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战车代表什么生肖呢

这是属于军人的“诗与远方”,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梦见战车代表什么生肖呢1

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伊木河边防连执勤组沿界河开展徒步巡逻。

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边防团哨所扎根5592,守望和平与安宁。

如果不是来到5592高地,5592对于中士西热尼玛来说,只是一串普通的数字。

如果不是来到伊木河哨所,伊木河对于上士黄勇来说,只是一个陌生的地名。

两个相隔万里的地方,在两位素昧平生的边防军人心中,此刻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精神坐标——这是属于他们的“诗与远方”。

“诗与远方”,当今社会这一极富情怀的表达,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人说,是挪威的森林;有人说,是青藏高原的雪山……青春路上,每个前行的人都怀揣着心中的“诗与远方”。同样,属于中国军人的“诗与远方”,也与选择有关。

来到一个地方,或许不是自己的选择;坚守一个地方,一定是自己的选择。

来伊木河边防连时,黄勇只有18岁。如今,一晃8年过去。离家3100多公里,是黄勇反复计算的距离。起初,他也很想家,但牺牲的老连长杜宏让黄勇选择坚守在这里。

伊木河所有景色里,黄勇最钟爱营区旁边的一处小树林。那里,有一年四季都看不腻的风景。他在这里找到了心底的宁静。

年复一年,黄勇记录下这里春夏秋冬的样子。直到有一天,他把自己最爱的景色分享给最心爱的女孩。那个女孩,如今成了他的妻子。

接受平凡日常,是对生活的领悟;怀揣“诗与远方”,是对理想的坚守。

坚守在5592高地,西热尼玛在日复一日的雪冷血热中,感受着独属于边防军人的热血沸腾。“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尽管这位藏族小伙背诵不出太多抒发壮志豪情的边塞诗歌,但他和战友们有自己的格言:“寸土寸金寸心”。这6个字,镶嵌在山体上,也刻在他们心上。

很多时候,于军人而言,“诗与远方”并不遥远,而是在“寸土寸心”之间——“寸土”见使命,“寸心”见信仰。

那天,关于5592高地的新闻登上热搜,迅速刷屏。尽管西热尼玛的镜头只有5秒,但母亲还是一眼认出了他。母亲小心地把视频保存在手机里,反复播放时,眼神里半是心疼、半是骄傲。

那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儿子:“全国人民都看见你啦!”西热尼玛调皮地回答:“因为儿子站得高啊!”

所谓“诗”,一种壮志凌云的豪情;所谓“远方”,一种对信念的追求。

“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军人的“诗与远方”:当需要选择坚守时,他们会矗立成一座沉默的山;当需要选择冲锋时,他们会化作一把锋利的剑。

有一种“远方”是驰骋疆场——战机呼啸空天,战舰驶向深蓝,长剑倚天出鞘,战车冲锋突击……未来战场,中国军人书写的诗篇是敢于胜利。

有一种“远方”是守护和平——从联合军演到国际比武,从远海护航到海外撤侨,从维和行动到异国救灾……世界舞台上,中国军人书写的诗篇是祖国尊严。

有一种“远方”是默默奉献——挺立冰封哨卡,坚守大山密林,头枕浪花波涛,双脚丈量国界,豪饮寂寞孤独……军旅岁月中,中国军人书写的诗篇是绝对忠诚。

在阿拉山口边防哨所,有一面雕刻着祖国地图的墙。地图两边配有这样两句诗:“祖国在心中,故乡在梦里。”

“家国情怀”4个字,字字连着远方,字字皆是诗行。或笑傲沙场,或铁汉柔情,官兵们把家国之爱,铭刻在一个个战位上。

假如有一天,风雨来临,军人会毅然选择扑向风雨,而平安——是军人献给祖国和人民最好的“诗”。

连线战位 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伊木河边防连

有一种青春叫雪冷血热

■程晓栋 本报记者 李一叶

向北,向北,再向北。

在祖国版图上,蜿蜒曲折的河道勾勒出雄鸡巨冠的轮廓。额尔古纳界河南岸,驻扎着被称为“北疆第一哨”的伊木河边防连。

冷的边关热的血。在这里,每年无霜期仅有80余天,最低气温-57℃;在这里,有一群官兵,像樟子松一样无惧风雪;在这里,有一种青春,叫雪冷血热。

认识一个人,爱上一个地方

春节到了,王昊杰有些想家。

从小在贵州长大的王昊杰,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来到这么远的地方。

铁路、公路、山路……和许多来到这里的年轻人一样,这位来自南方的列兵觉得,通往伊木河的路“曾经那样远”。

经历过这里的第一个寒冬,倾听过许多发生在这里的新鲜故事,王昊杰觉得通往伊木河的路如今又这样近——近到“你不知不觉爱上这个又冷又陌生的地方”。

让王昊杰真正爱上伊木河,还得从认识一个人开始。

站在营区向南眺望,一座雕塑屹立在额尔古纳河畔——一位北疆卫士手持钢枪,驻足远望,表情凝重,仿佛即将再次踏上曲折蜿蜒的巡逻路。

“这是我们的老连长杜宏。”王昊杰至今记得,站在他们这批刚下连的新兵面前,上士王宪金介绍这尊雕像时流露出的敬仰。

2015年12月30日,在检查哨所工作途中,老连长杜宏不幸从悬崖上跌落。傍晚,战友们找到他时,他的身体已被冻僵,鲜血洇红了皑皑白雪……

王昊杰首次参加武装巡逻,从王宪金口中听到了更多关于老连长杜宏的故事。

“我印象最深的是和老连长一起参加比武的场景,他拼命的样子让你震撼又让你心疼。”跋涉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王宪金一手持枪一手拉着王昊杰的胳膊说,那次参加比武,400米障碍过云梯时,老连长左臂脱臼了,几次掉下来,几次又爬上去,疼得直咬牙……最终,老连长夺得了13个比武课目中的7个第一。

那一次,王宪金牢牢记住了老连长杜宏说的一句话:“伊木河的兵,没一个孬种。”

寒风裹着雪花,扑在王昊杰的脸上。听到这句话,这位气喘吁吁的新兵不由挺直腰板,加快脚步。那一刻,王昊杰有一种感觉:老连长仿佛就在他们巡逻的队伍里,从未离开。

“老连长在这里待了11年,也爱了11年。”一路上,踏着厚厚积雪,迎着呼啸的寒风,王宪金向第一次巡逻的新兵们讲述着老连长的点点滴滴——

那年,杜宏提干去上学。毕业分配时,他坚决要求回到伊木河:“伊木河是我的家,回来就踏实了。”

那年,在连长岗位干了5年的杜宏,荣立二等功,符合晋升条件。他私下和相熟的战友说:“要是能还在这个营提职就好了,因为营部就在咱伊木河的院子里。”

“这个寒冷又寂寞的地方,为什么让老连长这么舍不得?”巡逻归来,满心好奇的王昊杰跑到学习室,找到更多老连长的故事。读着读着,这位新兵的心中升腾起一股从未有过的神圣。

这个春节,是王昊杰在部队过的第一个年。他给远在家乡的父母发了条长微信:“爸爸妈妈,能到伊木河当兵,真是我的幸运。因为,我在这里遇见了一个人,他让我爱上了这个富有诗意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美丽的额尔古纳河,有一望无际的大森林和那白桦林中的小哨所……”

那天,发完微信,王昊杰一个人来到老连长的雕像前,待了很长时间。眺望着雕像前方那条巡逻路,王昊杰在心中默念:“老连长,你放心,伊木河,有我们。”

这里有多冷,这里有多暖

今年春节,王昊杰还认识了一个老兵。

那天,连队收到了杨智寄来的一批取暖物资。这位退伍老兵在信中说:“如果再让我选择的话,我还来伊木河,还要和战友一起战风雪、斗严寒!”

11年前,杨智一路向北穿越茫茫雪野,来到伊木河当兵。尽管有心理准备,但这里极寒的天气还是让这个小伙吃惊不已。

“感觉像掉进了冰窖里一样,我们这些从南方来的兵全都从基本的生存本领学起。”读着老兵杨智写来的信,王昊杰倍感亲切:字里行间,简直说的就是自己——

学走路,冰雪地上行走,不能大步流星,要碎步慢挪,一不留神就会跌跟头;学喘气,出操、巡逻时,只觉得扑鼻凉,戴面罩要是露出口鼻,鼻尖就会冻得疼痛难忍,不露口鼻,又会呼吸不畅,憋得难受;学穿衣,穿得太多,影响训练时的战斗动作,穿得太少,刚出门就浑身冻透……

“那个生日,是我过得最开心、最难忘的一个生日。”视频通话时,杨智讲起自己20岁生日的场景,仍旧难以平静。

那年,大雪封山已有一个月。为了给杨智过生日,班长张利悄悄把连里平时发的苹果和泡面“藏”起来。谁知天气太冷,等到生日那天,张利拿出珍藏已久的“礼物”,发现苹果已经冻烂了一半……

“等我下次休假,给你带最好的生日礼物。”听着班长饱含歉意的话,看着桌上的苹果和泡面,杨智感动得泪流满面。

“在伊木河,最不值钱的就是钱。”当时杨智的感受,和今天王昊杰的感受一样:“这里,冷的是化不开的冰雪,暖的是化不开的情谊。”

如今,班长张利也已经退伍了。回到家乡的张利还经常会梦见老连长杜宏。“梦里,连长过来叫我和他一起去撵马。”张利说,“我觉得,只要在梦里,连长就会一直在我的生活里。”

“人的一生,关键的时刻就那么几个,就看你认识什么人,走的什么路。”今年伊木河的冬天格外的冷,但王昊杰常常觉得心里暖暖的。

边陲再远再冷,也有春暖花开

闲暇时刻,王昊杰总会在活动室的角落里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上士黄勇席地而坐,一手画笔,一手雕刻刀。随着画笔的精心点缀,朵朵红花散落在面前的桦树皮上。

“各种各样的根雕和烫画,材料全是就地取材的桦树皮、枯树枝,以及形状各异的石头。”在活动室的文艺作品展示区,各式各样的作品常常让王昊杰看得钦佩不已。

“这幅画是要送给我妻子的,这些桦树皮代表着这片冰封的土地,点点红花代表着我的心。”这幅北国风景图,黄勇想等妻子来队时送给她。

年前,由于道路和天气影响,妻子来队时间一推再推,在距离连队最近的中转站,她一待就是一个多月。直至上级为连队开通冰道后,这幅作品才由黄勇亲手送到了妻子手中。

这些天,黄勇带着妻子走遍营区的每个角落:马舍、猪圈、菜地、长廊、河边,还有那条巡逻路……

那天,陪妻子站在岗楼上,黄勇感到一种由衷的自豪与神圣。抬眼望去,哨所旁,一幅用白桦树桩拼成的祖国版图上,“祖国在我心中”6个鲜红大字被皑皑白雪映衬得格外醒目。

望着这一幕,妻子感慨地对黄勇说:“你们多像这里随处可见的樟子松。”雪原之上,这些树一棵一棵看来,都很普通,但这些樟子松站在一起,就是一道屏障,足以抵挡凛冽的寒风。

春节假期结束,妻子也要回家了。临走前,她对黄勇说:“明年我还要来,来看一看你嘴里说的界河开化、春暖花开,看一看那满山的杜鹃花到底是有多好看。”

其实,有句话黄勇一直埋在心底:军人心中的春暖花开,从来不分季节。岁月静好、山河无恙,就是军人的“春暖花开”。

连线战位 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边防团哨所

有一种誓言叫“5592”

■冯亚坤 邬 军

新年伊始,一条视频登上微博热搜,引来广大网友热议点赞——

视频中,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边防团5592观察哨的一群年轻官兵,牵动着万千国人的心。

5592观察哨,顾名思义,位于海拔5592米的观察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5592只是个数字。对于坚守在这里的边防官兵来说,这里却是承载着军人使命的高地——这里,是他们奉献青春的哨位,更是他们誓死捍卫的阵地。

中士西热尼玛“出镜只有5秒,就被眼尖的阿妈‘逮’到了”。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这位藏族小伙和战友们早已是同一种肤色。没想到,母亲还是在人群中一眼找到儿子。

母亲既骄傲又心疼,叮嘱儿子:“注意身体!”西热尼玛回答:“这里是我们的国土,也是我们的家乡,在这里站哨,责无旁贷!”

看着日历上鲜红的数字,西热尼玛这才意识到,又要过年了。

对于他来说,“回家过年”是始终藏在心底的愿望。入伍7年,家住西藏的他总是把春节休假的机会让给其他战友。

一年前的大年三十,是个寒冷冬夜。轮完一班岗的西热尼玛拨通家里的电话。“阿妈!”刚唤了一声母亲,泪水便模糊了他的双眼。

“新年快乐!”西热尼玛强忍住眼泪,给家人送去几句新年祝福,便匆匆挂断电话。

军人再坚强,也无法阻挡心中对亲人的思念。使命在肩,中国军人选择把这份思念留在风雪巡逻路上,把忠诚挺在边关。

此刻,上士滕志强心中牵挂着家乡的父母,以及在家中默默等他的未婚妻。

归队那天,看着刚拍的婚纱照和沉默不语的未婚妻,滕志强心中满是愧疚,来不及跟爱人好好道别,便要匆匆奔赴边防。

高原上的信号,有时如同氧气一样,“一格难求”。两人通电话的次数屈指可数。好在,未婚妻的一句“我懂你”,让滕志强倍感心安。

2021年1月,休假在家的滕志强和未婚妻,专程去县城领了迟来的结婚证。

“这是我用生命守护的地方,站在这里,总能感觉到背后有盏灯在照着自己,有万千目光在这里汇聚。”那年,滕志强所在连队分到了调往西藏边防一线的指标,滕志强第一个递交了申请书。

带着战友们的祝福,滕志强登上了西行的航班。从江南水乡到雪域高原,从小桥流水人家到雪山冰川黄沙,滕志强跨越近万里,如愿以偿来到了边防一线。那时,他的父母仍蒙在鼓里。

最初的5592,不过是地图上的一个高程数据。最先来到这里的军人们,用信念和誓言开路。

“周围全都是大石头,只能硬往里开,实在开不动了就下车徒步前进。”驾驶员范世鲜对当初的5592之行记忆犹新。

凌晨,范世鲜起来提前发动车子;夜晚返回后,他和战友们还得检修车辆,确保车况良好……

多少次,他们迎着晨曦出征;多少次,他们伴着星辰凯旋。从驻地到这里,每一道车辙都是范世鲜和战友们勇气的见证。

这里没有绿水青山,有的只是绵延不绝的荒原和整日怒号的狂风,但这里倾尽着一群军人的热爱。

“脚下是国土,背后是家乡。”正如中士西热尼玛所说,“只要站在这里,脚下就能生出无尽的力量。”

本报记者 李一叶 图片由程晓栋、卢亚鹏摄

来源: 解放军报

梦见战车代表什么生肖呢2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据“今日俄罗斯”(RT)5日报道,乌克兰驻德国大使安德烈•梅利尼克当地时间6月5日抨击德国缺乏重型武器供应来支持基辅“对抗”莫斯科,并指责德国拒绝向乌克兰提供“旧”武器是“将载入史册的耻辱”。

据报道,梅利尼克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声称,“德国政府见利忘义地拒绝向我们提供甚至旧的‘豹1’型坦克和‘黄鼠狼’步兵战车”,他还称这种行为是“将载入史册的耻辱”。

就在梅利尼克发表上述言论的前一天,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议长斯特凡丘克访问了德国。RT称这显然是为了争取德国对乌运送重型武器的支持。斯特凡丘克在与德国国防部长克里斯蒂娜•兰布雷希特举行会晤之前表示,“向乌克兰提供最为现代化的装备”并就这一问题迅速作出决策将使对俄“共同胜利”的目标更进一步。

报道称,斯特凡丘克还说:“我不排除从德国获得潜艇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准备成为整个欧洲的东部防御前沿。”他重申基辅的期望,即德国向其提供“黄鼠狼”步兵战车和“豹1”型坦克。乌克兰外长库列巴上个月称,基辅“做梦”都想得到这些武器。

然而,RT表示,梅利尼克一再抨击德国领导层,称其在俄乌冲突中缺乏对乌克兰的支持。他还因德国总理朔尔茨不愿意访问基辅对其进行侮辱,称朔尔茨是“被冒犯的肝香肠”,没有“政治家风范”。

继5月3日指责德国总理朔尔茨犹如“被冒犯的肝香肠”后,梅利尼克5月26日又一次发表被认为具有“侮辱性”的言论。据此前报道,梅利尼克当天他的官方推特账户上发布了这样一张图片:一只爬行的蜗牛背上粘着一颗子弹,图片用乌克兰语附文——德国对乌克兰援助武器已经在路上了……暗示德国援乌武器运送速度太慢。

梦见战车代表什么生肖呢3

【题记】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我用生命捍卫守候

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

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

——高原边防官兵喜爱的一首歌

喀喇昆仑高原,横亘西部边境。

立春过后,大江南北暖意渐浓,高原深处的加勒万河谷依然严寒彻骨,大河冰封,群山耸立。

这里是祖国的西部边陲,也是守卫和平安宁的一线。来自天南海北的一茬茬官兵,扎进茫茫群山,挺立冰峰雪谷,用热血和青春筑起巍峨界碑。

2020年4月以来,有关外军严重违反两国协定协议,在加勒万河谷地区抵边越线修建道路、桥梁等设施,蓄意挑起事端,试图单方面改变边境管控现状,甚至暴力攻击我前往现地交涉的官兵。

面对外方的非法侵权挑衅行径,我边防官兵保持克制忍让,尽最大诚意维护两国关系大局和边境地区和平安宁。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边防官兵对暴力行径予以坚决回击,取得重大胜利,有效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官兵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展现出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赤胆忠诚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涌现出某边防团团长祁发宝、某机步营营长陈红军和战士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等先进典型,彰显了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昂扬风貌。

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

雪山回荡英雄气,风雪边关写忠诚。

“决不把领土守小了,决不把主权守丢了!”万千官兵发扬喀喇昆仑精神,克服极度高寒缺氧,守边护边、不怕牺牲,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战位上。

巍巍喀喇昆仑,座座雪峰耸峙。

千里热血边关,遍地英雄屹立。

宁洒热血 不失寸土

“面对人数远远多于我方的外军,我们不但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还顶着石头攻击,将他们赶了出去。”

——陈祥榕对一次战斗的记录

英雄勇敢无畏,只因责任在肩。一线官兵常说,我们身后就是祖国,当国家受到侵犯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冲锋向前。

清晨,当哨声响彻营房,班长李确祥又想起了一笑就露出两颗小虎牙的陈祥榕,想起了那个新兵的第一次冲锋。

那是2020年5月初,外军越线寻衅滋事,李确祥和陈祥榕等紧急前出处置。李确祥问年轻的战友:“要上一线了,你怕不怕?”陈祥榕回答:“使命所系、义不容辞!”

他们赶到前沿后与对手殊死搏斗,坚决逼退越线人员。陈祥榕在日记中自豪地写道:“面对人数远远多于我方的外军,我们不但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还顶着石头攻击,将他们赶了出去。”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面对严峻斗争考验,一线官兵越是艰险越向前,生死关头更凛然。

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越线搭设帐篷。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和双方之前达成的约定,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蹚过齐腰深的河水前出交涉。

交涉过程中,对方无视我方诚意,早有预谋地潜藏、调动大量兵力,企图凭借人多势众迫使我方退让。

“他们的人陆续从山崖后冒出来,黑压压挤满了河滩……”参谋陈鸿宇回忆说,“我们人虽少,可拼了命也不能退呀!”

祁发宝张开双臂挡在外军面前,大声呵斥:“你们破坏共识,要承担一切后果!”同时组织官兵占据有利地形。

官兵们组成战斗队形,与数倍于己的外军对峙。对方用钢管、棍棒、石块发起攻击。祁发宝成为重点攻击目标,头部遭到重创。

见此情景,陈红军带人立即突入重围营救团长,陈祥榕作为盾牌手战斗在最前面,摄像取证的肖思远也冲到前沿投入战斗。

增援队伍及时赶到,一举将来犯者击溃驱离,取得重大胜利,外军溃不成军、抱头逃窜,丢下大量越线和伤亡人员,付出了惨重代价。

军医韩子伟记得,祁发宝被救出后,左前额骨破裂,有一道十几厘米长的口子。包扎伤口时,“他一把扯掉头上的绷带,还想起身往前冲,那是他最后一丝力气,随后又晕倒了”。

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为救助战友牺牲。

祖国山河终无恙,守边护边志更坚。

那场战斗后,“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被很多官兵自发写在了头盔里、衣服上,刻印在青春的胸膛里。

那场战斗后,陈祥榕所在连队斗志更加旺盛,服役期满的士官100%主动留队,所在团义务兵踊跃申请选取士官继续战斗。

那场战斗后,王焯冉所在团18名女兵3次请战,她们在请战书中写道:“愿同男兵一样英勇战斗,甚至流血牺牲!”

捍卫着英雄誓死捍卫的国土,肩负着英雄用生命践行的使命,一股“学英雄、当英雄”的热潮涌动喀喇昆仑高原。

如今,加勒万河谷的前哨上,官兵们时刻高度戒备,牢牢扼守河口;风雪飞扬的驻训场,官兵们驾驶新型战车精训苦练,随时准备迎敌亮剑;新型保温营房内,官兵们齐装满员、战斗生活物资充足,做好了长期斗争准备,纷纷表示——

我已严阵以待,犯我者必遭迎头痛击!

赤胆忠诚 皆为祖国

“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

——摘自肖思远的战地日记

春节前夕,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又一批新战士,走进喀喇昆仑腹地的军营,准备在新训后奔赴高原边防一线。

有人说,选择这片高原,是既需要理想、更需要勇气的。天下有那么多的好地方,一颗颗年轻的心却偏偏选择了边关——

1997年,高中毕业的祁发宝报名参军,带着新兵营“军事课目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向组织申请:到高原去、到斗争一线去。

2009年,陈红军从地方大学毕业,本已通过公安特警招录考试,可听说要征兵就临时“变卦”了,最终走进火热军营。

2016年后,年轻的肖思远、王焯冉、陈祥榕也相继走上边关。一年年来,无数与他们一样的青年做出同样的选择。

走上高原是因为理想,留在高原则考验信念。

他们首先要战胜的,是无法摆脱的高寒缺氧,满目的荒漠冰川,漫长的冬季封山,以及由此形成的遥远而荒凉时空……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必须时刻警惕,随时准备挺身而出,挫败一切侵犯中国领土的图谋。

官兵说,风与雪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就像一个超级过滤器,足以滤去你心中所有的浮华,最后只剩下对这片土地清澈的爱。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班长孙涛问他:“你一个‘00后’的新兵,口号这么‘大’?”

“班长,这跟年龄没关系,我就是这么想的,也会这么做的。”他坚定地说。

这种爱,无关年龄,都是一份“边关有我在,祖国请放心”的勇敢担当——

“头顶烈日乐为祖国守边防、手扶蓝天甘为人民作贡献。”祁发宝勘察天文点前哨,默念着老营房上的这句标语感慨不已:“老前辈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守边防一线,现在我们更应该担起责任,把边防守好。”

肖思远牺牲后,战友们整理遗物时,看见他在一篇战地日记中写道:“走在喀喇昆仑,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无比自豪!”

这种爱,无关年龄,都是一腔“党叫干啥就干啥”的赤胆忠诚——

陈红军所在营官兵聊起营长时说:“他最喜欢的,似乎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在一本书中,他特意标注了一段话:“党把自己放在什么岗位上,就要在什么岗位上建功立业。”

走上斗争一线前,王焯冉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这个时候递交入党申请书,就是希望组织能在任务中考察自己,在斗争一线考察自己。”

边防斗争中,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万千将士如斯,万里边关如铁。“为人民戍边、为祖国守防”成为一代代边防官兵赓续传承的血脉信念。

今天,坚守着无数边防军人用生命筑起的精神高地,祁发宝所在团有5任团长仍然并肩奋战边防斗争一线。

今天,读着身边团长、营长、班长的英雄故事,新一代喀喇昆仑卫士茁壮成长。

官兵一致 生死与共

“对峙时干部站前头、战士站后头,吃饭时战士不打满、干部不端碗,野营时战士睡里头、干部睡风口。”

——祁发宝所在团不成文的“规定”

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进藏先遣英雄连”连旗迎风招展。连旗下,全连官兵庄严宣誓:向王焯冉烈士学习,发扬“先遣精神”,坚决完成边防斗争任务……

1950年,先遣连130多名官兵在党支部书记李狄三带领下,以牺牲63人的悲壮,将五星红旗插上藏北高原。

当年,李狄三病情严重时,恳请党支部不要再给他用药,把最后一支盘尼西林留给其他战友……70年后,面对滔滔激流时,23岁的王焯冉同样选择了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

那天,王焯冉和战友马命等连夜渡河增援一线,第4次蹚河时有人被激流冲散,王焯冉和马命拼尽全力将3名战友推上岸,自己却被冻得几乎失去知觉。

突然,王焯冉一只脚被卡在了水下巨石缝中。危急时刻,他将马命猛地推向岸边:“你先上,如果我死了,照顾好我老娘!”马命获救了,王焯冉则永远倒在了刺骨的激流中。

一个英雄的集体,必然是团结的集体。回顾那晚的战斗,官兵们含泪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生死与共、舍命相护的故事——

看到祁发宝受到攻击重伤倒地,营长陈红军当即带着官兵,冲进“石头雨”、“棍棒阵”营救团长。

听到有人喊“营长连长被围攻了”,陈祥榕迎着对手冲去,用身体和被砸坏的盾牌护住营长连长。

发现还有战友被围攻,肖思远再次冲向前去,拼死营救战友,用身体为战友遮挡石块、棍棒的攻击。

“团长顶在最前面阻挡外军,营长救团长、战士救营长、班长救战士。”回顾那场战斗,一名指挥员动情地说,我官兵上下同欲、生死相依是这次战斗以少胜多的关键所在。

边防斗争中,各级指挥员与官兵同住地窝子、同爬执勤点、同吃大锅菜、同站深夜哨、同背给养物资,平时铆在一线、战时带头冲锋,凝聚起以命相托的生死情谊和团结战斗的强大力量。

祁发宝所在团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对峙时干部站前头、战士站后头,吃饭时战士不打满、干部不端碗,野营时战士睡里头、干部睡风口。”

战士张明最难忘那次渡河——

巡逻途中路过一条冰河,祁发宝带头跳下水探路,张明和几名战士也准备直接蹚河,却被团长叫住了:“水很凉,我背你们!”本已过河的祁发宝蹚水回来,把张明背起来一步一晃往前走……

战士夏良最难忘那次宿营——

河谷深处寒风凛冽,陈红军带着官兵巡逻到达指定点位,宿营地遍地碎石。夜里,义务兵及有高原反应的官兵住进了运输车大厢,陈红军则带着干部骨干在空地上支起帐篷打地铺……

平时甘苦与共,战时生死与共。

战斗结束清理战场时,战士王钰发现陈红军等人牺牲现场。他看到,一名战士紧紧趴在营长身上,保持着护住营长的姿势。

这名战士,正是陈祥榕——陈红军平时关爱最多的“娃娃”之一。

以身许国 青春无悔

“穿上军装的那一刻,他就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身上肩负的是军人的天职,所以我也很为他感到骄傲。”

——姐姐眼中的陈祥榕

刚刚过去的冬天里,一封家信在高原广泛流传,激励官兵战风斗雪、坚守一线——

“奶奶,这么长时间里我最牵挂的就是您,孙子这些年一直想好好让您享福,可是我却一直不在家……

爸妈,儿子不孝,可能没法给你们养老送终了。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还给你们当儿子,好好报答你们。”

这封家信是王焯冉执行任务前写下的。字里行间,战士的家国情怀催人泪下,边防斗争的严峻考验也跃然纸上。

对此,祁发宝也深有体会。20多年的戍边岁月中,他先后40多次遭遇暴风雪和泥石流,1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孩子刚出生,祁发宝就匆匆归队,妻子生病时他总是不在,父亲去世时他因执行任务未能及时赶回……

丈夫身许国,私恩邈难顾。一名老边防深情地说,戍守高原的军人不是不顾家,而是每当走上边防一线,身后就是整个国家;不是不会爱,而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爱。

正是渴望爱情的年龄,肖思远的钱包里珍藏着一张漂亮女孩的照片。牺牲当天,他还憧憬着未来:“她支持我在部队长干,我想娶她,给她做一辈子的菜……”

还有4个多月就要当爸爸了,陈红军身在一线仍想方设法托后方的战友,提醒妻子按时产检。他答应妻子,等到退役后“就一起带孩子、做饭、钓鱼”……

然而,他们都失约了。时光之舟桨橹轻摇、驶向未来,他们的爱,永远凝滞在了彼岸。

几个月过去了,陈祥榕的姐姐依然对弟弟思念无尽。她坚强地说:“当弟弟穿上军装的那一刻,他就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身上肩负的是军人的天职,所以我也很为他感到骄傲。”

肖思远牺牲后,16岁的弟弟时常梦见哥哥端着枪威武的样子。他下定决心:到了18岁,接替哥哥入伍,把哥哥的精神传下去!

2020年10月25日,陈红军的儿子出生了。那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陈红军妻子的爷爷是一名志愿军老战士,她相信这是冥冥之中的血脉传承。她坚强地说:“我要把孩子好好养大,让他成为像爸爸那样的人。”

英雄从未走远,精神薪火相传。气温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的高原上,一个个年轻的胸膛里热血澎湃——

在一线,官兵叫响“缺氧不缺精神、山高斗志更高”的口号,纷纷递交请战书要求上战场。

在一线,很多官兵主动推迟婚期、放弃休假,把执行边防斗争任务当成一辈子最为自豪的经历。

战斗热情在一线高涨,关怀温暖也向一线汇聚。在各级共同努力下,任务部队住进了保温营房,看上了卫星电视,穿上了防寒被装,打上了亲情电话,吃上了新鲜蔬菜水果……官兵们卫国戍边豪气充盈、斗志昂扬。

春节期间,华夏大地万家团圆、一片祥和;高原官兵枕戈待旦、高度戒备。见证着英雄官兵赤胆忠诚的加勒万河谷,山河如故、平静安宁。一块崖壁上,八个大字遒劲有力。

那是刚任团长不久的祁发宝带领战士们刻下的铮铮誓言,也是新时代英雄官兵捍卫祖国领土、不负先辈荣光的庄严宣示——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琚振华,记者任旭、郭丰宽、李蕾参与采访)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