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代表什么生肖

鼠-鼠癙-066,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超百科s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浣代表什么生肖1

鼠「鼠」083

2022-02-18 09:00·语料汇总

賊鼠鼠(贼鼠鼠),◆形容陰險狡猾的眼神。○[郭澄清]《大刀記》第八章:“[楊翠花]和敵人在經過短暫的對峙之後,一個瞪着賊鼠鼠的眼睛的家夥,帶着威逼的口氣開了腔:‘那個八路藏在什麼地方?’”

賊眉鼠眼(贼眉鼠眼),◆形容神情鬼鬼祟祟。○[老舍]《趙子曰》第十三:“‘你沒看見[李景純]嗎?’[武端]賊眉鼠眼的問:‘他來,她就不能來!’”[郭澄清]《大刀記》第十二章:“看這個賊眉鼠眼的傢伙的態勢,就像他覺着這個屋門口如同老虎口一樣可怕。”亦作“賊眉賊眼”。○《三俠五義》第三回:“正說話間,只見小和尚左手拿一隻燈,右手提一壺茶走進來,賊眉賊眼,將燈放下,又將茶壺放在桌上。”

隱鼠(隐鼠),◆1.鼴鼠的別稱。以其穿地中而行,故稱。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二‧鼴鼠》。◆2.即鼷鼠。一種小鼠。○[魯迅]《朝花夕拾‧<狗‧貓‧鼠>》:“這類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動,只有拇指那麼大,也不很畏懼人,我們那裏叫它‘隱鼠’,與專住在屋上的偉大者是兩種。”

義鼠(义鼠),◆一種像鼠的小動物。○[南朝][宋][劉敬叔]《异苑》卷三:“義鼠形如鼠,短尾。每行,遞相咬尾,三五為群,驚之則散。”

香鼠,◆香鼬。以分泌液有香氣而得名。○[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獸》:“香鼠至小,僅如指擘大。穴于柱中。行地上疾如激箭。”○[清][周亮工]《書影》卷五:“予鄉[密縣]西山中,多香鼠,較凡鼠頗小,死則有異香。”○《紅樓夢》第一○五回:“香鼠筒子二十件。”

相鼠,◆《詩‧鄘風》篇名。○《詩》序謂:“《相鼠》,刺無禮也。”古人常賦之以刺無禮。○《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叔孫]與[慶封]食,不敬。為賦《相鼠》,亦不知也。”○[三國][魏][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竊感《相鼠》之篇,無禮遄死之義。”○[宋][蘇軾]《補龍州文》之一:“請歌《相鼠》,以侑此爵。”

天鼠,◆1.獸名,即猞猁狲。○《舊唐書‧吐蕃傳上》:“又有天鼠,狀如雀鼠,其大如貓,皮可為裘。”◆2.蝙蝠的別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二‧伏翼》﹝釋名﹞:“蝙蝠、天鼠、仙鼠、飛鼠、夜燕。”

鼠子,◆1.詈詞。謂卑微不足稱道的人。○《東觀漢記‧城陽恭王祉傳》:“[敞]怒叱太守曰:‘鼠子何敢爾!’”○《晉書‧劉聰載記》:“[聰]大怒曰:‘吾為萬機主,將營一殿,豈問汝鼠子乎!’”[清][黃遵憲]《度遼將軍歌》:“么麼鼠子乃敢爾,是何雞狗何蟲豸?”◆2.鼠。○[茅盾]《霧中偶記》:“夜是很深了罷?你看鼠子這樣猖獗,竟在你面前公然踱方步。”○[沙汀]《在祠堂裏》:“那個枯瘦矮小的丈母娘毫沒聲息地出現在堂屋門邊,好像一隻鼠子一樣。”

鼠賊(鼠贼),◆對盜賊的蔑稱。○[歐陽予倩]《漁夫恨》第五場:“太師儘管放心,府上家丁也還不少,都也有些武藝;晚生也帶來幾名壯士,鼠賊不足憂也。”

水老鼠,◆1.見“水老鼠花”。◆2.舊時船上小偷的外號。○《負曝閑談》第二十回:“他們的外號叫作‘水老鼠’,專以偷竊扒摸為能事。”

鼠印,◆鼠的外腎,即雄鼠的睾丸。舊說上有紋路,佩繫它能使別人喜歡自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三‧鼠》:“鼠印,即外腎也。令人媚悅。按[南宮從]《岣嶁神書》鼠印合歡注云:雄鼠外腎之上,有文似印,兩腎相對,有符篆朱文九遍者尤佳……刮取陰乾,如篆刻下,佩于青囊中,男左女右,繫臂上,人見之無不歡悅,所求如心也。”

鼠眼,◆老鼠的眼睛。老鼠眼小突出,目光鬼祟,因常用以形容心術不正之人的鄙陋相。○《兒女英雄傳》第二回:“[安老爺]一看,見那人生得大鼻子,高顴骨,一雙鼠眼,幾根黃鬚,看去就不像個安分之徒。”○[馬季]《父與子》:“他那腦袋長的圓了瓜兒,長了咕耐,方了巴拉,總之尖嘴猴腮,賊眉鼠眼。”

鼠牙雀角,◆1.《詩‧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原謂強暴侵凌引起爭訟。後因以“鼠牙雀角”比喻強暴勢力。○[明][許自昌]《水滸記‧分飛》:“鼠牙雀角甚縱橫,全仗你力周旋,這死生肉骨感何窮。”◆2.指訟事或引起爭訟的細微小事。○[宋][劉克莊]《乙丑生日回啟‧莆田仙游兩宰》:“萬口誦龍箸鳳髓之判,片言折鼠牙雀角之爭。”○[清][歸莊]《陳君墓表》:“君為人長厚有信義,里中人皆從而辨曲直,有鼠牙雀角之訟,往往以君一言而解。”○[清]徐瑤《太恨生傳》:“甘為奸人所賣,誠欲以禮相終始也。鼠牙雀角,適足增羞,抑豈令賣菜傭持我短長乎?”[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川][楚]民情,本自好事,加以光棍包攬教唆,鼠牙雀角,便成訟端。”

鼠牙筆(鼠牙笔),◆一種形狀似筆的尖頭刻刀。○[明][陳繼儒]《珍珠船》卷一:“[王使君]家有筆管,中間刻從軍行,人馬、毛髮、山水,無不精絕。用鼠牙筆刻之,云鼠牙着緋。”

鼠牙,◆1.指鼠牙筆。○[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盧氏宅》:“其畫蹟若粉描,向明方可辨之,云用鼠牙雕刻。”參見“鼠牙筆”。2.比喻強暴勢力。○[明][屠隆]《曇花記‧檀施積功》:“[羅敷]遇千乘,提筐在桑間。鼠牙速我訟,都只為紅顏。”○[清][蔣士銓]《桂林霜‧釋帖》:“無奈鼠牙侵,天戈旦暮臨。○[蒼梧]還似舊,銅柱到如今。”參見“鼠牙雀角”。

鼠雀之牙,◆指爭訟之事。○[元][柯丹丘]《荊釵記‧奸詰》:“學生失於龍蛇之辨,致有鼠雀之牙,撫己多慚,見公甚愧。”參見“鼠牙雀角”。

鼠鄉(鼠乡),◆礜石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石二‧礜石》。

鼠無牙(鼠无牙),◆《詩‧召南‧行露》:“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後即以“鼠無牙”指憑強力侵凌別人。○[五代][劉兼]《中春登樓》詩之二:“失手已慚蛇有足,用心休為鼠無牙。”

鼠市,◆一種機巧的飼鼠具。○《藝文類聚》卷九五引[晉][孫盛]《晉陽秋》:“[太興]中,[衡陽][區純]作鼠市,四方丈餘,開四門,門有一木人。縱四五鼠於中,欲出門,木人輒以推推之。”

鼠入牛角,◆比喻勢力愈來愈小。○《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劉玢》:“奈何吾子孫不肖,後世如鼠入牛角,勢當漸小爾!”[清][王韜]《俄人志在併兼》:“徒守則積弱可虞,而不免成鼠入牛角之勢。”

鼠雀,◆1.鼠與雀。○[唐][李商隱]《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城空鼠雀死,人去豺狼喧。”○[宋][王安石]《答曾公立書》:“然而有官吏之俸,輦運之費,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廣之,以待其饑不足而直與之也,則無二分之息可乎?”◆2.指訟事。○[明][陳汝元]《金蓮記‧就逮》:“只因饒舌,遭此斷腸,謝卿唱疊驪駒,恨我災成鼠雀。”參見“鼠牙雀角”。

鼠氣(鼠气),◆鼠的氣味。○[唐][舒元輿]《養狸述》:“自獲此狸,嘗闔關實竇,縱于室中,潛伺之,見軒首引鼻,似得鼠氣。”

鼠目,◆1.鼠眼。○[宋][韓駒]《湖南有大竹世號貓頭取以作枕仍為賦詩》:“更長月黑試拊臥,鼠目尚爾驚睢盱。”◆2.謂眼小而突出。形容人的寒賤相。○[金][元好問]《送奉先從軍》詩:“潦倒書生百戰場,功名都屬繡衣郎,虎頭食肉無不可,鼠目求官空自忙。”

鼠母,◆鼴鼠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三‧隱鼠》。

鼠量,◆形容量小。○宋王之道《西江月·和董令升燕宴分茶》词:“看花不覺酒浮觴,醉倒寧辭鼠量。”

鼠禍(鼠祸),◆鼠造成的禍害。○[金]王良臣《狸奴畫軸》詩:“乞與[黃]家禳鼠禍,莫教虛費買魚錢。”

鼠黃(鼠黄),◆指黃鼠狼。○《中國諺語資料》:“三斤鼠黃背四斤雞。”原注:“鼠黃,黃鼠狼。”

鼠虎,◆比喻失勢或得勢;處於低位或處於高位。語本[唐][李白]《遠別離》詩:“權歸臣兮鼠變虎。”○[清][黃鷟來]《贈陳省齋》詩之五:“得失奚足問,英雄任鼠虎。”

鼠負(鼠负),◆蟲名。又名鼠婦。○《爾雅‧釋蟲》:“蟠,鼠負。”○[郭璞]注:“甕器底蟲。”○《初學記》卷十九引[南朝][梁][劉思真]《醜婦賦》:“朱脣如踏血,畫眉如鼠負。”參見“鼠婦”。

鼠伏,◆1.謂如鼠伏地,隱蹤躲藏。○《漢書‧蕭望之傳》:“如使[匈奴]後嗣卒有鳥竄鼠伏,闕於朝享,不為畔臣。”◆2.比喻降服。○《舊唐書‧裴度傳》:“故[承宗]求援於[田弘正],由[度]使客諷動之,故兵不血刃,而[承宗]鼠伏。”

鼠法,◆天鼠屎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二‧伏翼》。

鼠耳,◆1.謂像鼠耳朵樣子。○《藝文類聚》卷八八引《莊子》:“槐之生也,入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宋][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詩之八:“槐葉初勻日氣涼,蔥蔥鼠耳翠成雙。”◆2.鼠麴草的別名。○[唐][皮日休]《魯望以躬掇野蔬兼示雅什用以酬謝》詩:“深挑乍見牛脣液,細掐徐聞鼠耳香。”

鼠黨(鼠党),◆鼠類,鼠群。○[唐][舒元輿]《養狸述》:“[新昌里]客舍有鼠暴耗,自獲此狸,嘗闔關實竇,縱於室中潛伺之……鼠黨貼伏不敢竄。”

鼠步,◆如老鼠行走。形容畏懼而小心謹慎。○[宋][葉廷珪]《海錄碎事‧人事》:“[楊球]為司隸,權門股慄,皆雀目鼠步。”

鼠布,◆即火浣布。據《海內十洲記‧炎洲》載:[炎洲]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獸,大如鼠,毛長三四寸,或赤或白。取其毛緝以為布,時人號為火浣布,後人稱之為“鼠布”。○[南朝][梁][劉孝威]《謝東宮賚炭啟》:“雉裘入而識奢,鼠布焚而無污。”參見“火浣布”。

鼠病,◆指鼠瘺。○[漢][王充]《論衡‧福虛》:“狸之性食鼠,人有鼠病,吞狸自愈。物類相勝,方藥相使也。”

首鼠兩端(首鼠两端),◆猶豫不決、動搖不定貌。○《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御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孺]共一老禿翁,何為首鼠兩端?’”○《明史‧傅珪傳》:“吾儕死不償責,諸公安得首鼠兩端。”○[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十二章:“首鼠兩端,似不是大論文家的態度。”亦作“首施兩端”。○《後漢書‧鄧訓傳》:“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內,勝兵者二三千騎,皆勇健富強,每與[羌]戰,常以少制多,雖首施兩端,[漢]亦時收其用。”○[王念孫]曰:“首施,猶首尾也。首尾兩端,即今人所云進退無據也。”見《讀書雜志餘編上‧後漢書》。○[劉大白]《<辭通>序》則謂首鼠、首施都是躊躇的疊韻轉變字。

首鼠,◆亦作“首施”。◆1.躊躇;遲疑不決。○《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山越]恃阻,不賓歷世,緩則首鼠,急則狼顧。”○[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中:“[元祐]末已有紹述之論,時[來之邵]為御史,議事率多首鼠,世目之為‘兩來子’。”○[清][侯方域]《送徐吳二子序》:“往見獵虎者禹步而入山嵎,以為誦符而騎其項。既見虎,則又首鼠,亦焉往而不為所噬哉?”[章炳麟]《訄書‧哀清史》:“夫國史詘於人主,首施俯仰,無奈之何!”◆2.窺伺觀望,進退無定。○《後漢書‧烏桓鮮卑傳贊》:“二虜首施,鯁我北垂。”○《北史‧氐吐谷渾等傳論》:“[氐]、[羌]、[吐谷渾]等曰殊俗,別處邊陲,考之前代,屢經叛服,窺覘首鼠,蓋其本性。”○《新唐書‧郭子儀傳》:“議者謂[子儀]有社稷功,而孽寇首鼠,乃置散地,非所宜。”

石鼠,◆1.即鼫鼠。○[唐][劉禹錫]《罷郡姑蘇北歸渡揚子津》詩:“築用金鎚力,摧因石鼠窠。”○[唐][李玫]《纂异記‧許生》:“壞室基摧新石鼠,瀦宮水引故山泉。”○[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獸》:“石鼠專食山豆根,[賓州]人以其腹乾之,治咽喉疾效如神,謂之石鼠肚。”◆2.螻蛄的別名。○[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下:“螻蛄一名天螻……一名石鼠。有五能而不成伎術,其一曰飛不過屋,其二曰緣不過木,其三曰泅不度谷,其四曰掘不能覆其身,其五曰走不能絕人。”

社鼠,◆社廟中的鼠。比喻有所依恃的小人。○《晏子春秋‧問上九》:“[景公]問於[晏子]曰:‘治國何患?’[晏子]對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謂也?’對曰:‘夫社,束木而塗之,鼠因往託焉。熏之則恐燒其木,灌之則恐敗其塗。此鼠所以不可得殺者,以社故也。夫國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十七年》:“今此僧徒,戀著城邑,正以誘於利欲,不能自已,此乃釋氏之糟糠,法王之社鼠,內戒所不容,國典所共棄也。”參見“城狐社鼠”。◆补证条目■社庙中的鼠。比喻有所依恃的小人。○唐曹邺《奉命齐州推事毕寄本府尚书》诗:“社鼠不可灌,城狐不易防。偶於擒縱間,盡得見否臧。”

蛇鼠,◆1.蛇與鼠。○《新唐書‧五行志一》:“[景雲]中,有蛇鼠鬥于右威衛營東街槐樹,蛇為鼠所傷。”◆2.喻失意者。○[清][黃鷟來]《詠懷》之四:“失志蛇鼠伏,得時蛟龍翔。”

蛇入鼠出,◆比喻行動隱秘。○[嚴復]《原強續篇》:“於是深怒積怨,退而治兵,蛇入鼠出,不可端倪。”

蛇行鼠步,◆形容膽小謹慎。

鳥鼠(鸟鼠),◆古山名。○《書‧禹貢》:“[終南]、[惇物],至于[鳥鼠]。”○[唐][岑參]《與獨孤漸道別長句兼呈嚴八侍御》:“[魚龍川]北[盤谿]雨,[鳥鼠山]西[洮水]雲。”參見“鳥鼠同穴”。

目光如鼠,◆1.猶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淺。○[袁鷹]《篝火之歌‧彩色的幻想》:“誰願意做目光如鼠的人,只是嗅着鼻子前面的一點油香!”◆2.目光像老鼠般地四處窺測,形容行為不正。○[魯迅]《兩地書‧致許廣平一一二》:“我現在真自笑我說話往往刻薄,而對人則太厚道,我竟從不疑及[玄倩]之流到我這裏來是在偵探我,雖然他的目光如鼠,各處亂翻,我有時也有些覺得討厭。”

禮鼠(礼鼠),◆黃鼠。也稱拱鼠、鼲鼠。○《埤雅‧釋蟲》:“今一種鼠,見人則交其前足而拱,謂之禮鼠,亦或謂之拱鼠。”○[明][劉績]《霏雪錄》:“北方黃鼠,穴處各有配匹,人掘其穴者,見其中作小土窖,若床榻之狀,則牝牡所居之處也……天氣晴和時出坐穴口,見人則拱前腋如揖狀,即竄入穴。○[韓][孟]聯句所謂‘禮鼠拱而立’者,是也。”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三‧黃鼠》。

老鼠,◆1.鼠的通稱。多指家鼠。○《太平廣記》卷四四二引[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董仲舒》:“卿非狐狸,即是老鼠。”○[唐][寒山]《詩》之二六八:“老鼠入飯瓮,雖飽難出頭。”○《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一回:“只說家中老鼠多,損傷了書籍字畫,把一切書畫都歸了箱,送到會館裏存放。”◆2.詈詞。猶鼠輩。○《南史‧蕭穎達傳》:“[穎達]大罵[約]曰:‘我今日形容,正是汝老鼠所為,何忽復勸我酒?’”◆3.蝙蝠的別稱。○《方言》第八:“蝙蝠,自[關]而東謂之服翼,或謂之飛鼠,或謂之老鼠。”

進退首鼠(进退首鼠),◆進退不定;猶豫不決。首鼠,躊躇。○[宋][陳亮]《與應仲實書》:“又思此別相見定何時,進退首鼠,卒以其所欲求正於[仲實]者而寓之書。”

金鼠之變(金鼠之变),◆指1900年(庚子年)義和團事件。庚於五行為“金”,子於十二生肖為“鼠”,故稱。○《冷眼觀》第十六回:“得真者王,得偽者敗,其主動力實種於金鼠之變,而有土犬推翻新政之餘波也。”

金毛鼠,◆比喻有文才的貪官污吏。○[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詩》:“﹝[馮當世][京]﹞為[呂獻可]所劾,云:‘[京]所至嗜利,西人目為金毛鼠。’以其外文采而中實貪穢也。”○[宋][度正]《奉別運判劉公侍御十四丈》詩:“盛時好去金毛鼠,明主應思鐵面郎。”

火鼠布,◆即火浣布。○[明][陶宗儀]《輟耕錄‧鎖鎖》:“[回訖][野馬川]有木曰鎖鎖,燒之,其火經年不滅,且不作灰,彼處婦女取根製帽,入火不焚,如火鼠布云。”參見“火浣布”。參閱舊題[漢][東方朔]《十洲記》。

火鼠,◆1.傳說中的異鼠。其毛可織火浣布。○《太平御覽》卷八二○引[晉][張勃]《吳錄》:“[日南][比景縣]有火鼠,取毛為布,燒之而精,名火浣布。”○[唐][張說]《喜雨賦》:“南窮火鼠之澤,北盡燭龍之會。”○[宋][蘇軾]《徐大正閑軒》詩:“冰蠶不知寒,火鼠不知暑。”○[清][趙翼]《途遇大雪》詩:“先生身將作火鼠,去向炎方嘗溽暑。”參見“火鼠布”。2.古代一種鼠形武器,利用火藥發揮殺傷力。○[明][沈德符]《野獲編‧兵部‧火藥》:“[戚繼光]帥[薊門],又用火鴉、火鼠、地雷等物。”

黃鼠(黄鼠),◆松鼠科動物的一種。身體細長,毛灰黃色,鼻尖淡紅色,上下唇和眼圈白色,眼大而突出。穴居在疏鬆的土壤中,吃農作物和野生植物,能傳染鼠疫。也叫大眼賊。○[宋][文惟簡]《虜廷事實‧黃鼠》:“沙漠之野,地多黃鼠。畜豆殼于其地,以為食用。村民欲得之,則以水灌穴,遂出而有獲。見其城邑有賣者,去皮刻腹,極甚肥大,虜人相說,以為珍味。”○[元][迺賢]《塞上曲》之四:“馬乳新挏玉滿瓶,沙羊黃鼠割來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二‧黃鼠》:“黃鼠出[太原]、[大同],[延][綏]及沙漠諸地皆有之,[遼]人尤為珍貴。狀類大鼠,黃色,而足短善走,極肥。穴居有土窖如床榻之狀者,則牝牡所居之處。”

懷鼠(怀鼠),◆《戰國策‧秦策三》:“[鄭]人謂玉未理者璞,[周]人謂鼠未腊者朴。○[周]人懷朴過[鄭]賈曰:‘欲買朴乎?’[鄭]賈曰:‘欲之。’出其朴,視之,乃鼠也。因謝不取。”後以“懷鼠”喻以假充真。○《梁書‧文學傳上‧庾肩吾》:“朱丹既定,雌黃有別,使夫懷鼠知慚,濫竽自恥。”

二鼠,◆佛教語。以白鼠喻白晝、太陽,以黑鼠喻黑夜、月亮。○《翻譯名義集‧增數譬喻》引《大集經》:“昔有一人避二醉象(生死),緣藤(命根)入井(無常)。有黑白二鼠(日月)囓藤將斷,旁有四蛇(四大)欲螫,下有三龍(三毒)吐火,張爪拒之。其人仰望二象已臨井上,憂惱無托。忽有蜂過遺蜜滴入口(五欲),是人唼蜜,全亡危懼。”○[晉][葛洪]《抱樸子‧任命》:“釋戶庭之獨潔,覽二鼠而遠寤。”○[南朝][梁][沈約]《四城門》詩:“六龍既驚軫,二鼠復馳光。”

耳鼠,◆獸名。即鼯鼠。○[晉][郭璞]《耳鼠》:“蹠實以足,排虛以羽,翹尾翻飛,奇哉耳鼠,厥皮惟良,百毒是禦。”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二‧鸓鼠》。

豆鼠,◆鼠的一種。身長約二寸,尾短。背灰色,頸下、腹尾和四肢白色。其皮較貴重。○《紅樓夢》第一○五回:“黑羊皮六十三張。香鼠筒子二十件。豆鼠皮二十四方。”

點鼠(点鼠),◆小黑鼠。○[清][孫誦芬]《秋夜》詩:“人靜莎蟲悲砌月,燭殘點鼠嚙瓶花。”

白鼠,◆1.傳說中的百年老鼠。○[晉][葛洪]《抱樸子‧對俗》:“鼠壽三百歲,滿百歲則色白,善憑人而卜,名曰仲,能知一年中吉凶及千里外事。”○《宋書‧符瑞志下》:“[晉惠帝][永嘉]元年五月,白鼠見東宮,皇太子獲以獻。”◆2.鼴鼠的俗稱。

鼠尾帳(鼠尾帐),◆按一定順序排列的帳目。○《宋史‧趙開傳》:“減[蒲江]六井[元符]至[宣和]所增鹽額,列其次第,謂之鼠尾帳。”

鼠尾草,◆草名。可入藥。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二‧鼠尾草》。參見“鼠尾”。

鼠尾,◆1.鼠的尾巴。◆2.草名。即陵苕。初秋開淡紫花。花及莖葉可以染皂,又入藥可治痢。○《詩‧小雅‧苕之華》“苕之華”[三國][吳][陸璣]疏:“苕,一名陵時,一名鼠尾……華可染皂,煮以沐髮即黑,葉青如藍而多華。”◆3.以栗鼠毛製成的筆。○[宋][黃庭堅]《戲贈米元章》詩之一:“萬里風帆水著天,麝媒鼠尾過年年。”◆4.畫法中白描的一種。○[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畫二》:“其人物描法,則蠶頭鼠尾,行筆有頓跌,蓋用蘭葉描而稍變其法者,自是絕伎。”◆5.鼠尾由粗到細。比喻按順序排列或記載。○[宋][葉適]《法度總論三‧役法》:“今之保正副,募法未嘗不存,而未嘗不強差之也。其計較物力,推排前後,流水鼠尾,白腳歇替之差,鄉胥高下其手,而民不憚出死力以爭之。”○《元典章‧戶部十二‧夫役》:“見令合差民戶置定鼠尾籍冊,官為封記。遇有遞送官物,驗籍輪流差撥,依時銷鑄。”◆6.指按一定順序排列的帳冊。○《元典章‧兵部三‧站戶》:“照依科糧鼠尾,驗田數多者,從上挨排輪流,應當似為均平。”○《元典章新集‧戶部‧差役》:“安停茶食之人,結構豪霸,把持官府,通同作弊,不將稅糧戶籍丁產驗數多寡,編排鼠尾,從上至下,照依資次,從公定差。”參見“鼠尾帳”。◆7.擲骰語。○[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三摺:“幺四五骰着箇撮十,二三二趁着箇夾七,一面打箇色兒,也當得幺二三是鼠尾,賭錢的,不伶俐,姐姐你可便再擲。”

鼠思,◆憂思。○《詩‧小雅‧雨無正》:“鼠思泣血,無言不疾。”○[鄭玄]箋:“鼠,憂也。”○《花月痕》第五回:“大抵青天碧海,不少蛾眉見嫉之傷,誰知白袷藍衫,亦多鼠思難言之痛,此雙鴛祠所為立也。”

鼠「癙」001

2022-04-08 08:49·语料汇总

癙憂(癙忧),◆鬱悶憂愁。○《詩‧小雅‧正月》:“哀我小心,癙憂以癢。”○[馬瑞辰]通釋:“《詩》言‘癙憂以癢’,癢既為病,則癙憂連言,癙亦當訓憂。”○[清][陳夢雷]《寄答李厚庵百韻》:“眾志未成城,癙憂實以癢。”○[清][褚人穫]《堅瓠九集‧虱表》:“用是癙憂思憤,因而奔竄倉皇。”

浣代表什么生肖2

新京报讯(记者马瑾倩)8月29日,记者从故宫博物院获悉,“众生百态——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三期)”将于明日展出,特展将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书画馆内进行,至10月30日结束。

本次展览是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三期,选取故宫博物院所藏历代人物风俗画共96件,予以展示。中国古代人物画中既有表现“庙堂仪范”的含淳咏德,“林下风雅”的高蹈优游,更不乏描绘黎民大众日常艰辛劳作、节庆欢愉的风俗画。绘画佳作中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皆呈现出生动鲜活、精彩纷呈的众生形象以及古代生活场景。

配合“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三期的展出,故宫出版社出版《众生百态》随展图录,按照展览内容编排入集作品,全面展现展览风貌。《众生百态》收录画作105件,包括五代《卓歇图》卷、北宋《纺车图》卷、南宋《豳风图》卷、南宋夏圭《雪溪放牧图》页、南宋李嵩《货郎图》卷、宋人《百子嬉春图》页、南宋刘履中《田畯醉归图》卷、元人《龙舟夺标图》卷、南宋《春游晚归图》页、明代周臣《夏畦时泽图》页、明代张灵《渔乐图》轴、明代李士达《岁朝村庆图》轴、清代徐扬《端阳故事图》册等精彩画作。图录还收录有故宫专家论文《画图难足——故宫博物院藏古代人物风俗画》,既适合作为普及读本阅读欣赏,又为专业人士研究学习提供了参考资料。

据悉,该展于2022年8月30日至10月30日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本展览凭故宫门票免费参观,但须预约。观众可通过“故宫博物院”微信小程序实名预约故宫门票和展览,入院参观需持有72小时内核酸检测报告,核验健康码、测体温、刷购票时所用身份证件。

链接:重点展品推介

1、五代 胡瓌(传) 《卓歇图》卷

绢本 设色

卓歇指少数民族车帐停留休息,此图绘旅途中少数民族部落卓歇之景。部落首领坐毡上宴饮,军士、仆人倚马、席地休憩,毡前有歌舞助兴。部落上层多戴巾帻,亦有左衽高冠者,普通民众多髡发,衣服皆为圆领,紧衣窄袖,束带长靴,是辽代契丹部落服饰与汉服饰相融合的典型样式。此图技法精湛,气格高古,是宋元时期表现北方民族生活的代表作。

此图传为五代契丹画家胡瓌所画,胡瓌(生卒不详),居范阳(今属河北)。胡瓌与其子胡虔俱善画番部人骑,《宣和画谱》著录胡瓌作品65件,均已佚。此作经清初高士奇《江村销夏录》著录,后收入清高宗内府。

2、宋人 《纺车图》卷

绢本 设色

纺车是利用人力将丝、麻等物抽丝延长的工具,在我国已有久远历史。此绘村妇纺线场景。前人论此画学五代南唐画家周文矩“战笔描”,线条瘦劲,多折笔,设色淡雅,童稚披发戏蟾,具有吉祥寓意。纺车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后逐渐演变成具有美好寓意的“丝纶图”范式。曾经南宋贾似道、元赵孟頫等人递藏。幅后有清刘绎、陆心源及现代张大千题跋。

此图虽非北宋王居正真迹,实为元人手笔,却是反映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生活状态的艺术佳作,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3、南宋 马和之(传) 《豳风图》卷

绢本 设色

南宋高宗赵构喜爱马和之画作,每录《诗经》一首,则命马和之配图。此幅为摹本。本次展览仅展出画卷中与风俗相关密切的《七月》部分。《豳风·七月》是描绘西周早期农事活动的诗歌,此图选取诗歌部分场景,绘制于一幅,将不同场景巧妙布置,以树石作为分隔。人物衣纹飘逸婉转,下笔及收笔较细,中间转环处较粗,笔法俊逸潇洒,富于变化。其屋宇则不求细致,树石则用粗笔勾勒外形,树叶多用双勾,略加渲染,不求形似。以《七月》为题材的画作,画家不但采用其中所表现的农人生活,更重要的是对古代淳朴民风、太平治世的憧憬。

马和之(生卒不详),浙江杭州人。官工部侍郎。善画山水、人物。人物师法吴道子,颇得古韵,又自出新意创“兰叶描”,对后世人物画影响很大。

4、南宋 夏圭 《雪溪放牧图》页

绢本 设色

此页选自《宋元集册》第二册第四开,图绘农人雪中放牧之景,以绢色为雪地,淡色渲染天空与溪流,陂石涯岸边几株老树,农人及牛虽用细笔简单勾出,但已具步履艰难之状。

夏圭(生卒不详),一作珪,字禹玉,浙江杭州人。南宋宁宗(1195—1224)时为画院待诏,赐金带,与马远齐名,世称“马夏”。师北宋至南宋间的李唐而有所变,善用墨法,笔画苍古,墨气淋漓。雪景学北宋范宽。构图常取画面下幅,被称为“夏半边”,南宋画院自李唐而下无出其右者。

5、南宋 李嵩 《货郎图》卷

绢本 设色

货郎是在农村、城市沿街叫卖日用杂货、食品等流动商贩,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北宋时出现的《货郎图》即描绘这一经济活动。此作绘货郎进村时母亲带着欢呼雀跃的孩子前来购物的场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货架上的字幅可知,货郎还身兼风水先生、代写文书、代诵仙经等事。画家以细笔勾勒轮廓,并施淡彩,儿童神态天真,欢乐而急迫的心情跃然纸上,货架上品物繁多,但一笔不乱,体现画家精湛的技艺。

作者款署“嘉定辛未李从顺男嵩画”,即此图作于1211年。本幅有清高宗乾隆皇帝御题诗:“肩挑重担那辞疲,夺攘儿童劳护持。莫笑货郎痴已甚,世人谁不似其痴。癸巳仲春下浣御题。”钤“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等内府鉴藏印。

李嵩(1166—1243),浙江杭州人。画院画家李从训的养子,南宋时为画院待诏。善画民间风俗、人物、道释,尤精界画。

6、宋人 《百子嬉春图》页

绢本 设色

婴戏图以孩童玩耍为主题,重在表现其天真烂漫,是古代风俗画的重要内容。画作多传达出轻松、喜庆的气息,画面生动,形态有趣,并可结合生肖图、吉祥器物等形象,寓意多子多福,子嗣绵延,给人以美好的期望。

此图选自《四朝选藻·亨册》第四开,旧题“苏汉臣百子嬉春”,实为宋人冒名苏汉臣而作。图绘众多幼童嬉戏场景,有模仿成人鉴古、手谈、礼佛活动,亦有攀条、放风筝、傀儡戏等娱乐活动,画面生动,细节丰富,设色艳丽,孩童比例协调,气氛祥和。

对幅清高宗乾隆皇帝御题:“春苑风和霭戏场,狰狞头角总圭璋。问他粉本从何得,应在《鲁论》第五章”。钤“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等印。

7、元人 《龙舟夺标图》卷

绢本 墨笔

相传龙舟竞渡与屈原有关,或源自吴越等地的古老风俗,是古代非常盛行的水嬉活动。金明池故址在今河南开封,开凿于后周,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曾大规模修缮,是北宋的皇家池苑。皇帝常在此教演水军、举行龙舟夺标、宴饮等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开放金明池与琼林苑,允许游人自由出入。

此图绘北宋宫廷在金明池举行龙舟夺标的场景,是宋元时期水嬉的缩影。北宋宫廷一般于三月举行龙舟水嬉活动,《东京梦华录》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述。图中界画精整,纯用白描,表现出宫殿苑囿及龙舟的瑰丽巍峨,此外尚有水秋千等游戏,池中有小龙船、飞鱼船、鳅鱼船等,蔚为大观。图中人物虽小,但为数众多,形态动作多样,或竞渡、或水嬉杂耍、或演乐、或侍立,细节丰富,足资考证。

8、明 周臣 《夏畦时泽图》页

绢本 设色

此选自《四朝选藻·贞册》第八开,表现夏季大雨骤降、农夫仓皇回家的场景。图中人物线条简练,但情态生动,陂岸坡石用“斧劈皴”,用笔劲健,畦田树叶画法细致,布景空蒙,令观者如置身烟雨之中。画幅左下有作者款题“东村周臣”,钤“周臣印”白文印。

对幅清高宗乾隆皇帝御题:“夏畦五日晴斯旱,时泽东村景入观。防漏相于乘屋急,罢登且喜置车看。润秧漠漠浓含陇,野树濛濛远接滩。尚有怨咨未安者,为君周诰早知难”。

周臣(生卒不详),字舜卿,号东村,江苏苏州人。擅人物、山水,是活跃于明正德(1506—1521)及嘉靖(1522—1566)前期的职业画家。其笔墨以南宋李唐、马远为宗,又兼师以明代戴进,山水峡深岚厚,人物古面奇妆,有苍苍之色,唯嫌缺少萧散远淡之趣。“吴门四家”中唐寅、仇英皆出其门。

9、明 张灵 《渔乐图》轴

纸本 墨笔

图绘渔夫夏景闲时饮酒场景,舟泊水涯,柳叶轻飏,渔夫聚饮为乐,生活意趣盎然。人物衣纹简放,眉目清晰传神,山石用“斧劈皴”,笔墨苍润遒劲,竹枝草叶以疾笔速写,兼具“浙派”风格,颇见画家狂放的气质。

作者自题:“渔水心情澹澹,鸥波身世悠悠。得鱼换酒同醉,明月芦花满舟。梦晋张灵画并题”。钤“张灵之印”“梦晋”两印。此图经清内府收藏,有“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御书房鉴藏宝”等印。

张灵(活动于十五世纪下半叶至十六世纪初),字梦晋,江苏苏州人。张氏为吴中名士,家贫,早年功名不就,落拓不羁,嗜酒狂放,曾醉后做诗百首,顷刻而就。师从祝允明,与唐寅为邻,亦相友善,曾与唐寅在雪中扮做乞丐唱“莲花落”,所得钱沽酒而饮。张灵善竹石、花鸟,画人物冠服古拙,清真雅致,无卑庸之气,山水亦不俗。

文中图片均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刘越

浣代表什么生肖3

说书法是高雅艺术,大家无有异议。把书法搞成粗劣装修包裹下的“神马道具”,例如用作名片炒作、装点风雅,或者晋阶发财,甚至买字送钱,卖字洗钱等,肯定绝非大多数书法爱好者的初衷。将书法艺术回归到雅文化的高度来说些什么,并且进一步“知行合一”,落实到位,这是视书法这门传统艺术为国艺,给她以应有的足够的尊重和敬畏。这至少是热爱书法的诚意善心所为,文化良知所为。尊重,即高定位;敬畏,是因为书法是民族文字书写的艺术,她蕴育着吾国文化至善至美的精粹和精神。面对五千年,必须高定位和敬畏。古人珍惜字纸,就是一种敬畏心态;丝毫的亵渎玷污,都应该有罪过感。儿时背诵过的“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没过时吧?

书法与文化,书法家与文化人,一个永远的话题。最早倡议成立书协时,中国文联部分领导举棋不定,认为书法可由美协设置书法部代管,但是舒同先生坚持书法艺术是“国艺”,是独立的传统艺术,他带着大家锲而不舍地努力,最终争取到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报批。何等不易,必须珍惜。有人低看书法,热爱书法的人肯定反对;如果自己只会抄写,不能丰厚积养,又经常张冠李戴,唐花宋开,甚至照单抄写都出错,或者书风德品不正,与不良世风相沆瀣,让很多人感到书法越搞越浮躁浅薄,那就难免贬抑由人了。

书法家确实有执笔书写的职能,然而定位有相当的文化高度,并非所有能执笔书写者,皆可称作书法家。那个高度,显然是文化的高度,品味的高度,人格的高度。坚持并维护这个门槛,就是出于热爱和尊重国艺的敬畏之心。

思考一个问题,为何古代直至近代,善书者比善画者更能受到上尚的尊敬?难道仅仅是因为点线的惨淡经营,手艺与艺道的不容易?逝之未远的一些近现代艺术大家,大都书画兼擅,却执意坚持“书艺乃吾国艺道之本”,不会是出于心血来潮的偏爱吧?

壬寅(1962)年国庆,李苦禅先生就对我和李燕等人说过“画之上有书法,书法之上有文学,文学之上有音乐。什么是书画家的学问?这就是”。然而,面对当前美术逐渐融汇书法的现实,不知是书法的幸耶不幸?该不该避开热闹,冷静地思考一些书法文化的回归问题?

我认为,强调书法艺术是独立的艺术门类,有煌煌千秋书艺瑰宝、无数卓越大师和艺术家作证,还不够。历史是滔滔不绝的江海,没有今天的支撑,就会断流。不要比拼之余觉得艺无长进,就动辄抱怨流行,风生水起,艺术不怕流行,很多影响过艺术史的流派都崛起于青苹之末。是江海,就得容许潮流滚滚,不拒细流。当今书法不怕流行,那么怕什么?怕的是浮躁浅薄成了主流而且流之盛行,怕的是大浪淘沙,潮流过去后没有为当代书法史的积淀留下精金巨石。如果我们面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时机,不能夯实和丰厚传统文化的博大基础,把书法搞得非常浮躁浅薄,那就很难说了。

其实,毋庸讳言,贬抑书法家的微词从未消停过;没被人认可大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矗立成大山。协会成立以后,社会上对书法家仍然颇有看法,例如认为“书法是手艺,只要会抄写,照抄无误就是书法家”等。赵朴初、启功和楚图南等老前辈当时就对北京书界很多中青年说过,“修行不到,棍棒夹道”,“希望大家一定要坚持读书修行,不要以抄录诗词为能事”。这里所说的修行就是要夯实基础,厚积薄发,而非单练手技。我最欣赏赵朴老说过的几句话:“手艺是拐杖,学识是资粮”,“有杖行千步(持杖或者可以行远),无粮半步难(腹无食物行半步都困难)”,“学养是人生旅途远行的必备资粮”,“被人看不起,不要先去纠正对方,看看是否应该先纠正自己”等。这些话,至今听来,亦是棒喝。

文化不是贴金,是日积月累酝酿之后的喷发,所以德艺的修行,皆非时日之功。传统艺鉴,首重德品,皆信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小戴礼记》语)为艺鉴之则,故欧阳修曰“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假令)颜公(颜真卿)书虽不佳,后世见之必宝也”;苏轼曰“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德品艺品之论,实则谈的也是文化的高度品味问题。

修行,不可没有志向志气,故古人提倡“笃志”、“尚志”。“志”可以具体化理解。我主张的艺者“三修”,换个角度看,也是“志”。三修,即修能——磨练技能;修学——文化涵养;修德——美善人格。从事书画艺术,要静养清修,耐得住寂寞,淡定地读些书,做些该做的事。赵朴老喻之为“功成化蝶”,说的就是笃志而后功成的至臻境界。当今艺坛,某些官衔艺爵确实颇有吸引力,加之文化市场繁荣下物质实惠的诱惑,这时能够沉下心来,各自修炼,最后能厚积薄发,成就大家的,都是功成三修的笃志者。笔者曾写过一首论书诗:“毫间积学俗能医,心养休嗟费日时。蓄力看如篙过险,出奇方解放船迟”,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关于如何修炼自身文化修养,我认为,首先眼界定位要高,然后才谈得上手从心妙。未闻有“眼低手高”而成就大师的;唯眼界高阔,腹充酝酿,才有可能期望手从心妙。这里所说的眼界,当非矮子看戏,人云亦云,是站在自家的“青藏高原”上的有所作为。插段闲话:我曾组织北京书协主席团成员去过帕米尔高原的几个哨卡,一直到了最边远的“西陲第一哨”。那里海拔约四千米,哨卡所在的山呈圜丘状,官兵们几年前在山上用白色石头拼出一个很大的中国地图,然后又用染红的石头摆了一个五星。战士对我说:“林老师,那个红五星就是北京,你们就在那里。”在场的人都感动非常。官兵们还说,“我们保卫的祖国亲人都在高原下面。你们来看,我们在这里站得高,看得远。再苦也没啥说的”。我们受到的感动和教育,在此不必多言,但珠穆朗玛峰对艺者而言,应该大有启发。它能成为“世界第一峰”,是因为它崛起于青藏高原,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学识和修养没有丰厚的积淀,最终能达到的高度,就像低洼谷地崛起的山丘,再高也极其有限。文化史上的大艺术家都拥有自家的“青藏高原”,有的甚至终生都在积垫这个“青藏高原”。书画家的文化修养可否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高原积垫”呢?

“文化”的概念看似宽泛抽象,却非高深莫测。当年张大千作荷花,画毕请教齐白石,齐白石添了几条小青鱼,然后主翁恭请画题,张大千说题“荷塘秋雨”,齐白石认为“太罗嗦了,既有荷花就不必言‘秋’言‘荷’,题‘雨塘’足矣”。后来一位京剧名票友将此事告诉了溥心畬,想听听他的评说。溥先生认为画面已出,雨池、荷塘任由观者去想,原题唯有“雨”字可取,不如题“听雨”的好。这“听”字何等精彩,一字之易,全画点活,神情尽出。试想,荷花静态,鱼儿动态,还有那能让画中鱼与画外人俱能领会的雨,其动静相生,就妙在“听”字上;况且“细雨鱼儿出”(杜甫),基于科学观察,当然奇趣生焉。这种取舍增添,貌似简单,其间却大有文化意蕴。或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一幅画嘛,题啥不行?能有讲究,这就是书画雅趣之所在,文化精蕴之所在。题“雪中归船”、“千山青绿”、“红梅怒放”和“富贵牡丹”,非不可为;但是,这跟题“雪江归棹”、“千岩竞翠”、“梅韵天成”和“国色天香”,是一回事儿吗?画题虽小,涓滴映日,那也是题画者腹中酝酿的喷发。蓄而不发未发,可以;无处生有,飞来一峰,可能吗?这就是我们在读懂前贤大家诗书画的精妙时,会心感悟,情不自禁要拍案叫绝的原因。佩服,乃至必须服膺的是文化的高度和品味。单练手技,没有长期的学识积累,没有历史文化的熏陶,能达乎此吗?远的不说,齐白石、傅抱石、林散之等,皆崛起寒门,成才时身处战乱,全靠自家造化,不仅阅书千卷,以学养为必备资粮,还要跋山涉水,收纳湖山稿本,“眼中无有千千景,笔底难成一幅山”,这就是菜根谭,见得苦心慧心。所以不嚼文化的菜根,不得成大家气候;这道理颠覆得了吗?正因为有历朝历代艺术家的无数高度和品味,才有了中华文化千秋积垫的高度和品味,那就是巍峨的民族文化的高原群峰。

文化,都有说道,说道就是讲究,讲究深沉自有讲究深沉的道理。渴了喝水,用瓢或手取水喝,胡乱浇灌一通,没啥不可以。然而,这跟假座茅堂野亭或水心竹榭品茶,沏茶用什么茶品什么泉水,清客共处,面对什么雅玩奇石、奇花异草,能一样吗?目之所及,般般皆有千秋积垫,各自皆可成就一部学问。王世襄先生说“玩蝈蝈蛐蛐,俗不俗?玩到‘文化’这份上,那就化俗为雅了……”。俗能归雅,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一种自然流趋势。

或谓当今不用读书,只要写熟二三十首古诗,揣个诗本,几年下来,当个“著名书法家”,海捞名利不难。诚然,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但事实也很清楚:有那样的书家,不等于九州书家都如此吧?其实,那只是自恋自乐,自我感觉良好;真正有识见的明眼专家,会那么看?来者视今,后人将如何品评?写“唯有源头活水来”、“竹连新雨后”、“千里莺啼绿隐红”、“日淡荔枝三百颗”、“秦皇岛外打渔船”、“东临竭石有遗篇”等,笔下误字翩翩,至少说明书者连选写的内容都没读懂。不是抄录,那是在干什么?这样的书家,不管有多么盛大光鲜的书界头衔,你不会认可他代表千秋书法史传承发展至今的书艺最高水平吧?“修行不到,棍棒夹道”,是个硬道理。

随意翻检展览作品集,再举一例。写《庄子·天运》名句“四時迭起,萬物循生……”,必须写“迭”而非“叠”。“迭”,表示轮番意,例如“迭代”(更替)、“迭日”(更日)、“迭配”(更相搭配)等;自古而今,这字都这么写,没有繁简之异。写岑参的《破播仙凯歌》的“鳴笳叠鼓擁回軍”、柳永《望海潮》的“重湖叠巘清佳”,则不然。虽然手边新出的唐诗宋词书籍上都以“迭鼓”、“迭巘”出之,但深知文史的人大都清楚,“迭”一度借作“叠”的简化字,是属于“拉郎配”,搭配十分勉强。因为古汉语“叠”(重重)跟“迭”(轮替),在字词本意上是绝对风马牛的。这就是说,同样在写“迭、叠”,正确与否,涵意如何,有文史学养的书法家皆心中了然。所以,启功先生说的“文史不通,下笔空空”,绝非虚言。

下面想谈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注重积垫

书画家作为文化人需要具备哪些文化功呢?

简单地说,是两个基本功,即读书功和学生功。启功先生认为,“书画家除了必备的笔墨功夫以外,读书功和学生功二者必不可少”。

所谓“读书功”,顾名思义,就是指多读书、重酝酿。书卷气、文气,来自修养,而修养多来自读书明理。黄山谷云:“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要达到书法的最高境界,不仅在于笔墨技巧娴熟,还须胸存道义,腹有酝酿,才能立艺树人,高格脱俗。

天下读书人甚多,不等于都有“读书功”。见过百余平米的私人大书房,书城簇拥,气势颇大,随意检案头唐诗鉴赏书问“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何人诗句,主人答“王维”。有人拥书不读,有的人读书不通,如蚕食桑叶,或食而不化,或食而无丝,都没用,唯独能化食为丝的,才算有读书功。

清代袁枚有句话悟得精彩:“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痰瘤。”把读书学习与生死关联,足见问题的重要程度。造诣和储养非朝夕急就可成,这与是否灵悟善学,有否名师亲炙,是否有日积年久的修行等多种因素,固然都有关系,但又因人而异,不能搞绝对化,所以断不能仅以**、门庭、时年等,率尔评鉴其功业水平的高低。世间高人甚多,未必都得冠以理事主席头衔后才能书艺高超,才能跻身当今书法史吧?

读书是很多文化人毕其一生都要践行的文化工程。现在京城各色讲座渐多,所谓“天天展览,隔天讲座”,火爆仅次于展览。很多人爱听“如何创新如何冲刺”之类,却冷淡“读书讲座”。其实,说“创新冲刺”,多半玄乎,“二王苏黄”肯定没来京享受过高费培训;没听说小鲤鱼都得领受龙门班的熏陶吧?静下心来,听听名副其实的学者的读书讲座,学点他们“食桑吐丝”的活方法,反倒实在。一旦能得耳聪目明,必然有助于日后径情直遂。

“不信苏黄读死书”。成功的书生功业,读书之外,阅历(含实践)、博览、识见,俱不可少。书家读书不够,闻见不达,见狭识偏,难免笑话纷迭。1986年夏,有人评日本书法家书“一丝不挂”条幅“有点莫名其妙,而且很不雅观”。其实,不明其妙,未作雅观的恰是评者自己。“一丝不挂”即“寸丝不挂”,见于《景德传灯录?南泉禅师与陆亘问答》,本佛家用语,意指通体透彻,已排除万般物欲,不为俗尘情事所累。此为至上空灵的境界。宋代张孝祥《请龙牙长老疏》有“一丝不挂,无人无我无众生;万境皆融,能纵能夺能杀活”偈联,讲得明白;岂是你想像的那般模样?某书家为祝贺“三八”妇女节,欣然录唐诗一首:“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因为这诗原本胡曾赠给才女薛涛的酬应之作,薛涛是蜀中琵琶巷内一位乐伎,在历代的诗集编辑当中,都将此诗归入“赠妓类”,所以借来赞美当代女书家,不甚妥当。又为海峡两岸书画展书“海北书林尽贻子,江南风雨未归魂”,却是近人挽联。又书家写“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本明代杨继盛语)为“李大钊联”(河南美术出版社的《书家必携》也误为李大钊句),写“恪勤在朝夕;怀抱观古今”(本清人孙柳君集古乐府诗联)为“康有为联”,写“事能知足心长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本清人纪晓岚学师杨白崖书斋联语)为“周恩来联”、“何绍基联”等,皆传误书界为时甚久的书例。如果读书有年,视野开拓,有些错误完全可以避免。笔前苟遇疑惑,善于翻检核实的书法家,择是弭非,辨别鹿马,应该不难。

启功先生说的“学生功”,实则是个学会继承的问题,即长期求教师长,或者以古今大师为师,勤苦自学。读书如同面对师长,也是一种自学方式。当学生,就必须真正谦虚观察(看门道),恭敬求教(解疑惑、知其所以然),认真思考(以便通会活用),有真付出才有真长进。现在标榜门庭较以前容易得多,而真正谦虚地师从某师某家,几十年恭谨如一地学得真知精髓,也洵非易事。

未必挂杖大寺才会念经。只要方法对路,自学、善从、多师都是方便途径。孔子学无常师,才成其高大。齐白石虽有几位文史界的学者型友人指点,但主要靠自学,书画篆刻之外还创作了那么多题画诗,简单吗?据说任伯年初学画时特别崇拜费丹旭(费小楼),临摹过不少费的作品,后来费故世,他去费宅请教,想展示一下书画水平,却被费家人拒之门外。希望落空,棍棒夹道,打击不小。他从此立下志愿,发誓要“富储养、广门庭”,即广纳博取,集众家之长、立一家之业,后来“功成化蝶”,最终成为沪上大家,身后留下三百余幅画作,件件堪称精品。天下有的事就是这样,不能不在乎,亦不能太在乎,“门庭”即是一例。

“学生功”,一则要虚心求教师长,知其所以然所以不然,识其门道机巧,一则从师也忌盲从,应该对老师所授进行仔细思考,品味其中的深刻意蕴和细腻风光,才能方便融会贯通。学习的要点很多,例如刚才说到的,学会前人的思维方法,“食桑吐丝”的活方法,对善于找寻打开知识和技巧大门的钥匙,都很重要。南宋朱熹去各书院讲课时,经常有一位老者带着行李跟踵而至。一些后生笑谑他:“随夫子书院穿梭,白发劳顿,和习何若(都学习什么啊)?”老者答:“读书方法耳。”老者高明。听课所得知识毕竟有限,学会读书或思维的方法或可惠渥终身。这是善学,关键所在。

善学,必然务实。说得天花乱坠,没用,得听有无道理,能否适用。“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语),作为古训,值得细味。欲知其“晓声识器”否,须辨识其是否有过“操千曲(创作实践)”或“观千剑(欣赏实践)”的真本事真学识。择师而从,是入门要路,必须慎重。不能只看官阶艺爵和漫天炒作的缤纷泡沫,必须着实度量其真才实学。择师,主动权在自己,须有明眼。如果拜错师门,烧香烧到“假大师”那里,非独耽误青春年华,一生有多少事可以重来?

举个学诗的例子比较好理解。我幼时随刘思祖先生学诗,他家境清贫,腹有诗书,可惜乱世无用,只能教教小孩子。那时不讲什么科学教学,但他教诗的方法很好。初二时,有次日课,他先讲一通古诗,然后让我将宋人的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翻转言之”(诗学上称“反客为主”)。初始不解,请教先生。他说“只能云来破月,月亮公公不能探头出来看看云是如何‘破’的吗?”于是,我翻改成两句五言诗是“月出看云破(仄仄平平仄),影随花舞稀(仄平平仄平)”,刘很高兴,用红笔改“看”为“窥”,说“振得此诗精神者唯此字”。此字的确点睛生动。见我服气,知我会心,先生又出头句曰“云去冰轮寂(○平仄平平仄)”,令写“云去后事”。我接着作出次句“天清无所依(平平○平仄平)”,先生说“如何写得月无骨气?不如改为‘天清分外奇’”。然后由他转柁,出第三句:“明朝如化雨(平平平仄仄)”,我接尾句:“润土莫迟疑(仄仄仄平平)”。先生评说,“未必不佳,只是世间旱涝不均,云亦为难。不如公道为仁的好,改为‘润土慰先期(仄仄仄平平)’吧”。善教者,授诗教人,诲人言行美善,亦是宣教君子之道。能学以致用,善教善学,都是务实,学得活法,慧烛长明,必受益无尽。书画的学习,亦当如此。说某幅佳劣,云山雾罩,玄妙得让人犯晕,莫不如听他道出何处佳劣,何以佳劣,说些笔法墨法章法意法上的门道,更便于实践。人生能得嘉师高人指点,实乃三生有幸。当年幸领沈尹默先生教诲的周慧珺等上海书家,那与众不同的“笔底气质”,至今仍朗然可见。

将上述“二功”具体一点,又有“三功”。“字外功至少要有文字功、文学功、史地功”(沈从文语)。“文史不通,下笔空空”(启功语)。“书画家要有几手绝活儿,起码得会捏算干支纪岁,会撰联语,会写真情动人平仄无误的诗词,旁观书画会预有诗稿跋稿于衷(以便题画题跋),会识解通假二百字吧?”(俞平伯语)。

文字功、文学功、史地功,孰先孰后,也没有绝然划分的界限。对书法家来说,三功之中,文字功应该位居榜首。自称书法家,先不说严肃吾中华民族文字有多么神圣的职责,写了几十年,写来写去,老写错字,总是个异怪问题吧?其中,最常见的是读书不求甚解,往往词义没弄清楚就信笔挥洒,当然易生笔误。当年北京曾有书家为自愿赴西藏工作的大学生书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因诗中有“一为迁客去长沙”,“迁”是被贬谪,而非迁移户口,引起笑话,遭遇报刊议论。又某书家进京展一行草作品书岑参诗,尾结“封侯应不远,燕颔岂徒然”,书成“封侯应不远,燕领岂徒然”,就是没弄懂“燕颔”(见《后汉书·班超传》,燕颔虎颈,此万里侯相)的词义。又首届“兰亭赛”获奖者青岛现场书写时,某位参赛者书写李白《送友人》的尾句“萧萧班马鸣”,原本正确,有个别评委和其他参赛者提出第三四字应是“斑马”,作者不服,遂有争论,也是不解“班”(分开,别也)的词义。唐朝人大约尚未见识过斑马。此诗最后说“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是李白巧借行将分别的马鸣写惜别不捨,在渲染前面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诗法叫“借物生情”。并辔的马因数日的耳摩颈交,相处甚洽,面临分别,尚且眷恋友情而嘶鸣不已,更况游子故人!多好的诗,与“斑马”何干?当年北大有学生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庆封如师,男女以班”,翻译成了“庆封如当老师,男女分班”,古汉语家王力先生讲课至此,必让同学记住这个笑话,也就顺便记住了“班”字。

其实,一些细微处也常见书家的文史积养。例如书画家常用的“跋”字,其本义是“足后”,一词多义,常用“踏草而行”和“题词文尾”二意,故有“草跋”、“跋涉”、“跋尾”、“题跋”等。壬午(2002)年西安友人请题册页,首开即见京城某家题写的“龙马精神”四字,落款“挥汗跋之”;既无跋识,又据众前,“跋之”何来?去年展览会上有作者书“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李大钊联”,已经大误,又在两联近百字边款中题“今日草跋于后”,此处小误有二。

其一,因为“跋”本有“于后”意,故“于后”可删;其二,“草跋”易生误解,因为自古以来称行走草野曰“草跋”。边款里的“今日草跋于后”,严格地说,书作“今以草书跋之”比较妥当。其它问题,例如录老杜五律《咏竹》中二联的“绿叶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李白古风《行路难》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落款称“绝句”;书《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应书“毛泽东诗”或“革命领袖诗”,落款却称“革命先烈诗词”;将非对仗句作对联书写,特别是改易前人联语数字后称“自撰”,结果不符联律又内容径庭等,虽然每展四五,却很有普遍性。

或谓书法评选评的是书艺,可以不究语文错误,恕难苟同。一则自斫门槛,等于自降文化水准;其二,如果书法错字不究,是否戏剧、绘画、唱歌、影视等都可以“四裤全书”(见某红火电视剧字幕)呢?

评选中,书“凭欄處,瀟瀟雨歇”(传岳飞词)、“挂席拾海月”(谢灵运诗)、“真珠帘箔掩蘭堂”(李白诗),见繁体字作品中书有“凭”、“挂”、“帘”等字,评委往往以“繁简同幅”扣分,实则失当。因为传统本有“凭、憑”、“挂、掛”、“帘、簾”,今简化字即借用这些古字而来。书者尽自抄写,未必知晓,但评委应该知道(例如《周书》中“凭玉几”早有此字)。如果大家都从文字学、诗学等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书法,恐怕就不会传承到我们这一代,一不小心,就把书法搞得没底气了。如果有些本应该书家熟知的常识性问题,圈外人通知而书家茫然,那就很没面子了。文字的发展史与书法艺术史、文学史都血脉相关,多看一些文字学和文学方面的书籍,粗略了解一下文字发展演变的历史,深化文史功,会意旁通,也非至难至难,何况还会给人以“悦读”的快感呢。

二、勤学敏思

要积垫“二功”,勤学,自不必说,敏思直至触类旁通,更为重要。只练手技,底蕴空乏,搞单打一,不行;书城簇拥,过眼不读,或者读而不思,合卷即忘,亦不可取。欲求事遂功至,须智慧通之,志力达之;此为古今中外成艺之大道。智慧通之,简单地说,就是能否激活知、识、思、变等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地球上的山水无不沟通,州界省界国界皆属人为设置;在创造性思维那个高端层面上,文学艺术之间不存在绝然的门墙划界,文学的造诣会有助于其它艺术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书家下笔非诗即文;文学功也是书法家必修的功课。能作简单的对联和诗词,撰写一些表情达意形象生动的散文、题跋、评语等,可以列入书法家的专业训练。训练的意义,不仅在书法家提高了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水平,也开拓和滋养了创造性思维的活力。文学,一向被看作民族文化的人文乳液,受其浸润激活的不仅是书画、戏剧、影视等门类。这是一个较大的话题,之前发表过的几篇拙文多有涉及,可资参酌,以后有机会再给大家“下回分解”。

先问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禅与诗何干?“禅中有诗,诗中有禅”,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我认为,这是诗与禅在创造性思维那个高端层面上的贯通和理解。强调书画家丰厚学养,与创造性思维攸关。例如老禅师问“何谓风”,回答“空气流动谓之风”,肯定正确,但非诗非禅。有小僧回答“楼外絮纷纷”或“亭皋木叶落”,一言春风,一言秋风,未著“风”字,却得风流。或谓“虎在山中行”(林中大王之风)、“钵空有物归”(空灵之风),也未著“风”字,则愈见悟觉。如果老禅师又问:“何谓大中见小?”回答“西瓜瓤有籽”,不能说答错,但拙在坐实。或答“广宇茫茫飘桂子”、“玉鑑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孤高清寂愈见,也愈见悟觉。机锋应对,通禅或是通诗又有何难?如果老禅师再问:“何谓小中见大?”回答“芥子比西瓜”。你认可是实话,会认可其禅风诗味吗?或答“一口吸尽西江水”、“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你有什么感觉?反过来理解,诗人写这些诗句,不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活动吗?在这个层面上,你对“禅”与“诗”,会没有新的理解(悟觉)?不轻易说“禅”与“诗”无关的人,也不会断言“文学只是书写素材,书家没必要去搞懂文学”云云。

一些书法家读了不少年的诗词经典,仍然难以从事简单的文学创作。碰到这样的问题,首先需要检查自己学习方法正确否和思维滞碍否,例如你多年的读诗是务虚还是务实?有无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活动实践?有无文学创作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指点过?不学诗法,只是读诵,终究难以上手。用朱熹的话说,那就是“只因未到那深处;若到得那深处,自然佛门洞开”。人可以很聪明(包括天赋和后天涵养),因为有时没有做到,让自己失去很多创造的机会。朦胧与开悟,或许仅差一步之遥。迈出这一步,即是顿悟。我列举诗例,因为形象,也方便说明书法家的文学功。再重复那句话:地球上的山水无不沟通,州界省界国界皆属人为设置;在创造性思维那个高端层面上,文学艺术之间不存在绝然的门墙划界,文学的造诣会有助于其它艺术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信不信由你。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海峰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耳”,应是古今学苑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