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代表什么生肖

为啥都说属羊的命不好?,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大力侃历史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士族代表什么生肖1

如果你要生小孩,你愿意你的宝宝属羊吗?我敢保证很多朋友都会摇头说NO!

其实也不怪大家,民间一直传说生在羊年的人命运不好,甚至有“十羊九不全”的说法。甚至更邪乎的有“八月羊挨刀杀,腊月羊守空房”之说,总之,属羊的就是厄运缠身、婚姻不幸且事业无成。

其实,我之前也说过,古人用十二生肖纪年用子丑(牛)(虎)卯、辰(龙)巳午(马)未(羊)申酉戌亥十二时辰计算时间,一开始的时候它就是为了方便大家记录,十二进制记得牢,没有啥好不好的!你想,要是古人知道羊年不好不吉祥,羊年生的孩子命运不好,人们干嘛要创造出羊年,动物这么多,选别的就好!再者,要是属羊的没好运,市面上不少生肖历史名人的书,属羊的那一章作者是怎么给编出来的?

跟大家现在理解的很不同,古代对于羊,其实是相当尊崇的!羊是我国先民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羊与我们的先民千年来朝夕相处。人们是以羊造字、以羊铸词、以羊作文、以羊祝福。羊自古就是祥瑞的化身!

据考证,在古代汉字中,直到东汉时期都只有“羊”这字没有吉祥的“祥”这个字,“羊”即是“祥”,吉祥的祥都是用羊来表示,自古,羊纹,就是画刻有羊的纹饰,就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宝“四羊方尊”。古人过年的时候都会在门上悬羊头,交往中相互送羊当礼物或用羊作聘礼,取做吉祥之意。

“羊”和“阳”也是相通的。因此,古人常常会将三只羊画在一起,仰望太阳寓意“三阳开泰”。羊还被古人用以宣教“至孝”和“知礼”的意义!你像熟知的羊有跪乳之恩,你看羔羊懂得母亲养育的艰辛,所以吃奶时是跪着的,多么温暖阳光充满正能量!

所谓民以食为天,如果从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来看,羊肉虽说如今餐桌上都能吃到,可是在过去,只有达官显贵才能吃得到。

公元前607年,郑国攻击宋国。战前,宋国统帅华元在是杀羊犒赏三军。士族们哪里吃过珍贵的羊肉!个个吃的满嘴留香,惟独马车夫同样姓羊,山羊的羊。羊斟没有被分到羊肉,这让老司机很愤怒的憋了一肚子火!第二天,仗刚打起来,这哥们直接驾着华元的战车,驶进了郑国军营,华元直接被俘虏了。三军无帅,宋军大败。一碗羊肉就扭转了一场战争的胜利,足见羊肉的珍贵性。

再者说,历史上属羊的名人非常多,哪里来的命不好之说?先来点历史大咖。

你像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出生于公元598年1月28日,正好是农历羊年,唐宗宋祖占一头,开创“贞观盛世”,留下千古美名,名声差吗?

155年出生,东汉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魏国的奠基人魏武帝曹操,你能说名不好吗?司马懿、欧阳修、司马光、岳飞、努尔哈赤一大堆。

再随便来点现代有名的人物站个台:张国立,任达华,陈道明,周润发,周杰伦、佟大为、章子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外国人也有哈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等等等。

按说某某年不好的逻辑,怎么可能是羊年生的运气差呢?该多生羊宝宝才对啊!

那好了,既然确定羊年出生的人命不好是谣言,那么为何这种说法民间会广为流传吗?

讲法一,羊年命不好其实是误传。

不是都说十羊九不全吗,实际这句俗语出自周朝推演八卦的周文王,他老人家原话其实是“十羊九福全,一全坐殿前”,因为古代老百姓识字率低,传话主要是靠口口相传,传着传着。慢慢变成了“十羊九弗(不)全”。弗,就是不的意思。结果悲剧了,最终大家都以为十羊九不全,羊年不好!

说法二,晚清我们饱受外强凌辱,大清帝国最为黑暗腐朽的时期便是五个属羊人所治理下的时代!他们分别是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光绪帝和慈禧!这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中国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历史巧合,但人们却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了羊年,你看属羊人就是差,是心生厌恶,才导致了“十羊九不全”之说。

士族代表什么生肖2

冯姓郡望堂号

郡望是门阀制度的副产品。

东汉后期,在地主阶级中逐渐形成大姓豪族。此即士族,又称世族、势族、甲族、高门、冠族、旧门、著姓、右姓等。

三国魏时,实行“九品官人法”,促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士族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垄断仕途,并合法荫客,分割国家纳税户。在学术上,以经学礼法传家,并实行“身分内婚制”,不和庶族通婚。

两晋时,士族势力达到鼎盛。东晋时,三品以上官职几乎全由士族担任。后经农民战争冲击,江南生产力发展,庶族地主经济上升,士族地主势力逐渐衰落。至南朝,士族已丧失部分权势,如刘宋一朝共有中央高级官员二百六十人,士族占总数百分之六十三,庶族占总数百分之三十七。北朝少数民族掌权,士族势力始终不及南朝强大。

隋末农民起义,“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杀之”,士族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名虽著于乡里,身未免于贫贱”。

唐代时,士族仍有相当政治地位,不少宰相出身士族。当时最为显赫的是山东士族(即关东士族),有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颍阳郑氏、太原王氏“五姓七宗”。这些士族甚至连皇族都瞧不上眼,唐代统治者有意对士族进行打压。同时,由于科举制度的确立,大批寒门学入仕为官,士族开始与庶族通婚,“身分内婚制”打破,并逐渐丧失垄断仕进与合法荫客之权。

五代以后,士族地主势力彻底衰落。

在从魏、晋至隋、唐的漫漫岁月中,每郡的显贵世家均为一郡之人所仰望,故称郡望。与之相对,那些虽不属于士族,但相对有作为的普通中小地主家族则叫做庶族。庶族又称寒门、寒族。

一个姓往往不止一个郡望。冯姓的郡望有始平、杜陵、颖川、长乐、信都、上党、京兆、弘农、河间、魏郡、新平等。其中的颖川、上党、长乐、信都、京兆、河间、弘农七郡冯姓的出处前文已作介绍。杜陵县是西汉冯唐弟冯骞之后,魏郡是东汉关内侯冯勤之后,新平郡是唐御史中丞冯嘉宾之后,始平郡是毕万之后。

明清以来,祠堂成为望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场所,这便有了堂号。堂号或取祖先郡望与功业道德,或用作训诫子弟,做成匾额悬挂于祠堂。天长日久,人们便以堂号来称呼某一家族。冯姓的堂号有颖川堂、上党堂、京兆堂、弘农堂、始平堂、大树堂、市义堂、同舆堂等。

1.主要郡望

始平郡:西晋泰始三年(267)分扶风郡置,属雍州。治所在槐里县 (今陕西兴平市东南十里)。辖境相当今陕西咸阳市、户县以西,宝鸡、兴平二市以南,秦岭以北地。北魏太平真君中废。

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东南。原为秦代设置的杜县辖地。西汉元康元年(前65)春,汉宣帝刘询在杜原上为自已营建陵墓,改杜县为杜陵县。

颖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市)。

长乐郡:北魏改长乐国置,属冀州。治所在信都县(今河北冀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冀州、枣强、新河、南宫、武邑等县市地。隋开皇三年(583)废。

信都郡:西汉景帝五年 (前152) 改广川国置,治所在信都县 (今河北冀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冀州、深州、武邑、枣强、衡水、南宫、景县等县市及山东德州市的一部分地。(汉宣帝)甘露三年 (前51) 改为信都国。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间曾改冀州为信都郡。

上党郡:战国韩置,秦、汉治所在长子县(今山西长子县西南)。辖境相当今山西长治、晋城、和顺、左权、榆社、武乡、沁县、沁源、沁水、襄垣、黎城、安泽、屯留、潞城、长子、壶关、平顺、高平、陵川、阳城等县市地。东汉末移治壶关县(今长治市北三十五里故驿村)。西晋移治潞县(今潞城县东北四十里古城村)。北魏复移治壶关城(即东汉壶关县旧址),属并州。辖境缩小至今长治市及屯留、长子、潞城、平顺、壶关、安泽等县地。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复置上党郡,治所在上党县(今长治市)。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潞州,天宝初复为上党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又改潞州。

京兆郡:三国魏时改京兆尹置,为雍州治。治所在长安县 (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十三里)。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华县以西及三原、泾阳、高陵三县地。晋建兴后,历为刘聪、石勒、苻健、姚苌、赫连勃勃所据。北魏徙治霸城县 (今西安市东北新筑镇附近),属雍州。北周明帝二年 (558) 复治长安县,改为京兆尹。隋开皇三年 (583) 改置雍州。大业三年 (607) 废雍州为京兆郡,治所在大兴城(今西安市)。辖境北面扩大至宜君县。唐武德元年(618) 又改为雍州,天授元年 (690) 复为京兆郡,寻复为雍州。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前113)置,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市北故函谷关城)。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东汉以后辖境逐步缩小。汉灵帝刘宏(156-189)避讳改为恒农郡。西晋复为弘农郡。十六国前秦徙治陕城(今河南三门峡门市西陕县老城)。北魏拓跋弘天安元年(466)避讳改为恒农郡。永熙三年(534)析置西恒农郡,治所在恒农县(今河南灵宝市北故函谷关城)。北周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隋初废。大业三年(607)复置,治所在弘农县(今灵宝市)。义宁元年(617)改为凤林郡。唐武德元年(618)改为鼎州,贞观八年(634)废入虢州。天宝元年(742)改虢州为弘农郡。乾元元年(758)复改为虢州。

河间郡:西汉高帝刘邦(前256—前195)置,治所在乐成县 (今河北献县东南十六里)。汉文帝二年 (前178) 改为国。三国魏改为郡,治所在乐城县 (今献县东南)。西晋复为国。北魏又改为郡,移治武垣县 (今河北河间市南)。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及唐天宝、至德间皆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 (今河间市)。

魏郡:西汉高帝十二年(前195) 置,治所在邺县 (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辖境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等地。西晋属司州。北魏天兴四年 (401) 属相州,东魏天平元年 (534) 建都于此,改为魏尹。北齐改为清都尹。北周大象二年 (580) 复为魏郡,移治安阳城 (今河南安阳市西南)。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复置,移治今安阳市。唐武德初改为相州。

新平郡: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分右扶风及安定郡置。治漆县(今陕西彬县)。属雍州。辖境相当今陕西彬县、长武、旬邑及甘肃灵台等县地。其后屡有变动。北魏属泾州。西魏、北周属豳州。隋开皇初郡废。(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复置。治新平县(今彬县)。唐初改为豳州。天宝元年(742)仍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改为邠州。

2.著名堂号

颖川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始平堂:因在毕公高故地(今陕西咸阳西北毕原),西晋以后属始平郡。又因毕万后裔封于冯城,以邑为氏,后人以冯为姓。故名始平堂。

大树堂:“大树将军”是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称号,出自《后汉书·冯异传》:“诸将军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市义堂:冯驩是孟尝君门下食客,曾受命到孟尝君封邑薛地收债,烧了那些还不上息者的债券,为孟尝君积攒下美名。后齐宣王听信流言,废掉孟尝君相位,遣之就国,薛地民众迎之百里,故称市义堂。

同舆堂:有作三同堂。北魏冯诞和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同岁、同学,又娶了孝文帝的妹妹,经常与孝文帝同乘龙辇出行,故称同舆堂。

明代时,冯姓编修家谱,冯从吾(1556—1627)作《冯氏族谱序》,其文如下。

冯从吾曰:夫国有史,夫家有谱。古人家谱之作,盖自亲亲一念生也。后世视为文具,失作者意矣。吾族故无谱,先君尝有志而殁。余欲成先志,而未敢自专,乃谋之伯兄敬吾,兄曰:子其任之。呜呼。余尝读苏氏谱,叹世人贱而后贵者,耻言其先,为之咨嗟太息者久之。夫为人父祖者,孰不愿子孙贵显以光大厥阀。比子孙贵显矣,反耻言其先,如此则为人父祖者,又奚愿有此子孙哉。则不孝莫大乎是。世之作谱者,率多僭托远冑,誇(夸)耀失实,此其心亦毋乃耻言其先意欤。谱如画工写真,要之取其肖,而止令后世子孙以是彷佛先人云耳,不问文也。从吾何敢以不文不勉成先君之志。夫叙事必有所由,从作例义第一。合族辩世溯流于源谱之大者,作世系第二。然名行不可无纪也,有可传则传之,用以发扬幽光,作世传第三。国史纪外戚,夫家岂有异焉,作外传第四。述往昭来用垂观省之义,又安可无训也,作谱训第五。凡五篇。

士族代表什么生肖3

华夏五千年历史上,出现过数不清的国宝级文物,有些文物一直保存了下来,收藏于博物馆中,比如后母戊鼎、清明上河图、太阳神鸟金饰、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有些文物则下落不明,一直不知去向。

一、华夏九鼎

九鼎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件文物能够与之相比,因为九鼎代表的是天下九州,同时代表了华夏最早的青铜器工艺水平,同时还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王权,相传九鼎是大禹治水成功后,收取天下九州所进贡的青铜铸造而成。

九鼎对应着当时的天下的九个州,分别是雍州、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豫州。也有人认为九鼎其实就是一个鼎,名字叫“九鼎”,因为史书也没有记载九鼎到底是九个鼎还是一个鼎,个人倾向于是九鼎,因为对应着天下九州嘛。

华夏九鼎

而且古人对于鼎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礼法规定了:士只能用一个鼎或者三个鼎,卿大夫可以用五个鼎,诸侯可以用七个鼎,只有天子才能用九个鼎,如果只有一个鼎,那天子九鼎的说法从哪里来呢?

九鼎最初在夏朝,成为国家的象征,夏朝灭亡后,九鼎流到了商朝,商朝灭亡后,九鼎流到了周朝,周成王亲自主持祭祀之礼,将九鼎放置于东都洛阳,春秋时期,楚庄王曾有问鼎中原的故事,楚庄王率军到达周朝的国都,向周天子的使者王孙满打听九鼎的重量、大小,被王孙满怼了回去。

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进一步衰弱,而秦国渐渐强大,秦武王时期,秦国攻占了韩国的宜阳,打通了通往周王室的道路,秦武王带着一帮大力士到洛阳举鼎,然而被鼎砸中右脚胫骨流血过多而死,末代周天子周赧王去世后,秦国吞并了周的子民,并将九鼎迁到了秦都咸阳。

九鼎之一

但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九鼎就不知去向了,史书上的记载自相矛盾,有说秦国根本没有找到九鼎,有说秦国在运输九鼎过程中,九鼎滑入泗水沉没,也有说九鼎早就被周天子给败家了,反正华夏九鼎从此不见踪迹了。

2、传国玉玺

相传传国玉玺是用和氏璧制作而成的,和氏璧是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发现的一块美玉,被献给了楚王,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和氏璧到了赵国手上,还发生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这块玉就到了秦国手中,秦始皇让丞相李斯制作成传国玉玺。

之所以叫传国玉玺,因为这跟华夏九鼎一样,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它的作用是秦始皇用来发布诏令,加盖玉玺后,成为正式的诏令发布天下,有了这个玉玺,就代表是秦始皇亲自发布的命令,时间一长,就成为皇权的象征,玉玺上刻了8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传国玉玺

秦始皇统一天下两年后,在洞庭湖乘船,突然狂风大作,船将要倾覆,秦始皇将传国玉玺抛入水中,风浪才停止,根据史记的记载,8年后,有人将传国玉玺归还给秦始皇,虽然史书确实这么记载了,但整个天下能认识传国玉玺的就秦始皇本人及身边的那几个人,况且掉到洞庭湖中,以当时的技术能捞回来吗?

那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很可能是就是在公元前219年,和氏璧制作的传国玉玺就已经消失了,后来出现的肯定不是之前那一个,而且就算是8年后出现的那个传国玉玺,在一千多年后,也消失了,再来说说那个公元前211年出现的传国玉玺去了哪里。

秦国灭亡后,末代秦王子婴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到了末年,王莽篡位,他的姑姑王政君将传国玉玺掷在地上,摔破了一个角,王莽用黄金来修补,用黄金来修补玉,看上去有些不伦不类,王莽败亡后,玉玺到了更始帝刘玄手上,刘玄被杀后,玉玺到了赤眉军立的皇帝刘盆子手上,再后来就到了光武帝刘秀手中。

玉玺

刘秀建立了东汉,到了末年,董卓乱政,孙坚率军讨伐董卓,第一个攻入洛阳城,并在洛阳城中一个水井里发现了传国玉玺,孙坚当时归属袁术,袁术听说了,夺走了玉玺,并称帝,袁术后来走投无路之下,玉玺被手下人献给了曹操,回归东汉傀儡政权,曹丕篡位后,玉玺到了魏朝,司马炎篡魏后,玉玺到了晋朝。

然后中国历史进入五胡乱华的混乱时期,玉玺也在不同的政权之间流传,冉魏向东晋求援,玉玺被东晋将领骗走就到了东晋,再后来就南北朝,隋朝统一天下后,得了玉玺,隋朝灭亡后,玉玺到了唐朝,朱温灭亡唐朝后,玉玺到了后梁政权,接下来就是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北宋建立后,玉玺到了宋朝。

一直到北宋末年,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耻,金国攻破了北宋的都城,俘虏了皇帝及朝廷所有官员,北宋的财富被金国席卷一空,包括传国玉玺也被金人抢起,从此下落不明,虽然后来的元朝、明朝、清朝时期,皇帝是有玉玺的,但早已经不是当年的玉玺了,很可能在历史进程中,那个在公元前211年重新出现的传国玉玺也不见了,更不用说最初那个用和氏璧制作的传国玉玺了,早就不见踪迹了。

随侯珠

3、随侯珠

《淮南子》:随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淮南子中记载了随侯珠与卞和璧(和氏璧),这是春秋时期两年非常有名的宝,从名字中就能看出来,这是随侯(随国国君,爵位是侯)的东西,这是一颗夜明珠,它的来历相当传奇,据说是随侯外出的时候,见到一条大蛇,被打成两段,随侯动了恻隐之心,让人求助这条蛇,蛇居然被救活,一年以后,蛇嘴里衔一颗明珠送给了随侯。

这颗明珠就是随侯珠,相传随侯珠全身纯白,在晚上有光发出,放在房间中可以当蜡烛一样照亮整个房间,也有传说是随侯乘船时遇到风流,有一条衔着明珠送给随侯,总之他的来历相当神话,这颗随侯珠后来去了哪里,没人知道。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出土了一座古墓,这就是曾侯乙的陵墓,曾侯乙是曾国国君,他的封地在今湖北随州一带,曾侯乙陵墓出土了173颗玻璃珠,最大的珠子直径有2.3厘米,有人认为随侯珠就是这种珠子,实际上这种珠子是一种火山玻璃,也有人认为是金刚石。

随侯珠(火山玻璃)

4、十二金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稳定天下,收缴了所有民间的青铜兵器,聚集在咸阳,并将天下的青铜兵器融化铸成十二个金人,其实就是铜人,当时的金就是铜,每个金人有一千石( 念dàn),120斤为一石,一千石就是12万斤,一个金人有12万斤,这得有多大?

铜的密度是8.96克/立方厘米,1斤是500克,12万斤是6000万克,秦朝的一斤按256克算,12万斤就是现在的30吨左右,另外,一个铜人的体积是6696428立方厘米,如果把铜人当成圆柱体来计算,假设铜人外径是1米的话,那这个铜人的高度是853厘米,也就是8.53米高。

史书上有记载铜人的高度是三丈,当时的一丈是231厘米,三丈就是6.93米,从上面的推算和史书记载的铜人高度来看,差不多就是6~8米的样子,这么高大的铜人,一般人是偷不走的。

十二铜人

部分史书上记载了是董卓把这些铜人弄去,铸成铜钱,但是董卓已经是东汉时期的人了,项羽曾经攻入咸阳,难道没有对这些铜人下手吗?此外还有整个西汉、王莽的新朝以及整个东汉时期,都没有记载铜人的下落,所以董卓毁了铜人的记载是有争议的。

5、《兰亭集序》真迹

兰亭集序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撰写的一篇文学集序,文章的内容很普通,就是王羲之与一帮朋友相聚时有感而发写的一篇抒情杂文,当时在场的全是东晋的名士高官,包括谢安、孙绰、谢万、支道林、王献之、王凝之、王涣之、王玄之等42个人。

兰亭集序的出名在于王羲之的书法,根据一些后人的临摹作品也能看出,这篇《兰亭集序》是华夏历史上的书法集大成的作品,成为后世书法家的标榜,代表了书法的最高水平,成为后世名人学士争相临摹的对象。

兰亭集序完成后,一直藏着王氏家族中,王羲之所在的琅琊王氏本来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望族,是中国的顶级门阀士族,其家族从东汉开始算起,到明清时期,一共出了35个宰相、36个皇后、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士。

兰亭集序

直到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很喜欢这幅作品,派人从王羲之的七世玄孙智永和尚(出家了)的徒弟辩才和尚那里骗了过来,然后历史上就没有兰亭集序的下落了,有人说,兰亭集序被李世民陪葬到昭陵了,也有人说兰亭集序在武则天的乾陵里面,昭陵在五代十国的时候,一个叫温韬的耀州刺史打开了,里面没有发现兰亭集序,但武则天的乾陵至今也没有打开过,没有人知道是不是在里面?

6、《永乐大典》原本

《永乐大典》光听名字就大概知道是什么回合了,这是明成祖朱棣时期编写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之所以有名,因为这是一部华夏五千年来,最大、最全面的一部百科全书,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明朝及以前朝代的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应用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永乐大典》全书共计22937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全部是人工一笔一画抄写的,参与编制人员超过三千人,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明世宗嘉靖皇帝也非常喜欢,又下令让人抄写了一遍,但是只抄写了8000册,而原书有11095册,还有3095册没有抄下来。

永乐大典手抄本

后来永乐大典的原本不知去向,在明朝就已经不见了,这可是明朝的一项重要的文化结晶,如此重要的书籍藏着宫中怎么会不见了?这本身就是很大的疑问。到了清朝之后,留下来的也是明朝嘉靖时期抄写的。那么《永乐大典》的原本去了哪里?没人知道。

7、慈禧夜明珠

慈禧夜明珠是怎么来的没人知道,有人说是阿富汗国王朝贡给乾隆皇帝的宝物,后来到了慈禧手上,并成慈禧太后的陪葬品,夜明珠应该是荧光石一类的物质,可以发光,是由两个半圆组成的,组成一起就是一个圆球,据说这个夜明珠能起到尸身不化的结果,这多半是夸张了。

这颗夜明珠价值一千零80万两白银,后来孙殿英偷盗了慈禧的陵墓,盗走了很多的宝物,其中就有这颗夜明珠,据说当时是含在慈禧的嘴中,被偷走后,孙殿英面临严重的社会舆论,为了打点上层,他把这颗夜明珠送给了宋美龄。

慈禧夜明珠

之后就没人知道夜明珠去了哪里,1997年有人问过宋美龄,但她也不知道去了哪里,也没有在台湾故宫博物馆,就这样消失了,没人知道下落。

8、九龙宝剑

九龙宝剑是乾隆皇帝的陪葬品,这把剑的来历没有记载,乾隆一生喜欢收集奇珍异宝、古玩字画以及刀剑,应该有它的来路,这把剑在乾隆皇帝去世后陪葬,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事,也许没人知道这剑。

到了民国时期,军阀孙殿英借演习之名盗取了清朝的皇帝陵墓,包括慈禧太后的定东陵和乾隆皇帝的裕陵,将所有陪葬品洗劫一空,陪葬品中非常耀眼的就是这把九龙宝剑,这把剑长5尺,上面雕刻了九条金龙,剑鞘用名贵的鲨鱼皮缝制而成,上面嵌满了红蓝宝石及金刚钻石,是国宝级的文物,价值连城。

九龙宝剑

孙殿英盗取清朝皇陵一事公开后,引发了轩然大波,尤其是满清皇族的不满,当时的末代皇帝溥仪还写信给蒋介石,要求严惩孙殿英,孙殿英在舆论之下有点怕了,为了保住自己,孙殿英把九龙宝剑送给了戴笠,让他转交给蒋介石,希望以此来免除自己的责任。

戴笠将此剑交给手下特务马汉三保管,马汉三居然私藏了宝剑,后来他被日本人俘虏,将此剑献给了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抗日战争胜利后,川岛芳子被军统俘虏,把九龙宝剑又献了出来,这把剑再次回到戴笠手中。

到了1946年,戴笠乘坐飞机从青岛飞往南京,结果在半路上飞机失事,戴笠当场身死,九龙宝剑也被烧毁,之后戴笠被匆匆下葬,据说残剑也跟着一起安葬,从此不知去向。

9、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制造的,他们的作用实际上是圆明园海晏堂外喷泉的喷头,是用红铜铸造而成的,以十二生肖为样子,共有12个喷头,这个喷泉可不是普通的喷泉,而是一个带计时功能的喷泉。

圆明园被破坏前的十二生肖摆放图

其中的十三生肖铜像代表了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呈八字型摆放在喷泉两边人形的首级上,每个铜首都有一个开关,每到一个时辰,其对应的铜首就会喷水,每次喷水2个小时,这就相当于整个喷泉是一个巨大的喷泉时钟,而哪个铜首就预示着对应的时间。

这是一个奇妙的机构,由意大利人郎世宁设计,法国人蒋友仁监修,由清朝宫廷工匠师负责制作,制作完成时间是1759年,到了1860年时,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抢走了圆明园中所有可以搬走的东西,同时一把火烧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在混乱中被八国联军抢走,在随后100多年的时间里不见了踪迹,直到1985年,牛首、虎首、马首铜像才开始出现,后来猴首出现,到了2000年,中国保利集团在香港的一场拍卖会上分别花了700万、740万、1400万港币买回了牛首、猴首、虎首。2003年,何鸿燊花600万港币买下了猪首,然后无偿捐赠给了保利集团。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2007年,何鸿燊再次花费6910万港币从香港拍卖会上买回了马首,再次无偿捐赠给了祖国,2013年,法国的皮诺家族无偿将鼠首和兔首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至此,12生首兽首铜一共回归祖国7个,至今还有5个(分别是蛇首、龙首、羊首、狗首、鸡首)下落不明,一直没有出现了,也许仍然在流落海外被人私藏。

10、北京人头盖骨

北京人头盖骨是1929年在北京房山区发现的距今约6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的头盖骨化石,当时发现了5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具备有深的科研价值,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非常珍贵的文物,其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

被发现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被保存在美资背景的协和医院内,以供德国古人类学家魏敦瑞做学术研究用,当时正值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了北京,经研究后,北京人头盖骨将由美军安排护卫并准备送到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暂时保存。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但是在转移的过程中,护送头盖骨的美国人先从北京乘坐火车到秦皇岛,再在那里坐船前往美国,但是,火车刚到秦皇岛后,珍珠港战役爆发,随即日军发起了对美军的攻击,护送头盖骨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及相关军事人员全部被日本人所俘虏,之后,头盖骨也不见踪迹,直到现在。

按道理来说,这批头盖骨肯定是日本人手中,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也不知道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最终没人知道这批珍贵的文物去了哪里?

在这十大国宝级文物中,华夏九鼎、传国玉玺、随侯珠、十二金人应该是不会再出现了,一是因为年代久远,二是因为记载缺失,有太多的神话色彩在内,很可能早就遗失了,或者毁坏了,不会再出现了。

兰亭集序、永乐大典也有可能在某位帝王的陵墓中,没有被发掘出来,因为这种无价之宝不可能凭空消失了,尤其是永乐大典,是很大一堆的书籍,要占用很多的空间,将来也许有机会出现。

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只有五个

慈禧夜明珠、九龙宝剑有可能是被毁坏了,也有可能被人私下收藏,或者长眠于地下了,这两种国宝级文物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永远不会出现。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北京人头盖骨这两样国宝是一定存在的,很有可能被人收藏起来,只是现在不敢拿出来,将来有一天,一定会再次出现,尤其是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都找回来7个了,还有5个将来一定会出现,北京人头盖骨则是自然界存在最珍贵的文物化石,不可能轻易就消失,最大的可能就是被日本人拿走了并且一直藏着,迟早有一天会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