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步公卿代表生肖

一颗无名的星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松子酱shz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平步公卿代表生肖1

一颗无名的星星

——献给望女成凤的父亲

夜,静悄悄地来了,周围的一切慢慢变得模糊起来。月亮露出了大半个憨憨 的笑脸,于是天空变成了银白色,清亮清亮的,星星稀疏地分布在天际,忽闪忽 闪的,眨着眼睛,静谧如幻!

夜空中有一颗很亮的星,它比周围的伙伴都要来得亮,为此,它很骄傲,骄 傲极了。觉着谁都要让着它,捧着它。有一晚,同伴们说:“月亮可比你亮哦, 你别这么自大了”,它环顾四周,对着月亮就奔了过去,誓于月亮比谁亮,完全 忘记了要守护好自己的轨道。月亮对着它大喊:“别过来,别过来,快回去你自 己的位置,我们有各自的轨迹,我们各有各的长处,不要让虚荣心作祟。”话音 未落,只见天空划出一道火光,它永远消失在了太空……

我一直很喜欢自己写的这个小故事,不为别的,就是经常拿这个敲打、敲打 我的父亲,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为他总希望我是那一轮明月,而且还是农历 每个月十五的月亮,明亮不?而我呢,总是有意无意间出没得很随意,迈着自己 不变的步伐,自在轻松地闪着那一丢丢的光亮。气人不?哈哈!

没错,现在的我平淡无奇,无奇至可以划入到平庸之辈。因此,没少让父亲 愤愤不平。平心而论以我这平波缓进的行走方式,文曲星又怎么可能平白无故的 宠幸于我呢,依流平进,遇物持平可一直是这位神仙的工作作风。此时,我脑海 里出现了一个成语--雨露均沾!脑补一下满是学霸的画面,美不?哈哈!

修齐治平显得有些遥不可及,我这么说,估计你也不信。平步公卿看似光鲜 了,却多了些世俗功利,凡夫纷扰。我还是愿意平心静气的接受平凡,但一定不 是甘于平庸,这也是我的一个心境,因为我相信只要自己抱有理想,拥有着梦想, 不空想、不去幻想,脚踏实地,一定会照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夜空。

我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守护着自己的轨迹,闪着柔柔的光辉,围绕着月 亮做一颗无名的星星。

平步公卿代表生肖2

神煞推命法:

以生年干支神煞的变曜加入十二宫来论对人生的影响。

以生年干支配合下图,将图中的神煞,长生,星曜,套入星盘中,并参考说明解释。

神煞字义解释:

天官:主官星。

生官:主官高爵厚。

天禄(即比肩):主食禄、享福。

天暗(即劫财):吉星会化凶、要吉而不吉。

天福(即食神):主福寿。

天耗(即伤官):主失财。

天荫(即偏财):主父母荣荫。

天贵(即正财) :吉星有贵、凶星则贱。

天刑(即七杀):主犯刑。

天囚(即偏印):主牢狱之患。

天权(即正印):主威权、掌生杀之职。

天嗣:主子息。

红艳:主美丽、淫荡。

科名:主科甲、名望、官爵。

科甲:主科甲、登科、考试。

文星:主文章、秀气。

魁星:主文武前茅、官职。

官星:主辅君、仕政事、官职。

印星:国之玺、掌权印。

催官:主迁官、进职。

禄神:主奉禄。

喜神:主婚姻、财喜。

爵星:主进爵、官职。

天马地驿:主升迁、驰驿。

卦气:主有福禄。

天元禄:乃天干之化禄。

地元禄:乃干神、遇吉星则大吉。

人元禄:遇好星则好、坏星则坏。

天经地纬:主名利、才能。

职元:主职份、才华。

天马地驿:主行动、迁移。

斗标:乃为人受尊重。

注受:身命逢之定富荣。

天乙:乃白昼之贵人。

玉堂:乃黑夜之贵人。

文昌:聪明、智慧、文学。

天厨:主食禄。

岁殿:宜登殿、吉星临之吉、凶星守之凶。

岁驾:宜登驾、吉星登驾吉、凶星登驾凶。

禄勋:主财禄。

国印:主显爵、权印。

阳刃:主分离、横祸、昼生忌阳刃。

唐符飞刃:主分离、凶刃、夜生忌飞刃。

天雄:即白虎、破财、官事、疾病。

地雌:即丧门、主丧服、破财。

年符:主诉讼、即五鬼飞符。

月符:忌临身命限途。

大耗、小耗:忌临身命田财宫。

天耗、地耗:主雷惊、虎咬、蛇伤。

月廉、月煞:忌守命、行限。

值难:为凶星、见他煞尤凶。

的杀:即破碎杀、主破财、官事。

咸池:主桃花、风流。

大煞:即飞廉、身命限度忌之、为祸尤惨。

空亡:阳年空阳宫、阴年空阴宫。

孤虚:主孤寡、乃不良阻力之星。

孤辰:男怕孤辰、主鳏寡孤独。

寡宿:女怕寡宿、主鳏寡孤独。

三刑六害:主残伤、刑克、死亡。

劫杀、亡神:劫杀、灾杀、天杀俱为凶星。

天罗地网:辰、戌为恶、弱之地、官司。

反吟伏吟:主悲伤、哭泣。

伤官:主坏名。

禄元:主有财禄。

马元:主利动。

仁元:主延年、寿考。

寿元:主寿考。

血支:主血光。

血刃、血忌:主血毒、疮疾。

产星:主产生产。

太岁:怕遇凶星。

剑锋:怕遇刃。

伏尸:主大凶。

丧门:主丧服。

月德:主化凶为吉。

天狗:忌入子宫。

吊客:主吊孝。

病符:主疾病。

红鸾天喜:主婚喜事。

天哭:主哭泣。

披头:主孝服。

各星对十二宫二十八宿的影响:

论日:

太阳乃火之精。为人君之象。父之配。行度有盈缩。故明历者以七十余年。立岁差之法。以追日度之真。太阳过宫不同。推人命宫。未免有异。术者不可不审。自奎宿八度。至十三度为正庙。自娄宿八度。至十三度为正旺。自胃宿一度。至七度为次旺。躔虚房星昂四宿为升殿。狮子午上为本宫。乃中天离明之地。天光所照无私。会金水二星于身命二宫。皆主利名。文章贵品。清职忌蚀。怒火土同宫。则有害。夜生为背宿。昼生为向明。七政昭回日最尊。配人父道象人君。晨朝杲杲从东出。万国葵倾暖似春。照人命守人身。员满形容性又温。言语殊常人仰重。处心无党亦无嗔。或与水木相会合。文章卓荦动乾坤。金星同位好婚姻。财家财物送来频。夜见土星昼见火。须防病患及尊亲。首尾更来须恶死。紫气缁流及道门。忽有孛星相邂逅。疗痨说出病根源。临财帛。聚金银。田宅多招好佃宾。闲极位中兄弟贵。子宫逢只一人。六宫陷弱主父。八宫一世没灾迍。西没美妻颜似玉。九位逢之好远行。官禄有官兼有禄。福宫一世自安宁。相貌之宫美颜色。细将星宿好推评。

日入日度:主性忠直,有道艺,宜仕宦,得贵人委用,有声名,平生有福,作事长远。

     更是主星,昼生,有位,近君;面圆耳耸,眼大,主大贵。

     日日同宫显神功、生日时时要快乐、外出结缘乐无比、本来活在人事中。

  月度:主得父母力,为事有密谋,见事深远,善主财。

     是主星,有官位;不是主星只是大富而已。

     日月同宫主旧声、文章富贵有科名、昼夜分司兼旺庙、始知明主秉钩衡。

     父母恩爱助力好、身心两正朝中坐、岁白来合步步升、得高望重为人表。

  木度:主贵达,平生多福,合仕本乡官,多见金帛,晚年主富。

     日木同宫贵显臣、平生多福少灾祸、木星是主兼乘旺、必作当朝上贵人。

  火度:主作事清直,有福,性直不顾危亡,多历四处游荡。

     日火同宫失火灾、祸盈百六莫外遣、天灾遇此民遭厄、平心静气修福德。

  土度:主贵人委用,宜男女宫,亦多技巧,微贵或虚贵。

     日土相逢庆瑞饶、天产神龙佐圣朝、星临百六邦家泰、压力烦恼要推掉。

  金度:主好音律,欢乐,多怨少仁,平生多不顺,是主星,昼生加福力,

     有高官贵位。日金相遇多快乐、必产奇材异世伦、

     百六会时天福执、当知庆瑞在今辰。

  水度:主财帛丰足,多学多智,洁净,多好使钱,有贵人扶持。

     日水相逢庆瑞盈、欣逢水日贺升平、人生值此人中瑞、问世奇材播大名。

  紫度:太阳紫气喜相逢、润泽生民稼桩丰、百六会时祥瑞应、人生会此必三公。

  孛度:日孛同宫最不佳、只宜为族不为家、生逢白昼多灾疾、夜则康宁无叹喳。

  罗度:太阳正照被罗侵、火暴他乡儿没亲、先代家财多破尽、奔波衣食不顺心。

  计度:日计相逢景福昌、官尊直谏佐明王、怕逢朔旦生奸儰、百六如逢大不祥。

日入日宫:主作事明白,足学有智,好修善,有玄艺。

     是主星,昼生有位,夜生有财;非主星,昼生大富,不受贫苦。

  月宫:主得父母力。为人性密,作事难量,立机谋,与人结交无终结,

     少年远行损财。是主星,老年大富;非主星,微有福力。

  木宫:主为人聪慧,作事有断,多心机,善主财,是财帛宫,少苦老乐。

     火、土同宫,妨父母兄弟,是主星,昼生转加富贵;与罗计同宫,主灾祸。

  火宫:主为人性微急,作事明白,知人灾福,多智见,是财产,父多病,

     日生人及在阳宫,转佳;夜生,减半。

  土宫:主为人性沉厚,有威严,能营运,多财物。是主星,昼生大贵,夜生大富;

     不是主星,昼生少孤独,微有福力,更在土度,则凶。

  金宫:主有贤德,知未来事,因女人有喜,多计谋,好斗战,

     有好妻妾及子孙,兼主殊常有福。

  水宫:主性极聪明智巧,是文才,所为不定,能守事,常患冷疾,会天文,玄学。

     昼生,是主星,大吉。

日与角宿:日躔角宿号天成,晚岁丰享少亦贫,胆大心高超众庶,前程端拟大声名。

 与亢宿:日躔亢宿号天柱,学问文章有古今,为人欢乐最贤豪,性识孤高行未遇。

 与氐宿:日躔氐宿号天符,美貌堂堂出众徒,性快心高多自耐,江湖漂泊少年孤。

 与房宿:日躔房宿号天禄,洁净为人享清福,高才富学有声名,耿介超 还不俗。

 与心宿:日躔心宿号天昌,白日生人福寿康,若至晚年尤享福,一生终是足衣 。

 与尾宿:日躔尾宿号天枵,白日生人富益饶,性急多才人莫敌,夜生鄙俗事烦骚。

 与箕宿:日躔箕宿号天魁,俊义文章有大才,父母必须生贵子,官高位显列三台。

 与斗宿:日躔斗宿号天明,刚勇方为胆气英,产业经营辛苦置,老年丰富享安平。

 与牛宿:日躔牛宿号天机,机变犹长文藻驰,更得木星来赞助,荣贵声名天下知。

 与女宿:日躔女宿号天德,清秀聪明多智识,天文玄象性孤奇,白日生人最为吉。

 与虚宿:日躔虚宿号天司,耿直聪明胆气兼,白日生人多富盛,夜生逢此足迍邅。

 与危宿:日躔危宿号天隆,性直文章学问丰,营运资盼难积蓄,老年方见免灾凶。

 与室宿:日躔室宿号天福,胆气权谋性多欲,平生安乐少灾迍,父母康健延金谷。

 与璧宿:日躔璧宿水金运,皓魄相同福自绵,禄马更来相聚会,果然折得桂花鲜。

 与奎宿:日躔奎宿号端守,富贵荣华年寿久,文章高贵众难加,白日生人福自有。

 与娄宿:日躔娄宿号天宫,大尹公卿将相逢,年少便膺居鼎鼎,生时值此必兴隆。

 与胃宿:日躔胃宿号天解,令德性贤位安太,脾疾冷涎身有寿,日生却得年高迈。

 与昴宿:日躔昴宿号天房,耐事经营足食粮,才略机谋多智策,称为当世一贤良。

 与毕宿:日躔毕宿号天强,贤德才高万事昌,音律善通忧虑少,心多嗜欲行无良。

 与觜宿:日躔觜宿号天钧,足禄多能享世荣,学问渊源才挺出,此人名必播朝廷。

 与参宿:日躔参宿号天水,冷淡持身欲不累,少才多学富声名,官宫有禄终须贵。

 与井宿:日躔井宿号天弼,冠世文章增福力,公侯卿监世间荣,福禄恩波传子息。

 与鬼宿:日躔鬼宿号天流,先代资财用不休,巧计机关人莫测,心间多事出阴谋。

 与柳宿:日躔柳宿号天梁,仕宦须令仕本乡,金帛丰盈多积蓄,晚年须见禄荣昌。

 与星宿:日躔星宿号流泽,卿相当朝须得力,三方主曜旺高强,富贵荣华声赫赫。

 与张宿:日躔张宿号天正,才智聪明文武并,官星得力善星居,禄贵兼全增吉庆。

 与翼宿:日躔翼宿号天娄,贤德文才出智谋,若得木星同此位,定应官识守清幽。

 与轸宿:日躔轸宿号天 ,年少功名自鼎来,端洁为人须大量,定须九棘与三槐。

日入本命宫:太阳临命性融和、衣禄赢余祸散磨、东出寿长西没减、半生劳碌少年过。

      太阳在命九品迁、小人富贵足田庄、三合近强看紫气、陷没沉居事不全。

      太阳原是火之精、躔度偏宜金水星、若在命宫官禄上、平生天下有才名。

  财帛宫:日居财帛要阳宫、画生为福夜为凶、只忧计都来相克、财帛尤闲寿不中。

  兄弟宫:弟兄有若雁同行、岂使三宫陷太阳、虽是同胞如手足、分张名目置田庄。

  田宅宫:田宅宫中有太阳、须知安位最高强、膏腴万顷连阡陌、荣祖荣宗福禄昌。

  男女宫:太阳独行子难当、破损头男儿受殃、若有吉星来辅佐、二男异日贵非常。

  奴仆宫:奴仆之宫号陷方、照临君父岂为良、纵饶父体常清健、亦恐身年寿早伤。

  妻妾宫:太阳临照在妻宫、在望尊严德贵崇、莫使忌星兴悖逆、婚姻皇族也平中。

  疾厄宫:太阳来到八宫停、身体康荣福自生、设使忌星多犯克、反伤眠目不光明。

  迁移宫:第九宫中遇太阳、更无凶曜在其傍、好将平日胸中学、对策天庭谒帝王。

  官禄宫:太阳若在十宫居、抱负宏才仰大儒、或有水金相辅佐、官高职重掌机枢。

  福德宫:太阳临福遇吉星、更添命主必官清、若有吉星来辅卫、必然享福寿遐龄。

  相貌宫:相貌宫中名恶弱、吉星拱临合虚着、惟怕罗计月孛星、喜与太阳相倚约。

日入子宫:天官本是太阳星、遇夜生人却有情、若在日生光太昧、禄高到底总无成。

     太阳本是日华星、昼夜循环不暂停、若是日生多福禄、夜生终不免灾厄。

 入丑宫:太阳居丑号天幽、此位原来属斗牛、若是照临官禄地、管教一世尽优游。

     太阳年有三百六、催促光阴如迅速、晦朔惟忌计罗侵、夜生之人须减福。

 入寅宫:日居人马号天桑、光照东升遍万方、禄厚福高名必显、也应补衮坐朝堂。

     太阳始出拂扶桑、身命加临近帝王、福禄官宫居极品、若临五弱亦寻常。

 入卯宫:太阳出卯曰天乌、禀性明英大丈夫、多艺多才非俗士、一生荣显禄盈余。

     卯寅玄黄二八门、日生旸谷最英灵、田宅官宫身命贵、六宫十二祸深行。

 入辰宫:日出龙门角亢方、变名天爽最辉光、修文必定登科甲、管教声名达庙堂。

     日出龙门生角亢、天中曜影登虞泉、照临宇宙施恩泽、首尾相逢福绵绵。

 入巳宫:日临双女号幽微、禄厚权高势位巍、年少功名虽显达、蓝衣换取绿袍归。

     巳是日宫白阳乌、照曜乾坤总一如、无党无偏君子志、何愁福禄不安居。

 入午宫:日到离明曰少微、北为君位众星依、纵逢恶曜同宫分、也要还他着锦衣。

     腾光离位号朱明、日出乾坤万象清、此是太阳真庙旺、七强宫内保光亨。

 入未宫:太阳临未号天辉、日月交光世所希、设若太阴无落陷、君臣庆会管枢机。

     曜灵侵入太阴宫、错乱阴阳理不同、性硬气刚须怕妇、妻强夫弱挫英雄。

 入申宫:天暗元来属在申、太阳到此晦光明、若还诞昼逢此曜、作事须教百不成。

     太阳五月至于申、位属三阴一气阳、此是东君为失位、七强宫得也为殃。

 入酉宫:阳到金牛号九空、夜生虽大却亨通、日生用事俱无力、若变刑囚不善终。

     太阳东出没于西、喜逢吉曜会咸池、岁星若得来临照、福寿荣华晚更宜。

 入戍宫:日临戍位曰天枢、此地元来是旺居、更得太阴相会照、一生荣贵福盈余。

     太阳戍地日归藏、入庙君臣佐玉堂、四正宫中并八煞、一生富贵寿延长。

 入亥宫:太阳光照烁天门、玉玺为名象属君、倘若化为官禄曜、少年平步立功勋。

亥上朝天诸位拱、六阴之位来相并、玉玺为名象属君、子孝臣忠福禄盛。

平步公卿代表生肖3

本文载于王卡、汪桂平主编《中国本土宗教研究》第一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第132-173页。转自道教学术翻译与研究公众号。

摘要] 道教投龙简仪,源自中国远古时期至秦汉的传统天地山川崇拜和天道信仰及封禅等相关祭祀礼仪,经汉末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由高道折中就祭、望祭并借鉴巡狩和代祭,在古来投埋简册和早期道教“三官手书”礼仪的基础上,“实用化”地整理、改革和发展,“创造性的”加入“担当”神圣信使职责的“龙”而成,“实现”了“以龙负简”、“金龙驿传”、“通达神前”,堪称“函祭”。由敦煌本《大唐开元立成投龙章醮威仪法则》等文献可知,投龙简仪至迟因唐王室推崇道教而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祭礼,进而波及流传至五代和宋元明。及至清代,随着道教乃至国家整体的衰落,帝制的终结,逐渐被淡忘。道教投龙简仪“有创意的”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山川崇拜和天道信仰、龙崇拜、玉崇拜、金崇拜、文字崇拜、血崇拜、发崇拜以及权威崇拜等主要传统信仰与崇拜。这,大概也是该仪式能够在通天权的竞争中胜出并迅速得到帝王认同而成为国家祭祀礼仪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投龙简仪;龙崇拜;玉崇拜;血崇拜;函祭;一王教

一、引言

道教的投龙简仪,是在(大型)斋醮科仪的最后阶段进行的将告神文简和龙等礼器同时投放的宗教仪式(参见表1、2),简称“投龙简”、“投龙仪”或“投龙”等,也被认为是告文送达神灵的关键环节。是东晋南北朝以来重要的道教礼仪程序之一[2],也是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宗教仪式之一,其形成源远流长。概言之,可以说它源自中国远古时期至秦汉的传统天地山川崇拜和天道信仰及相关祭祀礼仪,经汉末五斗米道的天地水三官信仰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道们的整理、改革和发展形成,至迟由唐王室推崇道教而确立为国家祭礼,进而波及流传至宋元明。及至清代,随着道教乃至国家整体的衰落,帝制的终结,投龙简仪也逐渐被人们淡忘。但随着相关文物的出土和20世纪初法国汉学家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投龙》[3]一文的发表,又重新引起了学界的注意。沙畹这篇将近180页的长文,前半部分是据《道藏》、碑刻以及投龙简告文等对投龙仪的考察;后半部分为对规范投龙简前导仪式的道书之一——《太上灵宝玉匮明真大斋言功仪》的汉法翻译。该文可能是已知最早用近现代学术方法研究道教仪式的论著,所据文献之丰富,考证之翔实,令在该文发表近百年后初见之笔者仍为之惊叹。

表1 道教投龙简仪宏观仪程与相关科仪道经示例[4]

国内学者对投龙简仪的关注,虽然有些滞后,但近二十年以来也不断有结合最新考古资料的研究成果发表。刘昭瑞先生的《从考古材料看道教投龙仪》[5]阐述了“从秦代的《诅楚文》到五斗米道的三官手书,再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演变以及道教领袖如陆修静的整理,从而形成了道教斋醮科仪中的投龙仪”这一发展过程,并将投龙仪同封禅相比较,认为“唐以来的许多帝王未曾封禅泰山,但却有泰山投龙告神的活动,实际上可以说是泰山封禅在道教背景下的简约化。”不过,刘先生的进一步研究成果《秦祷病玉简、望祭与道教投龙仪》[6],阐释了古代山川望祭的内涵及其同道教投龙仪的关系,“使我们对道教投龙仪形成脉络的认识也逐渐更加清晰起来”了,并认为“汉代以后,与古代望祭形式最为相像的是道教的投龙仪”,似已修正其前文观点。有关这些,刘先生专著《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研究》[7]则表达得更加清晰,显示着持续研究的成就。王承文先生在博士论文《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中,用上百页篇幅(连同文献整理)考察了“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投龙简仪的形成和发展”[8],为所见国人相关论著中最为详尽者。张泽洪先生博士论文《道教斋醮科仪研究》[9]也介绍了投龙简仪,后又有相关内容的扩充版《唐代道教的投龙仪式》[10]发表。王育成先生的《考古所见道教简牍考述》[11]等文著录了大量历代投龙简及其告文。雷闻先生博士论文《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对投龙简仪也有较多关注[12]。恩师王卡先生虽尚未就投龙简仪发表专论,但也在巨著《敦煌道教文献研究》[13]和论文《嵩山道教遗留的几件文物》[14]中给予特别关注,同时将敦煌本《大唐开元立成投龙章醮威仪法则》定作笔者学位论文基本对象文献。由此,笔者也对投龙简仪展开了专题研究并持续关注,试图进一步探究道教投龙仪的起源,在了解该仪式对传统祭祀礼仪之继承的同时,阐明其创新、魅力与发展。

图1 英国著名作家哈代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主人公苔丝在被公认为上古天文与宗教遗迹的巨石阵度过她最后的自由时光。在那里,她和丈夫讨论了生死、永恒、信仰、灵魂、天神、上帝、祭祀等,然后在献祭石上安睡。醒后从容被捕,坦然赴死。这样的安排大概就是希望她死后升天吧。1979年版英法合拍同名电影以及后来的BBC同名电视剧都表现了这一场景。左图为小说书影,右图上下分别为电影和电视剧海报,皆示巨石阵,似显西方之天道崇拜。

二、埋简投书,禳灾祈福

——投龙简仪的传统宗教与早期道教祭祀渊源

同其他民族(如图1)一样,华夏先民也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了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天神崇拜及/或自然崇拜等原始宗教的形式。约6500年前的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古墓及相关仰韶文化遗迹(图2、3)[15],以及约5000年前的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圜丘与方丘遗址[16],这些考古发现的天文学与宗教学意义告诉人们,或由于如北斗七星或九星[17]斗柄指向与季节更替之类天象变化同物候变迁的某些规律性关系的发现,及至给人们带来较稳定生活的农业文明的诞生,中国先人早在远古时期就已把天看作难知却又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因素。于是,有了天神或天道信仰[18]以及相关习俗、仪式乃至理论体系。

图2 西水坡45号墓与相关仰韶文化遗迹分布示意图——死后升天之路

先民以为天神就在头顶上方的昊昊苍穹之上,于是筑坛近天以祭天。或以为高山更接近于天,从而有了登高山祭天礼仪。被誉作道教十大洞天之首的著名王屋山(洞天),其主峰即因据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筑坛祭天[19],也被称作天坛山。不过,在广为人知的诸多祭天礼仪中,最为高贵隆重者莫过于登封泰山。实际惯于将封泰山(或其他大山)祭天之“封”和禅其附近小山祭地之“禅”合称为“封禅”。现存典籍中最早直接述及封禅的是《管子·封禅》篇,其中记录了齐桓公同管仲谈论封禅的一段对话,文曰:

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 于是桓公乃止。 [20]

图3 图2中下起第3图——“御龙升天游星空”图放大

管仲将封禅的历史追溯到黄帝之前的远古时期,似同三皇五帝传说有关联。不论所述真实程度如何,它都反映了人们对待封禅的基本认识——封禅是至神至圣的礼仪活动,绝非随时随地随意可行。

对被认为至神至圣的封禅礼的最详尽先秦文字记述,也不过如此。即便可靠,也已难窥详情。不过,在大致了解前人相关研究的同时,笔者还注意到,如表2所示,文献显示道教投龙简仪所用礼器所寓崇拜与信仰元素,无一例外,都远在道教成立之前早已有之。那么,道教投龙简仪有何新意?何以吸引包括帝王在内的广大信众?下面将以见存礼器等为线索,结合相关文献加以考察。

由于公认有可考记录的实际封禅始于秦始皇[21],于是,一些学者认为封禅之礼仪实为秦始皇所首创。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有“工之子恒为工”、“农之子恒为农”(《国语·齐语》)的传统,而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作为“昔之传天数者”、“世序天地”的“重黎”之后,似乎也出自“恒为史”之天文兼史官世家[22]。《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了作者父亲司马谈对作为儿子的司马迁的临终嘱托,父亲司马谈以未能参加汉武帝封禅大典而引为终身遗憾,文曰:

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23]

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相信,关于封禅,即便《管子·封禅》和建议秦始皇封禅的齐鲁儒者所述并非全为信史,但也不至于纯属虚构,应当有过一些相关史实。司马迁本人更是直言作《史记》“以究天人之际”[24](《汉书·司马迁传》),道明了其继承“典天官事”这一世传家学沟通天人之神圣使命。

表2 道教投龙简仪所用礼器及其用法、用意。 表注:为投龙简仪源流考察方便,据杜光庭编《太上黄箓斋仪》卷五十五“投龙璧仪”整理列示。虽然暂未见专对金箓斋投简仪的类似说明,但既然此处所言黄箓斋适用于国家、帝王乃至庶人,或可用作投龙简仪之普适参考。

可考文献所载于公认组织道教确立之前实施过封禅典礼的只有秦始皇、汉武帝和东汉光武帝三位帝王[25]。其中,秦始皇似全无可依之先例,在兼听儒者(大概还有方士)之言后,弃儒者所议之繁文缛节,径自行登封,《史记·封禅书》记如:

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于是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葅秸,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显然,“太祝之祀雍上帝”之礼,应当是不尽同于儒者所尚祭祀昊天上帝之礼的。同时,也许正由于其“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以至相隔约百年之后被认为首先推行“独尊儒术”国策的汉武帝,首封泰山也还是只能在儒者与方士所议难决之后自制其礼,《史记·封禅书》记如:

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26]

元年,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艾安,搢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

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少君者,故深泽侯舍人,主方。匿其年及其生长,常自谓七十,能使物,却老。其游以方遍诸侯。无妻子。……[27]

少君言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28],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于是天子始亲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

……

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封禅用希旷绝,莫知其仪礼,而群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齐人丁公年九十余,曰:“封禅者,合不死之名也[29]。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无风雨,遂上封矣。”上于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数年,至且行。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欲放黄帝以上接神僊人蓬莱士,高世比德于九皇,而颇采儒术以文之。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禅事[30],又牵拘于《诗》《书》古文而不能骋。上为封禅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与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诸生行礼不如鲁善”。周霸属图封禅事。于是上绌偃、霸,而尽罢诸儒不用。

……

四月,还至奉高。上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人殊,不经,难施行。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荐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太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阴道。丙辰,禅泰山下址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江淮闲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蜚禽及白雉诸物,颇以加礼。兕牛犀象之属不用。皆至泰山祭后土。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

……

天子既已封泰山,无风雨灾,而方士更言蓬莱诸神若将可得,……

图4 新莽封禅玉牒(原文中为图4<左>)

图4 唐玄宗禅地祇玉册拓本(原文中为图4<右>)

汉武帝虽然也“尽罢诸儒不用”,且“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但因其首封是在继位三十年之后,准备时间长,登顶前曾“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太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31]。”且“明日,下阴道。丙辰,禅泰山下址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而后又多次再封,计五封泰山。只要武帝不事必亲躬不委他人,再秘也会为人所知,故对后世实际影响最大。于是,再过一百六十余年之后,东汉光武帝可“求元封时封禅故事,以封禅所施用”[32],乃至唐代仍旧“依汉武故事”而议。[33]

关于封禅礼仪的宗教派别归属,有些学者或由于他们把国家宗教看作儒教的缘故而将封禅也归属于儒教[34]。不过,笔者在从事道教科仪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倾向于从辅助帝王教化和祭祀的意义上理解儒教。儒教是传统宗法礼教的重要乃至在某种意义上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并不就是传统宗法礼教整体本身[35]。秦皇汉武在拟议封禅事宜时虽然都听取儒生建议,但作为行为主体,二帝都以自己的判断为准,当觉儒生建议不可用时毅然弃之。况且,现存最早直接述及“封禅”的文献《管子》也通常并不被认为属于儒家,而《论语》、《孟子》、《荀子》,以及虽为儒家所特别尊崇但如同传统宗法礼教一样未必专属儒家的《三礼》,却都未直接言及“封禅”。其实,儒者也只是以帝王为最高宗教领袖和祭司的政教一体传统宗法礼教的祭祀助理。他们可能是最主要的助祭,但也并未全部包揽。儒者,或正因为离作为最高主祭和最高权力中心的帝王太近,以及他们自己的思想倾向使然,反而既没建立起独立宗教组织,也未在终极信仰的建构上突破传统宗教。从中国古代社会未曾有过真正政教分离,以及从来没有出现过教权超过王权或政权的历史事实来看,也可看作实质上是政教合一宗法性国家宗教统摄着其他思想或宗教,相对于犹太、基督、伊斯兰等一神教,堪称一王教。儒家之外的其他传统思想和传统宗教成分,在受到儒者的排挤之后稍微远离了权力中心,但可能也正由于此,才得以逐渐汇聚到了在理论上相比儒家较多突破或超越传统的道家的旗号之下,组成了道教。当然,道教虽有其相对独立性,但仍对传统宗教有着较多的继承,继续同帝王保持着合作关系,依然是帝王治世的重要思想源泉和安身立命之宗教依托。这些,大概也是后成之道教投龙简仪能够跻身国家祭祀礼仪的深厚传统基础。

自《史记》发端之正史,唯有太史公的《史记》在《礼书》之外另设《封禅书》,而其他皆将“封禅”纳于一般《礼仪/乐志》或《郊/祭祀志》之类的史志之中[36]。这种现象可能也说明,汉武帝之后的儒者才逐渐接受了他们原本并不重视也不太了解的封禅这一传统祭祀礼仪。也许可以这么说:封禅,是君王重视但作为助祭的儒者并不熟悉的祭祀礼仪,其原因或由于做主祭的君王在封禅的一些主要环节秘密行持[37],并不为助祭(儒者或其他随从)所(完全)知晓。似乎这也说明,武帝所谓独尊儒术,只是在百家争鸣之后确认以儒家为常任助祭,但可随时根据需要让其他各家加盟,或根本不用助祭。《史记·封禅书》所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而颇采儒术以文之。”其中一个“采”字,直接表明君王是主祭,各家均为助祭,主祭因需选择性的采用助祭;至于“文”,似乎说明,对于封禅,儒术只是装饰,似锦上之花,而非作为基底的锦本身[38]。不论帝王们以何种心态或目的封禅或从事其他宗教祭祀活动,对他们作为祭主的这些心态或目的,儒者或其他各家都不能决定而只能影响,帝王们并不简单依照某一家一派的意愿行事。《封禅书》中有关秦始皇“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之礼封禅,和汉武帝“封泰山……如郊祠太一之礼”的记述,在清晰表明秦皇汉武帝封泰山所用之礼非儒家所重之祭祀昊天上帝之礼的同时,也明确肯定(国家)祭祀天神礼仪并非唯一,甚至还可能是族人天道信仰意识有而模糊且不甚强烈的例证。一系列事实表明,虽有“独尊儒术”之说,但族人从来都不认为通神或通天方式是唯一的。这,正是道教祭祀礼仪可能被帝王选中的基本前提。

古往今来,多数帝王都没有举行封禅之仪,这恐怕除了管仲对齐桓公所说条件或帝王所处时代的财力之类的因素外,也许更重要的是未见有封禅灵验的确凿事实。这,可能也是导致投龙简仪等更为便捷,而且可能被认为更加可靠向神送达愿望的祭祀礼仪出现的最重要原因。

在祭天之外,作为典型的自然崇拜之表现,祭祀山川,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亲自到山川所在地致祭,称作“就祭”。《仪礼·觐礼》中有:“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郑玄注云:“升、沈必就祭者也。就祭,则是谓王巡守及诸侯之盟祭也。”另一种是在城郊等处设立致祭远处名山大川的祭坛,遥望其致祭对象(不一定在可视范围内)方向进行祭祀,就叫“望祭”。如《仪礼·觐礼第十》所述:“礼日于南门外,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也就是望祭四渎与山川丘陵。当然,对日月星,只能望祭。《春秋左传·宣公三年》曰:“三年,春,不郊,而望,皆非礼也。望,郊之属也。不郊,亦无望可也。”《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一年》也有“望,郊之细也。不郊,亦无望可也”之说。可见,在通常祭祀中,望祭山川只是郊祭的附属或细节,为郊祭之配祭,不祭(最高之)天而直接望祭(天下)山川则不合礼制。关于山川之祭法,《周礼·春官宗伯》曰: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祇,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沈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

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类亦如之。兆山川、丘陵、坟衍,各因其方。……

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王晋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朝日。公执三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缫皆三采三就;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缫皆二采再就;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诸侯相见,亦如之。瑑、圭、璋、璧、琮,缫皆二采一就,以眺聘。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祼圭有瓒,以肆先王,以祼宾客。圭璧,以祀日月星辰。璋邸射,以祀山川,以造赠宾客。……

图5 红山文化玉龙 ( 原文中为图5<左>)

图5 良渚文化玉璧 ( 原文中为图5<中>)

图5 良渚文化玉琮 ( 原文中为图5<右>)

可见山川祭祀有牌位,用牺牲、玉器等。其中玉器,尤受重视,广泛分布的出土上古玉器(图5,依次为红山文化玉龙、良渚文化玉璧和玉琮),显示华夏先民有着广泛而源远流长的玉崇拜传统。[39]但是,这里的“狸沈”大概只有就祭时才可实行。对这些,投龙简仪等道教礼仪多有损益承袭。

古人认为山川能兴风生云、藏鬼致病、阻敌御寇、见证人世等等,故往往会有消灾除疾、舞雩祈雨以及盟誓见证等非常祭祀活动。如汉武帝元封初年亲临自元光初溃决达24年之久的黄河瓠子决口处,“沉白马玉璧于河”以祭河神[40]也属非常祭祀。“山盟海誓”,这一成语更生动地说明着类似现象在中国的悠久传统和广泛群众基础。[41]

图6 秦诅楚文石刻拓本

图7 秦骃祷病玉版甲正面

与前述汉武帝封禅时在泰山之巅封有告天玉牒相类似,祭祀山川也有投埋告文的,如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出土的春秋末年晋盟书、北宋时期出土的“诅楚文”(图6)[42]以及秦骃祷病玉版(图7)[43]等。特别是秦骃祷病玉版铭文中有“骃敢以介圭、吉璧吉纽,以告于华太山。”即其中至少有简(版,及所刻铭文)、璧、钮(纽)皆已同后世投龙简礼器与告文非常相似。

传统祭祀中常见的“简”(或版,或由其串联而成之册),其原型为用于书写的竹板或木板。用于传递信息时也就是书信,至今也还有书简之说。“简”,作为祭祀礼器,也就是给神灵的书信。其材质,为显恭敬或虔诚,以玉质(图4、7、21-23)为上,也有金(图10)、银(图16-18)、铜(图11)之类贵金属的,还有其他材质的。投埋简册,向神祈福,古已有之,封禅(图4)祷病(图7)皆用,道教继承。投龙简仪中的简是给神的书信。给天神送书信,也就是通天。投山简以告天,堪称代祭版或“函祭”版之封禅。道教投龙简仪成为国家礼仪,可以说是道教在“通天权”竞争中获胜的标志[44]。

秦骃祷病玉版铭文中提到的“吉纽”,其作为宗教礼器,当系表2所示道教投龙简仪(金)钮(图20下)之原型。亦即,金钮用作道教祭祀礼仪之投龙简仪的礼器之一,并非道教原创,而是承古新用。金钮所代之歃血,其来源当属血崇拜。血崇拜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由来更加久远。特别是在汉语中有“血浓于水”这一古谚流传至今,乃至被官方用以强调民族团结,显示着血崇拜深入族人骨髓。据此,道教以象征歃血之钮作为投龙简仪礼器,大致可理解为对以血崇拜为基础的歃血结盟礼仪的承袭和变通性应用,以企同神歃血为盟,同血脉、共命运。中国传统的宗法制,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也是血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45]道教投龙简仪只是以金钮象征歃血(可能在秦骃祷病玉版投埋时已经开始),而不实际杀生,或为中国祭祀礼仪的一大进步。

现存最早的关于帝王祭祀泰山及其他山川的文献记载见于《尚书·舜典》:

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46]

其中“至于岱宗,柴”就是燔祭昊天(上帝)并以泰山配祭,对泰山也是就祭。同时按序祭祀其他名山大川,则是望祭。司马迁作《史记·封禅书》与班固作《汉书·郊祀志》均援引上文。《史记》、《汉书》以及《后汉书中》述及汉代诸帝有关封禅事,或言“巡狩”,或言“封禅”,或合称为“封禅巡狩”。[47]对此类说法,詹鄞鑫先生认为“从本质上说,封禅乃是帝王巡狩四方而祭天地于当方之岳,原先并不是很神秘的事。巡狩制度的起源很古,当在舜时。巡狩而封禅于泰山也不迟于春秋。”[48]《春秋公羊传·隐公八年》有:

三月,郑伯使宛来归邴。宛者何?郑之微者也。邴者何?郑汤沐之邑也。天子有事于泰山,诸侯皆从。泰山之下,诸侯皆有汤沐之邑焉。

之记载。先秦文献多以“有事”(或“用事”)某山言致祭某山,至于“有事于泰山”实为泰山封禅,故汉武帝首封泰山后也曾下诏曰:“古者天子五载一巡狩,用事泰山,诸侯有朝宿地。其令诸侯各治邸泰山下。”(《史记·封禅书》)

又如《舜典》所述“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可见,泰山同其他各岳相比,并无特别之处,只因在东方而排在帝王巡狩第一方位。而且,“古者天子”封禅可能既没多大排场,也没传说的那么神秘。或确如詹鄞鑫先生所言:“由于偶然原因,秦始皇和秦二世东巡之后,来不及南巡北巡就面临灭顶之灾,自然也就不存在南岳封禅之事了。后世帝王秉承秦汉之礼,通常也只封禅于泰山。”[49]至于未见《舜典》述及的中岳,则可能因近天子而被常祀,以至被略其记。那么,武则天封禅中岳嵩山,与其说是破例,毋宁说是遵从古制,接续此前和高宗一起的泰山之封。

另外,除山川祭祀分就祭与望祭两种方式之外,各种祭祀还有祭主是亲临祭坛致祭抑或是委托他人代理致祭的“亲祭”与“代祭”之分。可委托他人致祭的代祭,因种种原因,难以事必躬亲的帝王常为之。[50]

至此,以告天之封禅为主线,兼及山川祭祀乃至诅咒祷病等杂祀,考察了可能为后世道教投龙简仪形成之原型的传统祭祀方式,投璧埋简,贯穿始终,特别是高规格的帝王或国家祭祀,玉简(册)玉璧不可或缺,这些也都为道教所继承。

古往今来的各种祭祀都有其目的性,只要不被认定必然灵验或被认为尚需增强功效,就必然出现被认为可能更加行之有效的新祭仪。在人们(特别是帝王)这种渴望行之更加有效的祭祀礼仪的社会背景中,道士们折中天地山川祭祀的就祭与望祭,并借鉴巡狩礼仪以及代祭等致祭方式,在古代投埋简璧和早期道教“三官手书”等致祭礼仪的基础上,兼顾血发崇拜,“创造性的”加入起着信使作用的“龙”,以强化和神沟通的“可靠性”——道教投龙简仪应运而生。

三、金龙驿传,上达九天

——引龙负简改造传统祭祀礼仪而形成道教投龙简仪

如前所述,投龙简仪作为东晋南北朝以来道教重要的斋醮仪式环节之一,也是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宗教仪式之一。其主要行事程序是在设醮祭祀天地山川岳渎之后,将金龙玉璧或连同刻写有名刺告文的金银铜玉简牍投山埋地沉水,旨在奏告上天,招真致灵,镇伏山川。据说金简(或玉简等)玉璧是向神灵传达帝王(或其他祭主)心愿的书信和信物,金龙则是传信的驿使(参见表2)。据此,不难发现前述古已有之的封禅、山川祭祀以及诅咒或祷病之类的简册投埋,等等,已显露出道教投龙简仪之原型。下面就对这些传统祭祀礼仪向道教投龙简仪的演变过程做一简略考察。

在道教成立之初,已有据汉代以来流行的天、地、水“三官”崇拜而形成的“三官手书”投放礼仪,《三国志·魏书八·张鲁传》裴松之注引述《典略》曰:

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

这里的“手书”投放,大概是道教在偏僻的西南地区对传统的投埋简册礼仪的朴素化应用,与天、地、水“三官”信仰相结合,已显露出向道教投龙简仪发展之端倪。

唐王悬河编《三洞珠囊·卷二》之“投山水龙简品”开篇引早期道经曰:

《洞神经第十四》云:凡学长生存神明者,山仁水智,动静所依。依仁者,静而寿也;依智者,动而乐也。乐近水,寿如山。山居翫水,长生之方也。当投简送名,拜见山水之灵。灵皇帝君,佑护善人,使弘仁智,长生神仙也。八节日寅午时,朱书白槿简一枚,曰:曾孙某州郡县乡里位姓名,志求长生,移籍太清,改死录,著生符。计字满简,诣山向王烧香,发鈩再拜,读简毕,再拜长跪,青纸裹,青丝缠,再拜岩石上,勿令人见,复鈩还,勿反顾也。诣水泛舟中流,再拜讫,向王发鈩心拜,读简毕又拜,裹缠如法,以净石系之,令沈。立春为始,三年二十四过,必能降真。若公私意外一节致阙者,更从初始。数满未感,功少行麤,更勤立功,精谨修之。久久神降,自知吉凶,幽显了然,道成乃止也。

显然所述为八节日投山水二简之仪[51],“发炉”、“复炉”俱备,从仪节看,已非常接近投龙简仪,但尚未见“以龙负简”,“龙”、“简”关系不明,能否称作投龙简仪尚可存疑。紧接着,又引经道:

《赤书玉诀上》云:元始灵宝告水帝,削除罪简。上法曰:灵宝黄帝先生,某甲年如干岁某月某日生,愿神愿仙,长生不死,三元同存。九府水帝、十二河源、江海淮济溟灵大神,乞削罪名,上闻九天,请诣水府,金龙驿传。某年月朔日,子于某国土地告文。

右朱书银木简上,以青纸裹简,青丝缠之,金龙负简以投三河之渊。初用金钮九只连简沉之,后投不须。三过都止,投简当于清泠之渊,北向叩齿三通,读简竟祝曰:

元始五老上帝高尊、十方至真、太华灵仙,赤文告命,无幽不开,上御九天,请下玉文,日月五星、北斗七元;中告五岳四方灵山,下告河海,十二水源、九府水帝、溟灵大神。今日上告,万愿开陈,请投玉简,乞削罪名,千曾万祖,九族种亲,罪相连染,及得我身,普蒙削除,绝灭种根,记名水府,言上帝前,七祖父母,去离八难,上登九天,衣饭自然,我罪释散,万神咸闻,请以金龙,关盟水官,请如所陈,金龙驿传。(随后是“山简”和“土简”相关文辞,从略)

所谓《赤书玉诀》,由名称和内容不难判定当即《道藏》所存东晋道经《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03/002),该经较完整的记载了投龙简仪,显然已经“请以金龙”“负简”“驿传”,可能也是见存最早的有关投龙简仪的记载。王悬河的这种编排,或许也是为了说明投龙简仪的形成过程。经文中的“千曾万祖,九族种亲”和“七祖父母”以及众多道经中的类似文辞,充分显示了道教的宗法文化传统。

《三洞珠囊·卷二》所提“青丝”,当同表2所列一致,其作为投龙简仪之礼器,意代“割发”,应当来自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的头发崇拜传统,孕育道教的中国也不例外,且有其独特性。儒家典籍《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显示了头发在中国传统孝道中的特别地位[52]。同时,中国古代还有在祷天祈福时削发以代牺牲表示用心恳切;妇女剪发以表坚决守志;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结婚”、“结发”,如汉苏武诗云:“结发为夫妇,恩爱两不疑。”显然,投龙简仪中以青丝代割发,同样是基于深厚的发崇拜传统。《尚书大传》卷二载:“汤伐桀之后,大旱七年,史卜曰:‘当以人为祷。’汤乃翦发断爪,自以为牲,而祷于桑林之社,而雨大至,方数千里。”后遂以“翦爪”为祈雨之典实。《三国演义》第十七回中则有一个曹操因战马踩坏麦田而“割发权代首”以自罚,以至“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的故事。足见头发对国人或族人之神圣。

用“青丝”代“割发”,虽然暂未查到其作为祭祀礼器的前道教文献记载,但相关崇拜与信仰早已深入族人内心,道教用之,更显示了其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源远流长、广泛而深厚的传统基础。

在王悬河之前,还有南朝陆修静编《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也征引了《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并作注解,其文曰:

夫受灵宝券盟,既有梯首,授简修刺,必由次第,中盟大盟,皆投龙简,其后八节甲子,别投三元玉简,如此方得四时登山,修真文之事。明真玉诀并有其详,而晚学闇惰,志性浅略,遇见一科,不加精寻,率意施用,遂致矫错,亡首失尾,永不悟非。若斯之徒,常为痛心,视其沦溺,惧伤慈教,谨依旧典,撰投简文次第,复为甲乙,批注法度,以启昧者之怀,自为门人成轨,岂苟施悠悠者哉。

真一自然经诀曰:弟子受书后,投金环[53]十口,告于十方,为不泄之誓,并十口奉师,放金龙,并于清泠之渊,求登仙之信矣。

此科是初受灵宝度自然券宫经,竟校当五过定重拜,黄缯章付经,名曰中盟,应投此一龙,以十口镮合龙,青丝缠简,投之清渊,简文依玉诀,告水官,法文如左。

明真科:三天受灵宝真文十部妙经,以金龙三枚,投水府灵山所住宅合三处,为学仙之信,不投此,三官拘人命籍,求乞不达。

此科是登坛大盟,佩真文赤书,二镮策杖之日,当以金龙三枚,金环二十七只,投山水宅三处,告盟三官,简文依玉诀如左。

玉诀曰:当以八节甲子之日,投三元玉简,除宿罪簿,言名上天,事事三过,诸天三官,更相嘱记,上天右别,万神敬护,千魔不干。

此科是大盟后投山水所住宅三处,处三过止,初一过处用一龙九只钮,后二过但用龙不须钮,合九简九龙二十七双钮。经云:以八节甲子者,总举大意耳,投此简要当以吉辰,不得用他日,若不值八节,别用甲子。

由其中文词可知,经中所述投龙简旨在强化所“受灵宝券盟”之“盟约”,斋主为教团内部受经者,似不同于金箓斋或黄箓斋投龙简仪,但很可能是这二者的教团内部基础与行持形式,而其中《明真科》当指《道藏》所存成立于东晋的《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03/022)。在该经中,上述引文之后还有“法依玉诀之文,有违考属地官九都曹”,即,《明真科》有关投龙仪的记述也依据《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对投龙简仪的这些基本认识,在唐末杜光庭删定的《太上黄箓斋仪》之“投龙璧仪”,和宋留用光传授蒋叔舆编撰的《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释投龙简”中都有所传承。

另外,成立于东晋的《洞真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卷下(01/034)之“封金简玉札五岳上法”曰:

太上常以正月一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一年三遣玉晨元皇、太极真人、领仙玉郎,诣东华青宫,校定真仙簿箓。其有金简玉名者,即言奏三元,随学深浅,玉童玉女防卫其身。若有漏泄,轻真慢法,为玉童所奏,虽有金简,即被除移名鬼官,身被风刀之拷,七玄之祖运蒙山之石,填积夜之河。

凡积学之士,每以其日,当夷心寂室,清斋静念,散香左右,朱书金简八通,紫绳结篇,以奏高上玉皇、东华青宫;玉札八枚,以奏三元。

……

都毕,以简札埋于所属岳,令玉皇篇在北,三元篇在西,青宫篇在东,入土三尺,坚筑其上。埋毕,北向伏地,叩齿九通,又呪曰:

名奏玉格,箓字上清,金简玉札,结篇皇庭,高上玄遐,三元幽冥,真官来降,谨关有灵,封简神岳,箓奏三清,列上东华,着我玉名,得乘玄舆,飞霞緑軿,上造三元,腾身帝晨。

讫,起再拜。

似与投龙简仪差别较大,但《无上秘要·卷四十一》(28/001)之“投简品”和“奏简文品”大段著录有关内容之后,又据《洞玄玉诀上经》(即《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上卷,03/002)和《元始灵宝告五岳灵山除罪求仙上经》(未见于《道藏》)著录了投龙简仪,可以推定,《无上秘要》编著者认为,《洞真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卷下所述投简仪,也是投龙简仪的来源或形成脉络中的一种流变。

如上所述,从历史上看,虽然第一次投龙简仪具体实行于何时何地难以精确考定,但由上引道教文献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东地区新出的上清经、灵宝经等经书中已开始出现投龙简仪式。亦即,可以推定,投龙简仪至迟成立于东晋末期,当时主要是作为灵宝金箓斋法或上清河图醮仪之附属[54]。特别是陆修静编撰《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时已有多部道经述及投龙简仪,这说明该仪式在当时已相当流行,同时期著名文人沈约(441-513)的《华山馆为国家营功德诗》更反映这一点,诗云:

沐芳祷灵岳,稽首恭上玄。帝昔祈万寿,臣今请亿年。

丹方缄洞府,河清时一传。锦书飞云字,玉简黄金编。

该诗虽未直言投龙简,但据笔者以重点符号标出的词语和标题中的“为国家营功德”,所言当为国家投简仪式。沈约的在世时间与陆修静(406-477)基本相当,但晚三十多年。既然如前文所考,投龙简仪早在陆修静之前已成立,再据诗中“传”“玉简黄金编”等语,那么,可推定沈约诗所涉投简仪很可能就是“以龙负简”的投龙简仪,亦即很可能至迟在沈约作该诗之时投龙简仪已经成为国家祭祀礼仪。

另一方面,从信众意识的视角来看,埋简投书、歃血割发,古已有之,道教承继,不乏信者,但或因缺少灵验事例,或因其投埋方式之简略而缺少神秘或神圣感,所愿能否确达神处,定有疑者。故,若简单沿用,难以显示道教与传统宗教之区别,难以让道教作一个独立宗教吸引信众以显示其存在价值。

图8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彩绘“驿使图”(左)和印有该图案的当今中国邮政储银行蓄卡(右)

驿传制度的成熟完备,大概也是投龙简仪形成并盛行的重要现实社会基础。中国驿传制度开创于殷商,以后代代相承,并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甲骨文里的“传”

字即取象于驿车。经上千年发展,至秦汉统一基本完备,深入人心(图8)。广见于道书所载或考古发现投龙简仪告文例行用语“金龙驿传”,或同其他词组合使用之“驿传”足为其证。

大概就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之中,某个或某些道士受到官方驿马传书启发,联想到了传说中可上天钻地入水、神通广大且在数千年前就已被认为可作通天通神之全能交通工具,并传曾迎黄帝成仙升天的龙(如图1、2、5、9)[55],或可充当信使,承担向神灵传递祈愿书简之使命。于是,如同世俗地方官员通过驿站系统向皇帝呈报奏章一样,有了道士“以龙负简”(图20、23)、“传书神灵”之创意,并行之于宗教实践,形成了道教投龙简仪。

图9 辽宁阜新查海前红山文化龙形堆塑

投龙简仪本身虽然并非帝王才能行用,但是,一种新的祭祀礼仪能否得到帝王 认可并行用,对该礼仪本身乃至其所属宗教整体都有着重要影响。自春秋开始的诸子蜂起与百家争鸣,实际上,从世俗方面来讲,是各家学派对辅助帝王教化百姓统领天下的优越地位的竞争;从宗教视角来看,是各家(后为各教派)对辅助帝王通神或通天的优先权的竞争,这种竞争也是天道信仰的一种表现。因此,既然道教本身在同儒家竞争辅助帝王通神或通天的优先权的过程中诞生,那么 道教的每一种祭祀礼仪也都可能同既有祭祀礼仪形成竞争[56]关系 。道教早期的“三官手书”源自传统的投埋简册致祭礼仪,且为其质朴化,在偏僻的巴蜀民间或可流行,虽含有祭天(或通天)因素,但恐难以吸引王侯上宰。在悠久的玉石(或广义的美石)崇拜、龙崇拜以及金崇拜、血崇拜和发崇拜文化传统中,在驿传制度的成熟完善、深入民心的社会背景下,基于“金龙负简、传书三官”创意的投龙简仪的出现,自然为之一新,并迅速受到帝王青睐。而且,由于其所需礼器之珍贵,投放地之讲究,并非专为帝王而制定的投龙简仪,实际上也就逐渐成了帝王以个人或国家名义行用为主的道教祭祀礼仪[57]。从这个意义上讲,或许可以说,道教投龙简仪在道教确立和保持其作为儒道佛并列三教之一流传于世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四、道教投龙简仪作为国家重要日常祭祀的兴盛与发展

从唐宋及至元明,留下的重要文物,道士奉敕为帝王祭祀山水投龙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