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爷爷磕头代表什么生肖

“阔爷”的木版年画 坚守一种手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给爷爷磕头代表什么生肖1

工作中的张阔和他的年画作品。

“知道年画吗?”

“年画?哦,就是一大胖小子抱着大鱼的那种?”

“对,您说的是最常见的《连年有余》,属于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中的经典,老北京过去都管它叫‘卫画’。那您知道北京的年画吗?”

“好多年都没见到年画了,难道咱北京还有年画?”

在大街上随机找几十个“老北京土著”做问卷调查,得到的答案出奇一致。在这座越来越摩登的千年古都,年画像一个被打入冷宫的美人,兀自在孤寂中任容颜苍老,等待有缘人垂怜。

即使世界再喧嚣、社会再浮躁,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因为一份热爱、一份情怀,在坚守一种手艺,在唤醒沉睡已久的传统文化。

在北京,就有这么一位立志重新恢复传统老北京木版年画技艺的“顽主儿”。

“祭后即焚”的北京年画

因北京年画重在神像和祭祀,祭祀完即焚,没能像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江苏桃花坞、广东佛山、山东潍坊、河北武强、陕西凤翔等地形成地域品牌。

自东向西穿过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路南的一条商业街,来到西侧的杨梅竹斜街,找了一圈都没看到年画工作室的门脸儿,跟旁边一位出来倒垃圾的大妈打听,“找张老师吧,就那个门进去……”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推门而入,杂院过道似羊肠,布局呈L形状,一位大叔推着摩托迎面而来,得侧身紧贴墙沿儿才能通过,见是陌生人,大叔一脸警觉地问找谁,告知后,方指着拐角的屋子说:“就那儿。找的正是时候,老张刚回来没两天……”一番道谢后,终于敲开了其年画工作室的屋门。

老张,单名一个“阔”字,1959年生人,北京土著,是北京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中等个头儿的老张,着一身家居服,留着圆寸,两鬓已攀爬了些许白发,鼻梁上架一副窄边眼镜,富态可掬。

这间平房是老张平时喝茶会客的地方,工作室就在隔壁。城里的地儿窄、租金高,老张在门头沟另租了一个农家小院儿,用来放置梨木料,手工雕版的步骤大多也在那边儿完成。

会客室的正中央搁一八仙桌,桌上香炉里暖烟缥缈,衬得房内愈发静谧安然。老张坐在置有电脑的一张案台前,沏上一杯茶水,点起一根红塔山香烟开聊。

一口儿北京腔,倍儿地道,让我这个南方人有时候招架不住,一再反复跟他确认吐字,老张一脸诧异,竟有些怀疑自己的发音,估计这也是他头一遭遇到听不明白他讲话的人吧。

有一次,老张一时兴起在网上搜索“张阔”,结果出来了226万条相关词条,一页一页翻下去,直到第十八页才蹦出了他本人的一行简短信息。“哈哈,跟我同名同姓的都是比我能耐大的人。”后来,老张在他的名字前面搁上“年画”俩字,跳出的21700个词条都跟他有关。前些日子,老张参加圈里人组的一个饭局,边吃边侃大山,其中一哥儿们说:“咱这帮兄弟在百度上搜各自的信息,谁也没有阔爷的多。”

一谈起年画,阔爷两眼放光,直教人觉得整个屋子瞬间亮堂起来。作为北京人,包括北京老人,比方说阔爷的父辈,甚至再往上了说,都很少有人知道北京有年画,为什么会这样?阔爷认为,过去的北京是帝都,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政治、文化中心的至高地位。《左传·成公十三年》里有句经常被人们拿出来引用的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北京年画几乎都跟“神像”“纸祃儿”(又称“甲马儿”,也写“纸马儿”)有关,祭祀完毕烧掉。

根据清乾隆、光绪年间的文献记载,旧时,逢年过节,老北京人不管家里有钱没钱,都会请几张纸祃儿回家(只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知道这纸祃儿其实就是“北京年画”),不仅是北京,举国习俗皆是如此。

因北京年画重在神像和祭祀,祭祀完即焚,没能像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江苏桃花坞、广东佛山、山东潍坊、河北武强、陕西凤翔等地形成地域品牌。后来,纸祃儿又被视为封建糟粕,从人们的生活中销声匿迹。在阔爷的印象中,小时候家家户户过年时只贴春联。

初次听闻源自街坊大爷

他顺势指着墙上的一张全红主席像,说把它全刻出来,搁在桌上刷上颜色,再往上铺一张纸,使“趟子”前后一印就行了,这就是做年画。

第一次听闻“年画”这个陌生东西是在1974年前后。那时,阔爷还在上初中,和发小儿们的家境差不多,挤在大杂院里的人家谁家能有像样的家具啊,就连家里每人一条板凳都保证不了。几个毛头小子一合计,要不自己动手做几条。说干就干,这帮十二三岁的少年直奔前三门大街找木头,那会儿这边正在修地铁,木头扔得到处都是。找回木头后,搬出锯子、刨子、锤子等木活儿工具,照猫画虎干起来。

街坊一大爷路过,见小子们笨拙地做着木工活儿,就冲他们调侃道:“嘿,小子,跟谁学的?还做木匠活儿呢,一看就知道你们不会干。”

“大爷,您这也不教教我们,是不是?”

“你们也没请教我啊,也没给我磕头,凭什么教你们!”

现在回想起来都还觉着逗乐,阔爷的眼神里腾起了袅袅炊烟,隔着时光之河,儿时的旧事亦能缥缈出几分水墨淡影。小子们虚心向老头儿请教,老头儿认真起来特别萌,把这活儿的工序娓娓道来……时间一长,彼此越发熟络了,就老有得聊。有时候老头儿顺道转过来跟小子们侃侃,有时候小子们专程跑去找老爷子讨教,聊的过程中,老头儿无意中提起木匠行当里的传承、门派,还特别提到了木版年画。

“年画是什么东西?没见过。”阔爷追问道,老头儿告诉他们,年画种类繁多,比如神像、纸祃儿、天津卫的大金鱼什么的,就跟印章似的,只不过,它是反着印上去的,印章是盖上去的。他顺势指着墙上的一张全红主席像,说把它全刻出来,搁在桌上刷上颜色,再往上铺一张纸,使“趟子”前后一印就行了,这就是做年画。

听起来神乎其神,一小子旁敲侧击问道:“大爷,您不刻一个,印两张?”

“哎哟,不敢!万一哪儿刻错了,不成反革命了!”老头儿半调侃似地打趣道。

当时,阔爷和发小儿谁也没把老头儿的这番话放在心上,就当一乐子,哈哈笑笑就过去了。多年后,阔爷开始做木版年画,老爷子的这番话如频闪般神奇地钻进他的脑海中翻江倒海,清晰真实得跟他雕刻的木版一样深邃。他发现,平日里跟一些老人聊天(包括这位大爷),很多事情,当初他们都不明说,你得自己慢慢去悟,能否悟出来,全凭个人慧根。

凡事怕琢磨,一番深究回味,总能觅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广阔天地。

“您说老爷子可能刻坏吗?他可是‘龙顺成’里的老木匠啊!搁我现在,照图雕刻,百分之一千也刻不坏,但是怎么叫‘坏’却是个问题。比方说,雕刻完毕,开始印刷,印完后,把木版撂一边儿,下次使时再拿出来。其间,存在一个时间过程,在不具备恒温恒湿的保存条件下,再次使用时谁敢保证木版不会发生变化,要是图案的关键部位裂口变形了呢!”随着年岁渐长,阔爷越来越悟出了几分老爷子三十多年前那番话的真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爷子手把手传授木匠活儿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虽然未曾行过拜师礼,但是阔爷认定老爷子就是他的授业恩师。两年前,老爷子回到衡水老家颐养天年,阔爷还专程前去探望过,转年后春节给老头儿打电话拜年,手机号是空号,“估计不在了!”阔爷唏嘘不已,深深地吐出一口烟雾。

刻上一百块,自然知好坏

老爷子上门问阔爷的“处女作”,阔爷方明白过来,其实老爷子早就知道他刻浅了,当时不点破,是为了让他自己去体验。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2003年前后,彼时的阔爷已是一位开饭馆的老板。一位做泥塑的朋友约他出趟远门转转,饭馆有人盯着,阔爷当即答应了下来。到了约定的日子,他们买张车票就出发了。大半个月下来,一路辗转武强、潍坊、凤翔、朱仙镇等地,看的都是跟民间工艺品相关的东西,其中,就有年画。时隔三十多年,“年画”这个词儿像一朵含苞已久的睡莲一下子绽放开来。

阔爷一寻思北京也有年画啊,便试探性地问当地的年画手艺人,是否知道北京年画,辗转几个地方询问,得到的答案皆是:“没听说,不知道。”

回京后,阔爷找先前提到的那位大爷问道:“大爷,我出去了一趟,人家都说咱北京没有年画啊。”大爷回答:“嗨,很正常,甭说他们了,八九十岁的老北京人估计也没几个人知道咱北京有年画。现在全北京城就没有这样的一个地方(年画作坊)。不像卖鱼的集中地叫‘鲜鱼口’,卖煤的集中地叫‘煤市街’,卖珠宝的集中地叫‘珠市口’,也许过去这‘珠市口’就是卖猪肉的,因为它西边是‘骡马市’,卖骡子卖马的。再往西,卖菜的地儿,就是‘菜市口’。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北京年画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没有集中在一个地儿做。想当年,我一年也刻不了两三块版,指着刻年画生活,那不得饿死,一块版且用呢!”

后来,外地一些做年画的手艺人来北京做活动,找阔爷那位做泥塑的朋友聚会,朋友也会喊上阔爷一起参加。聊天中,他们谈起年画的前世今生,勾起了阔爷的胃口,阔爷觉得这玩意儿挺好,就带回了几张武强年画。那时候互联网不像现在这么发达,阔爷就上图书馆查找年画的相关资料。其间,还找了一些老人问纸祃儿的事儿。街坊里的那位大爷告诉他,凡是能看到的东西,都有相关的纸祃儿。

在一次又一次听到外地朋友夸赞他们当地的年画如何好如何备受重视,而“奚落”北京根本没有年画时,阔爷终于萌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凭一己之力把北京年画制作技艺捡起来。他跟大爷道出了这个想法,大爷说:“行,没问题,你做挺好的,干吧!”于是阔爷就去郊区买了几块梨木板,在珠市口买了一套刻刀,阔爷对于刨木板这等木工活儿驾轻就熟。到了刻版这道工序,阔爷拿出先前带回的几张武强年画给老爷子过目,老爷子告诉他可以使用原稿(此法刻版,原稿会损坏),也可以自己誊一张(此法是原稿上搁一块透明玻璃板,找来油纸,一笔笔勾出来即可,现在多用机器复印图样),阔爷尝试着誊了一张。老爷子给他演示了几种雕版刀法,并告诉他怎么顺手怎么来。

开饭馆的间隙,阔爷一有空就窝在屋里刻版。有时候老爷子遛弯儿顺道转过来看看,偶尔会提点阔爷几句,有时候什么都不说,有一搭无一搭地聊其他家常。又过了些时日,快刻完了,老爷子过来了,问道:“完了?”张阔直点头,满脸喜悦地问老爷子:“您看我刻得怎么样?”

老爷子若有所思地回答说:“嗯,刻完了,印出来啊。”并演示了一番如何印制。

过了几天,阔爷终于印出来了,可是,发现坏了,根本就没有模样,因为刻得太浅。又过了几天,老爷子上门问阔爷的“处女作”,阔爷方明白过来,其实老爷子早就知道他刻浅了,当时不点破,是为了让他自己去体验。宽的地方刻深着点儿,笔道与笔道窄的地方刻浅点儿,再大块儿的地方留出一个点儿,这叫撑着,这样纸就不会往下落了……阔爷在老爷子的指点下开始反复修改。几天后,阔爷把最终的成品拿给老爷子过目。“不错,比我刻得好!”老爷子笑呵呵地说,“刻上一百块之后,自然就知道好与坏了。慢慢刻吧,想干就干,据我所知,现在北京没有干这个的,过去北京也没有仨半人干这个的……”

刻出来的二维码

看到雕版刻印二维码的年轻人都很惊讶:“哟,您这刻出来的二维码竟然是真的,还能够扫出来。”

2008年,阔爷雇了一个人给看饭馆,就在门头沟军庄镇的东山村租了一个农家小院,开始正式做年画。好好的正经生意不管,做这个烧钱买卖,这事儿搁谁家会同意呢?不过,就有这样的人家,阔爷家里人没反对。

木版年画制作主要有四道工序:画稿起样;挑选梨木,按图刨平、打磨木板;将图样反贴木板之上雕刻线版;印线稿,用刻好的版刷上颜色,进行印制。当然,这只是单色年画制作,若是多色,就需要先行制作出线版,再制作出相应色版,有几个颜色就做出几块色版。其中,雕刻线版最见功夫也是最难的工序。“刻版时,根本不敢溜号儿(走神儿),脑子一溜号儿,手一哆嗦,完了,准刻坏。”刻版的时候,阔爷眼睛始终盯着线条,近乎不敢眨眼,视力都没以前好了。

雕刻线版迄今已有百十来块了,用阔爷的话说“不算多”。题材上,除了复制老北京的传统年画外,阔爷还创作了一批北京年画过去没有的内容,比如十二生肖年画、网络上大火的图案年画和梨木印章还原二维码,并且把时髦女郎、京剧名伶等年画作品印在手提袋、T恤衫上。

阔爷直言年画是商品,不是艺术品,至少他做的年画是商品,是商品就一定要进入市场销售。

因为工作室就阔爷这个“光杆司令”,根本没有时间开网店,销售渠道主要靠参加一些活动。“依我看,非遗要想发展,要想扩大影响力,我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那就是我想求‘包养’,因为这需要一个团队来系统运作,有人负责设计图样,有人负责宣传推广,有人负责营销,我只干擅长的就行了,别的我也不会。不会的还干,那就是蛮干、瞎干,别人会说你是个外行!”

至于做年画挣不挣钱,阔爷坦言一半儿一半儿,怎么理解?就是既指望它能多挣钱,那样生活必定会好点儿;又不指望它能挣多少钱,因为自己开饭馆的收入,全家人生活绝对没问题。

“说白了,就是抱着‘玩’的心态,算‘票友’了。”阔爷掐灭手中的烟头,喝了一大口茶水,眼神中流露的是云淡风轻的爽直与从容。

采访临结束时,阔爷打开隔壁的工作室,约有二十平方米,大部分的地方都被案台、货架和年画挤占,墙壁上张贴了阔爷的不少作品,“处女作”《钟馗》赫然在目,《九九消寒图》的三种图样年画古意十足。一进门右侧拐角立着一个铁质货架,摆满了三层浸着墨渍的雕版。目前,阔爷制作的最大幅木版年画是长1.7米、宽0.46米的《同光名伶十三绝》,雕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这些舞台上的角儿就站在你的面前。

问阔爷哪幅作品是代表作,他脆生生地甩出四个字:“哪个都是!”可不,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自己的心血。“但我比较得意的就是我刻的二维码。”阔爷说这是老手艺与现代紧密结合的一次尝试,看到雕版刻印二维码的年轻人都很惊讶:“哟,您这刻出来的二维码竟然是真的,还能够扫出来。”

庚子年五月初二(2020年6月22日),自小谙习书法的阔爷写了一幅字装裱挂在工作室正门口,《二缺堂》也就是工作室现在的名字,上面写着:“何谓‘二缺’?一曰缺觉亦觉;二曰缺德。写之以省身也。”

临近中午,下午有两拨预约的客人要来工作室体验年画制作,阔爷还得收拾准备。

走出工作室,冬阳柔顺地抚摸着屋宇和巷道,舒服极了。跟阔爷道别,阔爷执意陪同走出小院儿,请其留步,阔爷说:“第一次来,一定要送的,这是咱北京的老理儿。”

挥手作别,迈出小院,杨梅竹斜街已是人头攒动。有多少人知道北京唯一的一家年画工作室就隐藏在这里呢?(王丹枫)

给爷爷磕头代表什么生肖2

新年辞旧迎新,鞭炮声中,家里的灶台上的灶王图喜换新颜。

小年,香火和贡品上案,纸马和麦麸面放桌脚,磕头祭拜曰辞灶;正月初一,贴灶图,响鞭炮,燃清香,上贡品,曰迎灶。接灶迎灶指灶王爷,从接送间的繁琐的礼数就能看出灶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据说,灶王是被分配到每个家庭的使者。一方面守护家人平安健康,事业顺风顺水,仓廪充实富贵盈门;另一方面监督记录家庭成员行善作恶的情况,送灶到接灶这段时间,灶王是汇报工作。所以,人们都会选择高端的贡品祭拜,目的就是想堵住灶王的嘴,想让灶王说家里的好话,同时朴素的表达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送灶和接灶过程,真实发生的就是换了张灶王图,就是民间常说的灶马头。人们把灶王叫灶马头的原因是:古时候富庶的家庭灶台会出现种偷吃饭粒、菜叶的昆虫,它们从不在贫苦家庭出现,这类虫就叫灶马。随着历史发展,就有人觉得灶马是由灶王管,因此就把灶王爷图叫灶马头。

贴在灶上的灶马头图共走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农事栏,记录的是和农业生产相关的风俗习惯,指导人们开展农业生产的;第二部分是灶王画像栏,包含灶王在不同状况的生活状态。接下来说的2022年“五牛耕田,八龙治水,十马驮谷”就是源自灶马头的农事栏,传统社会人们能以此判断雨水多寡和收成情况。

几牛耕田,几龙治水,几马驮谷不同年份都不同,这依据是农历新年前十二天的天干和地支来判断年景。

以2022年为例,前十二天分别为:乙酉日、丙戌日、丁亥日、戊子日、己丑日、庚寅日、辛卯日、壬辰日、癸巳日、甲午日、乙未日和丙申日,前十二日分别代表属相是:鸡、狗和猪、鼠、牛、虎、兔、龙、蛇、羊、马、猴。

按照灶马头的诗词以及天干地支与属相的对应关系得出2022年是:五牛耕田、八龙治水、十马驮谷。我国传统文化中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对应,刚好农历新年十二天和生肖对应,因此灶马头诗词中耕田的牛、治水的龙、驮谷的马数量最高是十二,最低是一。既然不同年份里牛、龙和马数量不同,且它们都和农业生产相关,因此古代劳动人民就将动物数量和庄稼的收成联系起来。

虽然数量不同,但并不意味着数量越大,庄稼收成越好,而是有不同的说法,同人们传统的认知存在差异。当然,不同地区风俗习惯不同,人们对灶马头中的诗词解释就不同,具体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五牛耕田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牛是生产力,代替人们耕田,牛越多证明田的面积就越大,粮食产量就越高;相反田的面积就越小,粮食产量就越低。二牛的数量越大高,说明田越难耕种,降雨量小,田越干旱;相反牛的数量越低,说明田越容易耕种,降雨量适中。2022年是五牛耕田,牛的数量中等,结合两种说法来看,应该是风雨顺遂,平安喜乐的年。

八龙治水民间诗有云:龙多旱,龙少涝,意思是说龙的数量越多,降雨量越小,气候越干旱,易引发旱灾;龙的数量越少,降雨量越高,气候越湿润,易引发涝灾。2022年是八龙治水,龙的数量偏多,按照俗语的说法降雨量小,干旱少雨是主要的气候特征。

十马驮谷民间的说法是马的数量越大,粮食产量越高。古时候生产力低下,马是农业生产里重要的生产工具,用马驮谷是常规操作,因此马的数量越大,收成越好。除这种说法,有些地区认为马驮谷中的谷指的是谷物秸秆,秸秆越大,生长过程中会吸收过多的营养物质,从而导致谷穗变小,以这种说法来分析十马驮谷则指的是粮食产量低。

综合来看,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结论,有些说法内部相互矛盾。只从灶马头诗来判断丰收,还是欠收,有失偏颇,不能精准科学的指导农业生产。

灶马头诗词的问题体现在三点:一忽视气候的地域性。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大,纬度、海拔、地形和洋流等都会导致到气候变化。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自然灾害带来的问题,避免灾害导致粮食大范围减产降质。三忽视了影响庄稼产量因素的多样性。庄稼是否高产不止和自然气候变化有关系,还和病虫害、人的管理有关。简单说,即使遇到自然灾害,人们也能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止损。

2022年全球气候复杂多变,既有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也有拉尼娜现象涌现,各地不稳定气候因素加强,极端的天气将频繁发生;同时还有汤加火山喷发,火山灰遮天蔽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虽然现阶段拥有先进生产管理技术,但还是要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未来,农业生产中想实现丰产丰收的目标。一方面要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关注自然气候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注意水肥条件改善和病虫害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开拓销售渠道,注重农业品牌的管理和维护。新时代中,只关注气候变化就想高产很不现实。

给爷爷磕头代表什么生肖3

作者:陈 新(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

春节,中国春之节日,世界欢乐之绮宴。

春节,在华人华侨心里,是家人团聚、敬天法祖、除旧布新、驱邪攘灾、纳福祈年的节日。

春节,对世界人民来说,则是一扇能触摸并学习到有温度的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智慧耀眼的光芒,增进彼此间友谊的文化之窗。

1月21日至2月13日期间,美国民众可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迪士尼冒险乐园,共同参与中国农历新年庆典,感受春节文化的独特魅力。图为1月21日,游客与卡通角色跳跳虎合影。新华社发

中国人的欢乐盛宴

红萝卜蜜蜜甜,

看到盼到要过年。

娃娃要吃肉,

老子没得钱。

……

曾经,当这首寄寓着无限美好以及无奈的童谣,在中国大地的孩童们口中唱响的时候,春节也就离人们不远了。

那时岁月,食不果腹,度日如年。沐浴灿烂的阳光,心里却时常黯然。但是,一年中却有三天挺让自己盼望的。这三天日子真好——不仅可以不干活,还可以吃肉,甚至还可以拥有一笔财富。虽然这笔财富并非可观,不过分分角角而已。

童谣里的春节氛围,自腊月二十四扫扬尘便开始了。

昔年少年的眼中,看到父母穿戴着十分严整的破衣烂衫,而且披蓑衣戴斗笠,对屋子进行无死角大扫除,心里在觉得滑稽可笑的同时,也开心地明白,这是一种正在接近幸福的美好。

打扫环境、清洗器具、拆洗被褥、洒扫庭院,掸拂尘垢,疏浚渠沟……忙碌且专注的身影,既有荡除穷运、晦气,以祈来年舒心、吉祥之意境,也有追求雅洁、清爽神气的精神。

紧接着,便是倒计时的盼望。

盼望着盼望着,在首尾相接的童谣声中,春节的脚步声终于到眼前了。

跟春节一墙之隔的是除夕。除夕对曾经的人们来说,最大的向往,便是年夜饭中的美味佳肴。年夜饭是年前最丰盛的一顿大餐。年夜饭讲究的是既要吃饱,更要吃剩,因为“剩”即“余”,吃剩才叫“有余”,从旧年到新年,“年年有余”。

年夜饭的妙味,还在于家人的团圆,天伦尽享。年夜饭后,开始守岁。守岁便是熬年夜。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直到午夜之后方睡,或待天明。这个守岁在如今的人们看来,或许颇难理喻:在清寒而四壁透风的乡下,衣难蔽体的寒冬,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也没有别的娱乐节目,这样的日子是怎么饶有兴趣地熬到午夜的?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一天,甚至包括准许休息的三天,都可以尽情地玩,可以干自己平时不能随便干的事:看小说,打扑克,做游戏……不会被训斥,不会有责备,甚至连怨尤也没有。因为家长说过,如果春节这三天心情好的话,一年里便都会心情好了。

正月初一凌晨一到,雷鸣般的鞭炮骤然炸响,新年的序幕,在一片爆竹声中开启了。原先站在僻静之处的欢乐,以及原本寒冷的夜,在这一刻热闹活跃起来。鞭炮犹如舞台上的演员,以中国传统说唱的方式,开始了一场与欢乐有关的大型实景演出,将人们一同带入幸福深处。这不仅仅是现代戏,更是重现在历史长河中连绵传承的层层叠叠的文化。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时光,在古代与现代之间穿越穿梭,令人迷离又惊奇。

宋代文人王安石的《元日》,在描绘春节的欢乐气氛的同时,也生动记录了百姓喜迎春节的细节。在除夕与春节新旧交替的时刻,欢乐的人们送走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着春天的气息……

爆竹响过,在新年的第一天,在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的时候,心里随之温暖的人们,便开始贴起了春联。春联的原始,是“桃符”,有去邪驱恶迎接吉祥之意。不过,时光递进,人们贴春联更在于一种千年文化习俗的传承。春联,既是洋溢喜气的字,也是文学殿堂里独特而美丽的花。或豪放若大江东去,或婉约如小桥流水,粗犷像旭日喷薄,细腻似风拂杨柳。内质不同,却都字如珠玑。

“福”字并对联“喜居宝地财兴旺,福照家门富贵辉;好年好景平安宅,多财多福富贵家”。兴安作

新年,开始于心灵深处的艳阳照耀。愿望中那道高大神圣的门,在正月初一打开,门后豁然开朗的是久违的热爱,以及身心的放松。

春节,人们所见的,是铺陈视野的寥廓和心情的怡然——天宇朗清,山水四合、朱花锦池;琼林辉景,玉宇璇阶,云门露阙……规制古朴,舒心怡神,俨然阆苑仙境。时光如水,跌宕婉丽,几千年间袅袅婷婷地一路走来,风韵丝毫不减当年。人间春色何所似,欢乐幸福相因依。

当然,春节的美妙还不仅于此,还在于压岁钱!在年夜饭后,或大年初一早上,长辈们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传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便可以平平安安度过新岁。压岁钱不在数额,而在意义。压岁钱得之不易,须给长辈下跪叩头,且口中庄重祝福才行。不过,得到压岁钱时那种欣喜,是那么难忘。这,当然是传统影像。如今的“恭喜发财,红包拿来”,不仅缺乏仪式感,还显得太功利,且少了许多韵味。

在那个年代,或者曾经的曾经,春节,是童年眼里触手可及的彩虹,是贫穷少年的心灵阳光,是苦涩生活里的甜蜜向往,是沉郁心境中的飞扬梦想。

昏黄的光阴,笼罩着历史。

与我们隔江对望的时空,这个每年里最伟大的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岁月中循环出现的喜悦与盼望,对前人而言,又何尝不是犹如黎明夜幕中的启明星。

但今天却不一样了。在这个长生不老的节日面前,今天的我们或许变得熟视和平静,少了些许激情,甚至理解不了它在时光深处的光辉。那是因为今天我们的生活无论物质的,精神的,几乎要啥有啥,而且可以不用祈祷,便能天天“过年”。

从岁月的尘埃中走来的今之春节,除了隆重的传统节日气氛之外,还365天地传递着国家的伟大、制度的优越和时代的幸福。

凝结智慧的节日

一路走来、蹀躞成长的春节,不仅是夙愿的叠加,也是智慧的结晶。它并非一个简单的节日,而与星象有关,与农时有关,与文化有关,与科学有关……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天地崇拜和祖先信仰的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最重要的节日,能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也是祈福、美食和娱乐的狂欢。

古往今来,每年的第一个月都叫元月或正月。虽叫法相同,但不同朝代,元月的具体日期却并不相同:夏朝以孟春元月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则以十月为正月……也就是说,在那些朝代里,迎新年与迎春天的时间并非一致。而将二者统一并沿用至今者,是落下闳。落下闳,姓落下,名闳,西汉时期天文学家,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汉武帝元封年间,由于当时的历法与天象严重不合、影响农业生产,令百姓烦忧,汉武帝便下旨编造新历。除依靠以司马迁为首的官方天文学家外,还征聘民间天文爱好者进京。落下闳在同乡谯隆的推荐之下来到长安,并在邓平、唐都等人的协助下,采取了当时先进的计算方法,在实测的基础上,修制了一部新历。该历改革了不合理的岁首制度,改孟春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第一天,并依照春、夏、秋、冬顺序,编入二十四节气,令春种、夏忙、秋收、冬闲的农事与四季轮回合拍。又改革了置闰方法,使节令、物候与月份安排得更为准确。经比较鉴定,汉武帝认为落下闳所制定的这部历法优于其他17部历法,便在公元前104年予以了实施。这部历书便是《太初历》。

《太初历》因为科学完整,被后世朝代使用之时,只作过几次小的修改。正月初一,历史上称为上日、元日、改岁、三朝、正日、元辰、元旦等等,也是节庆之日,但却并不叫“春节”。辛亥革命以后,改用公历纪年,为区别《太初历》(误称“夏历”,其实与真正的夏历区别很大)和公历,而把“夏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1970年,“夏历”改称为“农历”,并沿用至今。

由于落下闳是《太初历》的缔造者,便有了“春节老人”的尊称。落下闳的故乡阆中,也因之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

春节里鞭炮声声,伴彩烟升起的,是轻歌燕舞般的心情。娴雅清逸,如明媚暖阳下悠漾的春芳,鲜嫩而又有着润泽的香甜。春节的爆竹烟花消隐于视线之后,沉寂便来了吗?不是,是春来了。春节的欢庆,在时光西移的过程中渐渐隐退,原本的闲逸变得忙碌起来,取而代之的是农桑。

春姑娘从春节出发,婀娜起舞,给我们最向往的春天的景致。春来了,爱与希望便开始播种,明亮我们渴望的心窗。专注的心静下来,春风浇灌愿景,希冀蓬勃生长,朝阳般的儿歌唱了起来: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开始了又一轮循序渐进。

春节,是春天的节日。中国的春,存在于万千文学作品之中。翻开《诗经》,首篇便是关于春天的场景描写: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诗经》三百第一篇,春天的荇菜打头阵。

还有《小雅·出车》: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诸如此类春天的描写,总让人读之而联想出这样的场景:一群群桃花般的女子,盛开着青春的芳华,春风习习,红披绿偃,在寥廓的天地里缠绵。

春的美好,还不仅在于其容颜,更在于劳作。

索索缲车谷口闻,

鸟催农事日纷纷。

新生野水瓜藤绕,

旧作田塍井字分。

耕雨每怜黄犊健,

带经犹爱小儿勤。

晚风独立溪桥外,

流水桃花一队云。

明代止庵法师的这首《南浦春耕》,总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勤劳。其实这种晴耕雨读的场景无处不在。再信手拈来的一首清代姚鼐的《山行》:

布谷飞飞劝早耕,

舂锄扑扑趁春睛。

千层石树遥行路,

一带山田放水声。

其实春天最美丽的身影,还有采桑养蚕的女子。在古人眼里,蚕是向死而生的伟大生灵,与世无争,自得其乐,吐丝成茧而后破茧成蝶,神奇的过程如同修仙的精灵。蚕,也高度体现了中华民族秉持的勇敢、执着、奉献、勤劳、善良、热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关于春节的童谣里,也唱“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

春节里人们重视衣食住行,也是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因为春节不仅是一年中最欢乐的日子,也是最丰衣足食的日子,人们祈盼新的一年里能够天天都过这样的节。民间习俗中,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八,分别是鸡、犬、猪、羊、牛、马、人、蚕过年。鸡、犬、猪、羊、牛、马跟人类的食、住、行有关;而蚕,则与衣有关,而且与锦衣华服有关。所谓“君子至止,锦衣狐裘”,蚕所吐之丝,乃霓裳羽衣的原料来源。而霓裳羽衣不仅轻盈漂亮,更是神仙之服。《楚辞·九歌》便载,“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元代袁桷《甓社湖》中“灵妃夜度霓裳冷,轻折菱花玩月明”,也是描写神仙的。所以蚕在中国古代有着至高的地位。春节里,古代的人们会到蚕神庙、蚕神殿、嫘祖庙等地,烧香点蜡、挂红放炮,祭奠蚕神,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人丁平安、蚕事顺遂。

春节,自然会有歌舞。是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而歌舞,既展示的是心情,是身姿,更展示的是霓霞般轻盈美丽的衣服。关于歌舞的起源,说法甚多,其中一种便来自嫘祖倡导的栽桑养蚕。

《山海经·海内经》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路史·后纪五》载,“黄帝之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所谓先蚕,即为最先教人们栽桑养蚕织丝的神,又称先蚕神,后来又称祭蚕的仪式为先蚕。《通鉴外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汉日仪》载,“春蚕生而皇后亲桑于菀中。祭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齐始祀黄帝元妃嫘祖为先蚕神,以与妇女相合。嗣后道教;民间皆以其为蚕神,奉祀至今。”

栽桑养蚕是中华民族先祖的智慧创造,它涵养及书写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发达的文明,也集中地呈现出中华大地农事的华彩。唱着山歌出门采桑,摇曳身姿如风摆柳。勤劳善良,心灵手巧,采桑姑娘柔美了绚烂的历史。

蛾眉曼睩,樱唇轻启;桃红轻漾,粉面含羞;柔荑轻捻,花影拂拂……

舞姿写意,温婉似风;流光随形,华美如绸;夭桃灼灼,空灵绰约……

柔软润滑的青春在节日里曼妙,传统沿着时光之河流淌。青云紫雾彩霓裳,众芳飘扬春荡漾。以劳作的姿势舞蹈的女子们,哪只是罗敷的叠影,更是中华文化多姿的灿烂。

采桑女子不只生活在古代,而是一直生活在绵延的农事里。采桑,也成了节日里农事的代表。期冀流连,美好轮转。采桑女子由少变老,又由老变少,一代代更迭,延续着甜美丰润的幸福。

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特色产品是丝绸。“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中国丝绸影响着世界。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叙,“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并把这条西域交通要道命名为“丝绸之路”。

春,是春节故事情感跌宕起伏的续集。

春风沉醉,涟漪风淡,潜荟葱茏,竹阴松影。

仙逸白鹭,亭亭独立,莺歌燕语,芳菲尽发。

野花吹尽竹娟娟,

尚有黄鹂最可怜。

娅姹不知缘底事,

背人飞过北山前。

养眼的绿意,洗肺的空气,静心的宁谧,恬志的浮云……这并非远离红尘的异度风景,是与文明同行,与自然同行。沿着叠印了前人无数脚印的中国农历行走,上演人间烟火的世界,山水如画,紫气氤氲,云水汤汤,钟灵浩荡。

流行全球的风尚

曾经,中国的春,以丝绸的姿态走向世界。

今天,中国的春,以节日的形式走向世界。

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相较而言,中国春节却是一个历史时间跨度最长,文化底蕴、精神内涵最为丰富的节日之一,它融会着5000多年悠久的中华文明。

1月21日,马来西亚吉隆坡城中城水族馆的潜水员表演水中舞狮,为春节期间的表演活动做准备。新华社发

2021年,泰国决定,将2月12日,即中国春节的农历大年初一列为特别假期。在越南,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国家法定休息时间最长的节日。过节时也要除夕守岁,跨年放鞭炮烟花、吃团圆饭,大年初一走亲访友拜年、赶庙会。韩国一直保留着正月初一过春节的习俗。春节期间全国放假,人们也都在春节期间为与家人团聚而“迁徙”,并祭祀祖先,祈福新年。新加坡规定,中国农历春节是该国的法定假日,重视程度与中国别无二致。马来西亚也将中国春节列为法定假日。春节期间,亲人团聚,尽欢尽乐,地标建筑双子塔下的阳光广场,还有身穿华服者,用古琴、二胡、竹笛等演奏中国传统民乐。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印度尼西亚也将中国春节设为法定节日。

亚洲国家如此重视中国春节,亚洲外的国家,也很重视中国春节。

很多人很好奇:美国人过春节吗?当然要过,而且过得很有特点。准确地说,是既“传承”又“发展”。早在2003年,美国纽约州便将中国农历春节列为法定假日。此后年年春节,该州著名的帝国大厦都会亮起彩灯,闪耀起具有中国传统喜庆元素的红色及金色光芒,又专门为华人安排燃放鞭炮的地方,舞狮舞龙大游行还成为重要的观光项目。无独有偶,旧金山市也将春节设为法定假日,新泽西州蒙特维尔市将春节列入公立学校假日。在美国的很多城市,临近春节之时,城市建筑都会挂上红灯笼及春节饰品,各大商场更是喜气洋洋地书写着中国文字,开展各种促销活动。春节来了,美国家长通常会买若干束花及相应的小红灯笼,并在每束花上都挂一个小红灯笼,送给家庭成员,他们认为这样的礼物便能令家人在新年里花开四季,好运连连。美国人也会贴春联,但是美国人所贴春联通常不是贴在门框上的,而是贴在门板上的,或者贴在墙上的,贴在窗户上的,甚至是贴在冰箱上的……而且,他们所贴春联的边上通常还会镶上一闪一闪的LED彩灯,他们觉得这样贴着好看,喜庆。美国的大人也会在春节里给孩子们发红包。不过,他们的红包是装在袜子里塞在孩子枕头下的。这种招式,简直就是圣诞节与春节的二合一!美国人既想放鞭炮,图个喜庆,又怕不安全,所以又独出心裁,在放鞭炮之时很喜剧地戴上一个摩托车头盔。还有,美国人的春节联欢晚会大多变成了“春节联合晚会”,大家不是在一起看表演,而是在一起地动山摇地表演——蹦迪。老美制式的年夜饭也让地道的中国人惊呆了——为了让这饭具有特色,便全从商场买来做好的中餐,然后摆上桌子大吃大喝。

美国人的春节过得真嗨!不过,与之相比,为了沾喜气,迎好运,他们所玩还有更嗨的。

美国人会做馅饼吗?不会!不会做没关系,他们自创了一招馅饼制作大法:将两个披萨饼倒扣在一起,并沿着边缘捏一圈,中间还夹着番茄酱、饺子、汤圆之类,这就成大馅饼了。中国的馅饼可没有这样大的个子。这样的馅饼砸在头上,虽然肉沫喷头,“鼻涕”横流,番茄酱一脸,但心里照样很爽——这不正应了天上掉馅饼吗?可中国人过春节没有“天下掉馅饼”这一“招”啊,这显然已经成了美国人过春节的“独门绝活”!

这样的春节过法,传统与新潮无缝对接,令人掩口葫芦。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因为这足以说明,谁也无法阻止今天的美国人过中国的传统春节了。

不仅美国人要过中国春节,中国春节在加拿大也早已被视为国际化的文化活动,尤其在温哥华、多伦多等华人聚居的大城市。不仅如此,相应的生肖邮票、生肖纪念品也十分畅销,春节期间许多商场的入口处更是挂起大红灯笼、春联和龙头画像。在南美洲,从2006年开始,每年大年初一中午12点,巴西都会燃放50万发爆竹。每当春节到来,阿根廷人都会采购年货,和家人其乐融融地吃团圆饭。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还会举办龙舟赛。

在欧洲,中国春节的气氛也非常浓郁。每年春节,英国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都会锣鼓喧天、彩旗招展,热闹非凡,这是欧洲规模最大的春节庆祝活动。俄罗斯为了庆祝中国春节,每年会从中国进口大量的烟花爆竹。春节期间,法国街头红灯笼、中国结,以及用中文印制的祝福语随处可见,著名的老佛爷百货商场也要披红挂金,循环播放中国春节歌曲。

在非洲,埃及187米高的开罗塔,每年都会在除夕夜点亮象征喜庆的中国红,同时杂技、舞狮、歌舞等表演,次第进行,以庆祝中国农历新年。非洲还有一个国家将春节设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全国放假一天,它是毛里求斯。假日里,由毛里求斯政府组织的舞龙、舞狮、放鞭炮、踩高跷等庆祝中国春节的传统活动,都会在大街小巷热闹上演。毛里求斯国家电视台也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并现场直播。

在澳洲,春节不仅是澳大利亚华人的节日,也是主流社会文化节日的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因蕴含敦亲祀祖、祭祝祈年、顺应天时、驱邪祛恶等文化内涵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中国春节如今已进入全球近200个国家或地区的主流社会,有近20个国家或地区将之定为整体或是部分辖区的法定节假日。每年春节,全球大约有20亿人击节欢庆。

即使没有将春节列为法定假日,各国政要也都要通过媒体向所有华人及亚裔人士祝贺新年,或到相应社区拜年、发放红包。

春节能成为全球性节日,不单单是中国文化受到世界人民喜爱,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处世哲学悄然改变世界的体现,也是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的体现。因为春节不仅是欢乐的节日,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道德理念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和思想精华。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8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