婶字代表啥生肖

记临清市东乡康庄一带的旧时婚俗(上),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齐鲁壹点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婶字代表啥生肖1

文图 |刘荣道

(敬告:全文分上集和下集推出。上集含提亲、落(lao)帖儿、看日子、拉担陪送;下集含娶亲和回门)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仅是社会传统、父母长辈的愿望,更是人类自身繁衍生息的必然。这件人生大事是通过“结婚”来完成的。(图1)

“结婚”是男女双方郑重结为夫妻的仪式。新郎按照仪式迎娶的新娘,就是对新娘“身份地位”的肯定。即俗称的“明媒正娶、原配夫人”。同时,宣告了新婚夫妇婚后生活地正式开始。

“结婚”是先后依次通过“提亲、落(lao四声)帖儿、看日子、拉担陪送、娶亲和回门”等六项程序来完成的。其中“娶亲”最为关键、隆重——因为需要本村的男女老少街坊们兴师动众地帮办,才能完成。其他五项为过渡性程序。

随着时间、年代地推移和更替,全国各地均形成了各自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深受本地域乡亲们接受、认可、欢迎的婚俗。

本文所介绍的是,临清市东乡康庄一带1957年以前的婚俗(1957年以后基本实行了大大简化了的现代婚俗)。

提亲

古语云:“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就得有人说合,即“提亲”。从事提亲的人叫“媒人”或尊称“大媒”。有以下两种。

一、专职媒人。(图2)

这种媒人一般都是伶牙俐齿的“大忽悠”,女性居多,俗称“媒婆儿”。她们不但能说会道,而且介绍双方的情况时,绝对是“报喜不报忧”、“隐恶扬善”地两头儿瞒。但是尽管瞒,因为“儿女的终身大事必须慎重再慎重”,所以,还是挡不住双方的家长,私下里会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扒门子,选择、打探有门路儿的亲戚、同学、至交,央求或委托他们,去仔细地给打听一下对方家的真实详细情况——

1、如果打听到一方有什么缺点或丑闻,另一方找到媒人“理论”时,都会被巧舌如簧、胸有成竹的媒人给怼回去,她驾轻就熟地慷慨陈词:

“你怎么相信这个呢?‘打听’这种事儿本来就是没真事儿的事儿嘛:你打听到对脸儿的,就能听个好话儿,打听到不对脸儿的,就给人家瞎编、造谣儿、抹黑、踢媒!难道你真不知道吗?这种坏良心的人多了去了!再说了,谁能为人为得这么到哇?谁在村里还没个仇人?谁还没个不对脸儿的呀”?

2、打听到对方的皮肤有点儿黑。媒人早就准备好了“台词”:

“黑?好哇!黑么黑的恬静呀!”

我有些不解,特意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第1289页有解:“恬静”即“安静;宁静”的意思。

这就让我有些不怎么相信了:

“怎么着?皮肤黑一点儿的男、女孩子们,就一定会是‘安静、宁静’的?而白皮肤的男、女孩子们,就肯定是‘不安静、不宁静’的了呗??哪有这回子事啊”?!

3、又打听到“男方大不少岁”。媒人就会不假思索地说:“大?好哇!巴不得呢!大了知道疼人呀!”

4、男方嫌女方大几岁。媒人也会张嘴就来:

“哇!太好了!这种好事儿精心找还找不着呢!”

意思就是“无论女方大多少岁,都是男方‘可遇而不可求’的‘福分’!”

那套公式化的吉祥话儿更多。你像:

“女大一抱金鸡,女大二金满罐,女大三抱金砖,女大四福寿至,女大五赛老母,女大六乐不够……”

这要是用赵本山的话说就是:

“嘻嘻,真会整词儿”。

为了提高效率、多赚“辛苦费”,媒人们的手里总是攥着几张“好牌”,且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地往返、奔走多家。因为他们任何时候“都不是只说一合媒,而是同步穿插着说几合媒”,成功率应该在六成以上。期间,除了因个别人家出了意外事故而混不上饭以外,两头儿都是好吃好喝好烟好酒儿好待承。最后,说不成,赚饭吃、白跑腿、散伙;说成了,根据双方的家境、满意度和说合中的难易程度,收取或多或少的报酬,叫“谢好”钱。

二、临时媒人。

这种媒人不是从事说媒这一行的,而是一方的:

1、奶奶、婶子、大娘辈分和嫂子等系列的家人;

2、姑舅姨娘等系列的表亲戚;

3、街坊邻居、其爸妈或家人在本村或外村的相好、朋友等。

他们说媒的动机是:

1、受托。

男(女)方的父母熟悉某村或本村有一个漂亮利索的俊闺女或英武帅气的小伙子,和自己的孩子既年龄般配、门当户对,双方的条件又不相上下、于是孩子的家长便托其去说合;

2、主动做媒。

自己的亲戚、朋友家有个优秀孩子,觉得和对方孩子挺合适,且自己还在两头儿都能说得上话。为了亲情、友情,就一手托两家,成全美事一桩;

3、亲上加亲。

就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和亲戚家的孩子成婚很理想。但是这种婚姻有个禁忌:为防止“姑血倒流”,舅家的男孩子可以娶姑家的女孩子,而姑家的男孩子则不能娶舅家的女孩子。

(说明:这属于“三代以内的近亲结婚”,已于上世纪的70年代被依法废除)

建国前,婚姻全部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做主,本人没有选择的权利。所以“盲婚哑嫁”的情况居多。即:

不允许男女双方在结婚前见面儿,所以对方的面容长相、高矮胖瘦、身体形象、和人品素质状况等一概不知。直到入洞房后才能看到对方的“庐山真面目”。届时如一方或双方极不称心,也“无力回天”!因为已经拜过天地,成为实质上的夫妻了,只能是被强行地“捆绑”在一起,苦度终生。所以导致入洞房后的悲剧经常发生:

1、男方因气不过连夜离家出逃远遁,害的女方终身守寡;

2、新婚夜,女方远离喜炕、严守玉身、拒绝触碰,连夜或次日清晨跑回娘家,永不返回!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陋习观念,在建国前的人们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表现为“人们纷纷趋之若鹜、心领神会地‘为己所用’!”

这不,媒人刚刚登门提亲,男方家就迫不及待地去“合婚”,就是求算命先生算算俩孩子的属相“使着了吧”?八字“合”吧?(图3)

(说明:之所以叫“八字”,是因为每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四项,都是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的一个字组成的,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共八个字。比如“甲子”、“乙丑”、“丙寅”和“丁卯”……)

“合婚”时,男方的家长报上双方的属相和“八字儿”时,算命先生就像煞有介事地打开《相书》,仔细查阅,根据《相书》上罗列的“什么属相和什么属相‘使着了’、‘大吉’,‘使不着’、‘相尅’或‘犯忌’”等等公式化的内容,信口雌黄地作出“权威性”的结论。男方的家长就如获至宝、虔诚地接受、利用那个“神圣结果”,来决定这桩婚姻的成或散。结果是造成了不计其数“棒打鸳鸯两分离”的悲剧婚姻。比如:

双方本来是“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爱慕有加的甜蜜情人,却因属相“使不着”、“相尅”或八字“不合”,而被活活拆散!逼迫许多恩爱恋人毅然私奔、永不回家;或在外地煎熬、漂泊几年后,两人抱着孩子返回家中。

建国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虽然头几年民间仍旧采用旧时婚俗,但是除了少数家庭以外,婚姻已不再是由父母包办了,双方在媒人和家长地陪同下,可以“约会”了,叫“相亲”。届时,彼此欣赏、爱慕对方,或觉得还行或还可以,就把婚事订下来。

“相亲”时,一般是在集市上的饭店或庙会上的饭铺儿或席棚里,有双方父母、长辈、亲戚和媒人等参加。相不成,各奔西东。相成了,中午不论坐什么席面,全由男方买单儿。还要给女方家带来的七大姑八大姨们,每人买一个“人造革”的提兜儿,每个提兜儿里都装上一只烧鸡,她们只管拿回家去让大人孩子们解馋、享用就好了。

落(lao)帖儿

订婚后,就必须尽早地用书面形式“落(lao)帖儿”,把婚事确认下来。双方提前请村里文化人,把三代人(祖、父、本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属相、八字和称谓等,写在大红纸上,装在有金色图案的大红信封里。封面上字样:

男方写“敬请金诺”;女方则写“仰答玉音”或“谨遵台命”。

落帖那天,媒人先到男方家取了帖儿,带上猪肉和点心等礼物,就直奔女方家。把男方的帖儿交给女方家,再拿着女方家的帖儿,回送到男方家就算完成。如果女方家较远,媒人就在女方家吃午饭;如果是近村儿或一个村儿的,就回到男方家吃午饭。不论在谁家吃,都会受到“酒肉泡心儿”地盛情款待。

实际上,“落帖儿”就相当于建国后的“登记领《结婚证》”。从这个意义上讲,建国后就已经废除了“落帖儿”。但是民间却“既落帖儿又登记”地延续了多年才自消自灭掉。

看日子

“看日子”即选择一个“大吉大利”的日子进行结婚仪式娶亲。落帖后双方会根据两家人的实际情况协商确定,需要几个月或几年后才能结婚。无论什么时候结婚,男方必须在距离结婚还有一两个月的时候去“看日子”,以便让双方有足够的时间做完、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看日子由男方的父(母)亲:

1、到集市上找“算卦的、算命的”先生看,那些先生可能是好眼好户儿的,他摆了个算卦摊儿;也可能是扛着竖旗、满大街转的盲人,竖旗上写着“麻衣相”仨字。反正碰上谁算谁呗。(图4)

2、找本地某村“大名鼎鼎、遐迩闻名”的“赛八仙”、“观天眼”之类的风水“大师”看。

无论找谁看,那些“先知”们,先让男孩子的父(母)报上双方的信息,就开始故弄玄虚、装神弄鬼地表演。你看:

他们表情严肃地打开已经快掀烂了的《相书》,皱着眉头,特别“认真地”查阅一番后,就伸开手掌,手心朝着眼睛,边在嘴里念念有词,边用大拇指尖儿、上下左右来回轮换着、掐另外四个手指头儿的各节儿,转几圈儿后,才像“发现新大陆”似地宣布:

“n月n日就是大吉大利的‘黄道吉日’!祝贺上天对你家的厚爱!”

男方父(母)一听,立刻就会乐得合不上嘴儿。说:

“谢谢,如果不是您这位先生的心眼儿好:仔细地查了恁长时间,哪会查出恁好的日子呀!”遂心甘情愿地不止多付了“吉利卦”钱,还觉得特值、一点儿也“不冤枉”!

其实,根本不用查,“先知”们就可以脱口而出地把“好日子”说出来,因为那些所谓的“好日子”,就在他们嘴皮儿上呢,他们几乎每天都要给看日子的人告诉几次。但是他们绝对不可以那样做,因为看日子的人会“很不买账、很不高兴”。心里说:

“哼,骗谁呀,你不查,光凭嘴儿上说,怎么知道是‘好日子’呢?只有‘耗费时间’认真地‘查’、才能‘查’出‘真正’的‘好日子’来呀?”

人们的这种理念,现代的人会觉得无法理解。但这是彼时的真实写照!

拉、担陪送

“陪送”,就是娘家人赠送给闺女的嫁妆。数量多少因日子、家境的贫富而异。一般大件儿有柜、箱、厨、桌儿、椅、盆架儿、梳妆台和几铺几盖;(图5)小件儿有单衣、棉衣、布料儿、大小炕单子、枕头枕巾、茶壶茶杯、酒壶酒杯、脸盆儿毛巾、香皂皂盒儿、便盆儿等,还有象征吉祥的筷子一把儿(喻义“快得子”)、发面酵头(喻义“婚后发家”)、盐(喻义(夫妻搁缘发)、植物双棵艾(喻义“双相爱”)和长命灯(喻义“双长寿”)等。

不论是大、小件儿,都得贴、包上大红纸或系上“红(重读)子儿”(就是“大红布条儿或染的大红绳子),以示喜庆。

“担、拉陪送”由男方家全程操办、实施。请几辆车和几副或十几副挑子,在娶亲前一天或前两天把陪送担到男方家。根据婚俗:

1、为图吉祥,“担、拉陪送”必须是“双日”进行(绝不可是单日)。所以,如果娶亲那天是单日,头一天去就好了;反之,娶亲那天是双日,就得提前两天去。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恰逢月初的初二结婚,前两天有廿九和初一俩单日,咋办?那只好会在提前两天的“廿八”就得把陪送拉、担过来。

2、“拉”陪送,是套马车和牛车去拉,万万不可以套驴车拉,因为民间说“驴是鬼的化身”。“担”陪送时,两头儿用的工具,必须是“给牲口筛草”的那种竹筛子。为什么?我也弄不明白有什么说头儿“非得使用竹筛子、而不用别的什么工具”。

因为彼时乡亲们的日子并不怎么富裕、喂牲口的少,所以要借齐十几个竹筛子并不容易。譬如,有的小村儿只有几家喂牲口的,所以喜东就得央求街坊邻居亲戚朋友帮忙:凭各自的关系,到外村借来一些,才能凑够。(图6)

3、女方家为了“显摆”陪送多,就往筛子里少装东西,本来一个筛子能装上个十件儿八件儿的东西,但是,只往里装一件儿。比如:一把酒壶、一块儿布料儿,一盏煤油灯、一把鞋刷子、一个洗衣搓板等。不止是筛子,拉陪送的车辆也是每辆车只装一件儿,比如:一个箱子;一把椅子;一张桌子等。多一点儿也不装。

4、“拉、担配送”的队伍里,无处不系着“红(重读)子儿”:赶车、挑担人的扣子上,牲口的笼(重读)头上,车辆、扁担和竹筛子上……

5、提前做好三新的几铺几盖喜被窝(“三新”就是:新被面、新被里和新絮棉)。而且活儿再多,也必须一天内做完才行,决不可以拖到第二天。所以做“喜被窝”的前几天,新人的妈妈就开始张罗:到各家去聘请、约定几个或十几个“吉祥女人”(丈夫健在、儿女双全)来帮忙做。因为那天是多床被子褥子同步做起,如果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就会出现“窝工”现象。为此,聪明的妈妈总是提前请几个手脚麻利的“明白二大娘”,先把被面、被里,褥子面、褥子里“可落”完毕(“可落”:就是把各自的被面被里、褥子面褥子里的两头儿缝在一起),届时就不会出现窝工现象了。

为预祝两位新人婚后多子多孙起见,必须要把提前准备好的红枣儿、栗子和花生,缝制在每床被子的角里。喻义:

结婚以后,“不但要‘早得贵子’,而且还要生一个男孩儿再接着生一个女孩儿……地‘花着生’”。

6、陪送应该由女方家置办,但不少是男方家买齐了布料、絮棉(康庄叫“lang三声子”)送到女方家,那么,女方家就只管做就好了。很多男方家还把女方家要的彩礼钱、和价值不菲的金银首饰化妆品等贵重物件,写好明细清单,一并送到女方家。为了防止其中一方反悔起见,作为证人,不论是送钱、送东西,都要由媒人参与或转交。

“大饭礼”:出嫁前,女方的姑、舅、姨和同辈份各系列的亲戚们,以及叔伯、亲叔伯、堂叔伯的奶奶、婶子、大娘嫂子们,都要给待嫁女钱或被面、褥子面、炕单子、衣裳布料儿、绣花枕套、枕巾等东西,叫“添箱”。统称“大饭礼”。碍于礼节,娶亲那天,由送亲男(待嫁女的哥哥、亲叔伯或堂叔伯哥哥),把大饭礼带给新娘的婆婆。但是,因为大饭礼需要娘家人日后陆续还给亲戚、家人们,所以婆婆收到后再还给新娘,由新娘择时再交还回娘家。

作者简介:刘荣道,1945年生,康庄镇康四人,中共党员,临清市作家协会理事,康庄镇文化站原站长。《康庄人说康庄》将介绍康庄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全国著名学者、大师、历史名人;人文景观、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地方美食、风味小吃等。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婶字代表啥生肖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

就能把寻常木头

打造成鲁班凳、苹果锁、拱桥、将军案

等精致的木制品

近日,

63岁的阿木爷爷

凭借一双巧手走红。

他的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过3800万,

全部视频总播放量超两亿。

看了视频后,

不少海外网友对神秘的东方“黑科技”——

中国传统榫卯技术

连连称奇。

纷纷留言:

这是什么中国功夫?

有人甚至赞叹道,

“阿木爷爷仅用钢丝锯和铅笔,

就战胜了CAD工业。”

其实在中国,

这样的“黑科技”还有很多。

除了传统的木结构手工艺之外,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中医针灸和中国篆刻等

已被列入了

“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的传承人

更是个个“身怀绝技”!

姥姥做花式馒头为宝宝庆生

辽宁东港

当地有一种民间风俗,

小宝宝一周岁生日时,

姥姥会施展自己的面食手艺,

为宝宝做出不同花样的馒头,

不仅有各种生肖造型,

还有各种蔬菜外观。

网友表示:

看到馒头,

突然不舍得吃啦!

老艺人用一把剪刀剪出大千世界

刘伟南是湖南省省级非遗项目

衡东“大桥剪纸”的代表人物。

他从11岁起跟着母亲和婶婶学剪纸,

一剪就是七十多年。

刘伟南将剪纸与刻纸结合,

刀剪并用,技法古朴。

他还在剪纸中

融入书法、戏曲等多种元素,

在传承的同时不断创新。

刘伟南作品。新华网发(肖亚辉摄)

他不喜欢总是剪现成的样子,

他剪龙,

就剪出了一百多种。

八旬奶奶让香包更“吃香”

江苏徐州马庄村的八旬老人王秀英,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州香包”的传承人之一。

她从10岁就开始制作香包。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凭借一双巧手,

让徐州香包一度卖到断货,

“香”遍全国。

从构思画图、剪小样,

到挑选布料、配制中药,

再到穿针引线、

填充棉花的各种技巧,

王秀英都愿意和姐妹们分享,

马庄村村民们也逐渐富了起来。

七旬爷爷废树根上刻故事

陕西西安,

76岁的黄永才

在10年前

为了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

每天雕刻拐杖。

经过10年的努力,

创作出6大类、70多件根雕拐杖,

每根拐杖都有一个故事和名称,

有的出自古典名著,

有的来自传统戏剧,

还有的来自民俗典故。

老人说,

只要能动就坚持雕刻下去,

最大愿望是办个展览,

给大家观赏。

你还知道什么民间“宝藏”技艺?

来源:人民网综合@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时间视频、@江苏新闻

婶字代表啥生肖3

提亲

提亲俗称说媒。旧时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讲究明媒正娶,所以说媒非常重要。说媒之人,有的是亲朋好友,认为两家门当户对,孩子年龄相当,主动牵线搭桥,成就眷属;更多的是由半职业性的媒人(多数是媒婆)从中说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白的能说黑,黑的能说白,千方百计凑合成亲。促成了不少婚姻,也造成了一些悲剧。媒人到男女家去,都要热情招待,并赠送红包,条件差的一方更要重谢。

相亲

相亲有明相和暗相,明相是媒人带领双方家长分别到对方家中去,既看孩子,也看经济状况。主人设宴招待,席间,若是在男方家中,男孩须敬酒;若是在女方家中,女孩须上盘菜,饭后双方将意见告诉媒人。暗相是在庙会上或集市上,由媒人暗中指点,让家长分别看看完事。不论那种方法,因为青年男女不见面,不交谈,媒人可以做手脚,上演“走马观花”的故事,或找人代替,闹出不少笑话,导致不幸的婚姻。

指腹为婚

双方家长多为好友,当双方女眷怀孕时商定,如都生男孩,小辈仍为好友;都生女孩则拜为干姐妹;如生一男一女则结为秦晋之好。

娃娃媒

亦称小媒。即男女双方十三四岁以前,经媒人说合,由父母做主定下亲事,多数在成婚之前没有来往,素不相识,到成年后再结婚。

订婚

旧时订婚有一定程序,先是问名,又叫传启。俗谓“过八字”、 “换庚贴”。即双方以年、月、日、时降生的时间为准,套以干支纪年而推算出的八个字,叫“八字”。请算命先生先看生肖是否“犯冲”。俗语:自古白马怕青牛,羊鼠相遇一旦休,猪与猿猴分离早,金鸡遇犬泪交流,猛虎遇蛇如箭穿,蛟龙与兔不到头。再看命相,即金、木、水、火、土是 “ 相生”还是“相克”: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男女生肖不犯冲,命相不相克,就是相合,即选吉日办理订亲事宜。男方发出柬帖,请女方亲家和媒人定期来家宴会。届时,女家到男家赴宴,双方交换庚帖,并由媒人将双方亲家酒杯交换,连饮三杯,从此婚姻关系确定。然后是纳征,又称丢定物。是在前项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双方择定吉日,通过媒人,互换聘礼。但女方必备大葱两棵以红纸束腰,象征“一清二白”之含意。男方必备艾蒿二株,以示终生相爱。其它互换礼品,随经济条件而定。如今此俗基本消失,但农村要大彩礼之风有所抬头。

请期

俗谓“送好”。在男、女方认定的结婚日之前,由男方写成“期书”,偕同媒人持帖到女家,通知迎娶日子和时辰。

迎娶

男方事前请媒人、亲友,张灯结彩,贴喜联,请唢呐,待万事俱 备后择吉时起轿。因 不能空轿,需选一个十二岁左右的近族或近亲男童乘坐轿内迎娶,名谓“压轿娃”。随轿前 办事的“夹毡人”肩披红毡和褡裢,内装鞭炮与小红“喜”字。遇到十字路口、桥、树和寺 庙燃放鞭炮,贴上喜字。如遇两轿碰头,夹毡人疾速以红毡掩遮轿门,燃放鞭炮,抢先通过 ,以“捷足先登”夺路消灾。在“夹毡人”之后,依次有宫灯两盏、三眼锍一对、火把一双 、彩旗数面(必是双数)、铜锣两面、吹唢呐者数人,吉时一到,在奏乐的喜气氛围中,抬轿 起程。花轿行至女方较近住地时,三眼铳三声巨响,鞭炮齐鸣,以示花轿将至。落轿后招客 人向压轿童施礼,给封子,恭请下轿,众人进屋,女方备酒菜款待。餐毕,先燃炮以催促, 再鸣锣以请上轿,最后唢呐高奏,新娘身着结婚华丽服饰,端坐堂屋中的木制圈椅之上,以 红布盖头掩面,母或婶口念“搬把椅子当门坐,人人都从这处过”。新娘双眼含泪以示难舍 娘家此时由选定与新娘属相相合的青年女子,抬椅拥入轿门,换一双新鞋,将旧鞋留于娘 家,轿帘垂下,有与新娘同辈的弟弟或晚辈的侄子伴立轿门左右(俗称把轿客)。此时锣 声、鞭声、唢呐声再次高扬,三眼铳三声巨响,起轿回程,但必须另走一条新路。轿走片 刻,送亲客(父舅哥等亲属)或跨马或乘车同路随行。男方在遥望花轿将近时,组织宾客迎于 道上。按照期书中所拟定的方向位置花轿缓缓落地,此时有一人钳一张烧红的犁铧,手端醋 碗,绕轿三周,并不断向犁铧上浇醋,并念《打醋坛歌》:“花轿到门前,我来打醋坛。左 手钳犁铧,右手端醋碗。犁铧红似火,神鬼早早躲。醋气向上冲,鬼神胆颤惊。向上不冲天 ,向下不冲地。单冲凶煞和恶鬼,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事毕,有两位早就准备好的青 年妇女肃立轿门左右。这时新郎朝轿门施礼迎出新娘。两位名曰“搀客”的青年妇女扶出新 娘,走在铺地红毡或布袋上(因新娘不兴走地上,“袋”与“代”同音,寓意传宗接代)。走 过后将红毡或布袋继续向前挪动,再走过,再挪动,直到走近大门,门槛置一柽花(柽,是 柳树的一种),上放马鞍,贴有喜字,名曰“骑鞍过柽”。此典,据宋人高承《事物纪原》 载始于唐代,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女子出嫁,骑马到丈夫家大门时要跨过门槛,后又被山西北 部的汉族人学习模仿。因女子有纺织的本能,故以此暗示能武能纺之意。“骑鞍过柽”之后 ,围观人群向新娘头上抛撒草料或苍耳等物。现改为红绿纸屑,边撒边唱:“一撒金,二撒 银,三撒富贵满家门,四撒夫妻搿合好,五撒新娘生贵人。头上撒把草,新娘手艺巧;头上 撒把料,新娘吉星照”。贫穷人家结婚,多用牛车,没有灯笼火把及唢呐等,其他风俗大体 一致。近年,因经济发展,多用彩车迎娶。“三眼铳”、“传递布袋”、“打醋坛”和“骑 鞍过柽”等旧俗早已无存。

过嫁妆

娘家陪送的嫁妆,要先于新娘到达,由婆家派人接着送往洞房 。嫁妆多少贫富有很 大差别,富的陪送全副嫁妆,即双箱、双柜、顶子床等,稍差的陪送半副嫁妆,一般农户陪 送为四大件,即一个柜子、一张抽屉桌、一个板箱、一张小方桌和两把小椅等;再穷的就没 什么陪嫁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是“三大件”:车子、手表、缝纫机。进入改革开放的 80年代,城乡基本一致,除衣被外,都是电视机、洗衣机,不同的是农村陪送自行车或摩 托车,城市多陪送电冰箱,也有不计较陪送的。

拜天地

旧时在院中摆设的天地桌上,先置满斗粮食,以写着“双喜” 的红纸封严。在斗里 插上“皂荚”(意谓早生贵子),中央斜置木杆秤,秤钩挂上开口铜锁,专供拜后由新郎捏合 ,表示永固之意。另插有尺、剪等物(各地不一),斗的四角各放一个红皮鸡蛋。此时新娘立 左(终生只此一次),新郎立右,共同“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礼毕,新 郎把锁捏合,牵着彩带的一端,新娘牵着另一端,由搀客搀着,同入洞房,先喝“交杯酒” ,再把斗中的四个红皮鸡蛋做成“荷包蛋”,让新娘充饥,其寓意为“永久合抱,百年吉祥 。”此俗在有的地方已消失。解放后,文明的婚嫁习俗逐步形成。特别是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 实施,大多数夫妇都是独生子女,到了结婚年龄时,也有男的到女家结婚的新鲜事情。也有 的结婚这天,结婚仪式演变为男女双方的父母都坐在受礼席上,接受子女的参拜,真正体现 了男女平等。

梳头

建国前给新娘梳妆冠戴,将原发型梳理为髻,显示已婚。让新娘坐在圈椅之内,由选定的与新娘“五行”相生的巧手妇女给新娘梳头。椅下放木桶一个,底置陈一块(意为发酵) ,上放铜灯燃明,意为长命(明)富贵。用后移放床底,显示闹房不躲。梳头时唱道:“一木梳,两木梳,找个女婿会读书。一篦子,两篦子,女婿定会当举子(即举人)”。梳到两鬓时,改唱:“梳梳鬓花,女婿当官,左梳右梳,金玉满屋。细梳细刮,明年生俩。”姑嫂们在一旁嚷道:“一木梳,两木梳,嫁个女婿卖红薯。一篦子,两篦子,嫁个女婿是戏子。”引逗新娘发笑。梳毕,给新娘薅脸择眉。用一尺五寸的合线,挽成活结,嘴咬一头用左手拉动,右手用拇指和食指绷紧,一张一合把唇周、面部汗毛薅尽,边薅边念:“一扯金,二扯银,扯出娃娃一大群。薅薅脸,择择眉,女婿打的空心捶。空心捶,不能恼,夫妻双双活到老 ”。由此象征已结束了黄毛丫头的年岁,正式步入了成年时代。薅毕,送水洗脸,新妇偿钱。此俗建国后逐步消失。

婚宴

午宴期间,新郎、新娘在奏乐声中,紧随宾相到席间敬酒。先敬主客,后宾朋,然后亲族等等。此俗,现已演变为先由新郎之父母巡视各桌进行敬酒,实际是观察一下来客到齐没有和坐的位置对否,随后由新婚夫妻依次敬酒。厨师上红烧肉时,娘家主客要给偿钱。宴毕,新娘家的主送人到后堂与亲翁交谈,让亲翁对儿媳妇严加调教。新郎新娘同城者,招待午宴时,女方添箱客也到男方家中参加宴会,有的是三天回门时,由女方设宴招待。

闹洞房

在拜天地当晚,同辈年幼者、晚辈同龄者男子,钻进洞房,逗笑戏谑。闹房活动要持续三个晚上。对闹房者家人热情招待,如无人闹房还要请人来。因为迷信认为“人不闹鬼闹”。在宛西一带有隔代人闹房的习俗,不过只是口头逗笑而已。此刻,有余兴未尽的暗藏者,有附耳窗外“听墙根”者,把听到的趣事张扬于外,并衍生出许多笑话。

上坟

婚后第三天,例行上坟祭祖。新郎携带祭品、供飨、纸表,新娘由姑嫂引领来到坟地,一一介绍某个坟茔埋葬的是什么人,新郎新娘逐个叩拜,以慰藉祖宗在天之灵。

回门

结婚当天,双方约定新娘回门日期和娘家来客人数。通常习惯从结婚之日算起,新娘在婆家住三天,第四天娘家来人接,男方设宴招待,席罢宾主交谈,商量好迎回日期,新娘要向公婆辞行。在娘家住八天再送回婆家,俗语:“住四还八,双方齐发”。有的地区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之说,所以出嫁、回门要避开七、八这两个日子。

认门

结婚当年春节,新婚女婿登门拜望岳父岳母,农村叫认门。男方于腊月二十三派人给岳父家送礼。有四色礼和八色礼之分,大致有1条鱼、1只羊腿、1块猪肉(约2.5斤)、1束粉条。八色礼再增加糕点、山珍、海味等,岳父家近亲一家一份。受礼者发出请柬,约定时间请女婿女儿赴宴。新婚女婿叫新客,新客到时,要给岳父母叩头鞠躬,要给姑嫂小孩压岁钱,否则识为小气。姑嫂们有很多恶作剧,借以逗乐,如往他身边扔爆竹,端一碗饺子,内包辣椒等。岳父家是独门独户,新婚夫妇吃一顿饭即返回,族亲多时,则须逗留数日。

离婚

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妇女奉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的信条,没有人身权力。相反,一些达官富人不但可以有三妻四妾,还可休妻。妻子犯“七出”(无子、谣氵失、不孝公婆、口舌、忌妒、盗窃、恶疾)之一者,丈夫可以写休书立逼离去。但是,平民百姓停妻再娶,也被识为不道德的行为。喜新厌旧则被斥为陈世美。民国期间,男女感情破裂可以离婚,但仅仅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中,而且女性往往离婚不离家。新中国婚姻法规定:感情不合、父母包办、生理缺陷、虐待妇女、长期分居等,占有其中一项,可以离婚。从而使妇女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改嫁

自古以来,忌娶寡妇,以为其亡夫之魂魄常随其身,娶者必受其祟。又以为若娶寡妇,到阴间将要与原夫争夺其身,所以娶寡妇是民间的一大忌讳。如果男子丧妻续弦,则不忌寡妇,因为条件对等,命运相同。南阳各地,不避近亲遗孀,人们把寡妇看成是一种私有财产,不让外嫁,以免财产外流。也有的从劳力资源和寡妇子女考虑,不让寡妇嫁到外边,只在家族内部选择同辈未婚者而嫁之,比如说兄亡弟未婚者,寡妇可嫁于弟,弟亡兄未婚者,寡妇可嫁于兄,俗称“错榫”。在同宗近门兄弟之间也可以改嫁,但所有这些都必须征得女方的同意方可进行。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封建礼教逐渐消失。男女平等、恋爱自由之风兴起,夫死后妻可再嫁,妇亡后夫可再娶,不受“从一而终”的禁锢。旧时因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再嫁低人一等。因而结婚形式亦大有逊色。经媒人悄悄说合后,为防止族人或其他人的阻挠,多在晚间或黎明时间“过人”,概不举行仪式。解放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确定,寡妇改嫁任何人不得干涉,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得到了社会舆论的认可和人民群众的同情与支持。但是结婚仪式仍然比较简单,只是让家人和好友聚餐一次完事。

夜婚

在南阳市区内,旧社会有晚上结婚的特殊风俗。这种奇异的婚俗据传是从明朝初期开始的。明朝初建,皇帝朱元璋将其子藩封于全国各地为王,其中第23子朱〓被封到南阳,称为“唐王”。唐王荒淫奢侈,作威作福,在府内后花园修筑石砌假山——王府山,并命兵丁在山头观望,若发现接娶新娘者,便命兵丁将其抢到唐王府,任其蹂躏后方才放回,不从者则投入牢笼。因惧其淫威,昔时南阳城内人乃改婚嫁之时为夜晚。久而久之,成了一种风俗。

招亲

解放前,寡妇因缺少劳动力,或眷恋亲人不忍离去而招夫进门; 也有因有女孩无男孩 而招婿,入赘男方必须在女家落户,并有遗产继承权(以女方名义)和赡养老人的义务。入赘 寡妇家的男子,一般不举行迎接仪式,入赘后听从女方安排并由其当家,去留均由女方决定 。闺女招婿要举行结婚仪式。解放后男到女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人们叫倒插门。计划 生育定为国策以后,这一习俗已成一种社会新风。

回族婚俗

回族同胞的结婚习俗与汉族大不相同,一般来说,主张男女双方自由结合,不推 “八字”,不看“属相”。聘礼以衣料、果品为主,由介绍人送至女家,女方回果品二斤,腰带一条,鞋袜各一双,以示同意。结婚前,由男方长辈随同介绍人带上果品二斤或四斤,到女家去商定结婚日期。结婚仪式在新房内举行,请来的当然证婚人——阿訇坐在上边,左边坐介绍人,右边坐女方主客,新娘新郎并肩坐在阿訇对面。桌子上摆放四个喜果盘子,其中必须有核桃、红枣,意喻“喜庆”。结婚仪式开始,阿訇用阿拉伯语念“伊扎布”,大意是:你们是自愿结合成为夫妻,祝你们婚姻美满,孝顺父母,敬老爱幼,和睦亲邻,互敬互爱,相互帮助,白头到老”。接着先问女方:“你还有没有意见”?新娘回答:“达丹”( 同意)。再问男方是否情愿,新郎回答:“盖布力克而丹”(我俩自愿结婚)。然后,阿訇念诵赞主赞圣词语,捧手作都阿摸面,把糖果撒在新郎新娘身上,完成婚礼。

童养媳

多是贫困人家所为,各地仪式不一。有的是选定吉日,让童养媳换上新衣坐在门外,由媒人引领绕粪堆正转三圈,倒转三圈,然后领到男家举行男女互拜之礼即成。童养媳即在男家生活,到双方成年后再圆房。圆房时也不闹房。但社会上有一种迷信认为结婚不闹房鬼怪会乘空而入,于是童养媳的婆母便以竹扫帚一把,上戴草帽靠于窗口之外,以示有人听墙根,鬼怪即避而不敢入内。

冲喜婚

多是父母或未婚夫病危,借办婚娶以喜冲忧,求取逢凶化吉、病危复康之意。

灵前婚

若公或婆已殁待殡者,男女仓促拜堂成亲,礼毕着孝服,发丧举哀,意为承前辈之庇荫,继后世之昌盛(因旧礼教父母丧后三年不能结婚)。

鬼娶妻

未婚夫亡,由男方指定亲妹女扮男装,代兄假婚,仍照结婚程序进行。仪式毕,新妇外表装喜,自此作为寡妇而饮恨终生。

换亲、转亲

两家男女相互结为夫妻称为“换亲”,三家以上男女相互结为夫妻叫 “转亲 ”,这种婚姻方式只在农村流行。其特点是:婚嫁同日进行,各家不纳彩礼也不备嫁妆。但因男女各方并非完全同意,一家后悔,各家都散伙,不幸的婚姻屡见不鲜。

纳妾

封建社会和民国时期,官绅或富裕家的男子有妻的再娶,俗称纳妾。先娶的俗称大婆、元配、正房,后娶的称二婆、三婆或小婆,也有称头房、二房、三房的。官绅之家元配称太太,妾称姨太太。妻妾之间姊妹相称,他们的儿女称太太为妈或娘,称姨太太为姨妈或姨娘。

来源:南阳市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