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代表什么生肖动物

动物园里“沾虎气”游客进园就打听:老虎在哪儿,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旗袍代表什么生肖动物1

春节期间,北京动物园内各种以虎为主题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萌萌”造型的玩偶、魔方、口罩、钥匙链、冰箱贴等系列产品受到游客热捧。

萌虎贺岁,欢庆新春!这个春节,北京动物园里的几只老虎成为最闪耀的明星,迎来大批游客观赏。尤其是作为11家市属公园新春生肖吉祥物的东北虎“萌萌”,更是成为炙手可热的新晋网红。

大年初二上午,记者在北京动物园看到,前来“沾虎气”的游客络绎不绝,很多人一进园子就忙着打听:“老虎在哪儿?”

虎的主题无处不在。进门右转,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花坛景观造型——吉祥物“萌萌”身穿红黄配色的中国传统旗袍,手持对联,为游客送去虎年新春祝福。游客纷纷驻足合影。

再往里走,沿着路标向北,很快就来到了著名的狮虎山。记者在这里遇到了三代人合影的程先生一家。“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就在这里照过相,那年也是虎年,我还是妈妈怀里的小娃娃。那张相片至今还保存在我们家的相册里。今天再来,我们已经变成了一家六口,但是狮虎山的外形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

狮虎山目前共有4只狮子、5只老虎,过年这几天,东北虎“萌萌”与“建生”最为活跃。它们气宇轩昂,威风凛凛。游客们纷纷举起相机,留下这些宝贵的影像。

老虎虽然威猛,但在饲养员丁峰眼中不过是会撒娇的“孩子”。今年是丁峰在北京动物园的第29个年头,说来也巧,丁峰也属虎。

“萌萌很聪明,而且很亲人。”说起东北虎“萌萌”,丁峰也是满脸掩饰不住的幸福和自豪,“在来来往往的游客中,不管我穿什么样的衣服,武装得多厚重,就算只露出眼睛,只要跟它一对视,它一下子就能认出来。”“萌萌”在丁峰面前似乎也变成一只“大号猫咪”,来来回回地蹭着防护栏杆,时不时发出嗲嗲撒娇式的虎叫,仿佛一个孩子在博求大人的关注。

在鹈鹕商店,各种以虎为主题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占据了大半空间。“萌萌”造型的玩偶、魔方、口罩、钥匙链、冰箱贴等多种“萌萌”系列产品受到游客热捧。

北京日报客户端和北京动物园联合开展的“征集老照片——‘我与狮虎山的故事’”也正在火热进行中,征集时间截至2月6日。收集到的照片和故事,将在元宵节通过北京动物园官方微博、微信进行图片展播。北京日报客户端也将筛选部分图片故事进行报道。(记者 代丽丽)

来源:北京日报

旗袍代表什么生肖动物2

图为新型音乐会国潮雅读《乐·界》剧照。景小勇供图

核心阅读

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在舞蹈编排上,作品较多运用“颗粒状”的动作连成舞蹈句子,形成与众不同的质感、风格、韵味和舞蹈语汇

延绵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丰厚滋养。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要求,也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国有文艺院团是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排头兵”,有责任也有义务以传统文化为根脉,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活力。

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则需要我们在创作中遵循艺术创新理念,以自觉的使命追求和深厚的人民情怀,加强对艺术作品的传播能力建设。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植根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积淀了丰厚的艺术资源。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艺术源头,可以从1962年成立的东方歌舞团、1952年成立的中央歌舞团,一路向前追溯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从《白毛女》到《荷花舞》《孔雀舞》,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独有的神韵和风采。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持续推出了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舞蹈诗画《国色》撷取中华文化精粹,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青花瓷、茶道竹韵、江岸油纸伞、旗袍、书画、中医、昆曲等经典元素,让观众流连在中华五千多年文化的长河中。舞乐《中国故事·十二生肖》以打击乐演奏和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对中国生肖文化进行深层解读。从序幕《丑牛牧野》到尾声《辰龙归元》,在四季更迭中表现气势恢宏的历史进程、展现中国千年文脉传承。新型音乐会国潮雅读《乐·界》则以现代音乐为语言、“十大雅事”为主题,以时尚的视角、现代的创编手段解读传统文化,展现“音乐无国界,天下共知音”的广阔胸襟。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美学优势、增强文化自信、滋养人民和滋养世界的舞台艺术实践。

这些作品的诞生过程,也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不断推动艺术创新的过程。

以近来备受关注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只此青绿》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的视角,进入千年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以画中主色调“青绿”为视觉线索,深入探查画作形成的篆、绢、颜料、笔、墨等工艺的产生,古往今来的工匠精神与中国式的古典美学交相辉映,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崇高敬意。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别出心裁,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将其演绎为一幅国之工匠的人文画卷。剧中描绘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形象,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正是由这些平凡劳动者创造的。舞剧为他们画像,用他们的故事唤醒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将舞台艺术与非遗工艺相结合,为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

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作品打破舞台上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选择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强调人物超越古今的内心情感,也更突出“舞蹈诗剧”的诗化色彩。在舞蹈编排上,作品较多运用“颗粒状”的动作连成舞蹈句子,形成与众不同的质感、风格、韵味和舞蹈语汇。

在审美风格上,作品传达了《千里江山图》中表现的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服饰和道具突出淡雅、简约的“理性之美”。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从不同角度引领观众感受传统绘画之美。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润物细无声”的特性和方式。

酒香也怕巷子深。不断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只此青绿》首演3场就成功“破圈”、首轮巡演未半便引发热议,其成功不仅因为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而这两者,又都源于制作理念及模式的创新。《只此青绿》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人民网共同出品,在学术、创作、推广等方面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首演前后,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发布头条文章阅读量超500万,人民网媒体矩阵发布内容累计曝光量超过2.47亿,其中,多条微博话题采用年轻化语句表达,阅读量均超过1000万。2021年12月31日,作品以舞段形式亮相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播出时间段内,实时在线观看观众达1.8亿。播出7日后,该舞段单条视频观看量达320万以上,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6500万。2022年1月31日除夕夜,《只此青绿》选段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节目一经播出,相关话题便开始频繁登上新浪微博、抖音等平台的热搜。节目中高难度的“青绿腰”也成功出圈,引发了一大批专业舞者和爱好者的模仿和挑战。

此外,《只此青绿》充分发掘利用线上传播渠道走出国门。人民网在海外平台的多元化媒体宣传,初步在海外市场上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中国日报》通过报网融合的形式推送相关内容,获得超过6000万的阅读量。巡演期间,一共以9个外文语种发布海外报道数十篇,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讨论热潮。

中华璀璨的文化犹如一条奔涌的长河,需要不断注入活水方能奔流不息。中华民族的精神如同一幅浩浩荡荡的历史长卷,需要不断描摹书写才能更加绚烂多彩。“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文艺工作者应顺应互联网时代艺术创作生产的发展方向,推动资源转化和效率提升,着力创作推广体现国家水准民族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作者:景小勇,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来源: 人民日报

旗袍代表什么生肖动物3

当地时间1月19日,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你好中国”汉语学校里,学员们通过学写“福”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张远南摄

当地时间1月22日,由中国工匠精心制作的100组彩灯亮相美国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

本报记者 郑 琪摄

当地时间1月20日,“欢乐春节”中蒙青年友好交流联谊晚会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举行。

本报记者 霍 文摄

当地时间1月21日,“中埃共欢庆同过中国年”主题春节文化体验活动在埃及首都开罗举办。图为当地两名参与者展示自己完成的剪纸。

本报记者 周 輖摄

当地时间1月21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举行2020年新春招待会。图为嘉宾在品功夫茶。

本报记者 李 凉摄

2020年中国农历春节即将到来。一曲曲悠扬动听的民乐演奏、一场场大气磅礴的歌舞演出、一件件精巧别致的庙会展品……“欢乐春节”等丰富多彩的庆新春活动再次将中国传统春节文化、民俗年味儿带向全球多国,吸引当地民众和华侨华人热情参与。

美国华盛顿——

“能让不同的人产生共鸣”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音乐大厅里,4层座位满满当当。当安静的舞台上响起悠扬的竹笛声,一曲《湖光》让观众陶醉在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之中。为庆祝农历新年,上海民族乐团近日携《海上生民乐》新年音乐会赴美,为华盛顿地区民众献上精心编创的海派民乐作品。

展现中国书法深邃宏大的古筝变奏,讲述楚汉相争的琵琶、京胡和鼓,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弹拨乐,描绘天籁鸟语和自然奇景的民族管弦乐,丰富多彩的民乐节目令观众目不暇接。其中,改编自《百鸟朝凤》,由唢呐和乐队合奏的作品《凤舞》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曲子开篇以“啾啾”“喳喳”模仿小鸟“对话”,惟妙惟肖的“拌嘴”声惹得观众忍俊不禁,结尾时唢呐演奏家展示的几个超长音,则令现场观众无不折服,全场起立给予最热烈的掌声。

走出音乐会现场,华盛顿市民埃里克·斯泰尔眉飞色舞地对记者说:“我特别喜欢那段唢呐表演,能够感觉到表演者对音准的高超控制。演出融入了现代元素,这种感觉很棒,能让不同的人产生共鸣,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彼此的了解。”

当晚的音乐会结束后,大批观众还冒着严寒来到附近的室外场地,参加冬季灯展开幕式。这场为期四天的灯展也是华盛顿地区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重头戏之一。锣鼓声中,由中国工匠精心制作的100组彩灯惊艳亮相。十二生肖、熊猫、睡莲……浓浓的中国文化元素,吸引美国民众驻足拍照。

今年已经是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连续第五年举办农历新年庆祝活动。“因为观众热情很高,今年的农历新年庆祝活动将持续两个星期。”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总裁黛博拉·鲁特表示。除了音乐会和灯展,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还将举办中国新年家庭日、北京竹乐团演出等活动,帮助当地民众更好地体验中国年味儿。

意大利罗马——

“难以忘却的美好记忆”

罗马音乐公园金碧辉煌的剧院大厅里,随处可见的“中国红”烘托出喜庆的年味。农历春节到来之际,2020“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开幕音乐会在喜悦的节日气氛里举行。“中国朋友春节好”“鼠年快乐,祝福祝福”“给你们拜年,恭喜发财”……音乐会开始前,很多意大利观众穿上了颜色鲜艳的唐装和旗袍等中国传统服饰,用汉语给到场的中国观众们拜年,为来宾们送上鼠年祝福。

音乐会由意大利圣塞西莉亚国立音乐学院青年乐团和中国交响乐团联袂演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副团长李心草与意大利著名指挥家西蒙内·杰努伊尼同台指挥。开场,伴随着管弦乐《春节序曲》响起,年味和春节的气氛应声而至。“来意大利将近20年了,很少有机会回国过春节。今晚开场的《春节序曲》让我回味起那许久不曾感受到的年味,喜气洋洋、热闹非凡,一时间我的眼泪就下来了。过年了,祝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观众席上,华侨赵建洲倍感激动。

两国艺术家以精湛的技艺和高水平的合作奉上了名副其实的视听盛宴。而当一场中意民族器乐对话——由琵琶与曼陀铃共同演奏的《一样的月光》响起,两大文明古国的对话与互鉴、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征服了在场观众,余音绕梁、回味隽永。

“中国的传统乐器悠扬动人,如诗画般充满想象,包涵着无穷的内蕴和强大的塑造力,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这场充满魅力的音乐会一定会成为难以忘却的美好记忆。”罗马音乐学院学生伯莱里对本报记者说。

音乐会后,绚烂的烟花在罗马璀璨的星空中绽放。在节日的气氛里,中意两国人民互相拥抱祝福。2020年,中意两国迎来建交50周年纪念,两国政府互办“中意文化和旅游年”,两大文明古国将在文化交流互鉴上成就更多佳话。

日本新潟——

“想去中国亲身感受”

藏族热巴舞、扎木念弹唱、格萨尔说唱《吉祥岭国》,蒙古族舞蹈《乌森格日》,撒拉族舞蹈《勇士》……农历春节前夕,“2020新潟春节祭”活动在日本新潟县新潟市隆重举办。两天的时间里,来自中国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的演员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绚丽多彩的文艺演出,收获许多掌声与赞叹。

自2015年以来,“新潟春节祭”已成功举办5届,参加活动的观众数量累计超过20万人。中国上海市、陕西省、浙江省等11个省市代表团先后来到新潟展示中国特色文化,受到当地民众热烈欢迎。今年举办的第六届活动以青海民族歌舞为主题,现场演出歌舞激情四射,器乐婉转动人,持续引燃观众的热情。特别是当演员用汉、藏、日三种语言演绎歌曲《北国之春》时,现场气氛被推向高潮,中日两国人民的心也紧紧地连在一起。

“太炫了!演出服饰华丽,表演精彩绝伦,我们都过足了眼瘾,中华文化真美!”演出结束后,野口女士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她说,今后想带家人赴中国旅游,“想去中国亲身感受”。

除了民族歌舞演出外,活动还包括青海“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展示、“大美青海”风景人文图片展等。青海省由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纵贯而过形成的多元民族文化,为日本民众带来了独特的春节体验。日本新潟县知事花角英世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日本自古以来十分欣赏丰富多元的中国文化,希望“新潟春节祭”活动能让日本民众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增进日中两国民众的友谊。

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表示,春节是中国与东亚各国共通的重要文化符号,“新潟春节祭”增进了中日两国文化与民间交流,成为深化新潟与中国各地合作的有力平台。他说,长期以来,新潟活跃在促进中日交流的最前线,相信“新潟春节祭”也将为中日关系发展贡献力量。

塞舌尔维多利亚——

“一年比一年更精彩”

看演出、逛庙会、品美食……农历春节到来之际,第七届塞舌尔“中国日”系列活动在首都维多利亚成功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小城里洋溢着浓浓的中国年味儿。

在举办活动的塞舌尔国际会议中心,中塞两国国旗迎风招展,四处都挂起了红色的灯笼。当地民众在入口处排起长队,欢笑声此起彼伏。“你好”“你好”……见到记者前来,他们高兴地用汉语招呼记者。

非洲岛国塞舌尔是印度洋上的一串明珠,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此次甘肃艺术团专场文艺表演以“魅力丝路陇原风”为主题,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霓裳羽衣》《飞天散花》绚丽壮美,揭开了中国敦煌和古丝路文化的神秘面纱,传说中的“飞天”从“敦煌壁画”中“飞”上舞台,让观众惊喜不已。《雪域欢歌》《达坂城的姑娘》等热情欢快的少数民族舞蹈更添现场的欢快气氛。

观看表演的塞舌尔副总统文森特·梅里顿对本报记者说:“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很高兴塞舌尔民众有机会参与和感受。”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纷纷来到剧场外的“中国庙会”。30余个展台上摆满了各种中国特色手工艺品和特色美食。“恭喜你发财,恭喜你精彩……”热闹喜庆的春节音乐加上阵阵电子鞭炮声,令春节的氛围更加浓郁。烧卖、豆腐脑、凉皮、肉夹馍……各式各样的中国美食吸引了许多当地民众前来品尝,“福”字、灯笼、中国结、香囊等春节装饰品也受到热捧。游客菲奥娜带着女儿来逛庙会,买了扇子和春联,她对记者说:“我的曾外祖父来自中国,我一直对中华文化很感兴趣,每年都来参加‘中国日’活动。这个活动真是一年比一年更精彩!”

中国驻塞舌尔大使郭玮对本报记者表示,塞舌尔“中国日”连续7年成功举办,已经成为中塞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不断促进中塞人民相互了解、加深友谊。梅里顿也表示,“中国日”活动的成功举办,显示了两国深厚的传统友谊。

(本报华盛顿、罗马、新潟、维多利亚1月23日电 记者郑琪、韩硕、刘军国、万宇)

《 人民日报 》( 2020年01月24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