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代表华夏

原来“华夏”是指一只神鸟——聊一聊“华夏”二字的本义,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天涯何处是华夏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什么生肖代表华夏1

一、说夔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其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我们说中国的文字是由图画而来,把画面形式改造成笔画形式而有文字。这个“夔”字就可以复原为图画。

夔字有四部分组成:(1)首;(2)止;(3)巳;(4)夋。把这个夔字复原成画面,我们可以明确地说是画着一只回头用喙梳理羽翅的孔雀,并且这是一只雄孔雀,首字上部的两个点,是雄孔雀的羽冠,两点下面的一横,是孔雀弯着的脖子。首字下面的目字是孔雀的眼睛。止是回头梳理羽毛时惯常有的独立姿势,或者是侧身背对了我们的孔雀我们只能够看到的孔雀的一条腿或一只足。巳是孔雀用喙梳理羽翅时半张开的翅膀。夋是雄孔雀特有的长长的可以开屏的美丽尾巴。

怎么样,试一试?画一只具有上面所描绘的姿态的孔雀,或者找一幅现成的以上姿势的孔雀图,分别标出首、止、巳、夋部位,看画面是不是一个字?看文字是不是一幅画?中国文字所谓的象形的象,原来是画面。易经中重要概念之一的卦象,也原来指的是画面。

  还有一个“夒”字,是不带羽冠的孔雀,是一只雌孔雀。夔,殷墟卜辞中称“高祖夔”,也就是卜辞中的“帝、上帝”,所以也可以合称“上帝高祖夔”或“上帝祖先神”。殷人的帝与祖先神,是合二为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上帝,当然不是耶稣基督,而是缔结着我们的生命乃至与命运的祖先神。也由此可知,夔当然不是动物。

那么,夔是一只鸟吗?夔是一只孔雀吗?这当然也是胡说八道。少儿课本上,时常有这样的启蒙课程:画了一把锄头,下面的文字是“农民”;画了一把锤头,下面的文字是“工人”;画了一幅航天画面,下面的文字是“科学家”……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常识性知识。比如我们画一幅画表示清代,可能画一个剃发人像就可以了;比如我们画一幅画表示明代,可能画一幅李时珍画像就可以表示。在远古时代,要画出养鸟的人、观察鸟类的人,是不是同样画一只鸟就可以表示——夔就是这个人。

许慎忽略了这个,《说文》中对“夔、夒”的解释,乱七八糟。今天人们通常对夔字的字义下的定义是:(1)敬谨恐惧的样子。(2)肃立。(3)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异兽。(4)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商周铜器上多夔状纹饰。(5)人名。为尧、舜时乐官,制作乐舞《箫韶》,一直流传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孔子听后依然大为赞叹:“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一)夔牛

《山海经·大荒东经》所载“其上有兽,其状如牛……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夔确实又有着牛的形状。

《黄帝内经》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

《尚书·虞书·舜典》载“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帝曰:‘俞,往,钦哉!’”  

又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鼓出现在原始时代。鼓在原始时代叫做土鼓,鼓框可能由陶土制成。另有一种鼍鼓。1978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鼍鼓实物,距今4000多年,鼓腔用树干制作,外施彩绘,高约一米,径一端0.4米,另一端0.5米,出土时蒙面已朽。

1977年在湖北崇阳出土一件晚商至西周早期的铜制贲鼓,可能是仿牛皮制作,形如贲字,鼓面条纹清晰,工艺精美。1960年和1975年,在云南祥云大波那和楚雄万家坝出土了16件战国时期的铜鼓,这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少数民族铜鼓。在汉代兴起的鼓吹乐中,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公元4世纪时,又有腰鼓、齐鼓、羯鼓、达卜等流行。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所用到的就有节鼓、檐鼓、都昙鼓、毛员鼓、答腊鼓、鸡娄鼓、连鼓和桴鼓等10余种,此时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鼓乐演奏者。宋时在民间某些器乐合奏或供统治阶级享乐的教坊乐部中,鼓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又有铳鼓流行,明清以来,随着戏曲及其他民间音乐的进一步繁荣,鼓类乐器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是打击敌人、驱除猛兽的号角和武器,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古代常把鼓作为一项最隆重的礼仪。由此,华夏后人几乎没有人不相信的的故事是,黄帝在征伐蚩尤的涿鹿之战中九战不胜,后受玄女之教,黄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以鼓声响彻云霄、雷霆般的声音大壮军威,终于擒杀蚩尤。由此,人们不仅仅是想象,而且是“据记载”,夔就真的是一种牛了。《山海经·大荒东经》载:“雷泽有神,龙首人头,鼓其腹而熙。”夔牛皮可以制成鼓,响声如雷,又被“先民”奉为雷神和音乐之神。夔真的成了牛,并且在黄帝一统天下的过程中,起过不可磨灭的作用。

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曾出土一架鼓身下有鼓座,鼓身上有羽毛作为装饰的虎座鸟架鼓。鼓身上为什么装饰羽毛?是说夔这个人不仅仅是上古时期饲养鸟、观察鸟的的人,同时也是一个驯服了牛的人。

《黄帝内经》所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皮鼓”这句话,应该有的理解是:黄帝伐蚩尤不胜,玄女用一个名字叫夔的人驯养的牛,为黄帝制作出牛皮鼓。

商周铜器上多夔状纹饰,殷墟卜辞中称“高祖夔”,《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困)(因)民国,勾姓,(而)(黍)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僕牛,有易杀王亥,取僕牛。河(伯)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王亥已经被王国维考证出是商代王族的先祖先公。王亥的“两手操鸟”,“托于有易、河伯僕牛”,王亥这个人,与鸟有关,与牛有关。

夔这个人,这个被殷商王族世世代代给以祭享的殷墟卜辞中所称“高祖夔”,是比王亥更早的商族先公先王中与鸟有关、与牛有关的一个人,或者一个部族的代称。从黄帝时期直到舜的时候,这个部族依然存在着。我们的文化史,一次次地把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祖先们,称作动物。

什么生肖代表华夏2

在我们华夏儿女的历史记忆里,有很多神话故事贯穿着我们几千年的文明,我们将很多动物刻画出了独特而神奇的寓意,这不仅仅是一种瞎想,更是代表了我们祖先与野生动物,与大自然万物和谐共处,平等相待的一种文化自信与文化理念。

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下几种常见的赋予了神话寓意的传说中的动物。

龙。关于龙的传说很多,自古以来,我们都认为是龙的传人,传说中皇帝骑着龙大战蚩尤,最终获得胜利,皇帝成为华夏正统,龙因此也成为了华夏民族的图腾。

大熊猫。传说中的蚩尤坐骑,号称食铁兽,专食铁器,凶猛异常,蚩尤骑着大熊猫与皇帝大战,大熊猫与龙争雄,最终蚩尤败给皇帝,皇帝成为正统,皇帝嘲笑蚩尤说“居然选择了这么萌的动物当坐骑”,由此龙也成为华夏图腾。

蚩尤战败身死之后,大熊猫遁入山林,从此以吃素为主,而至今大熊猫仍然保留了肉食动物的肠胃,这也算是一种奇迹。如今,华夏作为龙的传人繁荣昌盛,大熊猫也被当做国宝保护起来,龙与熊猫的后人也实现了和解。

黑狼。黑狼在西北神话里面是保护神,在解放前的陕甘宁,有一个黑狼传说,传说黑狼其实是条黑狗,因为咬死伤害其主人的恶霸而被迫遁入深山。后来,在冬季大雪封山的时候。狼群包围村庄,而黑狼及时出现,打败狼王,率领狼群进入深山。抗日战争时期,黑狼带领狼群袭击了路过的日军分队,黑狼重伤不治,但最终保卫了村庄。

据说,如今仍有个地方叫黑狼山,就是那时候命名的。

孔雀。西游记中有记载说,孔雀是凤凰之女,凤凰生子大鹏,生女孔雀,孔雀性情暴躁,喜食人,将佛祖吞入腹中,而佛祖破其背而出,欲杀之,但佛祖曾认凤凰为母,所以不能杀孔雀,留其在佛门清修。

又有传说,孔雀一心向佛,佛祖讲禅时候,由于不能靠近而心急如焚,佛祖有感其志,发出一道佛光射中其尾巴,方才有了如眼睛一般漂亮的尾巴羽毛。

在古代,孔雀尾巴是作为顶戴花翎存在的物件,极其珍贵。

犬王。中华田园犬应该是最普通的人类伙伴了,它们几乎陪伴了整个华夏文明的历史,它们出可战野兽,协助狩猎,退可守家园,保卫牲畜,保护主人,特别是在黑夜,中华田园犬完美的补充了人类视野盲区的劣势,对中华民族的传承以及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华夏儿女的眼中,它们是最忠诚的伙伴,是真正的万兽之王。

雄鸡。传说中暗夜的驱逐者,光明的使者,在混沌刚开之时,时间晦暗不明,白昼与黑夜无法交替,雄鸡用叫声做出分界线,雄鸡鸣则光明到,太阳升,清晨来临,从此一年四季有了区分,白天黑夜有了规律。

朋友们,还有哪些具有寓意以及传说的动物呢?欢迎补充交流!

什么生肖代表华夏3

大家觉得猪对华夏族有什么意义吗?好吃的就不说了,猪肉归于肾经,好吃好消化,和人体匹配。还有更高层次的意义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拔高下猪的内涵,猪,上古时代出土的很多部落酋长的权柄、玉佩,全都刻有猪神。山海经也有猪的说法,海外西经说: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大家都知道,山海经是一本天文历法的经典。

猪,我先说答案:就是中古时代北斗七星的形象代言:猪。懂点考古的都知道,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图:天帝骑猪巡天图。天帝出巡为什么骑着是猪?而不是马,龙,牛,狗?为啥猪八戒叫做天蓬元帅?

良渚神徽,旧称“神人兽面纹”,实为“天帝骑猪巡天图”。上部的“神人”,即良渚至高神“北极天帝”。下部的“兽面”,即良渚次高神“北斗猪神”。

天似穹庐,蓬就是穹顶啊,《淮南子》、《左传》、《山海经》都有封豕的记录,这里的豕,就是中古星空的北斗七星。天蓬天极,升极于天。皇极经世,很多说法皆源于这个。

北斗七星和北极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变化呢。中古时代的北斗七星我们的祖先观察最重要的北斗斗魁四星,觉得猪的眼鼻四孔是倒梯形,于是根据这个轮廓勾勒了一个图,叫做“北斗猪神”,后来说诸神,诸成多的意思。

在中国的考古历史中,著名的大地湾文化彩陶壶就有一个很有名的花纹:四面画了四个北斗猪神,标示四季北斗的循环旋转。猪眼的眼珠,标示太阳。猪眼的眼白,标示月亮。出土了很多类似的图画。

所以,中古时候的祭祀神坛,比如高庙文化出土的,就叫做北斗猪神祭坛。古代的汉阙也都模仿猪头的造型来设计的。数起于牛(二十八宿之牛宿)象终于亥(十二地支之猪)。

中国考古中有很多这类的发现,比如牛河梁遗址的猪首山,城子山遗址的北斗七星祭坛和正南方向的猪首石。所以,华夏人为什么喜欢猪,一方面是他好吃,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一方面就是他代表了北斗七星,北斗又代表了时令,所以猪就代表了天神。猪神=北斗之神。猪肉纯种是黑色,因为猪对应北方,属于水,水主黑。

瑞明:黄帝名轩辕,北斗神也。所以,黄帝和猪神又有上了等号,猪经常在祭祀场合就献给了黄帝祖先。很多黄帝部落出土的墓葬,出土的很多陪葬品就是猪的造型。

北斗,又称帝车(象轩辕),天帝骑猪巡天图,猪就代表了北斗,北斗我说过,就是帝车。这样就能穿起来了。在天道文化丧失后,天帝骑猪巡天就被附庸文雅的外行文人改为了天帝骑车巡天。说明到了这个时候,猪和北斗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忘记了。

浙江博物馆的三件镇馆之宝,由良渚琮王领衔。这件玉琮之所以被誉为“良渚琮王”,除了在良渚玉琮中体量最大、份量最重,另一原因是刻有最清晰、最繁复的良渚神徽。其他良渚玉琮和良渚玉器,通常只有神徽的简化版。其中绝大多数,又只有神徽的下半部分。

文人们想不通,上帝这么尊贵,干嘛要骑个猪,不好不雅观,就改为了骑车,这么一改,把天道文明和文学记录给割裂了。猪八戒为什么又叫座天蓬元帅呢?因为古人把北极星当作宇宙的中心,而环绕在北极星附近的北斗七星,也叫做中央天区,像是领衔的大臣带领着四方天区的万千繁星,共同围绕北极帝星旋转,所以北斗猪神又称“天蓬元帅”。

这里面有一个著名的文物叫做曾侯乙墓漆画,这个就是猪八戒的原型。所以,猪在黄帝内经里属于水,水对应着北方,对应着肾,这就好理解了,因为猪就是北斗,北斗就代表了北方,北方属于水。这样都通了。所以,猪肉入肾精。这样把天文和人文、养生都融会贯通。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古代妻子也成为浑家,真的写法是溷家,也就是猪圈的意思。家,上面是宝盖头,下面也是猪。所以,古人成为家里有猪有女人才叫作家。猪,就代表了天道,天道就意味着五谷丰登,意味着安居乐业。懂了吧。中国有一个传说:浑沌神话,原型就是是母猪怀孕的胎宫的喻象,象征至上的生殖力,代表了多子多福,千秋万代。所以,有猪才有家。

女子生产后的胎盘中医学名“紫河车”,这个结合上面说的,就懂了。胎盘是和猪可以相互代言的,猪就是北斗,北斗就是帝车,上帝居住的地方就是紫薇宫,所以胎盘就是紫河车,意味着黄帝居住并出门巡天的地方,也就是孕育孩子和让孩子出门的地方。

黄帝与蚩尤交战于涿鹿,这个涿鹿是大猪的意思,代表了生殖能力,就代表了千秋万代,多子多福。所以黄帝和蚩尤在这里交战,寓意着抢占人类未来的繁衍权力。亥,也是象形字,就是夫妻抱着,也就是亲热圆房的意思。所以,亥时,就是晚上9-11点,就是夫妻圆房生孩子的时候。然后圆房了就怀孕了,亥也是挺着大肚子的孕妇之象。

所以,天文读懂了,文化就顺其自然就懂了,不懂天文,文化就是死记硬背,无法理解其中奥秘,所以,猪也代表了生殖繁衍,千秋万代。这个都是我们祖先的智慧,咱们不能丢了,现在是丢的差不多了,我参加一些学术论坛,天道文明在学术圈已经丧失的差不多了,天道照耀天下,天下才能安宁,猪=天道=多子多福,所以华夏人觉得多子多福,祭祀不断就是最好的追求。

为啥要多生?这是人本和资本的战争,资本认为,人是资源,是红利,是工具,是生产力。人认为,金钱和物质只不过是人的生活资料,人才是根本,连孩子都不敢生,说明被以钱为本的资本主义打垮了。

人工智能就更可笑了,如果资本主义赢了,有了机器人,人类就灭绝了,机器人充电就行了,不用发工资,交社保,不用费心管理,不用担心偷懒,还要人干嘛。在资本主义的语境中,机器人和人是竞争关系,不是人的福音,除非是人本社会,机器人能给人干活,一家发一个。

机器人没有消费,资本怎么增值?这个问题问的好,现在有消费,说明资本还没有实现一个绝对的主宰来控制一切,零散的分工还存在。如果到了机器人时代,就没什么分工和竞争了,一个绝对主宰出现了,控制整个地球,还要人消费干嘛。

资本对人的践踏,甚于满清日据时期,现在都是讲人口红利了,红利,就是钱的意思嘛,人=钱,满清那时候践踏百姓,起码还是个人,只是没有尊严的人,没说人是钱。日本鬼子污蔑我们是马路大,也没讲人是钱。

良渚神徽 " 天帝骑猪巡天图 " 的下部,是良渚文化的次高神 " 北斗猪神 "。" 北斗猪神 " 也是上古华夏其他族群和中古夏商周的次高神,只是神名不尽相同。根据文献记载,上古北斗猪神的神名,有 " 封豨 "(《淮南子》)、" 封豕 "(《左传》)、" 并封 "(《山海经》)等等;中古北斗猪神的神名,有 " 北斗星君 "、" 北斗真君 "、" 斗斋星神 "、" 天蓬元帅 " 等等。

本文梳理上古华夏各大族群的各种北斗猪神造型,顺便分析中古夏商周对上古北斗猪神各种造型的继承。

上古伏羲族通过夜观天象,发现了北斗七星围绕北极帝星旋转,于是根据北极天象的 " 帝 " 字形连线,创造了伏羲族的北极天帝 " 帝俊 " 和 " 帝 " 字(详见前篇);然后根据北斗七星的斗魁四星,酷似猪的眼鼻四孔,均为倒梯形,创造了伏羲族的 " 北斗猪神 " 。

甘肃天水王家阴洼出土的大地湾文化彩陶壶,四面画了四个北斗猪神,标示四季北斗的循环旋转。猪眼的眼珠,标示太阳。猪眼的眼白,标示月亮。

甘肃天水出土的大地湾文化彩陶盆,猪鼻二孔改为标示阳半年、阴半年的两仪纹。其他基本不变。

甘肃伏羲族向东扩张,成为东扩伏羲支族(即神农族),形成了陕西、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前 5000~前 3000)。陕西临潼姜寨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壶,承袭甘肃伏羲族的北斗猪神。

甘肃伏羲族向南扩张,成为南扩伏羲支族(即彝族的祖族),先从四川东部扩张到湖南西南部,形成了沅水流域的高庙文化(前 5800~前 4500)。又从四川东部扩张到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形成了洞庭湖流域的大溪文化(前 4500~前 3300)。

红山黄帝族通过夜观天象,也发现了北斗七星围绕北极七星之帝星旋转,于是先根据北极天象创造了勾云形玉器 " 玄鼋 ",再根据 " 玄鼋 " 创造了勾云形天帝 " 轩辕 ";又接受仰韶伏羲族、良渚南蛮族的双重影响,创造了蹲踞式天帝 " 帝俊 "(详见前篇)。然后根据北斗七星的斗魁四星,酷似猪的眼鼻四孔,均为倒梯形,创造了黄帝族的北斗猪神 " 封豨 "(《淮南子》)。

黄帝族把猪视为北斗之神的证据很多,限于篇幅,仅举两大硬证。

第一硬证:牛河梁遗址的斗形布局和正南方向的猪首山。

辽宁建平的牛河梁遗址,是红山黄帝族的最大祭祀中心,共有十六处地点,按照北斗七星布局:第一地点是作为牛河梁遗址核心的女神庙,对应北斗第一星 " 天枢星 ";第十三地点是牛河梁遗址的制高点,对应北斗第七星 " 摇光星 ",而且正南方向面对猪首山,即 " 封豨山 "。

第二硬证:城子山遗址的北斗七星祭坛和正南方向的猪首石。

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的城子山遗址,有夏家店下层文化(红山文化的后继文化)的北斗七星祭坛和观星台。祭坛的石头表面,刻有北斗七星。观星台的正南山岩,雕了一个巨大的猪首,即 " 封豨岩 "。

两大硬证已经足以证明:上古黄帝族把猪视为北斗之神。

其他旁证,还有无数。比如红山黄帝族有大量的北斗猪神 " 封豨 " 面具、玉佩、陶罐。

红山黄帝族崇拜北斗猪神 " 封豨 ",所以族名是 " 豨韦氏 "。夏代仍有 " 豨韦氏 " 的封国 " 豕韦国 "。成吉思汉蒙古族是红山黄帝族 " 豨韦氏 " 的后裔,所以族名是 " 室韦氏 "。

红山黄帝族酋长的权柄、玉佩,全都只刻北斗猪神,不刻北极天帝。上古黄帝族还有一种双猪首的北斗猪神,亦即《山海经 ? 海外西经》的 " 并封 ":" 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 " 并封 " 是 " 并列封豨 " 的简称,是雌雄北斗猪神的合体。上古黄帝族酋长死后,又与雌雄北斗猪神 " 并封 " 合葬。

《淮南子 ? 天文训》记载了雌雄北斗猪神 " 并封 " 的天文内涵:" 北斗之神有雌雄,雄左行,雌右行。"" 雄左行 " 就是 " 天左行 ", 对应天球的顺时针旋转。" 雌右行 " 就是 " 地右行 ",对应地球的逆时针旋转。

上古黄帝族酋长,自居 " 天帝之子 "(简称 " 天子 "),所以天文对位是北斗七星,宗教对位是 " 北斗猪神 "。生前是 " 北斗猪神 " 下凡,所以手持北斗猪神 " 封豨 " 权柄,佩戴北斗猪神 " 封豨 " 玉佩或 " 并封 " 玉佩。死后列于仙班,归位 " 北斗猪神 ",称为 " 宾天 ",重新成为 " 北极天帝 " 的宾客,所以与雌雄北斗猪神 " 并封 " 合葬。良渚南蛮族酋长头戴北斗猪神玉冠,手持北斗猪神权柄(详见第四篇),命意与此相同。

作为 " 北斗之神 " 下凡的第一人,是黄帝族始祖 " 黄帝 ",见于文献记载。黄帝名轩辕,北斗神也。黄帝名轩辕,北斗黄神之精。……黄帝母曰地祇之子,名附宝,之郊野,大霓绕北斗,枢星耀,感附宝,生轩辕。上古黄帝族的酋长和中古夏商周的天子,都是黄帝族始祖 " 黄帝 " 的子孙,所以天文对位也是北斗七星,宗教对位也是 " 北斗猪神 "。

大汶口东夷族北邻红山黄帝族,全面接受了红山黄帝族的两种 " 北斗猪神 " 及其相关观念、相关风俗。

红山黄帝族的雌雄北斗猪神 " 并封 ",被大汶口东夷族改造为以 " 并封 " 为双翅的 " 并封鸟 ",类似于良渚南蛮族为北斗猪神添加鸟爪,意为 " 并封 " 不是凡猪,而是翱翔天际的北斗猪神。

大汶口东夷族接受了红山黄帝族酋长对位 " 北斗猪神 " 的观念,以及红山黄帝族酋长死后与 " 北斗猪神 " 合葬的风俗,所以东夷族的酋长大墓,以 " 北斗猪神 " 为镇墓神兽。

这件东夷族镇墓玉猪,长达 72 厘米,重达 88 公斤,是上古华夏体量最大、份量最重的北斗猪神圆雕。

良渚文化的前身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已有北斗猪神。良渚文化又把北斗猪神视为北极天帝四季巡天的坐骑,创造了良渚神徽 " 天帝骑猪巡天图 " 。

除了从良渚神徽下部独立出来的北斗猪神,良渚文化还有北斗猪神的其他造型。比如南京六合羊角山出土的纺轮,画着人格化的北斗猪神,堪称上古华夏的 " 猪八戒 " 造型。

中古夏商周继承上古华夏的四千年传统,仍然把猪视为北斗之神。

曾侯乙漆棺的北斗猪神,一方面是表明墓主是 " 北斗猪神 " 下凡,另一方面是用 " 北斗猪神 " 镇墓,两者均属上古遗风。

大量的考古证据和相关文献充分证明:从上古四千年到中古两千年,北斗猪神 " 天蓬元帅 " 始终是仅次于北极天帝 " 紫微大帝 " 的华夏次高神。所以上古华夏的陶猪、玉猪,中古夏商周的铜猪、漆猪,全都不是凡猪,都是北斗猪神 " 封豨 " 或 " 并封 ",亦即 " 北斗星君 "、" 北斗真君 "、" 斗斋星神 "、" 天蓬元帅 "。

秦汉之际的中华历史重大改道,与上古至中古的六千年传统发生了全面断裂。秦汉以后改组重建了华夏神谱,导致上古至中古的北斗猪神逐渐沉入了历史忘川。凭借现代考古的伟力,今人才能从历史忘川中重新打捞出 " 北斗猪神 ",找到 " 猪八戒 " 的终极源头。

上古华夏在把北极天象拟形为北极天帝、北斗猪神之前,已把北极天象拟形为后来传遍全球的一个天文符号:四季北斗绕极符,亦即后世所言的 " 万字符 "。

2017年年末,为了迎接紫禁城建成600周年(1420~2020),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由故宫博物院联手八家省级博物馆,每家推出三件镇馆之宝,立刻引爆收视率,成为现象级节目。

浙江博物馆的三件镇馆之宝,由良渚琮王领衔。这件玉琮之所以被誉为“良渚琮王”,除了在良渚玉琮中体量最大、份量最重,另一原因是刻有最清晰、最繁复的良渚神徽。其他良渚玉琮和良渚玉器,通常只有神徽的简化版。其中绝大多数,又只有神徽的下半部分。

已有无数专家学者试图解读良渚神徽的神秘内涵,各种观点天差地别,至今未有定论。大致共识是“神人骑神兽”,但对神人、神兽的精确内涵分歧很大。其实只要明白良渚神徽精准对应北极天象,神人、神兽的精确内涵就会水落石出。

首先简述北极天象及其成因。

地球自转之时,自转轴北端所指的一颗亮星不动,其他星象围绕这一亮星旋转,所以新石器时代的华夏先民把这一亮星视为天球北极的标志星,命名为“帝星”。为了便于识别北极“帝星”,华夏先民仿照更易辨识的“北斗七星”,把与北斗七星同形、与帝星相邻的七颗亮星,编组为“北极七星”,又名“勾陈七星”。亦即:勾陈一(今天的北极星),勾陈二,勾陈三,勾陈四,勾陈增九、太子星、帝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北极星)。

良渚神徽的上部,是精准对应北极七星的北极天帝,其形象源于北极七星连线的拟形:

覆斗四星(帝星、太子星、勾陈增九、勾陈四)的正梯形连线,拟形为正梯形的帝冕,帝面是完型化的添加。

斗柄三星(勾陈三、勾陈二、勾陈一)的下弯连线,拟形为下弯的天帝左臂。天帝右臂,则是完型化的添加。

良渚神徽的下部,是精准对应北斗七星的北斗猪神,其形象源于北斗七星连线的拟形:

斗魁四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倒梯形连线,拟形为北斗猪神的眼鼻四孔。由于猪的鼻孔朝前,眼鼻四孔恰为倒梯形,完美对应斗魁四星的倒梯形,所以良渚先民把北斗七星拟形为猪,作为天帝巡天的坐骑。为了表明其非别兽,而是猪神,添加了野猪独有的上下獠牙。

斗柄三星(玉衡、开阳、摇光)的下弯连线,拟形为北斗猪神的右半身。左半身,则是完型化的添加。为了表明其非凡猪,而是天猪,又添加了鸟爪。

良渚先民把北斗七星围绕北极帝星旋转,想像为北极天帝骑着北斗猪神巡天,创造了精准对应北极天象的良渚神徽:天帝骑猪巡天图。

上古天帝巡天,只骑猪,不乘车,是因为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尚未发明车轮。车轮的发明时间,是四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此后北斗七星不再拟形为猪,转而拟形为车,于是中古天帝巡天,不再骑猪,改为乘车。图像见于山东嘉祥的东汉武梁祠。

北极天帝除了骑北斗之猪巡天,乘北斗之车巡天,还可以骑苍龙七宿巡天,骑白虎七宿巡天。形象见于西周玉器和战国玉器。

北极天帝所乘北斗之车,动力来自两匹天马,专名“龙马”。《山海经》所言天帝“乘两龙”,并非明清以后《山海经》插图所画的骑两龙,而是“乘两龙”之车。图像见于江苏淮阴高庄战国墓出土的青铜器,又见于山西长治分水岭东周墓出土的青铜器。

上古华夏全境主要有四大文化圈,分属四大族群:良渚文化圈,属于上古南蛮族;仰韶文化圈,属于上古伏羲族;大汶口文化圈,属于上古东夷族;红山文化圈,属于上古黄帝族。四大族群都把北极七星拟形为至高神“北极天帝”,都把北斗七星拟形为次高神“北斗猪神”。

华夏全境的四大族群,经过仰韶时代两千年(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的独立发展,以及龙山时代一千年(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的相互影响,融合为文化要素大同、区域特色小异的全球最大文化共同体,为夏商周文明奠定了雄厚基础。所以中古以后的中国神谱,仍以“北极天帝”为至高神,仍以“北斗猪神”为次高神。

由于北极帝星又称“太一”或“紫微星”,所以北极天帝又称“太一上帝”、“紫微大帝”。由于上古族群和中古夏商周都用玉料制作北极天帝,所以北极天帝又称“玉皇大帝”,简称“玉帝”。商周青铜器的饕餮纹,原型正是上古华夏的北极天帝。所以良渚琮王的北极天帝形象,是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前世法身。

由于北斗七星位于中央天区,领衔四方天区的万千繁星,共同围绕北极帝星旋转,所以北斗猪神又称“天蓬元帅”。《西游记》的“猪八戒”,原型正是上古华夏的北斗猪神。所以战国曾侯乙墓漆画和洛阳偃师邙山汉墓壁画的北斗猪神形象,是“天蓬元帅猪八戒”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