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代表什么生肖数字

前三季度消费市场逐步恢复 除了“逛、吃、买”还有这些新型消费→,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季代表什么生肖数字1

昨天(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国消费市场总体稳定恢复,市场销售保持增长。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305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比1—8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三季度增长3.5%,三季度较二季度加快恢复。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其中,商品零售增长3%。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 郭丽岩:当前国内的消费市场也保持着恢复回稳的一个态势,尤其像是网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像是一些新兴消费,还有包括一些绿色低碳的这样的消费需求的潜力是进一步在释放的,由此也带动着消费市场这样不断回稳回暖的发展态势。

此外,今年三季度以来,商务部持续推进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政策落实,促进餐饮、住宿等行业恢复发展,还通过数字赋能、商旅文体融合等打造消费新场景,充分发挥国际消费季等重要平台载体作用,激发消费活力。

消费升级需求加快 新型消费增势明显

前三季度,消费市场韧性显现,市场销售规模保持扩大,消费升级持续推进,新型消费稳定增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乡村消费品市场保持稳定恢复,前三季度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2552亿元,同比增长0.9%,增速比城镇消费品零售额高0.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三季度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2%。

消费市场韧性显现的同时,消费升级也在持续推进。冬奥会点燃了南方城市的“冰雪热情”,更加齐全的滑雪装备,更加专业的滑雪场地,成为时下消费者的新风尚。

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 带动产业链发展

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销售呈快速上升态势。据汽车流通协会统计,前三季度新能源乘用车零售387万辆,同比增长113.2%。

整车出口量增长,也带动了上下游300多家供应商的发展。这段时间,一些上游配套工厂开启了24小时不间断生产。

某汽车座椅公司余姚分公司副总经理 黄飞:明年预测的情况下,我们基于目前客户的需求,基本上3条产线,就要每天24小时全力生产。

来源:总台央视新闻

监制/胡翼 宋雪

主编/张蓓

值班编辑/赵静雅

校对/周旋

来源: 大湾区之声

季代表什么生肖数字2

如何既能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又能保障农民稳定增收,是当前农业工作的重大课题。记者在陕西关中农业大县富平县采访发现,随着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推进,全县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柿子、奶山羊、甜瓜等地方特色产业也越做越大,实现了增“粮”产、干“柿”业、发“羊”财,在乡村振兴之路上让农业有前途、农民有奔头。

三夏忙:丰收在望瓜果香

烈日当头,位于关中平原粮食主产区的富平县流曲镇,麦田里一片忙碌场景。一台台农用机具穿梭往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麦香。富平县满绪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满绪说,去年受强秋淋天气影响,小麦大面积晚播,得益于农技人员指导和精细化的田间管理,今年“三夏”不但没有减产,还实现了难得的高产丰收,“我们农场种植的750亩小麦,平均亩产超过1000斤,总收入达到了132万元”。

“今年我们全县小麦种植面积超过72万亩,总产量22.48万吨,较上年增产3.9%,”富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耀武说:“这一成绩属实来之不易,由于受强秋淋天气影响,去年小麦苗情复杂、长势偏弱,为多年来最差。我们抓住小麦关键生长期,调派系统53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16个镇办、街道分片包联,指导群众开展抗灾强管、科技壮苗行动,实现苗情迅速好转,全县52.71万亩晚播小麦,全部实现颗粒归仓。”

王耀武介绍,近年来,富平县大力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持续发挥种粮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建成县镇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培育粮食种植大户643个,规模化种植面积达到8.2万亩。按规划,富平县还将建设10万亩高标准农田,辐射带动全县50万亩粮食优质高效发展,积极推广应用小麦宽幅沟播和玉米增密技术,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

流转了803亩土地的满绪家庭农场,建了2000平方米的晾晒场、800平方米的库房,有大型植保机械6台套、农业植保无人机等农机。从2009年经营至今,王满绪摸索出的发展路子是,一边科学集约化管理降低投入、保证品质,一边推动粮食产业市场化、商品化,“我们和几家种子企业签订了良种繁殖协议,农场繁殖小麦良种,由种子公司高于市场价10%全部收购,光这一项就为农场增加收入10万元”。

当下正是甜瓜上市的旺季,一箱箱甜瓜从张桥镇念田村销往全国多地。“—个一亩多的大棚一季产量达到两万多斤,带来收入一万多元。”富郁香甜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赵可合说,目前念田村种植大棚甜瓜3000亩,成立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种植大户50户。

种了40多年甜瓜的赵可合眼看着甜瓜随品种和技术改变,产量越来越高,瓜农的腰包越来越鼓。2011年他说服儿子赵铁刚辞去在西安做销售的工作,回老家一起务农。如今,赵铁刚已经买了两辆车,农忙时开着面包车下地务农,农闲时开上越野车带家人外出游玩。

“以前农村人盼着‘农转非’,现在城里人想要‘非转农’,务农也能有奔头。”赵铁刚说。

增收富:产业兴旺腰包鼓

富平县有2000多年栽植柿子的历史,出产的柿饼以个大、霜白、底亮、质润、味香甜闻名。富平柿子是三秦大地上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时令美食之一,火红的“柿”业也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在庄里镇,5.3万亩的柿子树漫山遍野。年近70的王庄村村民马志刚乐呵呵地在自家6亩柿园巡视。他说:“过去鲜柿子只能卖几块钱一斤,现在加工成柿饼,一斤要卖二三十块钱,年收入也从五六万元增加到了十多万元。”靠着种柿子赚的钱,马志刚供3个儿女上了大学、翻新了家里的房子。在有887户村民的王庄村,依靠柿子产业年收入超过十万元的村民就有286户。

据王耀武介绍,目前全县柿子栽植面积达36万亩,年产鲜柿20万吨,加工柿饼5万吨。通过国家食品安全SC认证柿饼加工经营主体有78家,从柿饼加工拓展到柿叶茶、柿子酒、柿子醋、柿子糖、柿子果冻等10余种产品。产业由柿园和初加工,扩展到深加工、晾晒、流通、冷藏、包装、销售、推介服务等领域,带动20万人“柿”业,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0%。

每年秋末冬初,霜降过后,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柿园里人头攒动。“除了摘柿子的农民,城里来的游客、摄影师也往我们柿园里钻,热闹得很。”王庄村党支部书记范西川说,“柿子不仅卖得出去,还能把游客引得进来。”看准柿子对文旅产业的带动,富平相继建设柿子长廊、柿文化体验馆、尖柿风情小镇等文旅项目,为富平柿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下基础。

富平柿子产业规模化、融合化发展,是富平农业发展之路的缩影。

富平县位于三秦关中腹地,取“富庶太平”之意而得名。这里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素有“九峪肥田”之称,不仅是陕西产粮大县,也是中国柿子之乡、中国奶山羊之乡、中国早中熟苹果之乡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包括富平甜瓜、富平柿饼、富平羊奶粉在内的6个农产品入围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

近年来,围绕柿子、奶山羊、甜瓜等特色产业,富平县引导群众发展规模种植、规模养殖。截至2021年底,全县栽植花椒22万亩,养殖奶山羊80万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农业总产值达到88.3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07元。

好未来:科技助力强品牌

走进留古镇的智慧农业产业基地,智慧温室里整齐排列的种植槽上,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的番茄枝叶茂盛。园艺工人站在可移动升降平台上,为两米多高的“番茄树”掐枝疏叶。

智慧温室里有多项“黑科技”,帮助番茄“上树”实现无土立体栽培。富平县智慧农业产业基地负责人张旭龙说,雨水收集和水肥一体化设备,可以实现生产种植区自动精确灌溉。智能控制系统实时收集各项环境参数,为温室作物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自动温度控制可精确到0.1摄氏度。

富平县新建成的智慧农业产业基地占地100余亩,温室面积达6.67万平方米。智慧温室大幅提高了单位面积产能,每平方米番茄产量可达60公斤,产业基地年产值将超过3000万元。

数字智能化控制、机械自动化操作等技术,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与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也为传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注入新动能。

在富平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奶山羊养殖产业,如今制定了奶山羊健康养殖标准,着力推广“TMR饲喂、机械挤奶、自动饮水、自动消毒”等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富平奶山羊产业不但形成了良种繁育、规模养殖、智能加工、现代流通、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布局,建成红星、金牛、圣唐、样样祥等6家重点龙头企业,还通过建立省级羊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制定关中奶山羊饲养管理技术规范等措施,辐射带动全省奶山羊产业发展。

富平县县长景军荣说,富平农业正向着管理科学化、销售品牌化发展,着力打造集现代科技、食品加工、商贸运输、采摘旅游于一体的高标准设施农业综合体。“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特色产业,坚持做大规模、做强加工、做亮品牌,加快培育现代化全产业链体系,全力打造全国奶山羊发展旗舰县和百亿级尖柿产业发展强县,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景军荣说。(记者 孙波 储国强 张晨俊 蔡馨逸 西安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季代表什么生肖数字3

十年非凡成就,蕴藏深刻启示。如何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新华网联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推出“思客讲堂·党校公开课(第三季)”《以“理”服人:十年的十个“为什么”》。十位党校青年教师通过十集理论短视频,带你探究非凡成就背后的“中国密码”。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郭威,为我们讲述为什么要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的郭威。

当谈到中国经济奇迹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什么呢?可能大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是“速度”这个关键词,“中国速度”的确深入人心,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头40年,中国始终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GDP年均增长9.5%,远高于世界同期2.9%左右的年均增速。即使在新冠疫情暴发的这几年,中国依然保持了全球领先的增长速度,GDP规模快速增加。

因此,我们时常以“中国速度”来描述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特征。然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不是只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就够了呢?特别对于中国来说,是不是只追求速度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我们既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既然要发展,我们要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发展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判断,表述虽然简约,但内涵绝不简单,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高速度转向高质量,高速度更加强调总量的提升,高质量更加强调结构的调整。第二个层面是经济增长转向经济发展。平时,可能很多人会将两者混淆使用,但绝不能划等号,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简单来讲,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GDP的提升,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必然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所表现出的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的过程,特别是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不断提升。

这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三大攻坚战无一例外,都是从质量层面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假如一个国家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风险不断积累,比方说房地产的风险,比如说资本市场的风险、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资本无序扩张的风险等等,那么这不能称之为实现了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如果一个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的结果不是贫富差距日益的缩小,而是“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那么这也不能说实现了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如果一个国家高速的经济增长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极大破坏为代价,那么这也不能说实现了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无论是已经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好,还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好,都是必须要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才能够实现的。可以看出,高质量发展重在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所带来的不可持续问题。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发展实践来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一个经济体成功地成为高收入经济体的内在要求。二战结束后,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显示,只有13个经济体成功地成为了高收入经济体,即使有一些经济体曾一度跨过了高收入经济体的门槛,但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很快出现倒退。因此,从统计上来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比如巴西。一谈到巴西,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印象呢?可能会想到精湛的足球技艺,可能会想到热情的桑巴舞蹈,也可能会想到神秘的亚马孙河。实际上,巴西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历程同样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大家请看这幅图(图1),反映的是巴西60年来人均GDP的变化情况。

图1

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巴西就已经成为了一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并且早在2011年,也就是大概10年前,就已经迈过了高收入经济体的门槛,这也是为什么巴西会成为金砖国家之一的重要原因。当时,巴西的经济增长前景被外界普遍看好,但非常遗憾的是,好景不长,没过多长时间人均GDP几乎下降了一半,跌落到“中等收入陷阱”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从2012年到2021年,人均GDP几乎下降了一半,至今没有看到恢复的迹象。我们不禁要问,过去这样具有着一个惊人增长速度的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端受压、低端受挤,也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图2)

图2

这些经济体,一方面无法在劳动力、资源等成本方面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竞争,另一方面,又难以在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竞争,其结果就是未能顺利地实现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换。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在发展初期往往更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这是正常的,我们称之为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但随着经济增长阶段条件环境的转变,特别是生产要素成本比较优势的降低,要想保持经济增长动力的持续,就必须转向依靠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升,也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我们称之为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那么所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经济体的,无一例外都是依靠着持续的创新所带来的经济质量提升,完成了两种模式的转换,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动力的良好接续,这一点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就是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塑经济增长动力,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总而言之,唯GDP论英雄、论成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用老的办法,即使暂时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会持久,相反会使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积累、激化,最后是总爆发。

对于中国来说,虽然过去粗放型发展模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接近上限,一味追求高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也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这就如同一个人,在十来岁的时候更多的是长个子、长身体,18岁之后长个子的速度自然也就慢了下来,这个时候,我们更加注重的应该是长能力、长素质、长见识,也就不只是强调长个子了。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持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1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是2012年的2.7倍,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也从2012年的1.9%上升到2021年的2.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也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2位,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高铁技术,全球领先。从第一条京津城际开始,可能人们不会想到,只用了短短时间,中国就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高速铁路网络。2021年,中国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超过4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总里程已能绕地球赤道一周。高铁的发展在重塑城市空间格局、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镇化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我们可以乘坐高铁到达国内几乎每个地方,来一场“说走就走”“说回就回”的旅行成为可能。如今,中国高铁也开始走出国门,帮助其他国家进入高铁时代,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

再比如5G网络建设。伴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智慧医疗等过去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已经近在眼前。我们可以和同事在线上进行协同办公,大大提升工作效率;还可以搭建智慧教育平台,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也可以为了给急救病人争分夺秒,对传统救护车进行信息化改造,增加远程传输医疗影像等功能,实现“上车即入院”,挽救了无数宝贵的生命……这样的应用场景还有很多很多。

除了创新发展,中国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方面都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中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正是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中国经济表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中国经济规模从53.9万亿元上升到114.4万亿元,占全球GDP的比重也从11%左右上升到18%以上,并且这些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保持在30%左右,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时至今日,中国奇迹的内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已由“速度奇迹”转向“质量奇迹”,我们会继续加快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营商环境,缩小收入差距,加强环境保护。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必将为世界各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