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代表是什么生肖

生肖相克:2017下半年不宜合作的生肖,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全息量子学会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铁代表是什么生肖1

生肖既然有相合,自然就会有相克一说,虽说进入了下半年,羊年犯太岁的生肖也还没过去,如果有重要的合作,如果遇到相克的人,恐生变故,就当是宁可信其有吧,下面一起来看看,哪些生肖之间存在相克的情况呢?

NO·1 生肖鼠VS生肖羊

生肖鼠和生肖羊天生是不合,再加上今年生肖鼠和生肖羊都有犯太岁的情况发生,本就运势不佳的两个人,若是在一起合作的话,变故就会更大,合作的事情很难成功,会互相妨碍,破财是最轻的后果,严重的话,还会造成家庭关系危机。

NO·2 生肖牛VS生肖马

生肖牛今年害太岁,虽然生肖马今年是吉祥如意的,但却是合作,也恐生不详之事,自古以来就有白马怕青牛的说法,尤其是在羊年里,本就害太岁的生肖牛,若是再与生肖马相合作,一切就会变得困难重重,尤其是生意方面,牛马合作很难聚财,生意时多风声鹤唳,损失大于收入,抓不住好时机。

NO·3 生肖虎VS生肖蛇

生肖虎和生肖蛇这两个属相在一起,争吵是家常便饭,因为两个性子强硬如铁的生肖,谁也不服谁,他们的合作多数是充满了分歧的,正应了古语“虎蛇如刀错”,甚至二者还会互相为对方下绊子,互相陷害,实在无法做到同心同德,今年生肖虎和生肖蛇的运势都不差,只是不适合合作共事,争执不休,不可能成就大业。

NO·4 生肖兔VS生肖龙

古语云兔儿见龙泪交流,就是说生肖兔和生肖龙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克的,不宜合作,尤其是不能相互成为心腹,恐有背叛欺骗发生,生肖兔的个性比较软,而生肖龙性格强硬,两人在一起合作,难免会出现很多分歧,生肖兔虽然不表面露出自己的不满,但心中日久难免记恨,互相不支持,不信任的合作是不稳定的,势必在出现变故的时候会各顾各的,树倒猢狲散,所以生肖兔和生肖龙真的不宜合作。

NO·5 生肖狗VS生肖鸡

所谓金鸡怕玉犬,合作中的生肖狗和生肖鸡,相克而且相害,生肖狗今年又遇刑太岁,恐生纠纷和官司,这时候若是和与自己相克的生肖鸡合作无疑是雪上加霜,大事难成,小事不顺,生意场上难以和气生财,职场上也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二者也是互不相让,信任度较低,合作的时候不愉快的也很多。

NO·6 生肖猪VS生肖猴

生肖猴和生肖猪的个性相差甚远,一个喜静,一个喜动,在一起很容易产生互相隐瞒,互相欺骗的情况,因此本不适宜合作,俗语“猪猴不到头”,猪和猴如果是成家,或许可以有好结果,但是合作,势必经营江河日下,难以取得好的结果。生肖猴为人太浮躁,生肖猪能忍耐,两人的经营观念不同,就连一起做一个计划,也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分歧,在事情的谋划阶段合作的话,危害更是大,因为在开始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很难调和不同意见,事情发展过程中只会谁也不支持谁。

(原创不易,谢谢打赏。探索宇宙、自然、生命的奥秘。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czzhq16。)

铁代表是什么生肖2

十二生肖形象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经上千年的丰富和发展,在隋唐时期臻于繁盛,或见于铸造精美、纹饰繁复的铜镜,或见于墓志的纹饰及墓室的壁画,还出现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随葬十二生肖俑。

作为明器的十二生肖俑

1955年3月26日,陕西省文物部门在西安市韩森寨附近发掘一座唐墓,出土了一套不同寻常的十二生肖陶俑。十二个陶俑均为兽首人身立像,表面涂红绿彩绘,身体均为拱手直立、宽袖长袍的文臣形象,配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的头像,仿佛一队谦谦君子正向人们拱手行礼,十分生动有趣。猴俑双目瞪圆,炯炯有神,嘴巴紧闭,两耳侧听,显出猴子顽皮好动的天性;猪俑则突出了一张大嘴和大鼻孔,十分形象;兔俑有一双写实的大长耳朵;牛、羊俑则从双角的内弯或侧伸区分开来。体现了工匠对动物细致准确地观察和刻画,同时反映出唐代雕塑技艺的高超。

宋 青瓷生肖俑 文官将生肖动物双手捧于胸前

古人为何以十二生肖俑随葬,这一习俗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十二生肖文化从诞生之时起,就不断衍生出许多民俗,作为随葬品的十二生肖俑就是其中之一。考古发现,自南北朝以来,以十二生肖俑随葬就成为汉民族的一种习俗。

目前发现最早的十二生肖俑出现在北魏时期,此时的生肖俑以独立的动物写实形象出现。之后,生肖俑与人的形象结合,逐渐艺术化、神秘化,也更为生动有趣。常见两种类型:一为隋唐时期的“兽首人身”,即以人身配上生肖动物的头像,隋朝及初唐多为兽首坐姿,盛唐之后常见兽首站姿,如前文提到的韩森寨唐墓十二生肖俑;一为宋代的“人带生肖”,这一时期生肖动物的形象不断弱化---从出现在人像的头冠或幞头之上,到被文官俑双手捧于胸前,再到位于文官俑的器座一侧,最终在南宋时期,动物形象彻底消失了,仅以文官俑器座处的“子”“丑”“亥”等十二地支字样来表现。有学者认为,生肖俑中动物形象的不断弱化,表明了随着文化和知识的普及,人自身的意志和力量逐步觉醒,而神话学意义上的动物崇拜和原始崇拜逐渐淡化。

西安市韩森寨唐墓出土的十二生肖陶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作为随葬的明器,十二生肖俑多为陶制品,亦有少量为石制、铁制、瓷制等。在墓葬中,十二生肖俑被分别置于墓室四角,东、南、西、北各3个,以鼠为始,以猪为终,按子南午北顺时针方向布置,意为轮流值班,守护墓主。

古人素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为了让死者的生活过得更好,渐渐出现了模仿人生前所用物品而制作的随葬明器。其中,信奉神灵的古人认为“十二生肖俑”就是十二生肖的神灵之像,也称“十二支神像”,可以“压胜”(用符咒等法除邪得吉)、避邪。此外,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生活的富足,人们自然会厚葬明器,希望得到神灵的庇护,镇压驱除地下的鬼怪,使死者的灵魂早升天界,同时也能保佑子孙平安多福、升官发财,由此导致了墓葬中十二生肖俑的大量出现。南宋以后,出现了制作更为便利的纸质明器,于是生肖俑开始大量减少,直至消失。

十二生肖纹饰的神奇铜镜

在唐人传 奇小说《古镜 记》(《太平广记》第二百三十卷)中,汾阴奇人侯生临终时,赠弟子王度一面古镜,曰“持此则百邪远人”。此镜直径八寸,中央是蹲伏着的麒麟型镜钮,内区围绕镜钮环饰着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纹,向外八卦环绕,最外侧是写实的十二生肖图案,周边还有一圈象征二十四节气的神秘符号。王度“受而宝之”,之后果然在夜宿长乐坡时,用此镜照出了一个由狐狸变成的奴婢。

今天看来,这一玄怪故事纯属无稽之谈,然而这面镜子却是真实的存在。包括隋代李静训墓、唐代李寿墓等,很多隋唐时代的墓葬中都出土过形态、纹饰非常相似的铜镜。

虽然铜镜早在先秦之时就已经出现,但用十二生肖图案作为铜镜的纹饰,是从隋代才开始的,之后盛行于唐代。这一时期铜镜的纹饰以灵异瑞兽为主,布局规矩而严谨,多用双弦纹高圈将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其间满饰云气纹及忍冬纹。内区为四神,外区十二生肖图案以顺时针排列,纹饰细致、生动,显现出各种动物的不同特点。此后历朝历代都有铸造十二生肖纹饰的铜镜,如宋代的铭文生肖镜、明代的四兽十二生肖镜等。

古人使用的铜镜,大多镜面光滑可鉴,和今人使用玻璃镜一样用于照容,背面则雕琢各种纹饰。春秋战国时期,贵重的铜镜多为贵族使用,普通百姓则常用一种被称为“鉴”的金属容器,盛水后用于映照。因为和铜镜的作用相同,“鉴”也就成了铜镜的别称,《新唐书·魏征传》就记载了魏征劝谏唐太宗之语“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铜镜一般是由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其用料还有金、银、铁等,如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镶嵌金银丝的。其形状以圆形为主,隋唐之后还有带柄的、四方型的,纹饰多繁缛富丽。明代晚期之后,随着欧洲传教士将玻璃带入我国,铜镜逐渐被造价低廉的玻璃镜所替代,十二生肖纹饰也随着铜镜一起,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中西合璧的十二生肖兽首

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报时喷泉”旧照

十二生肖兽首原为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成的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报时喷泉”的喷头。虽然这一喷泉早已在兵燹和劫难中湮没,部分兽首还流落在外,但通过史料尤其是宫廷画家郎世宁的《圆明园铜版画》,依然可以想见其当年盛况。

十二生肖按子鼠、丑牛、寅虎、卯兔等地支顺序排列,呈“八”字形交错分列于喷水池两侧的石座上,十二个手持玉笏、身着袍服,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兽首人身中隐藏着喷泉的机关—每一时辰就会从对应的动物口中喷水,人们只看喷水的是哪个动物,便可知当下的时辰。其设计可谓中西合璧、情趣盎然,尤其是正午时分,十二生肖齐齐喷水,刹那风华,举国之冠。据见过这个场景的传教士在《教士书札》中所言,此喷泉可与当时欧洲最著名的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相媲美。其匠心与精工,代表了当时宫廷审美与工匠技艺的最高水准。

中国文化中的十二生肖,为何会跟西洋的喷泉结合在一起?原来,这座喷泉是由当时乾隆帝信任的意大利人、宫廷画家郎世宁及法国神父、建筑学家蒋友仁设计、监造,再由清朝宫廷匠师制作而成。据史料记载,最初的设计是具有西洋特色的裸女雕塑,但被乾隆帝认为有悖中国的文化传统及审美趣味,勒令重新设计,于是两人考虑到中国的民俗文化(据说蒋友仁的天文学家背景很可能也是将其设计为十二生肖的原因之一),遂以兽首人身的十二生肖坐像取代了欧洲喷泉中常用的人体雕塑。乾隆时期正是清王朝国力强盛、工艺水平臻于巅峰之时,这在兽首铜像上表现得尤为充分。

流失海外后辗转回国的虎首

流失海外后辗转回国的牛首

从材料上看,兽首所用的铜是专门为宫廷炼制的合 金 红铜,内含 诸多贵重金属,其色深沉厚重,历经百年风雨而不锈不蚀,堪称一绝。从工艺上看,兽首由专为皇帝服务的宫廷造办处制作,铸工精湛细致,如马首上的鬃毛和脸上的细小汗毛都纤毫毕现,鼻、眼、耳等重点部位及鼻上、颈部等处的皱褶皆表现得十分细腻,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和铸造技巧。从艺术风格上看,兽首虽造型写实并由中国工匠制作,但因设计者是郎世宁等来自欧洲的艺术家,故而造型上显示出诸多西方艺术和文化特色。如牛首两眼圆瞪,双角弯曲向前,威风凛凛,活似西班牙斗牛模样,而中国传统的水牛和黄牛牛角一般向上或向后,多为性情温驯、吃苦耐劳的模样,从未见双角向前的实例。再如猪首尖嘴长吻,獠牙外凸,颇似野猪,与中国传统猪的造型颇有差别,但蒲扇般伏贴的大耳,又有着浓郁的中国特色。总体而言,兽首铜像融合了东西方造型艺术的特点,可谓当时中西文化交流诞生的珍品。

今天,作为博物馆中的珍藏文物,十二生肖俑、铜镜和兽首等物,都已经从生活中消失,但十二生肖文化却伴随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在岁月的轮回中,始终以不同的面貌出现。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每个中国人去了解和珍视。

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华瑰宝杂志

铁代表是什么生肖3

2019年春节后,按照我国传统天干地支的轮回为“己亥”年,按照生肖排序为“猪”年。猪作为六畜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关猪的成语和故事数不胜数。

值此猪年来临之际,让我们多维度、多角度地观察“猪”的方方面面,以此贺岁,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生物之“猪”

猪属脊椎动物、杂食类哺乳动物,分为家猪和野猪。家猪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獠牙较野猪短。是六畜,即马、牛、羊、猪、狗、鸡之一。通常以耳大,头长,鼻直,腰背窄为主要形体特征。毛发较粗硬,根据品种不同,分为白色、粉色、黑色、棕色及花色等。出生后5—12个月可交配,妊娠期约为4个月。平均寿命20年。

生肖之“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中国早在商代已用十天干、十二地支记日。据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和甘肃省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汉代把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年份相配,称“十二生肖”,又叫属相,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中,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其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艺术品。

猪作为第十二位的生肖,对应第十二位的地支“亥”。民间有很多关于猪的典故和习俗。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猪是财富的标志,故而猪有“乌金”之名。杜甫诗曰:“家家养乌金,顿顿食黄鱼”。“乌金”比喻养猪生财之意。

文字之“猪”

猪是“豬”的异体字,“豬”是从甲骨文“豕”演变而来的,“豬”字从“者”,“者”是黑色的意思,因早期的猪均为黑色,“豕”是猪最初的象形文字原形。《说文解字》里,猪的释义是“豬,豕而三毛叢居者”,即体毛稀疏、群居的动物。“家”字,上面是“宀”,表示房屋;下面是“豕”,即猪;房屋里养着猪即为家;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圂,里面为“豕”即猪,外面为“口”意为“围起来”,所以“圂”意为猪圈;在我国古代和今天南方农村里,厕所和猪圈多合二为一,故而“圂”也有厕所的意思。汉武帝刘彻的小名为“刘彘”,“彘”即猪。《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是世间百态的浓缩和提炼。

文物之“猪”

野猪首先在中国被驯化。在中华大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其图形与家猪形体十分相似,说明对猪的驯化已具雏形。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周时期已有猪的舍饲,当时养猪技术上的一大创造就是发明了阉猪技术。汉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养猪已不仅为了食用,也为积肥。魏晋南北朝时期,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逐渐代替了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隋唐时期,养猪已成为农民增加收益的一种重要手段。明代中期,养猪业遭受严厉限制,明正德十四年即1519年,因“猪”与明代皇帝“朱”姓同音,被下令禁养。清代以后养猪业逐渐恢复。

猪适合人们定居饲养,因此大量饲养猪是古代农耕民族和农业社会的体现。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上已经出现了猪的图案。红山玉文化中的玉猪龙质地细腻、形态优美、独具特色,猪即是龙,玉猪龙是红山文化和玉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时代,野猪纹是青铜和金银质地的器具和牌饰等用品中常见的动物形象。商代青铜猪尊是典型的中原祭祀大型礼器。青铜叠猪纹饰件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动物纹写实形象的代表。尤其是这件鄂尔多斯出土的虎豕咬斗纹金牌饰,纯金打造、工艺精湛,作为游牧民族上等贵族使用的腰带,图案中凶猛的老虎和顽强的野猪互相咬住后腿,展现了森林草原上野兽相斗的真实且惨烈的场面,而牌饰中运用的翻转动物纹成为当时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中盛行的典型技法。汉代盛行厚葬和陪葬陶俑,因此汉墓中出土了许多陶猪和陶猪圈。隋唐、宋元时期仍然盛行陶猪、陶猪俑、铁猪和生肖猪俑等。当然,最为著名的是清代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的猪首了。在我国古代,猪是人们日常饲养的家畜,代表着财富、富有和安居乐业,因此出土了许多以猪为写实形象的文物。

寓意之“猪”

猪是一种非常温厚可爱的动物,它有着圆浑厚重的体态,以及气量宽广的胸怀。天津、河北等地有“肥猪拱门”的节日窗花,是用黑色蜡光纸剪成;猪背上驮一聚宝盆,张贴时左右各贴一张,表示招财进宝之意。

猪的肥头大耳是福气象征。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说文解字》中说“聃,耳曼也”,段王裁解释说“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汉乐府诗《长歌行》中说:“仙人骑自窟,发短耳何长。”《三国演义》中将英雄刘备描绘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的形象。

《大学》云:“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猪憨厚老实,心宽体胖,由于心中坦然无憾,所以身体舒泰安康。

猪宝宝平日很少叫唤,更不会喋喋不休地说长论短,谨言慎行,这正是吉字最本然的内涵。猪的生性温和,有着忍辱负重的节操,能忍而安忍。忍方能和,和方能随处吉祥。和气之家,福禄寿禧都会登门造访。

金猪带来吉祥年,愿2019“猪年”里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朋友们幸福安康!

清圆明园十二生肖猪首

圆明园是清朝在北京建成的著名皇家园林。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十二生肖铜像以水报时,俗称“水力钟”,闻名世界。兽首由郎世宁设计。每日,十二生肖铜像会依次轮流喷水,分别代表全日不同时分,正午时分时,十二生肖像会同时涌射,设计极为精巧,蔚为奇观。

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到2012年为止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2013年,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目前,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8个回归中国,其中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不过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清圆明园十二生肖猪首,头部为写实风格造型,铸工精细,猪首上的褶皱和绒毛等细微之处,都清晰逼真。铸造兽首所选用的材料为当时清廷精炼的红铜,外表色泽深沉、内蕴精光,历经百年而不锈蚀,堪称一绝。该器物代表了当时我国中西合璧的最高超的设计和技艺。

青铜叠猪纹饰件

“鄂尔多斯青铜器”,主要指发现于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时代相当于春秋至西汉时期,考古遗存中的青铜或金银制品,因以鄂尔多斯地区分布最集中、发现数量最多、最具特征而得名。它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民族游牧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是匈奴及其前身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游牧民族的物质遗存,其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延续时间长、分布地域广。鄂尔多斯青铜器具有便于携带、以大量动物造型为装饰题材等显著的自身特色。端详这件青铜叠猪纹饰件,猪的形象生动,饰件上,猪嘴突出、眼睛圆睁、鬃毛竖立、尾巴高翘、身体庞大。一猪之上又叠压一猪,双为多,叠猪暗示猪的数量多之意。上部有环状钮,为穿绳吊坠或缀于衣服之用。这件器物描绘生动、器形实用,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典型器物,现藏于鄂尔多斯博物馆。

商代青铜猪尊

世界史前时代大致可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在我国,青铜时代大致对应夏、商、周时期。青铜是铜与锡、铅、砷等物质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色,所以称为青铜。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耐腐蚀、适宜铸造、金属光泽持久等优点。用青铜制作而成的器物就是青铜器,青铜器形状独特、颜色艳丽、经久耐用、极富收藏价值。这件商代青铜猪尊口中两侧獠牙突出,属于一只野公猪,兼有一些家猪的特点;猪背设带盖椭圆形口,为酒的出入口;尊盖上缀凤鸟,肘部饰夔龙纹,猪身饰麟甲纹。前后肘部有横穿的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该器物为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惟一以野猪形象作为整体造型的器物。尊为酒器,是一种商代的大型祭祀礼器,“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礼器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作用有避邪,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媒介和娱神等多种说法。

唐彩绘猪首生肖俑

中国早在商代已用十天干、十二地支记日,汉代把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称“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其后,生肖与人的命相结合,逐渐神秘化。至南北朝时,民间始用生肖俑随葬,以压胜避邪。到唐代,铜镜、金银器及墓碑上常有十二生肖形象,墓葬中出土的生肖俑较多。唐代的生肖俑多为陶质,胎质多为灰陶、红陶,亦有青瓷制品。

这件唐彩绘猪首生肖俑,通体红陶白釉彩绘,为立姿人身猪头状,猪嘴突出、猪鼻高挑、双眼微闭、耳朵竖起、脖子粗壮,身穿衽服,双臂相交于胸前。该器是一件典型的唐代生肖俑,现藏于鄂尔多斯博物馆。

红山文化玉猪龙

红山文化,是1956年命名的我国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东部至东北西部一带。红山文化的年代经碳14测定为距今6000—5000年前。玉文化是古代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玉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都是我国典型的玉文化。红山玉雕工艺水平较高,为磨制加工而成,玉器有猪龙、玉龟、玉鸟、兽形玉、箍形器、棒形玉、勾云形玉佩等。据统计,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

红山文化玉猪龙,体蜷如环、肥头大耳、圆眼有皱、口露獠牙,头尾之间的缺口未完全断开,头部有一圆形钻口,穿绳后,佩作耳坠。该猪龙通体抛光,浑厚圆滑、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是红山文化同类玉器中形体较庞大、形制最规则的一件。可见在当时,猪即是龙,红山玉猪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

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

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为夹炭黑陶;器表打磨光亮,长边两侧各阴刻一猪;猪的腹部运用了阴刻双圈和草叶纹等纹样;猪鼻突出,反映了河姆渡文化时期,野猪刚刚被人类驯化为家猪所遗留的原始特征。陶钵是当时的日常使用器皿,为饮食器。该器物是我国最早的以猪为描绘内容的文物,为研究家猪的驯养史提供了宝贵的物证,弥足珍贵。

元黑陶猪

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为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在龙山文化中最为著名,故 “龙山文化”又称为“黑陶文化”。黑陶按质地可分为泥质黑陶、夹砂黑陶和细泥黑陶。

这件元黑陶猪,为泥质黑陶,色泽黑亮。整体呈蹲卧状,猪嘴突出、猪唇略翻、鼻孔粗大,眼睛圆睁、炯炯有神,耳朵宽大耷拉下来,鬃毛斜竖,肚皮鼓起,四肢粗壮。整件陶猪神态安详、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陶猪精品,现藏于鄂尔多斯博物馆。

虎豕咬斗纹金牌饰

有史以来,黄金就是一般等价物和世界货币,拥有黄金可与其他所有物品交换,也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金器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一个重要类别。这件虎豕咬斗纹金牌饰,整体略呈长方形,周边饰一周绳索纹,主体图案为浅浮雕的猛虎与野猪缠绕咬斗的场面,猛虎在下,张口狠狠咬住野猪的后大腿,后肢翻转朝天蹬踏野猪;野猪在上,死死咬住猛虎的一条后肢,奋力反抗,双方厮杀得难解难分。背面有纽,并有粗麻布印痕。共有两件,大小一致,饰牌的背面边缘处,分别刻有“一斤五两四朱少半”与“一斤二两廿朱少半”“故寺豕虎三”的字样,其刻字作风和衡制单位受秦国的影响较大,应为战国时代秦国所铸;是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王朝进行交往和贸易的例证。该牌饰中运用的翻转动物纹在西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中国北方和新疆地区都有发现,这种艺术题材很可能源于阿尔泰地区,是当时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中盛行的典型技法。该器物成为青铜时代草原丝绸之路上南北贸易交往和东西文化技术交流的集大成者,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鄂尔多斯博物馆。

来源:鄂尔多斯新闻网