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代表了个生肖

中原盛世观音:纪念淹没在丹江水库下的香严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马玛丽旅行志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夙代表了个生肖1

我是马玛丽,关注旅行很久的马玛丽。

栏目推荐:【城市觅语】探索“谜”一样的大小城市/【住赏酒店】用“赏”的态度住酒店/【公共空间】逛逛那些“公共”博物馆吧/【食客说】与美食的二三事/【攻略略谈】纯粹实用好用干货分享/【旅行物语】发现旅途小“物”/【马玛丽旅行志】聊聊我爱的旅行的样子。

观音菩萨在佛教代表的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寓意。她在西方极乐世界协助阿弥陀佛接度往生,在现实世界帮助释迦牟尼推行教化。据说她所显妙容,所说神咒能使众生无畏,所以信众都尊称她为施无畏者。

那为什么会在丹江边建设如此壮观的中原三面盛世观音?其实,就在江对面的淅川县仓房镇白崖山万山环抱之中,有一座千年古刹香严寺,它始建于大唐开元二年,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与当时的白马寺、相国寺、少林寺并称为中州四大名寺,当时规模宏大,分为上寺和下寺两个禅院,目前下寺已经被淹没在漫漫丹江水库之下了。

所以,在此建如此壮观的观音,也是对下寺佛文化的传承。同时,据《道藏搜神记》记载:楚有国王,号曰楚庄。有三女,长女妙音,次女妙元,三女妙善。妙善公主即观音大士。自幼艳丽芳颖,夙好习道。也就是说妙善是楚庄王的三女儿,而楚庄王还有个儿子叫子庚,妙善和子庚是兄妹关系。在我们淅川下寺就发现子庚墓的存在,根据咱们中国落叶归根的习俗,既然子庚墓是现在的淅川丹江库区发现,那么说明子庚有可能生在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他的祖籍在这里,妙善也就可能出生或者圆寂在这里。

在此地供奉中原盛世观音,可以说是了却了“佛国圣地空等待,亦使众生长惆怅”的心愿。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水源地,丹江甘霖已经沿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干渠,一路清流北上,直送京津,沿线二十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都得到了顺利解决,这也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惠济亿万民众的德政工程,与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寓意是相通的,所以说在这里供奉三面观音佛理底蕴深厚,意义内涵深远。

佛文化广场由佛文化沿江廊、转经廊和拜圣台几部分组成,总面积75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上万余人参拜礼佛。佛文化沿江廊环绕广场而建,栏杆及栏板全部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各种造型的佛教图案和篆刻而成佛文化诗词、对联,可以说内容详实、制作精美,能让大家在休闲适宜中领悟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一会儿大家可以慢慢地去欣赏。同时广场两边安放有纯铜制做的转经筒,是祈福专用的法器,感兴趣的朋友待会儿可以通过转经给自己和家人祈福纳祥。

这座金黄色的建筑就是中原三面盛世观音,该底座共由三部分组成,上面部分为莲花宝座,共分三层,按阶梯状分布。“莲花宝座”下边是“观音三十二化身”雕塑,共分两层,每层十六个观音化身,形态各异,生动逼真。下面为“四方佛和四力士”,外观为八面体,四方佛四力士交叉站立,寓意深刻。雕像造型粗犷豪放,显示出护卫佛法、造福苍生的大无畏气概。整个雕塑群立于莲花状水池中,水池中间设有荷花状喷泉系统,水池周边均匀分布着形象逼真且能喷出甘露圣水的铸铜十二生肖雕塑。

中原三面盛世观音像雕塑群核心部分是“升降自如的三面观音像”,三面盛世观音可在火炬状雕塑内自由升降,无论是举升高度和举升重量都前所未有,世界独一无二。观音像一体三尊,一手持经卷,具有普度众生、指点迷津之寓意;一手持金钗,具有治病救人、救灾救难之寓意;一手持净瓶,具有甘露遍洒、惠济万众之寓意。

当观音圣像伴随佛乐冉冉升起时,观音所站莲花宝座四周开始喷出柱状水柱,同时莲花池中的音乐喷泉开始随着佛乐进行跳跃,当观音升至最高时,柱状水柱戛然而止,观音所站莲花四周开始祥云升腾,同时,观音所持净瓶开始向下喷洒佛法甘露圣水,当圣水落入水池时,复而从十二生肖口中喷出,供游客接饮。据说这水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才有,饮用此水将保佑您福慧双收、平安吉祥,所以大家一定不要错过。

【作者:马玛丽】

知名媒体从业者、潜水攀岩骑行滑雪等极致户外爱好者。游历数十个国家,及中国各大主要省份。

搜狐旅游自媒体、乐途专栏作者多家知名旅游网站旅行家;非知名酒店体验师;济南城超级食客。

感谢认真阅读的你,各种咨询闲聊请移步

新浪微博:@Mary_马玛丽

微信公众号:马玛丽

个人微信:mali0176

【版权声明】

本游记图文均属马玛丽原创,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任何网站、媒体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复制,或利用其它方式下载使用。

夙代表了个生肖2

葛乃文: 常熟虞山当代艺术研究院院长

汉唐盛世年代古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在中国长安(今西安市)。提到西安,笔者难忘四次出差西安期间访古问今的美好经历。

笔者在二十一世纪07、09、11年的初夏,深秋和两个初冬,出席中国勘察设计岩土工程系统在西安召开专家评审工作会议,四次下榻于同一个宾馆:尚武门(小北门)附近习武园唐圣阁大酒店。

古城西安,曾是中国历史上周、秦、汉等十三个王朝的首都,它是一座历史沉淀厚重、文化底蕴辉煌的名城。用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的话说:“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的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的是一个新的象征。”笔者和一般走马看花的游客不同,没有把脚步在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等处停留太久,而是选择了佛教庙宇、文物考古,民间习俗三方面的人文景观进行参观,访谈和研究。回想起来,确有一番情趣与收获在其中。

一、晨钟暮鼓,悠扬慈悲人生。

笔者第一次到西安是2007年的初夏,接到出差的通知十分兴奋,便匆匆收拾行李飞到了咸阳,东道主西北勘察设计研究院的车子接驳去西安唐圣阁酒店。办好签到手续有半天自由活动时间,便询问服务台附西有无著名寺庙,被告知步行十分钟就有一座大喇嘛庙。

(一)、陕西省唯一的喇嘛庙:广仁寺。

笔者到了寺庙门口看到庙门上方是金光灿灿的匾额“广仁寺”,它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手笔,心中十分欢喜,然而未料到庙门紧闭。笔者沿围墙找边门而入,不见售票窗口,正踌躇间迎面走来一位僧人,身着紫色僧衣,右袒,走近跟前见他面带微笑地说:寺庙修缮,暂不接待香客,问我是否远道而来?我说从上海来此礼佛。这位僧人约三十岁,中等身材,不胖不瘦,法名那仁。他请我随他进寺庙,过山门,入大殿,逐一进香礼拜,直至殿后一处建筑,仿佛诵经处,那仁师傅小心地打开门锁请我进去,原来是供奉藏传佛教密宗菩萨黄财神的神殿,烛光通明,香烟缭绕。佛龛内摆满了许多色彩斑斓的鲜花美酒。据说,黄财神名叫黄布禄金刚,是“五姓财神”之首,掌诸宝库,能使一切众生脱离贫困灾难,财源广进,富饶自在。笔者仔细仰视黄财神尊颜,他面慈目善,头戴宝冠,坦胸露腹,珠宝翡翠装饰于手足。上身穿丝织天衣,下身着绫罗裙子。右手置于膝盖上,左手握吐宝鼬,胸前挂乌巴拉念珠,左脚曲似如意,右脚轻踩海螺宝,安坐于莲花月轮上,身后有光环,祥云、远山。广仁寺,位于西安明代城墙的西北角,它是陕西省西北唯一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又称黄教)的大型寺院。清康熙年间建寺,当时是作为达赖、班禅赴京朝觐途中的行宫,也是青海,西藏等地的活佛,喇嘛等上层人士进京路上的驿馆。清代康熙、乾隆、慈禧和清末民初的康有为、梁启超等社会名人曾来此寺庙参拜。广仁寺,是康熙皇帝赐名并亲书“慈云西荫”横匾和撰写《御制广仁寺碑》铭。笔者四次赴西安出差期间曾七次拜访广仁寺,与那仁师傅结下了僧俗之谊。同时深感广仁寺不仅建筑富丽辉煌而且犹如一朵盛开在内地的雪域莲花,以它高洁的气质,和浓烈的密宗神秘色彩,吸引各地的善众前来膜拜,更因为它是内地和边陲民族团结,友好往来的桥梁及构建民族凝聚民族向心力的宗教文明场所,广仁寺以其珍贵的文物和厚重的历史成为著名的佛旅游胜地。

(二)、显密园融,大小乘并弘的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西安市西部的扶风县,始建于东汉末,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笔者曾两次游览此寺,对地宫收藏的佛指舍利和许多稀世珍品,内心感到无比的震撼。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唐代的稀世珍宝主回人间,其中出土的佛指舍利,轰动了佛教世界。1994年应泰国僧王邀请,佛指舍利在泰国瞻礼供奉;2002年应台湾星云大师邀请,佛指舍利到台湾瞻礼供奉,据说当时有数百万台湾民众跪地恭迎,可谓是盛况空前,影响极大。

法门寺拥有世界十大之最,除释迦牟尼佛佛指舍利外,笔者以为地宫出土的双轮十二环大锡杖是举世无双的宝物,它长1.96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做工最精美的佛教法器。还有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宫廷茶具,也是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配套最完美的茶具。这些茶具的出土有力地驳斥了茶道日本起源说的谬论。其余7个世界之最,个个精妙绝伦,无与伦比。

佛指舍利在台湾供奉期间,人间佛教的创始者星云大师多次阐述他的人间佛教的理念,笔者看到过中央电视台四频道,主持人桑晨小姐采访星云大师的节目,深感人间佛教宗旨非常深入浅出,非常人性化、大众化、也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和永恒的生命力。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星云大师提倡的“三好”:“存好念、说好话、做好人”。星云大师是笔者的老同乡,他曾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金钱而是欢喜”。这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佛教千年不变的真谛。

(三)“七层摩苍穹”的大雁塔寺。

笔者还游览了西安市城南的大雁塔寺。这座寺庙又名大慈恩寺,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因寺而建塔,塔高180尺,五层砖塔。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建为七层。唐朝许多大诗人为大雁塔吟咏留下了宝贵的佳作。因此,寺因塔名,名噪一时。唐代诗圣杜甫有“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句,夸张塔高;白居易有“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句,自诩年少。刘沧咏大雁塔寺诗最为为豪迈,诗云:“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笔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表现他春风得意的心情。尤其是岑参的一首《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气势磅礴:“塔寺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公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唐代大雁塔,“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史有记载。可惜,好景不长,到了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珍贵的题壁。

现在,西安的鼓楼无鼓,钟楼也没钟了,老百姓听天音和地声,可以看电视,听广播。如果你家住在广仁寺、法门寺或大慈恩寺等大小寺庙的附近,可以早闻晨钟晚听暮鼓,那悠扬、低徊、悦耳的声音,会把你带到一个祥和宁静的世界,那声音是赞许如今的和谐盛世,为咱老百姓护佑祈福的太平之声。

二、访古问今,崇尚中华文明。

西安人对笔者说,外地人到西安不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等于没来西安。此话虽然有点极端,但也反映了历史博物馆在西安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一)仿古;参观三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

笔者和上海的一位同事曾用一整天的时间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该馆位于大雁塔的西北侧,是根据周恩来总理的遗愿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落成。它的建筑特点是典型的盛唐风采,馆舍布局轴线对称,主从有序,由“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一组建筑群构成。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达37万余件。中国古代强盛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长安及其附近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历史沉淀,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其中有被誉为国之重器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有汉唐时期的金银器;还有唐墓壁画等等,堪称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见证。因此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获得了“华夏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瑰丽殿堂”的美名。

在西安朋友的推荐下,笔者还参观了两个中型博物馆;咸阳博物馆和茂陵博物馆。咸阳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展示秦、汉的历史文物为主,馆藏文物1万余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马俑和兵马俑。其中有50余件组组成的马俑群造型逼真,其出土年代上至战国下至隋唐,涵盖了马与中国古代交通、战争、游乐、生活和民族交往等不同的社会侧面的密切关系。比如生翼的神马,长角的异马,畜首人身的生肖马,威风凛凛的战马等等。观赏这些马文物令人浮想联翩,仿佛回溯在历史慢慢地长河中,又仿佛听到战马奔腾与嘶鸣,勾起了人们对马的感恩与崇拜。该馆展出的西汉彩色兵马俑与秦始皇兵马俑不同,它们个头小,如1965年8月在咸阳杨家湾出土的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它再现了我国西汉皇家卫队的壮观场面。其中骑兵583人,步兵1965人,指挥车一辆。骑兵俑组成6个方队,分甲骑和轻骑两类。甲骑的骑士和马相对比较高大,通高68厘米,骑士多数身穿铠甲手执戟。轻骑的骑士和马比较矮小,通高50厘米,不披铠甲,手执弓弩,背负箭囊。步兵俑组成七个方队,有队率,队史,千卒等不同职称的将士,他们的服饰,姿势,神态各不相同。以上兵马俑统称“三千人马”,曾赴西欧、北美、日本、新加坡等地展出,为弘扬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距西安40公里的茂陵博物馆,是一座以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和名将霍去病陵墓以及大型石刻群而蜚声海内外的西汉断代博物馆。该馆最吸引游人之处“除汉代文物外,要数环境优美,景色迷人了。笔者在这里拍照最多:仿汉建筑高大雄伟;馆内亭台楼阁,苍松翠柏,池水清澈,花草繁茂。笔者曾站在馆内树木森森的高坡上向远方眺望,只见馒头状的茂陵坐卧在广袤无垠的绿色地坪上,犹如一幅美丽的油画。馆内还有千年的编钟展示,伴随悦耳的幽邃的古典音乐,别有一番优雅安宁的怀古情趣荡漾在心间。

(二)问今;拜访文物考研学者。

笔者是《考古与文物》杂志的忠实读者,既已来到西安不妨登门拜访一次,说不定能买到久寻未果的钟鼎文的大字典。笔者冒昧地进入杂志社的大门,担心遇到冷面孔,坐冷板凳,不料几位编辑得知我的来意后热情接待,相谈甚欢。该杂志尚未编篡出版金文大字典计划,他们向我推荐由焦南峰先生主编的一套《古文字论集》(含考释甲骨文、钟鼎文、竹简文字的论文近百篇),成了笔者的意外收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该杂志社只有百步之遥,笔者顺道走访略有收获。这家考古研究院在中国考古界赫赫有名。由于得天独厚的地下丰富遗存和研究人员的辛勤耕耘,他们为中国考古学与古史研究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陕西省各博物馆的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等),在国内外考古、博物馆界赢得了较高的荣誉。

参观博物馆,笔者谓之“访古”,拜访文物考研学者,笔者谓“问今”。古今一脉,绵延不断,传承的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和炎黄子孙香火不绝的血脉。美哉,西安!壮哉,大中华!

三、酸、辣、烫、咥,迸发秦人豪情。

在西安开会期间,东道主十分好客,他们请来当地著名面点师为与会人员的用餐制作各种陕西特色的面点。每天午、晚两餐面点几乎不重复,一周时间达三十余种,真是口福不浅呀。许多面点名称听不懂也记不住,个别的名称是陕西人自己造的字,在《康熙字典》里也查不到。总体印象是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辣、酸、油、烫、红,每一种面食都离不开山西老陈醋和四川的红辣椒,无论荤素都要撒上葱花和蒜瓣,餐后辛辣之味久久留在齿颊间,喝浓茶也冲不去。在这众多陕西著名面食中,笔者印象最深的是:

(一)岐山臊子面

据《辞源》注释,岐山:1、山名,在陕西岐山县东北。相传周古公亶父自豳(山西甸邑)迁此建邑。2、县名,在陕西省西部岐山之南,县以山得名,属扶风郡。臊子:肉馅、肉末。顾名思义,这岐山臊子面是产于陕西省岐山县,用肉末做浇头的汤面或拌面。然而,实际内容要丰富得多。岐山臊子面具有九大特点: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面条细长,厚薄均匀,看上去光泽,口嚼有劲。面汤油光红润,臊子新鲜喷香。面条入口,感觉柔韧爽滑。据说关中岐山地区的老乡逢年过节,或遇红白之事,或为老人祝寿,或为小孩庆生都离不开臊子面。笔者在西安大街小巷走过,无论大小饭店门口都有岐山臊子面的幌子或招牌,都冠以醒目的五个大字:“岐山臊子面”。笔者有一次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出来,与一位上海同事在一家小餐馆坐下,每人点了一碗岐山臊子面,没想到端上桌的却是两套共八碗面条,一套四小碗。细看之下,这碗的口径与碗底一样大,可以称之为缸或盂,直径约10厘米,白瓷倒很细腻,碗内盘曲的阔面条浸泡在油汪汪的红汤中,指头大小的肉块覆盖在上面,还有切成条状的熟肉皮,碧绿的大蒜叶子和雪白的蒜瓣,堆得满满的一碗,热气腾腾,令人馋涎欲滴。我们很努力地吃,只吃了两小碗,且辣蓬蓬的油烫无法喝光,最后一人剩下两碗。当我们离开餐馆时心中不免有些歉意,生怕老板怀疑我们不满意他家的臊子面。正当要跨出小店门槛时突然发现墙壁上有一副醒目的楹联:“喝几杯西凤酒来此小坐,吃两碗臊子面不虚此行”。我们释然一笑,扬长而去。

(二)葫芦头泡馍

和岐山臊子面一样,“葫芦头泡馍”在西安大大小小的饭店、餐馆里都是既叫好又叫座的名牌小吃。初识葫芦头还以为它与太上老君的药葫芦有关,其实风马牛不相及。葫芦头全称是“葫芦头泡馍”。西安城里有一家专卖葫芦头的面馆叫“春发生葫芦头泡馍”。原来,他的主料是猪大肠,据当地的美食家介绍,猪大肠最为肥美的一段在大肠头。大肠头煮熟后一头大,一头小,貌似葫芦而得名。葫芦头泡馍的历史有据可查,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而坊间传说李白为葫芦头赋诗、杨贵妃食葫芦头美容、药王孙思邈为葫芦头解腥等等,不足为凭。但清末慈禧太后吃葫芦头的故事却言之凿凿。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西逃来到西安,整日价如丧家之犬心神不宁。有一天他听到院墙外人声嘈杂,且有阵阵香气飘来,便差李莲英去打探,原来是老百姓在聚餐葫芦头泡馍。此后,这位老佛爷也尝了尝葫芦头泡馍的滋味,据说餐后赞不绝口,凤颜大悦,还叫人学习带入宫中。

认真考究这“葫芦头泡馍”,其实是文理不通的病句,葫芦头是大肠头,是固体,何以“泡馍”?还有诸如“牛肉泡馍”、“羊肉泡馍”,都漏掉了一个最关键的“汤”字。陕西人说话直爽简洁,把“汤”字给省略了,约定俗成了。江南人不爱吃猪大肠,怕它脏,又嫌麻烦。陕西人清洁那臭腥的猪肠子,据说要经过十三道工序,洗涤的时候要加盐和醋去腥,洗净了放入大锅加上十余种调料,煮上三、四个小时,捞出晾干,才能备用。所以,在西安享受葫芦头的美味是完全卫生放心的。有一次晚餐,应邀到鼓楼附近的老孙家吃羊肉泡馍。一桌十人,每人面前一只空碗,一碟大蒜和油泼辣子,还有一张饼。大家各自把饼掰成碎块放到空碗里。服务员把十只碗放进托盘带去厨房,大概一刻钟功夫服务员把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泡馍端到各位的面前。因为事先我和左右两位同事在碗底做了记号,看看服务员是否会搞错。当羊肉泡馍吃光喝净后,我们翻看碗底,大家会然一笑,暗地里佩服服务员的精明能干。

(三)咥:陕西人的吃相,你见过吗?

咥,是陕西关中的方言土语,音xi,意为大笑:音die意为咬。这个:“咥”是指陕西关中人的一种特殊的吃相,现在西安城里文明程度比较高,用餐时举杯投箸都比较斯文,但在周边的农村民风质朴、古风犹存。笔者在西安的西线游览时,目睹农民的吃相是如此场景:他们无论吃面条。啃馒头,都不是规规矩矩地坐在餐桌前,而是大门口,槐树下,石碾前,三五人一堆,或蹲或站,一手捧碗,一手拿几头大蒜,狼吞虎咽,啧啧有声。一边吃,一边大声交谈,嗓门之高如同南方人吵架。有一次在秦始皇兵马俑发现者所住的村落,看到一群当地老乡吃面条,他们右手捏住一双筷子,夹起碗中面条向上向右拉悬在半空中,面条不是吃而是吸进口中,面条既阔又长如同腰带,往往一板面条已经下肚,还有一半越两三尺长仍悬在空中。据说在深秋或初冬,他们吃面时大碗里放了很多红辣椒,加上大蒜瓣的刺激一个个吃得额头上冒汗,恰如刚出笼的馍热气腾腾。他们的这种吃相是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一种生活习惯。陕西在古代曾是强盛一时的大秦帝国的地盘,所以陕西人又称“秦人”。秦人的“咥”是与生俱来的豪情与粗犷,也是农耕社会的产物,以力大为美,以物多为美,以简单为美,所以他们用大海碗吃面条,不讲场所,不在乎规矩。总是狼吞虎咽地吃,风风火火地大声说话,吃得兴起甚至还吼上两句秦腔。用现代人的饮食规范来衡量,这种关中人的“咥”有人认为是粗鲁,不文明的举止。笔者以为文明是多样性的。秦风,秦韵是几千年的沉淀,“咥”是陕西关中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吃出了快乐,吃出了气氛,这也是一种文明吧?写到这里,笔者想起了陕西省一首著名的民谣,以此作为《西安印象》的结尾。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

调一碗黏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

甲午年二月十五日于定慧斋

夙代表了个生肖3

《西游记》作者究竟是谁?

——明代句容状元李春芳探秘

▓ 李洪文

【作者注】2021年1月20日至26日,《今日头条》已连续刊载拙作《<西游记>作者究竟是谁?——明代句容状元李春芳探秘》九篇文章。厚蒙四方博学和拳拳师友之激励与支持,业余又将新的发现汇成十一篇,今再续前缘,还望高雅大方不吝指正。

(十)《西游记》中“华阳洞天主人”影射作者是“句容(主)人”

“华阳洞天主人”所校的《西游记》中藏名和影射之处很多。除了有李春芳藏名诗、藏字诗、藏号诗,也有藏茅山诗、藏宰相诗、藏生肖诗、藏籍贯诗等等。《西游记》中所署之名“华阳洞天主人”其实质是影射作者为“句容(主)人”,这是与李春芳“藏籍贯(句容)诗”一脉相承,相互呼应。

华阳洞天在哪里?

句容茅山华阳洞

它就在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的茅山大茅峰上。茅山,自古就是道教名山,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仙都”“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称。“神仙府”即“神仙洞府”,就是指“仙都”茅山华阳洞天。“秦汉神仙”指高辛时的展上公、周时的郭真人等之后的神仙,主要指汉朝的三茅真君,《乾隆句容县志》(三卷·华阳洞)据《旧志》载:“三茅君、二许君俱得道于此。”“梁唐宰相”指南朝齐梁间隐居茅山华阳洞的“山中宰相”陶弘景和隋唐年间隐居茅山的“国师”王远知。

梁唐之后,隐居茅山的“宰相”还有宋朝的参知政事张纲(见《乾隆句容县志》四卷·青玉峡),号“华阳老人”,见载《光绪续纂句容县志》十八卷所录(邑人)张纲(彦正)《题归喜亭》诗后小注:“行状云:筑亭池上,名曰归喜,自号华阳老人,日与亲旧游其间,又作诗以叙喜归之情,一时名士赓和盈轴。”有《华阳集》四十卷传世。

明朝的“天官冢宰”(邑人)曹义,致仕之后也回到自己家乡句容茅西(茅山之西),“及致仕,家居,悉屏世务。于屋东辟地种竹。凿池畜鱼,构一亭于池上,旁植花果,题曰:怡老。日与骚人、墨客饮酒赋诗以为乐。所著诗文有《默庵集》,藏于家。”

李春芳是大明首辅,是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其先世居茅山,曾是曹义家佃户,《光绪续纂句容县志》卷末·曹义:“明曹义,字子直,一字默庵,句容人。永乐辛卯举人,乙未进士,选庶吉士,转礼部员外郎、吏部郎中,拜吏部侍郎,终南京吏部尚书……李石鹿相国之先世为其佃户云。”

“邑人”张纲和“邑人”曹义都曾任过宰相,致仕后都来茅山“宰相家”隐居生活,都有吟咏句容茅山的诗集传世,影响广远。李春芳也是“邑人”,也是的的确确的句容茅山人。考中状元官至首辅,自然是货真价实的“宰相”。致仕直奔兴化,还来不来句容茅山“宰相家”?

答案是,李春芳从兴化回来了,回到句容茅山,就隐居生活在茅山华阳洞天。李春芳《良常胡氏重修谱序》就有记载:“余承国恩,许归田里,因得与方外之流论养生之术于三茅洞天。既就陶公弘景故趾建玉皇阁,为焚修之所。阁东北五里许,良常仙境在焉。时引故乡父老往来话旧其中,每至则胡公玉岩与其侄铜冈、碧溪辈款洽尽欢。万历己卯春,复步自华阳入良常,因登胡氏之堂。而胡之诸宗适修世系,余索阅之。”

因此,《西游记》中所署“华阳洞天主人”之名号,应该是与张纲的“华阳老人”之号以及曹义的“怡老”亭之号旗鼓相当的。李春芳是首辅,官职比张纲的参知政事和曹义的南京吏部尚书更大,“华阳洞天主人”这个名号应该也比“华阳老人”“怡老”的名号更大更响亮,一般人自然也不配用这么大口气的号,这个号是隐居茅山的宰相所用的专号,对号入座,自然应该是非李春芳莫属了。

《西游记》未署作者真名,仅仅署名“华阳洞天主人校”。“华阳洞天主人”,本质上就是影射作者李春芳就是“句容人”。李春芳“世居句曲之朱壒村”,其《新建华阳书院碑记》自称“臣原籍其地”,“句容,吾宗国也。早岁常读书寺中。”李春芳号“石鹿”,“石鹿”之号源之句曲之石鹿山。李春芳之弟李齐芳,字子蕃,又字壒村。壒村,即句曲之朱壒村。从李春芳和李齐芳兄弟二人的字号来看,都与句容茅山有关系,都是句容人。李春芳《忆昔行送王近山解官还句曲》(《贻安堂集》卷二):“……我有庐兮三茅畔,十亩榛芜松菊乱。何时一报圣朝恩,与君仍作林皋伴。”《王岩潭年丈过访(茅)山中,即席奉赠》:“总角抡魁众所夸,秣陵携手笑看花。而今忽讶霜侵鬓,莫惜金尊对月华。”由此可见,李春芳童年曾经生活在句容茅山,青少年时代曾经在句容华阳书院读书学习。

因此,《西游记》署名“华阳洞天主人校”,就是影射作者就是“句容人”。李春芳本来就是句容人,其当时一代人都知道,为什么《西游记》署名要影射而不明说出来呢?这其中是有大隐情的。

据《明实录·穆宗实录》,“(隆庆五年)庚申(四月二十九日),南京吏科给事中王桢等论大学士李春芳以亲老求去,再疏即止,因缘为弟改官冒恩非分。且言其父居家不检。春芳不能辞责。”这段话的意思很清楚:南京吏科给事中王桢弹劾首辅李春芳,说李春芳以“父母亲老了没有人服侍”为理由要辞官回去赡养父母,辞职报告打了两次就停止了,辞职报告就是一个幌子,其真实的目的是为了骗得皇帝不该赏赐的恩赐,就是为了给李春芳的弟弟调动工作而已。另外,李春芳的父母亲在家生活也不检点。这些责任,李春芳要承担不能推辞。

李春芳随即上疏穆宗皇帝进行了反驳:“臣自隆庆二年以来乞休数四,未蒙俞允,及今年二月,偶感衄疾,复再疏乞骸骨,皇上亲洒宸翰,鉴臣忠实,臣用是感激捐躯,不敢再渎,乃请改弟职,送母南归,若责臣以知止知足之义,臣复何辞,何至以臣不能勇退诋及臣父,夫皇上许臣以忠实,而桢等诋臣为欺诈,孰然孰否,圣明洞察,何敢置辩!”

祝诚教授2020年7月16日在《京江晚报》发表书评《喜读李洪文有关句容文史的四部新著》。

李春芳反驳的理由是:我辞职报告打了好多次了,皇帝都没有批准我辞职回家,今年二月因为“衄疾”再次打了辞职报告,皇帝亲自批示说我忠诚老实,不准再辞职,要我继续安心工作,所以我李春芳非常感动,认认真真工作来报答皇上,请求皇帝调动我弟弟李齐芳到南京任职都督府都事,并且送我母亲回句容,南京和句容距离很近,只是为了方便我弟弟替我照顾服侍我母亲而已。如果言官王桢弹劾我李春芳贪婪不知满足,我没有二话可说。但是说我李春芳因为不能坚决辞职而去诋毁我的老父亲,这样诬陷怎么行?皇帝说我忠诚老实,言官王桢诋毁我,说我李春芳欺诈不老实,谁对谁错,谁真谁假,请皇上明察,我李春芳不敢争辩这件事。

紧接着,李春芳就“勇退”了,坚决辞职,“第念臣惟知君命之当遵而不知人心之难测,惟知亲意之当顺而不知物议之随腾,自蹈机阱,其谁敢尤,伏望鉴臣孤踪危悃,即日放归田里,以作言官弹击之气,示在位旷瘝之惊。”“隆庆五年五月壬戌朔(五月初一),大学士李春芳再上疏求退,上温旨慰留不允。”“丙寅(五月初五),大学士李春芳三上疏求去,上曰:卿乞休愈恳,朕已具悉,但机务繁重,方切倚毗,岂可坚于自遂,宜即出辅理,慎勿再辞。”“辛未(五月初十)大学士李春芳四上疏求去,上复温旨慰留,令勉出辅政。”“戊寅(五月十七),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李春芳致仕。春芳乞休疏凡五上,上察其诚恳,乃许之。”

著名军旅作家、记者李伶2020年10月9日在《镇江日报》发表文章介绍本文作者李洪文及考证成果

大明首辅李春芳五月初一、初五、初十、十五(十六)又接连请辞,最终穆宗皇帝恩准致仕。这在当时的大明官场,应该是一个热门话题。

李春芳本是江宁府句容县人。既然是江宁府家乡人构陷诬告,大明当朝首辅李春芳十八天时间五次上疏皇帝坚决要求辞职,目的就是“以作言官弹击之气,示在位旷瘝之惊”,穆宗皇帝无可奈何且深为感动,最终只好恩准李春芳辞职。既然江宁府的官员构陷诬告,丝毫没有家乡人情谊,所以致仕之后的李春芳直奔扬州府而去,径直去了兴化县。从此对外宣称自己就是“兴化人”,以此来抗议江宁府的诬告。

后来李春芳父母亲在兴化去世之后,李春芳又萌发了全家从兴化搬回老家句容的想法。叶落归根,人之常情。况且李春芳童年生活在茅山,青少年时期在句容读书,为官之后曾回句容,县志和家乘均有记载。“(李文定)为诸生时,读(句容华阳)书院”,“官翰林给假南还(句容)”,“月潭踵门持楮求书,并请践约。公书前律,笑解所系玉带,并西番所进番经一册(金百两)付之”。(见《乾隆句容县志》四卷“玉带楼”和《李氏别记》)

李春芳决心离开兴化,让父亲李镗叶落归根,自己也返归故里句容茅山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将来子孙后代也要“松楸世守”。

回到家乡句容的李春芳,隐居在茅山华阳洞附近,此地是“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自己曾是朝堂上真正的宰相,现在林泉云鹤,早已是神仙中人了。《西游记》校定完稿,书中已经藏有李春芳姓名字号,哪里还需要再署真姓名,所以仅仅署名“华阳洞天主人校”,因为李春芳在《西游记》中预言“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见李洪文《句曲诗综》259页注释)

罗万化等《南京礼部合祭文定公文》有“故先生之曩昔被谗解绶而归也,天下莫不怅然失色而犹翘然冀其复来,及先生之归而坐享名寿,福祉之盛也,天下又莫不忻然以为仁德之报而天纲之恢恢,今先生之一旦捐馆舍而仙逝也,天下之知先生者,固莫不闻讣涕泪,而不知先生者亦孰不欷歔咨嗟而徘徊。”郭应聘等《南京吏部、兵部合祭文定公文》有:“聘等夙仰公之范而服公之谊,兹忝列旧京又幸迩公之乡,倏闻讣音,悲悼何极!”

盖棺定论,有光句容。

“被谗解绶”,是还李春芳一个清白,“谗”字是定论,当年的南京言官(七品)王桢就是“诬陷”首辅(一品)李春芳而使之“解绶”。南京礼部、吏部和兵部通过祭文表达了对李春芳去世的哀悼,也同时与进“谗言”的“王桢”划清界限。“幸迩公乡”是对李春芳“有句容之家却难回”的委婉道歉。“迩”即“近”,有南京距离李春芳“句容家乡”很近之意,当年李春芳请求皇帝让弟弟李齐芳到南京任职都督府都事,为的是方便李齐芳替自己照顾句容的老母亲。一个“迩”字,也表达了南京吏部和兵部同时对当年王桢“谗”言使李春芳致仕之后不愿回到距离南京很近的句容家乡而去兴化之歉意。李春芳“致仕兴化”“不回家乡句容”确有难言之隐,其本质是句容虽有老家,一品首辅被南京七品言官谗言解绶,奇耻大辱,确实是无颜以回。

叶落归根,李春芳晚年葬父母于句容,再回家乡“桑梓定居”,此时早已宠辱皆忘,又告诫子孙在句容要“松楸世守”。

总之,《西游记》中的“华阳洞天主人”之实质就是影射李春芳虽然致仕直奔兴化,情非得已,自己其实就是标标准准的“句容(主)人”。别人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自己当时其实是句容有家难回罢了。

拜望祝诚教授

↑2021年3月4日参加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任振棣会长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后,作者拜望祝诚副会长(镇江师专原副校长、镇江高专原校长、江南大学太湖学院原院长)(左)。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