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姨代表嘛生肖

马蹄沟史话《七》,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鼻塌憨水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婆姨代表嘛生肖1

八 民间习俗

在这块土地上,勤劳俭朴的人民群众,住在冬暖夏凉的窑洞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怡然自乐之中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民间习俗。他们口言身教,代代相传,再加上这里位于大理河中下游,清朝至民国初一直由绥德、米脂、横山管辖,因此,这里的民俗又择优选佳极具代表性,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民俗的大理河流域民俗,是历史积淀和与时俱进的民俗。

1、衣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川,白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那古老而纯朴的陕北民歌,唱出了劳动人民的心声,也唱出了本境群众的衣饰习俗。

据资料记载:秦汉时期,本境衣着以丝绸为主。晋到明朝之前,一般以麻、绸、皮革毛制装,明、清两代,则以棉布、丝绸为多。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除绅士商人,富贵人家宽袍大袖,绣上花图之外,更多的平民百姓则用自织自染(后大多送染房漂洗)成黑、蓝、灰等色的土布做衣料。男人上衣为对襟式(俗称长襟襟),纽扣则一律为布条缝后绾成的圆形(俗称核桃圪瘩),男女裤子皆为大裆裤,腰口很宽,前不开口,折叠而回后系根布条带或线织裤带。为了避免肚子着凉,女人们又用红布缝一双层菱状的“红兜肚”挂在胸前护腹,小孩子还要在衣服的胸前系上一“梨”状的“牌牌”,以防弄脏上衣又便于洗换。在衣服的外面,又习惯作一马甲(俗称马挂),既保暖又装饰,美观而好看。头上本境人很少戴帽,一般都是把印有三道道蓝的白毛巾往上一拢,夏遮太阳冬御寒,还能洗脸和擦汗,一举数得,很受欢迎。脚上又大多穿的是千层底布鞋(俗称遍纳鞋),就是将无大作用的碎布片(俗称铺衬),用浆糊在木板上粘成一定程度的厚片(俗称袼褙),晒干后照着自己需要的鞋底、鞋帮样子剪下来,然后鞋底每层用白布沿边,中填布块,摞成一定厚度后用细麻绳密纳。鞋帮一般在一层“袼褙”上用卡叽、条绒或春服呢布蒙在外边,用白布衬在里面,四边缝合后同纳好的鞋底上合即成。由于上身为衣,下身为裳,衣裳严格分开制作,因此,那头裹印着三道道蓝的白色毛巾,内穿红布绣制的兜肚,外套对襟襟上衣或马甲连上大裆裤,脚登结实耐磨、舒适美观的“遍纳鞋”,曾经是陕北人民,也包括本境人民群众典型的传统服饰,最流行的衣饰标志。多少年过去了,贵族绅士穿的长袍大褂早已被人遗忘。虽然羊肚子白毛巾、红兜肚、遍纳鞋也已经很少见到,但每当舞台上或银幕上表演陕北民间风情或陕北民间艺术时依然一直沿用,成了陕北衣着最有代表的标志,每每一见,总能给人一种亲切、踏实、带劲、英俊潇洒的感觉。

本境地处中温带与暖温带之间的干旱地区,四季分明,冷暖不同,人们的服饰也就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秋两季,气温变化较大,百姓中有“二八月,乱穿衣”一说,意思是在这乍暖还寒的季节里,早午温差较大,人们在这个时候穿什么薄厚的衣服也不足为怪。夏季气候炎热,人们都单衣薄裳,有些男子更是光头赤足,敞怀露背,只求凉爽而不求好看,唯女子们较为讲究,青少年色彩艳丽,中老年衣饰素雅,穿着既得体又美观,常常能吸引不少路人的眼球。到了冬季,气候寒冷,本境人又大多为棉鞋、棉帽、棉衣、棉裤,有些还外穿大衣和皮袄来抵御严寒,因此也就只求实用而不太注意好看。近年来,一则连续暖冬,二则科技高速发展,昔日冬天穿大衣皮袄者越来越少,年轻人中穿棉衣棉裤者也不多见。有许多只穿毛衣毛裤或保暖内衣,在御寒保温之时,也不失其苗条身材。

旧时的对襟式或偏襟式上衣,大裆裤不见了,换之而来的,从中山装到喇叭裤、从西装、夹克到牛仔、老板裤,再添上各式各样的半裤、裙子,一年和一年不同,一件比一件好看,一套比一套时新,衣饰服装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更新,过去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习惯早已成了历史。惟有本境男子较为单纯,女子花样常出常新,中老年人只求干净得体,不求艳丽奢华,对服装注重简朴、实用、大方的总体要求及优良传统保留了下来。

本境的服装旧时都是手工缝制,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有缝制的本领或经历,到后来成为机器缝纫,缝纫机又是妇女的手头工具,也是一段时期新婚必备的三大件之一。再后来服装变成个体制作和批量生产,妇女家庭制作才渐渐减少,现在虽然这些均还有些保留,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更新,大多服装已经主要依赖外地由他人机械化生产后运来。因此,各种专营服装的门市越来越多,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服装琳琅满目,不少世界名牌也来到了小镇。古老服饰的传统观念,正逐渐在一次次冲击下转变。

2、食

本境早期较为封闭,大多百姓以农业生产自种自用为主,为确保丰年有余,灾年不缺,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也就根深蒂固,一直保留下来了一天两顿饭的饮食习俗。不管是冬日时短,还是夏天昼长,就是在“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一出勤,两送饭,晚上月下加班干之时,也没有改变这一习俗。近年来,条件好了,生活水平高了,细粮来的易了,粗粮吃的少了,但一天两顿饭的习俗,依然在群众之中保留,就连各学校的放学时间,也不得不是上午十时左右,下午五时左右,以按照当地群众早、晚饭的时间安排。

本境历来是广种薄收,以种植杂粮为主,群众也就喜食五谷杂粮,而且非常善作五谷杂粮,因此,特色多样,粗粮细作,一料多作就成了本境妇女的拿手好戏。有“软而香,甜而美,糕者高也紧相随”的米糕;有“薄如纸,细如线,放在锅里莲花转”的杂面;有“色金黄,味喷香,枣泥作馅清油烫”的果馅;有“豆面和,抿床放,豆芽状面鱼最难忘”的抿夹;还有那土色土香的“钱钱饭”(黑豆压扁同小米一起煮的饭)、“稻黍饭”(高粱米、豆子同小米煮的饭)、“和菜饭”(小米、洋芋和菜一起煮的饭)、“煮瓜饭”、“摊黄”、“圪饦”以及各种节日早已俗定的清明“煎饼”,端午“粽子”,中秋“雪花”,腊八“焖饭”和婚丧嫁取中女方初次看家的“见面饸了”,老人去世周年的“结孝生饭”,媳妇产后专门做的“下奶饭”,婚事谈成双方吃的“定亲饭”等等,都各具特色,含意深远。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的“黄酒”,则是用九谷米或软米来做。其做法是:先将米碾成面蒸熟约四分之三,然后加上麦芽麯,搅匀和好后装进盆子里,放在热炕头蒙严让其发酵,当品尝大约正好时,即可搬移到比较冷的地方,以保存其适度的味道。人们要喝时,挖上一勺,用凉水和稀后加热至水开即可饮用。味道甜里带酸,颜色米黄米黄,因里面含有一定的酒精,故人们就叫作黄酒。近几年来,科技高速发展,人们做黄酒时已很少用传统的麦芽麯了,新的酒麯发酵快,做起来也较前省事了许多,因此也就更加普及。每当有客人到来,主妇总要热情招待,餐餐主食不同,顿顿花样翻新,总能使你食欲大增,吃后久久不能忘怀。

红白喜事,盛宴宾客,本境又一直保留有一种“八碗”之吃,即酥鸡、丸子、烧肉、炖肉、酥肉、羊肉、过油肉、肘子等八大碗盘。这种独具特色的肉食吃法,也许现时的城里人会敬而远之,但从极其困难时流传下来的传统吃法,正好说明本境人热情好客,招待大方。现在条件好了,盛宴宾客时炒菜多了,尽管名称也变成了“十三花”、“四四席”等,但传统的“八碗”之吃,几乎还是非上不可的主菜系,成了一道一直保留的传统佳肴。

“冬冻食醋夏晒酱,秋后小磨油飘香。”本境妇女不仅善做杂粮,善吃杂粮,开门七件事中的油、酱、醋,也几乎是家家碾压,户户酿造。每当春耕播种结束,家妇们便利用短暂的农闲之时,开始了漫长的酱、醋生产。以酱油为例:先要将麸皮等放入盆内,用热水搅成稠糊,加上适量的盐后,要用石盖盖好,尽量封严,放在阳门台先行发酵(俗称窝酱)。待一个月之后,要将经过发酵的酱盆放在院内向阳的大石床上打开曝晒,天好时每日均要翻搅一次,以便使盆内酱料上下颜色一致,如果在搅时发现太干,就要加些面汤进行搅拌,日复一日,一直要晒到日头不红,天气转凉,颜色成为黑红黑红才止(俗称晒酱)。秋收过了,人们又不太忙了,这时就要将晒好的酱料放入一底部二寸左右开一小孔的淋瓮里,先要塞好小孔,在下面垫上沙蓬、豆蔓等植物,然后加水进行搅拌,拌后经十多小时沉淀,拔开小孔上的木塞,让其自然流入容器之中(俗称淋酱)。集中时,先几遍流出的为艳酱,后面流出的为淡酱,待一直淋到几乎没有咸味时,将集中起来的酱油分别倒入铁锅内进行加热,让多余的水份蒸发(俗称熬酱)。其时,左邻右舍常要拿来几颗洋芋放入锅内煮熟,那味道沙棉中带咸真香。俗语“小娃娃不冷,酱罐不冻”,说的就是熬酱的标准。而“新女婿上炕,芸瓜醮酱”的俗话,不仅说了酱油好吃,越吃越香,也意喻着女婿女儿吃了将有言不尽的荣华,享不尽的富贵。而熬小磨清油时,待主人将清油撇完后,左邻右舍均要舀上几勺汤汁回家做一顿“麻汤饭”吃,其味道之美,实在难以言说。

春天到了,百草绿了,本境人又喜欢到山坡上拔些野菜回来,摘摘挑挑,然后把拣好的野菜放在锅里煮熟,用凉水泡上那么一两天,换上几次水,洗干净后,用清油、芝麻、五味调料相伴后当小菜来吃。虽然人们都说是吃稀罕,实际这既是人们认识到绿色食品的营养价值,也是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和不忘过去苦难生活的追忆,更是多彩饮食,自采自乐,多元化生活的一种补充,使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粗粮细作更加多样,更加独特诱人。巡检司苦菜加工厂就是充分利用了本地满山遍野的野菜资源,加工出了各式各样的小包装苦菜,成了远销周边省区、市内各县、深受人们欢迎的风味小吃。

本境河流不少,但人们的饮水习惯,用的是井水或泉水,从古以来,一直肩挑人担,边远山乡,也有用驴驮车拉的。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国家扶贫投资力度的加大,打自用井的多了,不仅在镇上,就是在山村,也有许多家户用上了自来水,电闸一合,笼头一拧水就来,彻底地改变了古老而传统的习惯,人们轻松了。

3、住

本境群众喜欢住冬暖夏凉的窑洞,居住也就一直以窑洞为主。据专家测定,窑洞在3米以上的土层覆盖下,夏季室温低于室外10度,冬季室温高于室外15度,温湿度相对稳定。虽然在环境设施等方面有欠缺,但在不易受到外界噪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减少大气中放射物质的污染等方面,却又是其他民居所不及的。再加上黄土中生长的植物,普遍含有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锰和硒,对防止许多慢性病的发生都有好处。因此,不论是平展宽阔的川道,还是沟壑梁峁纵横的山区,一排排窑洞依山靠崖而筑,一座座院落随形就势而建,村道蜿蜒上下交通四邻,庭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大自然在这里消除了烦人的喧闹和拥挤,赋于了窑洞院落一种独有的宁静。

过去,不管是土窑洞,接口子窑洞,还是石窑洞、砖窑洞,风水先生一致认为:左青龙(流水)、右白虎(大道)、前朱雀(平地)、后玄武(山丘)为最佳住宅选址,其实这也就是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对生态环境的积极适应,唯物主义的自然环境选择,也是古代思想家对世界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一种解释。其认为阴是暗,阳是明,所以月叫太阴,日叫太阳,由此而引申开去,称正面、温暖、南方为阳;称反面、寒冷、北方为阴。同时认为:自然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并且相生相克,由此发展为八卦,用两个符号的变化显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方,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再加上天干地支和十二生肖,这就形成了一整套学说,其中“万物负阴以抱阳”、“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是建筑中最讲究的学问之一。如前已述,住宅左有河流,右有道路,前有平地,后有山丘,这样一种有山有水、交通方便的自然环境,无疑是居家生活的理想选择。至于我们通常说的风水,主要是后来被一些文人逐渐加入了太多的假想玄学,把刚柔、动静、往来、生死、兴衰等等一系列概念都纳入了其中,这才使其科学的东西逐步退化,才使文化不多的乡村百姓把生老病死、事业兴衰、子孙后代等全部希望都寄托到了风水之上,因此也就不得不被言之为迷信活动。

旧时本境大户人家“明五暗四六厢房”(即正窑五孔,两侧每边三孔,正窑与侧窑之间又一边暗藏两孔)的窑洞四合院布局,以大门——月洞门——正厅中窑为中轴线,两边对称展开形成的院落。其住宅四周,由各方窑洞的后围墙所封闭,一般不对外开窗。正窑为三孔时,中窑则与左或右的另一孔窑以过洞相通,叫做“前后窑”,其中窑为前窑,后窑习惯只安窗不安门。窑内均垒烧火炕,中窑的炕在窑掌,叫“掌炕”,后窑的炕靠窗,叫“窗前炕”,单个窑的门偏开,炕在门侧靠窗,叫“门前炕”,门一般为两片,叫“双扇”。院子内则栽植树木、花草或置放盆景、石床。各孔窑洞的门窗及走廊、影壁等处施于雕饰或色彩,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对称美的欣赏习惯,显得是那样协调统一,融恰和谐,一直被称之为没有建筑大师的建筑杰作,是中国建筑中的奇葩,黄土高原上的一绝。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好转,挖土窑洞,修接口子窑洞的人已经很少见到,虽然修建中也有学城市盖楼板房的,但大多数群众,还是喜欢夏天清凉,冬天暖和,四季皆宜的窑洞。因而在本境,尤其是广大山乡,新建住房还是以窑洞为主,只不过在修建之中有所改革和创新,吸收了许多楼房的优点,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东西。如卧室和客厅分开了,做饭有了厨房,在传统模式之中不断推陈出新,使内部设计更加合理而实用。

窑洞的外部装饰,主要由窑檐和窗棂来表现。窑檐过去用石板和砖做檐头,大户人家也用木瓦挑檐或做带柱廊檐,由石雕、砖雕、木雕等三雕胜出,现在则主要以水泥制板覆盖和砖做檐头,既经久耐用,方便省钱,又简单明了,美观大方。而窗棂则一般以纵横格、欹斜格、屈曲格等为基本纹样,并雕有福禄喜寿等吉祥图案,在艺术与观赏之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近几年来,一为透光实用,二为经济省事,许多住房修建或改建时将传了多少代的糊窗纸,换成了一层深色、一层无色的双层玻璃,不仅窑内光线增强、隔音效果增大了许多,而且省去了常换窗纸的弊病,节省了不少的费用。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由于窗棂更加简单明了,失去了过去那种装饰美的感觉。而作为人生中大事之一的修建,合龙口和暖窑,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

合龙口,就是在新窑即将过顶合口之前,要在圆顶正中上预留一小口称“龙口”,日后选择吉日良辰下石合口称“合龙口”。

是日,龙口上要悬挂一块红布,一缕五色线,一双红筷子,一本皇历书,一个内装五谷的小袋子。良辰一到,鞭炮震天,鼓乐齐鸣,张贴上“修建巧逢黄道日,合龙正遇紫微星,合龙大吉”的吉庆喜联,修窑匠人手端一个盛有五谷、碎馍、碎糕片、铜钱(现硬币)等物的器皿,一边将器皿内各物撒向四方,一边唱起“合龙口歌”:

香烟悠悠上天台,

玉皇敕令降喜来。

今日正遇黄道日,

我请鲁班合龙来。

一合龙口万年长,

宅修吉地现荣光。

二合龙口年年好,

六畜兴旺万石粮。

三合龙口福寿长,

健康快乐五世同堂。

四合龙口官星旺,

一代更比一代强。

五合龙口财源广,

降福神仙到上方。

神仙不落凡家地,

脚踩云头撒金钱。

一撒金、二撒银,

三撒三光日月星,

四撒四时风雨顺,

五撒五谷粮满囤,

六撒六畜常兴旺,

七撒七色添精神,

八撒八仙远游祝寿亭,

九撒九凤朝阳敬歌声。

前撒朱雀,良田可耕;

后撒玄武,财产盛丰;

左撒青龙,待人以诚;

右撒白虎,千古留名。

撒在院内和天庭,

撒在黄土和心中,

撒得子孙满院奔,

撒得富贵万年春,

合龙撒声将落音,

良好祝愿已扎根。

天无忌,地无忌,

日无忌,月无忌,

主家无忌,匠工无忌,

百无禁忌,大吉大利。

唱者如歌如念,听者如痴如醉,唱完五合又唱撒,随着歌声,金钱撒向高天厚地,众人随之东跑西颠,为的是“子孙后代满院跑”,“荣华富贵万万年”。虽然这些都是唯心的,但它表达了宅主远祸求福的美好愿望,反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暖窑,是主人乔迁之喜,居住新窑之时,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前来祝贺的俗称。按照传统习俗,届时,贺喜的人们向主人馈赠一些吉祥如意的小礼品、家中日常用的小物品、自家产的小食品或购买的烟酒肉食等表示祝贺。主人则大开窑门,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喜笑颜开地准备一些猪头肉、花生米之类的方便下酒菜,拿出家藏的黄酒或购买的白酒,端上热腾腾的油糕,一起坐在炕头畅怀痛饮,用信天游的歌声,用朴实的话语,嬉闹大半夜,红火大半夜,以此来祝贺主人安居乐业、吉祥如意,再也没有三灾六难的侵扰。近年来,由于时代的不同,观念的更新,本来这最富人情味的暖窑,也演变为大摆酒席,盛宴招待,只在饭店,不在家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情趣。

4、行

本境川道平展宽阔,自古以来,虽然也是晋陕宁之交通要道,可境内早先一直没有公路,村庄之间多为人行便道和羊肠小径,即使是所谓的“官道”,也宽不过两米,因此行旅并不十分便捷。

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党政府军八十四师高桂滋部修通了贯穿本境东西的公路,但一直未能使用,几年后便塌陷损坏,可这比山区小道上的爬坡过焉、翻山越岭来说,也方便了许多。因为旧时女子都要缠足,就是在女子发育期用长布条将双足缠成尖辣椒形,久之,双足便成畸形不能复原,俗称为“三寸金莲”。由于历代人们都以此为美,因此流行广泛,直至辛亥革命才被废止,这也就造成了旧时广大妇女行走不便的弊病,所以“骑驴婆姨赶驴汉,怀里抱个肉圪蛋”这句俗语,就是旧时农村一家三口回娘家时的真实写照。虽然那时也有一种简易骡轿,俗称“架窝子”,就是用二木架于前后两骡马背上,轿体上部用柳橼搭成圆形,用席子遮蔽,外面用布单装饰,乘坐时下铺被褥等物,可坐可卧,可避风寒,可挡日晒雨淋,日行数十里均逍遥自在。但这几乎全是达官贵人乘坐,对于贫民百姓来说,就是在其结婚之时也很少使用,更不要说出门行旅时乘坐了。至于人抬轿子,那更是用者了了无几,一般人无钱享受。好长时间,本境的短途运输,多为肩挑背负,只有长途运输才靠骡马、毛驴等牲畜驮运。川道地区虽然也有马车、驴车、牛车,但木制车轮,行动缓慢,只有富贵家庭才有此车,因此百姓出门,多赖步行,日行百八十里,那都是平常之事。

1954年,本境公路开始拓宽,1959年通车,但真正达到晴雨无阻,那已是1971年以后的事了。1963年,本境公路有了卡车客运,当时每日只有一班,只能很少人乘坐,因此出门步行仍是家常便饭,能骑上毛驴或坐上牛马驴车,也算是一种享受了。七十年代开始,自行车逐渐进入家庭,由于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商品均要凭票供给,一般家庭如能拥有一辆自行车,也就能自豪很久,让众人羡慕不已的。因此,一家有之,多家使用,自行车也就逐渐成了一时最主要的代步工具。那个时候,虽然卡车客运逐渐换成了轿车,但轿车又小又少,要想坐上,没有熟人或关系,就是买张车票也相当困难,更不能象如今招手即停想坐就坐了。因此对一般人来说,坐轿车也算是一种奢望,想的多,坐的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交通事业有了高速的发展。本境几乎所有村庄都通了车行大道,人们出门旅行,站在路边招招手就有车停,偏僻一点的,也可等候定点通过的班车或骑上摩托到川道的公路去乘车,最起码也要搭乘上三轮或四轮,去自己要到的地方。过去人们曾经极其喜欢的自行车,现在成年人已经很少有人上路骑了,几乎可以说,那已成了在校读书学生的专用车,每当放学铃响,学校大门便涌出了自行车流,一股向东,一股向南,一股向西,布满了整个街道和公路,使行人不得不避让,车辆不得不缓行,等待着自行车浪的通过。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道路越来越好,车辆越来越多,大货车,小货车,就连小轿车也开始进入了家庭,行旅已经相当便捷,距离已不再是人们交往会面、采购办事的阻隔。

本境河流不少,但在民国之前,各条河流上均没有固定的大桥,人们过河,冬春两季以临时便桥或冰上行走,夏秋水小之时支几块石头或涉浅水而过,一遇到河流洪水,那就只有望河兴叹了。1935年,国民党军队始修本境公路时有了石桥,但那时相对简单矮小,用现在的眼光只能称之为涵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五、六十年代,本境虽然也修了桥梁,但也都比较简陋。1970年开始,吴(堡)定(边)公路(今307国道)开始全线拓宽,本境的桥梁迅速增多,仅公路主干线,就相继修建了李家砭、高阳砭等11座桥梁,其中巡检司小理河大桥,4孔15米直径跨度,全长79米,是本境当时最长的公路桥梁,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更新,大理河、小理河及其它山沟河流也相继修起了众多各种不同的大小桥梁。2004年开工修建的青岛至银川高速公路,本境大小桥梁数十座,其中张圪台特大桥有数百米长。天堑变通途,洪水再也无法阻止人们跨沟过河了。

5、时俗

本境的时令习俗,主要源于古代的祭祀和对生活、生产或历史人物的纪念活动,在民间起着改善生活饮食、调剂群众文化、开展娱乐活动、适时农事安排的作用,具有着团圆、庆贺、吉祥、欢乐的意义。虽然有一部分也带有迷信内容和思想禁忌,但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思想的转变,在逐渐去粗取精,激浊扬清的过程中,必将更多地加入现代化生活色彩,成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

正月,初一有闻鸡而起放开门炮,一迎掌管人间各事的诸位天神降临,二祝一年四季红红火火响响亮亮之习俗。起床后,有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长命钱”之习俗。早饭时,家家要吃饺子(俗称扁食),包饺子时要样子象元宝,吃了好“招财进宝”,并要在饺子里包上铜钱(现为硬币)、火柴梗(意是财和钱),看谁先吃到谁就最有福气。每当小孩见大人先吃出自己吃不出嚷嚷时,父母赶紧用筷头扎探明白,然后放进孩子碗内,还直说孩子吃出有福,喜得孩子总要比往日多吃许多,喜气笑语接连不断。下午,各家各户总要煮上一锅小米绿豆钱钱饭,说是初一吃囫囵的全年不忌避。这一日男女皆不干活,有“初一闲,一年闲”一说,还特别有整天忌担水之习俗。正月初六,也叫小年,又叫人情,意是过人的年节。全天也忌担水,有“初六担水浇人工”之说,意思是如若不忌,请人帮工时,常要受到雨天的影响。晚上家家户户还要红灯高挂、燃放鞭炮,结婚不足一年的女婿这天要到丈人家去拜年,晚上还有挂灯的习俗。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叫灯节,也称上元。这一日各家各户都要净扫庭院,名曰:“送五穷”,妇女们整天不做针线活,说是“恐伤佛目”。晚上家家户户也要灯笼高挂,而且做的各式各样,各色各彩,尤其是集镇的街道两旁,更是能工巧匠,各显其手,各种灯笼互不相同,花花绿绿分外好看。这一日夜晚,铁匠们还要把生铁化成铁水,站在高坡,用木板打散撒向上空,下落时在树枝上碰散四扬,如火树银花十分壮观,群众称之为“打花”。晚上,各家各户还要在院内点燃堆火,以敬神灵。如果村上或附近村子有九曲灯滩时,全家均要一同前往以消病纳祥。正月十六,白天提倡串门,谓之“走百病”,晚上燃起堆火,人们跳来跳去并烤燎衣服,谓之“燎百病”。其时,人们一边从火堆上跳过,一边嘴里念着“燎百病,燎百病,满年四季不害病”,当小孩故意扔个小炮,火堆叭响,火星四射,又连忙说:“野火旺,鞭炮响,送走百病保健康”,时时都是高兴话,处处皆说吉祥语,以祈盼人们身体健康,百病不生。完后,人们又要到火堆中铲些火薪甩下沟坡,说是“送火蝎子”,回来时,还要铲些黄土将灰堆压压,说是“驱病安福”。是日之后,禁忌虽然减少,但还有“不忌十七,小姑黑弃”、“不忌十九,女婿直走”、“不忌二十三,婆婆往土里钻”等等。在整个正月里,男女还有不能理发之习俗,说是“正月剃了头,舅舅寿命无”。

二月初二,传说是司天河掌云雨的龙王重新抬头掌事的日子,因此本境有“二月二,龙抬头”一说。这一日男女均去理发,说是“抹龙壳壳”,意思是龙已抬头,人也如此。这一日,一般农户均要在早上吃龙眼窝窝,一蒸就是十二个,放时要记住顺序和位置,为的是开锅时看那个窝窝里水多,就预计那个月的雨水就多,好适时安排农事。

三月清明,时逢阳春,春光明媚,万物速生。《岁时百问》一书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清明。”此日,家家均去扫墓。这一习俗始于何时已无考证,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

“乌啼鹊噪昏乔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路,

尽是死生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

萧萧风雨人归去。”

就形象地描述了清明扫墓的情景,可见其唐已盛行。这一日,本境人均要上坟添土,添土时要在坟头上压上纸钱,表示后人人口兴旺。回家后,户户都吃煎饼,且面皮做得大大薄薄,包菜做得花样多多,意思要来到的这一年发财大大、收入多多。这一日还忌下雨,农谚有“雨洒清明节,风刮四十五”一说,因此虽然已到“雨纷纷”时节,但农民们还是不愿在这天看到下雨而大风不止影响耕种。

四月八,家家都吃摊黄,用专用鏊子摊做的“摊黄”,不仅色道金黄,而且口感特好,因此深受人们的青睐,也就产生了“四月八,不吃摊黄不得发”一说。而农谚“四月八,冻死黑豆荚”,则意为这个时候昼夜温差还大,还会出现冻坏庄稼幼苗的现象,是对稼禾关心的形象比喻。四月二十,传说是盐神的生日,因此这对在有着十里盐湾之称的本境,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是日,盐工们总要燃起火塔塔,做上各式各样的祭品,焚香放炮,沐浴净身,隆重地祭祀掌管食盐的天神,以保佑小盐产量日高年丰。

五月初五是端阳节,也叫端午节,本境也有家家包吃粽子的习俗。粽子是用本地的芦苇叶包,里面用软米做馅,间隔地放上几颗红枣,其顶部三角形,下呈漏斗状,用马莲草扎住,好吃而且耐放,民众十分喜欢。这一日,在太阳出山之前,人们还有上山拔艾叶,回家编成辫后待秋后驱赶蚊子用的习俗。五月十三,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人们也叫“雨行日子”。因为关羽重义轻利,真心可照,是慈怀大度的偶像,救苦济难的神灵,而此时又正值夏初,万物速生,极需雨水,因此,期盼降雨也是百姓的心愿。如遇天旱,人们就要在这日放牲祈雨,请关老爷不要干磨,蘸点水好让下场甘雨。

六月已是盛夏,山川花红草绿,大地郁郁葱葱,豌豆先已成熟,小麦开始收割,羊子也过了青草期开始长膘。为了庆贺丰收,祈祷丰年,农业社时,人们总喜欢在六月六这日打麦,本境农户总也要在这日蒸上一锅新麦子馍馍,熬上一锅羊肉,以此来欢庆丰收,因此也就有了“六月六,新麦子馍馍熬羊肉”的俗语。

七月七,牛郎织女天上相会之日,已流传了千年的这个故事,反映了平民百姓追求婚姻自由的心愿,包含着多少辛酸的泪水。本境连日很少能见到喜鹊,乡人们都说,是飞到天河给牛郎织女搭鹊桥去了。如遇天上下雨,乡人又说,这是牛郎与织女的泪水。七月十五,也称中元节,是牛郎织女分离的日子,本境人在这一天也要向其它节日一样,高高兴兴吃上一顿比较丰盛的饭食,欢欢喜喜聚会相庆。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个团圆的节日,也是本境民众十分注重的节日。传说此节起于夏商时代,源于民间祭月拜月的一种形式,嫦娥奔月,吴刚析桂,玉兔捣药,那一个个美妙的传说,把月亮作为一种神来对待。而吃月饼可以上溯到周代,真正月饼的名称起源于唐代,最早的文字记载见苏东坡“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都有其悠久的历史。为什么本境中秋时多做雪花而不做月饼呢?传说,在很早以前,本境的雪花也叫月饼。由于中秋是一年中极为重视的节日,做的月饼也就选料讲究,做工精细,人们只要放到口中,就如雪花见热即化一样,味美特香,酥软入喉。于是,人们就称其为雪花月饼。后来,人们为了同其他地方的月饼区分,便将形状做成如今之模样,并简称为雪花。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到这一节日,外出人员均要尽可能在这日回家。一到晚上,举家一起,以雪花和瓜、桃、枣、梨等水果来献月,合家欢聚,共祝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之美好生活。农谚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一说。

九月九到了,古人把一、三、五、七、九等单数称阳数,二、四、六、八、十 等双数称阴数,九是阳数的极点,九月九日两阳相会,所以称作重阳。这时期,秋收已经过半,收成也已有数,不管是否满意,囤里总是有的。于是本境人总喜欢在这日打谷,全体社员聚在一起美美地吃上一顿,而各家各户,也要在这秋高气爽之日,合家欢欢喜喜,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吃上几碗荞面圪饦羊腥汤,以表示庆贺,因此也就有了“九月九,家家有”一说。这日,民间还有登高远眺,尊老敬老之习俗。

十月初一,天气渐寒,本境百姓均要在这一日用五色纸包上棉花棉线,上山烧于祖坟之前,远离家乡的人无法赶回,这一日也要在其驻地的路旁或河畔,对着祖坟的方向烧纸祭奠,意思是为先人们送上寒衣,以度冬天。

十一月时到冬至,本境又有炒冬和熬冬之说。炒冬,就是炒些瓜子、豆子之类的食物,意在“炒一炒,来年好一好”。熬冬则是将猪或羊的带肉骨煮熟熬烂之后,全家人一起围坐啃吃,意在“熬一熬,来年好一好”,讨个吉利罢了。从这日开始,时节进入了一年最寒冷的时候,因此也就有了“连冬数九”、“过一冬长一针”、“明冬暗年黑腊八”等谚语。

十二月也称腊月,初一,乡人要用干草节、熟黑豆、大红枣,用大针粗线串成枣牌牌后给小孩挂在胸前或背后,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快快长大成人的期盼。挂在枣牌牌上的枣,大人要求孩子过了腊八才吃,但孩子们总抵不住嘴边的诱惑,带上就开始摘吃,到腊八也就所剩无几了。初八,人们都叫腊八,本境有家家吃闷饭的习俗。闷饭,不少地方称作为腊八粥。据载,腊八粥起源于远古先民伊耆氏的祭祀,腊,就是祭祀的意思。到了清朝,腊八粥用“黄米、白米、小米、红小豆等合水煮熟,外用桃仁、杏仁、瓜子仁、花生仁作点染”,因其“味道鲜美,香甜可口,且有健胃,补脾,清肺,生津等功效,备受民间饮食者欢迎”而代代相传。本境农户化繁就简,做一锅软米闷饭取代,以庆贺丰收,祈保丰食。这天,人们在很早起床做闷饭的同时,还要抢先上井担水,是为抢来年好收成。住在娘家的已结婚女子,这日都要回到婆家,如因事一时不能回者,这晚也要到其他人家借宿,不住在娘家,为的是“不忌腊八,要死娘家爸爸”。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之日,乡人一般要点香、烧纸、放炮,并张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联,以此为灶神送行,祈保来年平安如意。是日,又是传说中老君爷的生日,本境煤炭工人有休息祭祀的习俗。也就从这一天开始,过大年准备全面开始,清扫卫生,购制年货,准备年饭,剪窗花,写春联,挂年画,一件接着一件,一直要忙到大年月尽(除夕)。到了月尽,人们早上油糕,中午杂面,晚上喝酒吃肉,一年三百六十日之中,不多的几日名正言顺三顿饭之后,在上午就张贴出的大红对联之前,人们又放响年夜炮,点燃火塔塔,打上醋炭子,焚起三柱香,家家红灯高挂,户户笑语盈门,灯火彻夜不眠,静坐守夜祈福。而这其间,还要悄悄地给孩子枕下放上“压岁钱”。压岁钱,其实最早叫押祟钱,大多是用一种不流通,上有生肖图案的铜质硬币用线串起,作为吉祥之物,暗暗赠于小辈,取意为镇住惊梦的鬼祟,压掉未来一年里的邪气,为晚辈祈福消灾,因此一直非常注重而盛行。而今的压岁钱由于社会物质观念的转变,一律用流通的钱币且数目越来越多,当然,还保留了驱邪纳福的含义,包含着朴实、温情的民俗意蕴。

6、婚俗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之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千百年来一直不变的习俗。

旧时代的婚姻,不仅十几岁就提亲、定婚,过门,且婚姻均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来定,还有一套对照八字(男女双方出生年、月、日、时之天干地支的俗称)测算是否相生相克的学说。简单地说,就是“子与丑合,子午相冲;寅与亥合,寅申相冲;卯与戌合,卯酉相冲;辰与酉合,辰戌相冲;巳与申合,巳亥相冲;午与未合,丑未相冲。”换成民间的口头语,就是“兔龙相逢休,白马怕青牛,鼠蛇如刀刮,羊鼠不到头,猪猴泪长流,鸡犬一世愁,虎马享荣华,鼠牛两兴旺,蛇兔必定富,龙凤得清福”等等,意为相合则能成,相克则不行。而且还要看是否“男犯时辰女犯月”,其中的女犯月即“正蛇二鼠三黄牛,四猴五兔六月狗,七猪八马九羊头,十虎再鸡腊龙游”,就是说女子所属相是否生在上述之月,如是,就意为犯月,不仅会多灾多难,还要克父母弟兄。虽然这一整套都是阴阳学者的迷信理论,于人生祸福毫无关系,但农民肤浅的认识,也使不少青年男女失去了自己的选择自由,因此也就有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金娃配银娃,西葫芦配南瓜”等民间俗语,说明了男女婚姻的无奈选择。人民政府成立之后,提倡男女平等,废除买卖婚姻,青年男女终于获得了自己作主的权利。清水沟的栾金梅,就是子洲县主动离婚,争取幸福,取得婚姻自由的第一位农村妇女,时间是1944年。

全国解放之后,国家于1950年颁布的法定结婚年龄为男20周岁以上,女18周岁以上。到了七十年代,由于提倡晚婚,地方政府曾一度规定男25周岁以上,女23周岁以上。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国家重新规定了结婚年龄,也就是现在实行的男22周岁以上,女20周岁以上,但在边远山乡,养儿防老的观念依然严重,不到结婚年龄就一起同居的仍然不少。

本境人历来对婚姻之中婚礼的全部过程比较重视,旧时的那套还非常繁琐。其时,一般的迎亲队伍由一班唢呐乐队领头,两名迎人婆姨,几名迎人男子,拉着几头(最少三头)毛驴或高大骡马组成,到新娘家中之后,迎亲者要小歇一会,用点饭食,待新娘梳洗打扮停当,相应地也是两名送人婆姨和几名送人男子,只不过迎亲的去时是单数,送亲的连新娘也是单数,这样,各自到家时均成双成对了。待新娘准备好后,迎亲、送亲者都要戴上红花,牲灵则要披红挂彩,整个队伍一字排开,在响吹细打之中向新郎家中走去。待到新郎家后,又要经过踩红毡、端宝斗、拜天地、坐帐、撒帐、上头、抢帐、喝交杯酒等一系列程序之后,才算真正结成夫妻。而这之外,婚礼前,婚礼日,婚礼后的定亲馃馅,儿女馍馍和离母糕,则是本境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种体现。

定情果馃馅。馃馅是本境的名优特产,由上好的面粉、纯正的清油和地道的枣泥包成饼状,饼面饰以圆形压痕,中心点红,经过土炉烘烤而成,色金黄,味酥香,很受百姓的喜欢。男女双方一经媒人牵线,双方同意确定夫妻关系之后,男方就需定婚,也叫定亲,这馃馅就是定婚时必带的礼品之一,所以叫定亲馃馅。定亲馃馅过去一般是二十四个或三十二个,现在逐年增多,超过百个已十分平常,还有送二百四十个的。为什么俗语:“千二票子八个斗,一丈洋布头前走”,说的是旧时定亲应该带的基本礼品,里面不说馃馅而非要馃馅呢?原来,本境的定亲馃馅,还有其特殊的用途,女方收到后,要像如今发请贴一样,将果馅分开馈赠给女儿的姑姑姨姨,婶婶妗妗及亲朋好友,以此来告知女儿已经定亲,到时一定要来,而亲戚朋友们收到馃馅后,也要及时打问女婿何方人士,啥时举行婚礼,以准备厚礼按时光临,因此馃馅就成了必备的财礼之一。

儿女馍馍。儿女馍馍是举行婚礼之日,婆婆送给新郎新娘的特殊礼物。即日,婚礼当中,当新人双双坐在炕头,背靠背,头发紧挨,一位年长的妇女一边给新人梳头,一边高唱:

“一木梳长,二木梳长,

三木梳梳的过了墙。

高门郎君配贵娘,

秀女走进才郎房。

梳成对,梳成双,

良时吉歌贺鸳鸯。

女儿巧,小子壮,

生的儿女跑满炕。

文是官,武是将,

一个更比一个强。

知礼义,懂三纲,

永记爹娘挑大梁。

夫妻百年并蒂好,

儿女孝敬福寿长。”

“上头歌”唱毕及上头仪式举行之后,新娘的婆婆要手端一个升子,内盛一个大馍馍,若干个小馍馍,也就是儿女馍馍,在上头歌声落音之时打开洞房门,一边念着:“手里拿个升子,我来年抱个孙子”,一边碎步向前将升子中的小馍馍抛向炕上,以此来希望新婚儿媳能早生贵子,自己膝下能子孙满堂。而这些儿女馍馍其他人又一律不得食用,成了新郎新娘的专用食品。

离母糕。离母糕为长方形,长约二尺,宽一尺有余,厚一寸左右,四角和中间各镶一颗大红枣,其实也就是用软米做成的甜糕。叫其离母,就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新郎要陪新娘回家去看其父母。作为女方的头号亲戚,又是新女婿第一次登门拜访丈人丈母,自然要得到双方的重视,不仅新媳妇全身一新,花枝招展,新女婿也头光脸净,上下整齐,还要带上家中专门准备的酒肉等物,这离母糕,便是新郎带给丈母的礼品。糕者高也,取名离母,意为女儿要离母远去,为报答丈母娘的育女之恩,送上两大块离母糕,双方都会高高兴兴,欢欢喜喜,今后的日子也会红红火火,节节升高。

7、丧俗

“父母在堂,德大且常。为儿日月,时刻受忙……养育之恩,牢记心上。哀我父母,十分悲伤。”这民间流传的祭文,说出了报恩的传统。本境人的丧俗,说来也十分复杂。人一咽气,儿女要放声大哭,意为“送终”。随即要按一岁一张的小块麻纸钉于大门侧上方,称“寿数纸”,意在告诉人们某人已逝。然后要请阴阳先生,告知亡者的生辰八字,选择葬礼日期,挑选埋葬坟地。阴阳先生要给亡者开出“殃单”,拿回家后盖在亡者脸上,日子确定之后,紧接着就要出孝,到户族或亲戚家去报丧,去请娘家,去找总管协商丧事事宜。之后三日要“盛琀”,孝子要在棺材内放上七张纸、七柱香、五色线、铜钱等,腰孝置于其中,铺上褥子,将遗体置入棺材后抽出腰孝,摆正充实之后便可以盖棺并放到灵棚。如若出殡之日较远或天气炎热,就需提前动工打墓,先行“偷葬”。送葬之前一日,所邀请办事人员就要前来帮忙,下午由事主设宴招待,总管要交待每个人的任务,并要求尽心尽力办好丧事,然后孝子逐个敬酒,俗称为“约办事人员”。送葬之日,办事人员要早早前来各就各位,早饭之后,迎灵、迎幡、迎猪羊、迎献饭、迎纸火、迎花圈、迎帐子、迎娘家,一件接着一件,忙个马不停蹄。天色始暗,孝子要跪在娘家人面前请听“下话”,完后要请娘家烧夜纸,还要在亡灵棚前由孝男夫妇之岳丈家人为其女儿女婿“收头”,待一切完成之后即要“顺灵”,并由鼓乐在前,孝子们在次日送葬的路上摆上一盏盏明灯,叫作“撒路灯”,以祀山野孤魂。送葬之日,太阳还未出山,孝子、土工及亲戚朋友便要准备停当,随着阴阳先生的一声高呼,铁炮三响鼓乐奏哀,孝子大声痛哭,八人抬起棺柩,由长子或长孙扛起引魂幡在前,其余依次紧跟,悲悲切切向墓地进发。沿途住户看到后,均要在自家硷畔上点上一堆烟火,意为“送灵”。到墓地后,棺柩入穴,亲人们作最后告别,其后由阴阳先生放入万年灯、祭食罐、墓砖墓瓦、各种镇物之后,用罗盘安正亡者,即可填土起堆,待基本完毕,阴阳先生又要招魂,测定饭桌方位,最后依次烧纸后将纸火花圈全部烧于墓前。下午,孝子们还要上坟一次,称为“复山”,将丧棒插在坟头,清水洒在坟上,名曰“送水”,意在早日长出百草,子孙发达兴旺。回家后,阴阳先生还要让一孝子跪在土神前,点起香,一边烧纸,一边叩献,他则手摇铜铃,高声唱诵“安土神歌”:

“奉请上天老君,

下凡在此安神;

良辰美酒三盅,

七柱明香全焚;

一切土神安定,

九宫八卦分明。

一安东方甲乙木,

二安南方丙丁火,

三安西方庚辛金,

四安北方壬癸水,

五安中方戊己土,

还安九良与太岁。

上安土公土母,

下安土子土孙,

先安乾坎艮震,

再安巽离坤兑。

前安朱雀,

后安玄武,

左安青龙,

右安白虎,

家安门神,

窑安灶君,

内安脚地炉坑,

外安道路院庭,

心安人的神经,

事安六畜五禽,

天无忌,

地无忌,

百无禁忌,

安定土宅土神,

永远大吉大利。”

此毕,便是盛宴招待宾客,其先要由总管请娘家人和土工上座,以示尊重。次日早上,主人还要将所有参予办事人员请来,亲自动手做上几桌好饭,招待招待,以示对大家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名曰:“谢办事人员”。至此,丧事基本算完,以后还须注意的是尽七,百日,周年等等。这看似繁琐的习俗,最早起源于远古的祭祀,就是人们为祈盼某事能成或念其功德,对所有神灵,天地祖宗,社稷山川等按“天之三辰”、“地之五行”供上猪、羊、鸡、牛等。后来随着人们的需要,才逐渐演变到各个方面。这祭奠长辈亲人的全部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积淀着一定的历史,反映出农业时代的亲情、孝悌、道德、习俗、崇拜等等,应该属于民族的道德范畴,是不能跟迷信画等号的。

婆姨代表嘛生肖2

属龙人:

属龙的人明年的运势很不错,在运势不错的情况下还能遇到两颗吉星“紫薇”和“龙德”的庇护,这就表示属龙的人在明年的发展中会非常顺利,尽管不会有一跃而上的发展,平稳的发展也能让其收获许多。且属龙的人话很少,却很多朋友,人际关系很不错,也会遇见不少的意外之喜。

属马 人:

属马的人明年和财神很和,在财运方面是完全不用担心的,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但属马的人向来大方豪爽,好朋友很多,为了朋友花再多钱都没关系,尽管如此但属马的人还是要注意保持收支平衡,不要随意的支出,更好的理财才是最重要的。

属鼠人:

属鼠的人一直都很聪明,对所有的事情都很敏感,明天属鼠人的整体运势很不错,如果能在瓜婆娘工作上多下一些心思,必定能在事业上取得较大的成就。且属鼠的人交际能力很不错,适当的多交一些其他方面的朋友对发展自己的事业有很大的好处。

35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 阅读百味

婆姨代表嘛生肖3

你准备先看哪篇:陕北民歌里的故事|路遥与陕北文化|陕北古事钩沉|陕北禁忌民俗文化|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留住祖先的声音|陕北民歌300首 | 订阅“陕北记”立刻马上看!

作者丨鲁翰

有这么两个比较有意思的汉字,一个是“搿”,一个是“掰”。“搿”—“掰”,就会意字看,叫人一眼就明白它们是“对席逩逩”的“一副耧”反义词,也大致能明白应该是手跟手的瓜葛,因为字架为左中右,务必就会横生些妙趣出来。

“搿”,读音为gé,米脂人读出的是短促的入声;多数方言字的发音就是陕北几个左近县份也会有些许差异。搿”具体是什嘛意思呢?《古汉语词典》解释为:用两手合抱,引申为结交、和好;“搿合”说的是和合、配合;“搿伙”就是合伙。“鱼搿鱼,虾搿虾,王八搿个鳖亲家”。

陕北话里的“搿”很少用到,仅仅在表达东西跟东西、人跟人关系的时候才稀罕可闻。譬如:

一个馍馍搿一片糕

猪不辣,羊不酱,这“调和”(调料)搿不到味儿上

人家这婆姨家底厚沉,手头搿东西着嘞

看亲的,直搿得老汉的嘴头子上

这俩“先后”(妯娌)都“叉犽”,搿不着伙

这事情给谁搿上也够呛

不要日能的哪里也搿不下

嫑看面面上没甚,其实两个人“不搿股儿”

“桌子高,板凳低,”这两家人家搿不到一搭里

请算命先生掐盘了,“大相”(生肖相配)搿上了

搿得来舍得给一石,搿不来眼皮也不眨

搿上的多,生风的少

搿上坐官的当娘娘,搿上杀猪的翻肠肠

好手不如搿手

……

“搿”的字样里关联的手,说出来已经远远超出了手的涵义了。“搿”其实就是携手并肩,握手言欢,心手相应、“好的一个鼻窟窿出气”的“合得来”。“搿”是言和意顺、情投意合,朋心合力,一心一劲,同心合意的“伙得着”。“两好并一好”,“好得屁股上扣个热窝窝”,“木瓜树上结木瓜,你不嫌我黪色我不嫌你疤” 。“搿”也是你唱我和,云合影从的“好得上”。

……

骑上那骆驼风头头高

人里头数上那咱二人好

就一个“搿”字,基于着机遇、性格、道德、习惯、志向、趣味等等的相似性而产生的相娱相悦的感情和不因不由的缘分。若或脱开实际的利益权衡,那就尤其带有着情缘化的、理想化的精神契合特征。

搭伙求柴,和衷共济;琴瑟之好,日月合璧;“搿”更是一种融和的、美好的愿景和境界;“搿”这个字到底形象地反映了和气致祥的人际伦理与和合双全的精神。

“掰”(bāi)的意思则恰恰相反,字从双手,从分,跟“擘”相近,义为“一分为二”,用手将东西从中间生生分开或者“齐圪剌叉”折断;引申意思有情谊破裂,绝情,决裂或者辨别、解析开来。同样是表达分离的意思,现代汉语里的“分手”跟陕北话的“掰情”比起来真是逊色和衰乏的提不能提,“掰”则更为形象,更为干脆和决绝。

民间有个字谜,“看似要把两手分,摇脑相看泪无痕。”谜底就是这个“掰”。

《红楼梦》里宝玉被贾政毒打以后,王夫人给袭人祈祷,其中就说到掰:“我时常掰着嘴儿说一阵,劝一阵,哭一阵!”

再譬如陕北方言多说,掰开,掰烂,掰脸,讲掰,瞎掰,掰情,掰麻,掰手腕儿,分斤掰两,一掰两半截,一分钱掰成几圪垯花,掰不开你这宝,咱就掰不下那情面,亲字难掰……

既是掰,那就说明之前是不掰的,一定有一搭里处交的历史;也一定因为什么由头和瓜葛,才有了二心,和情搿意“辡裂子”了;于是撕破脸皮,恩断义绝,才有了一了百了的决断。

古时人也由“不掰”而“掰”的,通常叫断交、绝交。即使是“一断两圪截”的掰情,再是“尿不到一个夜壶”,也需注意讲究方式呢,比如写“绝交书”、“写休书”,比如“割席断交”、“割袍断义”等来表达一刀两断的志愿和决心。自此分道扬镳,“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老死不相往来了。总之是风流云散,利手利脚,甩手而去。

米脂话有一句话,竟然把这“或红或黑”两个字生生地“长合”在一搭里了:

都到这会儿了,你还拿不定主意,瞎“搿掰”甚嘞?!

不要再“搿掰”了,说走就走。

了不得啊。

在这里“搿掰”又赋予了犹豫不定、“拿板道士”的意思。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前几日一个好朋友告诉说:一个人不论在有好事或者遇到艰难事情的时候,想着分享和倾诉,单单就会想到或惦记同一个人。问那是什嘛情况?我几乎没加思索:搿股啊,知音么。

鲁迅先生曾经给瞿秋白亲拟过这么一句赠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搿一个要真好,掰一百个不恼喔。

简介:陕北记(ID:jiadushu) 一个离开陕北的青年,酷爱陕北文化,写作、知识分享。「陕北记」长期向您约稿:原创稿件一经选用,以资奖励!题材:真实故事,历史,陕北文化,等等都OK~

—— 完 ——

点击下方标题,再读点别的~

一个陕北人眼中的县城丨两个人的陕北

什么是陕北丨我为什么爱画知青题材的画?

《红楼梦》中的陕北方言丨路遥与陕北方言

我与路遥的故事丨陕北人说古代话

陕北合龙口丨“压箱底儿”的秘密

陕北“士绅头子”丨陕北农具纪事

陕北方言中的“南蛮子”丨“臭狐子”

“狗上房檐”丨“卖青杏儿”丨闹房听门

“张士贵的马”丨那个陕北青年——路遥

赤脚医生孙立哲丨真实的路遥与真实的《平凡的世界》

陕北记

陕北 | 物产 | 文化 |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