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瞑目代表什么生肖

河北邢台南宫人之盼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皮毛小子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死不瞑目代表什么生肖1

#过年##年##腊八##除夕##北方农村过大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话说得没错,进了腊月门儿,人们就开始迫不及待地盼年了。小孩儿盼年,一是为了吃,再一个是为了玩儿。大人们盼年,是为什么呢?是为了那浓浓的年味儿。

这首先得有鞭炮,俗语称炮仗。成编的叫鞭炮。要说这鞭炮是古已有之。古代叫爆竹,最有名的一句诗叫:爆竹声中一岁除,千家万户入屠苏。想来,这爆竹在过去应该也是廉价品,要不然怎么能千家万户点呢?再说这爆竹的作用,就好像古人们结婚或者中状元都要敲锣打鼓吹唢呐一样,专为取它的声儿,绝对的能烘托气氛。况且那敲锣打鼓还讲一些专业技巧,这点爆竹可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说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不为过。

在我小时候,点炮仗有许多创意。有用指甲尖儿捏着一点炮仗屁股,在手里点的。有点着了,往外一扔的。有手指甲提着炮仗捻儿,然后点捻儿中间,落下来响的。有搁在砖缝儿里点的。有插在雪里点的,有点着了往井里扔的,等等不一而足。当然,这都是从一挂鞭上摘下来,一个个点的。这都是玩意儿。

这其次呢,要有春联儿。庄稼人没什么文化水儿,春联也大都是马马虎虎的。赶上个讲究的,就查查书,对照一下子鼠丑牛,选一些好的写上。至于笔体,也多是歪歪扭扭。总之意思到了就行,老百姓也没有那么讲究。这其中,若有写好字的先生,到了年底那可就忙活起来了。都是乡里乡亲的,拿着红纸来了,怎么着也得对付几句不是。不就是几笔墨汁的事儿吗。过年嘛,过得就是这点子热乎气儿。所以呢,还得好烟好水儿的伺候着,凳子椅子地前后忙活着。大家鸡一嘴鸭一嘴的指点争竟,比得上一出好戏。

在我大概四五年级的时候,好像对这对联儿有了点兴趣。还不止我一个。我们便挨家挨户地看对联儿去。看着,念着,还比划着。有的说那个好,有的说这个好,可到今天,我每每想起来还是那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最见功夫。也许,是年纪稍大了一点的原因吧。

再者,就是要有灯。到了年三十儿,人们早早会把门灯打开。没有门灯的,还会单独特意拉一根电线,临时性地按上门灯。这个门灯就比较简陋了,就是支一根棍子,一头儿绑上灯口,一头用砖压住,就完了。灯总比灯笼亮。灯照得长长的胡同明亮如昼。间或地有几家挂着灯笼,也算是鹤立鸡群的点缀了。

在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习俗是不可忽视的。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念叨;到了腊八儿,人们就要实施了。人们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很久,早早地下了炕,先把水烧开了,然后把分拣好的枣子,绿豆,黄豆,花生,冰糖什么的一起下锅,再就是慢慢地熬。熬得浓香四溢,熬得味美且糯,这就是农家人的腊八粥了。

其后,就是腌制腊八蒜了。这个就比较简单了。把蒜一瓣瓣儿掰开,放入罐头瓶子里,倒满醋,往窗台上一搁就不用管了。人们准知道,到年底吃饺子的时候,它准能变成翡翠绿。这真是古人的一大发明。

消停不了几天,再往后就是许多人们为过年准备的食材纷纷上场了。窗台上的冬瓜,地窖里的白菜,这些随取随吃的都不着急,先放几天。可是那豆腐必须得磨了。先把黄豆用簸箕簸得干干净净的,然后倒在磨盘上或者拿给人家用机器磨,等磨完了,人们便挑着豆浆回家了。倒进锅里,开煮。这时候人们就用上了一物降一物的卤水了。豆浆经过一点,有些再一压制就成了豆腐。有些过滤后成了豆渣,可以做窝窝。还有些豆酪随着就进入人们的腹中了。

接下来就是宰年鸡。鸡有大吉大利的意思。宰鸡虽不是什么力气活儿,却是没点胆量也干不了的。毕竟这也是杀生。那鸡也不肯就死,即便砍断了脖子,也要蹦哒几下。有砍了一半儿心惊胆战的,手一松,那鸡就满院子闹腾起来了。古人说杀鸡儆猴,大概就是看中它不肯就死,死不瞑目的劲头儿吧。

宰完了年鸡,还有炖猪肉。把那带皮的猪肉切成十公分左右的肉方子,小火慢炖地炖熟。这虽然是为了吃,但第一功用是上供用的。古人叫胙肉。胙肉是众多祭品中的顶梁柱。上首的祭祀祖宗,中间的则给玉帝享用。玉帝食肉,可见他是道家代表。他管控着天地三界十方,得罪不得。

猪肉的来源有的是村里屠户现杀现卖的,有的是到集上买的。现杀现卖图的是方便;到集上买,则图的是热闹。到了集上,肯定要到处转转。年集是规模最大的集,比往常的集要大一倍。人挨人人挤人,即便什么都不买,到集上挤挤也觉得喜兴。这样的集往往要持续一天,从一大早到天黑了,摆摊儿的,赶集的才肯散去。人们这时也都慷慨了,再不像往常那般斤斤计较。谷子棒子棉花都卖了,手底下有了活动钱儿,眼下又是个好年景,忙活了大半年,怎么着也得犒劳一下自个儿。吃的喝的穿的,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怎么着也得新鲜一回。庄稼人就是这样容易知足,容易快活。

岂止是自个新鲜一回,家里里里外外也要拾掇拾掇,房上的蛛网,地上的鼠穴都要清理清理。被子晒一晒,屋子扫一扫,到处无不散发出焕然一新的感觉。

老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糖瓜粘我们这里似乎不大有,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却是真的。灶王爷是个老好人儿,也许就是个和事佬儿。他言好事做好事,所以深得人们喜欢。人们把给他送行叫做辞灶。这一天也叫小年。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这些功课做完了,接下来就是发面蒸馒头了。蒸馒头可不是蒸一个俩也不是一锅两锅,而是许多许多。而且还有许多花样儿。有枣花馒头,脚掌馒头,生肖馒头。最主要的则是枣山了。枣山,可是面食类供品的主角。顾名思义就是将许多枣花馒头粘在一起,蒸出金字塔模样的一座山。蒸好了人们有时候还互相比一比,交换交换,这都是妇女们的事了。妇女们主管着一家老小的吃喝,她们还要根据人头儿的多少计算着蒸几锅馒头,要能够吃到元宵节才行。

许许多多的功课都做完了,人们就单等过年了。在这等待的空隙里,人们当然要串串门儿。亲朋故旧,邻居乡亲,虽说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此时都更加激动的待如上宾。瓜子花生糖块茶水什么的都端到面前,随便你吃,随便你喝。这家吃腻了,再相约一起去那家,真仿佛全世界到处都是免费的晚餐任你品尝似的。

腊月三十,一个特别重要的习俗就是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不了解的人们就觉得这个就非常奇怪了。合族男丁们一路点着炮仗两响浩浩荡荡地来到祖坟,磕下头,喊着: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人们用这样的方式唤醒爷爷奶奶久已沉睡的灵魂。他们听到了,就真的跟着人们一起回家了。人们点上龙蟠香,端上饺子,献上胙肉,爷爷奶奶就能跟全家人一起过年了。这种古老的祭祖仪式不知始于何年,活着的人由此也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死后。人们用这样的形式一起慎终追远,将团圆这一美好的愿望代代流传。

死不瞑目代表什么生肖2

新民晚报·国学论谭今日专版刊登了笔者《庚子说鼠与“鼠文化”》,特转载于此

剪纸《老鼠嫁女》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农历新年在即,献岁发春,转眼之间已经是岁逢甲子了。先民在远古时代就创造了“干支纪年法”,就是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顺序组合起来,得到甲子、乙丑等60个组合,俗称“六十甲子”,十二地支与特定的动物对应起来,如此周而复始,没有穷尽。

岁月轮回,四季交替。2020年是庚子年,“子”即是“鼠”,故甲子年又可称为“鼠年”。已故文史学家唐鲁孙先生说“干支自古相传是天皇氏所创,黄帝时大挠氏才以天干配地支来纪年月日时。从黄帝纪元开始,到现在整整七十七个甲子了。”(《老乡亲》)岁逢甲子,也是难得,我们遇到了有史以来第78个甲子年,何其幸运。时逢庚子,首鼠当令,我就来个庚子年说“鼠”。

鼠位列生肖之首的记载与传说

1990年,我写过一本小书《十二生肖》,由百家出版社出版,对十二生肖故事作过一番探讨。中国人的十二生肖到底起源于何时?于今仍然是一个谜。但长期以来,不少学者依然将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的论述看成是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配属的最早记载,这说明汉代大体上已经奠定了现今的表述基础。

生肖为何有“十二”?《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国语·晋语四》也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甚至天子妻妾也有“十二女”之说,《后汉书·荀爽传》:“故天子娶十二妇,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时间的分割以十二累进,一纪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这些记载恐怕可以印证生肖取数“十二”的缘由。

实际上,十二生肖有着深厚的天文学背景。在洪荒年代,原始先民们体验着寒暑交替的循环往复。宋人洪皓在《松漠纪闻》载:“女真旧绝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纪年,问则曰‘我见青草几度矣’,盖以草一青为一岁也。”宋人孟珙《蒙鞑备录》也记:“其俗每草青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曰几草矣。”后又有观天者发现月亮盈亏周期可以用来丈量岁的长短,发现十二次月圆为一岁,这一发现,是初期历法最精度的成果之一,“十二”便视为传达天意的“天之大数”。天干需地支为伴,日月相对,天地相对,就非“十二”莫属了。

那么,为什么先民们要选择这十二种动物作为属相?历史上对此对应排列也有不同的说法。其一,宋人洪迈认为是以十二支的奇偶数和动物足爪的奇偶数相对应。如子寅辰午申戌都是奇数,鼠虎龙猴狗的脚掌都是五指,马则是单蹄。因此,子寅辰午申戌分别与鼠、虎、龙、马、猴、狗对应。其二,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一书中则认为是按照动物的性情来配合的,如“子为阴极,幽潜隐晦,以鼠配之,鼠藏迹也”。其三,清人刘献廷也同意郎瑛的说法,他在《广阳杂记》中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说:“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其四,学者还有这样的解释:十二种动物的选取与排列,是根据其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例如鼠,就是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的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等等,这些说法解释了首鼠的道理,但也都有些穿凿附会。

如果说文人墨客的研究比较古板,民间传说就生动有趣多了。如轩辕黄帝要选十二个动物担任宫廷侍卫,动物纷纷报名,猫托老鼠代为报名,但老鼠忘了,故十二生肖中没有猫,猫从此成了老鼠的天敌。再如某次动物比赛,最后剩下武艺高强的象、鼠、牛等十三位,机灵的老鼠钻进了象鼻,弄得大象狼狈而逃,于是十二生肖中没有大象,老鼠占了第一。再如传说中的远古时代,天地混沌,如同大气包,气体跑不出来,与外界隔绝,其时老鼠身强力壮,硬是将大气包咬出了一条缝,气体从缝隙出入,老鼠拯救了生灵万物,立下开天辟地之功,故天地生成于子时,是以子时属鼠……这类传说,或似开心解闷的笑谈,或似贬恶扬善的寓言,文学成分较浓。不过“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成为朗朗上口的童谣,世代相传,流传于民间,似乎早已超越了阶层,超越了年龄,融进了每个人的生活。

老鼠形象的神话学解读

说起老鼠的别名,可就多了,北方叫它“耗子”,南方叫它“老鼠”、“老虫”,《唐书》称鼠为“坎精”,《云仙杂记》谓鼠为“社君”,《正字通》称鼠为“耗虫”,也有古籍记载叫“穴虫”,唐代柳宗元《三戒·永某氏之鼠》,因为鼠能站立,前脚能立于颈上,称之为“礼鼠”,岭南因为鼠可入供,避讳鼠字,称之为“家鹿”,此外还有“家鼠”、“米耗子”等诸多别名,恕不一一备举。

老鼠别名虽多,但人们对它的印象实在不怎么样。一提到鼠,脑子里马上会想到不少描述它的词语,什么鼠目寸光、鼠心狼肺、鼠头鼠脑、贼眉鼠眼,什么雀目鼠步、无名鼠辈、鼠肝虫臂、城狐社鼠,什么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等等,更有许多民间歇后语,什么“被追打的老鼠——见洞就钻”“打鼠不着反摔碎罐罐——因小失大”“打死老鼠喂猫——恼一个,好一个”“耗子进老鼠夹——离死不远”……诸如此类,褒意全无,倒是满满贬意,好像人类和鼠结下了梁子,老鼠阴险、狡猾、诡诈,老鼠是疫病的载体,也是灾难和厄运的化身,等等。其实,在民俗生活中,鼠的形象远非如此单一,人们对于鼠的态度也并非这样简单,需要做一番客观的分析。

我国各民族流传久远的神话故事,为老鼠正名的不在少数。云南澜沧县拉祜族流传着《牡帕密帕的故事》,说的是在天地混沌未开的时候,创世神厄莎创造了世界,是老鼠咬了三天三夜,将厚厚的葫芦咬破,一男一女从里面走出来,他们便是拉祜族的祖先,这说明老鼠有创世之功。在普米族神话《太阳、月亮和星星》里,老鼠又成了云墙上打洞的能手,正是老鼠在云墙上打洞,大地从此有了光亮。畲族流传的《老鼠和谷种》的传说,说古时候,稻谷一年四熟,收割不尽,人不知爱惜。天神一生气,就用布袋把谷子全收回去了。没有粮食,人要饿死,人们便求老鼠去偷谷种。老鼠上了天,等天神睡着,在黄泥浆里打个滚,咬开布袋,沾了一身稻谷回到人间,从此人间才又有了谷种,把粮种从天上偷下来,这又是多么了不起的英雄壮举啊!

因为老鼠的贡献,不少民族都对它怀有一份感恩之心;也因为它有贡献,人们甚至对它偷粮的行径也抱有一份同情和怜悯。我国南北方都有流传的《老鼠为什么死不瞑目》,说老鼠给人类带来了谷种,人却不允许老鼠吃粮,见了老鼠就打,老鼠觉得委屈,死了才不肯闭眼的。

千百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着所谓“四大家”、“五大门”的动物原始崇拜,即是对狐狸、黄鼠狼、刺猬、老鼠、蛇保持一种敬畏心理。人们认为,这些动物具有非凡的灵性。鼠与人类生活千丝万缕地纠缠在一起,各地关于鼠及鼠神的传说十分常见,在北方还曾经流传着老鼠救驾受封的故事,赐财金钱鼠的典故。

用神话学来解读,可见神话传说及故事包含着原始先民的思维方式、情感模式和对世界万物的看法,也许先民们曾经从鼠的活动中获得过某种启发,也许先民们曾经直接受益于鼠,比如饥饿的时候从鼠洞里找到过救命的粮食,惊喜之余便对老鼠做出了浪漫主义的解释和评判,赋予鼠一个“文化英雄”的身份。

“老鼠嫁女”所展现的悖论

神话终究是神话,鼠患成灾依然是现实世界里的一种祸害。农业民族要生存繁衍,靠的就是田野里的收成,老鼠毁田偷粮,当然就是农业民族的大敌;再说老鼠传播疾疫,是人类生命的杀手;咬物坏墙,又是名副其实的败家子。所以,早在2000多年前,农人们就发出了愤怒的呐喊:“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这首出自《诗经·魏风》的诗篇,既是对直接侵犯人类生活空间的老鼠的痛斥和控诉,也是对不劳而获却衣食无忧的权贵者的指责和讽刺!特别是遇到鼠患肆虐横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绝不会坐以待毙,老鼠也便成为人类的驱灭对象。

为了驱灭鼠,人们畜养礼遇它的天敌。老鼠的天敌自然首推猫。我国古代有一种“报本反始”、报答上天神灵并祈祝农业丰产的年终祭礼,最早的腊八祭礼,祭祀的对象中很重要的一个便是猫,“迎猫,为其食田鼠也”,祭祀其吃野鼠保护禾苗之功。唐代之前,人们还普遍养狗以捕鼠。四川三台县郪江乡汉代崖墓中还发现过一块画像石,一狗蹲坐,前爪支地,眼睛圆睁,口中叼一只肥硕的老鼠,可作为养狗捕鼠的明证。今人嫌别人多管闲事,动不动就说“狗拿耗子”,看来历史上还真有“养狗拿耗子”的风俗。

有趣的是,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故事,在流行的年画或剪纸中,有一个常被采用的题材,那就是《老鼠娶亲》或称《老鼠嫁女》。图中描绘着老鼠娶亲(或嫁女)的场景,俨然人间嫁娶的情况。有花轿、彩旗、灯笼和鼓乐队等,只不过所有主角都是由鼠辈充当罢了。在这种幻想性的剪纸中,那迎新仪式的出场者只有老鼠,可以说是清一色。而另外一些图像除了老鼠外,却添了一只身体硕大(从比例上看)的猫。婚姻嫁娶本是人类所特有的文化行为,可是民间却让老鼠也嫁女娶亲,将它嫁出去,将它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各地“老鼠嫁女”风俗的时间不一,例如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老鼠嫁女”习俗一般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人们不点灯,全家人要一声不响,意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它娶亲的好事。纵观中国南北各地,都曾流传着“老鼠嫁女”的故事与歌谣,出嫁的鼠女最终总是难逃葬身猫腹的“噩运”,其中最滑稽的当数鼠女的糊涂爹娘为女儿挑选花猫做女婿的事了,诙谐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除此之外,我国各地还流传着与鼠有关的多种岁时习俗。除夕夜守岁时的“照虚耗”,就是在墙壁角落和米缸面瓮之处,烧香燃灯,让老鼠吃了赶快走。“敲击避鼠”“滚葫芦”之类,是边敲边唱,与“照虚耗”有异曲同工之妙。东北地区还有在农历正月第一个子日燃熏鼠火的做法,孩子们在田埂上撒稻草点火烧杂草,叫熏鼠火,农家还会根据火势大小来占卜来年庄稼的丰歉。贵州毛南族的送鼠节,腊月初一人们大唱《送鼠歌》:“送老鼠,除老耗,大家都来呀,今日过小年。家家齐开仓,谷穗挂成排,米魂挂中央。不许老鼠窜进屋,不许老耗钻进仓。”过后,年轻人还要举行砸老鼠比赛。

从文化史的角度考察,这无疑是人类与动物关系变迁的体现。在遥远的古代,人们担心粮食受损害,对于老鼠是抱怨和惧怕的。它精灵而又狡猾,在人们还不能有效地制御它的时候,就只有尊敬它,甚至亲热它,以冀求“和平相处”。人们对老鼠的态度既讨厌又羡慕,既憎恶又欢喜,这正是人类面对老鼠的复杂心理和矛盾态度。

源远流长的鼠文化

老鼠与人类生话息息相关,鼠文化就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鼠文化使鼠变得越来越可爱,越来越神秘。曾几何时一曲《老鼠爱大米》的流行歌曲风靡一时,“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不管有多少风雨我都会依然陪着你”,强化着鼠文化的传播。

其实,鼠文化在古代就是许多文人骚客的永恒话题。鼠的灵性,使它可以穿墙越壁,奔行如飞,虽不是水生动物,却有超强的游泳本领。民间认为鼠性通灵,能预知吉凶灾祸,对自然界将要发生的不测,如地震、水灾、旱灾、蝗灾等,它特别敏感,都会有一定的行动反应。鼠的繁殖力很强,是其他动物不及的。鼠生就一副小巧玲珑的体态,喜欢上窜下跳,其象征意义就是精致细小和微末。古代除《诗经》外,《山海经》中有《耳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有《唐鼠》。此外,《尔雅》《庄子》《尚书》都有鼠的记载。唐代柳宗元的《永某氏之鼠》、清代蒲松龄的《大鼠》、袁枚的《鼠胆两头》等都是鼠文名篇。

因为老鼠与人的关系密切,人们又对老鼠感恩有加,因此老鼠也成为文学作品颇受欢迎的题材。古典名著《西游记》写无底洞的老鼠精逼唐僧成亲,是鼠婚故事的发展;《聊斋志异·阿纤》篇则写了人鼠相恋的故事;《水浒传》中的白胜,诨名白日鼠,生动传神;《三侠五义》中大闹东京的“五鼠”,都是侠肝义胆之士;文学作品中有关鼠的诗词、书画、儿歌、戏曲,多得不可胜数。

晋代郭璞曾经撰有《鼮鼠赞》:“有鼠豹彩,厥号为鼮。汉朝莫知,郎中能名。赏以束帛,雅业遂盛。”此诗记述了“皇帝问鼠”的故事。据《河南府志》载,有一次,汉武帝在灵台设宴,有人捉到了一只豹纹鼠。皇帝问群臣这是什么鼠?群臣一时语塞。郎中窦攸说:“这叫鼮鼠,《尔雅》有记载。”皇帝命人查阅,果有记载,于是就赏赐窦攸一百丈绢。

有一次,南宋词人李清照偕丈夫赵明诚应邀参加乌老寿星的寿宴,席间应众人之请,即兴合作一副寿联:“乌龟方姓乌,龟寿比日月,年高德亮;老鼠亦称老,鼠姑兆宝贵,国色天香。”鼠姑为牡丹别称。此联巧嵌乌老,立意精巧,幽默风趣,众人无不喝彩。清代翰林尊称“老先生”。一次,某翰林拜会浙江乌巡抚。乌巡抚出联嘲道:“鼠无大小皆称老。”那翰林不甘示弱,脱口反讥:“龟有雌雄总姓乌。”虽然此联出言不逊,但巧思工整,也是令人拍案叫绝。

明末清初,一批故臣戴上了红顶子。福建屠夫徐英一气之下,便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鼠因粮绝潜踪去,犬为家贫放胆眠。”嘲讽得入木三分。

老鼠还是有情有义的代表,是多子多孙、招财进宝的象征,在节日里,它们的形象成为面塑,背驮元宝;在婚礼上它们的形象成为礼花,人们借它的超强繁殖能力祝福新人早生贵子;在童谣中,它们机灵可爱,调皮有趣……

当今互联网时代,人们谈论鼠文化,有人将“鼠”与“数字文化”联系在一起,鼠文化又有了新的创新。民俗学问博大精深,民俗神话奇妙无比,民俗神灵奇妙无比,鼠年的习俗,传递了人们趋吉避凶、平安健康的精神寄托,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创新这门学问,势在必行。

2020年1月19日于沪上五角场凝风轩

死不瞑目代表什么生肖3

梦有神鸟入怀来

1898年的一天,周贻能对妻子说:“把大鸾过给他,让他安心地走吧。”

一句轻飘飘的话落下,命运齿轮开始转动,不足周的周恩来被生父周贻能过继给了他的养父,也就是周贻能的四弟周贻淦。在周贻淦去世后,周恩来就由养母陈氏抚养。

1898年3月5日,一声啼哭响起,周贻能的长子周恩来在全家的期盼中降生了。

周贻能的妻子万冬儿曾在怀着孩子时,梦中有神鸟降临,飞进了她的肚子里,所以孩子出生后,万冬儿和家人商议,给这个孩子的乳名起为“大鸾”。

在当时,周贻能的四弟周贻淦病危,眼看命不久矣,但他膝下无子,家中长辈商议,决定将大儿子周贻能的长子周恩来,过继给四儿子周贻淦做养子,也好让他能后继有人。

周贻能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传统的家族观念里,这句话是顶了天的。妇女出嫁,需从一而终,但无出一子,即使丈夫早逝的陈氏,也不得改嫁,除了过继给她一个儿子,似乎别无它法。为了让无后的周贻淦有延续香火的男丁,更是为了使独居寡妇能有所依靠,这恐怕是最合适的办法。

周恩来的母亲万氏得知儿子要被过继,她也别无他法,看着可爱的儿子,心中如同刀割,第一次做母亲,就要遭受骨肉分离这种痛苦,以后即使见了面,这孩子也只能叫她一声伯母。

可在那个年代,长辈之命不得不从,而且弟弟病危,眼看就要撒手人寰,即使夫妻俩有万般不舍,也不能让弟弟死不瞑目啊。

周贻能和妻子万氏对他们第一个孩子有多看重,从万氏给他起“大鸾”这一小名就能看出来,他承载着周贻能和万氏诸多的期望。

万氏给大儿子起乳名大鸾,这个鸾,在《山海经·西山经》有讲过:“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万冬儿将神鸟入梦这件事说了出去,大家也只是当听了一个乐呵,心里则认为这只是一个母亲太过于喜爱孩子,以至于做了些祥瑞的梦。但谁又能想到,这个名字满载父母爱意的孩子,多年后的大鸾(周恩来),确实如同一只神鸟,带给了人们祥瑞和安定。

为保佑平安,起名“和尚”

将长子周恩来过继给弟弟后,万冬儿很快又有了身孕。

1899年,周贻能和万氏的次子周恩溥出生,这个孩子的出生弥补了夫妻俩的失子之痛,平添了他们心中的喜悦,对这个孩子更是百般疼爱,每每看着这个孩子,万氏都能想起一年前那个和她无缘的大鸾,生怕再失去恩溥。

这时周贻能的母亲说:“我们把小毛头送去当和尚,能保佑小毛头长命百岁哩”。

万氏:“我都继了一个孩子了,还要送娃娃去当和尚?”

周母一脸你不懂的样子道:“不是送小毛头去当和尚,是让毛头做个挂名和尚,佛祖好保佑他”。

万冬儿是淮安人,此时得知还有这一说法,她抿着嘴笑了,她不怎么信这些的,从她那一双大脚就能看出几分,但秉着对孩子的祝福,她同意了:“那这样我更安心些,我们整天照看着还不够,得让佛祖保佑着”。

周贻能的母亲是绍兴人,她们那边有这个习俗,给孩子们起“十二生肖”或者“和尚”的小名,可以保佑孩子平安长大。

万冬儿

周贻能夫妻欣然同意了这个提议,夫妻俩在周恩溥满月后,就抱着他去了寺庙,烧香捐香油钱,请庙里的和尚给他穿上和尚衣裳,大名记在寺庙里,再让寺庙里的老和尚念经祝颂一番,就这样,周恩溥就成了记名和尚了,小名就叫做“和尚”。

周恩溥自小聪明,但因为父母宠溺,性格顽劣不已,以至于大哥周恩来在私塾读书,他却只能呆在周家大院。

两位母亲的言传身教

彼时的周恩来正在养母陈氏的教导下,茁壮长大。养母陈氏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是个性情温和,真挚细心的女人,她有着那个时代女性特有的温顺,也有她作为母亲的固执,因为早年守寡,她十分宠爱这个养子。

有一次周恩来和和尚玩耍,周恩溥手持利器差点伤到周恩来,陈氏得知后,不允许周恩来出去玩耍,将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尤其是她深知学习的重要性,知道学习才能改变一个人,所以在她大都将周恩来拘在家中,亲自监管他学习。

在学习上,陈氏是一个严格的母亲,但又不是一个顽固的母亲,陈氏对周恩来学业要求严格。周恩来也争气,在别的孩子还在识字的年纪,他已经可以流畅的阅读一些经典小说等著作,陈氏并不反对他读这些书,书这种东西,总会由能学到的知识,陈氏也常常会给周恩来念一些有趣的书给他听,因此,被拘束在家学习的周恩来并不无聊。都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话不假,周恩来就是继承了养母陈氏安静、温和、好学的性格。

后来由于家道中落,周恩来和周恩溥兄弟俩,以及最小的弟弟周恩寿跟着父母颠簸流离,搬去出了周家大院生活,因此周恩来也更多的接触到生身母亲万氏,万冬儿。

周恩来

万冬儿是她父亲的老来女,她的父亲万清选,曾三任清河县县令,家境可谓厚实,而万冬儿是家里第十二个姑娘,又被称为“十二姑”,因此格外宠爱。

万氏文化不高,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央着父亲让她读了几年书,虽然才学不是那么多,但因为父亲经常带着她四处应酬,参加各种活动、礼仪,因此万氏为人十分识大体,懂是非,是个精明干练的女人。

早年在她刚刚嫁入周家时,因为婆婆体弱,年纪轻轻的万冬儿早早担起了女主人的责任,好在她当姑娘家时的经历,让她不仅胆识过人,思绪也十分有条理,将周家上上下下打理的万分妥当。

万冬儿这个人还很富有正义感和耐心,不管是在以前的周家大院,还是在乡下老家,她经常被亲戚邻居们请去调节纠纷琐事,在周边很受尊敬。

周恩来虽然和万氏接触的时间,没有和养母陈氏相处的时间多,但他经常在旁侧听她为乡亲邻居调节家庭琐事,久而久之,周恩来也被生母的品行所折服,从她身上学到了那种善于聆听的耐心和正义感。而被母亲万氏自小养在身边的周恩溥,更是被万氏教育出一身正直不屈的硬骨气。

1907-1908年,生母和养母相继去世,年仅十岁的周恩来带着弟弟恩溥、恩寿跟随父亲讨生活,父亲在外工作,周恩来则是打各种零工照顾弟弟们。

以身涉险掩护哥哥前往苏联,遭到迫害

1917年,周恩来在留学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正直青年的他饱读诗书,又见识不凡,他看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未来的启发,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共产主义才能挽救风雨中动荡不安的中国。

作为一个有志青年,他毅然决然地投身到共产主义革命当中去。

继1926年10月24日上海的工人起义失败后,1927年3月21日中午12时,由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领导的第三次武装起义开始,对残暴的封建军阀发出抗议,准备武装夺取政权。早在起义前,他们就铲断铁路,断了对方的支援路线。

而后,组织起一个多达到五千多人的纠察队,先是刺探敌情,根据敌方武装力量的强弱,划分了七个区域,其中以敌方武装力量最强的闸北区作为重点攻略区域。

在同时,整个上海都处于罢工、罢课、罢市的状态,全面地为起义人员做好紧急的后勤工作。

1927年3月21日晚,起义武装先后占领了七个区域中的六个;22日晚,顽强抵抗的闸北区也被全民一心的上海人民合力攻下。

周恩来

至此,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落幕,长期被帝国和军阀残暴统治的上海又回到了人民的手中,这次的起义也引起了全国的震动,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上下的有志青年,也将这个年轻的领导人周恩来带到了大众的眼前。

从1927年开始的“白色恐怖”于1928年在全国依旧蔓延着,使许多共产党员遭到残害,中国革命失败陷入低潮,共产党受到严重摧残。此时,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迫在眉睫,但在国内却找不到安全的开会地点了,因为全国依旧卷在“白色恐怖”事件内挣脱不开。

思来想去,由周恩来等人负责筹备的中共六大的会议地点,最后定在了莫斯科。但怎么去苏联,这成为了一个难题。当时去苏联的路线有两个,但都会经过哈尔滨,因此,那个地方是国民党的重点搜查地区。

毕竟此时的周恩来可是帝国和军阀的眼中钉、肉中刺,一日不将他铲除,那根本让国民党睡不着觉。而在此之前,和哥哥相差不到一岁的周恩溥已经跟随伯父到东北谋生了十几年,此时已经在东北扎根,并在三十岁那年,认识了妻子王兰芳,之后生下了长子周荣庆。

年幼时,和哥哥、父亲分离后的周恩溥借住在亲戚家,周恩溥虽然聪慧,但幼时丧母,父亲兄长均不在身边,使他要强的个性愈发强烈,甚至顶撞亲戚、离家出走。

周恩来得知后,也对这个小弟心有愧疚,将他介绍到学校去读书,周恩溥也聪慧,不管是文章和英文,他都得心应手,后来还进入了银行工作。在当时的年代,能进入银行工作,那是很了不起的知识分子了。

只不过周恩溥太过于耿直,这一点和他的母亲万冬儿很像,也正是万冬儿,才养育周恩溥一副侠胆心肠。周恩溥经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仅惹得一身麻烦,还弄得自己频繁失业,生活困顿,但这些苦难并不能打败他,也改变不了他。

周恩溥

后来“白色恐怖”在全国蔓延,全国到处都是在抓捕共产党的特务,人民的一举一动都在国民党的监视下,稍有不慎,就会受到迫害,抱着宁杀三千不放过一个人的国民党特务们如同疯犬,就算不是共产党的普通人,进了大牢,在特务的残暴酷刑下,基本上也活不到出来了。

就在这种极度恶劣的环境下,周恩来到了哈尔滨,在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的搜查下,每日东躲西藏,到底是从哈尔滨走陆路,还是从哈尔滨走水路,这是个艰难的选择,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

正当周恩来等人一筹莫展之时,周恩溥主动联系上了哥哥周恩来,借着自己在哈尔滨多年拔刀相助积攒的人脉和身份,(此时周恩溥已经改名为周博宇),多次帮助哥哥躲过国民党特务的搜查。最终周恩来在弟弟周恩溥的掩护下,成功到达了莫斯科。

这次的第六次代表大会意义重大,对我们以往的革命道路做出了总结,为我们的革命方向做出了更准确的规划,改变了我们以暴动抵抗的路线 ,转而以聚集群众力量,加强党的思想统一等为主要任务。

而在之后,周恩来也说过,他能安全到达莫斯科,成功召开这次会议,他的弟弟周恩溥功不可没。

但好景不长,即使周恩溥改名隐居,还是被国民党发现他与周恩来的密切关系。他们将周恩溥抓紧大牢,对他进行严刑拷打,逼问周恩来的藏身之处,倔强了一辈子的周恩溥,此时更是被黏住了嘴一样,一个字也不肯透露。胜利是属于共产党的,周恩溥深受周恩来影响,对共产主义必胜有着强烈的决心,无论如何,他也不能透露大哥的行踪。

敌人对他无计可施,最后将身心俱损的周恩溥吊在大树上,吊了一天一夜,等到周恩溥被解救时,生命岌岌可危,已经无力回天,在1945年初,年仅46岁的周恩溥去世了。

后人隐姓埋名鲜为人知

周恩溥去世后,他的妻子王兰芳也投身革命,丈夫舍命都想看到的胜利,她会带着丈夫的意志和期盼,和共产党一起努力去完成。虽然王兰芳是周恩来的弟媳,但她从不要求有特殊待遇,这也是大哥周恩来经常和他们说的,都是共产党人,没有谁是特殊的,即使是我周恩来的亲戚。

周恩来

王兰芳是为了让丈夫看到他所期盼的胜利,她一刻也没有停歇过,一直跑在革命最前线,以至于累出一身病。按道理说她这种情况是可以熬到正常退休,退休后每月的退休金足有正常工资的七八成。

但是周恩来考虑到国内财政紧张,王兰芳又不能正常工作,周恩来要求她提前退休,不要再占用国家资源,至于王兰芳的生活费用,就从他自己的工资里拿,当做王兰芳的生活费和买药费用。连周恩来的三弟周恩寿家里,也是由周恩来拿着自己工资的四分之一去资助的,一直到周恩寿的六个子女长大成人才停止。

而周恩溥的儿子周荣庆在之后的日子里,更是谨记着大伯周恩来的话,没有谁是特殊的,要从基层做起。所以他选择成为一名基层工,在河南焦作隐姓埋名,从未对外说起过自己的家世,更没有将自己和万人崇敬的周总理联系到一起过,一直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

甚至到了周恩溥的孙子辈,也很少有人有正式工作,但他们从未向组织上要求过任何特殊待遇,唯一的心愿,也只是将周恩溥的尸骨接回来,和亲人合葬在一起。

在2011年10月25日,一个简单的安葬仪式过后,周恩溥和妻子王兰芳的骨灰在焦作凤凰山公墓被合葬在了一起,这个在外漂泊了66年的烈士终于能回到亲人的身边了。

虽然周恩溥不如大哥周恩来功绩卓卓,但是在新中国成绩的伟业上,他又是一块不可缺少的基石。他和千千万万为新中国的胜利奉献生命的先辈们一样,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他们又全都是特殊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愈发强盛,那些英灵也永远沉默,但没有英烈先辈们不畏生死的前仆后继,那这一切,只是一个妄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