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理解代表什么生肖

夜读 | 生活变好的七种迹象,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华社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不求理解代表什么生肖1

积极且热忱地奔赴自己想要的人生。

重视自己的健康和快乐

用心对待一日三餐,开启规律的作息。

从此刻起,推掉不必要的应酬,多腾出点时间给自己,去感受并珍惜寻常日子的小幸福。

不再因为任何事伤害自己的身体,遇到问题,不要一个人硬扛,多和家人朋友聊聊,释放出自己的压力,调节好自己的心情。

健康是1,其他都是0,保重好自己,未来才有无限可能。

做事积极且自律

当一个人勇敢跳出舒适圈,拥抱新变化时,就往期许的人生又迈进了一大步。

不要被懒惰控制,不要再荒废时光,去钻研有意思的领域,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和才华。

不找借口,不畏失败,步履不停,积极且热忱地奔赴自己想要的人生。

每一天都好好努力的你,一定会如愿以偿,变得更加美好。

保持干净的气质

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井井有条,自会福气满满。

保持良好的个人习惯,让生活充满阳光的味道。

清理干净自己的生活圈,把时间留给值得相守的家人和朋友。

任何时刻,坚守住内心的诚实与坦荡,干干净净做自己。

着舒服的衣,持澄净的心,温和待人,清白生活,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有更光明的前途。

拥有治愈自己的能力

能够治愈自己,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力。

多用成长心态看问题,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柔。

棉花糖一样的云朵、绚丽浪漫的晚霞、夜空中明亮的星,都在告诉你:坚持下去,你会遇见更多奇妙的景色。

不要垂头丧气,不要为难自己,要相信你值得被爱,值得被温柔以待。

不在意别人的眼光

人生总会有很多不被理解、不被认同的时刻,别慌张、别妥协,忠于自己,继续走下去。

不要在意流言蜚语,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过想过的人生。

不要畏惧年龄,不要害怕失败,不要轻易将就自己的人生,不要让自己遗憾和悔恨。

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自己的时区里踏实前行,不焦虑、不气馁,静得下心,更沉得住气,坦荡从容地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遇到难题,既然开心与否都要解决,倒不如开开心心地去想解决办法。

不要传播负面情绪,更不要喋喋不休地抱怨,放宽心,保持乐观,一切烦扰、担忧都会迎刃而解。

生活里碰上糟心事,别冲动,退让一步,以宽容、豁达之心处理问题。

别说伤感情的话,别说负能量的话,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将心比心。

心里始终装着善良和温柔

世界很大,诱惑很多,选择善良的人,都是人间宝藏。

那些逆行而上的守护,雪中送炭的真诚,不求回报的付出,都会被看见、被铭记、被传递。

正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怀揣着善意、始终向着光亮那方的人,一定会有更多好运气。

善良的人,值得拥有这世间最美好的幸福。

愿你成为一个温暖、善良且有力量的人,真切地为自己的人生感到骄傲。

点亮“在看”,愿你在每一天,炙热地活,快乐地爱,不辜负时间,不错付真心,不敷衍自己。

(收看收听更多《夜读》文章,请关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下载新华社客户端。)

主播 | 董千齐

作者:一本叔 来源:一星期一本书(ID:yer808)

监制:姜晨、吴炜玲

编辑:雷雯雯、李昂、王宜玄、袁亨瑞

美术设计:赵丹阳

画家:俞致贞

实习生:何凌霄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

不求理解代表什么生肖2

深秋,豫西伏牛山南麓,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正在举行新毕业干部授衔仪式。

摘下“一道杠”,换上了“一杠一星”,排长廖泽星心中有喜悦,也有些许失落。作为改革后全军首批本科毕业的少尉军官,廖泽星坦言:“中尉变少尉,说没有落差那是假话。”

思想上有落差的不止廖泽星一个。前不久,郑州联勤保障中心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对90余名新毕业干部进行思想调查,不少人觉得自己“吃了亏”。

“不能让新毕业干部带着思想疙瘩开始他们的第一任职。”该中心按照集中培训、当兵锻炼和岗位实践等步骤,精心筹划组织为期3个月的岗前任职培训,帮助这批少尉排长夯实走好军旅路的思想和能力素质基础。

让廖泽星没想到的是,集中培训刚开始,他就被博士夏彦民深深触动。夏彦民今年30多岁,已经结婚生子。但廖泽星发现这个年长他好多岁的博士在训练场上甚至比他还认真。特别是在进行刺杀操训练时,由于基础较差,夏彦民自我加压反复操练,手掌磨出好几个水泡。

“您是上尉,咋比我这个少尉还拼呢!”有一次训练间隙,廖泽星随口问夏彦民。没想到,这位博士郑重地回了他一句:“肩章上的星星多少与能力强弱有时不能画等号,起点低也不意味着责任少……”夏彦民的话意味深长。

说来奇怪,有时候点醒一个人真的不需要长篇大论。从那天起,廖泽星发现自己正慢慢解开肩膀上扛几颗星的心结,开始抓紧弥补能力上的差距。

集训进入第二阶段,廖泽星被分配到某仓库当兵锻炼,很快就感到自己不合群:文化娱乐,想约几个战士打牌,半天也没喊来一个;学习讨论,自己的观点经常与战士相左;体能训练,下士张嘉鹏3000米跑比他快将近1分钟……

“体能一直是我的强项,谁知道和连队战士比起来,还是有差距。”令廖泽星着急的,还有更多的差距。前不久,廖泽星作为警卫勤务分队分队长,跟随单位参加某演习任务。到达演习地域后突遇暴雨,车辆装备陷在泥水中。此时,廖泽星发现伪装网、大镐等物资器材不够用,而生活中的盆盆罐罐却带了很多,并且码放顺序混乱,取用很不方便。随后,在警戒防卫配置、生活要素展开等环节,廖泽星更是手忙脚乱,之前背得滚瓜烂熟的预案一下子都忘了……

那晚过后,廖泽星痛定思痛,刀口向内自我剖析,查找出10多个问题,并下定决心集中精力提升素质,把本职工作干好。他还给夏彦民打了电话,说他彻底想明白了,能力不过硬,军衔再高也得不到官兵发自内心的认同,自己也不会真正收获成就感。

如今,按照岗前培训计划,廖泽星正在某仓库进行岗位实践,预任警卫勤务连排长。据战士们介绍,现在的廖泽星令人刮目相看:体能训练,总是冲在最前边;专业训练,甘心拜士官骨干为师;站岗,老把自己排到凌晨第一班;公差勤务,经常第一个扛起铁锹扫把……仓库政委王辉也对他竖起大拇指,欣慰地说:“这个少尉排长工作很扎实!我能从他今天的表现中看到他美好的发展前景!”(刘会宾、李磊)

从少尉起步又何妨

读完这篇报道,细细回味廖泽星从心存失望到充满希望的心路历程,心里久久难以平静。我深知,这样一段心路历程绝非一篇报道或者有形的文字所能呈现,背后不知要经历多少内心的抗争。作为过来人,我想为廖泽星热烈鼓掌,也有几句话想对他和像他一样的少尉排长说说。

平心而论,廖泽星最初的失落再正常不过。推己及人地想想,假如我是他,我也难免为此心意难平。毕竟都是本科毕业,为何前一年还可以授中尉军衔,过了一年却只能授少尉军衔?因为,对军人而言,军衔不只代表级别,更关乎荣誉。

廖泽星是幸运的,他在郑州联勤保障中心组织的新毕业干部集训中碰到了夏彦民这样一位思想过硬、见识深刻的好战友、好兄长。当然,坦白说我觉得夏彦民对廖泽星说的那番话算不上什么“金句”,我相信类似的话肯定还有别人对廖泽星说过。为什么夏彦民的话他听进去了?道理很简单,就四个字——行胜于言。因为夏彦民所讲的道理,他自己首先做到了,所以当他要“教育”廖泽星时,只需要轻轻一句话,便能点醒梦中人。

廖泽星更是积极向上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才会在授予少尉军衔时产生失落情绪。我坚信,只有那些不求上进者,才会在成长进步受影响时心无波澜,而强军事业需要的绝不是这样的人。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积极追求进步,我们这支军队才能阔步向前。

话说回来,因为廖泽星积极向上,所以他懂得反躬自省,认识到不能再陷在一己的得失里自怨自艾,那样不仅于当下无补,还可能让自己的明天变得灰暗。只有心里装着大目标、装着更宏大的东西,才不至于在小问题上迷失自己。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们总是对自己失去的东西格外敏感,而对获得的东西不以为意。其实,如果我们跳出自身来看,就会发现当我们在承受着改革必然带来的阵痛时,改革的红利正在有步骤、大面积地释放,惠及军人军属的福利待遇肉眼可见,军官的成长路径日渐清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天的阵痛,必将孕育出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期待廖泽星日拱一卒、稳步前进,也祝福所有的少尉排长在基层茁壮成长。(范斌)

来源:解放军报

不求理解代表什么生肖3

【读书者说】

作者:金鑫(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在杨振宁先生百岁寿辰到来之际,商务印书馆推出了《我知道的杨振宁》。该书作者是南开大学的葛墨林院士,他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与杨先生相识,八十年代曾多次赴美追随杨先生开展物理学研究,还在杨先生的直接领导下创建了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并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杨先生交往40余年,葛院士积累了数百封通信、邮件,千余张照片,大量文件和报刊文章,这些材料确保了《我知道的杨振宁》一书内容的丰富性和真实性。同时,身为物理科学家、生活中与杨先生接触最多的朋友,葛院士还为该书注入了精到的专业眼光和难得的日常视角。透过他的目光和回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精神、有成就,有热情、有品位的“真人”杨振宁。透过书中那些生活点滴,我们也会看到这本书另外的价值——真实记录两位物理学家的经历与交往,从一个特定角度书写了一段物理学科史和中国科教事业的发展史。

《我知道的杨振宁》葛墨林口述并审定金鑫整理商务印书馆图片选自《我知道的杨振宁》

“杨先生为祖国做了很多事,只是他自己不愿意说”

杨振宁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回国访问的顶尖科学家,晚年放弃美国国籍回清华任教,爱国始终是其精神底色。葛墨林说,“杨先生为祖国做了很多事,只是他自己不愿意说,很多人并不知道,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他的爱国精神。”从设立交流基金支持中国学者去海外学术交流,到将国内学者优秀成果介绍出去、扩大中国物理学的国际影响;从创建南开理论物理研究所、清华高研院以推动科技人才培养,到出任三项科技奖励基金评审、亲力亲为;从组织国际学术会议推动中国物理国际化,到全国各地授课演讲勉励青年学子,为祖国科研、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贯穿了杨振宁的一生,也成为《我知道的杨振宁》一书的思想主线。

难能可贵的是,葛墨林不仅记录了杨振宁为祖国作出的贡献,作为很多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还将自己记忆中的很多细节、片段融入书稿,使全书内容更充实,也使杨振宁的爱国精神更生动、可感。

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是在杨振宁的直接领导下成立的,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发展方针,成立后不仅邀请世界一流学者到研究室交流、短期任教,还组织了很多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而这些都离不开杨先生的鼎力支持。葛墨林印象最深的是1992年举办的“理论物理中的群论方法”国际学术讨论会,当时邀请了250余位国际学者参会,那也是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第一次举办大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杨先生不仅为这次会议确定议题,邀请国际一流学者参会,对会议的具体组织工作也投入了大量精力。他让自己的秘书、有丰富举办国际会议经验的黄美芳早早到南开参与会议筹备,并为会议捐赠计算机、打印机和供茶歇时使用的咖啡机。杨先生甚至细致地想到会场窗帘,专门提醒注意窗帘的遮光度,以保证会场有适宜的光线。杨先生还要求统一外国专家和国内专家的餐食补助,自己筹钱补贴差额。会议经费按照面值分成好几沓,其中还有20美元的小面值,因为杨先生怕国内换美元不方便,小额面值便于使用。如果不是葛墨林这位亲历者的记述,我们很难将安排咖啡机、调整窗帘、把经费换成美元零钞这些小事与杨振宁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系起来。但为国出力,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事,他想得就是这样细致,做得就是这样周到。

1987年,与杨振宁先生(右)在南开大学合影。图片选自《我知道的杨振宁》

“做研究,杨先生强调‘宁拙毋巧,宁朴勿华’”

葛墨林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多年,做出了杰出成绩,他谈杨振宁的物理学研究自然更为深入精当,这也成为《我知道的杨振宁》的一大看点。

“杨—米尔斯”场、“杨—巴克斯特”方程是杨振宁最突出的研究成果,葛墨林不仅在物理学发展角度介绍了这些成果的重要价值,还通过他听到的顶尖学者的评价、看到的国际会议上对杨振宁的高规格礼遇,十分直观地呈现出杨振宁的国际影响,同时也丰富了普通读者对杨振宁物理学成就的认识。

与专深的物理学成就相比,葛墨林谈得更多的是杨振宁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书中有一张插图是杨振宁送给他的题字,“宁拙毋巧,宁朴勿华”。葛墨林认为这八个字最能体现杨振宁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

学界都知道,杨振宁非常善于把握物理学的发展趋势,所以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建议未来一段的研究方向和组织国际会议的主要议题,在他的指导下,理论室也做出了很好的成绩。葛墨林认为,杨振宁能准确预测物理学发展趋势,不仅源自对物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更来自他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据葛墨林回忆,每当大家有好的想法或者新的问题需要请教杨先生,就会和他约着见面交流,讨论中杨先生往往是先认真听大家的发言,随后就让大家到他的研究室找他的演算记录,原来很多新想法新问题他早都认真思考、演算过。很多人只看到杨振宁取得成绩的一刻,以为只是因为他的天分,其实那些预测和成绩来自他不停地思考和反复的演算。一屋子码放整齐的演算记录与伟大的科研成绩,很好地诠释了科学家求真路上“拙”和“朴”的力量。

杨振宁做物理很务实,葛墨林举了一个杨先生晚年的例子。近年来,随着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实验发现了希格斯(Higgs)粒子,中国也出现了建设更高能量加速器、争取发现更多新粒子的声音。对此,杨振宁是反对的。他认为,高能物理已不再是朝阳学科,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希格斯粒子花了上百亿欧元,中国不宜把钱花在这个领域。他提倡高能物理向国家实际需要的方面发展。这个想法,他曾与我国加速器创始人之一的方守贤院士有过多次深谈,后来方守贤领导建成了基于布拉格散射原理的治疗癌症的质子加速器。杨先生以97岁的高龄,亲自去散裂中子源建成的地下实验室参观,称赞它将成为国家利器。可见,杨振宁做科研,不盲目求新求大,他主张将有限的国家财力和科研人员的精力优先投入国家发展需要的方向。这是一种务实的科研精神。

杨振宁先生给葛墨林的题字图片选自《我知道的杨振宁》

“杨先生帮助过太多人,而且是真心的、不求回报的”

在《我知道的杨振宁》一书的序言中,葛墨林说,“我是一个从事物理教学、研究的教师,没有什么背景,研究水平也不算高,却深受杨先生的恩惠,而杨先生一向施恩不图报,其实杨先生还关怀帮助过很多有才干的能人,他们的回忆录中一定都会有对杨先生的回忆”。这段话道出了葛墨林要出版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总结出杨振宁真诚交往、乐于助人的品质。葛墨林书中回忆了很多受杨振宁帮助的事例:比如,帮他联系赴美,在石溪期间给予他学业、生活等多方面的支持,在重要的职业节点给予他指点和提携……其中很多细节是非常感人的。

帮助北京大学高崇寿在美补办医疗保险;为身患重病的好友邓稼先寻找最新抗癌药;替被蒙骗的王淦昌在海外媒体发声以正视听;支持经历坎坷的杨建邺写书并给予鼓励……葛墨林在书中还记录了很多自己亲见的杨振宁助人的事迹。这些人里有杨振宁的好友,有他敬重的学界前辈,也有后结识的晚辈和本不相识的普通人。无论什么人,与自己是什么关系,只要杨振宁知道他们做有意义的事而遇到困难,都会主动施以援手,过后自己绝不再提,更不求任何回报。所以,书中记录的很多事、很多细节都是首次公之于众,这些内容无疑会使我们眼中的杨振宁更立体、更丰满。

“杨先生就读于西南联大,人文素养方面是很高的”

杨振宁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但他的童年在清华园度过,后又就读西南联大,受到过很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勤于学习,有着很高的人文素养。葛墨林对此深有体会,在《我知道的杨振宁》中也有很多记述。

杨振宁不善于打理自己的生活,吃穿用都很简单;但简单的物质生活背后,是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喜欢看艺术展、看戏剧演出,喜欢钢琴和音乐。除了这些爱好,杨振宁的文化素养还体现在他的文字上。葛墨林在书中插入了很多杨振宁的信件,无论是写给前辈科学家、后辈新人,还是写给官方媒体、个人挚友,书信的语言都非常得体,既能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也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谈问题、想办法。准确、得体、真诚,是杨振宁书信的共同点,是其文化素养在语言修辞方面的体现。

书中有一封1997年杨振宁写给西南联大同窗许渊冲的信,当时二人已多年未联系,杨振宁从读到许渊冲《追忆似水年华》和《回忆录》中的段落谈起,再说到希望可以读到全文,最后相约北京见面。以有共同回忆的文章起笔,以认可老同学的作品接续,最后相约见面,既化解了久未联系不知从何说起的尴尬,又迅速建立起同窗的共情,寥寥几笔,智慧和素养都体现出来。

除了联大同窗,杨振宁还与很多知名作家、文化名人有交往。书中收录了一封巴金写给读者郭高岱女士的信,其中谈到“昨天杨振宁先生又来看我,谈得融洽,我把《探索集》送给他。我主张对知识分子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爱,他也同意。”与《巴金日记》对照可知,这封信写于1981年,杨振宁借回国机会专程到上海看望正在写作《随想录》的巴金,还带去了两瓶法国葡萄酒作为礼物。杨振宁后来在演讲中曾多次提到现代文学馆、谈到巴金的《家》,也会说到与巴金的这次会面。

葛墨林说,“杨先生就读于西南联大,文化素养方面是很高的”。除了上述这些,本书还记录了很多杨振宁与作家、文化名人的交往和书信唱和,其智慧和文化素养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葛墨林与杨振宁交往40余载,在思想、科研、教育和日常生活方面都有颇多交流,在此基础上完成的《我知道的杨振宁》,在回忆录中是非常难得的,其中既有深刻的认识,又有细节的感受,既把握住特点,又涵盖多个方面。这些优长汇集一书,呈现出一个“真人”杨振宁。对于杨振宁先生这样一位科学巨人的寿辰,无疑是一份很好的礼物。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2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