆伽瓦提。雄伟的三头蛇、七头蛇和十头蛇拥有不可胜数的财宝。很久以前,乾闼婆国王毗娑婆苏率领自己的部下向住在地下王国的近亲那竭发起攻击,并打败了那竭,把他们的奇珍异宝抢走了。那竭族只好请求毗湿奴大神保护。这位大神来到地府赶走了乾闼婆,并迫使他们把抢的东西归还那竭。蛇类中最大的千头巨蛇舍沙,是那竭国王瓦苏其的兄弟,他成了毗湿奴的朋友和伙伴。当洪水泛滥于世之时,他成了毗湿奴的支座的卧榻,当时这位大神就躺在大蛇身上休息。那竭和乾闼婆都能按自己的愿望随意变形,常以人的面貌出现于人间。地上的国王和英雄有时也娶那竭女子为妻。这些女子由蛇所生,美丽非凡。好色的乾闼婆对凡人女子尤其危险。他们跟踪妇女,以娴熟的技艺和迷人的面貌诱惑勾引她们。乾闼婆的女友们阿卜娑罗,也常来到人间引诱有妇之夫。(上述四个地方的“龙神话”分别见《古巴比伦神话》、《古埃及神话》、《古希腊神话》和《古印度神话》,湖南少儿出版社1989年版)。

在古代印度,也有类似中国十二生肖的十兽历,其中也有“龙”。在印度旁遮普人的蛇族部落中,还保留着与神蛇之灵进行交流的带着神兽游行的习俗(见《金枝》,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北京版)。

龙神话和龙的图腾观念,几乎遍及地球各个角落,并从古延续至今。在非洲的史前洞穴绘画中,便已出现《蛇迹》这样一幅单色洞穴画(见《东方美术史》,范梦编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而非洲的一些土著居民,至今还把眼镜蛇视为自已的守护神。费尔南多·波岛上的伊萨普里人相信它能降福或致祸,赐予财富或罚以疾病和死亡。把这种爬虫的皮在广场上最高的一棵树的树枝上尾巴朝下地悬挂着,是每年一次的仪式。仪式一结束,立即把所有当年生的孩子抱出来,让他们的手去摸蛇皮尾巴。摸蛇皮的惯例显然是一种把孩子放在部落神的保护之下的办法。

同样地,在塞内刚比亚,蛇族的每个孩子出生八天后,会有一条蚒蛇来看他;古代非洲蚒蛇族普西利人常常把他们的婴儿露在蛇的面前,认为蛇不会伤害该族真正的孩子的。新墨西哥莫基印第安人相信转生的理论,他们与祖尼人同属一族。祖尼人有一个图腾是乌龟,把它视为死者的化身,“逝去的亲人”。他们在仲夏仪式中祈祷跳舞的主要目的是为庄稼求雨,并把乌龟拿到他们面前跳舞,其意图是向祖先的神灵祈求,请他们为活着的子孙的福利让老天爷降雨水(见《金枝》)。

在南美洲,现在还能见到玛雅人崇拜的图腾遗迹羽蛇神石雕。希腊神话中的厄喀德那,为半人半蛇形象,他的子女中有著名的斯芬克斯。有学者认为,这个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与古埃及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兽)无关(见《欧洲美术中神话和传说》,王观泉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但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一著中反复强调古希腊人接受诸多古埃及文化影响这一情况着眼,二者之间很可能还是有联系的(见拙文《纳西象形文中的“人狮形象及其文化渊源》和《黑白战争文化的内涵探索》,分别载北京《文艺研究》1995年1期和云南《民族艺术研究》1995年5期)。

在域外,也像在中国一样,龙早已作为一种权力和威严的标志。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有希腊联军统帅阿加门农盾牌上画着蓝色三头龙的记述,而到了中世纪,英国人的军旗上也绘有龙的图案。在中国邻邦不丹,至今仍有“神龙之国”的称号,以龙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宏大。

当然,龙有时也以反面形象出现在世界各地。古代罗马人把它描绘成一种有着火眼金睛的地球深处的“居民”,在《圣经》中,龙长着几个头,也是恶势力的代表(参见《人民日报》1988年2月21日七版《龙在国外》,作者余仁杰)。

龙虽遍及全球,但又有鲜明的地域个性和民族特色。缅甸的龙相传已有近两千年历史,该国史书《琉璃宫史》记载的“龙子”为古蒲甘王朝的始祖,是缅甸建立国家后的第一个国王,登基时为公元161年,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但缅甸的龙仍传承至今并极富个性:它的额上长一象鼻,身上插一对鸳鸯翅膀,腹下则是四只马蹄。它具有东方龙的共性,又有缅甸文化的异彩,它已不是权力威仪的象征,而是能为人间带来风调雨顺的吉祥物。

龙的图腾观念,不论出现在地球的哪个角落,相互间都有极相似的地方,最突出的一点是关于龙神的善恶二元观念。古巴比伦南方的苏美尔人的龙神话中,龙神深水巨兽库尔被战神尼努尔塔杀死了,但灾难也随之出现,深水无人看管毫无顾忌地向上涌,大地很快被淹没;古埃及人的鳄鱼神既善也恶;古印度天神因陀罗以征服巨龙为其最伟大的功缋,然而也是他最重大的一桩罪过。这一鲜明的善恶二元观,在中国汉民族和纳西族的龙神话中,也表现得十分鲜明。又从各类龙神与水和水生物种即“鳞虫”之间关系甚为密切这一迹象着眼,我们还可以察明对作为“鳞虫之长”的龙的崇拜,当是古代人类早期形成的原始自然崇拜的一种发展升华。并且,它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在世界各个地方与各个民族之间,也曾经历了彼此交融和相互吸收的历史进程。“古代巴比伦的蛇首兽身、前肢为狮足、后肢为鹰爪的龙图案,以浮雕形式出现在琉璃砖上。这种工艺在古代波斯和伊斯兰文明中也盛行,并从中亚传入中国。今存北京故宫和北海的‘九龙壁’可称这种工艺传入东土后出现的作品。”(参见《世界历史·上古部分》,朱龙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当然,中华龙和巴比伦龙还是有区别的。

纵览众多的纳西东巴署古经卷和有关仪规,我们不难发现纳西象形文中名目繁多的龙,主要包括下述三类形象:其一为源自民族文化本土、基于纳西先民自然崇拜阶段的原始龙;其二为接受汉文化影响后出现的中华龙;其三为从域外吸收引进的外来龙。这是三种不同形貌的龙。也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龙文化,经过历代纳西东巴祭司之手,它们已交汇融合成为一体,形成一个独具异彩的纳西象形文与龙神谱系。当然,我们也还可以把它们分裂出来观察一番:

一、纳西象形文中的“什日”,属于本民族早期形成的以蛇为生物原型的龙神雏型。“什日松”可视为纳西人的原始祭龙仪规。在民间,有的纳西人并不都知道有其署与龙,但都知道也懂得敬畏什日。东巴主持署古仪式十分威严壮观,但“什日松”古规仍旧保存于民间。

二、从汉民族引进的龙,已是一种高度抽象了的神灵,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明显的。汉文献中有“神人多乘龙”的神话记载,纳西象形文里的龙也被描述成神的坐骑;汉文献中被称为鰕的龙鱼,酷似东巴画谱里的“虾龙”;纳西东巴的“含失巴美”(黄金巨蛙)实为一神龟,可能与《山海经·北山经》的龙龟有某种渊源联系;东巴经里的“署夺古固”,直意为九个孽署(九孽龙),相传会抢占人类祭献给署神的祭品,这同汉民族龙神话观念里的“孽龙”或与“龙生九子、不成龙”的异物相近似;用于纳西署古祭坛上的“增汁日巴”(蛇、蛙面模),同汉族甲骨文卜辞中用土龙作祭品求雨的古俗也似有同源迹象;纳西族受道教龙文化影响的迹象则较为显眼,道教的“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之说,颇像东巴教对署王的盘踞方位,道教有《太上祠渊请雨龙王经》东巴经也有《向署神祈雨求水经》等相类似的经典。当然,东巴们把汉族的龙,已被纳入了署的神族谱系之中。

三、纳西象形文所称的署,属于外来的龙神类型。纳西象形文署古经书里的神话,首先同古印度龙神有颇多相似之点。在印度因陀罗神话中,把天神与龙祖视为同一父族的观念与东巴经《休曲署岩》(鹏龙争斗)中人类与署同父异母的说法相契合;因陀罗战胜了巨龙但犯下了罪,这一矛盾观念也同东巴教所持的看法相一致;神(人)与龙(蛇)之间的争斗,往往由于龙(蛇)私藏宝物而引起,两者之间也几乎完全相似(《休曲署岩》中署王署美纳布把父族的三件黄金宝物私藏于美利达吉神海之中)。此外,在东巴署古书《多莎熬吐和署王争斗经》中,还有署族的好色之子纽莎许陆变形后引诱多莎熬吐的妹妹,与她发生性关系,被多莎熬吐发现后又变成青蛇藏身,但最终被多莎熬吐杀害的记载,与印度龙神话《好色的乾闼婆》的故事情节十分相似。

纳西东巴接受外来文化,大都以藏族本教作中介。有不少东巴经典籍,系从本教经典引进。署古的书也不例外。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已引起一些海外学者的注意。法国学者石泰安在《敦煌吐蕃文书中有关本教仪轨的故事》一文中指出,敦煌藏文写本《十万白龙经》与纳西族的《龙的仪轨书》在内容和作用都有相同的故事,并对二者的故事结构作了一番比较:“虽然《十万白龙经》和摩些族(即纳西族)的《龙的仪轨书》中故事名目繁多,但其中大部分都可以通过一种双重的或三重的以及在各段之间相当统一的连续性而使之减缩成一种简短的形式。……二分法主要在于把各种‘地之主’(赞神和龙神等)与人类对立起来。……为了克服敌对情绪,则必然有一个调停者的干预,调停者无论是神或圣主(尤其是辛饶和金翅鸟),它们都代表了当代的祭司(藏族的‘辛’或纳西族的‘东巴”)的雏形。在缔结的和约中,地神信守积极保证佑护人类的诺言,而人类则需有向地神表示崇拜的义务。义务是相互的,双方彼此都需要对方。在故事的末尾,于完成最后一道程序的仪轨之后,并没有简单地恢复其原来的状态,更是达到了一个更完美的世界”(见《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四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便来到云南丽江,开始收集东巴经并进行研究的美国学者洛克,早于石泰安之前便注意到纳西署古仪轨与本教《十万白龙经》的同源关系,但他认为,本教由于受佛教影响,其所保留的有关典籍已没有像东巴经一样纯正。“当安东·希夫纳尔( Anton· Shiefner)翻译的本教第一部著作《十万白那伽》问世后,学术界感到很失望,因为学者们在阅读它之后,认为与佛教经籍没有什么不同。……现在所发现的纳西文献特别是关于那伽的文献纯粹源于本教的,这些文献的内容比在西藏所发现和业已翻译出来的本教文献要丰富得多,而且,这些文献绝对不是佛教经籍,因为纳西人只是在后来才与佛教产生联系。在纳西人崇拜那伽而举行的仪式中,要咏诵60多册经籍(据笔者统计为八十册),所有这些,都使我们得出这样结论:纳西人有关那伽崇拜的文献可以上溯到藏族的原始本教,而不是现在已融汇了本佛内容的衰退的本教形式。”这是洛克在《纳西人的那伽崇拜和有关仪式》一书中所表达的观点(见《国际东巴文化研究集粹》,白庚胜、杨福泉编译,199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他对东巴典籍相当熟悉,所以他的比较应该是可信的。

在洛克的书中,还把纳西人的“署”与印度教和佛教神话中半人半蛇的精灵——那伽(naga)释为同一种神灵,把东巴经中的休曲(大鹏金翅鸟)与印度神话中的毗湿奴大神的坐骑迦卢茶( Garuda)相等同,我想这也是有道理的。洛克的书于五十年代初在印度写成,他对古印度的神话自然也会熟悉。在上文中提到的古印度神话中的“那竭”,当是洛克书中的“那伽”。

以本教作中介,纳西族东巴教所吸收的印度文化大都属于吠陀时代的文化内容。而吠陀文化与西亚乃至埃及、地中海文化的联系,已早于十九世纪的学者所关注,并把东西方文化有联系这一事实,认为是十九世纪人文科学上最大发现。如果我们再以古印度文化作中介,那么可从纳西象形文保存的龙文化中,可发现古代纳西东巴们也还接受和保存下来其他地方的一些龙文化内容的明显迹象。如上文已提到的东巴经中的“茨西纳布”与古埃及神话中的鳄鱼神像是一种文化类型。这一神灵常以恶神形象出现在东巴教《什罗务》(祭教主丁巴什罗仪式)等典籍中,并描画在东巴长卷画轴《神路图》的“地狱”之中。希腊神话中叫勒尔纳的巨蟒和纳西象形文中的奔纳固共,都为有九个头颅的怪异神蛇,并都属于恶神一类。古希腊人把斯芬克斯描述成为龙之子的神话,与古印度因陀罗天帝神话和纳西族东巴龙神话中把人(神)、龙同父异母的观念十分相似。在吠陀神话中的因陀罗,最早以雷神形象出现在古代波斯的拜火教神系之中。有关他的一些神迹,又很像被纳西东巴神化为栖身于十八层天上的教主丁巴什罗(参见拙著《东巴神系与东巴舞谱》,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化,对伊朗高原的古波斯人有过很大影响,波斯人又像腓尼基人一样,对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中东文化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当然,具体就东巴教保存的龙文化与印度以外的世界文化作更翔实的比较将是相当困难的,这还待更多的学者作深入的研究探索工作。但从纳西东巴的八十来卷祭龙经典、大大小小的祭龙仪式和诸多有关的龙神的象形文和东巴画造型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由纳西东巴保存的龙文化,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堪称为最古老、最丰富也是很有价值的龙文化宝库,从中,我们可以窥探世界龙文化相互传播交融的一些奇异踪影。

玉水寨的自然神塑像(图采自网络)

执行主编 和志菊

文章原载 《民族艺术研究》1996年第五期

投稿邮箱 704210558@qq.com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