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子过河代表什么生肖

借山楼夜话:毛驴过河巧化盐,主子使计不再敢,不服不行,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借山楼夜话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驴子过河代表什么生肖1

话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张三的人,赶着毛驴贩盐,需要经过一条河。由于河上没有桥,只有淌水而过。

这一天,刚下过雨,河水涨了不少,漫过了膝盖。张三像往常一样,赶着驼了满满一驮楼盐的毛驴过河。

由于水大湍急,毛驴被河里的石头绊了一下,腿一软,扑通一下趴在了水里,但很快又站了起来,顿时,毛驴感到身上轻快了许多,暗暗窃喜。

毛驴倒是高兴了,可张三不高兴了。就是因为毛驴这一个趴下,河水把盐化了不少,肯定是赔本了。

张三虽然懊丧,但却没有对毛驴大打出手,因为他知道人们常说的那话,“要顺着毛驴”,否则它会撂蹶子。再说,马也有失前蹄的时候,甭说是驴了。于是,这事就这样过去了。

第二天,张三像往常一样,赶着驼盐的毛驴过河,突然,毛驴又被石头绊了一下,趴在了水里,迅速又站了起来。

自然,盐又被河水化了不少。这一次,张三有点恼火,想狠狠地抽毛驴两鞭子,可他几次将高高举起的鞭子放了下来。心想,不能怨毛驴,谁的脚一辈子不被石头绊过。于是,这一次张三又原谅了毛驴。

殊不知,这次是毛驴有意而为之。因为毛驴经过上一次的释重,尝到了甜头,这次是它故伎重演。

此时,毛驴心想,“这个傻瓜主人,连我都能把你骗了,你还是万物之灵呢。依我看,这个天下,我们毛驴才是万物之灵。”

想到这里,毛驴不免有些洋洋得意起来,头也晃,尾也摆,步也快,嗓子眼里还不时地哼哼起了小曲子。这一切,张三全然没有看出来。

第三天,张三又赶着毛驴过河,巧的是,当走到上两次绊倒的地方,毛驴又被石头绊倒了。毛驴像以前一样,很快就站了起来。

常言说,事不过三。这次,张三似乎看出了点名堂,于是他决定狠狠地揍毛驴一顿。可张三刚把鞭子举起,又放下了,并捋着毛驴的屁股,和颜悦色地说:“宝贝,不怨你,是那河底下乱石头太多。”

毛驴心想;“你还天天骂我是蠢驴,我看你才是头蠢驴。看你刚才举鞭子那劲头,恨不得一下把我打死,可现在又和我说起了好话,你这葫芦里究竟卖得是什么药?”毛驴边走边想,边想边走,可直到第二天鸡叫,也没有想明白。

吃罢早饭,张三又赶着毛驴向驮盐的地方走去,很快,驮楼里的“盐”就装满了。

毛驴驮着盐往回走着,心想:今天主子是睡反了夜,还是吃差了药,怎么这么轻快,真得好好谢谢主子!

很快,张三赶着毛驴来到了河边,以前以后准备过河。

毛驴又心想,这次虽然轻快,但我还是略施小计,那样不是更轻快吗?于是,当毛驴来到“演戏”的地方时,照样做了一个被石头绊倒动作。

可是,使毛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绊倒站起来后,分量不但没有减,反而重了。

毛驴想,可能是倒得不够彻底,于是它又做了一个被绊倒的动作,然后站了起来。

不好,怎么更重了?

这时,跟在后面的张三哈哈大笑起来。他这一笑不要紧,把毛驴吓了一跳,它斜楞着眼,看着主子:“怎么,主子也学会驴叫了?”

张三边笑边向驮楼上攉水,以增加重量:“再叫你偷懒,再叫你想好事。”

毛驴突然被主人的举动吓了一跳,三步并作两步走地走出了小河。

毛驴驮着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沉的“盐”,艰难地向前走去。

从此,毛驴再也没有被河里的石头绊倒过。

村里的人们,见到毛驴驮了一驮楼湿漉漉的棉花,认为张三改行了,改成棉花贩子了。

绘画:本文作者

驴子过河代表什么生肖2

驴子驮一包盐过河,走到河中间时不慎摔了一跤,挣扎了半天才站了起来。背上的盐在水里融化了,这样一来,驴子便感觉到身上轻松了许多,心里非常高兴。

后来的一天,这匹驴子驮着一包棉花过河。

驴子想起上次的经历,想偷点懒,于是在走到河中间的时候,它故意跌倒在水里。

棉花吸饱了水,越来越重,可怜的驴子拼命挣扎,却怎么也站不起来。后来驴子因为体力不支而沉入河底,活活被淹死了。

驴子的悲剧,在于固守着过去的思维模式,把它当成金科玉律,以为百试不爽,一劳永逸,结果送掉了性命。

驴子过河代表什么生肖3

位于城区东营盘的《人民日报》阳泉造纸厂旧址想必很多人都去过,斑驳的砖墙后又隐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城区《人民日报》阳泉造纸厂暨人民日报社移驻地旧址大门 (照片由石壮志提供)

近日,城区政协文史委主任石壮志通过抢救性整理挖掘出关于《人民日报》阳泉造纸厂的另一段特殊历史——《人民日报》阳泉造纸厂旧址还是人民日报社的战略移驻地。

石壮志的这一结论主要来源之一是《人民日报》原海外版原副主编钱江于去年出版的《人民日报的诞生》中关于“进出阳泉大转移”的相关叙述。

钱江在书中说:“这次再版对前一版作个别字词订正,增添了在战争岁月里,人民日报的队伍受傅作义军南下袭扰时进出山西阳泉,以及返回人民日报战争年代最后一个农村编辑部所在地——河北获鹿县(今鹿泉市)东焦村的准确时间记录。这是因为几年前发现了总编辑张磐石的片段日记,弥足珍贵。”

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历史呢?下面是书中“进出阳泉大转移”中的描述:

1948年初夏,国民党情报部门已经侦知,解放军统帅部转移到石家庄附近。为了减轻东北战场的压力,国民党空军加强了对冀中平原,尤其是对石家庄周边地区的轰炸。1948年八九月间,国民党空军轰炸机的袭扰相当频繁。报社负责行政工作的副秘书长郭渭认为,敌机袭扰严重时影响了报纸的正常出版,还使后勤供应遇到了很多困难。

根据杨沫日记记载,1948年9月13日至17日,国民党飞机对石家庄连续轰炸了5天。

国民党空军的轰炸给里庄的人民日报编辑部人员带来很大的惊扰。每当敌机飞临里庄,报社工作人员都要跑出村子躲避。当时解放军几乎没有什么防空武器,对飞来的敌军轰炸机无可奈何。

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经理部决定把报房和经理部的部分档案、物品等从北焦村向南面的获鹿县东焦村转移,那里是一片丘陵,便于防空。经理部派出穆戈梅、郭铭押送两辆马车直奔东焦村。这天,两辆马车刚走出石家庄就遇到飞机轰炸、扫射。运送人员将马车隐藏在路边农田里和树下,飞机走后继续前进。结果,这段不算远的路却走了整整一天。

随后,人民日报编辑部大部分人也搬到了东焦村。对编辑部转移的日子,杨沫在日记中有记载:10月20日,“我们报社已随中央局转移到了河北的获鹿县。报社住的村庄名‘东焦’。”

晋察冀边区金龙洞边币造纸厂工人正在晾纸(照片由陈守兰提供)

编辑部来到东焦村没有几天,即发生了傅作义军南下进袭的紧急情况,人民日报奉命转移。张磐石决定,留下一支精悍的编辑队伍在里庄,坚持《人民日报》的正常出版,大部分人员转移到山西的阳泉去。他亲率编辑部成员西去,行政后勤人员和一批带着孩子的女同志由郭渭带领出发。

两路转移人马要比李庄他们辛苦多了。

编辑部成员先到石家庄,与那里的一部分人员会合,坐上火车西去山西阳泉。等到郭渭带领后勤和妇女干部,坐骡马大车一路颠簸到了石家庄火车站,站里已经没有火车车皮可以调用了。

带队首长郭渭一听此情心里着急,直接奔进站长室,要他安排车皮运走人民日报的工作人员和家属。可是站长两手一摊,说现在哪有车皮可以调度。

站长是一位“留用”专业人员,起初郭渭还以为站长“留了一手”,于情急之中拔出手枪,在站长面前晃来晃去,想吓唬他一下,结果毫无用处。郭渭明白在车站再等下去无益,为了防止损失,他立即指挥大家掉转头来,乘坐骡马大车赶往阳泉。

行进在郭渭这支队伍中的郝菊鲜回忆:

后勤部门的同志和我们一群妇女在一起转移。因为我带着小孩子,负责行政的同志给我找了一头毛驴骑上,李克林那双“解放脚”走不了长路,也为她找来一头毛驴,和我一起骑着走。

接近山区的路上,有一天要过一条河,这时候天气已经很冷了。男同志大都卷起裤腿儿过去了,妇女们大都骑着毛驴过河,我怀里抱着孩子。我从小生活在山西的山区,很少见过那样大的水,心里就很紧张。眼看过河上到对岸了,毛驴一脚踩空,把我直直地摔在地上,后脑勺重重地磕了一下。还好,我把孩子紧紧地抱在胸前,他没有受什么伤。

当时我们只顾着赶快行军了,忍着痛爬起来就走,嘴里还直说“没什么”。当天晚上我们来到一个小村庄宿营。由于情况紧张,没有打开行李,我和李克林背对背坐在炕上过了一夜。我们两个后脑勺一碰,我突然觉得痛得厉害,一摸,原来脑后鼓起了一个大包。

第二天,我们来到一个小车站,从这里上了火车,撤到了山西省阳泉。

11月1日,向南进袭的傅作义军队后撤,险情消除了。

在阳泉山区又停留两天后,张磐石率领队伍又乘火车来到井陉,再回平山。这次,报社大队人马直接回到了东焦村。

钱江所著《人民日报的诞生》 钱江,1954年12月生,硕士研究生学历。曾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浙江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8月后一直在人民日报社工作,担任驻云南首席记者、记者部副主任、海外版副总编辑等职。2015年5月退休。著有《乒乓外交幕后》《邓小平与中美建交风云》《周恩来与日内瓦会议》《越南秘战》《1978,留学改变人生》等10多部著作。

石壮志告诉记者,以上是钱江在《人民日报的诞生》一书中关于人民日报社移驻阳泉的部分表述,足以证明确有其事。另外,早在10多年前,中共阳泉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商锁贵在对解放初期的《人民日报》阳泉造纸厂进行探究。

为了印证这一重要史实,商锁贵顺藤摸瓜走访了当年曾在这个造纸厂工作过的阳煤集团四矿选煤厂退休老人常逢俨(大阳泉村人,1987年退休,现年75岁)、赵银海(测石村人,现年75岁,太原矿山机械厂离休干部),查阅了市档案馆、阳煤集团四矿人力资源部有关资料,以及摄制组在延安获取的《人民日报》的创办发展史料,相互印证,证实人民日报社的编辑、记者曾在造纸厂的排房内休息工作过。

1948年10月下旬,因傅作义军进攻,人民日报社转移,社长兼总编辑张磐石和儿子铁牛摄于阳泉。 (照片由张磐石保存,张志钢提供)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阳泉市是中国共产党在“问鼎江山”“进京赶考”阶段预先设立的战略空间。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华北人民政府及一批军工、造纸、印刷等重要机关单位曾先后迁来阳泉。“人民日报阳泉造纸厂”就是1948年6月从河北阜平县田子口村迁到我市东营盘的。

石壮志说,阳泉市的红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重要性强,更多的红色历史文化亟待进行抢救性发掘、整理并实现成果转化。仅就城区东营盘里的一系列“排排房”而言,它们不但是人民日报阳泉造纸厂旧址,而且还是解放战争期间人民日报社的战略移驻地。这个弥足珍贵的红色历史文化旧址保存完好,是建设“人民日报阳泉造纸厂暨人民日报战略移驻地纪念馆”的最佳选择,从而推动我市的红色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由“有说头,有听头、有写头”向“有看头、有转头、有游头”的转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