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宋代的生肖

历代器物中的十二生肖,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煮酒论中华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代表宋代的生肖1

十二生肖形象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经上千年的丰富和发展,在隋唐时期臻于繁盛,或见于铸造精美、纹饰繁复的铜镜,或见于墓志的纹饰及墓室的壁画,还出现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随葬十二生肖俑。

作为明器的十二生肖俑

1955年3月26日,陕西省文物部门在西安市韩森寨附近发掘一座唐墓,出土了一套不同寻常的十二生肖陶俑。十二个陶俑均为兽首人身立像,表面涂红绿彩绘,身体均为拱手直立、宽袖长袍的文臣形象,配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的头像,仿佛一队谦谦君子正向人们拱手行礼,十分生动有趣。猴俑双目瞪圆,炯炯有神,嘴巴紧闭,两耳侧听,显出猴子顽皮好动的天性;猪俑则突出了一张大嘴和大鼻孔,十分形象;兔俑有一双写实的大长耳朵;牛、羊俑则从双角的内弯或侧伸区分开来。体现了工匠对动物细致准确地观察和刻画,同时反映出唐代雕塑技艺的高超。

宋 青瓷生肖俑 文官将生肖动物双手捧于胸前

古人为何以十二生肖俑随葬,这一习俗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十二生肖文化从诞生之时起,就不断衍生出许多民俗,作为随葬品的十二生肖俑就是其中之一。考古发现,自南北朝以来,以十二生肖俑随葬就成为汉民族的一种习俗。

目前发现最早的十二生肖俑出现在北魏时期,此时的生肖俑以独立的动物写实形象出现。之后,生肖俑与人的形象结合,逐渐艺术化、神秘化,也更为生动有趣。常见两种类型:一为隋唐时期的“兽首人身”,即以人身配上生肖动物的头像,隋朝及初唐多为兽首坐姿,盛唐之后常见兽首站姿,如前文提到的韩森寨唐墓十二生肖俑;一为宋代的“人带生肖”,这一时期生肖动物的形象不断弱化---从出现在人像的头冠或幞头之上,到被文官俑双手捧于胸前,再到位于文官俑的器座一侧,最终在南宋时期,动物形象彻底消失了,仅以文官俑器座处的“子”“丑”“亥”等十二地支字样来表现。有学者认为,生肖俑中动物形象的不断弱化,表明了随着文化和知识的普及,人自身的意志和力量逐步觉醒,而神话学意义上的动物崇拜和原始崇拜逐渐淡化。

西安市韩森寨唐墓出土的十二生肖陶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作为随葬的明器,十二生肖俑多为陶制品,亦有少量为石制、铁制、瓷制等。在墓葬中,十二生肖俑被分别置于墓室四角,东、南、西、北各3个,以鼠为始,以猪为终,按子南午北顺时针方向布置,意为轮流值班,守护墓主。

古人素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为了让死者的生活过得更好,渐渐出现了模仿人生前所用物品而制作的随葬明器。其中,信奉神灵的古人认为“十二生肖俑”就是十二生肖的神灵之像,也称“十二支神像”,可以“压胜”(用符咒等法除邪得吉)、避邪。此外,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生活的富足,人们自然会厚葬明器,希望得到神灵的庇护,镇压驱除地下的鬼怪,使死者的灵魂早升天界,同时也能保佑子孙平安多福、升官发财,由此导致了墓葬中十二生肖俑的大量出现。南宋以后,出现了制作更为便利的纸质明器,于是生肖俑开始大量减少,直至消失。

十二生肖纹饰的神奇铜镜

在唐人传 奇小说《古镜 记》(《太平广记》第二百三十卷)中,汾阴奇人侯生临终时,赠弟子王度一面古镜,曰“持此则百邪远人”。此镜直径八寸,中央是蹲伏着的麒麟型镜钮,内区围绕镜钮环饰着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纹,向外八卦环绕,最外侧是写实的十二生肖图案,周边还有一圈象征二十四节气的神秘符号。王度“受而宝之”,之后果然在夜宿长乐坡时,用此镜照出了一个由狐狸变成的奴婢。

今天看来,这一玄怪故事纯属无稽之谈,然而这面镜子却是真实的存在。包括隋代李静训墓、唐代李寿墓等,很多隋唐时代的墓葬中都出土过形态、纹饰非常相似的铜镜。

虽然铜镜早在先秦之时就已经出现,但用十二生肖图案作为铜镜的纹饰,是从隋代才开始的,之后盛行于唐代。这一时期铜镜的纹饰以灵异瑞兽为主,布局规矩而严谨,多用双弦纹高圈将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其间满饰云气纹及忍冬纹。内区为四神,外区十二生肖图案以顺时针排列,纹饰细致、生动,显现出各种动物的不同特点。此后历朝历代都有铸造十二生肖纹饰的铜镜,如宋代的铭文生肖镜、明代的四兽十二生肖镜等。

古人使用的铜镜,大多镜面光滑可鉴,和今人使用玻璃镜一样用于照容,背面则雕琢各种纹饰。春秋战国时期,贵重的铜镜多为贵族使用,普通百姓则常用一种被称为“鉴”的金属容器,盛水后用于映照。因为和铜镜的作用相同,“鉴”也就成了铜镜的别称,《新唐书·魏征传》就记载了魏征劝谏唐太宗之语“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铜镜一般是由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其用料还有金、银、铁等,如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镶嵌金银丝的。其形状以圆形为主,隋唐之后还有带柄的、四方型的,纹饰多繁缛富丽。明代晚期之后,随着欧洲传教士将玻璃带入我国,铜镜逐渐被造价低廉的玻璃镜所替代,十二生肖纹饰也随着铜镜一起,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中西合璧的十二生肖兽首

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报时喷泉”旧照

十二生肖兽首原为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成的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报时喷泉”的喷头。虽然这一喷泉早已在兵燹和劫难中湮没,部分兽首还流落在外,但通过史料尤其是宫廷画家郎世宁的《圆明园铜版画》,依然可以想见其当年盛况。

十二生肖按子鼠、丑牛、寅虎、卯兔等地支顺序排列,呈“八”字形交错分列于喷水池两侧的石座上,十二个手持玉笏、身着袍服,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兽首人身中隐藏着喷泉的机关—每一时辰就会从对应的动物口中喷水,人们只看喷水的是哪个动物,便可知当下的时辰。其设计可谓中西合璧、情趣盎然,尤其是正午时分,十二生肖齐齐喷水,刹那风华,举国之冠。据见过这个场景的传教士在《教士书札》中所言,此喷泉可与当时欧洲最著名的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相媲美。其匠心与精工,代表了当时宫廷审美与工匠技艺的最高水准。

中国文化中的十二生肖,为何会跟西洋的喷泉结合在一起?原来,这座喷泉是由当时乾隆帝信任的意大利人、宫廷画家郎世宁及法国神父、建筑学家蒋友仁设计、监造,再由清朝宫廷匠师制作而成。据史料记载,最初的设计是具有西洋特色的裸女雕塑,但被乾隆帝认为有悖中国的文化传统及审美趣味,勒令重新设计,于是两人考虑到中国的民俗文化(据说蒋友仁的天文学家背景很可能也是将其设计为十二生肖的原因之一),遂以兽首人身的十二生肖坐像取代了欧洲喷泉中常用的人体雕塑。乾隆时期正是清王朝国力强盛、工艺水平臻于巅峰之时,这在兽首铜像上表现得尤为充分。

流失海外后辗转回国的虎首

流失海外后辗转回国的牛首

从材料上看,兽首所用的铜是专门为宫廷炼制的合 金 红铜,内含 诸多贵重金属,其色深沉厚重,历经百年风雨而不锈不蚀,堪称一绝。从工艺上看,兽首由专为皇帝服务的宫廷造办处制作,铸工精湛细致,如马首上的鬃毛和脸上的细小汗毛都纤毫毕现,鼻、眼、耳等重点部位及鼻上、颈部等处的皱褶皆表现得十分细腻,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和铸造技巧。从艺术风格上看,兽首虽造型写实并由中国工匠制作,但因设计者是郎世宁等来自欧洲的艺术家,故而造型上显示出诸多西方艺术和文化特色。如牛首两眼圆瞪,双角弯曲向前,威风凛凛,活似西班牙斗牛模样,而中国传统的水牛和黄牛牛角一般向上或向后,多为性情温驯、吃苦耐劳的模样,从未见双角向前的实例。再如猪首尖嘴长吻,獠牙外凸,颇似野猪,与中国传统猪的造型颇有差别,但蒲扇般伏贴的大耳,又有着浓郁的中国特色。总体而言,兽首铜像融合了东西方造型艺术的特点,可谓当时中西文化交流诞生的珍品。

今天,作为博物馆中的珍藏文物,十二生肖俑、铜镜和兽首等物,都已经从生活中消失,但十二生肖文化却伴随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在岁月的轮回中,始终以不同的面貌出现。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每个中国人去了解和珍视。

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华瑰宝杂志

代表宋代的生肖2

(鼠):老鼠偷吃粮食,证明“仓鼠有余粮”,说明这户富足,

因为牛耕,中国人对牛感情渐深,把诸如憨厚勤劳,不求回报等优秀品质附在牛身上。

《说文》中“寅”意为“阳气上升,虽上有冻土,必破土而出”,与虎的凶猛刚阳之气契合。

嫦娥在月中有玉兔相伴,兔是月的象征。

宋代以来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龙王庙,每逢水旱灾害,人们都要向龙王献牲,让它控制雨水,祈祷风调雨顺。

中国古代神话的女娲和伏羲均为人首蛇身,伏蔑执矩,女娲执规,上身着衣,下露蛇尾,相对而立。

《山海经》记述天马,“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

在岁首用“三阳开泰”寓示吉祥平安,民间改作“三羊开泰”,以年画剪纸等描绘三只大羊祈祷国泰民安。

猴与”侯“同音,猴子骑马寓意马上封侯;猴向枫树上挂印寓意封侯挂印;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猴子背上寓意辈辈

玉兔与月亮,金乌与太阳常相提并论。

哈尼族认为,天神女儿把五谷带到人间,被贬成狗。

猪的肥头大耳是福气象征。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乐府《长歌》:“仙人骑自窟,发短耳何长。

代表宋代的生肖3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除中国外,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

975 年12 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两批秦代竹简,其中有关“盗者”的内容:

“子,鼠也,盗者锐口,稀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 ,面有黑焉。卯,兔也,盗者大面头。辰,盗者男子,青赤色……巳,虫也 ,盗者长而黑蛇目。午,鹿也,盗者长颈小哘,其身不全。……未,马也,盗者长须耳。申,环也,盗者圆面……酉,水也……戌,老羊也……亥,豕也。”

上述与现代生肖次第基本相同,但辰未写生肖;午对鹿;未对马;戌对老羊。

1986 年4 月,甘肃天水放马滩秦代墓葬出土甲、乙两种《日书》竹简,年代与睡虎地秦简相近。甲种竹简也有盗者的记录:

子,鼠矣。丑,牛矣。寅,虎矣。卯,兔矣。辰,虫矣。巳,蛇矣。午,马矣。未,羊矣。申,猴矣。酉,鸡矣。戌,犬矣。亥,豕矣。

该记录生肖与地支的对应关系与现代相比,除“辰虫巳鸡”外,其余完全相同。

《诗经·小雅》载“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反映午马相对。但学者指出,秦简的午对应鹿而非马,午马不过是巧合。

最早完整记录十二生肖且与今相同的是东汉王充的《论衡》。《论衡》卷三《物势篇》:

”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木胜土,故犬与牛羊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水胜火,鼠何不逐马?金胜木,鸡何不啄兔? 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土胜水,牛羊何不杀豕?巳蛇也,申猴也。火胜金,蛇何不食猕猴?“

同书卷二三《言毒篇》则云:

”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龙有毒,蛇有蜇,故蝮有利牙,龙有逆鳞。木生火,火为毒,故苍龙之兽含火星。“

可见,最迟在东汉十二生肖已全部定型。清代梁章缸在《浪迹丛谈·续谈》也转述《论衡》的记载。

《北史·宇文护传》记述后周宇文护的母亲在齐的信:“ 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这是以生肖联系出生年见于正史的较早记载。

起源

古文献记载未解决十二生肖的文化源头,古今学者对此众说纷纭。

星宿说

生肖花钱

古人将黄道与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也分别代表一种动物。古代将周天等分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而十二支配属生肖,生肖与二十八星宿存在对应关系。 明代大学士王鏊认为,二十八种动物配属二十八星宿,并“以七曜统之”,成“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子也”的格局。 清代李长卿在《松霞馆赘言》认为,二十八宿配动物“即前十二属加一倍者也“,“亢金龙,辰官也,角木蛟附焉。蛟,龙类也”,体现十二生肖为基础凑齐二十八种星宿动物。 但该说难免有附会,二八星宿配动物的记载要晚于十二生肖。

岁星说

十二生肖 象牙雕

木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从木星位置可确定年度支序。《玉函山房辑佚书》认为每十二年,“三岁穰,三岁毁,三岁康,三岁旱”,另说是“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几十二岁一饥”。 植物兴衰和动物生活环境存在周期,食草动物(鼠、牛、马、羊)和肉食杂食动物在不同年份的生活条件大不相同,不同年份出生的人如能模仿当年生长旺盛的动物,从而形成生肖动物,以此推定动物兴衰与木星年有关,十二生肖和十二辰相统一。

图腾说

十二生肖汉白玉雕塑

原始社会的先民常用某种动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的图形作为本氏族的保护神和标志,即图腾。《山海经》诸如人和野兽的混合形象形象就是远古各地的图腾神。 夏族的图腾是熊或鱼,商族的图腾是玄鸟,周族的图腾则有龙、鸟、龟、犬、虎诸说。十二生肖除龙为虚幻之物,其余皆是日常可见。其中可分两类,即“六畜”(马牛羊鸡狗猪)和“六兽”(鼠虎兔龙蛇猴),前者是人们为了经济目的而驯养,后者则一定程度骚扰人类生活,先民对其心生畏惧的动物。因此这些动物被作为本氏族的名号标记来崇拜。《史记·五帝本纪》记述黄帝“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文中所言是各部落图腾,绝非真有降龙伏虎本领。十二生肖来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成令人信服的学说。

外来说

十二生肖陶瓷

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认定生肖的外来性质。

郭沫若在《释干支》中,认为生肖源于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汉代西域诸国仿十二宫而造十二生肖。古希腊、古埃及、巴比伦等古国也有类似的十二生肖,仅动物不同,由此生肖也许并非起源于中国。但秦简的出土推翻此说,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动物崇拜,反加强图腾说的合理性。

取数

十二生肖镶金工艺品

生肖取数十二,暗合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归纳性认识。

中国先民感受到寒暑交替,植物枯荣的周期,以之为“一岁”。月亮的盈亏周期也与“岁”相关——十二次月圆正好一岁。用木星作为年的周期,“岁星”绕行一圈刚好十二年。《周礼·春官·冯相氏》云:“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除计年计月,十二也用做计量时辰。

十二也经常用于其他方面。《左传·哀公七年》中载,“周之王也,制札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 《国语·晋语四》记,“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后汉书·苟爽传》云:“故天子娶十二妇,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

“十二天象”又是古代对天气的统称,即暗、阴、雨、雪、冰、雾、露、霜、风、沙、雷、电;”十二经脉”是中医对人体经络的认知;古代音乐有“十二律”;饮食有“十二食”;穿衣有“十二衣”……

排序

生肖动物秉性各异,古今学者一直对其选取和排列提出众多观点,但每种观点又难以自圆其说。

民间故事说

十二生肖富贵瓶【张同禄】

轩辕黄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猫托老鼠报名,结果老鼠忘了,从此猫见老鼠就寻仇。原本推牛为首,老鼠偷偷爬上牛背占先机。虎和龙不服气,被封为山神和海神,排在牛的后面。兔子不服,要和龙赛跑,兔子跑到龙前面。狗不乐意,一气之下咬伤兔子,被罚倒数第一。蛇、马、羊、猴、鸡之间还经过一番较量,最后猪跑来占据末席。

该传说还解释生肖为何无猫。其实远古中国无猫,家猫传入中国时生肖早已形成。 这个近似于儿童故事的传说,远不是对问题的科学解释。

动物习性说

十二生肖布艺串件

清代刘献延《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

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人生于寅,有生则有杀。杀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属虎。卯者,日出之候。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卯属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龙行雨之时,故辰属龙。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时蛇不上道,故属蛇。午者,阳极而一阴甫生。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羊啃未时之草而苗,故未属羊。申时,日落而猿啼,且申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酉者,月出之时,月本坎体,而中含太阳金鸡之精,故酉属鸡。戌时方夜,而犬则司夜之物也,故戌属犬。亥者,天地混沌之时,如百果含生意于核中,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故亥属猪。

此说从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解说地支和肖兽的配属。持论即有先天不足,十二地支及生肖最初用来纪日、纪年,标记时辰是使用范围扩大的结果,有些解释显得过于牵强。

五行阴阳说

生肖沙金摆件

明代叶子奇在《草木子》指出,十二种动物被安排是因为形体缺憾。

“术家以十二肖配十二辰,每肖各有不足之形焉,如鼠无牙、牛无齿、虎无脾、兔无唇、龙无耳、蛇无足、马无胆、羊无神、猴无臀、鸡无肾、犬无肠、猪无筋,人则无不足也。”

但明代学者朗瑛在《七类修稿》反驳:“庶物岂止十二不全者?”他提出“地支在下”,别阴阳当看足趾数目。鼠前足四爪,偶数为阴,后足五爪,奇数为阳。子时前半部为前夜之阴,后半部为当天之阳,正好用鼠来象征子。牛、羊、猪蹄分,鸡四爪,再加兔缺唇且四爪、蛇舌分,六者均应合着偶数,属阴,占六地支。虎五爪,龙五爪,猴、狗也五爪,马蹄圆而不分,均为奇数,属阳,连同属阳的鼠,占六地支。

阴阳学说解释生肖排序并非朗瑛创见,宋朝学者洪早在《旸谷漫录》中已有类似观点。朗瑛还将动物性情和阴阳学说相结合,把排序原因具体化:

十二生肖雕塑

“如子为阴极,幽潜陷晦,以鼠配之;鼠藏迹也。午为阳极,显明刚健.以马配之;马快行也。丑为阴也,俯而慈爱生焉,以牛配之;牛有舐犊。未为阳也,仰而秉礼行焉,以羊配之;羊有跪乳。寅为三阳,阳胜则暴,以虎配之;虎性暴也。申为三阴,阴胜则黠,以猴配之;格性黠也。日生东而有西酉之鸡.月生西而有东卯之免,此阴阳交感之义,故曰卯酉为日月之私门。今兔舐雄毛则成孕,鸡合踏而无形,皆感而不交者也。故卯酉属兔鸡。辰巳阳起而动作.龙为盛,蛇次之,故龙蛇配焉。龙蛇,变化之物也。戌亥阴敛而潜寂,狗司夜,猪镇静,故狗猪配焉。狗猪,持守之物也。”

佛教说

《法苑珠林》引《大集经》:“阎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兽,并是菩萨化导。人道初生,当菩萨住窟,即属此兽护持、得益,故汉地十二辰依此行也”。但佛教于东汉才传入,此说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