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娃娃代表什么生肖

一千多年前,这个村庄的人就用黄土雕塑动物和人物,如今都发了家,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刚发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泥娃娃代表什么生肖1

在河南浚县杨玘屯村,村里的农民都有一手用黄土捏泥人的绝活。这个不算太大的村子,现在每年仅靠泥人的销售就实现纯利1000万元以上。据悉,这些大大小小的泥制艺术品价格都在30至1000元之间。(李刚 摄影)

这个村子的一个院子里的窗台前,雪中的泥人个个栩栩如生。在1400年前的隋朝末年,传说当年瓦岗军打黎阳,在山上屯兵马。在瓦岗军中,将士们为了悼念阵亡的战友,就用泥捏制成他们的模样,从此就流传下来这种习俗。

这里的泥人也叫“泥沽沽”,因为它们身体的一个部位可以用嘴吹响,发出的声音像是布谷鸟。现在,浚县泥塑的创作题材有了很大拓展,又出现了狮子、小鸟、十二生肖等。

雪中被埋只露出头部笑脸的老大爷、老奶奶泥人作品。据说在雪中冷冻一下的作品会更结实,就像汽车发动机一样,做耐寒处理。

一位老大爷头像作品在雪中的特写。

一位老太太头像作品在雪中的特写。

这个泥娃娃穿的衣服和季节很协调。

可以看出来,捏出来农村老大爷和老太太头像很是自信。

奶奶与孙子哈哈大笑。

2007年,该村村民多位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被文化部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吉祥奥运”、“五福娃”、“狮子滚绣球”经奥组委评审,参加了“扬帆奥运·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精品巡展”首展”。

一名儿童与泥人作品大小的对比。

农村依靠泥捏作品就集体发了家致了富,估计在各地也很少见吧。

泥娃娃代表什么生肖2

”牛在我国甲骨文“六畜”“马、牛、羊、猪、狗、鸡”中,排序第二,马牛成群,自古为社会兴旺的表象。可见,中国是世界上养牛最早的国家之一,半坡和大汶口出土的遗骨,就有不少牛的化石。文献记载,养牛“祭天子以牺牛”、“肇牵车牛”、“服牛乘马”。

牛文化在我国民间的拓展,源远流长,关于“牛”的神话、风俗各种艺术形态,广为流传,深藏民间,深受百姓喜爱,如在中国民间尤其在广大农村的“报春牛”的古旧风俗流传甚广,有的地方叫“打春牛”。

其做法是:用泥捏成的春牛,到主人家的米缸、谷仓或门口正反各绕三圈,边念:“黄龙盘谷仓,青龙盘米缸。”等吉语。念毕,给一张木版印制的“春牛图”, 户主回赠年糕、大米或钱币后,贴于门墙,以示吉祥。春牛图上印有当年二十四节气,霉伏期、潮汐等与农事有关的天文现象、气象预报。两边饰以十二生肖图,中缀以牧童与牛的图像。据云牧童与牛的画法,大有讲究。牧童骑牛吹着横笛,这一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牧童拉着牛走在前头,是一般年景;牧童在后,用竹梢鞭打牛的屁股,是干旱年,预示歉收。只是改革开放后,这个民间习俗已经渐渐消失了。

不过,“送春牛”体现的是官方色彩,送“春牛图”则更具有民间性。在我国古代,每到春分这一天,民间就会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山西民谣云:“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描述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

客家人较多地传承了宋代文明,所以今天的客家社会到处都尚可寻觅到宋代生活的影踪,各地客家还依然保留着立春“送春牛”的风俗。

比如,瑞金客家送春牛名曰:“送春”,据清光绪元年《瑞金县志》记载:“立春先一日)县大夫于仪门外安芒神位,次早黎明祀毕,用彩线缠竹鞭击土牛,名曰‘打春’。打毕,将土牛撞碎,阴阳生取其泥另做小牛送至各绅士家,名曰‘送春’。”瑞金客家“取其泥另做小牛”者,并非百姓人家均可,而是“阴阳生”的专利。

从化客家是“以鼓吹导送土牛于同官及荐绅家”,象征多子多福、吉祥如意的“春牛”显然也是没有惠及普通百姓,“春牛”的派送对象只局限于官僚、乡绅。

乳源客家在“鞭春牛”仪式之后,取土制作春牛的是花匠,派送对象、方式与从化客家相似,“鼓吹送各乡绅家取赏”。

大埔客家“春官吏以小土牛遗各里社”。送春牛者,春官、春吏也。派送对象不再局限于官僚、士绅,而是各乡、各村。其送春牛习俗,名之曰:“发春”。

清末民国时期,四川客家则每年立春这一天,按惯例举行鞭打春牛的仪式。届时,高举的牛鞭把纸糊的春牛打碎时,从纸牛的肚内掉下若干个泥塑的小牛犊。围观的人们将其捡起,分别送给那些久婚不育的人家。民间认为,春牛兆示生子。主人家对送春牛者热情款待,并给予一定报酬。最初它是作为一门生财之道,由泥塑匠人在开春时节,将上述诸物送达各家,以此讨取利钱。送春牛时往往敲锣打鼓,无论有无儿子之家,均需虔诚迎迓,不得稍作推辞或将大门关闭。送春牛时也送泥娃娃代表送子,这当不难理解,但送泥牛也有此意,则是各地客家固有的习俗。因为客家视牛为力气最大、田地中出力最多的劳动力,它与男人的意义是相同的。四川客家这种送春牛的习俗,一直持续到今天,只不过现在的“春牛”已不再包含送子的寓意了。“春牛”也只是一本关于四季节气的油印小册子,封面有一头牛,并无泥塑的小牛像。

立春民俗风味最浓的,还数闽西连城客家。连城客家称立春为“新春日”。立春在正月初一之前的,叫“旧年春”;在正月初一之后的,叫“新年春”。立春前后,有人将一个用泥捏成拇指大的“牛”和一张“迎春接福”的喜帖,送到各家各户去打“秋风(抽丰)”。这就是连城“送春牛”。立春日,家家户户在长竹竿上扎有缀以红纸花的冬青和桃李树枝,名曰“春把”,竖在大厅前的天井中,伸向天空,摆好供品(一般为素品),等历书注明立春的时辰一到,就点松明、焚香烛、放喜炮,门上贴“迎春接福”、“春到我家”、“春到财来”等小红帽。最独特的民俗活动还是“游春牛”。连城县中南乡、下南乡在立春日都有这项活动,新泉乡则更具特色。这天,给牛头上戴上大红花,配上犁耙,后面扶犁的人有的化装成壮年人,有的化装成老人,还有化装成送谷种、送茶饭等人物角色,有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牌匾,配有锣鼓“十番”,簇拥着环村而游。

在清代,各州、县的地方官员,立春之日会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毕,要用彩纸扎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内所装的干果食品,随之抛洒一地,儿童争而食之。

清朝乾隆年间,还把立春鞭土牛列为国家庆典,每年专管天文历法的钦天监于六月制订次年的芒种土著人牛图,颁发各地,作为印制芒牛春牛的规范,可见牛对人的重要性和“鞭春牛”风俗经久不衰的原因多么深厚,这乃因为对于自古几千年来以农业的中华民族和国家来说,牛耕是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牛是农村生产资料里的主要财富,牛和中华民族特别是农民有血肉相连的依赖关系。

随着农业社会文明的衰落,立春“送春牛”的习俗也日渐甚微,但依然可以见到,比如,在陕西,由于立春节气往往适逢春节前后,所以一些无正当职业的流浪者,便利用这一年之最大节目期间“送春牛”至百姓各户。广西侗族人民以立春为“春牛节”。这天晚饭后,村寨里的劳动能手和歌舞能手,要组成“送春牛”小分队,敲锣打鼓,挨家挨户“送春牛”,意为将丰收和幸福送到各家各户。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仪式,表达的同样都是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期望和祝愿。

泥娃娃代表什么生肖3

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大小新闻8月22日讯 “与北方的粗犷简洁不同,南方的民间泥塑总体艺术特色更加精巧;和北方以颜色突出不同,南方泥塑更注重的是塑形,色彩俏丽,制作精巧,往往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与陈设性……”8月20日上午,“进所城 学手造 品非遗”芝罘区2022青少年暑期研学季之胶东彩塑体验活动在烟台市芝罘区所城里陈玉录彩塑工作室举办。胶东彩塑大师陈玉录正在为参加活动的青少年详细介绍我国泥塑的流派以及不同流派之间的特点、代表作等内容,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广“芝罘手造”项目,增强青少年参与非遗保护意识,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促进所城历史文化街区文旅消费和产业发展,助力烟台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中共烟台市芝罘区委宣传部主办,芝罘区教育和体育局、芝罘区文化和旅游局、烟台蓝天文旅协办了“进所城 学手造 品非遗”芝罘区2022青少年暑期研学季活动,此次胶东彩塑体验是研学季活动内容之一。

随后,陈老师现场示范教学,带领孩子们用泥制作一只生肖猪。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先是从猪的外形特征入手,进行身体、头部和五官的塑形,然后在老师的启发下,思考“如何让作品更传神、更可爱”,再进一步地进行细节刻画。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揉、捏、搓、切……,一团团泥巴变成了胖瘦不一、形态各异的小猪。13岁的李义真同学做出了一个长方形小猪,极似一张“小猪床”,被陈老师称赞“有创意”“具备工业设计的潜质”。

据了解,陈玉录是胶东彩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事胶东彩塑技艺二十多年,在创作上,他突破了传统彩塑的“三分塑,七分彩”的局限,广泛吸收胶东当地的剪纸、戏剧、年画、面塑等民间艺术的营养元素,融入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以胶东人文题材和中国民间吉祥喜庆题材,创作了大量彩塑作品,使古老的胶东彩塑艺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多次获得“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被央视广泛报道。

陈玉录告诉记者:彩塑起源于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神灵崇拜,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型彩塑,即庙宇寺院道观里的佛道题材的宗教彩塑,另一类是小型彩塑,即俗称“泥娃娃”的民间玩具和家庭摆件。传统彩塑制作都秉承着“有形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原则,每一件作品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美好寓意。在以前,用泥捏小人儿、小动物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如今,这项技艺却逐渐被人所遗忘。近几年他正通过非遗进校园,开展研学活动宣传普及“胶东彩塑”,也有计划在弱势青少年群体中开设公益课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更多孩子的心中播下胶东彩塑文化的种子。“孩子们并不能深刻理解‘非遗’二字的内涵,只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传统技艺进入他们的生活,非遗才能真正‘活’起来。”陈玉录说。

责任编辑:罗佳欣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