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坛美酒代表什么生肖动物

远古猛兽被驯化成仁兽,又成贵族食物,十二生肖它本排第一,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北青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坛美酒代表什么生肖动物1

远古时代,牛是人类狩猎的对象,人类眼里自然力量的象征;在被驯服以后,牛变成犁田、拉车的劳力,以其敦厚忠诚和勤勉劳作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赞美。难以想象,没有了耕牛的帮助,上千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会何其艰难;同样难以想象,没有了牛这种生物的供养,缺少牛奶、牛肉、皮革庇护的人类,其生活又会被怎样改写。

资料图 新华社供图

在人类历史中,牛经历了从肉食到役用再到肉食的角色变化。牛年说牛,未来的岁月里,这种仁兽还会伴随着我们走进新的历史。

人类对“原牛”的狩猎与驯化

3000万年前,原本温暖潮湿的地球迎来季节性的干燥气候,快速生长的绿地在干旱后留下大片富含纤维的茎叶,因此演化出以干草为生的牛、羊等反刍动物。

200万年前,欧亚大陆上出现一种体格庞大、性格凶猛的野生牛,今天我们称之为“原牛”。“原牛”是如今家牛的祖先,若要还原“原牛”的外形,可以用西班牙斗牛为参照,后者颇有原牛的古风:一对尖角如匕首朝前耸立,毛色黑亮、脊梁中线划过白色纹路,兼具野性的速度与力量,并且身形魁伟——即使这样,西班牙斗牛的体格比起祖先原牛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从考古以及一万五千年前法国拉斯科洞窟的公牛壁画来看,原牛就是至少放大了1.5到2倍的西班牙斗牛,可以说是仅次于象的大型猛兽。

这种野性的力量在我们先人的梦里横冲直撞,先人中的勇者则在梦醒时与其追逐、对决。拉斯科洞窟内壁所描绘的公牛线条粗犷,画者的意图并非出于审美,而是远古时期的一种巫术或祈祷:祈祷天赐神力,战胜这种猛兽。食其肉、穿其皮、以牛角作饮杯或装饰,即是勇者的象征——牛与人类最早的关系,是你死我活的自然生存法则,猎物与狩猎者之间的决斗。

那么,猛兽原牛怎么会走进了人类的生活?地球上与人类共同栖息的哺乳动物有四千多种,最终只有十多种被人类驯化成为家禽家畜,牛可以算是其中驯化最为成功的动物。这种从狩猎到驯化的关系转变分为两支,时间差不多都发生在8000年前:无驼峰的欧洲品种在中东一带被驯化;有驼峰的中亚品种——“瘤牛”在印度中南部被驯服,两类品种的家牛加在一起的头数超过了十四亿。

被挑选成家禽、家畜的动物有两大基本特质:一是饲料易得且低廉,但是产出高,杂食性的猪和鸡、鸭都属于此类,牛、羊这种反刍动物更是可以干草为食,产出肉和奶。欧洲乳牛就是人类为了牛奶产量,在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开始进行大量选育的结果。二是具有性格温顺、不好斗等人类喜爱的特质。这两点家牛都完美具备,并且牛曾经的野性力量还被人类利用,在农耕文明兴起后参与犁地、驮运货物。总的来说,家牛有肉用、乳用和役用三大功能,数千年如一日的任劳任怨使其广受好评。

《世本作篇》里记载:“相土作乘马,亥作服牛”,《周易·系辞下》的“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以及《管子·轻重戊》中的:“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而天下化之”,说的都是我国古代驯养牛马的事。相土是商部族始祖契的孙子,传说他发明了马嚼头和马车,驾着马车带领商部落从西北迁到中原。王亥则是契的第六代孙,他用“牵牛鼻”的方法驯服了野牛,还发明了双辕牛车来拉载重物。有了可以长途跋涉的运载工具,就可以迁徙以及贸易,商由此成为车轮上的部落;因为涉足早期商贸,这支牛背上的民族又被称为“商人”。

从被驯化之日起,牛就融入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早在《诗经》的田园牧歌里即有牛的画面;“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里的六畜分别是猪、狗、鸡、马、牛、羊。在我国,草原民族的牦牛,中原地区耕作的黄牛,南方稻作区的水牛……都是游牧及农耕文明社会里值得信赖的伙伴。无论是西方十二星座,还是东方十二生肖,也都有牛重要的一席。人类把勤恳、忠诚、奉献等美好品质赋予牛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它的力量,牛气冲天、牛饮、牛市……和牛有关的词汇总带着一股向上的豪情。

约公元前15000年至公元前13000年法国韦泽尔峡谷拉斯科洞窟壁画《公牛》

既是生产资料也是贵族食物

人类对牛怀有别样情感。牛在人类历史上既是农耕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也曾是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食物来源。

从农业生产角度来说,春秋后期铁犁、牛耕兴起,耕牛是重要的劳动工具,为了口腹之欲吃掉生产资料,实属浪费——“牛,稼穑之资,中国禁人屠宰。”《礼记·王制》先从礼教上提出:“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秦律出现了“田牛”(耕牛),以及对马和田牛进行保护的律令《厩苑律》。《厩苑律》里规定:养瘦了耕牛要被罚笞,耕牛死伤数达三分之一以上的,饲牛的徒、管牛的吏,以及所属县的令、丞都要被追责。而西汉《盐铁论》里则有:“盗马者死,盗牛者枷。”唐、宋时期的律法都规定不得宰杀牛,只有自然死亡的牛才能被食用。以《唐律疏议》为例,关于禁止私宰、盗窃牛同样有数条法律,秉持“官私马牛,为用处重:牛为耕稼之本,马即供远致军”的思想,哪怕是自己饲养的牛,也不能杀了吃肉:“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凡私宰自己马牛者杖一百。”《大明律》里也规定:“若故杀他人马牛者杖七十,徒一年半。”

春秋以前,牛肉是贵族的食物,被列入天子的“八珍”。战国时候,还有“庖丁解牛”里梁惠王请庖丁一显身手的传说。《礼记》将牛、羊、猪称为“大牢”,国君及卿大夫以上贵族才有资格享用。关于牛肉的烹饪记载也不在少数。《礼记》中说:“取牛肉必新杀者,薄切之,必绝其理;湛诸美酒,期朝而食之。”西汉《淮南子》一书中则谈到:“今屠牛而烹其肉,或以为酸,或以为甘,煎熬燎炙,齐味万方,其本一牛之体。”而《汉书·高帝纪》里则记载,刘邦入咸阳后,“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享军士”。

唐宋时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勤勉耕耘、助臂农事的牛,即使没有法令禁止,他们也不会轻易屠宰。不吃牛肉,更多来自“不忍”——从感性层面来说,人蓄养了牛,牛也以一生的劳作反哺了人,用宋人李纲的《病牛》一诗来表达就是:“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一般来说,游牧民族吃起牛肉毫无压力,传说成吉思汗的行军粮里常见风干牛肉。在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们则以吃牛肉为荣,吃下带着血丝的半熟牛排被认为可以增进战士的勇猛之力。

到了清代,则有不少津津乐道关于牛肉的饮食方法,写得最诱人的莫过于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里关于牛舌的记述:“牛舌最佳,去意撕膜,切片入肉中同煨。亦有冬腌风干者,隔年而食之,极似好火腿。”

五牛图(唐)

成为世界范围的普通食材

现在肉食中堪称代表的牛肉,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算不上主流,直到19世纪以后才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通食材。究其原因,除了宰杀耕牛的道德和经济困境,还有一个饲养成本的因素:同样的谷物喂养出来的猪肉,可以喂饱十余人口,但饲养出的牛肉只能喂饱一到两个人。另外,养猪的肉品获得率也比养牛高得多——猪把玉米饲料转化为肉的效率是牛的5倍。

转折点始于19世纪中叶,地点在美国西部。为了鼓励东部居民和外来移民开拓广袤的西部荒地,1877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荒地法》,连买带送地把中部大草原交给了拓荒者(《荒地法》规定每个移民按每英亩1.25美元的价格先交付0.25美元,就可占有640英亩荒地)。而北至阿拉斯加,南至墨西哥湾,向东绵延至大西洋沿岸,整个北美大半面积的肥沃草原地带又被称为大野牛带(great bison belt)。所以拓荒者们抵达草原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肆捕杀当地的野牛群(总数大约在6000万头),随后引入驯化的肉牛,开始了畜牧业。

自然的牧场给牛提供了丰沛的食物,在这里,饲养牛比饲养猪更有优势。到了1880年,养牛业已经遍布整个大草原,牛仔们缔造的“牧牛王国”为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廉牛肉。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的触角伸进牧牛行业,原先田园牧歌式的游牧生产开始被现代化的工厂喂养方式所取代:肉牛的混合饲料里加入了黄豆、鱼粉、玉米、高粱以及维生素、荷尔蒙制剂、抗生素等原料,在亮如白昼的灯光下,肉牛们整夜吃个不停,生长周期大大缩短——牛肉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种低廉的肉类,而如此丰富的牛肉资源该怎么消耗?

烤牛肉、牛排算是欧洲中世纪流传下来的牛肉料理,快餐饮食下的牛肉更多是以牛肉汉堡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肚子。创建于1955年的麦当劳快餐店率先制作牛肉汉堡包(直到20世纪80年代,猪肉才开始出现在快餐食谱中),于是美国的牛肉消费伴随着快餐业一同起飞。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每人每年平均食用50磅牛肉,其中大部分都是以牛肉汉堡的形式被消费的。

但吃牛肉可能并不是一种环保的选择。不同肉类产品背后的饲养和加工过程对于环境的影响也大不相同。依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报告,相比禽类和猪,以牛为代表的反刍动物饲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为严重。如果把前者食品产业中生产一卡路里产品所需的土地面积、灌溉水量、活性氮肥量以及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出一个平均值,再对比牛的数据,会发现牛肉需要28倍的土地、11倍的灌溉用水、6倍的活性氮肥,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前者的5倍。少养肉牛,以及消费者少吃牛肉,可能是未来环境压力对于饮食结构改变提出的新诉求。

民俗大观 打春牛

“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缘蓑笠青篛。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看乐。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观小儿戏打春牛》,活灵活现了我国立春时节的特色民俗——打春牛。

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时节虽还春寒料峭,却已有万物将融、蛰虫始振的迹象。农为百业之本,春为一岁之首,立春迎春的庆祝活动里少不了农业伙伴——牛的存在。在立春这一天的迎春仪式上,“打春牛”又叫“鞭春”,人们用纸扎或黄泥土造的牛拉来鞭打,寓意劝勉农事、及时耕作——正如南宋《岁时广记》载:“立春五日,都邑并造土牛耕夫犁具于大门外之东,是日,黎明有司为坛,以祭先农,官吏各具彩仗,环击牛者三,所以示劝耕之意。”

有些地区“打春牛”的仪式在立春前一天举行。仪式流程通常为先家坛奉祀,再用彩鞭鞭打“春牛”,把“春牛”赶回县府大堂供奉。为了“迎春牛”,各官都要穿戴整齐,奠酒叩拜。直至今日,在我国西北、西南、东部等地仍流传着立春“打春牛”的习俗,又在原有习俗的基础上衍生出“打春牛”的耕作戏。“打春牛”的耕作戏上,男女老少牵“牛”扶“犁”,载歌载舞,祈求丰年。

画中有话

1949年我国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其中有被后来收藏者称为“十二珍品”之一的“五元水牛图”。面值五元的纸币版面右上印有一只水牛,正中则描绘出农民与水牛耕作的图景——这是我国南方稻作文化里最典型的一幕。

自北向南,中国最常见的牛有三种:高原牧民驯化的牦牛、北方黄土地上勤恳耕作的黄牛,以及南方稻作区水田里再熟悉不过的水牛。水牛在我国的饲养数量仅次于黄牛,占到饲养牛总量的20%。南方水牛和北方黄牛出自不同的种属,后者被归于牛属,祖先为原牛;而水牛在1827年被归于水牛属,祖先是来自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野水牛。主要栖息地在印度阿萨姆地区的野生水牛体型庞大,体重最高能到1200千克,一对弯弓样的长角宽距可达2米。不过野生水牛目前已濒危,野生种群数量只有3000多头,相比于它被驯化的亲戚,家族生态岌岌可危。

即使和被驯化的北方黄牛相比,家养的水牛体型也算矮小。水牛毛色灰黑,尤其亲水畏寒,喜在池塘里打滚,在我国古时又被人叫做“沉牛”。虽然相比家牛,水牛产乳量低、肉质也较差,用途主要以役用为主,但耐热的习性使水牛从几千年前被驯化时起,就一直活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稻作区。除了役用,水牛的皮可用来制革,水牛角可用作装饰或入药,广东一带名小吃“姜撞奶”和“双皮奶”的原料也多采用水牛奶。2019年我国存栏水牛2300万头,居世界第三。

异域文化 柬埔寨生肖牛为首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故事:十二生肖排位本来牛是第一,结果被投机取巧的老鼠蹿到牛角上,结果鼠成了十二生肖之首,憨厚的牛只能屈居第二。

不过,在中国的邻邦柬埔寨的十二生肖里,牛是排在首位的,也算是为牛平了反吧。

此外,日本、朝鲜也有十二生肖,是和中国完全相同的。

越南的十二生肖有一点特别,就是把“兔”换成了“猫”。在中国,对于猫这种常见动物为什么没有进入十二生肖,有着各种传说。猫也算在越南得到了一点补偿。

印度的十二生肖也与中国生肖差不多,只是将“虎”换成“狮”,将“鸡”换成了“金翅鸟”。而离中国更远的埃及、伊拉克、墨西哥等地,他们的十二生肖差别就大了。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及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有十二生肖,其流传的区域虽然很广,但主要集中于亚洲。因此可以推断,这一文化起源于亚洲的某一民族,后来逐步流传至世界各地。

原标题:牛 充满向上豪情的仁兽

文/张慧

来源/北京日报

一坛美酒代表什么生肖动物2

2月20日20时,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从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虎虎生威”,到闭幕式上的十二生肖、“连年有余”,从开幕式上的迎客松到闭幕式上的折柳,独具东方文化韵味的一幕幕场景打动了世界。

在本届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刷新最好成绩。而除了赛场上的好成绩,在冬奥会进程中,中国特色的饺子、豆包这些“冬奥美食”让各国运动员赞叹,在冬奥场馆不时“入镜”的乳品、饮料、啤酒等产品,也成为中国品牌、中国制造的实力代表。据媒体报道,冬奥会期间,有罗马尼亚运动员感慨称,“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随处可见的中国品牌,显示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自信和实力。”一位日本记者记录的冬奥会幕后工作场景中,青岛啤酒成为各国记者工作之余的解乏交流之选,“一进休息区,就看到一群同行们人手一瓶‘beer’,不分男女、不分国界,彼此欢快地交流并分享着,而且竟然已经喝了两箱!”

青岛啤酒亮相北京冬奥会。

充满激情的冬奥会,也掀起一股强劲的青春风暴,赛场上年轻运动员取得佳绩,赛场外的年轻人也实时关注冬奥赛事。不少90后消费者表示,冰雪运动与当下年轻人的趣味不谋而合,时尚范儿十足,青岛啤酒推出的冬奥冰雪罐、打造冰雪文化主题酒吧以及冰雪国潮欢聚吧都很应景。时尚,其意味着多元文化的集聚融合,也是创新的内核,119岁的青岛啤酒在2022年冬奥会期间多措并举,积极和全球年轻人玩转冰雪。

赞助“双奥”,彰显中国品牌魅力

2月6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单板滑雪项目女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当选手在比赛中获得金牌后,运动员和同伴手拿青岛啤酒庆贺。除此之外,青岛啤酒还频繁出现在一些运动员或教练的自媒体视频之中。在前不久德国冬奥队的庆祝短视频中,最后出现的青岛啤酒也成为亮点。“Is good Drink”,正是德国冬奥代表团随队教练在视频下的回复。

作为全球消费者的“老朋友”,北京2022年冬奥会官方赞助商青岛啤酒亮相北京冬奥会13个场馆。在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综合商店,青岛啤酒摆上货架,冬奥冰雪罐、鸿运当头、奥古特、全麦白啤、黑啤等5款产品受到欢迎,工作人员表示,不少国际友人会选择青岛啤酒作为赛间休息或庆功用酒。“之前有一位外国友人一下子拿了11箱,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补货。”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工作人员对媒体介绍称。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当天,亮相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场的同款青岛啤酒冰雪罐也出现在青岛年轻人小张的餐桌上。他说,青岛啤酒推出的冬奥冰雪罐产品很有氛围感,自己已被“圈粉”。

对于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而言,举办奥运会这样举世瞩目的重大国际赛事意义非凡,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北京获得了全世界的瞩目。“双奥”之于企业,同样意义重大。作为国内品牌中屈指可数的“双奥”赞助商,2005年,青岛啤酒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赞助商,2018年,青岛啤酒再度携手冬奥,成为官方赞助商。

有分析认为,从2008年到2022年,青岛啤酒在国际体育盛会中不断彰显出创新发展的竞争力和品牌力,彰显出中国品牌的独特魅力。

欢聚“双奥”,和年轻人一起玩转冰雪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在冬奥期间持续上热搜,冬奥会强大的带货能力,让这个冰雪可爱、时尚活泼、未来科技范儿的吉祥物从线上到线下出现了“一墩难求”的现象,有消费者表示,冰墩墩正好符合当前年轻人的审美也是其“走红”的一大重要原因。

有观点认为,生活方式深受互联网技术和媒介环境影响的“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群),其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统计数据显示,我国Z世代的人口数量达2.6亿。一波又一波新用户接连涌现,倒逼品牌积极探索年轻化。个性化、多元化、有代入感是“圈粉”当代年轻人的重要关键词。

在2022年冬奥会期间,青岛啤酒也从多方面积极和年轻人“玩”到一起,先后举办冰上青岛啤酒节、打造冰雪主题TSINGTAO1903酒吧及冰雪国潮欢聚吧等。

2019年,在北京冬奥会比赛场地之一的张家口密苑云顶乐园,青岛啤酒打造的冬奥体验之旅——全球首届“冰上啤酒节”,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共同见证了时尚冰雪运动与美食、美酒、音乐激情相结合所碰撞出的热情与活力。青岛啤酒在18个城市推出“冰雪国潮欢聚吧”全国巡展活动,把冰山、企鹅等冰雪元素与新一代“国潮罐”、冰雪国潮盲盒等新产品一同搬到城市中心,打造冰雪国潮的沉浸式品牌新体验。

青岛啤酒香飘冬奥专列。

冬奥开幕倒计时50天之际,青岛啤酒打造的TSINGTAO1903冰雪文化“主题酒吧”让消费者收获了惊喜,成为冬奥元素满满、氛围浓厚的冬奥打卡胜地。在这里不仅可以一站式喝到各种各样新鲜的青岛啤酒,还可以感受冰天雪地的冬奥运动氛围,品尝冬奥主题菜肴。

除了沉浸式体验之外,同时,文化自信及年轻人的热衷等多重因素也推动了“国潮风”。兼具文化底蕴与时尚设计的国潮国货,基于过硬的品质和良好的体验,引领品质消费。有专家指出,“国潮”崛起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老字号品牌复兴提供了契机。青岛啤酒正是推动这阵热潮的重要力量之一。从推出国潮罐啤酒到百年国潮街,再到打造“冰雪国潮欢聚吧”,青岛以国潮为连接点,与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建立起沟通桥梁。

致敬“双奥”,将奥运精神融入品牌内核

北京冬奥会从开幕便吸引了众多关注,根据统计,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即时直播收视均值破8,最高峰高达9.754,同时段全部频道排名第一。此外,艾媒咨询数据显示,95.4%的网民会关注北京冬奥会的情况。

青岛啤酒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50天主题活动。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契机,也是中国品牌提升全球影响力、展现品牌形象和拓展市场的重要平台。

有观点认为,如何借助冬奥流量,在推广冬奥运动及冰雪文化的同时,又能将奥运精神与品牌内核高度契合,对于品牌来说是极大的考验。有着奥运营销经验的青岛啤酒,再一次通过营销创新,建立起消费者对冬奥会和冰雪运动的直接感知。

据了解,青岛啤酒举办了多场活动,携手冬奥会冠军杨扬在新疆阿勒泰用滑雪滑出了一幅巨型的“雪地宣言”,致敬冬奥;打造《来我们主场,干杯世界》主题形象片,向全世界发出欢聚中国的邀请;邀请人气偶像制作演唱冬奥助威歌曲MV《举杯来加油》和《来和我干杯》;发起“‘质’敬冬奥,一起加油”北京冬奥会倒计时50天主题活动现场,邀约中国冰雪运动多位世界冠军参与《冰雪传奇 冠军来了》新媒体直播,邀请前国家队队员举办“冰雪大师课”,让更多的市民与冰雪运动爱好者身临其境,感受冰雪运动的乐趣……

疫情之下,许多冰雪运动爱好者和冬奥关注者无法亲临冬奥会现场。青岛啤酒陆续在河北、山东、广东、黑龙江、陕西等全国19个省市发起了“让冬奥赛场响起你的加油声”活动,参与者通过手机扫码登录征集H5,就可以用充满地方特色的加油声、文字等为北京冬奥会加油。

借助冬奥会筹办契机,青岛啤酒将奥运精神融入到企业发展中。践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百年青啤跑出了创新发展的“加速度”。今年1月13日,青岛啤酒公司发布2021年年度业绩预增公告,预计2021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31.5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约43%,比2019年大幅增长约70%,青岛啤酒在连续三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

从2008年到2022年,青岛啤酒与奥运会的携手跨越14年,共享奥运荣光。119岁的青岛啤酒也以“成为拥有全球影响力品牌的世界一流企业”为愿景,始终坚持在世界舞台上历练——今天的青岛啤酒已经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编辑 郑明珠 校对 张彦君

图片 受访者供图

一坛美酒代表什么生肖动物3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南非特派记者 邹松】易拉罐装葡萄酒,吸引中国时尚青年;依照农历属相设计酒标,主攻中国节庆市场;开设中文公众号,派专人在华做推广……有着超过300年历史的南非葡萄酒品牌“斯皮尔”,正在采取多种措施争取中国市场。2021年,中国商务部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相关葡萄酒征收反倾销税,当年澳大利亚葡萄酒对中国大陆出口总额同比下滑97%,失去中国市场第一大葡萄酒进口来源国宝座。包括“斯皮尔”在内的多个南非葡萄酒品牌,都在积极利用由此产生的市场缺口,甚至生产专门为中国人酿造的葡萄酒,希望抓住“中国胃”。

“中国作为高速成长的市场,是每个酒庄都不可忽视的,斯皮尔葡萄酒在全球近50个国家有售,虽然目前欧洲是我们最大市场,但是近年我们对中国的出口量持续成倍增长,中国正在成为我们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面对《环球时报》记者,斯皮尔酒庄国际销售经理亨利埃特·雅各布斯的回答充满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记者发现,亨利埃特手中的酒庄宣传册用中英文印刷,中文也是酒庄官网的四种默认设置语言之一。

澳大利亚葡萄酒失去中国市场,这会是南非葡萄酒的机会吗?南非葡萄酒协会亚洲市场经理马库斯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说实话,每个产区和国家都想分享中国葡萄酒市场这块大蛋糕,但稳定的国家关系是前提和基本保障,在这方面南非颇具优势”。马库斯表示,中国和南非分别是亚洲和非洲最重要的经济体,贸易关系非常紧密,而且经过多年积累,南非葡萄酒品质在中国享有较好口碑。

“斯皮尔”是众多看好中国市场的南非酒庄之一。在亨利埃特看来,抓住“中国胃”并不容易,中国地域广阔,众口难调,如何赢得“中国心”,在中国消费者心中树立南非葡萄酒品牌形象才是重中之重。

“好品质始终是吸引消费者最重要的武器,我们有很多款酒获得各种南非葡萄酒大赛冠军,”在斯皮尔品酒中心,亨利埃特指着桌上两款商标是“3”和“5”的葡萄酒说,“这分别是3种葡萄和5种葡萄混酿的酒,都得过众多大奖”。同时还有一款名为“8号”的红葡萄酒,是“斯皮尔”在中国市场最畅销的一款美酒,既有集混酿之大成的“质”,也有中国人喜爱的吉利数字。

在“讨彩头”方面,亨利埃特强调“斯皮尔”不会刻意迎合,因为中国社会在变,市场也在变,中国的葡萄酒消费者正日渐成熟。

在斯皮尔酒庄琳琅满目的酒品中,《环球时报》记者发现几款易拉罐装“饮料”,细打听才知道也是正宗葡萄酒。据介绍,这种小包装、便携性强的葡萄酒在中国部分地区销量很好,吸引不少都市青年消费。

“尽管南非葡萄酒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还小,只有1%,但过去10年间,我们的销量已增长10倍,特别是过去半年,南非中国红酒贸易正加速发展,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了,”马库斯说。南非葡萄酒协会最新年度市场分析报告称,南非葡萄酒业界和各级销售商应充分重视,中国的互联网营销模式以及物流发展水平正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加之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居家饮酒或许成为新的主流,南非葡萄酒应努力开创从南非酒庄到中国餐桌的便捷营销模式。

在马库斯眼中,中国消费者正越来越懂葡萄酒,中国葡萄酒市场也将越来越开放多元,南非葡萄酒在中国市场前景十分乐观。他最后不忘强调,“南非与中国良好的双边关系是两国经贸发展的重要基础,相信国家间紧密联系一定会在民众层面得以体现,希望南非葡萄酒成为拉近南中两国人民新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